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doc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1284864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实现废水和煤泥 回收利用。在缺水或高寒地区,推广干法选煤新工艺。 2.2.2 2.2.2 电力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推广火电厂全过程优化运行和状态监控技术。在煤粉锅炉中推广气化小油枪、 等离子点火等节油或无油点火稳燃节能技术。 推广电力设备改造提效技术。对现有 200MW、300MW 机组,进行提高低压缸通流部分 效率的改造及各类机组低效辅机的技术改造。 发展、推广电网经济运行技术。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优化变压器分接头配置,加强 无功补偿及其调节能力,提高用电功率因数。建立、完善电网运行信息系统,推广电网 线损诊断与管理技术。加强对电网线损率的分级管理和分区分压分线(台站)的统计分 析、理论计算和

2、小指标考核等线损管理制度。发展推行电网用电侧监测管理技术。 发展、推广大型企业用电管理信息系统、车间工艺自动控制节能技术。 4 2.2.3 2.2.3 钢铁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钢铁露天矿山陡帮和高台阶开采以及地下矿开采结构参数优化技术。 焦化发展型煤炼焦技术,干熄焦大型化技术。 发展超高铁、低硅、低燃耗、高还原度烧结技术,推广低碳厚料层、混合料预热、 热风点火和小球烧结等节能技术。 发展高炉大型化、优化炉料结构和长寿命技术,实现精料、高风温、高喷煤比、低 硅冶炼,建立高炉操作专家系统。研发熔融还原、直接还原炼铁新技术。 发展炼钢节能技术。转炉向大型化发展,逐步实现负能炼钢;电炉炼钢采用水冷炉 壁

3、泡沫渣埋弧熔炼及高电压、低电流供电熔炼技术;推广废钢预热技术;开发超高功 率直流电弧炉和双壳电弧炉等节电产品。 推广高效连铸、薄板坯连铸连轧和近终型连铸技术。 发展蓄热式加热炉技术,连铸坯热装热送、直送技术,汽化冷却技术等。 2.2.4 2.2.4 有色金属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有色金属矿露天开采和地下矿采场大型化技术、大型开采设备,实现浮选和多 碎少磨设备大型化。 发展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脱硅技术和高效短流程生产工艺;发展氧化铝生产间接加 热、强化熔出工艺技术;拜耳法管道化熔出技术。烧结法熟料烧成工艺过程发展窑外烘 干预热、智能集中控制技术;发展氢氧化铝焙烧工艺过程流态化闪速焙烧及循环流化床 焙烧

4、技术;高效能降膜蒸发、闪速蒸发、多效蒸发、板式蒸发等工艺技术。 发展 300kA 以上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电解铝液直接生产铝及铝合金锭等综 合节能工艺。 发展大型硫化铜精矿冶炼,推广富氧强化熔池熔炼及高浓度富氧、常温鼓风闪速熔 炼工艺;发展铜冶炼连续吹炼和湿法炼铜技术;推广不锈钢永久阴极母板。 推广铅冶炼过程氧气底吹熔炼、渣还原炼铅(SKS 法)及氧气顶吹熔池炼铅新工艺, 改进现有烧结鼓风炉工艺;研究开发直接炼铅工艺。 推广锌冶炼过程富氧强化焙烧及加压浸出工艺技术。发展镍硫化矿冶炼过程的富氧 强化闪速熔炼或熔池熔炼工艺。 发展锡冶炼奥斯麦特富氧顶吹熔炼工艺。利用焦炉煤气发展硅热法炼镁技术

5、,开发 新型镁还原工艺及大型无隔板镁电解槽。 发展铜铝铅锌冶炼过程检测和优化控制技术及短流程、连续化加工成型技术。 5 发展钛渣冶炼密闭电炉的连续加料、大型沸腾氯化炉生产四氯化钛和还原蒸馏联 合法制取海绵钛新工艺。 2.2.5 2.2.5 黄金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高效选矿、多碎少磨和优化冶炼工艺技术:高硫、高砷金精矿采用生物氧化技 术;载金炭采用高压无氰和常温常压解吸工艺;高品位贵液采用一步电积工艺;金泥采 用湿法冶金工艺。 2.2.6 2.2.6 建筑材料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推广水泥大型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窑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如 高效粉磨、高效冷却、优质耐火材料生产技术等。开发利用

6、可替代原、燃料的废弃物再 生能源。 发展大型(日熔化量 500t 以上)优质浮法线生产技术。全面提高洛阳浮法玻璃成套 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广浮法玻璃窑炉的辅助熔化与全氧、富氧燃烧技术。 发展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辊道窑技术,大吨位压砖机技术,高速烧嘴燃烧技术,窑 炉大型化及窑体耐火保温轻质化,节能煅烧技术等。 发展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各种具 有轻质、保温、节能、隔音、装饰功能的建筑砌块制品;研究开发工业化生产的成套技 术等。 发展年产 3 万 t 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技术和产品深加工技术。 推广和提高石灰连续生产节能立窑技术。 2.2.7 2.2

7、.7 化工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大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生产合成氨技术;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合成氨 技术,主要有天然气自热转化技术(ATR)、非催化部分氧化技术(POX),以及相应合成氨 净化技术;发展用烟煤、褐煤等粉煤和水煤浆制合成氨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对 传统工艺进行改造。 发展低能耗合成氨工艺。改进和发展工艺单元技术,包括温和转化、燃气轮机、低 热耗的脱碳与变换、深冷净化、效率更高的合成回路和低压合成技术。 发展离子膜烧碱技术和氧阴极技术;推广节能型离心膜电解槽;推广烧碱改性隔膜+ 金属扩张阳极+活性阴极隔膜法电解技术;推广高效节能型蒸发技术和装置。 6 纯碱生产推广氨碱法真空蒸馏或

8、干法加灰蒸馏技术,蒸馏废液闪发技术;联碱法高 效淡液蒸馏塔技术,新型变换气直接制碱技术,高效换热设备节能技术,氯化铵结晶工 序节能技术。 发展大型密闭电石炉和大型黄磷电炉,采用机械自动上料和配料密闭系统技术。 2.2.8 2.2.8 石油天然气开采节能技术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发展高效采油工艺设备,推广抽油机系统优化匹配和优化运行 技术;优化简化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建设多功能合一、高效节能的油田联合处理站;推 广整装稀油油田油气集输密闭流程;发展优化注水工艺技术,高含水期完善注采井网、 扩大注水波及体积,特高含水期采取细分层注水、细分层堵水、调剖等措施;推广高效 注水泵机组和注水系统优化运行技术;

9、推广稠油热采提高注汽锅炉能效技术、高压高温 输汽管道保温技术、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锅炉技术;管道输油推广密闭输送工艺和高 效加热炉、输油泵及配套的电动机;推广降凝降粘减阻技术,不加热输送技术和智能清 管技术;管道输气推广管道内壁涂层技术、不停输清管技术;石油钻井推广水平井、欠 平衡钻井、分支井等先进钻井技术,推广钻井提速技术和网电驱动钻机;油井施工推广 “绿色作业”技术。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推广先进的油藏模拟软件和油藏监测的四维地震技术;研究油 气田开发动态跟踪技术;优化油田寿命期内的采油方式;推广水驱、CO2驱、聚合物驱、 微生物采油等新技术;合理利用地层压力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收率;利用水平井

10、、大斜度 井、多底井等先进钻完井技术;在油田高含水阶段,推广“稳油控水”新工艺。发展从 油藏、井筒、油气处理到外输全过程的整体能耗优化工艺技术。充分考虑油田群或气田 群天然能量的平衡利用,确定联合开发中心平台的位置;充分利用气井压力输送天然气。 采用水力旋流器、膜分离技术等高效含油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油气集输系统密闭流程工 艺。 2.2.9 2.2.9 石油化工生产节能技术 炼油常减压蒸馏装置,采用夹点技术优化换热和预闪蒸等节能型流程;催化裂化装 置,推广降低焦炭产率和减少装置结焦技术;芳烃抽提工艺过程,推广高效溶剂(四乙二 醇醚、环丁砜等)技术;用氢装置发展氢能优化技术;研究开发低能耗的过滤吸

11、附再生 法;推广应用抽提蒸馏工艺。 研究开发加氢装置热高分流程的优化技术;采用液力透平回收压力能;开发、应用 新型加氢催化剂、先进的反应器内构件和循环氢脱硫措施;推广延迟焦化装置大型化、 双面辐射加热炉技术;推广装置间热联合技术。 7 推广乙烯装置裂解炉空气预热技术、乙烯在线烧焦技术,推广乙烯裂解炉强化传热 技术;开发加注结焦抑制剂,推广低能耗分离技术。研发合成树脂催化剂技术,完善聚 丙烯装置的丙烯原料精制系统。推广合成橡胶吸收式热泵技术。研发直接干燥技术。 2.2.10 2.2.10 轻工生产节能技术 造纸化学制浆向深度脱木素蒸煮工艺、氧脱木素、无元素氯和全无氯漂白方向发展; 采用高浓筛浆、

12、高效精浆技术和设备;发展高得率制浆技术(如 TMP、CTMP、APMP 等) 及中高浓漂白技术;造纸机采用新型脱水器材、宽区压榨、全封闭式气罩、热泵、热回 收技术等;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及管理系统计算机控制等技术。 日用玻璃推广节能环保型窑炉,综合采用新型优质耐火材料并合理匹配,强化窑体 保温,减少流液洞玻璃液回流,增加蓄热室回收效率及合理应用窑坎、鼓泡、电助熔、 深澄清池等技术,发展推广纯氧助燃、全氧燃烧和减压澄清技术,提高窑炉熔化率和窑 炉寿命; 改善燃烧工艺条件,选用燃烧效率高、污染小的燃料,保持最佳空气系数,阻 止三次空气漏入;优选玻璃配方,推广全国基本统一的日用玻璃化学成分组成及组成范

13、 围,提高废玻璃加入量的比例,改善工艺条件和生产过程控制,发展瓶罐玻璃轻量化技 术。 日用陶瓷推广节能型先进窑炉,采用新型优质耐火保温材料,全保温和优化窑炉结 构及先进燃烧控制系统等技术;开发日用陶瓷工业窑炉技术支撑体系;推广轻质耐火材 料匣钵、窑具、窑车,采用清洁气体燃料或液体燃料,实现明焰无匣烧成。 制糖业向大型化发展(日处理糖大于 3000t) ,充分利用低热值煮糖汁汽和热能,提 高糖厂蒸汽复用指数;采用降膜蒸发罐、强制循环煮糖罐、全自动分蜜机等先进设备, 实现制糖生产热能集中控制。 井矿盐向生产装置大型化(单套设备生产能力大于 60 万 t/n)发展;鼓励发展液体 盐;推广卤水净化新技

14、术;改造现有高耗能设备;积极采用盐硝联产制盐技术;提高自 动化控制水平;产品综合能耗达到行业规定指标。 2.2.11 2.2.11 纺织工业生产节能技术 推广自动化、高效化纺织工业工艺技术和装备,缩短工艺流程,提高效率。棉纺行 业推广紧密纺、中高支转杯纺纱工艺和高智能型宽幅无梭织机等新技术;染整行业推广 高效节水、节能型助剂和冷轧堆一步法、一浴法等新工艺,采用智能化高效短流程前处 理机、高效节能的拉幅定型机等。采用多效多级蒸发设备与技术处理印染的碱液、化纤 的酸液。 2.3 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技术 2.3 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技术 推广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

15、遵循“梯级利用,高质高用”原 则,优先把高品位余热余能用于做功或发电,低温余热用于空调、采暖或生活用热。 8 2.3.1 2.3.1 发展工业窑炉余热、余能利用技术 工业窑炉烟气余热可用于空气、燃料及物料的预热及炉外热回收设施。 2.3.2 2.3.2 发展钢铁生产过程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推广干法熄焦技术,开发推广炉渣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综合利用焦炉煤气和焦油做 民用燃料或生产化工产品。 2.3.3 2.3.3 推广钢铁生产过程副产煤气等余压回收利用及发电技术 推广高炉煤气干式除尘压差发电技术和转炉煤气、蒸汽回收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 术。充分利用低热值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技术,

16、逐步实现钢铁 生产工艺过程燃料无油化。 2.3.4 2.3.4 发展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和副产煤气的回收利用技术 2.3.5 2.3.5 发展、推广大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玻璃窑低温余热利用技术 2.3.6 2.3.6 发展利用焦炉废气生产石灰工艺技术,提高石灰副产品回收综合利用 2.3.7 2.3.7 发展利用电石炉炉气和炭黑、黄磷、合成氨、硫酸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气体作 燃料或原料技术 2.3.8 2.3.8 发展推广石油化工生产过程能量回收利用技术 推广余热、余汽发电、吸收式热泵和制冷技术。催化重整(包括半再生和连续重整) 过程推广回收重整加热炉烟气余热技术。发展油品储运系统回收放

17、散气体和减少原油加 工损失的技术。采用自动点火系统,提高火炬气回收率。 2.3.9 2.3.9 发展乙烯热联合技术,采用燃气轮机加热炉(裂解炉)联合供热供电 2.3.10 2.3.10 加强合成纤维原料丙烯腈回收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 推广 PTA 蒸汽透平技术;精制部分推广能量回收技术;己内酰胺生产采用仿生催化 氧化、环己酮氨肟化等技术。 2.3.11 2.3.11 研发卫生陶瓷梭式窑余热利用技术 重点解决“双炉”系统梭式窑和梭式窑专用助燃空气预热换热系统。 2.4 高效节能设备 2.4 高效节能设备 研发、推广高效节能型工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主要包括工业锅炉、工业窑炉、 各种电动机、风机、泵

18、、压缩机、气体分离设备、电力变压器等。 2.4.1 2.4.1 发展、推广高效和清洁燃料工业锅炉 发展、推广新型高效工业锅炉系列。 发展、推广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采用与燃气轮机或内燃机配套的余热锅炉。 9 推广使用洁净煤、型煤和生物质燃料等的锅炉。 发展先进高效的燃烧装置,推广煤粉分级燃烧等洁净燃烧方式;提高工业锅炉自动 控制装置和燃烧监测手段;推广低阻高效旋风除尘器。 2.4.2 2.4.2 发展、推广高效工业窑炉 发展新型隔热保温材料工业窑炉。新建工业窑炉应向连续化、大型化、自动化方向 发展。 研发、推广蓄热式燃烧器自身预热烧嘴系列、高速烧嘴系列、平焰烧嘴系列产品。 开发组合燃烧单元,炉温

19、自动控制,空燃比控制,炉压控制等系列产品。 发展大容量和高功率密度炉型感应熔炼炉。 2.4.3 2.4.3 发展高效、强化换热设备 发展高效、长寿、强化换热设备,如各种管壳式强化换热器,波纹管换热器、板式 换热器、螺旋管式换热器、新型高效喷流换热器、流化床换热器、碳化硅换热器、陶瓷 换热器等高温换热器以及热管等小温差换热器。 2.4.4 2.4.4 发展、推广高效机电设备 推广S11型及低损耗变压器、低能耗导线、金具等节能型配电设备及附件。 发展高性能无功补偿装置。推广可调节型低压无功补偿装置、高压先进性能无功补 偿装置(SVC、SVG 等) ;改进电网供电质量的节电设备,如谐波防治装置等。

20、发展、推广高效率的泵类设备。通过完善泵的三元流场、二相流分析计算方法,改 进加工工艺,使泵的能效达到 83%87%;开发使用与变频器结合的可进行流量调节的恒 流量、变扬程特性水泵,替代水阀进行流量调节,并扩大系列型谱范围,增加品种。 推广节能型通用风机产品,通用风机的效率平均应达到 80%85%。开发新型矿用风 机、风扇,电厂、工业锅炉用高效节能风机,如三叶罗茨风机,三元流动叶轮的高效节 能风机等;开发使用与变频器结合,用于流量调节的恒流量、变扬程特性风机。 发展、推广变频调速技术与装置及内反馈斩波调速技术与装置。开发电动机拖动用 节能调速装置、工艺调速性能用交流调速装置、特种调速用交流调速装

21、置、变频电源及 车船使用的直交逆变电源、牵引调速专用装置、绿色发电用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装置 等。 研究、发展节能高效电动机。采用冷轧硅钢片代替热轧硅钢片,生产动力用电动机 和与变频器集成的变频电动机。研发、推广铜转子电机高起动转矩永磁同步电机。 研发余热、废热、太阳能空调、热泵机组和冷热电联产装置。 10 推广逆变式焊接电源焊机,开发绝缘栅双击型晶体管(IGBT)逆变电源、自动、半 自动焊接设备和二氧化碳(CO2)气体保护焊机等。 研发电子音视频节能节电产品,包括低待机能耗的 CRT 机、液晶等离子平板彩色电 视机、DVD/VCD 视盘机等家用电子音视频产品和计算机显示器、传真机、复印机等信息

22、通 信产品。 2.5 节能新技术 2.5 节能新技术 2.5.1 2.5.1 研发、推广高红外、远红外、等离子、感应加热等高效加热新技术 2.5.2 2.5.2 研发、推广微波能高温技术,如微波烧结、微波高温合成工艺及相关设备 2.5.3 2.5.3 研发、推广膜技术在气体分离、污水处理、电解等领域的应用 2.5.4 2.5.4 研发新型煤粘结剂、助燃剂和工业型煤,发展煤粉成型技术 2.5.5 2.5.5 研发中小型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及装备 2.5.6 2.5.6 研发机械、电子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 2.5.72.5.7 研发微生物选矿、微生物化肥等微生物技术 2.5.8 2.

23、5.8 研发环保、高能效比制冷剂等技术,发展冰(水)蓄冷技术,研发动态蓄冰 技术 2.5.9 2.5.9 研发新型传热传质技术以及纳米技术、 超导技术、 超声技术、 磁化乳化技术、 稀土技术在节能领域中的应用 2.5.10 2.5.10 研发减磨与润滑技术、新型密封技术、防腐蚀技术、清洗与除锈除垢技术、 添加剂技术、催化助燃等高新技术 2.5.11 2.5.11 研发高温超导技术在大电流传输、电能储存和高效电动机的应用 2.5.12 2.5.12 研发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型能源开采技术 2.5.13 2.5.13 发展、推广电子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在用电设备和家电产品中的应用 2.6 节能新材料 2

24、.6 节能新材料 2.6.1 2.6.1 研发、推广新型保温、隔热、高温、密封材料 推广新型优质保温耐火材料。1250以下工业窑炉推广高铝纤维,硅酸铝纤维耐火 材料,12501400工业窑炉逐步推广高温氧化铝耐火纤维材料。 推广建筑用模塑聚苯乙烯、挤塑聚苯乙烯、聚氨脂、硬质酚醛泡沫、岩棉、玻璃棉、 膨胀珍珠岩等保温材料,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和节能窗框、玻璃材料。研究开发 相变储能材料和薄膜型热反射材料。开发优质岩棉材料。 11 推广微孔泡沫聚氨酯隔热材料、陶瓷电热膜等。 研发新型高性能热力、供冷管网保温材料。 推广高温优质耐火材料,如冶金、建材行业用高纯镁砂、镁铬质、镁铝质及不定型 浇注耐

25、火材料。 2.6.2 2.6.2 研发特殊高性能金属和金属基复合材料 研发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贮能装置及材料,推进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金属空气 电池,超级电容器及相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研发用于交通、石油化工和电力行业的耐高压、耐磨损、抗腐蚀,改善导电、导热 性的轻合金结构材料,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高抗磨金属材料及非金属材料。 研发、推广用于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高耐磨工艺介质。 研发低密度、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疲劳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结构陶瓷、 多孔陶瓷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以及高性能的增强粘合剂。 2.6.3 2.6.3 研发化工、石化新型催化剂、添加剂、乳化剂等 2

26、.6.4 2.6.4 研发、推广高效节能的新型材料 研发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用耐热高温合金碳化硅、氮化硅等非金属材料。 研发高温超导线材、块材及大面积双面超导薄膜材等超导材料。 研发太阳能热利用的透过、反射、吸收和贮能材料。重点发展与太阳能高温利用技 术相关的材料。 研发变压器用高硅含量低损耗硅钢片,低损耗非晶合金导磁材料。 研发、推广钕铁硼磁性材料、高性能稀土发光显示材料、稀土贮氢材料。 3 建筑节能 3 建筑节能 目前我国城乡既有建筑面积超过 420 亿平方米,年竣工建筑面积超过 20 亿平方米, 其中大部分为高耗能建筑,居住和公共建筑用能增长迅速。新建建筑应严格执行节能设 计标准,积极开展既

27、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使建筑能耗大幅度降低。 3.1 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3.1 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3.1.1 3.1.1 严格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按照建筑用途和所处气候、区域的不同,做好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及采光照明 系统的节能设计;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立建筑节能评价体系。 12 3.1.2 3.1.2 完善、规范符合我国国情与节能标准要求的管理技术 发展适用于各种建筑的用能模拟软件与节能设计计算及审核软件。发展建筑用能检 测和智能控制技术与设备。 3.1.3 3.1.3 发展建筑节能标准化,完善建筑节能标准系列 制定并不断更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改造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采暖空调照明 系

28、统运行标准,建筑节能产品标准,以及有关热工性能及能耗检测方法标准,并编制配 套的节能设计标准图集。 3.1.4 3.1.4 加快墙体材料改革,研发节能节材结构体系 3.2 建筑墙体、屋面和门窗节能技术 3.2 建筑墙体、屋面和门窗节能技术 3.2.1 3.2.1 推广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的外墙和屋面,特别是外保温外墙和倒置屋面 发展以粘贴、钉挂、喷抹和浇入方法复合的多种外墙外保温技术,特别是工业化方 法建造技术。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淘汰外墙内保温技术。研究保温墙体防火、防潮、防裂 技术。 3.2.2 3.2.2 研究、发展绿化遮阳、通风散热和相变蓄热技术 完善倒置屋面、架空屋面、种植屋面与反射屋面

29、等技术。 3.2.3 3.2.3 发展节能窗技术,控制窗墙面积比,改善窗户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 研发玻璃节能技术, 推广采用中空玻璃, 提倡充入惰性气体, 推广低辐射率 (Low-E) 玻璃、太阳能控制低辐射(Sun-E)玻璃。低导热率的间隔条。推广断桥、复合、加设空 腔等技术,降低窗框的传热。严格窗框与窗扇、窗框与墙体间的密封。推广窗户遮阳, 发展活动外遮阳技术。 3.2.4 3.2.4 限制玻璃幕墙的使用,提高玻璃幕墙节能要求,严格控制玻璃幕墙能耗、发 展双层通风遮阳式幕墙 3.2.5 3.2.5 推广能耗较低的高效保温建筑材料和制品, 研发相变储能材料和薄膜型热反 射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30、3.2.6 3.2.6 研究和完善隔热涂料的应用技术,在夏季有隔热要求的地区推广应用 3.3 采暖和空调节能技术 3.3 采暖和空调节能技术 3.3.1 3.3.1 发展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节能技术 3.3.2 3.3.2 发展优化配置冷、热源技术,避免低负载运行,提高采暖空调和热泵系统运 行时的实际 COP 值,推广建筑空调和采暖系统风机和水泵变频调速技术 13 3.3.3 3.3.3 研发各种空气热回收技术与装置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如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纸质全热交换器、热管式显热换热 器、空气空气换热器和溶液式全热回收器等。提倡充分利用室外空气的自然冷却能力 转

31、移建筑内热量,如过渡季利用室外新风方式、冷却塔换热方式等。 3.3.4 3.3.4 发展地热源、水源、空气源热泵技术和污水源热泵技术 一般情况下不应采用直接电采暖方式。提倡蓄冷、蓄热空调和采暖,尽量利用电网 低谷负荷。 3.3.5 3.3.5 发展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利用设备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太阳能采暖制 冷技术 3.3.6 3.3.6 发展燃气空调,在夏季电力不足地区推广使用 3.4 采光和通风节能技术 3.4 采光和通风节能技术 3.4.1 3.4.1 发展利用自然光技术 3.4.2 3.4.2 发展利用自然通风技术,合理组织室内气流路径 开发住宅用手动或自动调节进风量的通风器。 3.

32、5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3.5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3.5.1 3.5.1 研究分析既有建筑现状,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评估体系 3.5.2 3.5.2 研发、推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结构、不同构造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 主要包括外墙增加外保温、隔热、屋顶加设倒置屋面、平屋顶加设坡屋顶、窗户改 为双(三)玻中空及 Low-E、Sun-E 玻璃、窗户外侧增设活动遮阳卷帘,玻璃幕墙设外夹 层,入口加设外门等技术。发展单管串联采暖系统改造、加设温控阀及热计量表的技术。 4 交通节能 4 交通节能 建设我国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及管道运输 的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提高

33、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 4.1 铁路运输 4.1 铁路运输 4.1.1 4.1.1 大力发展电力牵引 在主要繁忙干线、运煤专线、长大坡道和隧道线路上优先采用电力牵引。 4.1.2 4.1.2 推广先进的电力牵引供电方式 14 提高电力机车的功率利用率和牵引变压器的容量利用率,降低变压器和接触网的损 耗,提高功率因数。在电气化区段运行的旅客列车,取消发电车,实行接触网供电,研 制和开发再生制动。 4.1.3 4.1.3 合理发展内燃牵引 在不同纵断面的区段运行时,内燃牵引要发展控制合理用油的节能装置,寒冷地区 的内燃段应建立保温库或地面预热装置。加强对内燃机车用柴油、润滑油的质量检验, 确

34、保机车用油品标准。大力推广内燃机车低烧一号柴油和各种节能技术。 4.1.4 4.1.4 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提高国产机车、车辆的设计制造水平 要加快机车交流传动技术的应用,重视机车车辆或动车组的流线化设计,增加车辆 载重,减少自重。报废 50 吨以下杂型货车,发展载重 75 吨以上及轴重 23 吨以上的大型 货车。客货车辆应普遍采用滚动轴承,旧有货车改造安装液动轴承。加快淘汰车型老、 能耗高的机型。合理配置车辆品种,实现标准化、系列化。 4.1.5 4.1.5 铁路线路要发展重轨、无缝线路和超长无缝线路 4.1.6 4.1.6 改善运输组织,合理调配机车 充分利用运输能力,减少欠轴,避免和减少单

35、机开行和信号机外停车。实行长交路, 节约使用机车。提高货物列车重量,扩大旅客列车编组。发展直达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4.2 公路运输 4.2 公路运输 4.2.1 4.2.1 提高汽车的技术、经济性能 开发、推广汽油发动机直接喷射、多气阀电喷、稀薄燃烧、提高压缩比、发动机增 压等先进技术;开发柴油发动机轿车;开发、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研发自重轻、载重量 大的运输设备。 4.2.2 4.2.2 发展使用节能型汽车 鼓励发展节能型轿车;加快轻型汽车的柴油化进程,发展使用柴油的汽车、专用车、 厢式车和重型汽车,提高柴油车在运营车中的比重;提高专用车、厢式车和重型汽车列 车在载货车中的比重。重点发展适合高

36、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汽车列车、 短途集散用小型货运汽车和适合农村道路的客车。 4.2.3 4.2.3 研究、推广现代化物流技术 15 建设一批客货运输综合枢纽, 形成布局合理,大、 中、 小配套的公路客、 货运站体系; 建立以主枢纽为货运节点的道路货运信息服务系统,为我国道路货运中小型企业提供社 会化的货物配载、交易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引导道路运输扩展仓储、配送等运输功能和 服务范围;引导运输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广甩挂运输、拖挂运输技术。 4.2.4 4.2.4 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调整交通结构,优化交通流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其它节能型交通运输方式。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效

37、率。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特大城市形成以大运量和快速交通为 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交通体 系。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4.2.5 4.2.5 发展公交优先和交通智能管理技术 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南华大学文件南华教200950 号关于印发南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意见的通知校属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特制定南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意见,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附件:南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意

38、见二九年七月十一日主题词:研究生 工程硕士 全日制 培养方案 通知2009 年 7 月 11 日印发南华大学研究生处附件:南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意见一、指导思想(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世界各国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方面的有A益经验,确定各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目标。(二)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应有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质量评定标准和行业标准。强调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愿为企业服务的敬业精神。(三)按照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制定各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9、。要着重体现工程领域的工程性、应用性、复合式的特点,并兼顾行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主要内容及要求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工程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研究方向;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培养过程质量控制要求;课程设置等内容。(培养方案格式见附表1)。(一)工程领域简介(500字以内)简单介绍工程领域的发展状况及学术地位;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师资队伍及实验设施建设;主要项目及主要研究成果(尤其是校企合作的产、学、研成果);其它需要说明的学科特色情况。(二)培养目标(300字以内)结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南华大学全日制工

40、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并结合各工程领域实际,制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尤其是要体现本学科的特定要求。 (三)培养方式1.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2.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

41、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论文工作须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四)主要研究方向 列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应体现工程领域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研究方向一般不少于3个,不超过5个。列出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应确属本学科专业范畴,并与招生专业目录一致。 (五)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2.应修满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六)培养过程质量控制要求1.文献阅读:要求广泛阅读本工程领域专业研究方向的权威文献资料,包括国内一级学会刊物、核心期刊及国外相关文献,工程领域施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攻关、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企业经营

42、管理成果和相关工程经验资料,为解决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拓新思路,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评价: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研究生应在双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选定的课题范围开展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研究内容,制定论文总体框架及技术路线,并按学校规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评价在本工程领域内公开地进行,并由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专家由57组成,其中至少有2名企业研究生导师,3名学校导师)评审。对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专业必

43、须要求工学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参加。开题报告会应吸收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评分结果严格按工程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评价内容及分值进行综合评分,成绩70分以上为合格。如因开题报告未能获得专家组通过或因某种原因,需要改选课题时,也必须在学科会议上重新报告审定。3.学术交流与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或学术研讨会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厂矿企业工程实际,提出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并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具备中英文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主讲学术报告,积极参加行业学术交流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由学院组织专家组按照工程硕士研究生

44、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过程的全面总结、检查和考核,并着重就其个人总结与汇报、政治素养与团队精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开题报告、学术交流与论文进展、身心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得出每个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成绩。考核的结果设为:A等(优秀)、B等(良)、C等(合格)和D等(不合格,限期改正或取消学籍,作退学处理)。中期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及评价按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及研究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执行。5.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

45、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七)课程设置1.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研究生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基础课和技术课;非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3.按国家相关政策及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为自然辩证法(2学分)、现代科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2学分)、工程硕士英语精读与写作(4学分)、工程硕士英语听说(2学分);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一般设为工程数学(2学分);应用基础课(4学分);应用技术课(3学分);其中应用技术课应适当安排实验环节。4.非学位课分为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践教学课。公共必修非学位课程设置为质量工程(2学分)、知识产权(1学分)、信息检索(1学分)等课程;选修课应结合本学科主要应用研究方向及本领域工程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设置。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实践教学应不少于2学分。实践教学可以下列方式实施: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 > 会计职称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