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对于仅有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地脚螺栓通过连接导体(如直径不小于10mm 镀辞圆钢)与水平钢筋网焊接,或直接从水平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 钢性用钢筋混凝土基础防雷接地体做法可参见图集030501-3第17页。 5. 2. 5 杯口型钢筋泪凝土基础 5.2.5.1 应从基础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如直径不小于10mm镀辞圆钢),连接导体引出基础的位置 院在怀口一角的附近,与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柱上的预埋连接板相对应。连接导体与柱上预埋连接板焊好 后,与士壤接触的外露连接导体和连接板均用1:2水泥砂浆保护,其厚度不应小子50mm。 5.2.5.2 边按导体与钢筋网的连接采用焊接,在施工
2、现场没有条件进行焊接时,应预先在钢筋网加工 场地焊好后运往施工现场。 5.2.5.3 对于育革直和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与引出连接导体ii按的那一根垂直钢筋焊 战主IJ水平钢筋网上(鸣不能直接焊接时,可采用一段10镀铮圆钢跨焊),或采用螺栓紧|坷的卡夹器11j 水平钢筋网连接。对于仅有水平钢筋网的钢筋;i!.;棋士基础,J吱直接从水平钢筋网上引山边战导体。 杯口刑钢筋at;疑士基础防苗接地体做法可参见图集03DSOl-3第18页。 5. 3 拔地装置施r质量监督与验收 5.3. 1 接地装置的验收应根据实际情况,按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各分为1个分项工程,并按本标 准附录E中表E.2
3、和表E.3的内容进行质量监督和验收。 5.3.2 对人工接地体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 10 a) 检查人工接地体的形式和材料,测量其尺寸规格、长度、间距、包围面积、埋设深度、接地体 的数量、与墙或基础的距离。 b) 检测人工接地体间的连接情况:检查其连接方式、焊接方法和焊接质量,测量搭接氏度。 c) 确定是否采取降低接地电阻措施,并检查采取了何种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合理。 d) 检查接地线的材料,测量其尺寸规格和氏度。 e) 检杏在建筑物出入口、人行道UQ:其他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区域接地装置的防跨步电压措施,测 量人工接地体与出入口!人行道的距离。 f) 对于第一类防富建筑物,尚应测量
4、接地装置与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远、电缆匀金属 物之间的距离。 nn37/1228-2009 g) 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当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测量土壤电阻率,确定是否补加接地 体或增大接地体包围(或覆盖)的面积。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见本标准附录B 和附录C。 5. 3. 3 对自然接地体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 a) 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当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测量土壤电阻率,确定是否增设人工 接地体。 b) 检测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钢筋间连接情况的检测内容和方法如下: 检查其连接方式和连接质量,当采用焊接法时尚应检查其焊接方法,测量其搭接长度
5、;测试其 直流过渡电阻,其值不应大于0.20。 c) 测量每根引下线在-0.5m以下所连接的基础钢筋表面积总和。 d) 检查两相邻建筑物之间有无电力和通信电缆相连。当有电缆相连时,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导 通性测试,测试方法见本标准第8.4.4条a)款。如测得阻值不大于10,则断定为电气导通: 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应检查两接地装置是否连接。检查两接地装置相接时的连接导体的材料和 规格、埋设深度。 e) 检雪基础有无防水层,是否预留接地连接线;检查护坡桩与基础钢筋的连接:确定是否增设人 工接地体以及人工接地体的敷设是否正确。 f) 对于桩基础接地体,尚应检测桩筋与承台配筋的连接情况:检查环形接地连接
6、线和均压环的设 置;检查桩筋直径和桩筋利用数、用做接地体的桩数和桩总数,计算桩利用系数:测量用做接 地体的桩间距,测试单桩的接地电阻,计算其平衡度- g) 对于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尚应检测地脚螺栓、连接导体、钢筋网的设置是否符合本标准第 5.2.4手IJ第5.2.5条的有关要求。 6 建筑物防雷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 6. 1 专用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 6. 1. 1 专用引下线的材料和规格 引下线应采用热镀辞圆钢或热镀铮扁钢,优先采用热镀铮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o扁钢截面 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加大其截面。 6.1.2 专用引下线的布置
7、 6. 1. 2. 1 除周长不超过25m且高度不超过30m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外,建筑物防富 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井应尽可能在靠近建筑物拐角处布置。 6. 1. 2. 2 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间距 建筑物防雷类别引下线间距(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2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 6. 1.2.3 金属犀面的建筑物,其金属屋面周边应每隔18m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6. 1.3 专用引下线的敷设 6. 1. 3. 1 引下线上端应与接闪器可靠电气连接,下端应与接地装置可靠电气
8、连接。 6. 1. 3.2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引下线的敷设应平正顺直,如需弯曲时, 应采用弧形弯曲,避免直角弯曲,且弯曲部分开口处的距离不得小于弯曲部分线段长度的1/10。 6. 1. 3. 3 引下线固定支架应固定可靠,且能承受49N(5kg)的垂直拉力。固定支架应均匀,其间距应 符合表5的要求。在古建筑中沿廊柱引下时,不应使用钉入柱内的固定支架,应采用圆抱箍固定。 1) DB37/1228-2009 表5明敷接闪器和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 布置方式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支架的间距(rnrn) 单根圆形导体固定支架的问H(mm) 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500 1000 垂直面
9、止的水平导体500 1000 地面至20m处的垂直导体1000 1000 从20m处起往上的垂直导体500 1000 6.1 . 3. 4 当建筑艺术要求较高时,引下线可暗敷在建筑物外墙抹灰层或墙体内,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lOmm,扁钢截面不应小子80mm,且应有卡钉分段固定。但当墙体外保温材料是由可燃材料构成且引下 线的温升对其构成危险时,引下线不得暗敷在墙体内,且必须使引下钱与外墙之间的距离大于O.lm, 金属国定支架可与墙体接触。 6. 1. 3. 5 明敷引下线在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敷设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以防止接触电压和 (或)闪络电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a)外露引下线采用高2.7m的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1.2150s波形)的绝缘层隔离。如使用不 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 b)使用护栏和(或)警告牌,使人不得靠近或进入危险区域,护栏与引下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子 3m。 6.1.3.6 在易受机械损坏之处,地面上1.7m至地面下O.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采用镀辞角钢、 铜管、槽版、战性塑料营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施工可参见图集990501-1第2-24页。 6.1.3. 7 当采用多根引F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O.3m1. 8m之间装1匱鸀刱踀11挱谀1觎舐舐鄐鄐脐鈐鄠舐鄐鄐脐鈐鄠鄐戊枀舯鉳慲馜!馿!挱!1匱輐鼀踐匱舐鄐鄐炱脠瀐醡鄐鄐酰舠訐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