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的目标。各级国土资源 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多方筹措资金,对危害性大、影响严重的地 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工程治理或避险搬迁, 并将地质灾害搬迁治 理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矿山治理等有机结合起 来,扩大了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入地 质灾害防治资金 36.86 亿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 9380 处,我 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从2010年底的13883处减少到2015年底 的 7824 处。 9、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9、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针对我省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问题, 重点开展了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预报技术方法与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 深入
2、研究探索 了降雨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法, 提交 了广东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和广东省地质灾害成 灾规律研究 等成果资料, 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科技 水平。 (三)“十二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十二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落实不到位1、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的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对地质灾害负总责,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 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 协调、 指导和监督工 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 7 作。在“十二五”期间,个别地区和部门的地
3、质灾害防治工作责 任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2、地质灾害监测体系不健全,监测手段落后2、地质灾害监测体系不健全,监测手段落后 由于监测手段落后, 以及现行的群测群防网络运行缺乏规范 和配套措施, 致使监测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特别是 对于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 较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有效 监测。 3、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3、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我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 尚未建立覆盖全省各级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部分市、 县的 地质环境监测机制尚不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系不完 善、不配套,难以适应新形
4、势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4、群众防灾意识薄弱,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4、群众防灾意识薄弱,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历史上粤东西北地区依山削坡建房较为普遍, 由于缺乏统一 的科学选址和必要的技术指导, 造成削坡不规范, 容易形成高陡 边坡,从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造成极大威胁。此外,山区和丘陵区的群众,尤其是老人和小 孩, 他们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较差, 因此容易发生伤亡现 象。 5、地质灾害成因复杂,自然与人为因素难于认定5、地质灾害成因复杂,自然与人为因素难于认定 8 地质灾害成因复杂,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 成的, 而是多因素综
5、合作用的结果, 有些地质灾害的责任难于认 定。 (四) “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1、极端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 (四) “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1、极端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 根据气象部门对未来气候趋势的分析, “十三五”期间,我 省极端强降雨天气增多,局部地区引发群发性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呈上升趋势。 2、工程建设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2、工程建设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将进一步加大珠江三角洲改革发 展规划纲要 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力度, 工 程建设活动频繁,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城
6、镇建设、 交通、 水利等工程可能因削坡回填、 依山开挖和地下工程施工等 活动,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隐 患点增多。 预测“十三五”期间,粤东、粤西、粤北丘陵山区仍然是山 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易发区,珠江三角洲和雷 州半岛平原台地区仍然是地面沉降、 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 我 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9 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落实党的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
7、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 保障地质环境安全为根本,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研判形势、临危避险”为准则,以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调查评价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 综合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核心, 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和能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我省地质灾 害防治工作水平, 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较快发展, 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规划原则 1、属地为主,分级负责 (二)规划原则 1、属地为主,分级负责 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突出当地政府的防灾主体责任, 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
8、共同参与;坚持分类 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对人为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明确防 灾责任单位, 落实防范治理责任;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 制机制,明确政府、部门、单位和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对 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动态管理。 2、以人为本,预防为主2、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坚持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最高价值准则, 按照 “预警到 村、预案到点、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建立完善气象预 警、 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充分 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 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 10 害防御工作。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
9、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全面推进 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科普宣传、群测群 防、应急处置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4、合理避让与重点治理相结合4、合理避让与重点治理相结合 对于威胁 100 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 要从工程比选和 经济效益比较出发, 对于工程治理投入大于搬迁避让投资的, 应 进行人员搬迁,主动避让地质灾害;对于危害严重、且难以实施 人员搬迁避让的, 要重点实施工程治理, 实现合理避让和重点治 理相结合。 5、科技支撑,注重成效5、科技支撑,注重成效 加强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 平,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化、科学
10、化。与此同时,强化科 学管理,努力提升防灾减灾绩效。 (三)目标任务(三)目标任务 1、工作目标1、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要逐步完善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 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 全省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 显著增强, 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地质灾害伤亡人数比“十二五”期间明显减少,地质灾 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减轻, 为构建和谐社会, 促 11 进全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地质环境安全保 障。 到 2020 年,基本完成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评价工 作;完成省、市两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三级以上地质 灾害预警
11、预报精度明显提高; 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工程取 得新的成效, 基本完成全省现有威胁 100 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 的搬迁避让和治理工作, 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完成地质灾害隐患 点搬迁与治理比例达到 15%以上,粤东西北地区每年完成地质灾 害隐患点搬迁与治理比例达到 10%以上;应急处置工作实现快速 高效规范;地质灾害科普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实现常态 化,广大人民群众防御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2、主要任务2、主要任务 (1)完成 67 个重点县(市、区)以及珠海市、东莞市、中 山市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2)进一步深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核查工作。 (3)在广州、深圳、珠
12、海、佛山、东莞等 5 个地级以上市 中有计划地开展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调查评价试点工作。 (4)建成和完善 21 个地级以上市和省级的地质灾害气象 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5)完成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区域划定工作。 (6)建成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地面沉降及广花盆地隐伏 岩溶区地面塌陷专业监测网。 12 (7)增加创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3050 个。 (8)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地质灾害应急 技术指导体系以及应急专家队伍。 (9)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重点防治区划分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重点防治区划分 (一)地质灾
13、害易发区 根据地形地貌、岩土体、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工 程扰动等因素,把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 18 个高易发区、 17 个中易发区、24 个低易发区(见附件 2)。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粤西丘陵 山区和岩溶盆地区及珠三角平原区。 总面积 50137.74 平方千米, 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27.89%。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于 粤北、粤东、粤西丘陵山区。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粤北 连阳岩溶山地、盆地,粤东龙门王坪路溪岩溶盆地,粤西怀集 岩溶盆地、云浮岩溶盆地、天堂阳春岩溶盆地、恩平那扶岩 溶盆地、 廉江市河唇安铺、 珠江三角洲的广
14、花盆地、 高明富湾、 深圳龙岗一带。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 洲南沙-中山-新会-珠海,湛江市区赤坎-霞山一带。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粤北的仁化、新丰、清 新、佛冈,粤东的龙门、博罗、惠东、惠阳、丰顺、龙岗、陆河、 海丰、陆丰、潮阳、南澳,粤西的封开、云安、罗定、新兴、廉 江、化州、阳春、阳西、阳东,珠江三角洲的花都、从化、鹤山、 13 恩平、斗门。总面积 54461.33 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30.29%。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粤北的南雄,粤东的潮 安、普宁,粤西的化州、电白、遂溪、雷州、徐闻,
15、珠江三角洲 的增城、东莞、珠海、高明、开平、台山。总面积 73731.97 平 方千米,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41.01%。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险情现状和保护对象进行确 定,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人口密集居住区(城市、集镇、村庄)、 重要基础设施(交通干线、通讯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 重要经济区 (支柱产业开发区、 大中型工矿区) 、 风景名胜区 (自 然景点、文化遗存、地质遗迹)、重要农业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特色农业区) 等区域为重点保护对象, 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 规划等因素综合分析,将全省划分为 49 个地质灾害防治区,其 中
16、重点防治区 16 个、次重点防治区 20 个、一般防治区 13 个。 重点防治区按主要防治灾害类型和地域分布划分为五个片区, 面 积 50797.12 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国土总面积的 28.0%,具体 包括: 1、粤北中低山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 害重点防治区。 1、粤北中低山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 害重点防治区。 包括 4 个亚区: 乐昌-乳源-仁化-曲江-韶关市区 山体滑坡、 崩塌、 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连州中北部崩塌、 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连山-连南-阳山崩塌、滑 14 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英德-佛冈崩塌、滑坡地质 灾害
17、重点防治区,总面积 10815.08 平方千米。区内主要交通线 路有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武广高铁、G106、G107 国道等。 该区主要由中低山和岩溶盆地组成,山势高峻,地形切割强烈, 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 局部地段风化层较厚, 工程地质条件复 杂,易发生地质灾害。历史上以清城、连南为强降雨中心,以防 范山体崩塌、 滑坡、 泥石流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 主要工作是: (1)加强北江沿岸,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沿线山体崩塌、 滑坡以及北江上游南雄一带、 英德大洞、 清远鱼坝等地区泥石流 地质灾害防范工作;(2)建立乐昌市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韶 关大宝山多金属矿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 广
18、东凡口铅锌矿 区地面塌陷防治示范区;(3)建立山体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 发区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 预警预报及应急反应机制;(4)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 分期分批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5) 开展矿山采空区专项地质环境调查工作, 为治理采空区地面塌陷 提供基础资料。 2、粤东低山丘陵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2、粤东低山丘陵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 包括 5 个亚区:东源、和平、龙川-兴宁、梅县、平远、蕉岭山 体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大埔、丰顺-饶平、潮安山 体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东源-龙门-博罗-惠东山体 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9、,五华-紫金山体崩 塌、滑坡重点防治区,丰顺-揭西、陆河、陆丰-普宁山体崩塌、 15 滑坡、 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总面积 18748.56 平方千米。 该区花岗岩和变质岩风化残积土层分布广, 厚度大, 侵蚀、 剥蚀、 切割作用强烈,局部水土流失严重,汛期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 质灾害频率高。应重点预防五华、梅县、大埔、龙川、紫金、和 平县等地山体崩塌、 滑坡地质灾害以及居民削坡建房形成不稳定 高陡斜坡的山体崩塌、 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以 山体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重点,具体为:(1)重点防治东源 久社紫金黄塘、 紫金乌石苏区、 五华华阳棉洋、 和平浰源 龙川枫树坝、平远石正
20、五华岐岭一带山体崩塌和滑坡地质灾 害,尤其是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型山体滑坡;(2) 建立平远县、大埔县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3)对山体崩塌、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地质灾害点) 建立群专结合监测网络, 并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相结合, 完善地 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4)对区内重要交通干线、居民集中点 附近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汛期巡回检查制度, 并对监测人 员定期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5)按照轻重缓急 的原则,分期分批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治理;(6)开展 采空区专项地质环境调查工作, 为治理采空区地面沉陷提供基础 资料。 3、粤西低山丘陵山体崩塌、滑
21、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3、粤西低山丘陵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包括 3 个亚区:封开、德庆、高要-郁南、云安西江沿岸山体崩塌和 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怀集-广宁-四会山体崩塌和滑坡地质 16 灾害重点防治区,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阳春山体崩 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总面积 10015.36 平方 千米。 该区岩石节理裂隙发育, 风化作用强烈, 覆盖层厚薄不一, 山区河流切割较强烈,易发生地质灾害。汛期可能形成罗定-信 宜市暴雨中心,重点预防罗定、信宜、化州、郁南、云安、高州、 德庆县(市)东北部等地可能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 灾害。要特别注意西江河段两
22、岸、贵广铁路周边山体崩塌、滑坡 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同时加强云浮硫铁矿、 茂名高岭土等大型 采矿场山体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 该区地质灾害 防治以山体崩塌和滑坡为重点,具体为:(1)重点防治西江沿 岸、 云浮腰古镇安、 信宜白石钱排以及高州新城泗水一带山 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2)建立高州市、信宜市、 云浮市云安区、 四会市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和怀集县山体滑坡地 质灾害监测示范区;(3)对山体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要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并与地质灾 害预警预报系统相衔接,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 4、岩溶盆地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4、岩溶盆地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包括 2 个亚区:广州市 花都区、 白云区广花盆地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 云安-新兴-阳春 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 总面积 1788.38 平方千米。 主要预防措施: (1)建立广州市广花盆地地面塌陷监测示范区; (2)建立地下 水位、地面变形监测网,进行预测预报;(3)开展控制地下水 开采量预防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监控示范。 17 5、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 灾害重点防治区。 5、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 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