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共青团中央文件.pdf

上传人:WXLW 文档编号:1266312 上传时间:2019-12-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青团中央文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共青团中央文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共青团中央文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共青团中央文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共青团中央文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划期为 20122020 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 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 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 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气排 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 10 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 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 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 合

2、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近年来,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 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 先进 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 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 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 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 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

3、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 I In nv ve es st tmme en nt t R Re es se ea ar rc ch h 8 行业点评报告行业点评报告 浙浙浙浙商商商商证证证证券券券券 I In nv ve es st tmme en nt t R Re es se ea ar rc ch h 部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 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 10 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 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

4、持续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 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 工业强国转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 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 立足国 情,依托产业基础,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发挥企 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 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

5、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汽车动 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坚持统筹兼顾,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广普 及节能汽车,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 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产业培育期,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 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进 入产业成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

6、的基础作用,营造 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 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促进充 电设施与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 I In nv ve es st tmme en nt t R Re es se ea ar rc ch h 9 行业点评报告行业点评报告 浙浙浙浙商商商商证证证证券券券券 I In nv ve es st tmme en nt t R Re es se ea ar rc ch h 用,形成完备的产业

7、配套体系。 三、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三、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 (一)技术路线。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 当前重点推进纯 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 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二)主要目标。 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 2015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 销量力争达到 50 万辆;到 2020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 200 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 500 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 展。 2.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 到 2015 年, 当年生产的乘

8、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 6.9 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 5.9 升/百公里以下。到 2020 年,当年生产 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 5.0 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 4.5 升/ 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 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4.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 满

9、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 行需要。 5.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相关管理制 度,构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形成比较完 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I In nv ve es st tmme en nt t R Re es se ea ar rc ch h 10 行业点评报告行业点评报告 浙浙浙浙商商商商证证证证券券券券 I In nv ve es st tmme en nt t R Re es se ea ar rc ch h 四、主要任务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

10、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 要强化企业 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 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 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 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 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 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 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

11、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 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 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 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 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 2015 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 100 公里/ 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 150 公里和 50 公里;动力电池 模块比能量达到 150 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 2 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 到 2000 次或 10

12、年以上; 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 2.5 千瓦/公斤以上, 成本降至 200 元/千瓦以下。到 2020 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 300 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 1.5 元/瓦时以下。 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 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 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 支持研制六档 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 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 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 I In nv ve es st tmme en nt t R Re es se ea ar rc ch h 11 行业点评报告行业点评报告 浙浙浙浙商商商商证证证证券券券券 I In nv ve es st tmme en nt t R Re es se ea ar rc ch h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 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 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