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色列给人的这种“好战”印象,和中国当初的情况也是一样。在战略对抗处于劣势的 情况下,如果不在战术上掌握主动权的话,估计我们现在在地图上,也就看不到以色列这个 国家了。至于我们正在解读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正是这种战术的完美体现。在这里,我们要 强调的是:任何一次战争,都必须有明确的战术目的,你不能因为仅仅看对方不顺眼,或者 觉得对方是自己潜在的敌人,就去发动一场战争。好像网络有非常多的人,仅仅因为中、美 目前在战略上存在利益冲突时, 就随时认定中、 美已经处在战争边缘的想法, 就过于空泛了。 从战术目的来看, 夺取约旦河上游的水资源控制权, 无疑是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 而在这场“水资源
2、战争”当中,最为关键的地理单元就是“戈兰高地” 。 而“戈兰高地”的 归属问题,也算得上是现在中东问题三大死结之一了。 戈兰高地之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了。关于这块高地的位置,估计大家已经能够从前面 所附地图,特别是以色列及其周边地区地缘结构图上看到了。从地理结构上看,戈兰高 地是“西亚裂谷带”东侧高地的一部分,北面紧挨着它的,就是西亚裂谷带,与北延山地的 分水岭黑门山。而从地缘板块划分来看,这戈兰高地则是属于巴勒斯坦板块,与叙利亚 板块交界处。 至于它到底应该算哪个板块, 或者说在行政上归属哪个国家, 更符合地缘规律, 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 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曾经解读过。在约旦河北段,有
3、两处低地承接了上游来水,一处 是北面海拔接近海平面的“胡拉盆地” ,另一处就是低过海平面 210 米(最低点)的加利利 湖。在阿、犹分治方案中,这两个汇集了约旦河上游来水的低地,都被划入了以色列的国土 之内。虽然这种划法对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来,似乎有些不公平。但当我们把历史在向前 延伸一点,去看看这两个低地是如何划入“英属巴勒斯坦”时,可能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我们所说的包括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在内的“大巴勒斯坦地区” ,还有一另一 个标签,叫作“英属巴勒斯坦” 。而与这个地缘标签相对应的,就是北边包括叙利亚、黎巴 嫩在内的 “法属叙利亚” 。 这两个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地缘标签, 产生于一战
4、时期 (1916 年) 。 当时预感到自己即将取得胜利的英、法两国,已经迫不及待的在地图上,分割奥斯曼帝国在 阿拉伯半岛的遗产了。从地缘分割以及公平角度来看,法国人得到叙利亚,英国人得到巴勒 斯坦也算得上是一个平衡的方案了。只是这两个地理板块,虽然因为地理结构的原因,在历 史上已经形成为二个独立的行下单元。但相比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海岛的天然陆地边界, 为陆地上两个紧密相连的地理单元划分边界就要困难的多。 单纯从地理分割上来看,我个人认为黑门山的分水岭,应该成为法属叙利亚与英属 叙利亚的分割线。如果英法两国能够确定这个黑门山分水岭坐标的话,他们大可以划以这个 坐标为基础,划出一条直线来,完成整
5、条西亚裂谷地带的划分(至于东面的沙漠地带,怎么 划倒不重要) 。如果这样的话,加利利山脉、黑门山南麓、戈兰高地,以及整包括上约旦河 (加利利湖以北)在内的约旦河谷,都应该归属于英属巴勒斯坦。不过对于当时的英、法两 国来说,他们之所以要费心心力渗透阿拉伯半岛,并非是因为这片干旱之地有什么过人的物 产,而是它的海洋价值。无论是将地中海,视作重点经营的后院的法国,还是意在苏伊士运 河安全的英国,视线都主要集中在阿拉伯半岛的海岸线上。 当我们以沿海地区的划分为基础,划分整条西亚裂谷带时,就会发现这个方案和以 黑门山为基点的划分方法存在偏差。这主要是因为被视为大叙利亚地区一部分的“腓尼基平 原” ,并非
6、完全由黑门山以北的“黎巴嫩山脉”西流之水冲积而成的。与黎巴嫩山脉相连的 “加利利山脉”北段,同样也为这条沿海平原的形成(南部) ,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地缘 属性上来看,覆盖黎巴嫩沿海地区的“腓尼基平原” ,和南边的巴勒斯坦地区沿海平原相比, 具有更多的海洋属性。山、海之间过近的距离,虽然压缩了平原带的东、西纵深,却为天然 良港的形成创造了基础。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腓尼基平原以后它身后的黎巴嫩山脉地 区,形成了与南部沿海平原不同的地缘文化。在圣经时代,这里也是为著名的海洋民族“腓尼基人”所占据。 既然从地缘角度看,整条腓尼基平原应该归属于北部的“法属叙利亚” ,那么按照 腓尼基平原,与南部“
7、亚柯平原”的分割点“加利利山脉”西侧临海的那个突出部为基 点,来划分英、法两国殖民地的话,就会发现,西亚裂谷带本身的地理完整性,就被打破了。 加利利山脉北段、黑门山、胡拉盆地,以及戈兰高地北部,就将被划入法属叙利亚了。而实 际上,在英、法两国最初确认的分割方案中,法属叙利亚甚至还拥有 2/3 的加利利湖。至于 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加利利湖的特殊构造,使得它与戈兰高地之间的地缘关系有些纠结。 按照标准的地理结构,加利利湖与两侧高地,整体应该呈一个盆状结构。两侧高地面 向湖区的一面, 应该缓缓的向下伸入湖底。 这样的话, 湖区四周应均匀的分布着环状低地带。 最终在行政分割时,湖区应该与周边直至高地
8、分水岭的陆地,被划分在一个地理单元之内。 如果按照这种理想的结构,加利利湖应该与东侧的戈兰高地地缘关系紧密,而包括加利利湖 和戈兰高地在内的整个湖区,同样也应该与约旦河下游地区,关系更为紧密。由此,在英、 法两国切割西亚裂谷带时,加利利湖和戈兰高地,都应该被划入英属巴勒斯坦的版图之内。 假如戈兰高地与加利利湖的地缘关系,真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呈理想状态,今天的 中东局势也许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很不幸的是,加利利湖是属于世界独一无二的,东非大裂 谷的一部分,他的很多地理特征,并非如其他湖泊那样。这一点,亦直接影响了它与戈兰高 地的地缘关系。 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戈兰高地面向加利利
9、湖的一面,并非 是缓缓伸入湖区,而是在加利利湖的东侧,形成了 300 多米的高差。也许再经过 N 年的冲 刷,来自戈兰高地上的河水,会把戈兰高地冲刷成一个西高东低,角度较小的斜面(更有可 能的是,在那之前人类就灭亡了) 。不过现在,居住在加利利湖西、南两侧的居民,如果希 望登上戈兰高地的话,就得想办法攀登上那落差达 300 多米的高山(道路必须回折成“之” 字形) 。这种交通上的不便,直接影响到了戈兰高地与巴勒斯坦地缘融合。 相比之下,戈兰高地与东面阿拉伯高原之间的高差,就小的多了。这其实也是整条 西亚裂谷带东侧的特点,由于裂谷形成而在东侧隆起的狭长高地带,基本上可以和阿拉伯高 原无缝对接,在
10、一般的地形图上,我们甚至只能通过河流的走向,才能察觉出二块高地之间 的分水岭在哪里(河流向西流的区域,属于裂谷带;反之则算是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 。有 鉴于此,如果你想从戈兰高地东侧进入高地,要比从加利利湖方向登上高地容易的多。更为 重要的是,整个叙利亚地区的政治中心,并非是在沿海平原,而是在裂谷带东侧山地前 黎巴嫩山脉东侧的“大马士革” 。而从戈兰高地的地缘中心库奈特拉,到大马士革仅仅 只有 60 公里。 海拔和距离上的优势, 固然是戈兰高地与东侧阿拉伯高原地缘联系更为紧密的重要 原因。但它如果它和叙利亚板块内的其它人口密集区之间存在大片沙漠地带(这在中东是很 常见的) ,那戈兰高地也未必会
11、更容易,被由东、北两面渗透。只不过,无论是圣经时代, 试图将戈兰高地归入“迦南”犹太人,还是在和法国人商讨划界事宜的英国人,都会发现, 由于可以受到从西侧山地(黑门山、前黎巴嫩山脉)上流下来的雪水滋养。以大马士革为中 心, 包括前黎巴嫩山戈兰高地东侧的狭长地带, 算得上是阿拉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绿洲。 正因为如此,从伊朗高原、两河中下游地区南下的商人,并不一定要走沿海平原,才能打通 到达约旦河谷,直至非洲的商道。而那些由地中海,经腓尼基平原登陆的货物,也可以在横 穿裂谷带后,在大马士革中转,与阿拉伯高原腹地的阿拉伯部落交易。有了这样一个交通枢 纽的位置,加上本身靠山临河(拜拉达河)的优越条件。早
12、在公元前 5 世纪的波斯帝国时期, 大马士革就奠定了它在叙利亚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 既然大马士革本身就是据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地缘中心, 而它与戈兰高地之间那短短 的 60 公里路程中间,即不存在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又有大连接成片的,淡水资源相对丰 富的区域相连。戈兰高地上的定居者,很自然的就成为叙利亚人了。 即使不考虑水源被截断的问题,单从军事地理角度看,在戈兰高地被划入叙利亚的 情况下,叙利亚人对加利利湖区也拥有了相当大的地缘优势。相信那些定居于加利利湖沿岸 地区的犹太人, 每次抬头仰望东岸那片高地上的阿拉伯人, 都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一点, 印度人在不时仰望占据喜马拉雅山脉之巅的中国人时
13、,应该会更加理解。而实际上,法国人 为叙利亚留下的“遗产” ,还不仅仅是戈兰高地。甚至在已经明确归属于以色列的加利利湖 上,叙利亚人同样在主张权力。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明天再分析 在上一节我们分析过了,由于加利利湖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因此它与戈兰高地相 邻的一面,落差很大,想等到戈兰高地面向加利利湖的一面,完全被河水冲蚀成一个缓坡, 可能就不是人类所能等得起的了。不过这也并是说,当你从划船横渡加利利湖,在东侧登岸 之后,都必须马上爬山。因为从技术上看,从高地西流而下的河流,虽然很难把整个高地冲 刷成一个缓坡,但将高地上的泥沙,带到河口处,并在湖边淤积成一块临湖平原,还是相对 容易做到的(流
14、速锐减,泥沙就容易沉淀) 。这种位于河口处的平原,外轮廓通常成三角形, 所以也被称之为“三角洲平原” 。 在加利利湖的四周,最有可能形成大块三角洲平原的,无疑是北部约旦河上游(上 约旦河)注入加利利湖的河口。而事实上,上约旦河三角洲平原,并非位于加利利湖的正北 方向,而是东北方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戈兰高地遵循着西亚裂谷带(黑门山以南的核 心部分) ,降水量北高南低的走势,高地之上流入加利利湖的河流,大半是经由加利利湖的 东北角, 将河水注入加利利湖的。 在约旦河和这些河水的共同作用之下, 加利利湖的东北岸, 更快速的被填充出了一片介于山、湖之间的平原贝特扎耶达平原。 在任何时候,淡水湖周边
15、的平原带,都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一般情况下,人 们只需对河流加以疏浚, 就能够获得平整而又肥沃的农田。 而在湖水当中的渔业资源补充下, 这类沿湖平原,经常也能得到“渔米之乡”的美誉(早在圣经时代,湖里的鱼就已经多到让 耶稣惊叹不已了) 。鉴于“贝特扎耶达平原”的地理位置,来自戈兰高地之上的居民,显然 比来自加利利湖西、南侧的居民,更容易迁入、开发这片平原。也就是说,当英、法两国, 试图分割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时,法国人和“贝特耶达平原”上的村庄(当时的数字是 7 个) , 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片平原应当和戈兰高地一样,属于叙利亚的一部分。 由于戈兰高地几乎拥有了加利利湖的东侧的全部岸线,加之“
16、贝特耶达平原”上的 叙利亚居民,与加利利湖的地缘关系紧密。因此在最初的英、法分割方案中,法国人得到了 2/3 的加利利湖区(后来经过协商,变成 1/3) 。甚至由于贝特耶达平原的西边缘,是加利利 湖与胡拉盆地之间那段约旦河,这段约旦河本身,也被划入了法属叙利亚。不过这一点,显 然无法让犹太人满意。因为在他们的计划中,加利利湖和胡拉盆地,都是他们以后建国的立 身之本,如果这两个集水之地,被迫与叙利亚分享,天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以犹太人的政治地位,当然是不可能直接去和法国人谈判的,不过他们却可以通过 英国人,向法国人要求全部胡拉盆地以及加利利湖的主权(包括连接两块低地之间的那段约 旦河) 。
17、 犹太人之所以可以象英国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那些犹太移民,在英国人准备 接管巴勒斯坦地区之前,就已经对他们所购买的土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无论是那些 英国政治家, 还是普通民众, 在参观过那些犹太人所建立的农场之后, 相信都会由衷的觉得, 将巴勒斯坦地区交给犹太人经营,会比阿拉伯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这也正是英国人在政治 上,愿意给予犹太人移民、自治权的根本原因。谁不愿意自己的领地,被经营得更好呢? 让英国人理解,犹太人只有得到更多的水源,才有可能帮助英国人把巴勒斯坦地区 经营的更好,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当然,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在帮英国人,而是 在帮他们自己。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
18、犹太人和英国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在 1916 年,英法双方确定初步分割方案后,双方对边境问题的划分问题,又进行的多轮的磋 商。 最终 1923 年的方案中, 英国人得到了全部的胡拉盆地 (当时还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沼泽) 、 加利利湖,以及连接两块低地的约旦河。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英国人为了完全得到这些低地也付出了相应的对价, 而这个对价, 就是英国之前所分得的戈兰高地西南部的土地。 英国人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方向, 把界划到戈兰高地之上,是因为和叙利亚人在加利利湖东北岸,更具地缘优势一样,巴勒斯 坦人在加利利湖南部的约旦河谷也同样更具地缘优势。巴勒斯坦人在经营约旦河谷之时,不可避免
19、的将活动范围,向戈兰高地的西南角渗透了一些。也正因为如此,在最初的分割方案 中,英国可以在耶尔穆克河以北的戈兰高地西南部拥有立足点。现在既然英国人那么想得到 低地的湖水,那么法国人相应的,也就希望得到全部的高地优势了。 其实如果加利利湖与戈兰高地的连接面,都是落差很大的断面。英、法两个一个得 水,一个占山,在不考虑军事威胁的情况下,也算得上是达成了地缘平衡。因为种山、湖之 间的高差,使得戈兰高地之上的居民,本身并不会和加利利湖有太多的地缘关系。或者说, 他们的生产生活,并不会和山下的加利利湖发生太多联系。可现在的问题是,加利利湖的东 北岸,存在了这样一块依赖湖岸经济的平原。即使英法两国,已经在
20、技术上尽最大可能,保 证这一地理单元的完整性,但把湖全部划给英国的做法,还是等于断了生活在“贝特扎耶达 平原”上叙利亚人的生路。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把“贝特扎耶达平原”一并划给英国。只是划分一片 大量居民居住的板块,远比图上分割一片无人居住的水面或者沙漠要麻烦的多(现在也是这 样) 。既然“贝特扎耶达平原”上的居民,从地缘关系和心理认同上,都是属于叙利亚一部 分,英国人也没有强求法国人“让出”这块平原(要的话,还得交换) 。反正就这次交换而 言,英国人目标是在淡水资源上。 最终胡拉盆地以南的约旦河,以及加利利湖的,英属巴勒斯坦的边界,被划在了距 河(湖)岸仅十米的地方。这种妥协,即让英
21、国人得到了他们想要水资源。也最大程度的保 证了,叙利亚人所居住的“贝特扎耶达平原”在结构上的完整性。问题是这样的划法,依然 无法解决叙利亚人入湖打渔的问题。 在英法两国为加利利湖东北岸,划出这样一条离岸十米线的国境线后,东北岸叙利 亚居民的“出湖权”问题,很快就浮出了水面。很显然,如果这个问题不在法律层面上得到 解决的话,英属巴勒斯坦与法属叙利亚之间,将时刻处在矛盾之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是又一轮的妥协。在确定叙利亚方面的需求点之后,英国人同意开放东北岸的“出湖口” , 给平原之上的叙利亚村庄。如果双方能够一直和平相处,这也不失为一个方案。因为这些生 活在湖边的叙利亚人,要求的是捕鱼权。而
22、英国人和犹太人,看中的则是湖水的所有权。 不过,这种模棱两可的权力分割法,能够相安无事,前提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能够 和平共处。假如这两个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的话,相信这一点还是很好解决的。不幸的是, 随后的历史我们也看到了,犹太人成为了整个加利利湖区的所有者。由此,戈兰高地东北岸 的模糊划界问题,也成为了以、叙双方无法达成和解的焦点问题。 有朋友问我,如果让我划的话,以色列的国界应该在哪里,才能和阿拉伯人达成平衡,我的 答案是无解。因为在技术上,包括以、埃,以、约之间的关系,都有机会达成和解,在双方 各取所需的情况下,维持平衡(现在也的确做到了) 。但有三个问题,始终在技术上难以解 决。这三个
23、问题包括: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巴勒斯坦的国土结构问题。以及我们正在分析 的“戈兰高地”归属问题。这三个问题,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中东问题的三大死结” 。 那么这三大死结,有没有可能解决呢?这就要看站在谁的立场上了,如果站在平衡的立 场上,全世界关心中东政局的政治家,应该都还没有想到答案。但如果只站在某一方的立场 上,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要么阿拉伯人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然后在再内部划分政治 版图;要么以色列把这三大死结中,所涉及到的地缘板块,尽数收入囊中。就第一种方案而 言,阿拉伯人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已经尝试过了,很不幸的事,不仅没能将犹太人赶到海里 去,还把巴勒斯坦人分到的土地,丢失了大半
24、。 既然阿拉伯人尝试过他们的终极解决方案,那么在第一、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占据了军 事优势的犹太人,也没有理由不尝试下自己的终极解决方案了。我个人一直认为,二战时期 的德国人,虽然给犹太人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但却并没有影响到犹太人,在战术上模仿 德国军队。其实说起来,以色列数面受敌的战略格局,又何尝不是在中东翻版,永远在思考 两线作战问题的德国呢。 为了弥补这种战略上的劣势, 闪电战也成为了两国军队共同的选择。 在又被称之为“六日战争”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获得了 巨大的成功。前面有朋友问过,既然以色列能够轰炸阿拉伯国家的水利工程,以阻止他们截 流约旦河上游水源,那么阿
25、拉伯国家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反制以色列呢。其实如果可 以的话,阿拉伯国家当然也会这样做。不过以色列同样清楚,以它的国土纵深来说,如果制 空权被对手掌控的话,将意味着什么。即使阿拉伯国家,不那么“恶毒”的往加利利湖里丢 生化武器,失去制空权的以色列,也无法在常规战争中坚持下去。因此在以色列的军事战略 中,掌握制空权始终是被列为第一位的。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在“六日战争”的战术运用中, 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有句话叫作“对付狙击手,最好的手段就是狙击” ,制空权也是如此。不过这次以色列 并没有试图在空战中,压制阿拉伯联盟,而是釜底抽薪的调动所有的飞机,对所有可能参战 的阿拉伯国家进行突袭。至于空袭
26、的战术目标,自然是那些军用机场了。空袭的结果是,阿 拉伯国家的 25 个空军基地、 450 余架占机被摧毁。在这些损失中,有 3/4 都是由阿拉伯联盟 的老大埃及所承受的。 说起来,在和以色列相邻的阿拉伯国家中,埃及与以色列的地缘矛盾其实是最小的。埃 及人之所以一直想置以色列于死地,更多的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即埃及人认为,以色列 切断了它与阿拉伯半岛的地缘联系,进而成为了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盟主的拌脚石。记得前 面有朋友问过, 以色列横在中间, 埃及人固然必须经由它, 打通连接阿拉伯半岛的陆地通道, 但如果埃及人一定不想受制于犹太人的话,完全可以横渡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其实这样 理解,就是狭
27、隘的理解了“地缘联系”这个概念了。所谓地缘联系,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只是 交通线那么简单。分属两个板块的族群,在经济、文化、亲缘关系等方面的联系,都是属于 “地缘联系”的范畴。这种联系越频繁,双方的地缘关系也就越紧密。而这一切,在根本上 又取决于两个地理单元之间,所拥有地理通道的数量和质量。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水路运 输,还是更为先进的空中运输手段,都无法替代陆地通道所能起到的作用。这种一水之隔, 所引发的地缘差异,相信很多生活在江边的朋友,会深有体会。 当然,被水隔开的两个地理单元,也并非没有办法弥补地缘交流上的不足。技术上最为 常用的方式,就是铺设桥梁隧道,以使两个被“水”分割开的地理单元,有
28、机会增加地缘联 系。这种用技术改善地缘关系的方式,在一些被河水分割成两块的城市中,运用的尤其多。 为了让整个城市从各个方面看起来,都更象是一个整体,一座被水分割的城市中,往往要用 数条甚至数十条过江通道,来融合两岸的地缘关系。 在无可奈何的接受以色列存在的现实之后,埃及人也的确想到了,建设一条跨红海的大 桥,来打通与阿拉伯世界的陆地通道。而在红海的另一侧,沙特人也同样希望有这样一座红 海大桥,能够让更多的非洲穆斯林,前往两大圣城朝觐。对于沙特人来说,这些朝觐的穆斯 林为之带来的经济效应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增强沙特在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 的影响力。当然,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些过桥而来的朝
29、觐者,所支付的过桥费(别以为只有 中国才有收费站) ,也可以保证这是有一项能够保证投资者利益的工程。 其实在技术层面上,建设一条连接埃及、沙特的红海大桥并不难。因为这项工程并不一 定要跨越宽度在 2、300 公里的红海核心区。最佳的选址是在亚喀巴湾与红海的连接处 蒂朗海峡。虽然说,在这条十几公里的海峡上面建桥,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仍然是有难度的。不过只要有人出钱,相信是绝对难不倒伟大的中国路桥建设者的。 虽然从资金、技术、动机角度看,建设红海跨海大桥的设想,都应该很容易被埃及、沙 特的政治家们所重视。在现实的却是,这项被双方讨论了几十年的工程,至今仍然是空中楼 阁。这其中的直接原因,仍然是那个在陆
30、地上阻路的以色列。因为以色列人认为,在蒂朗海 峡建桥,无异于再一次的封锁了亚喀巴湾,使他们面对亚喀巴湾红海的出海口,又一次 成为了聋子的耳朵。相信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潜在的投资者,都不会怀疑以色列人,为了悍 卫红海出海权会再一次使用武力。在阿、以没有实现全面和解之前。贸然投资几十亿美元建 设这样一条跨海通道,其命运很有可能会象 1964 年底,约旦河上游的那些水利工程一样。 我个人还是相信,将来有一天红海跨海大桥,还是能够建起来的。毕竟以色列的出海权 并不是必须牺牲掉的利益,完全可以通过政治、技术手段得到保证。问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 代,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对于以色列来说,当时并看不到
31、与阿拉伯国家和解 的希望。鉴于埃及是阿拉伯联盟中,实力最强,给予以色列压力最大的国家。在第三次中东 战争中,预想中的红海跨海大桥所连接的埃及国土西奈半岛,成为了以色列势在必得的 战略目标。 在历次有埃及参与的中东战争中,西奈半岛都是埃及和以色列争夺的目标。其实说起来,这 也是由于以色列的军事优势而造成的。要是按埃及人的想法,他们更希望每一次的战火,都烧在内盖夫地区。虽然当年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时,在西奈半岛兜兜转转了几十年,让犹 太人对西奈半岛充满了感情。 不过如果不是埃及人总是要为阿拉伯民族共同的事业 “强出头” 的话。以色列人并没有改变以、埃边界的想法。毕竟对于以色列来说,有内盖夫沙漠以为
32、缓 冲,并作为扩张生存之地的空间,就已经足够了。为了西奈半岛这样一块,对于以色列来说 没有多大价值的土地,去挑战阿拉伯联盟中的实力最强的国家,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西 奈半岛关乎苏伊士运河的安全问题,如果这一核心问题受到了挑战,埃及人是绝对不会善罢 甘休的。 不管怎么说,在埃及没有解除对以色列的敌意之前。以色列对埃及最好的防御手段,就 是主动出击,占领西奈半岛。将对手用来保卫核心利益的缓冲区,变成自己的战略纵深。这 一点,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就做到了。当然,我们刚才也说了。从以色列的角度来 看, 他们并不是真的有想法, 一定要西奈半岛的。 占领行为更多是出于战略防御需要的需要。 只要埃及
33、人愿意坐下来和以色列签订和平协议, 西奈半岛是完全可以交还给埃及的。 这一点, 埃及的政治家也看的很清楚。 所以在阿拉伯联盟, 将联盟之力发挥到极致, 却仍未取胜的 “第 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也成为了第一个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的国家(1979年) 。而这 也意味着埃及放弃了, 争当阿拉伯国家盟主的想法, 务实的开始为自己的国家利益做打算了。 不过对于以色列来说, 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 未真正民族和解之前 (这一天是什么时候, 我还没看到) 。以色列还是要“先小人,后君子”的,在技术上做足防范措施。而针对埃及 的防范措施,就是西奈半岛的非军事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从技术上在不影响埃及主权
34、的 前提下,为以色列得到了战略缓冲。而一旦埃及军队试图在西奈半岛,重新部署时,以色列 就有可以获得足够多的,战略预警时间,并继续他们那“闪电战式”的战术主动。 用非军事化的条款,将军事功能从西奈半岛的地缘属性中剔除出去,只是以色列为了保 证自己地缘安全,所做的一项努力。为了不让埃、沙计划中的,跨蒂朗海峡而建的“红海大 桥” ,成为限制自己出海权的障碍。以色列按照和平条约规定,退出西奈半岛之前,有针对 性对西奈半岛临近蒂朗海峡的地质结构,做了一些干扰,以增加埃及建桥的难度。 西奈半岛的非军事化也好, 蒂朗海峡跨海工程的破坏也罢, 其实都是以色列方面, 在以、 埃双方无法真正做到互信的情况下,所必
35、须作出的地缘干扰措施。至于埃及方面,他们也深 知如果不这样的话,无法感觉到安全的以色列,是无法和埃及维持和平的。这样的话,埃及 依旧还是要被拖在战争的泥潭中。不过在西奈半岛问题上,埃及人也同样有机会改善这片战 略要地的地缘结构,以在战略层面上,让事情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从基础性的地缘条件来看,西奈半岛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这倒也不是埃及人环保工作 没做到,犹太人当年出埃及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缺水对西奈半岛的地缘潜力,所造成的影 响是致命的。因为无水,西奈半岛无法支撑更多的农田、人口、城镇。也让对手的攻击、占 领行动,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埃及人如果想让西奈半岛这块边缘之地,变身为人口众多的核
36、心之地的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为西奈半岛引水。 想为西奈半岛引水的话, 当然不能指望它西侧的苏伊士运河了, 事实上这条运河的修造, 反而让西奈半岛本身,与核心区的距离感更强烈了。因为陆地通道的断绝,不可避免的会影 响到尼罗河三角洲,与西奈半岛居民的交流频率,随着时间的积累,地缘关系的疏远也就再 所难免了。 现在看来,能够为西奈半岛提供淡水资源的,就只能是尼罗河了。其实埃及人还是幸运 的,最起码他们还有尼罗河水可调。后面我们分析叙利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处于新月沃 地核心地区的国家,在水资源方面受到的制约有多大。 从技术上看,把尼罗河水输入西奈半岛的工程采用隧道的形式是最为合适的,即可以避 免河水
37、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又可以穿越苏伊士运河。在埃及决定和以色列达成政治和解之 时,埃及人就迫不及待的设计、施工这项叫做“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历史性工程了。 从地理划分的角度来看,苏伊士运河算是打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而“艾哈 迈德?哈姆迪隧道”的地理价值则在于,这是一条连接欧亚的大动脉(西奈半岛属于亚洲) 。 不过埃及人的关注点, 显然并不在这种象征意义上。 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为隧道同时设计、 挖掘出地下交通线来。最终,1980 年完工的“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 ,不仅为西奈半岛滋 养了 1.4 万公顷的农田;更以第小时 2000 辆汽车的通行效率,拉近了西奈半岛与尼罗河三 角洲的关
38、系。 从地缘意义上看,埃及人经营西奈半岛的意义,和以色列经营内盖夫荒漠一样,同样据 有重要的意义。抛开政治层面不看,单看改善地理结构的价值。假以时日,如果以色列和埃 及能够各自努力,把西奈荒漠和内盖夫荒漠绿化的话。那从尼罗河谷到波斯湾口的这条“大 新月沃地”也就真的“圆满”了 从地理位置来说,对以色列威胁最大的,并不是南边的埃及,也不是北面的叙利亚,而 是与之对分约旦河谷阿拉伯谷地的“约旦” 。英国人当年在峡谷中间,为巴勒斯坦和外 约旦地区,所划定的那条分界线,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缺陷。假如被约旦河分割的,是两个阿 拉伯国家,当然问题不大。但如果是两个长期处在战争状态的敌对国家,如此漫长,又没有
39、高地依托的边境线,就很难让双方感到安全了。 鉴于以色列的整个东部边境,都暴露在约旦面前,如果约旦有足够的实力,从自己 的西线对以色列发起攻击,以色列方面所能感受到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特别在加利利湖与 约旦河谷交汇之处,算得上是以色列在东线的咽喉之处。假如阿拉伯人主动发起进攻的话, 无论是戈兰高地上的叙利亚军队,还是外约旦高原上约旦军队,都势必会选中这个点,做主 攻方向。由于没有制高点,以色列军队的防御难度会很大。 正是由于约旦和以色列之间,有如此漫长的边境线,约旦在阿拉伯联盟中的作用如 何,也直接影响了博弈的结果。因此在 1964 年之年,凭借阿盟首脑会议的成功召开,正式 成为阿拉伯联盟盟主的
40、埃及,在做战争准备之时,也极力要和约旦,组成紧密军事同盟。 从阿拉伯的整体利益来看,约旦当然会站在埃及这边。只是为了战争的胜利,埃及 人需要的是更紧密的军事同盟。或者说,是军事的统一指挥权。在这个问题上,同样革命成 功的叙利亚方面倒没有太大问题(虽然叙利亚人不太愿意在政治上受埃及人管理) 。约旦国 王在把自己的皇家军队交出来,就很难说不会有顾虑了。不过,基于共同的利益,约旦方面 还是同意了埃及的要求。1967年 5月 30 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而这, 也成为了以色列先发制人,展开全面攻击行动的导火索。5 天之后,第三次中东战争正式拉 开了序幕。 说起来,就以、约之间现在的地缘
41、关系而言,约旦即使不被埃及拉入伙,捆在同一 辆战车,以色列也得找个理由对付约旦的。因为如果约、以双方,维持约旦河谷中心那条边 境线的话,虽然双方都会觉得自己边境的河谷低地,不太安全,容易受到对方攻击,但在两 国分别控制裂谷两端高地的前提下,这种不安全感是对等的,也算得上是一种平衡了。只是 现在的约旦王国,所包括的国土却并不仅仅包括当初英国人分给它的“外约旦高原” ,而是 把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控制下的那部分“中央高原” ,给吞并了。这样就使得约旦军队, 可以堂而皇之在中央高原之上,俯视以色列控制范围内的所有低地平原。换句话说,有了约 旦军队参与的阿拉伯联军,在发动突袭行动时,不仅能够轻易的把以色列一分为二,更可以 全面打击以色列国内所有的人口密集区。 对你的邻居,占有地理结构上的进攻优势,并不是错。但如果你的邻居比你强大, 这种进优势,反过来就会惹火上身了。最起码,以色列军队一定是不愿意,整天处在这种高 地威胁之下的。至于以色列的政治家,他们的关注点,更在地缘板块的完整性上。而如果在与约旦的战争中,能够将之赶回到约旦河以东地区,将有助于解开中东问题三大死结中的前 两个:即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以及巴勒斯坦的国土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