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佛山市三水区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简报.doc

上传人:WXLW 文档编号:1157535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市三水区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简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佛山市三水区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简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佛山市三水区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简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佛山市三水区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简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佛山市三水区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简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准,鼓励有条件地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 强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确保新建建筑达到建筑 12 节能要求。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探索实行比现行标准更 高节能水平的标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 范。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从使用材料、工艺等方面促进建筑 的绿色建造、品质升级。制定新建建筑全装修交付的鼓励政 策, 提高新建住宅全装修成品交付比例, 为用户提供标准化、 高品质服务。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断强化公 共建筑节能管理,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组织可再生能源、新型墙材和外墙 保温、高效节能门窗的研发

2、。加快成熟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 技术向标准的转化。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 制度。建立全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 台。开展绿色建造材料、工艺、技术、产品的独立和整合评 价,加强绿色建造技术、材料等的技术整合,推荐整体评价 的绿色建筑产品体系。选取典型地区和工程项目,开展绿色 建材产业基地和工程应用试点示范。 推进绿色推进绿色推进绿色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建筑规模化发展建筑规模化发展建筑规模化发展。制定完善绿色规划、绿色设 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等有关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出台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生态城市规划技术准则,引导城市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和使用绿色建材,充

3、分利用可 再生能源,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加快建造工艺绿色化革新, 提升建造过程管理水平,控制施工过程水、土、声、光、气 污染。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实现工程建设 13 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履行建筑节能减排监管责任, 构建建筑全生命期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执 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建立规范的能效数据统计报告制 度。严格明令淘汰建筑材料、工艺、部品部件的使用执法, 保证节能减排标准执行到位。 (四)(四)(四)(四)发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建筑产业工人

4、队伍。 推动工人组织化和专业化推动工人组织化和专业化推动工人组织化和专业化推动工人组织化和专业化。改革建筑用工制度,鼓励建 筑业企业培养和吸收一定数量自有技术工人。改革建筑劳务 用工组织形式,支持劳务班组成立木工、电工、砌筑、钢筋 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鼓励现有专业企业做专做 精,形成专业齐全、分工合理、成龙配套的新型建筑行业组 织结构。推行建筑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基本建立全国建筑 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记录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训情 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信息,构建统一的建筑工人职业 身份登记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 健全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健全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健全技能培训和鉴定体

5、系。健全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 社会参与的建筑工人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制度。研究优 惠政策,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工人岗前培训。发挥企业 在工人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工人岗位技能培训。倡 导工匠精神,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一批建筑工人技能鉴 定机构,试点开展建筑工人技能评价工作。改革完善技能鉴 14 定制度,将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 键技术技能岗位倾斜,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 努力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行业氛围和社会环境。 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劳动合同制度, 健全工资

6、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工资月清月结制度,加大对拖 欠工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改善建筑工人的工作、生活环 境。探索与建筑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方式,大力推 进建筑施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搭建劳务费纠纷争议快速调 解平台,引导有关企业和工人通过司法、仲裁等法律途径保 障自身合法权益。 (五)深化建筑业(五)深化建筑业(五)深化建筑业(五)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放管服放管服放管服”改革。改革。改革。改革。 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 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 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设

7、工程企业资质管 理制度,加快修订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简化企业资质 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推行“互联网+ 政务服务”,全面推进电子化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 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对信用良好、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 能够提供足额履约担保的企业,在其资质类别内放宽承揽业 务范围限制。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优化建设领域个人执 业资格设置,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加 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出租出借证书行为。有序发 15 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 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工程造价

8、企业资质管理, 完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统一工程计价规则,完善工程量清单 计价体系,满足不同工程承包方式的计价需要。完善政府及 国有投资工程估算及概算计价依据的编制,提高工程定额编 制的科学性,及时准确反映工程造价构成要素的市场变化。 建立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制度,积极开展推动绿色建 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各项 新型工程计价依据的编制。逐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共享机 制,加强工程造价的监测及相关市场信息发布。 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打破区域市场

9、准入壁垒,取 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企业设置的 不合理准入条件, 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 备案事项。 加大对各地区设置市场壁垒、障碍的信息公开和问责力度, 为建筑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健全建筑市场监管和执法体 系,建立跨省承揽业务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督办、协调 机制,加强层级指导和监督,有效强化项目承建过程的事中 事后监管。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履约管理, 探索通过履约担保、 工程款支付担保等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 履约行为。研究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完善全 16 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

10、,加快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 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建立 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信 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信用评 价,引导建设单位等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综合运用信用 评价结果,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建筑市场环境。 (六)(六)(六)(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安全安全安全责任责任责任责任。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 质量安全责任,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 工、监理单位的主体

11、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 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严肃查处质 量安全违法违规企业和人员,加大在企业资质、人员资格、 限制从业等方面的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推进工程质量 安全标准化管理,督促各方主体健全质量安全管控机制,提 高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全面提高全面提高全面提高全面提高质量质量质量质量监管水平监管水平监管水平监管水平。完善工程质量法律法规和管理 制度,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保障 体系。 推进数字化审图, 研究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制度。 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充分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作 用,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经费和人员

12、,加大抽 查抽测力度,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 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探索推行政府 17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加强工程质量 检测机构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动发展工 程质量保险。 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相关法 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队伍 建设,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监管规范化,完善随机抽查和差别 化监管机制,全面加强监督执法工作。完善对建筑施工企业 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制,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 理水平。强化对深基坑、高支模

13、、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 分部分项工程的管理,以及对不良地质地区重大工程项目的 风险评估或论证。建立完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风险控 制体系,确保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 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覆 盖、多层次、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提升从业人员安 全素质以及各方主体的本质安全水平。 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构建层级清晰、配套衔接的 新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强化强制性标准、 优化推荐性标准, 加强建筑业与建筑材料标准对接。培育团体标准,搞活企业 标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标准支撑。加强标

14、准制定与技术创 新融合,通过提升标准水平,促进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节能 水平提高。积极开展中外标准对比研究,提高中国标准与国 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标准的一致性。加强中国惠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三稿)2015年12月目 录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 -(一) 科技活动投入不断增长- 1 -(二)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增长- 1 -(三) 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2 -(四) 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斐然- 3 -(五)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3 -(六)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4 -(七) 科技型企业建设不断加强- 5 -(八)科技人才

15、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5 -(九)智慧惠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6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6 -(二)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升- 6 -(三)产业链仍处于中低端- 6 -(四)高端人才相对短缺- 7 -(五)创新创业环境仍需优化- 7 -三、“十三五”面临的机遇- 7 -(一) 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 7 -(二)科技创新融合渗透趋势日益深化- 8 -(三)科技全球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8 -(四)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核心动力- 9 -(五)产业集群正向创新集群转化- 10 -四、“十三五”面临的挑战- 10 -(一)发达国家吸引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 10 -

16、(二) 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 11 -(三)区域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12 -(四)惠州市中低端制造业竞争优势减弱- 13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基本原则- 14 -(一)服务转型,引领发展- 14 -(二)明确核心,重点创新- 15 -(三)集聚资源,优化配置- 15 -(四)开放合作,协同创新- 16 -(五)人才为本,科技惠民- 16 -三、发展目标- 16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16 -(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17 -(三)创新型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 18 -(四)科技机制体制进一步

17、优化- 20 -(五)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推进- 20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22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2 -(一) 加大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财力支撑- 22 -(二)提高大中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发挥其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24 -(三)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带动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26 -(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挥自主创新主力作用- 28 -二、夯实科技创新平台,聚集并优化科技创新资源- 29 -(一)发挥“两大平台”作用,提高科技资源聚集效应- 29 -(二)强化孵化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孵化能力- 33 -(三)发

18、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35 -(四)加快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提高科技竞争软实力- 37 -(五)拓宽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38 -(六)加快基础科研机构建设,提高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40 -(七)加快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校共建创新载体- 42 -三、集中优势科技创新力量,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 -(一)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 43 -(二)聚焦石化产业链中下游,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 47 -(三)做精做细汽车零配件产业,适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48 -(四)突破关键和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 4

19、9 -(五) 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推动先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50 -四、依托技术改造与创新,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52 -(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专业镇产业升级- 52 -(二)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53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55 -(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56 -五、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提升产学研合作效应- 57 -(一)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增强创新主体间互动互补- 57 -(二)加强省市联动和部门协同,开展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攻关- 59 -(三)深化“港穗深莞惠”科技合作,强化惠州科技创新区域地位

20、- 60 -(四)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科技成果- 62 -六、加快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市- 64 -(一)实施创新成果燎原行动,深化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 64 -(二)加强知识产权资源集成,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 67 -(三)依照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69 -(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71 -(五)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73 -七、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壮大科研团队研发力量- 74 -(一)加大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引进力度,进一步实施“天鹅”计划- 74 -(二)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充

21、实后备科技人才队伍力量- 77 -(三)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改善科技人才工作生活环境- 78 -八、深化科技机制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81 -(一)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 81 -(二)明确政府角色与定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82 -(三)改变科研经费补助模式,创新科技经费投入机制- 83 -(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科技治理体系- 85 -(五)改革科技人才评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政策- 87 -九、加强民生科技应用,建设“智慧惠州”- 88 -(一)完善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惠州”主体框架- 88 -(二)推进“智慧惠州”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统筹能力- 90 -(三)促进“智慧惠州”产业智慧化发展,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