收藏 分享(赏)

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pdf

上传人:李静文 文档编号:11140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姓名:沈敏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倪文尖20080401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幽皇丝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2、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黼心, 导师签名:i龟五参中文摘要多多20世纪70年代开始涉足诗坛,默默无闻近20年之久,1990年代起随着“自洋淀诗歌群落等“地下文学一的挖掘而浮出历史地表,引起广泛关注:2001年获首届“安高诗歌奖一,2004年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一,同时,当代新诗史的写作,也逐渐视多多为“朦胧诗人一的核心成员,“朦胧诗人一的各式选本亦相应作出调整。诗人多多,确乎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显示出了其重要性。本文拟将多多其人其诗重新放置于近30年来诗歌观念变迁的历史,在诗歌技

3、艺发展与时代语境变迁这两个方面的互动之中,考察多多在不同时期-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所遭遇的排斥抑或接纳的深层次原因,并试图借助回溯多多在诗歌史书写里的位移此一个案,对当代新诗史的写作进行力所能及的反思。引论,概述“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这一问题的由来,说明本文的写作意t3目。第一章,通过史料整理,详细描述多多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至今的不同遭遇,同时梳理不同论者对此中原因的分析。第二章,通过出示具体文本,解读1980年代多多汲汲无名的原因。从意象、梦呓般的句法形式入手,阐释多多和1980年代“朦胧诗乃主流写作的疏离以及他和“第三代诗人诗歌写作理念的契合之处。第三章,以诗歌在199

4、0年代所遭遇的内外部环境的巨变为出发点,从时间观念的转变、“文化英雄”情结以及诗歌的音乐性等方面,进一步考察“多多热“兴起、尤其是“艨胧诗版图重构的原因。余论,由多多案例,提出当代诗歌和新诗史写作中若干值得反省的问题。关键词:多多“朦胧诗人刀新诗史AbstractBeginning writing on 1970s,Duoduo has kept unknown to public for nearly20 yearsHe didnt draw our attention until the discovery of“BaiyangdianPoetry Club“From then on,Du

5、oduo has become a hotspot of the criticismfield:In 2001,he was awarded the Angao Poetry Prize and in 2004 theChinese Media Literature PrizeThe importance of Duoduo as a poet hasdemonstrated growing significance day by day along with the timeadvancement:Various history books of contemporary poetry st

6、art takingDuoduo as a“Mengiong“poet and the“Menglong“anthology also makesth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By putting Duoduo into the vicissitudes of30year poetry idea,this article will search the reason of his status changein the poetry historyIt is developed from two perspectives,the poetry skilland the

7、 cultural context of both 1980s and 1990sThe introduction outlines the course of Duoduo from being ignored tobeing attached importanceThen I put forth a question why Duoduoencountered such situations and point out the intension of this articleBy studying relativ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Chapter I,I

8、offer readers afaithful and particular description of DuoduoS encounter,together with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expertsIn Chapter III offer a possible explain of DuoduoS ingloriousnessIdiscuss it from two angles,respectively the image and the structure ofsent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comparisons

9、 with the mainstream“Menglong poetry“writing and the“Third Generation Poetry”writing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its emphasis on the concept of time,“culturehero”and melody and discusses the upsurge of Duoduo2In the last part,I summarize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MenglongPoetryfrom 1980s and 1990

10、s and reveal the drawbacks of the historywriting of the contemporary poetryKey Words:Duoduo “Mengiong Poetry“History writing of the contemporary poetry3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引论1988年12月23日,北京,已停刊八年的今天杂志在刚从欧洲居留归来的主编北岛主持下,将首届“今天诗歌奖”授予多多。授奖词说:“自1970年代初期至今,多多在诗艺上孤独而不断的探索,一直激励着和影响着许多同时代的诗人。他通过对于痛苦的认知,对于个体生命的内省,展示了人类生存

11、的困境;他以近乎疯狂的对文化和语言的挑战,丰富了中国时代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1小范围的激赏却难以掩饰诗人长久的落寞。这位现今风头正健的“朦胧诗人”在整个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中期,都汲汲无名。当然,文学声誉的变化往往出入意表。三十年来,层出的文学史料和翻新的诗歌史写作观念已经极大地改造了原有的诗歌版图,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当代新诗面貌的想象。今天,多多已然跻身于最重要的“朦胧诗人”之列,作为一名迟到的诗歌英雄,他在重重的争议之中得到了热烈的召唤,甚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多多本人并不认可“朦胧诗人“的称号,2004年在接受记者凌越采访时,他说“我根本就不是朦胧诗人7,我从来就没有朦胧过,

12、我没有一句话是朦胧的“,“作为年龄我们属于一代人,但我决不是(朦胧诗人)。(这)不是能够自我界定的。在当时出的各种朦胧诗选里没有我的一首诗,今天为什么又把我归为朦胧诗人M 2。诗人的疑惑同样是我们的疑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涉足诗坛,作品写作年代和当时所谓的“朦胧诗”几乎并行,何以迟至1990年代中后期才得到诗界普遍认可?他是如何进入新诗史的写作视野?他在新诗史上大落大起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新诗史的写作遮蔽了什么,又凸显了什么?这种变动,是对此前新诗史叙述的消解和反叛,还是仅仅是一个小范围的修正,或者毋宁说它们在更深的层面上分享了共同的逻辑?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无疑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细致

13、地把握二十年来当代新诗史秩序的变化。本文的讨论一方面是出于对多多个人诗歌声誉变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186页,北京:北京大学l版社,2005年4月。2凌越:我的大学就是田野多多访谈录,选自附录多多诗集,266页,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5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年来诗歌评论界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学术界的错综变迁。正如我们所知,参与“朦胧诗人“观念构造和重构的力量并不是单一的,它们不但来自文学自身,也来自于那些重塑了中国现实的思想观念。它们通过赋予某种文学形式以“新的“活力,通过编订“新的”选本或者书写“新的“史论,使得诗歌发展的轨迹得以不断地重写。所以,本文

14、拟将多多其人其诗重新放置于近30年来诗歌观念变迁的历史中,在诗歌技艺发展与时代语境变迁这两个方面的互动中,考察多多在不同时期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所遭遇的排斥抑或接纳的深层原因。通过出示一些具体文本以及对它们的分析,以期在一种更加宽阔的视野中,展现近三十年来不同方面的多种力量对“朦胧诗人”的塑造,并试图借助回溯多多在诗歌史书写里的位移此一个案,对当代新诗史的写作进行力所能及的反思。6第一章多多,如何成为一个问题今天的诗歌史写作已经可以保证我们毫不犹疑地在“朦胧诗人“和“多多“之间划上等号。对于那些热爱多多的人来讲,重新把他从新诗史被放逐的边缘拽拉回来,冠以“朦胧诗人的头衔,称得上是物归

15、原主。但是,多多是怎样成为“朦胧诗”的主将的,个中曲折仍然值得我们仔细辨析。第一节 “被埋葬的诗人发轫于1970年代末的“朦胧诗“常常被视为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场轰动一时的“朦胧诗“论争中,频频亮相的是舒婷、顾城和北岛等人,相反,多多难觅影踪。如果将1980年代“朦胧诗派“形塑的过程进行动态的还原,无疑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的脉络中,更清晰把握多多在诗歌谱系中的位移。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今天、诗刊、星星等杂志陆续刊发了一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在由这些作品所引起的初次恐慌中,评论家们还不能清晰一致地圈定他们所要支持或者批评的对象。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一文中,备受苛责的“

16、朦胧诗”指的是,成名于40年代的老诗人杜运燮写作的秋,和我们通常意义上认识的“朦胧诗”大相径庭。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主张对这些“古怪的诗“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的谢冕老师还没有办法指认出后来被称为“朦胧诗派”的诗人群体,他所要维护是“写得很朦胧”的诗,写得“过多哀愁“的诗,写得“不无偏颇的激愤“的诗,以及写得“让人不懂”的诗。但是此后,诗歌评论家之间的口诛笔伐和同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诗会和青年诗人座谈会逐渐将“朦胧诗人“的称谓框定在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身上。在确定青年诗坛面貌的第一届“青春诗会“(1980年7月20日)中,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徐敬亚、王小妮等常

17、被称道的“朦胧诗人“都在其中,前述五人并在1980年底创刊的诗探索第一期上发表了以“请听听我们的声音为题的笔谈1。在这个过程中,评论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北岛、舒婷、顾城都成为他们反复征引1以“青年诗人笔淡”或“青春诗论”为名的“诗歌创作谈”,在福建文学、诗刊等刊物上也都举办过。7的对象。当然,在1980年代,“朦胧诗”论争本身也发生了几次反复。从1983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84年春天,诗歌界兴起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还对“朦胧诗人”的发展一度造成了阻碍。“朦胧诗人“最终成为主流,1987年的“青春诗会“是一个象征,北岛进入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

18、员会是一个象征,他的诗选在当年举行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1985-1986)新诗(诗集)评奖“中获奖以及这个评奖活动又是一个象征。相对于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人”,多多的处境显得极为落寞。在整个1980年代前期,他的作品都发表得不多。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1980年代中期,才有所好转。1984年,诗风双月刊第115期刊发了多多的被俘的野蛮的心永远向着太阳等诗。次年即1985年,在老木编选的非正式出版的新诗潮诗集1一书中,收录了多多30余首诗歌,这些诗作的写作时间跨越上世纪70年代和1980年代。各种诗选本也体现了同样的状况:在我们今天所见的最早的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出版的朦胧诗选中,舒婷的诗

19、作入选了29首,北岛15首;再重印、发行数量惊人的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朦胧诗选中,收录了有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江河等25人的诗作,却没有收入一首多多的诗歌。198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五人诗选,可以视为对“朦胧诗论争“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总结,这五人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第一次明确将多多作为“朦胧诗派”的是1988年同济大学出版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该书第一编“朦胧诗派”收录了他写于1985年的两首诗。但令人奇怪的是,诗人稍晚时期即1987年写作的三首诗,则被作为东北诗人的代表作入选在该书的第三编。在这本书里,宣言注册的诗派达到20个之多

20、,这样的安排虽然可以提示我们注意八十年代中后期诗坛内部蕴藏的活力以及诗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但是编选者面面俱到的意图使得全书充斥着浮夸和虚饰的成分,也不得不使我们对该书中“朦胧诗派”一语的用法保持一种相对慎重的态度。这个时期,诗歌史的写作也一样很少关注多多。在1980年代,几乎所有正1“新诗潮”通常指的是以70年代末以来以“朦胧诗”为主的诗歌运动,论者通常将“新诗潮”的概念等同于“朦胧诗”的概念。但是在具体论述时,某些归属于“新诗潮”的诗人并f;被当作“艨胧诗入”看待。和老本一样,土光明在艰难的指向新诗潮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一书中也将多多做了相同的处理。8式出版的文学史、诗歌史著作中,“朦胧诗

21、人的座次都维持着相当稳定的经典五人模式,即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早期的新诗史和文学史,比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观等,一直在这个框架内论述“朦胧诗“的意义。直到1989年,多多发表了被埋葬的中国诗人1一文,或可视为在“重写新诗史“的浪潮中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中,多多不无悲愤地写到:“常常,我在烟摊上看到大英雄牌香烟时,会有一种冲动:我所经历的一个时代的精英已被埋入历史,倒是一些孱弱者在今日飞上天空。因此,我除了把那个时代叙述出来,别无他法。2文章大致勾勒了“白洋淀”诗人的群体面貌,而他对白洋淀诗群的评价遂成为此后白洋淀诗群研究和新诗史写作的一个重要参照。但是这篇文章甫一发表,并不能预

22、料到它今后所要受到的礼遇。它所发挥的作用,一直要到九十年代中期受到思想文化界“发掘热”影响的“诗歌发掘”运动开启之后才显现出来。最先注意到多多诗歌的是荷兰汉学家柯雷,他的博士论文破碎的语言当代中国诗与多多集中讨论了多多诗歌的所谓“去中国性“和“非政治性。但是他在国内受到重视,要迟至1990年代中期。由于“朦胧诗”话题的整体衰落,原有的文学包括诗歌的历史叙述固化下来,逐渐接近饱和,并日益失去进一步生发扩展的可能性,“重写文学史”、“重写诗歌历史的呼声就高涨起来。正是在这样一种整体社会思潮、学术氛围变迁的情况下,如何在历史与美学的双重视域中书写历史以及新诗史写作中诗人的经典化和重新评价等问题就被提

23、了出来,当代新诗史被重写的命运也就难以避免了。在这个变动过程中,多多被追认为“朦胧诗人“,无疑和当时层出不穷的文学事实,尤其是“白洋淀诗歌群落”浮出历史地表有关。他在国内被有意识地发掘始于1994年3。这一年,诗探索4杂志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型,就是由鼓吹“新诗潮“转向“抢救、“发掘“被遗忘的重要诗歌1该文最先发表在开拓1989年第2期上。2多多:被埋葬的诗人,选自附录多多诗选,242页,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3早在1993年,杨健就出版了文化人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一书,对白洋淀诗群进行丫追述,但其中对多多的叙述几乎全部摘抄于多多被埋葬的诗人一文。4诗探索仓,jfiJ于1980年12月,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诗歌理论刊物,主编为谢冕。在创刊号E发表了“请听听我们的声音青年诗人笔谈”专辑,作为“新诗潮”的一个阵地,诗探索在“朦胧诗”论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鼓励诗歌界各种学派的自由争论,人力扶植并支持诗坛新秀的探索,并进行实事求足的批评与引导,在整个1980年代都不遗余力地推广新诗潮。1993年起,它转而开始发掘一些重要的诗歌史料。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中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