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董委发〔2015〕1号 .doc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1366633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委发〔2015〕1号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董委发〔2015〕1号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董委发〔2015〕1号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董委发〔2015〕1号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董委发〔2015〕1号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 奖,排名第二;2007 年, “复杂环境条件下修建川藏公路(北线)特长隧道关键 技术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5 年, “深挖高 填边坡破坏机理与稳定性评价”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交通部)二等奖, 排名第三;2005 年, “深挖高填边坡破坏机理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获重 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03 年, “深埋长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 定问题”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06 年, “岩质工程高边 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2009 年, “生态

2、护坡基材” 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一;2003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 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6 年被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2007 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2009 年至今,为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员;2008 年至今,兼任中国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2008 至今,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 地质专委会委员;2001 年 1 月至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2003 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滑坡防治技术专家委员 会委员;1999 年至今,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2002 年至今,四 川省公路学会

3、隧道专委会委员。 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情况:1995 年,在 Viena, Austr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s of jointed and faulted rock”上,报告的题目 是:Loosened rockmass and its relation to geostress,参加人数 300 余人;2007 年 6 月,在成都“China-United Kingdom Joint International Geohazard Research Forum”上,报告的题目是:The study on the ro

4、ckburst of deep and long tunnel in western China,参加人数 200 余人;2008 年 5 月,成都“Sino-Japan Workshop on Techniques for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fter Sichuan Earthquake” 上, 报告的题目是:汶川大地震及其诱发的斜坡地质灾害,参加人数 180 余人; 2009 年 2 月,在 Kobe,Japan“Joint Symposium on Symbiotic Approaches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5、, Learnt from Kobe, Java-mid and Sichuan Earthquake” 上,报 告的题目是:THE SEISIMIC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TUNNELS IN STRONG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SOME ASEISIMIC REVELATIONS,参加人数 80 余人。 主要成就与贡献主要成就与贡献 李天斌教授自 1988 年以来,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 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高边坡稳定性控制、隧道及地 下工程围岩稳定性与灾害防治。1990 年以

6、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国家大 型工程项目 6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2005) 、二等奖 1 项 (2008) ,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 3 项(1997、2007、2007) 、二等奖 3 项(2003、2005、2005) 、三等奖 3 项(1993、2002、2006) ,国家发明专利 1 项(2009) 。结合科研实践,撰写并出版专著 5 部(含合著) ,公开发表论文 140 余篇,其中,近 30 篇论文用英文在国际上发表。指导硕士研究生 56 名, 已毕业 39 名,指导博士研究生 13

7、 名,已毕业 2 名。 在“岩体浅表生改造”的理论与工程应用,滑坡实时跟踪预报与崩滑地质 灾害综合整治,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隧道围岩稳定与围岩分级、 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如岩爆、大变形、涌突水等)预测与防治技术、隧道超前 地质预报技术与综合分析、隧道工程抗减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研 究成果。主要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在王兰生教授的指导和带领下,合作创建了(一)在王兰生教授的指导和带领下,合作创建了“岩体浅表生改造理论岩体浅表生改造理论 体系体系” 。该理论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同,成果被多次邀。该理论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同,成果被多次邀

8、请在国际工程地质大会、美国地球物理年会等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我国工程请在国际工程地质大会、美国地球物理年会等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我国工程 地质学界将其称之为地质学界将其称之为“20 世纪中国工程地质的三大理论世纪中国工程地质的三大理论”之一,并将其纳入之一,并将其纳入 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一书中,同时,该理论也正式编入在我国有着广泛一书中,同时,该理论也正式编入在我国有着广泛 影响的影响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教材中。教材中。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王兰生、李天斌等就开始陆续发现在一些工程地区地 壳的浅表部位,发育有一套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特殊变形破坏迹象。它们既

9、区 别于一般的地质构造形迹,也与受现代地貌形态控制的表生构造有所不同,对 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大量实例的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浅生时效构 造”这一全新的概念。 浅生时效构造与人类工程 (地质出版社,1994)一书 正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浅生时效构造” 的内涵、基本特征和模式,建立了浅生时效构造的理论体系,详细分析了垂向 卸荷型和侧向卸荷型两种基本模式的应力环境、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阐明了 这类构造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建立了一套评价预测和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 浅生时效构造的揭示“填补了我国地质研究中的重要空白,开辟了工程地质学 科新的研究领域,在推进学科发

10、展中必将做出重要贡献” (张咸恭,1994) ,为 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这项研究在卸荷状态 下岩石变形破裂的实验岩石力学,卸荷过程地质力学模拟,时效特征数值模拟 和灰色动态时序分析等技术方法的开发应用方面也有突破和创新。利用浅生时 效构造理论,较好地解决或解释了大渡河铜街子电站的坝基稳定和水库诱发地 震问题、西安地裂缝的成因问题、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和雅砻江官地水电站以 及锦屏水电站等工程的斜坡稳定性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提出了(二)提出了“工程边坡稳定性控制论工程边坡稳定性控制论”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岩质工程高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岩质工程高 边

11、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技术方法体系;提出了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技术方法体系;提出了“滑坡实时跟踪预报滑坡实时跟踪预报”的学术思的学术思 路,将非线性科学理论引入滑坡预报研究中,补充和完善了滑坡预报的理论与路,将非线性科学理论引入滑坡预报研究中,补充和完善了滑坡预报的理论与 方法。同时,研发出高寒高海拔地区岩质陡边坡生态护坡基材(方法。同时,研发出高寒高海拔地区岩质陡边坡生态护坡基材(JYC) 。 多年来,结合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将浅生时效构造理论与斜坡稳 定性研究紧密结合,在崩滑灾害评价、预报、治理与高边坡加固方面形成了有 显著工程地质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工程边坡稳

12、 定性控制论” 、 “滑坡变形机制分析实时跟踪预报”等学术观点,促进了斜坡 灾害防治和边坡工程领域的进步,研究成果创造了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其代 表性成果为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 (科学出版社,2008)和滑坡 实时跟踪预报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两部著作。 岩质工程高边坡稳 定性及其控制的从工程地质基础、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以及稳定性控制三大方 面对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综合集成研究,不同程度的涉及了岩质 工程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的所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 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促进了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进展。 滑坡实时跟踪预报系统阐述了滑

13、坡“变形机制分析实时跟踪预报”的学 术思路以及解决滑坡预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滑坡预报的基本问题入手,将 处理复杂性问题行之有效的非线性科学理论引入滑坡预报中,建立和完善了中 长期预报和短临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开发和研制了实时跟踪预报软件系统 (SIPS) ,形成了滑坡预报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这一体系突破了前人在 滑坡预报研究中仅重视预报方法探讨的局限性,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对滑坡预 报这一难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开挖 对环境的破坏,通过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和植物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对高寒 地区岩质陡边坡的生态绿化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应于高寒地区岩质陡

14、边坡生态护坡的技术体系,研发出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岩质陡边坡生态护坡基 材(JYC) ,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三)拓宽了隧道与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的范畴,形成了高地应力环境中(三)拓宽了隧道与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的范畴,形成了高地应力环境中 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建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超前地质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建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超前地质 预报的有效途经和综合集成体系;提出了岩爆和大变形的新机制及其地质力学预报的有效途经和综合集成体系;提出了岩爆和大变形的新机制及其地质力学 模式,深化和发展了岩爆、大变形等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与防治技术;补模式,深化和发展了

15、岩爆、大变形等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与防治技术;补 充和发展了隧道抗震、减震技术。充和发展了隧道抗震、减震技术。 近 10 余年来,结合我国西部复杂地质环境下修筑长大隧道工程的实践,形 成了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的理论和方法系统,阐明了高地应力 隧道信息化施工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建立了隧道信息化施工的概念模型,提 出了高地应力隧道围岩分级的 BQ-hg 法以及智能分级方法,开发出隧道信息化 施工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从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 测和隧道超前地质综合预报三大方面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探索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解译标志、综合集成预报方法体系

16、,开发出隧道超 前地质预报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深化和发展了高地应力隧道岩爆、大变形预 测及防治技术:提出了岩爆、大变形预测的综合集成方法;基于岩体浅表生改 造理论、卸荷变形破裂理论和软岩力学理论,揭示了岩爆和大变形的力学机制, 建立了新的岩爆力学机制模型和 6 种地质力学模式,提出了围岩大变形的 7 种 力学模式。揭示了地震造成隧道破坏的作用机制,通过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特征 研究,补充和发展了隧道抗震、减震技术,初步提出了隧道与活动断裂的安全 距离。上述成果已先后在我国公路、铁路和水电部门的二郎山隧道、鹧鸪山隧 道、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高黎贡山隧道、黄草坪抗震隧道等 20 余个大型 地下工程

17、中得到应用,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修筑隧道的一系列重大地质工程 问题,为工程的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和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 科学依据,为我国深埋长大隧道修建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得到业主、设计和施工单位的高度评价。据不完全统计,部分应用工程近五年 可统计的直接经济效益达 2.4325 亿元。这些成果是 2008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的“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水平得到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赞誉。同时,大部分成果也集中体现 在高地应力隧道信息化施工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 (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 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

18、问题 (地质出版社,2006)两部专著中。 代表性论文、技术报告和专著代表性论文、技术报告和专著 1. B.Li J.Xu L.S.Wang, Ways and methods for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of landslides,A.A.Balkema 出版社,1992,第 487 页第 491 页 2. 李天斌 王兰生,卸荷应力状态下玄武岩变形破坏特征的试验研究,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报,1993,No.4,(1995 年收入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 第 321 页第 327 页 3. Tianbin Li Mingdong Chen Lansheng Wang

19、, Time prediction of landslides using the Verhulst inversefunction model,Landslides, A.A.Balkema 出版社, 1996,第 1289 页第 1293 页 4. 李天斌,陈明东,Introduction to the real-time tracing prediction for landslides,Proc. of 9th Congress IAEG,2002,Vol.6,第 2806 页第 2813 页 5. TianBin Li, LiangXiao Xiong, ZhengHui Hua,

20、ChangBin Yang.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unsymmetrically loaded tunnel entrance.第 三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论文集,2008,第 199 页202 页 6. 李天斌,汶川特大地震中山岭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工程地质 学报,2008,16(6) ,第 742 页第 750 页 7. 李天斌,徐华,周雄华,张如柏,高寒高海拔地区岩质陡边坡 JYC 生态基材 护坡技术,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1) ,第 2333 页第 2339 页 8. 李天斌,

21、肖学沛,地下工程岩爆预测的综合集成方法,地球科学进展, ,2008,23(5),第 533 页第 540 页 9. 李天斌,王兰生, 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 (专著) ,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8,共 254 页 10. 王兰生,李天斌,赵其华, 浅生时效构造与人类工程 (专著) ,北京:地 质出版社,1994,共 170 页 单位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 1 号 邮政编码:610059 联系电话:028-84078954,13708076819 传 真:028-84073193 电子信箱:ltb 郑建平郑建平, 男,汉族,1964 年生于福建省龙岩市。岩石矿物学专业,中国地 质

22、大学(武汉)教授、博导。 1981 年 9 月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矿物学专业学习,1985 年 6 月获 理学学士学位;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 6 月为武汉地质学院(后改中国地质大 学)岩石学专业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员;1994 年 9 月至 1997 年 6 月 为该校在职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分别于 1990 年、1996 年、2000 年和 2003 年被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4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资助,2008 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资助计划。1996 年以来,与澳 大利亚 Macquarie 大学、香港大学、美国 Mich

23、igan 大学保持长期稳定的科研合 作关系,2003-2004 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在美国 Stanford 大学进修学习 一年。 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项目有:1) 不同时空背景橄榄岩地幔属 性与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08 年 1 月至 2011 年 12 月,研究经费 240 万元) ;2) 华北早中生代岩石圈及克拉通演 化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 年 1 月至 2008 年 12 月,研究经费 140 万元) ;3) 华北南缘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背景(973 项目二级课题第二负 责,2007 年 1 月至 2010 年 8 月,研究经费 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法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