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求贤令》看曹操的用人之道.pdf

上传人:李静文 文档编号:13733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1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求贤令》看曹操的用人之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求贤令》看曹操的用人之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求贤令》看曹操的用人之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求贤令看曹操的用人之道白金香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盐城224000)【摘要】(求贤令体现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形成以曹操为中心的曹氏政治、军事集团为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构成三国鼎立之势及其后来魏国的建立,准备和造就了强大的人才基础“唯才是举n并非是只要“才”不要德不要德,而是为了反对和冲破那些把虚伪的儒家道德规范作为用人标准的陈旧观念。曹操的用人之道,是榜样,是典范【关键词】曹操 求贤令 用人之道 榜样典范曹操从初平三年,既公元一九二年占据兖州后,分化、瓦介、诱降了青州的黄巾起义军,成立了由他直接统帅的“青州军”。从此便开始了统一国家的政治、军事斗争。公元二0八年(建安十三年)赤壁大

2、战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态势。公元二二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这三次求贤令就是在曹操临死前的十年中连续颁布的。我们且不谈它的文学价值,三道求贤令,仅三百余字,其中第二道求贤令只有七十个字。不但文字简练精辟,而且论据充分、说理深透,由此论证的观点十分鲜明、生动,令人信服。从这三道求贤令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道求贤令颁发于公元二一0年(建安十五年)春,这是赤壁大战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态势已经形成,虽然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惨遭重创,但他对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仍然是雄心勃勃,不但在军事上,物质上积极准备继续南征,而且从组织上,人事上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发现、选拔能够为统一战争作出贡献的

3、各类杰出人才。于是颁发了第一道求贤令。原文日:“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恒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此令曹操着重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人才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平民百姓之中,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令中开宗便指出: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并举历史实例予以佐证:“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

4、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恒其何以霸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象孟公绰那样的人充当赵、魏的家臣是胜任有余的,但是叫他到滕国、薛国去担任大夫就不行了。齐恒公如果不起用管仲,又怎么能称霸一时呢!曹操借用上述两个例子,向人们说明被孔子誉为“廉士”(孟公绰)的人,不一定具备办事的能力。相反,出身卑微的管仲却能够使齐国兴盛起来并称雄一方,成为霸主。所以曹操告诫他的部属说: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这就是说,现在天下象西周的姜太公!西汉的陈平这样的人才还是有的。于是便大声疾呼并真诚要求:“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5、,吾得而用之。”其意即为,现在天下尚未安定,正是急需人才之际,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被埋在基层的人才,都给我推荐上来,我一定会任用他们的。曹操的第二道求贤令颁布于公元二一四年(建安十九年)。距第一次颁布求贤令四年时间。这篇求贤令原名为取士毋废偏短令。在这道求贤令中,曹操主要强调指出“人非圣贤”,不能求全责备。一个人只要他具备了某一方面的才能,就要用其所长,决不能因为有其它方面的缺点就弃而不用,即“取士毋废偏短”(用人不要因为他有缺点和短处就废而不用)。该令全文日: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6、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此令计有七十一个字,非常精辟,说理极为深透。将此令译为白话文,其意是: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能够帮助刘邦建立了汉室王朝,苏秦援救了弱小的燕国。由此可以说,对于有缺点的人,怎么能废弃不用呢?主管人的官吏如果都能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不会让那些有才干的能人遗弃在那里不予录用和提拔,我们官府里的事业也不会荒废了。曹操的第三道求贤令(原名举贤勿拘品行令)颁布于公元二一七年(建安二十二年),此令进一步明确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他在用题上就一针见血地点明“举贤勿拘品行”的主旨。在此令中曹操列举

7、了历代那些出身卑微,名声不佳,甚至原来是敌对的仇人,一旦被重用后,造福国家、成就大业的生动事例来佐证自己的用人观点。此令原文日“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恒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翻译成白话文,其意是:伊挚原来是陪嫁的奴隶,但他却能够帮助商汤灭了夏,傅说是个筑墙的苦工,他却成了殷高宗的

8、国相,管仲原来是齐恒公的敌人,重用以后,振兴了齐国。萧何、曹参原来仅仅是一个县里的小吏,韩信、陈平的名声并不好,然而他们却能够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留名千古。吴起为了谋取大将的权位,竟然杀了自己的妻子以取得鲁国的信任。他又散尽了家财,到处游历,以谋取官位,就是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可是吴起在魏国,秦国就不敢向东攻打魏国,他在楚国,韩、赵、魏三个国家就不敢向南图谋楚国。如今天下还是有品德极高的人流散在民间,也有勇猛不怕死,打仗时敢于和敌人拼命的人以及那些整天和法律文书打交道的下级官吏中,也有高超的才能和特异品质的人。他们有的就可以胜任将军、郡守。有的人虽然背负着不好的名声,有被人耻笑的行为,甚至被认为

9、不仁不孝,但他们却都是具有治国用兵的能人。你们要各自推举自己所知道的上述各类人才,不要有所遗漏。曹操在统一战争中公布颁发过三次求贤令。曹操的用人之道,是榜样,是典范。是任何一个欲想成就大业的个人,团体,政党都是应该认真效法和学习的:一、曹操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实践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从一个普通的下级官吏到成为一个政治军事集团的统帅,与众多实力雄厚的豪强、军阀争雄于华夏大地,终于统一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中原地区。曹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胜利,可以说这都是他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结果。所以曹操在晚年进行生的政治,军事斗争总结时,必然得出一条最成功,最实际,最具说服力的经验就是人才的

10、正确使用。所以在他的晚年时,才有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连续三次颁布求贤令的举措。二、公兀二0八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大战中遭到重创。然而这次失败并没有动摇他统一全国的雄心(下转第5页)万方数据对待自然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越来越接近,而且还设法让习俗符合 才追随自己,并以此为榜样去盘问别人,不过年轻人的举动使他自然,视自然法则为解决所有事务的必然准则。他藐视传统权威, 们发现很多自以为知的人其实知之甚少,甚至无所知,而这惹甚至连家庭关系中的伦理亲情也轻易践踏。父亲把儿子的变化归 恼了那些被盘问者,并认为这都是受了苏格拉底的不良教诲。在咎于苏格拉底,打算一把火烧掉思想所,父亲希望儿子和跟自己 苏格拉

11、底看来,是他的“坦率言论”,招致了类似像阿里斯托芬一起去干这事,斐狄庇得斯表面上说不会去伤害自己的老师,可 这样一些人的厌恶。当他的父亲真正前往时,他也没有告之苏格拉底将要大难临头, 不过,苏格拉底在临终那天向贝克坦言说,自己在年轻时对这一切似乎都不关他的事。 自然科学曾有过极大的热情,这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有记述。戏剧中的苏格拉底因为他和众人不一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根据第欧根尼拉修斯的记述,苏格拉底曾师从阿那克萨哥拉。方式,遭致了最后的悲惨结局。对于云中苏格拉底的形象, 阿那克萨哥拉曾说太阳是“火石”,这触犯了传统,差点被处死,尼采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苏格拉底是著名的民众蛊惑家,对于 因为伯利

12、克里的影响才逃出雅典,所以雅典很多公民并不喜欢阿身体和心灵的古老的马拉松德性的丧失,他难咎其责,对于那带 那克萨哥拉。之后,苏格拉底还跟着阿那克萨哥拉的雅典学生阿来身体和心灵的德性衰败的可疑的启蒙,他同样难辞其咎。事实 开劳斯(Archelaus)继续学习过。苏格拉底专注于自然科学究上,苏格拉底首先是一位智术师,在他身上反映并体现了智术师 竞持续了多久时间并不清楚,不过这有可能成为阿里斯托芬虚构派所有的癖性。”【m“,尼采的描述和云中的苏格拉底形象是 喜剧云时的某种依据。基本一致的。在阿里斯托芬看来,苏格拉底就像是一个生活在套 苏格拉底和阿里斯托芬两人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有过一子里的人,终日只关

13、注自然法则、物质规律,追求事物的普遍性 次正面接触。据载,这篇对话发生在戏剧云上演七年之后。和无限性,崇尚绝对的自由,并将人本身也置于自然物质中,人 在会饮篇中,苏格拉底说道:“爱情是我在这世上懂得的一变成了和其他物质一样的自然物,只遵循自然法则,而不再拥有 件事情,阿伽松和鲍萨尼亚不会反对,阿里斯托芬更不会,他把人类所共有的人性法则。事实上,“人与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有区 全部生命都献给了狄奥尼索斯和阿佛洛狄忒”(177E)嘲”别,人建立了政治共同体。人忠于特定的事物,是受时间、地域 在这场宴会中,二人聊得甚欢,直到天亮还在杯接一杯地喝着和环境限制的特定的存在”。口1唧人不应该脱离这个政治共同体

14、, 酒,聊着有关戏剧的问题,阿里斯托芬最终赞同苏格拉底的观点,绝对的自由或幸福在人的生存法则中不存在的,人的有限性尽管 “同一个人既能写喜剧又能写悲剧,也就是说,悲剧诗人也可以不完美,但这却是人应该尽力保留的某种限度,且应当正视这种 是喜剧诗人。”(223D)嘲限度,才不会离人所处的政治共同体越来越远而迷失自我。 阿里斯托芬是一位守旧者,对于当时出现的一切新事物非常三 排斥,苏格拉底在他的眼中是新事物,与阿里斯托芬那不可调和色诺芬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位正直而高尚的哲人, 的“旧时的正义观”相比,苏格拉底的某些行为让他难以接受和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却是一个丑陋不堪、令人唾弃的智 认同。

15、施特劳斯认为,喜剧云所传递给苏格拉底的其实是来者,后者反差如此大的描述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夸张之词呢? 自阿里斯托芬“一个朋友式的警告”,它混合了对苏格拉底的“羡根据史料记载,阿里斯托芬的云在舞台上演是公元前423 慕”和“嫉妒”,对于老派的喜剧作家阿里所斯托芬而言,公众年,当时的苏格拉底45岁,他本人应该是知晓阿里斯托芬这出 的赞许是非常重要的,但苏格拉底却漠视这一切,沉浸在自我的戏剧内容的。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正面回应了阿 “完满的自由”中。里斯托芬,认为这是出于“妒忌”和。喜欢造谣中伤”,苏格拉 阿里斯托芬在政治上可能是一个守旧者,但在喜剧创作上却底表示他没有做过阿里斯托芬在戏剧中

16、描述的那些事情,而且对 又和一般的喜剧作家不同,“荒诞与严肃之间的张力,对于阿里于阿里斯托芬所谈到的那些知识并不精通且毫无兴趣。而且,他 斯托芬的喜剧而言是根本性的”。H”表层的滑稽之下隐藏的是并非像这些人所说的不敬神灵,。事实上,我对神的侍奉使我一 对价值问题的深思。或许,真实的苏格拉底和阿里斯托芬虽然存贫如洗。”(23c)插另外,苏格拉底认为许多人抱怨他灌输错误 有某些意见和分歧,但是他们对于政治城邦都有着深刻的思考与观念给年轻人也并非事实,许多年轻人因为喜欢听到别人受盘问 关爱。(完)(上接第1页)壮志,仍然进行新的谋划,积极恢复、集聚新的力量,准备对蜀吴进行新的一轮军事打击。可是曹操也

17、深知,经过赤壁大战后,曹氏集团的军事力量已受到极大的削弱,尤其曹操麾下得力谋士和将领,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如谋士郭嘉死于公元二O七年(建安十二年),苟或死于二一二年(建安十七年),苟攸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建安十九年),军事将领李典死于公元二O九年(建安十四年),那些能征贯战的将军如夏侯悖、张辽、于禁、乐进、曹仁等都已逐渐衰老。尤其是公兀一九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营中的著名智将于禁因年迈糊涂在樊城投降关羽的事,对曹操的触动很大,曹操急迫地需要选拔和补充人才的新鲜血液以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军事地位。三、曹操为了国家的统一,劳碌了一生,他是在血与火、生于死的搏击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到了晚年已是疾

18、病缠身,他想到自己的时间不多,遗憾的是统一国家的大业未能完成,这一理想只有留待后人去完成了,但是实现这样的宏伟抱负,需要大量的杰出人才。所以,他在公元二一O年(建安十五年)到公元二一七年(建安二十二年)的七年之内,连续颁布了三次求贤令,其急迫的心情和用意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趁自己在世期间,为他过世后的继承人发现,招募,启用一批有用之士,在组织人事上为自己的继承者铺垫好执政以至完成全国统一的坚实基础。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贯穿于他战斗的一生,真正是言行一致,绝不是写在文字上,喊在口头上,说在会议上,更不是做做表面文章,做样子给人看,而是真真实实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他大胆冲破东汉未

19、年“任人唯亲”的组织路线,明确提出不讲门第,不问旧怨,也不管名声好坏,只要具有治国用兵之术,都可以任用。其实曹操强调的“唯才是举并非是只要“才”不要德不要德,而是为了反对和冲破那些把虚伪的儒家道德规范作为用人标准的陈旧观念。他大胆使用被“清议,派诬为名声不好的革新人物如郭嘉,戏志才,任用出身士卒的于禁、乐进,连原来是敌对阵营中的战将张辽、徐晃等也予以重用,曾为袁绍撰写文告、毒骂、羞辱曹操组宗八代的陈琳以及长期与曹操为敌并杀死了自已儿的张秀,一旦他们真心诚服,曹操也是不咎既往、不怀旧怨,马上委以重任。正是曹操始终坚持一条“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和不计前嫌的气度和胆识,使他身边迅速聚集了一批甘愿为重

20、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拼死效力的谋臣、武将。为形成以曹操为中心的曹氏政治、军事集团,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构成三国鼎立之势及其后来魏国的建立,准备和造就了强大的人才基础。参考文献:【1】曹操父子和建安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宝均著【21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5堋万方数据从求贤令看曹操的用人之道作者: 白金香作者单位: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0刊名: 岁月(下半月)英文刊名: SUIYUE年,卷(期): 2010(1)参考文献(2条)1.李宝均 曹操父子和建安文学2.王力 代汉语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 郭灿辉.钟启顺 邺下文士集团之赠答诗研究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1、社会科学版)2009(5)2. 曹贵宝.李广 略论曹操与邺下文人集团的兴衰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6(22)3. 刘志伟 “英雄“价值观念与曹操的家族文化教育期刊论文-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21(5)4. 李向军 论曹操散文的分期特点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5. 杨朝蕾.YANG Zhao-lei 由孔融“不能持论“说看曹丕的“论“体观念期刊论文-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6. 郎晓斌 邺下文人心态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11)7. 王俊杰.WANG Jun-jie 论邺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带来的军中风雅期刊论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8. 寇矛.Kou Mao 邺下文人集团文学创作特色探究期刊论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9. 陈四海.赵佳.CHEN Si-hai.ZHAO Jia 曹操对儒家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5)10. 陈海燕.CHEN Hai-yan “管鲍之交“蔡邕与曹操关系考论期刊论文-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6)本文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中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