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pdf

上传人:WXLW 文档编号:1280820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34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政策。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低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需要,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特明确公布了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范围: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环保专用设备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推崇并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

2、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政策导向。具有原料资源化、制备可塑化、产品环保化、应用经济化、再生低碳化等5大优良性能的环保专用设备,既能发挥材料中各组分的优点,克服因强度低、变异性大及有机材料弹性模量低等造成的使用局限性,又能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2.3.3顺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这一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成为投资的热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

3、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

4、的支撑。节能环保称谓战略性产业重中之重。在循环经济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要大力发展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物质流分析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工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农林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跨行业跨企业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大力发展“城市矿山”资源。因此,本项目属于朝阳产业,项目的大力发展正是顺应了我国新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有效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作出有力贡献。2.3.4促进国内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化

5、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材料种类日益丰富,产品结构略有起伏;政策资金积极扶持,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区域特色逐渐形成。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基地,新材料下游化工、能源、建材、机械、IT 等行业发展迅速,新材料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应用领域使其产品市场需求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新材料已成为支撑中国制造的基础行业。新材料领域中,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是一个科学内涵极丰富、创新性极强、应用前景极广阔、社会经济效益巨大的领域,极有可能触发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本项目环保专用设备能够充分发挥材料中各组分的优势,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不仅改进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降低成

6、本并扩大应用范围,还提高了材料的附加值。用其经特殊加工和增强手段制成的板材,可以获得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性能,既具有高韧性、耐疲劳等优点。本次项目的上马将促进当地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将极大推动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进程。2.3.5符合中国制造2025 “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在2015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7、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且国务院已经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知,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特别提出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稳定中央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通过贴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

8、价值链高端发展。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因此,项目实施符合中国制造2025 “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本项目除少数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由企业解决外,新增员工均由当地招工解决,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此外,项目的实施可带动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对于

9、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本项目正式运营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为47666.67万元,年均利润总额3980.57万元,年均净利润2985.43万元,年上缴税金及附加为343.37万元,年增值税为3433.65万元;年可上缴所得税995.14万元,项目年可为当地上缴税金总额4772.16万元。因此,项目的实施可有效促进项目地经济发展进程。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2.4.1政策可行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

10、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行业功能,强化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因地制宜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鼓励造纸行业利用林业废物及

11、农作物秸秆等制浆。推进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广新型墙材。发展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轻质高强的墙体和屋面材料、外墙保温材料,以及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推进叠合楼板、内外墙板、楼梯阳台、厨卫装饰等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引导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新型墙体材料,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竹纤维、木屑等开发生物质建材,发展生物质纤维增强的木塑、镁质建材等产品。加快推广应用水性涂料、胶黏剂及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热反射膜、管材等产品。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提出:推进资源高

12、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由上可见,本次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且可在极大程度上带动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进程。因此,本次项

13、目的建设具备政策可行性。2.4.2技术可行性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及资源缺乏使人类认识到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安全生产引起了各界领导和广大群众极大关注。 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为材料的合理化有效利用开辟新途径。 环保专用设备通过一定的成型加工方法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和再生性,环保专用设备的开发研制对于提高材料利用率、开拓产品的材料化技术及拓宽产品的材料化应用领域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时期,伴随着政策、技术和渠道逐步成熟,环保专用设备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峰时期,因而看好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也

14、充分说明该项目发展具备市场可行性。2.4.2技术可行性项目公司拥有一支作业技术中国共产党东北财经大学委员会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大委发201825号关于印发东北财经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通知各单位、各部门:现将东北财经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东北财经大学委员会东北财经大学2018年4月9日东北财经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及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 “十三五”

15、发展规划、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及学校长期愿景,制定本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四个服务”,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彰显特色、打造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为导向,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大教学观”“大科研观”“大管理观”和“大文化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对标先进和创新发展,继续深入实施学科引领、人才强校

16、、质量提升、国际化和特色发展五大战略,加快推进具有东财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建设目标(一)学校总体目标近期目标。到2022年建校70周年,学科引领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为两翼,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高水平经管学科群,该学科群的建设将带动学校整体建设水平的全面跃升。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等改革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汇聚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水平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产生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国际合作领域进

17、一步扩大,国际化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大学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并努力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中期目标。到2027年建校75周年,通过打造一流学科群带动学校整体实力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实现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到2032年建校80周年,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一大批高水平人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稳居国内一流水平,为国家和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学校良好的国际品牌和形象基本树立,国际影响力显

18、著提升;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且运行良好。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地位更加巩固。远期目标。到2052年建校100周年,以创建世界一流为引领,重点建设、整体提升,汇聚、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经济管理学术大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达到世界一流商科类院校水平;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在经管学科群下的若干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具有国际话语权。建成主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特色突出的国际商科类名校。(二)学科建设目标近期目标。到2022年建校70周年,力争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经济学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并将其部分二级学科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顶尖学

19、科,形成若干独具特色、国际领先的学科方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保持在全国前5%的领先地位,并力争进入全国前2%行列;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保持在全国5%10%行列,并力争进入全国前5%行列;管理科学与工程力争进入全国5%10%行列;公共管理和理论经济学力争进入全国10%20%行列;法学力争进入全国前50%行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力争进入全国前60%行列;外国语言文学力争进入全国前70%行列。中期目标。到2032年建校80周年,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体系。应用经济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统计学和工商管理稳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管理科学与工程

20、、公共管理和理论经济学力争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力争进入财经类高校同类学科前列。力争在ESI“经济学与商学”(涵盖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和理论经济学)排行榜中进入全球前1%行列。远期目标。到2052年建校100周年,主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它重要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力争在ESI“经济学与商学”排行榜中进入全球前1行列。三、建设思路学校“双一流”建设思路是:彰显特色、打造一流;重点建设、整体提升;深化改革、协同攻坚;对标争先、创新发展。彰显特色、打造一流。坚持特色发展,着力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大学治理、校园建设、

21、大学精神与文化等方面形成东财特色包。以特色发展创一流,整合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形成一流影响,不断开创“双一流”建设工作新局面。重点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发展重点,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攻坚,优先支持应用经济学冲击国家“双一流”,将应用经济学率先发展成世界一流学科,着力打造一流学科群,以一流学科群建设带动学校学科整体水平提升,通过学科发展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和学校综合实力提升。深化改革、协同攻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各个领域中存在的不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不利于释放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以学科建设为导向来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

22、培养等各个领域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对标争先、创新发展。学校瞄准国内外一流财经类高校,学院和学科瞄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同类学院和学科。在对标中认清差距、激发动力、找准定位、持续赶超,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创新谋发展,用创新的思路、理念和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双一流”建设跃上新台阶,实现争先进位目标。四、建设任务(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入实施学科引领战略。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以一流为目标、绩效为杠杆、改革为动力,坚持“聚焦优势、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与时俱进”的建设原则,通过实施“学科群发展战略”“一流学科突破战略”“一流学科培育战略”和“非传统优势学科提升战略”,

23、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学科专业整体水平。1.着力实施“学科群发展战略”。发展学科群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要依托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进一步打造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为两翼,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理论经济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高水平经管学科群。通过学科群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营造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学科生态,打造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跨学科研究集群平台,组建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提升学科群的整体能力,解决单独学科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并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2.重点实施“一流学科突破

24、战略”。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三个经管学科群内的高峰学科实施“一流学科突破战略”。通过聚焦优势、学科融合、重点突破,全力支持对学校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应用经济学学科率先冲击国家“双一流”,并建成一支以“万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等为代表的一流师资团队,打造一批以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高等经济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院、自贸区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形成一批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论文、重要智库成果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形成具有东财特色的国内一流应用经济学学科,并在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重要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上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并

25、冲击世界一流。积极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在巩固提升会计学、企业管理学科优势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萨里国际学院和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合署办公优势,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国际化水平,有效依托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院)等高水平学科平台,带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水平提升。形成国内一流工商管理学科,并力争会计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组织与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重要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并冲击世界一流。加快统计学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巩固和提升经济统计学科方向的传统优势和领先地位,全面提升应用统计、数理统计和大数据学科方向的建设水平,发挥数学与应用数学对统计学的支持作

26、用,扩大高水平学科团队规模,积累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建成国内一流统计学科。3.大力实施“一流学科培育战略”。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理论经济学三个经管学科群内的高原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育战略”。继续支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团队和研究成果国际化等方面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与学科特色优势,着力建设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方向,稳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培养卓越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全面提升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凝练并形成稳定的、特色突出的学

27、科发展方向,加强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及平台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建成国内一流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坚持理论经济学“高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在理论上关注经济理论的前沿动态,在实践中瞄准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加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建设,形成突出的理论经济学学科特色,为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4.积极实施“非传统优势学科提升战略”。对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实施“非传统优势学科提升战略”。非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单位要突出学科建设重点

28、,强化特色发展意识,着力实现 “一院一重点,一院一特色”基本目标。法学学科实施错位发展,加强法学和经济学、管理学跨学科研究,加大优势经管学科资源对法学学科的扶持力度,争取在一至两个博士点申报周期内,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逐步建成财经特色突出的高水平法学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充分发挥辽宁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有效依托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基地,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权、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等方向的建设,为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的贡献。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力争在商务外语翻译方向形成鲜明特色,并在外语教学综合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新闻传播

29、学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要进一步发挥部校共建、院媒合作、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加强广告学、经济新闻、新媒体经济学科方向建设,并积极开展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研究与教学。数学学科继续发挥对其它学科的支撑作用,加强经济数学、金融数学等学科方向建设,积极推进跨学科合作特色研究,进行“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系列改革”。继续支持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经济等学科方向建设。加快发展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挖掘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布局。5.坚持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要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建设,积极响应和参与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继续优化、调整本科专

30、业,建立与学科相匹配的本科专业体系。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积极参加国内外本科专业评估与认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财政学、统计学、税收学、保险学、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以现有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加强优势特色专业与其它专业相融合,调整专业布局,着力建设一批覆盖面广、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对学校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专业集群,建成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6.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科组织建设,适时调整院系设置或整合学科方向,使之更有利于学科力量的集聚和学科

31、建设水平的提升。健全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一级学科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协调联动机制。确立学院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地位,落实学院学科建设“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多实质性权力。建立健全稳定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学科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对学科发展实施动态评估、调整和指导。(二)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以学科建设需求为用人导向,不断丰富和拓展“引育用相结合、老中青全覆盖、各岗位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努力

32、营造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支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1.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作为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制定并实施东北财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评选表彰师德模范,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抓手,引导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

33、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贯彻落实东北财经大学关于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实施意见,加大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等国家和辽宁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设立东北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岗位,充分发挥学术造诣高深、社会影响力大、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的引领示范作用;实施“星海学者支持计划”,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通过海外院长(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研究员)、

34、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3.不断加强梯队建设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着力加强梯队建设,加快师资队伍新老交替步伐,增强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扩大海外优秀博士引进规模,提高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构建青年教师支持体系,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建立健全入职培训、岗位锻炼和能力提升的成长配套机制;完善师资博士后制度,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提高博士后在学校科研工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提升计划”,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行博士后研究;办好“青年骨干教师学术训练班”,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学

35、术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4.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团队培育力度。由“引人育人”,向“引团育团”转变,培育高水平团队。积极争取国家和辽宁省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等项目,建设高水平团队。建立和完善高水平团队支持机制,探索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评价考核与资源配置。对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的高水平团队,在经费投入上给予绩效奖补,构建以“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重大成果”正反馈环为目标的高水平团队发展模式。5.全面加强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一流的师资队伍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要更加重视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牢固树立管理为学科、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理念,加快培

36、养和引进各类专业管理人才,着力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精良的管理服务队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和服务保障。6.继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结合学科特色、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划,构建以学科为导向的师资招聘和人才引进制度。实施“人才特区”政策,赋予学院和科研机构更大的人才引进自主权。推进人事二级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校院两级积极性的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实行分类支持模式和考评机制,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与退出制度,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实行“常任轨制度”,对海外归国博士探索实行教师常任轨制度,对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

37、非海外归国的事业编制专任教师尝试允许其进入常任轨,探索编制管理和年薪制管理双轨制的实施路径,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推进绩效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教师及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以质量和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与激励机制。(三)培育卓越财经人才“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继续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优良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财经人才。1.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

38、本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并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校友”联动工作机制,优化育人环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招生宣传的精准度和有效度,发展优质生源基地,完善

39、招生选拔机制,扩大大类招生范围,增加外省招生规模,提高整体生源质量。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东财风格的通识教育体系;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加强一流学科核心课程群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群统筹推进高水平教材、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案例库的“一体化建设”;在国家教学成果奖及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探索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慕课、微课、SPOC课程建设及

40、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校际间交流、合作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积极推广启发式、研讨式和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探索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积极开展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探索设立优等学位制度;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能力提升机制。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科就业指导和校友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支持政策,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3.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要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积极

41、探索研究生招生改革,逐步实施夏令营机制、暑期学校等招生宣传方式;继续扩大硕博连读试点,探索实现本硕博连读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硕博连读和本硕博连读的分流淘汰、动态优化选拔机制,逐步实现博士生招生“双轨制”(即“一轨”是硕博连读制或本硕博连读制,“一轨”是申请考核制);完善博士生导师制度,完成由身份制向岗位制转变;落实硕士生双导师制,特别是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继续优化硕士研究生结构,适当扩大专业硕士比例;继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名校、强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教学、分类指导培养计划,完善以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

42、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DBA博士授权点建设;参与并完成中国MBA高质量认证;在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等教学成果奖励上取得新突破;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立专项资金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建立研究生学术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财经类大学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与学校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双创教育置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双创教育与通识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各人才培

43、养单位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双创教育;建设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创教育导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训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训实践平台,提高双创教育的育人和企业(项目)孵化功能;加强与兄弟院校、行业、社会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跨校、跨学科、联合培养的双创教育。(四)打造一流科研实力着力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方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逐步实现科学研究由以规模、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特色、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型。1.积

44、极推动科研评价与奖励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成果形式的分类评价标准;继续完善科研奖励政策,优化奖励结构,建立以学科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导向的科研奖励机制,向对学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贡献的科研成果倾斜。2.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及科研人员把个人科研兴趣与学科发展需要有机结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原创基础研究;同时,支持和引导教师及科研人员面向学术前沿,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建成若干特色学术团队或创新群体,争取产生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跨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学校学术话语权,为创建中

45、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3.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本着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三高”科研平台,即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智库服务的科研平台。继续建好以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各类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研究基地(部省共建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中心、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已有优势科研平台;着力打造高等经济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院、普惠金融研究院、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供应链管理研究院(中心)、中

46、国(东北)旅游大数据暨旅游产业研究中心、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基地等为代表的特色新型科研平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加强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在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基地等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4.持续推进标志性科研成果建设。努力孵化更多标志性科研成果,重点解决高水平和国际化科研成果总量不足问题;稳步提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顶尖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努力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大标志性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尤其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数量上要有大突破;逐步解决不同学科在国家级科研

47、项目申报数和立项数上差距过大的问题,争取有更多学科在国家级科研项目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重大评奖的支持与培育工作,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辽宁省政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高级别科研奖励上力争取得更大成绩;承担一批资金数额大、有较大影响力、对地方经济有重大贡献的重要横向课题。(五)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将“双一流”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一方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对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切实发挥学校在财经领域的思想库、人才库和智囊库作用,着力提高学科建设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思想传播的贡献度。 1.积极开展战略研究

48、和政策咨询。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发挥财经高校学科优势,打造若干彰显东财特色、具有重要影响的财经领域新型智库,深入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为东北地区、辽宁省政府部门和企业等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建立并公开发布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活力指数,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东财指数”。鼓励各学科建设单位和教师主动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研究合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研究服务。鼓励教师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专家等职务,为政府部门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2.深入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加

49、强与各级政府、大中型企业、各类协会组织的战略合作,围绕一流学科优势,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校政共建二级学院或研究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双创基地建设、高等职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社会协作型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探索建立省外研究基地,着力推动青岛金融研究院建设,深入开展与三亚市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中融教育文化产业发展集团的三方战略合作。鼓励二级学院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开展不同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更好的服务国家和东北经济发展。创新校企联盟运作机制,鼓励一流学科牵头建设校企联盟并加强实施,尤其注重发挥辽宁省金融业校企联盟在金融领域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高水平就业创业、校企协同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3.聚力打造高品质教育服务品牌。合理整合全校优势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具有财经特色的高品质教育服务品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学校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探索网络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创新培训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