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2018.docx

上传人:会飞的牛 文档编号:115463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20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20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20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20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20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 1 章 教育、教育学与教师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 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2)“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

2、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3、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3、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心

4、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杨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四、学校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 2500 年左右的埃及称“苏美尔学校”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痒序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也日趋完善,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两类.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

5、,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累积,为学校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C,文化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型。2、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商代,开始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职业。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在欧洲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合成“七艺”。在西方的僧侣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等教育知识中,神学仍是主修课程.古代教育的特点: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教育方法崇山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形成个别施教的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3、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现代社会教育,

7、其特点为:A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B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C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外在动力)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如何培育人的学问。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 17 世纪(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昆体良的.中国古代的,朱熹的,韩愈的.其中是我国史上最好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

8、,长善救施,禁于未发等是学记中千古传颂的教育格言.2、学科独立和初步发展时期(17-19 世纪) :1623 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大体上确立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1693 年,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1762 年,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儿。1803 年康德论教育1806 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61 年斯宾塞教育论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实验教育学: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

9、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1914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1908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和心

10、理学家布鲁纳最近发展区理论: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一般发展理论:赞可夫1806 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时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必考)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科学路径的多样性;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

11、的层次性。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 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 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三节 教师与教育学一、教育学的价值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教育学作用:A 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B 通过获取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

12、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C 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D 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E 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F 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二、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 :(一)沉淀扎实的教育理论;(二)运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 2 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 1 节 人的发展概述1、人的发展的内涵(一)人的发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二)个体身心发

13、展的动因:A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自由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B 外烁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中国古代的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C 多因素互相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1、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代表人物:遗传论创始人高尔登遗传的天才“一个人的能

14、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性三品”2、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又称“养育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教育漫话“白板说”华生的“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认为两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可相互替代。代表人物:施太伦、吴伟士。第 2 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

15、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3 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4 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

16、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期(2)辩证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2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 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第三节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7、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 在同一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不平衡 2 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一般是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耿后四、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又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特点,主义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第 3 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

18、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二、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 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

19、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 完善和发展.教育通过舆论,思潮 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第 3 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 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 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1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 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第 4 节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1、

20、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 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鬼某,速度和教育经费 3 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第 5 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2、明确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明确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发展观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一 教育

21、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第 4 章 教育目的第 1 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指社会对所要早就得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即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2、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1 培养具体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 2 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3、教育目的的体系:有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育目标4、教育目的的功能:1 导向作用 2 选择作用 3 激励作用 4 评价作用第 2 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 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价

22、值为中心,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是真善美的原型;应该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洛克、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基本观点:1 教育母的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非社会的需要制订2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3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2、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斯宾塞 基本观点:1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 教育的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

23、衡量3、其他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2 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3 教育无目的论第 3 节 我国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基本精神(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表述的变更(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道德 才智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马克

24、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觉的一切才能。(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1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2 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第 4 节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1、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 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对教育认识的深化2、素质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教育3、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与全

25、面发展教育的关系:1 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和方向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 3 素质教育选定的目标是向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看齐的,具有超前性,它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 5 章 教师和学生第 1 节 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第一,青少年儿童是权力的主体 第二,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 1 生存的权利 2 受教育的权利 3 受尊重的权利 4 安全的权利 第三,学生有其自身的义务3、中小

26、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 生理成熟期提前 2 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3 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 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 心理问题增多第 2 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1 非职业化阶段 2 职业化阶段 3 专门化阶段 4 专业化阶段2、教师角色和老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的职业角色 1 学习者和研究者 2 知识的传授者 3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 学生学习的榜样 6 学生的朋友(2)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 2 创造性 3 示范性 4 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3、教师的专业素质(1)崇

27、高的职业道德(2)合格的教育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3)合理的专业知识:1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 丰富的教育理念知识(4)精湛的专业能力(5)强壮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4、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途径:1 师范教育 2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 在职培训 4 自我教育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 博乐的教师关注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2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推出阶段3、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1

28、 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 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3 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日常教学反思个人行动研究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深思体悟 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 博客 教学日记 教育随笔 教育叙事)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 座谈 听课 参观 网站论坛 课题协作 专家支持等)跳出教育某发展第 3 节 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关系师生关系的作用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那个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2、师生关系的构成:1

29、社会关系,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代际关系师生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的授受关系到的关系2 工作关系或教育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3 心理关系,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3、师生关系的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 教师因素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的知识、能力、人格等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2 学生因素 从法学的角度看,学生对自己义务的了解和履行情况影响师生关系;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3 环境方面 影响教师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以及社会尊师重道的环境(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

30、平等 2 尊师爱生 3 教学相长(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从教师方面看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热爱、尊重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从学生方面看 1 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 2 严格要求自觉,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 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关系第 6 章 学校教育制度第 1 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

31、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培养目标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民族文化 发展趋势重视学前教育,主义早期智力开发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接受终身教育,发展继续教育第 2 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双轨制 美国单轨制 前苏联型学制(Y 型学制)2、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旧社会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 年蔡元培)壬戌学

32、制老解放区的学制 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1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 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5 实行终身教育第三节 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界定: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 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二、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父”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于 7 月 1 日起施行,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阶段第四节 终生教育

33、一、终生教育概述1 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部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教育。2 终身教育特性:1 终身性 2 民主性(普及性)3 形式多样性 4 连贯性 5 自主性 6 灵活性和实用性3 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1 社会加速发展 2 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3 人口的急剧增长 4 闲暇时间增多2、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 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2 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3 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 4 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5 终身教育的目

34、标-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3、终身教育思想的意义:1 终身教育使教育成为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 2 引发和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3 指导、加速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4、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1 从教育过程,传统的教育仅把教育限制在青少年时期,而终身教育把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 2 教学活动的组织上,传统教育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正规、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等隔绝开来而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各种教育活动,谋求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3 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终身教育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表现发展 4 教育功能上,传统教育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而终

35、身教育注重诗人的素质充分地得到发展 5 教育机构上,传统教育主要限定在学校,而终身教育扩大到与人民实际生活相关的各种环境 6 施教人员上,传统教育职能有社会中的一部分来施教,而终身教育根据试卷和情况的不同,有社会整体来提供教育机会 7 教育内容上,传统交易集中于学习抽象知识,而终身教育内容涉及知识、情感、审美、职业、政治、身体等并注意冲整体上寻求他们之间的联系 8 教育方法上传统教育注重从外部施压,而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第 7 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第 1 节 教育途径概述1、教育途径的定义:指教育者有计划 有目的 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

36、历的渠道的总称。主要形式: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等2、学校教育的途径是教学:1 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 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 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 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 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第 2 节 学校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教育机关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对学生实施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1 组织上的自主

37、自愿性 2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 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 过程的实践性课外活动意义和作用:1 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获得新知识 2 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 3 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 审美和劳动能力 4 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6 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 7 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 8 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 思想政治活动 2 科学技术活动 3 文学艺术活动 4 体育活动 5 社会公益活动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 群众性活动 2 小组活动 3 个人活动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

38、的计划性 2 坚持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3 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张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4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 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第 3 节 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界定: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 2 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 综合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

39、点:1 综合性 2 实践性 3 开放性 4 生成性 5 自主性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开发:1 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2 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3 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可发课程内容第 8 章 教育研究方法第 1 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含义1、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 确立课题 2 查阅文献 3 研究设计 4 收集资料 5 分析资料 6 得出结论2、教育研究的特点和类型:1 教育研究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2 教育研究的周期很长 3 教育研究的针对

40、性、实践性很强 4 教育研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 教育研究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3、教育研究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 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 增强教师自身素质第 2 节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1 教育观察法 2 问卷调查法 3 教育实验法 4 文献研究法 5 行动研究法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第 1 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 1 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关于学方面的研究:第一,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第三,阐明有学习的过程。第

41、四,阐明有效的学习条件2、关于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分三大块,第一块是学习者的心理包括发展心理和差异心理;第二块是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第三块是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 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2 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50 年代末)3 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末)4 深化拓展时期(20 试卷 80 年代以后)第二节 教师的专

42、业成长一、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一)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1 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 主修某门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 学会教学只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二)教师成长的历程:1 新手水平 2 高级新手水平 3 胜任水平 4 熟练水平 5 专家水平二、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一)差异:1 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2 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 3 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上的具体差异:1 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

43、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新手老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专家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要的大部分试卷都是在正式计划的时间之外,自然地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发生。2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 3课后评价的差异(三)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柏林纳提出(四)专家教师的心理品质:清晰明确、灵活、热情、任务倾向、质疑、间接指导、给予学生正规材料的学习机会、结构化语言的运用、多层次的提问与对话三、教师的成长及培养(一)教

44、师成长的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 2 情境因素 3 系统过程(二)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1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 微型教学 3 教学决策训练 4 教学反思 5 开展行动研究第 2 章 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1 节 认知过程与教育1、感知觉与教学(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其关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务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2)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1 绝对感受性叫绝对 阈 y 限 2 差异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3 感觉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