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附件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目录.pdf

上传人:WXLW 文档编号:1305059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件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目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附件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目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附件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目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附件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目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附件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推广目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规划要求。项目避开了城镇规划发展用地, 选线合理;贯彻了“清洁生产、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原则;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 可行,污染治理措施经济技术可行;风险防范措施可靠。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只要认真落 实本报告表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措施,风险防范措施,并建立突发 事故应急预案后,对环境的影响能降到最低,环境风险属可接受水平。因此,从环境角度 而言,无明显制约项目建设的环境因素,本项目在境内拟选站址和线路建设是可行的。 续表 5-3 5.3 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及建议 5.3.1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及植被恢复 (1)设计和施工措施 管道走向在确定方案时尽量多走旱地、缓坡,少平行切

2、割陡坡脚和破坏天然植被, 必要时局部走向位置服从垂直上下高、长陡坡。 施工时间安排上,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尽量避开当地雨 季和汛期施工。 雨季施工尽量减少已开挖管沟的暴露时间,即使开挖、及时组装焊接和回填,回填 土应夯实。 施工过程中,应边开挖,边回填,边碾压,边采取挡渣和排水措施。 管道施工土石方开挖前,应先将表层耕作熟土集中堆放,施工完毕后,均匀地平铺 在地表,保证农业耕作持续进行。 (2)生态保护工程措施 对一般地段,在坡度大于 8 度以上时,应设置线路挡土坎;坡度在 30 度45 度时 应根据地表性质设置护坡(荒地:做护坡处理) 。 对于坡度在 60 度以上的陡坡

3、,应设置垂直堡坎和挡土墙,其宽度应大于管沟开挖 破坏的地貌宽度。 对于管道平行或斜切陡坡段,应在管沟下方设置平行堡坎。 对于管线通过覆盖层较厚、坡度较陡地段,除作好护坡堡坎外,还应设置截水沟和 排水沟。 在汇水面较大或较陡的区段,修建截水沟或分水沟,以减少暴雨的冲刷力和水量。 (3)生态保护植被保护措施 管沟开挖时表层土壤应与下层岩石分别堆放,分别回填,表层原有草根、草皮土在 上。 对管沟开挖作业带,及时恢复原有地貌和补种浅根植物。通过完善上述生态保护工 作,该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将会得到明显的减少。经回填后基本无剩余的土石方量,少 量多余石方经建设场地内部平衡,用于区内道路的场地平整,无多余

4、土石方外运。 (4)土壤保护措施 续表 5-4 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使其控制在 5m 范围内,以减少土壤扰动,减少裸地和 土方暴露面积。 一切施工作业均利用既有公路,沿已有车辙行驶,杜绝车辆乱碾乱轧的情况发生, 不随意开设便道。 施工结束后, 对废防腐材料等施工废料进行清理, 防止其在土壤中难以降解或者降 解产生毒素,防止其影响土壤环境。 施工结束后,应按国务院土地复垦条例复垦。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 方都要及时修整,恢复原貌。 施工中严格执行 HSE 管理,控制人员、车辆行动,减少占地和对环境的破坏。 (5)表土保护措施 施工结束后需复绿的区域列为表土剥离区域。 拟建项目主要是管沟

5、、 沿线施工施工作 业带应进行表土剥离, 剥离的表土应集中保存, 与项目具体情况结合施工布置来制定表土 保存方案,线状项目总体应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保存方案,表土临时堆存点应尽量 利用空闲用地, 表土保存过程中应设有临时防护措施: 表土应分段集中保存, 结合剥离量, 每 8001000m 可设 1 个临时堆放点,利用堤脚及路边空闲地进行堆放,四周用编织土袋 临时拦护,编织土袋外 0.51.0m 处设临时排水沟,堆积成形后可利用铲车或推土机对顶 部和边坡稍作压实,顶部应向外侧做成一定坡度,便于排水。 表土回填利用区域一般为需复绿的区域,施工便道利用完毕后应先铲除地表泥结石 层,翻耕后回填表土

6、,管沟填埋摊平后进行全面整地,全面整地后地面高度应与周边地面 相一致, 以利于复绿。 表土回填后在被破坏的天然植被区需及时恢复原有地貌及补种浅根 植物,在管线两侧 5 米范围内不得种植深根系植物。整地过程中应使地面呈一定坡度,以 便于排水,避免雨天形成积水洼地。 (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本工程线路较短,工程开挖、回填土石方量不大,工期也相对较短,工程水土流失主 要集中在施工期间。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工程水土流失。 5.3.2 运营期生态恢复 营运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施工期影响的一种延续, 主要表现为植被恢复期的影响。 从 管道施工完毕复耕、复植到农作物、树木的成长,期间的时间长短不

7、一,植被恢复的速度 从一季到数年不等, 直至土壤结构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 这是一个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的过 续表 5-5 程,随着地表植被、土壤结构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将得到控制。三个月以后,农田的生 产能力等得到恢复,使水土流失的范围和程度相应减少,并逐步恢复到工程建设前的水 平。因此,营运期基本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5.4 运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5.4.1 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项目营运期正常输气无废气产生,废气主要为管道非正常工况下或检修时天然气放 散时产生的放散废气。由于本工程集输的天然气中按不含硫化氢考虑,天然气放空燃烧 污染物主要为 NOx,由于站场处于农村空旷环境,利于废

8、气稀释扩散,且放空时间短, 不会形成长期影响,不会改变区域的环境功能,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小。项目营运期无 新增劳动人员,营运期无新增生活废气影响。 减缓措施: 集气站内压力容器设备、站内管道、集输管道按国家现行设计标准规范执行,试 压、试漏、防腐达到相应标准要求。进出站的天然气总管应设紧急切断阀;在紧急切断 阀之前,均应设置越站旁路或设安全阀和放空阀。放空管应有可靠的点火设施。 输气管道两侧各 5m 范围内禁止种植深根植物。安排专人并聘请当地农民兼职负责 管线巡检。 采用先进的点火设备,保证燃料气燃烧时充分燃烧。在检修和事故放空时,应考 虑当地季风风向,选择附近居民稀少的地方放空燃烧。 积极与

9、地方政府沟通,作好沿线居民的宣传、教育及应急预案落实工作。制定完 善的应急预案,尤其要加强居民自我救护、应急防范、逃生路线的预案。 5.4.2 地表水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包 004-X4 井为无人值守站, 无生活污水产生, 生产废水为气田水, 主要污染物有 COD 和 Cl-,为高浓度卤水,虽然无剧毒物质,但进入土壤会导致农作物“烧苗” 、地表植被枯 萎,长期浸泡还可能导致土地板结和盐渍化,对农田水环境的影响很大。本项目气田水 贮存在包 46 井污水池中暂存,不定期经气田水管线输送至包 23 井回注处理,管线输送 距离约 km,回注线路沿线主要为农田,林地等,无饮用水源保护区。因此,为了防范污

10、 染事故的发生,应做好 HSE 管理,防止偷排事故。通过上述措施,可消除对地表水环境 的影响。 续表 5-6 5.4.3 声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井站内工艺设备声源 6065dB 左右,在检修或可控事故放空燃烧 时,产生高压气流噪声(95105dB) ,对近距离住户有不同程度的暂时影响。 根据环评预测,工程正常运行工况下,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工艺上所使用的节流阀 等噪声源,声源距离场界约有 15m,声源在 6570dB(A)之间,均为连续稳态噪声。经计 算,噪声源与受声点相距 15m 之处就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中 2 类标准要求。对周围农

11、户影响甚微,对场界外声环境影响不明显。 检修和事故放空噪声为间歇式噪声,影响时间有限,对环境影响很小,经计算,放空 噪声在距离噪声源最近敏感点(70m)处昼间能衰减到 dB(A),叠加本底值后昼间仍然能 够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 类标准,因此本工程噪声对声环境影响较 小。 减缓措施: 阀门等设备选型时选用低噪声阀门设备; 事故状态时,天然气放空噪声为不可避免的偶然突发性噪声,为减轻对周围人群 影响,放空作业区远离居民集中区。 噪声源尽量远离居民,同时控制气体流速的合理调节,将噪声源影响降至最低。 5.4.4 固体废物影响 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检修时的铁屑等废渣,

12、 采用站内填埋的方式处置, 对环境 影响小。 5.4.5 事故环境风险减缓措施 包 004-X4 井站场拟建防范措施: 站场在井口设置高低压安全截断阀, 以确保站内或输气管道出现事故能自动关闭、 截 断气源。 在进出站管道上设置电动切断阀,当压力超高、超低或站内出现泄漏时,切断进出站 管线切断气源。 站内安全系统将设置安全阀, 在站内超压情况下能够自动泄放站内设备、 管道系统中 的超压气体,保护站内管道、设备安全。 站内设有防爆扩音广播系统,以备紧急情况下报警,疏散群众。 井站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并纳入生产考核中, 建立以站长为安全生产第一 续表 5-7 责任人及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

13、责任制。以把好安全生产关,从源头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 生。当发生事故后有应急处理措施。 站场将在关键位置如工艺设备区设置固定的可燃气体报警仪。站场在站场内设置风向 标,保证周边居民能够清晰判断风向。 站场围墙上设置醒目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语。 安全防护距离 根据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83-2004)关于石油天然气站场区域布置 防火间距的规定:100 人以下的散居房屋距离油品站场、天然气站场的防火间距为 30 米; 100 人以下的散居房屋距离放空管的防火间距为 60 米。评价提出安全防护距离为站场场界 外 30m,放空区边界外 60 米,防护距离类禁止新建住房和其他重要设施。

14、 培训及应急演练要求 在工程投入运行前,对站内全体员工进行应急救援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救援能力, 对站场外 500m 范围内的群众参与应急演练,对向站场外 3000m 村民宣传站场设备、工艺管 道保护和事故危害等相关知识,采用发放宣传册的方式。 站内人员应急演练应每个月开展一次,通过演练掌握应急人员在应急抢险中对预案的 熟悉程度和能力,二是加强抢险应急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查是否备足所需应急材料。制定 重大事故的防范和抢险预案,出现重大事故时有统一的指挥抢险、救援机构。 站场工艺管道、设施安全防护措施 严格按气田集气工程设计规范设计管道强度,严格要求设备、材料的质量和工程 的施工质量,保证工艺过程

15、的密封性,严格把关各焊接点的质量和强度,避免事故的发生。 保证管道不发生强度爆炸,减小爆炸的危险性。 管道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管道设施工程建设质量标准设计、施工和验收;对管道外敷防 腐绝缘层,并加设阴极保护装置;管道建成后,设置永久性标志,并对易遭车辆碰撞和人 畜破坏的局部管道采取防护措施,设置标志;严格执行管道运输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 制度;对管道设施定期巡查,及时维修保养;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向管道设施沿线群众进行 有关管道设施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配合公安机关做好管道设施的安全保卫工作。 管道设施发生事故时,管道企业应当及时组织抢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 阻挠、妨碍抢修工作。管道企业可以

16、根据需要配置专职护线员或者聘任兼职护线员。禁止 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危及管道设施安全的活动:a、移动、拆除、损坏管道设施以及 续表 5-8 为保护管道设施安全而设置的标志、标识; b、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 5 米范围内,取土、挖塘、修渠、修建养殖水场,排放腐蚀 性物质,堆放大宗物资,采石、盖房、建温室、垒家畜棚圈、修筑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 者种植深根植物; c、在管道中心线两侧或者管道设施场区外各 50 米范围内,爆破、开山和修筑大型建 筑物、构筑物工程; d、在埋地管道设施上方巡查便道上行驶机动车辆或者在地面管道设施、架空管道设 施上行走;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其他行为。 e、 在管道中心线两侧

17、各 50 米至 500 米范围内进行爆破的,应当事先征得管道企业同 意,在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后方可进行。 建议: 项目施工期应认真落实噪声、 固体废物、 扬尘等污染防治措施, 以及生态恢复措施, 并保证所需资金; 营运期应认真落实各类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 并要求周围居民参加; 加强日常工作中对站场设备、阀门的泄漏检测,避免大量天然气泄漏,导致环境污 染和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对沿线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与地方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生 产环境; 建设单位应随时与当地规划部门保持联系,确保管道安全。 续表 5-9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国家、省、

18、行业) 荣昌区环境保护局审批意见: 1、环评批文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 你单位报送的包“004-X4 井地面集输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及相关 材料收悉。经研究,现审批如下: 一、项目位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我局原则同意重庆大学编制的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提出的环保措施。 二、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拟建项目临时性占地 0.705 万平方米,新建包 004-X4 井包 46 井采气管线 1.33km 及扩建站场工艺区(包括 004-X4 井和包 46 井。包 004-X4 井场设置井安系统、放空系统, 包括新建

19、井口工艺、井口放空工艺、安装配套工艺管线;扩建包 46 井工艺设备区,包括 安装闸阀、止回阀、站内工艺管线改造) 。管线及站场设计压力均为 MPa,设计输气规模 m 3/d。 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万元,环保投资比例为%。 三、该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向我局报送工作开 工计划。项目竣工后,需按规定程序申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方可 正式投入运行。 四、项目在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认真落实环境影响报告表提出的污染物防 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风险事故、环境危害等不良后果

20、,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及防止措施 废气:通过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减轻施工期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其周边市政设施。 噪声: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噪声设备位置等,确保噪声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废焊条和废弃材料回收利用,清管固废集中收集后统一进行填埋;生 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至垃圾处理场。 生态:区域内采取高挖低填,管线两侧、坡面及坡脚拟修建排水沟,防止水土流失 现象发生。 (二)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废水:包 004-X4 井来气经包 46 井已有分离器自动排污进入站场污水池暂存,不定 期由罐车外运至螺 2 井处理回注,不外排。 废气:营运中,对

21、管道的保护措施、泄漏的应急措施、管道的巡检、监测、维修及 维护等应严格按照城镇燃气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583 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 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30 号)的要求执行,确保安全正常营运。 固体废物:检修废渣为一般工业固废,采取集中收集后站内填埋方式处置。 环境风险措施:按照环评提出的要求,完善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等措施, 确保安全运行。 总量控制:项目采取密闭输送方式,正常工况下没有废气排放,正常工况下产出的 生产废水依托包 46 井已建气田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其总量控制纳入包 46 井工程,该项目不核定总量控制指标。 五、该项目的性质、

22、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措施发生重大变化 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续表 5-10 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 5 年建设建设单位方决定开工建设,建设单位 应当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重新报我局审核。 六、项目建设单位应主动向社会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情况等环境信息。 七、该项目按规定接受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环保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由 重庆市荣昌区环境监察大队按照有关职责实施。 2、环境保护批准书(渝(荣)环准2016021 号) : 详见附件。 对原环境影响报告表

23、的评价 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在工程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 生态、水土保持措施和污染治理措施;对施工期、运营期产生的废气、噪声影响进行了影 响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出了“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只要认真落实本报 告表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措施,风险防范措施,并建立突发事故应 急预案后,对环境的影响能降到最低,环境风险属可接受水平。因此,从环境角度而言, 无明显制约项目建设的环境因素,本项目在境内拟选站址和线路建设是可行的”的评价结 论。 通过本调查工作的开展,在查明工程建设的环保措施执行情况、效果的基础上,调查 认为,环境影响报告表所要求的生态保

24、护、水土保持、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是全B l096 91);军队营区集中式给水卫生管 理规范(GJBll09 91);坑道进驻人员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容许浓度(GJB 229l 95)。 总后勤部卫生部军用标准(WSB,简称卫生标),如军队医院污水处 理技术规范(WSB 13-1997)。 第八章 环境卫生标准 第八章 环境卫生标准 第一节 环境卫生标准概述第一节 环境卫生标准概述 一、环境卫生标准的概念一、环境卫生标准的概念 环境卫生标准(environmental health standard)是从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 出发,对生活环境(大气、水、土壤等)中各种有害因素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限量 要求

25、和为实现这些要求所提出的相应措施的技术法规。 环境卫生基准(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是根据生活环境中有害物 质与机体间的剂量 反应关系,考虑到敏感人群和接触时间而确定的一个对机体 健康不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作用的限量或浓度。通常又称为最高容许浓度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 环境卫生标准和环境卫生基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环境卫生基准是一个纯卫 生学概念,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环境卫生标 准的制订,是以环境卫生基准为主要依据并且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 经过综合分析制订的,并由

26、国家管理机关(如卫生部)批准颁布,具有法律的制约 性。因此,没有环境卫生基准就不可能有环境卫生标准。没有环境卫生标准只有 环境卫生基准,就没有法律的制约性,也就达不到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的目 的。 环境卫生标准具有立法意义,有关企业和生产单位,要按照标准的要求,从 设计、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对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农药使用等各个方面采 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环境卫生标准得以实现。卫生、环保及其它有关部门,要 根据卫生标准, 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卫生评价并提出建议, 监督标准的贯彻执行。 因此,环境卫生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在于:它是阐明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对居 民健康影响的依据;是为消除“三废”危害

27、,制定卫生防护措施的依据;是评价 各种卫生技术措施( 如净化处理设备等)效果的依据;同时也是制定工业废气、 废水排放标准的依据。 我国环境卫生标准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属性。因此,随着科学 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标准的内容和形式也将得到不断 的发展。 我国标准分三级,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标准又分强制性和推荐性的。国家 标准是指对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生产发展有重大意义,须在全国范围内各部门、 地区统一执行的标准。环境卫生标准都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图 8-1 列出了环境 卫生标准体系表。 它完整地显示出我国环境卫生领域应有的标准内容及其相互关 系,清楚地勾画出我国环境

28、卫生标准发展的前景。从标准体系表中可以看出,为 了保护城乡生活环境,预防和消灭有关疾病并增进居民健康,许多新标准有待制 定。通过卫生标准体系表还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正在执行哪些卫生标准,以及还 有哪些卫生标准需要制订或修订。 还可以了解哪些标准是基本的, 哪些是从属的, 哪些是通用的,哪些是专用的。 纳入卫生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是以对人群或实验动物的健康影响为基础, 或以 生理学反应基础而制订的,以保障各种人群的健康为直接目的的标准。不论是限 量标准( 如最高容许浓度、 居室净高不得低于多少)或是至适量标准(如水氟标准 曾订为 0.51mgL,夏季住宅内适宜温度),不论是量值标准或是行为标准, 均列

29、入本标准体系。 二、环境卫生标准的种类二、环境卫生标准的种类 生活居住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作用途径与方式不 同,因此,在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时,一般首先是分别对大气、水、土壤中的有害 物质的毒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制订出相应的卫生标准,如大气卫 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面水卫生标准,土壤卫生标准等。 (一)大气卫生标准 大气卫生标准即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它是从保护居民健康出发,并 考虑到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及昼夜长时间接触等特点而制订的。根据有害 物质作用的特点和接触时间, 又可分为:一次最高容许浓度(single exposure MAC)

30、和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mean daily MAC)。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它是保证水质适于直接饮用的一项标准,因此,它与居民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它是卫生部门开展饮水卫生工作和评价各类水质净化消毒效果的依据。 (三)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 它是指对地面水用水点的卫生要求, 而不是对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排放口附近地 面水水质的卫生要求。其目的在于防止地面水污染,保证地面水的自净作用,并 适于生活利用和工农生产。因地面水水质过分恶化,即使通过自来水厂的一般净 化处理,出厂水水质也难于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因此,它是卫生部门评价地面 水污染状况和对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地面水进行卫生监督的依据。 (四)

31、土壤卫生标准 它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其目的在于防治因土壤污染而影响人健 康和土壤的自净作用。因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时,蓄积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 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物)可迁移到水、空气和食物中而进入人体,危害健康。因 此,土壤卫生标准是评价土壤卫生状况的依据,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大气、水和食 品卫生标准的实现。 三、我国环境卫生标准发展简史三、我国环境卫生标准发展简史 从 20 世纪初开始,一些国家陆续颁布了保护大气、土壤、水利资源的法律,二 十年代美国最先提出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十年代前苏联颁布了贯彻预防为主的工 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根据污染源的性质和规模,把工业进行分类,规定出相

32、应 的卫生防护带的标准。 我国自解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关怀,已制订并颁布了一系列 环境卫生标准。于 1956 年就分别颁布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和饮 用水水质标准,前者规定了“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即大气卫生 标准), 和“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与“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即地 面水卫生标准),后者包括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选择及水质评价暂行规 则”。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环境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对上述 标准进行过 2-3 次修订。工业设计卫生标准 第一次修订是 1962 年,第二次 是 1979 年,内容更加充实,如大气中有害物质标准由过去的 1

33、9 种增至 34 种; 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标准由 37 种增至 53 种。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第一次修订 是在 1959 年, 当时将原来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和水源选择暂行规则合并, 改名 为“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1976 年第二次修订时,改名为“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1985 年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其中水质标准由 15 项增加到 35 项。八十 年代开始,我国环境卫生标准的研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首先,卫生部为了加 强对卫生标准的研制工作的技术指导,于 1981 年设立了“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 员会”,一些不配套的标准现在也逐步得到配套。如 1985 年同时颁布了与之相 适应的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34、(GB5750-85)。还将颁布“居民区大气卫生标 准检验法”, “水源水标准分析方法”,“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等。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卫生标准的种类也日益增 多,目前除了上面提到的标准外,还陆续颁布了一些环境卫生标准,例如:为了 防止医院排放带有病原体的污水污染环境, 危害人体健康,1983 年颁布了医 院污水排放标准(试行,GBJ48-83),为了防止化妆品对人体产生近期和远期危 害,1987 年颁布了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GB7919-87) 及化妆品 卫生化学检验法(G7917-1-79174-87)。1988 年为了搞好粪便卫生管理和无 害化处

35、理, 加强除害灭病技术指导, 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颁布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还颁布了“农村住宅卫生标准”, “土壤卫生标准”等。总之,我国环境卫生标准的研制工作,无论从深度和广度 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环境卫生标准的体系也日趋完善。 还应当提出的是我国政府鉴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盲目发展工业, 造成 了环境严重污染的教训,在全国大力发展了环境保护,并于七十年代初开始从中 央到地方,建立了环境保护组织,各行业也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陆续颁布了各 种环境质量标准,如为控制工业“三废”排放,于 1973 年颁布了工业“三废” 排放试行标准(GBJ4-73),

36、1979 年颁布了渔业质量标准(试行,TG35-79), 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试行,TG24-79),1982 年颁布了大气环境质 量标准(GB3095-8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82)、海水水质 标准(GB3097-82),1982 年颁布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等, 这些标准的颁布和执行,对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改善居民生活卫生条件, 促进生产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四、军队环境卫生标准四、军队环境卫生标准 1. 军队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 国家环境卫生标准能满足军队要求的,应当贯彻执行; 国家各行业部门制定的环境卫生标准(专业标准),凡能满足军用要 求的,应当直接采用; 国际标准和外国先进标准,应当结合我军实际,认真研究,引进采用; 对军队特殊环境,根据国家环境卫生标准制定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环评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