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模拟-202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

上传人:13792139969@163.com 文档编号:11850890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模拟-202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模拟-202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仿真模拟卷第三模拟本试卷共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2) 天下云集响应, 。(出自过秦论,作者是 )(3)春江花月夜描写残月沉坠,表达自己孤苦思归的诗句是

2、 , 。【答案】(1)匹夫不可夺志也(2)赢粮而景从 贾谊(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解析】本题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本题考察的主要是相似句不同的修饰限定,主要考察准确记忆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赢”、“景”、“斜月”、“碣石”、“潇湘”。2、按要求选择。(5分)(1) 红楼梦中有一首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实际暗喻一个人的命运,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2分)A.林黛玉 B.薛宝钗 C.探春 D.柳湘莲。【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此题不仅要回答出灯谜的谜底是风

3、筝,还要了解风筝对主要人物命运的暗示。主要考察学生对红楼梦整体阅读的熟悉程度。本题谜底是风筝。灯谜是探春所作。暗喻的也是自己的命运如同风筝,是“飘飘浮荡之物”。探春远嫁在红楼梦中有非常不同的寓意。所以,红楼梦在探春这一人物身上,对应的风筝的几次出现,具有明显暗示作用。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五回探春的判词中:“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这是关于探春命运的第一次暗示。第二次出现是第二十二回中本题题干探春所作的灯谜。第三次出现即在第七十回,探春所放的凤凰风筝与另一凤凰以及一只带响鞭的喜字风筝缠绕在一起,最后皆断线飘摇而去。这段预示探春远嫁,其命运如断线风筝一样不由自己

4、把握。故选C。(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生活的水平,却未必能带来美好生活,正如网络促进了信息交换, , , , 。我们买到最新的电子产品,最智能的汽车消费升级鼓励我们要善待自己却是用996和快餐换来的短暂满足也滋养了“宅文化”和“键盘侠”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 本题主要根据首句“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生活的水平,却未必能带来美好生活”,下文主要一句是正面,一句是反面来衔接语意。“正如网络促进了信息交换”,是正面,接下来应该反面来论述。迷惑性比较大的是D项,先说正面,最后说反面。但与

5、“正如网络促进了信息交换”句子衔接略有中断。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3分)材料一:西方的古典哲学和古典科学都以寻求绝对的确定性为终极目标。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帮助人们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即便是持有怀疑论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也认为,“作为实际的怀疑”恰恰是“确定的”。这种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以及对于因果的“痴迷”曾经促成了牛顿时代的理论“高峰”,然而人们很快就认识到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只是一种理想。“首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了熵,20世纪初期,量子力学再次颠覆了古典概念在经验的不确定性之外,还萌生了逻辑的不确定性。从哈勃关于宇宙膨胀的研究开始,人们才证实了不确定性及其对宇

6、宙的起源、构成和未来的影响,并提出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最后,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即使某个系统是必然的,但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使我们仍无法预测其行为表现。”从洛伦兹到费曼,从普利高津到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复杂系统科学自20世纪中叶逐步发展起来,其关注的内容就包含“变化的、突发的、偶然的、混沌的、随机的、无序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问题。事实上,生活中真正能够量化和计算的内容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从生命的诞生到抗生素的发现,无一不与不确定性相关。所以莫兰指出,不确定性才是科学的核心,是生活的本质。“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技术、科学、经济中失控和不假思索的过程,而这又与我们碎片化的认识模式导

7、致的盲目性相关。”在卢梭看来,科学的发展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福音,这一观点虽然偏颇,但不可否认,科学与技术可能带来的危机和不确定性在今天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莫兰认为,福岛核泄漏的事故就是源于盲目:“一方面,盲目地将经济利益置于大众安全之上;另一方面,盲目地忽略了核电站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然而,我们的教育对于不确定性的关照一直非常欠缺。经过工业文明锻造的教育将知识条块分割,以培养大量产业工人为目标,采取最为经济的“制式化”的模式开展教育。这种教育注重传授“确定的”知识,推崇“标准化”评价,缺乏培养质疑和反思的精神,人们会“轻易地赞成某个结论并趋于将理论转变为教条甚至是信条”。因此莫兰指出,教育就

8、是要让人们学会“穿越确定性的群岛,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教会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引导人们反思和质疑,防止盲目和短视,并且能够勇敢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材料二:人们的书写方式、娱乐方式、阅读方式、通讯方式等均发生了彻底改变,科技成了时代的最强音,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似乎都显得陈词滥调。科技逐渐占据了生活舞台的重要位置,在它面前,我们似乎异化成了一件件副产品。其实,早在伟大作家卡夫卡生活的时代,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异化。在工业社会和商品社会,人被异化成一个机械零件或一件商品,人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在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人变得更加虚无和不真实,似乎只不过是一

9、堆数字而已。在这个一切用数字代表的时代,人似乎变得既确定又模糊不清了。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时,科技本身也变得不认识自己了-人们用科技解开的迷惑越多,摆在人们面前的迷惑就越多。霍金在时间简史里向我们揭示了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即我们永远不能精确知道物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我们对其中的一个知道得越精确,对另外一个则知道得越不精确。科技用自身的发展告诉我们:世界是无限的,真理是无限的;世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真理,被发现的定律、规律仅在一定条件下适用,放到更大的空间则不适用。那么,面对茫茫宇宙、永远向前的时间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人类究竟在哪儿安放自己的身体?如何确认自己的身份?人类存在的意义又是

10、什么这些奥秘成了人们乐此不疲去探索的永恒问题。3.根据材料一,以下不符合混沌理论观点的一项是( )(2分)A. 初始条件的微小误差在最后天气状况结果中产生极大差别。B.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一下翅膀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C.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D.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D.项是阿基米德的著名论断,论断本身即有排除不确定性因素达到确定性目标的含义。ABC项都从不同方面对不确定因素的危害性进行了强调和推断。故选D。4.材料二第段“在这个一切用数字代表的时代,人似乎变得既确定却又模糊不清了”,以下最不可能引用来作为正面论据

11、的一项是( )(2分)A. 一个人的身体,在医院里用医保账号数字给记录着,查到这些数字就知道了这个人的身体状况。B. 一个人的财产,用银行卡号和支取现金的密码加以固定,这些卡号和密码代表着这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份。C. 一个人的姓名,用电话号码、电子邮箱来记录着,查到这些数字,就查到了这个人。D. 一个人的信息,用档案、身份证记录着,查到档案号和身份证号,就知道了这个人的基本信息。【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题干“人似乎变得既确定却又模糊不清了”是指人被数字加以锁定,但数字锁定的只是人的某一方面,无法反映人的一切,导致人虽然局部显得“具体”但整体却“模糊不清”。C项,说法错。

12、 “电话号码”、 “电子邮箱”来记录的,只是一个人的联系方式,如果不是经过实体认证的话无法锁定这个人。A项“一个人的身体”、 B项“一个人的信息”。 D项“一个人的财产”,都是整体和局部的从属关系,只代表了或隶属于这个人的某一部分或局部, “一个人的姓名”与这个人是并列关系,“姓名”即代表了一个人的一切。故选C。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2分)A.根据材料一,哈勃关于宇宙膨胀的研究证实了宇宙起源于不确定性。B.根据材料一,福岛核泄漏的事故与碎片化的认识导致了人们盲目性有关。C.根据材料二,在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人被异化成了一堆数字。D.根据材料二,人类在茫茫宇宙里,如何确认的自己

13、的身份永远是一个奥秘。【答案】(2分)D【解析】本题考点: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A项:原文“从哈勃关于宇宙膨胀的研究开始,人们才证实了不确定性及其对宇宙的起源、构成和未来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推断出哈勃的研究证实了宇宙起源于不确定性。B.项:据原文“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技术、科学、经济中失控和不假思索的过程,而这又与我们碎片化的认识模式导致的盲目性相关。”和莫兰认为,福岛核泄漏的事故就是源于盲目:“一方面,盲目地将经济利益置于大众安全之上;另一方面,盲目地忽略了核电站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两句可以得出这一推论。C.项:原文“在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人变得更

14、加虚无和不真实,似乎只不过是一堆数字而已。”不能推出:在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人被异化成了一堆数字。D.原文:“面对茫茫宇宙、永远向前的时间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人类究竟在哪儿安放自己的身体?如何确认自己的身份?这些奥秘成了人们乐此不疲去探索的永恒问题。”故选D。 6.材料一第段“穿越确定性的群岛,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就是教育要培养学生进行_。(2分)【答案】示例:反思和质疑。(2分)【解析】本题考点: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此题根据材料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教会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引导人们反思和质疑,防止盲目和短视,并且能够勇敢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前文“缺乏培养

15、质疑和反思的精神”便可得出答案。“反思”(1分),“质疑”1分。7针对“不确定性”这个问题,两则材料各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说明,请结合材料说明异同。(5分)【答案】答案示例:两则材料都对不确定性进行了探讨,都认为不确定性将是人类未来生活的本质或者永恒主题。(1分)不同点:(1)材料1主要从理论、哲学、历史、教育等学科发展角度得出结论。材料2主要从人类自身被异化的角度得出结论。(2分)(2)材料1主要分析了不确定性给人类带来危害的问题,希望人类对不确定性引起重视,着重于不确定性;材料2则主要反思人类自身由确定性变得不确定性后人类如何自处的问题,着重于确定性;(2分)(3)材料1重点探讨教育学科发展方

16、向,强调人类教育学应注重确定性忽视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问题;材料2重点探讨人类科学对人类带来的变化,强调人类科学技术应注重对人类自身的保护和定位。(2分)【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评分标准:答案示例有多余得分点方便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本题主要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总结和分析评价。只要是在通读并综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符合材料文本内容,采点得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7分)门前的田野 曹文芳儿时的每一个清晨都在鸟鸣声中醒来,屋后竹林里的麻雀叽叽喳喳,“蓬蓬”飞出一簇枝叶,飞入另一簇竹枝,然后又“蓬蓬”飞出,给寂静

17、的竹林带来一种喧闹。门前的杉树直插蓝天,喜鹊站在树梢上喳喳叫。鹧鸪在远处叫。晨曦下,鸟鸣声不绝,听得我心里一片明亮。我喜欢鸟儿,梦想能像鸟儿一样飞起来,现在想来很愚蠢,但儿时很执着地想实现这个梦想,不分春夏秋冬,只要有空闲,就撑开双臂在空旷的田野间跑,风吹起我黑漆漆的头发,吹飘我的花衣裳,我坚信就这么跑,风终有一天会把我吹得飞起来。我跑了一天又一天,一双脚还是踩在地上。我琢磨了一下,觉得没有翅膀,便拿了一条红丝巾披在肩头,我拎着丝巾的角,在麦浪滚滚的田埂上跑,丝巾在空中轻盈地飞舞,而我的身子却飘不起来。尽管没有飞起来,但我非常迷恋在空旷的田野上奔跑的感觉,聆听着纺织娘、野鸭、鹌鹑、青蛙、水牛的

18、叫声,满眼都是大自然的景色,河流、木桥、船、芦苇、石榴树、夕阳、炊烟真是自由自在。秋日的一个黄昏,我披着红丝巾顺着田野间的小河跑。河边有一棵树,横卧河面,一只白鸟站在树枝上,很安静。我看到鸟儿,脚步就挪不动了,盯着鸟儿看,要看鸟儿振翅飞走,直到消失在天边。可树枝上的白鸟纹丝不动,我怀疑这鸟是活的吗?轻轻走到大树下凑近看,是一只活生生的鸟。白鸟看着天空的云朵,偶尔低头看河水里的倒影。我朝白鸟“嘘”,白鸟朝我看了一眼,依旧没有飞走,它好似在等待什么,我守在河边,一直盯住落在树枝上的白鸟。小河边,我等待着白鸟飞起来,白鸟在等待什么呢?太阳很快就落山了,天黑了,白鸟没有飞走,可我害怕黑,离开河边,回头

19、看,站立在树枝上的白鸟被黑夜染黑了,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第二天黄昏,白鸟穿过夕阳又飞来,落在树枝上。我和白鸟好似有了约定,每到黄昏,我就到小河边,看站在河边树枝上的白鸟。茫茫田野上,一条小河,一个披着红丝巾的女孩,一只白鸟,从秋天到冬天。冬天的第一场雪,树枝挂着雪,晶莹剔透。到了黄昏,我扎着红头巾,踩着白雪来到河边,身后留下一行脚印。树枝上没有白鸟的身影,是天气太冷,白鸟躲藏到窝里不出来了,还是到南方过冬了?我心里装满了担忧。冬去春来,可白鸟没有回到树枝上,我怅然若失地站在河边。忽而,头顶上飞过了一群鸟,我仰望天空,数点它们,鸟儿划过天空,刚消失在远处的林子里,又看到大雁振翅飞在头顶,

20、一字排开,犹如一根波浪线,震颤在天空里,渐飞渐远。我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依旧在鸟鸣中醒来,一天天长大,离开了这片田野,来到城里读书。毕业后,留在城里做了老师,同时开始写作,只要提起笔,耳边就响着鸟鸣声,眼前出现门前田野上的风景,小河、树、白鸟,一个小女孩,心瞬间敞亮了,思绪飞了起来,这时,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我在门前的田野上疯跑时,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默默滋养了我,让我感知美、意境、宁静、孤独不管我长多大,走多远,家门前的这片田野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选自新民晚报2022年11月19日)8.本文第段写道“我跑了一天又一天,一双脚还是踩在地上”,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此句的作用。(3分)【答案】8.

21、(3分)答案示例:承上启下(1分),传达作者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和苦恼,同时,引出下文去河边见到“白鸟”。 (2分)【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评分标准:答案示例有多余得分点方便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而文章思路也大多是悬念、伏笔、交代背景等作用。回答本题,主要抓住词句中“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中关键“有过节”,即矛盾点、由此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即可。9.本文第段写道“披着红丝巾顺着田野间的小河跑”,后文有与这两段写法相似或描述的场景相

22、照应的语段,请找出来写出序号并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9.(4分)答案示例:写法相似或相照应的有一处是,另一处是。(1分)这种相互照应、写法相似的文段起到了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和推动情感发展、吸引读者的作用。(1分)白鸟在河边等“我”,而白鸟没有来,却是“头顶上飞过了一群鸟”,表达作者淡淡的失落,同时也是对“白鸟”的理想寄托。(1分)“群鸟”的飞走,象征作者由与白鸟的守望因为冬天的到来而引来群鸟的飞过,理想得到升华,象征作者开始逐渐长大,开始感悟人生,开始走向社会。(1分)【解析】本题考点: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评分标准:答案示例有多余得分点方便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

23、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写法相似或相照应的有两处,一处是,另一处是。如果仅答出一处,并作合理分析也可得满分。10.本文第段详细描述了我与白鸟的由远至近的过程,你认为文中所描述的白鸟真的存在吗?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6分)【答案】10(6分)答案示例(1):白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作者描述的这一过程却是虚拟的。(1分)正是由于白鸟真实存在,才使我意识到了大自然喧闹美景下独有的宁静;(1分)使我在河边奔跑不再感到孤独和茫然,意识到驻足思考也是一种成长;(1分)也为下文我天天到河边看白鸟有了前提和基础;(1分)为白鸟秋天一直不飞走,直到冬天才飞走并且引来群鸟纷飞奠定了情感升华的基调;(1分)使

24、得门前河边的田野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情感寄托成为可能。(1分)我希望白鸟飞走,不是希望白鸟飞走了,留下自己在河边孤单寂寞,其实是希望确认白鸟是不是活的真实存在。(1分)正是这种既希望白鸟真实存在飞起来却又不想让白鸟飞走的矛盾,才使得这一段描写如真如幻,(1分)体现了作者运用儿童视角,由实写虚的艺术手法,(1分)表现了对美、意境、宁静、孤独的感知和思考(1分)答案示例(2):白鸟并不存在,这一段只是描写了我的梦境,是运用儿童视角的虚拟想象。(1分)白鸟在我“嘘”声下早就飞走了,留下的只是我在河边孤独的等待着白鸟的飞来。(1分)文中写到白鸟被黑夜染黑,实际是写我等到天黑白鸟也没有回来的失落,(1分)是

25、写对世界的复杂和命运的沉重的感知,写我所感受到的人性的幽微黯淡。(1分)所以“心里涌起淡淡的忧伤”才是真实的情感流露,与白鸟的约定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执着。(1分)这与下文我每天都到河边等待一直到春夏秋冬,我“一天天长大”白鸟也没有回来形成一种呼应和映照,(1分)表现对理想美好的期待,(1分)体现了作者从孩童到成大逐渐走向成熟、逐渐理解了美、意境、宁静、孤独,(1分)逐渐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的过程。(1分)【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评分标准:答案示例有多余得分点方便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评分标准中,简要叙述小说情节

26、得1分,作用1点2分,满分为止。11. 本文以“不管我长多大,走多远,家门前的这片田野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结尾,有人说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恋乡情结”,你同意吗?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有关论述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1(4分)答案示例: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有三个特点: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二,安土重迁,生于斯,死于斯;三,熟人社会,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人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所以,作者说“不管我长多大,走多远,家门前的这片田野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作者离不了生她的泥土,离不开“家门前的这片田野”

27、,尽管“长多大,走多远”, 家门前的田野始终是作者挥之不去的情感。也正是表达了对生于斯,死于斯的愿望,体现了“恋乡情结”。【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本题费孝通论点3分,事例分析3分。仅答出特点无事例分析或仅有分析无论点最多3分。需要注意的是,本题不是考察对结尾作用的赏析,如有对结尾赏析的,最高3分。(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4题(8分) 望夫山(一) 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望夫石(二)王建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

28、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望夫山:古迹名,也作望夫石。民间传说,称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此指安徽当涂望夫石。作品是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期流放边州时写的。上:作“山”,山上。12.从体裁上看,对这两首作品的归类正确的是( )。(1分)A.前一首是格律诗,后一首是歌行诗 B.前一首是绝句,后一首是古诗C.前一首是绝句,后一首是词 D.前一首是七言古诗,后一首是杂言古诗【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前一首是七言绝句,第一句没有押韵。后一首是杂言古诗。故选B。13下列有关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都能适用的是( )(2分)A平淡质朴 B古

29、朴典雅 C含蓄深沉 D 清新自然13.(2分)【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内容以及艺术特色。A项是(一)诗的特点,B项是(二)诗的特点,D项都没有清新自然的风格,故选C。14两首诗都写到了望夫石,请对两首表达的情感作比较和简要分析。(5分)【答案】(5分)这两首诗都是借助古代传说,借物抒怀。不同的是第一首反复出现 “望”字,在重复用字和反复咏叹中抒发强烈的思归思乡之情,表达自己即使置身于异地他乡,被贬边远,仍然要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志向;第二首抓住石之形与人之情的关联,写景状物,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主要抒发对夫妻离散的深切同情,表达对伫立江边的石头所代表的古代妇女

30、深情动人的形象的赞叹和命运悲苦的同情。【解析】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这两首诗都是借助古代传说,借物抒怀。不同的是第一首主要抒发思乡之情,表达自己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志向;第二首主要表达对夫妻离散的深切同情。第一首:作者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期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全诗紧扣题目,一篇之中三个“望”字,反复咏叹突出主题,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第二首:作者王建始终抓住石之形与人之情来写,构思精

31、巧。“望夫处,江悠悠”,从人写起,交代了地点,又以悠悠江水流暗喻时间之长,感情之久。“化为石,不回头”,言望夫之妇化而为石,也暗示时久。妇人伫立江边,看那江水一去不回头,自己也化为石像永远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不畏风吹雨打,不怕天长日久,她一直不回头,一心望夫归。最后,以“行归来石应语”结束全诗,又将望夫石拟人话,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悲苦的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人也。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其兄贵和又以军功为王,一门二王,称为贵显。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惇于武陟,所当皆破,

32、授大将军,赐物八百段。及平尉迥,进位柱国,赐爵西河郡公,邑三千户,赉物二千三百段。请以官爵让兄,朝廷不许,论者义之。高祖受禅,拜曹州刺史。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慧下车按察,得户数万。先是,突厥屡为寇抄,慧于是严警烽燧,远为斥候,虏亦素惮其名,竟不入境。年逾七十,转荆州总管,又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曾见人以簺捕鱼者,出绢买而放之,其仁心如此。百姓美之,号其处曰西河公簺。炀帝即位,为天水太守。大业五年,征吐谷浑,郡滨西境,民苦劳役,又遇帝西巡,坐为道不整,献食疏薄,帝大怒,命左右斩之。见其无发,乃释,除名为民。卒于家。(选自隋书,有删节

33、)【注】斥候:侦察兵。簺(si):用竹木编成的断水捕鱼的栏栅。15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 便弓马好鹰犬( ) (2) 赉物二千三百段( )【答案】(1)(擅长,熟习) (2)(赏赐)【解析】本题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评分标准:1空1分,意思对即可。(1)句意:擅长(熟习)骑马射箭,喜好打猎。“慷慨”:性格豪爽。“便”:擅长,熟习。“鹰犬”:代指打猎。(2)句意:赏赐三千三百匹布帛。16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 所当皆破( )A相当 B面对 C抵挡 D担当(2) 献食疏薄( ) A迫近 B浅薄 C轻视,看不起 D少【答案】16(1)

34、C (2) D 【解析】本题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1) 句意:抵挡他的人都被他打败(2) 句意:敬献的食物粗劣稀少17第段划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答案】17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解析】本题考点: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句意:曹州当地旧的风俗,老百姓非常奸诈狡猾,户口账簿总是不按实情禀报。18试概括文章段体现了乞伏慧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加以分析。(3分)【答案】18答案:一是社会管理才能,到任后巡察调查,得户数万,有效解决了当地由来已久的“户口不实”的问

35、题。二是军事治安才能,在烽燧关隘处严格警戒,安排侦察兵探访敌情,提高了边防战略警戒水平。三是为人慷慨仗义,不贪恋高官厚禄。升任柱国之位,被赐给金银财帛不贪恋,请求把西河郡公的爵位让给兄长。【解析】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手法及其作用。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归谬反证法学生未必能够识别,但只要能够根据前后文语境进行充分分析说服力即可。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文中体现乞伏慧治理才能的语句,然后认真分析翻译语句,最后题目要求作答。第2段他的治理才能体现在“拜曹州刺史”之后,“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慧下车按察,得

36、户数万。先是,突厥屡为寇抄,慧于是严警烽燧,远为斥候,虏亦素惮其名,竟不入境”,分析可知,主要叙写了两件事:一是按察户口簿帐;二是严警烽燧,防止突厥侵犯。可分别概括为社会管理才能和军事治安才能。19把第段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答案】那里的民风轻浮(或“轻薄”、“轻佻”)好斗,乞伏慧亲身实践素质淳朴(的作风)来纠正这种风俗,民风普遍受到教化(“融洽”、“协和”)【解析】本题考点: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评分标准:“轻剽”、“躬行朴素”、“ 矫”,“风化大洽”为3个点,1点1分,语句通顺1分。轻剽:轻浮;躬行朴素:亲身实践素质淳朴;矫:纠正;洽:融洽,协和

37、。20联系全文,分析乞伏慧“为道不整,献食疏薄”的原因。(4分)【答案】主观原因:性格正直,富有仁爱之心,体恤百姓,不愿逢迎;客观原因:边境征战,民苦劳役,对炀帝战乱时期西巡消耗民力不满。【解析】本题考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评分标准:有概括有分析1点1分,给满为止。仅有概括无分析,最多2分。3点以上1分起算偶数采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由第4段可知,在“郡滨西境,民苦劳役”的情况下,“又遇帝西巡”,这是直接原因,也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外因;那么内因应是乞伏慧所具有的性格特征。结合全文,通过第2段他的治理才能、第3段他亲身实

38、践矫正民风以及西河公簺的仁心,可知他性格正直、对百姓仁爱,因此不愿逢迎。【参考译文】乞伏慧,字令和,是马邑鲜卑人。乞伏慧年轻时乞伏慧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擅长骑马射箭,喜欢打猎。他的兄长贵和又凭借军功做了王爷,一家之中两位王爷,被称为显贵人家。高祖做丞相时,乞伏慧跟从韦孝宽到武陟攻打尉惇,抵挡他的人都被他打败,被授予大将军,被赏赐八百匹布帛。等到平定尉迥,升任柱国之位,被赐给西河郡公的爵位,食邑三千户,赏赐三千三百匹布帛。他请求把爵位让给兄长,朝廷没有答应,谈论的人认为他有道义,高祖继承皇位,任命他做曹州刺史,曹州当地旧的风俗,老百姓非常奸诈狡猾,户口账簿总是不按实情禀报。乞伏慧到任亲自考察,

39、得到数万户人口。从前,突厥多次偷袭抢掠,乞伏慧因此设置烽火严密警戒,在很远的地方设置侦察兵,突厥也向来惧怕他的威名,最终没有进入曹州境内。乞伏慧年龄超过七十岁,转任荆州总管,又兼任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的军事。那里的风俗轻浮焦躁好斗,乞伏慧亲身实践淳朴的作风来纠正这种风俗,民风普遍受到教化。他曾经看见有人用竹木编成的栏栅捕鱼,就拿出绢买下鱼放走了它们,他的仁慈之心就像这样。百姓认为他很美好,把他放鱼的地方叫西河公簺。隋炀帝即位,乞伏慧做天水太守。大业五年,征讨吐谷浑,天水郡在西部边界,百姓受劳役之苦,又赶上皇帝西巡,因为整理道路不平整,敬献的食物(也)粗劣稀少,炀帝大怒,命令士兵处死他。发现

40、他连头发都掉没了,就释放了他,削除官籍做老百姓,最后死在了家中。(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3分)唐柳先生文集后序穆修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极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 谁与?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余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亡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得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者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

41、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外,文始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其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呜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天圣九年秋七月,河南穆修伯长后叙。选自宋文选

42、(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注】唐柳先生:指唐代柳宗元。崒:z,险峻。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夔州:指刘禹锡。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劘:m,磨。21可填入第段划线处的虚词是( )(1分)A其 B抑 C不 D则【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固定格式,由副词“非”和副词“则”组成。加强肯定和否定的判断。可译为“(如果)不那么”。“除了还能”。故选D。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李白、杜甫虽才华惊动世人,但仅在诗歌上取得了成就。B.作者认为,他看到韩愈的文集,目录很全但是文句文字缺失,尤以编纂成集的最为严重。C.作者恰巧遇见别人手中有

43、宝物,便用假的换成了真的。D.作者与陇西李之才对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集研读数月,直到全部看完才停止下来。【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概括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A项:原文:“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极其浑备”。意为:中间值得称道的李白、杜甫,他们的才华开始因文章见长,但只称雄于歌诗方面,文章之道尚未十分浑厚完备。B项:原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亡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意为:韩愈的文章虽然看得到全部,但文句文字的缺失,尤以编纂成集的最为严重。“目”是用“目”看的意思。C项:原文:“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意为:如果幸运地遇到他人手中视为宝物的韩文集,就借来对照并加以订

44、正。D项:原文:“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意为:和陇西李之才参读几月,详尽后才停下来。其中所研读的文集是指柳宗元文集。故选A。2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与内容一致吗?请简述你的看法或理由。(5分)【答案】(答案示例详尽以便于采点得分)(1)一致。通读全文得知,柳文并不为时人所重视和熟知,本文借普遍知晓的韩愈文集的齐全但字句仍有缺漏订正来引出柳文终其一生才找到旧藏的柳文这一经历揭示柳文不为世人知晓的原因,(2分)阐明了柳文的重大成就,(1分)通过对韩文集的修订校勘的艰难历程的叙写更衬托出柳集的得来不易和翻刻校勘的漫长、艰辛,(1分)两段详细描述柳文文集的收藏情况并阐述了刊行柳文文集的重要意义

45、,(1分)可见作者一生提倡古文的苦心。(2)不一致。标题是给柳宗元文集作序,而内容实际上是给韩柳两个人的文章作序。(2分)文章标题为“唐柳先生”,但两段“至韩、柳氏起”、“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始终韩柳并提。(2分)又说“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所以标题与内容并不一致。【解析】本题考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评分标准:有概括有分析1点1分,给满为止。通过通读全文得知,柳文并不为时人所重视和熟知,本文借大家普遍知晓的韩愈文集的字句缺漏来揭示或映衬文学程度更高的柳文不为世人知晓的原因,阐明了柳文的重大成就,通过对韩文集的修订校勘的艰难历程的叙写更衬托出柳集的得来不易和翻刻校勘的漫长、艰辛,

46、阐述了刊行它的重要意义,可见作者一生提倡古文的苦心。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本文标题是给柳宗元文集作序,而内容实际上是给韩柳两个人的文章作序。如果只看文章和段落片段文句,有其合理性,但综合时代背景、文章显然是对柳文集更有所侧重并作了重点说明,并不仅仅是为韩柳两人文集而写的序。24本文结尾认为“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请结合本文内容加以简析。(5分)【答案】(1)作者从韩柳文章的特点和成就角度称赞韩柳文章使散文能“大吐古人之文,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取得了很高的成就。(2分)(2)作者从自身经历角度说明韩流文章补全的艰辛。作者从“志欲补得其正而传之”,直到晚年才见到了柳宗元的全书,“参读累月,详而后止”,验证了韩柳文章的博大精深,值得进一步研究学习。(2分)(3)作者从上天赐予感叹补全韩流文章的成功存在偶然性,证明只有坚持不懈,求知乐学才能修养身心,取得文学成就。(1分)【解析】本题考点: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评分标准:有概括有分析1点1分,给满为止。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文,分析作者,然后用自己的话进作具体说明。作者认为应追随和效仿孔门弟子那种求知乐学、修养身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