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易错30点.docx

上传人: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 文档编号:1204175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易错30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易错30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神权色彩。3、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范围: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内容: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

2、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宗法制1、定义:是与分封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3、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4、维护的工具:礼乐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主体。三代特点:三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松散的内外服联盟制,逐渐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天下共主制发展的。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

3、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三大基础: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政治:地主阶级统治确立;理论:法家思想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刘邦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吴王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置中朝(内朝):汉承秦制,西汉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

4、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设刺史: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推恩令: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3)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皇帝幼小昏弱时,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2、唐三省六

5、部制(1)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鉴于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2)宋太祖的集权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6、相权;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权。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制:为了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在地方政权州县两级的基础上,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形成路州县三级制。(3)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作用及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后患。4、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1)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7、,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1)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明丞相胡惟庸擅权,威胁皇权。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确立内阁制: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

8、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3)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即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掌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加强中央集权。2、清朝(1)清初中央机构:仿照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但重要军国大事则由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原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加强皇权。职权、特点: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达谕旨。这样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作用与影响:简化了

9、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中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2)消极: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

10、之风。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到了明清时期,它已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

11、的历史地位。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中国开展禁烟运动。2、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中国政府拒绝英法“修约”的要求。3、发动国:英法联军。4、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

12、的主权和领土。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4、影响: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

13、救亡图存的斗争。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根本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2、直接原因: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的发展。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五、抗日战争(19371945年)1、爆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2、主要经过:(1)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

14、州会战、武汉会战(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3、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4、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5、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5、(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农民阶级的抗争(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爆发原因:列强加紧侵略;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2、斗争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1864年,失败。3、重要文件:前期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5、时代特征:利用西方宗教;反封建反侵略;主张学习西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16、)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爆发背景:反洋教斗争发展,民族矛盾激化。2、口号:扶清灭洋。3、结果: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4、作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二、地主官僚阶层的变化(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2)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3)性质:封建地主官僚发起的旨在挽救清王朝的一场自救运动(4)概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改革。(5)后果:最终失败,但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宣布君主

17、立宪,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最后成立“皇族内阁”。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1、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1898年)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结果: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背景和条件:社会根源:民族危机的加重与满清政府变革的局限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舆论: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义锻炼: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起义的初步成果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成立

18、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旧官僚)重大影响:在一个多月内有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三)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与最终结局1、两大革命成果: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2、最终结局:清帝退位:1912年(1644年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3、革命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

19、中国外交的失败。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4、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意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1.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1)背景:中共以开展工运为中心任务,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2)概况(19221923):起点香港海员罢工;终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3)教训:必须建立统一战线。2.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条件:中共的推动:发表主张(1922);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二大”);孙中山的转变(同意联合工农);共产国际的推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