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的“集雨窖”.doc

上传人:丑丑猪 文档编号:1336348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的“集雨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的“集雨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的“集雨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的“集雨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的“集雨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的“集雨窖” “雨水贵如油”这则谚语刻画了老百信的心声,哺育着天下的老子民们,更是所有农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向来干旱少雨的江宁县2014年粮食大丰收,获得了全国产粮大县的奖励。提起这些事,农民感受最深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在粮食增产中起了大作用”。县委、县政府为了解决农民增产增收,以政府职能部门为动力,抽调全县党员干部,下基层蹲点,配合各乡镇干部群众,号召全县党员及老百信,组织召开社员动员大会,倡导宣传双垄沟播有关知识和增收增产及效率,种植技术的先进性,现场指导等种植的方式方法,为农民提供保贵的经验和优质服务,督促老百信抓住机遇,抓住墒情最好的时机,保持保量完成铺膜任务

2、和种植任务,检查农户是否缺少化肥等农用物资,及时帮助老百信及早抢墒抢种。旱地玉米一亩产1000多斤“我刨了一辈子的土疙瘩,但是天要是不下雨,就靠地膜盖上就能盖出水来,就能盖出高产量来?”应着丁家沟乡南门村的郭俊回忆当年的想法时说,“这几年要不是眼见为实,说啥也不信,咱这旱地玉米能打1000多斤!”去年,他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21亩,产量达2万多斤,每斤按1元计算,可收入2万元左右,家里靠这脱了贫。不仅仅是郭俊一家农民脱了贫,普江宁的所有的老百信也都要脱了贫,致了富,这些民心工程代表着所有的农民的愿望,代表着政府以及所有党员干部的形象。 江宁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介绍,全膜玉米较半膜平铺玉米增产3

3、0%以上,且大旱之年产量也相对稳定。农技中心副主任王学勇告诉记者,旱作农业长期以来是“风险”农业,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地膜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这项技术将无效降水变为有效利用,把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到80%,改善了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部分山旱地的水分和地温条件,把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到年降雨量250毫米区域。而土壤含水量8%是种子发芽的最低极限,经过农技人员的监测,秋季铺膜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16%到22%。实践证明,采用这项技术种植玉米增产35%以上,平均亩产接近500公斤,最高可

4、达900公斤;种植马铃薯可增产30%以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塑料地膜传到乡村 江宁县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打响了旱作农业稳产高产的攻坚战。江宁的全膜双垄沟播很成功,全县的老百信受益,全县的党员干部很高兴,为老百信做事,为老百信做些有益于自身利益、贴心的事,这是一个党员干部最基本、最高的素质表现。 1997年前后,塑料地膜传到了乡村,村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时不种玉米之类,也不会种,只是种点瓜果蔬菜,种多了怕浪费地块。随后,庄稼人不断探索平铺半膜、单起垄半覆膜、平铺全膜,由半亩到十几亩,由不种

5、玉米到主产粮,由亩产300公斤到400公斤一组组数据验证着科技种田的必然趋势,科技种田的观念逐步深入民心。 从2006年开始,江宁县从试验到示范,再到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让这个传统的旱作农业县在农业发展上走出了困境。全膜种植为干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子,为农民稳定增收找到了有力抓手,为农业产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农村农业创造新思路,开辟新方法,研究新成果,增收新效益,是干部的首要任务,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和群众在一起,听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观点,为群众办实事,办正事,为农村创效增收,就是我们的本质工作。 双垄沟播成旱作农业的“集雨窖” 这场“革命”所爆发出的动力在当地不断嬗变

6、,促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让广大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采访中,众多村民的话无不印证了这一点:“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于挖了集雨窖,天上只要下一点小雨,就能把雨水聚集在地里,保住土壤墒情,种庄稼不用发愁了。”农村最发愁的事,就我们最要解决的事,是我们最要紧的事,关心群众之事,关心农民之事,就是关心自己的事,我们是农民的儿子,我们有责任承担、解决这些事情。 “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挽救了江宁的种植业。”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任稳江如此评价全膜技术。他说:“最保守的估计,全膜玉米亩增产也有150公斤,按市场价玉米每公斤3.2元算,每亩增收240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保温保墒作用,相当于每年提高地温400度

7、,延长无霜期10天到15天,把农作物种植区海拔提高了200米,现在2400米的海拔都能种玉米。” 传统的“旱作农业”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问世,而这一技术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了诸多科学原理。的确,科技不断嬗变出的加速度,成为江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的不竭动力。县上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亲自下乡,为老百信指导,县上还专门派干部下乡督,帮助群众,监督群众,配合群众,默契与群众相处,完成党交给他们的工作任务,为老信完成捕膜任务。 我们全县种植业分四部分,其中全膜种植增收是江宁县“四大产业体系”之一,全县紧紧围绕这一体系,扩大覆膜种植面积,增加群众收入

8、。仅去年一年,完成全膜种植119万亩,其中全膜玉米108.44万亩,平均亩产达到613.3公斤,较上年亩产增产15.5公斤,食总产量达到9.81亿公斤。增创增收是农民最渴望渴求的事,好的农业政策理是农民们最关注的一项,农民那双渴望而能所求眼睛,那颗继纯洁无杂念的心,那种最容易满足要求的愿望是多么需要我们去解决、去帮助、去满足、去平和。截止今年年底,我县以130万亩全膜种植再次破解以雨养农、干旱缺水等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旱作农业真正走进了新时代,进一步诠释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再次寄予着今年粮食的大丰产。为老百信出力奉献,为农民们创出新思路,探索新发展,为农民们引领新途径,谋划新利益,这是我们干部队伍的为便民服务的总的宗旨,是我们江宁县党员干部的形象,是老百信最贴心、最靠得住的人,干部是鱼,群众是水,没有群众,没有普天下老百信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和谐的社会。这是农民一年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晶,是他们盼望一年最后的收获,是他们向儿女的交代,是来年为孜孜求学的儿女变钱的资本,也是我们全县奔赴在一线的党员干部的心声,是他们的成功经验之体现,是他们所付出的见证,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是老百信的儿子,是共产党人的道德风尚、道德修养的体现。 -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思想汇报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