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大学生公...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_李金鹏.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139104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大学生公...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_李金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大学生公...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_李金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大学生公...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_李金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李金鹏(1996),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通讯作者:郑旗(1964),男,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9BTY083。2022 年 12 月安徽体育科技Dec2022第 43 卷第 6 期(总第 214 期)Journal of Anhui Sports ScienceVol43 No6(Total No214)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Modeling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SportsService Achievemen

2、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on Grounded Theory李金鹏1Li Jinpeng郑旗2Zheng Qi(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2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摘要基于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改善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升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获得感,运用质性研究范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原始资料进行 3 级编码,归纳影响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

3、现:个体差异、校内因素、体育项目、校外因素是影响目前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发展路径及建议。关键词扎根理论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学校体育治理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Abstract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o improve thephys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enhance the sense of contentment from particip

4、ating in public sportsactivities,this articleuse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to conduct in depth interviews with collegestudents The grounded theory is used to code the original data at three levels,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affect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public sports

5、services are summarized,and a theoretical model isconstructed The study found that:individual differences,intramural factors,sports events,and extramuralfactor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acquisition,andrelevant development paths and su

6、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Keywordsgrounded theory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contentmentinfluencingfactor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governance1研究缘起随着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现代化。”1 近几年,我国体育治理的相关议题逐渐成为各路学者的研究热点。现阶段,国内体

7、育治理的研究对象多数集中在概念内涵、体育社会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等领域,关于学校体育治理的研究仍少有涉猎。而关于获得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关于获得感的研95究主要还停留在其内涵和影响因素的相关讨论,在对获得感内涵解读方面,王思斌2 认为,获得感是以获得为基础,一般指人们期望得到的物质利益或精神满足;张品3 把获得感定义为:它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徐斌4 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解释获得感,认为它是指人民享用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成果。在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见解,王恬5 基于对不同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经济因素是影响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其

8、更适用于衡量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邵雅丽6 从人民主观获得感的角度进行探究,认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是影响获得感的主要因素。随后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系统论述了新时代赋予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要求,即着力解决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保障学生在学校体育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7。综上所述,当前更过学者把获得感归属为心理学的范畴,它主要是 1 种基于物质获得而产生的 1 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国内对于获得感的概念讨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主观感受,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交叉以上 2 个学术热点问题,从学校体育治

9、理的角度谈论“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以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并更加准确的获得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研制学生体育获得感的相关指标贡献微薄之力,并助力将其作为学校体育评价指标体系中来。2研究设计21研究方法与流程本研究采用质性的研究范式8,更加追求研究的深度,旨在根据对经验资料的分析之后建立最新的理论9。而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是 1 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性理论的方法,其直接从实际观察切入,从第 1 手资料中进行归纳总结,再上升到理论。在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现实问题时,需经过 3 级编码,编码完成后还要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来验证研究资料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如图 1)。图 1扎根理论研

10、究流程22访谈对象根据研究需要和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目的性抽样”的策略,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提供最大讯息的研究对象,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理论抽样,即按照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进行抽样10。被选取的样本标准如下:其 1,需为现阶段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其 2,属于体育爱好者或在学校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其 3,部分选取对象需具备体育或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基于此,本研究共选取来自北京、天津、山西、浙江和云南部分高校的 12 名在校大学生(3 位本科生、8 位硕士研究生和 1 位博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其中 6 名受访者具有体育专业学习背景,由于研究期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

11、较为严峻,出于安全考虑,本研究采取“1 对 1”电话语音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每个访谈均维持在 30min 左右。23访谈内容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对 12 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如图 2)。访谈主要围绕以下 3 个核心问题进行:(1)你是怎样理解公共体育服务的?你是如何看待或评价就读学校的公共体育服务的?(2)你如何理解获得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参加学校的公共体育活动是否让你有获得感?具体说说都包含哪些方面?(3)从自身角度谈谈哪些因素是影响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主要因素?目前就读学校对于这方面应如何更好的发展?表 1受访者情况一览表编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就读学校专业背景S01

12、女24在读硕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S02女23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人文地理S03男24在读硕士研究生首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S04男25在读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S05女26在读硕士研究生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S06男27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遥感S07女21在读本科温州大学国际贸易S08男24在读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S09男25在读硕士研究生首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S10女21在读本科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S11男20在读本科天津师范大学运动训练S12男25在读硕士研究生北京联合大学城乡规划06安 徽 体 育 科 技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311 级编

13、码(开放式登录)1 级编码又称开放式登录,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编码中,首先对将 12 份原始访谈资料逐字逐句分解,对其进行初始概念化,再通过高度概括、归纳、整理和重组后,剔除重复、类似和出现频率较低(少于 3 次)的概念,最终本研究通过筛选 80 余个初始概念,最终提炼 17 个初始范畴,具体情况如表 2 所示。(由于空间和字数限制本文只列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语句)表 21 级编码与初始范畴提炼初始范畴初始概念访谈文本中的原始代表语句生活充实平时我的时间分配很充实,较忙碌生活状态作息规律个人生活作息很规律,精神状态较好时间灵活个人时间较为灵活,会考虑运动兴趣爱好个人偏好个人更加喜欢小球

14、类运动,所以会多多参与主观意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观意愿很重健康危机危机意识个人意识到不锻炼的不良后果避免疾病为了避免疾病进行身体锻炼身体欠佳意识到自身健康状况欠佳而运动体形压力保持外形体育运动可以控制体重,保持身材减重压力为了减肥而进行体育运动自我要求个人爱美,对外形要求较高主观能动性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有助于提升获得感目标设定个人的目标感促使进行体育锻炼即时满足即时满足感影响个人体育活动获得感同侪压力同伴监督同伴之间会相互监督进行体育锻炼同伴鼓励周边朋友的赞美和关注促使自己坚持锻炼结交同伴运动会使人碰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学业压力学分压力学校强制性体育活动,占学分课程繁重学校其他课程较多、学业繁重影

15、响体育参与时间成绩压力体育运动与个人成绩、奖学金评定挂钩体育设施供不应求学校运动场地的数量和种类有限,满足不了体育专业学生的需求承载能力学校运动场地偏小,承载力不够后期维护场地、设施的维护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体验感资源浪费体育设施器材无人用和滥用情况影响获得感运营管理运动场馆开馆和闭馆时间影响体育活动参与地理位置部分运动场馆设施地理位置较偏僻体育氛围体育社团体育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集体活动学校集体组织的大课间活动促进个人体育参与积极性校园推广学校应大力宣传和推广全民健身的理念,动员大家参与体育锻炼专业训练学校有青少年训练基地和俱乐部供专业学员训练体育教学选课现状体育选修课容易出现

16、选课“扎堆”现象,部分学生选不了想选的体育课教师素养课任老师个人素质和素养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教学方式借助线上视频教学进行体育锻炼规章制度取消强制措施学校不应该强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削减获得感调整运营制度调整场馆运营制度,进行手机预约,按次收费建立相关部门学校应建立社会体育指导站以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而进行体育体育项目属性项目难度学校现有部分运动项目难度高出个人能力,费时费力体育项目功能提升专注力跑步可以提升我的学习专注力释放负能量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和释放不良情绪提升运动技能经常训练会给自己带来球技的提升体育项目受众项目普及3 大球运动在校园的普及

17、率最高,尤其篮球和足球受众差异节约运动空间、身体消耗较小的运动更适合女生偶像力量个人崇拜因为有喜欢的运动偶像而进行体育锻炼校际比赛竞争动力为了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而进行体育锻炼集体荣誉感代表学校参加团体比赛会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家人态度精神支持父母很鼓励我出去打比赛物质支持父母会给我一些经济支持,让我去学打球,我很开心也很感激他们16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第 6 期322 级编码(关联式登录)2 级编码又称关联式登录,其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各初始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即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关系的反复思考和分析,整合出更高层次的范畴,并确定相关初始范畴的性质和维度归属。本

18、研究根据逻辑关系,最终提炼出 4个主范畴(见表 3)。表 32 级编码与主范畴提炼主范畴初始范畴内涵阐释生活状态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兴趣爱好不同兴趣爱好会促使其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个体差异健康危机在校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亚健康”问题体形压力在校大学生超重现象普遍,存在较大控重和体形压力主观能动性运动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同学压力同伴、朋友之间的影响力是校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压力学分、成绩的压力是校内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校内环境体育设施是校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获得感影响较大体育氛围学校的体育气氛对校内环境和学生的行为动机影响较大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蕴含

19、于整个校内环境之中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影响着校内环境体育项目属性不同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运动属性体育项目体育项目功能不同体育项目对在校大学生起到的作用和功能不同体育项目受众不同的体育项目的受众群体存在较大差异偶像力量个人崇拜和偶像激励是校外环境的重要内容校外环境校际比赛高校之间、区域之间的比赛是校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人态度家人的支持或否定较大影响着校外环境333 级编码(核心式登录)3 级编码又称核心式登录,本文提炼出 4 个主范畴之后,需要进一步建立各主范畴之间的联结关系,以确定“核心范畴”,系统分析核心范畴和其他主范畴之间的重要关系,串联成“故事线”11,进而发展成最新的理论框架。随着

20、编码的深入,逐渐确定“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选择”为本文的核心范畴(见表 4)。表 43 级编码的抽象关系关系关系结构关系结构内涵个体差异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因果关系由于在校大学生在个人生活状态、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会对其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产生较大影响校内环境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因果关系校内环境受到体育设施、校园体育氛围、学校规章制度等因素的干预会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体育项目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因果关系不同的体育项目会吸引不同的学生群体,因此也会直接导致获得感的不同校外环境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

21、感因果关系校外环境作为辅助因素会对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产生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个体差异调节关系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高低会反作用于学生个体,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动机,会对其生活和工作产生弹性调节作用个体差异校内环境体育项目校外环境连带关系在校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受到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校内环境影响,通过主观能动性对体育项目进行选择性参与,并受到校外环境作用对其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产生影响校内环境校外环境相互作用关系2 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对立统一,使在校大学生诸多个体产生外在动力共同影响其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34理论饱和度检验本文完成 3 级编码之后,对之前未使用的原始

22、访谈资料进行了重新编码,重新完成编码之后对现有 2 组结果反复进行对比并分析,并未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因此,本研究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说明上述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是足够饱和的。26安 徽 体 育 科 技35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即“哪些因素影响了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是如何影响的,该如何提升获得感”。故围绕这一核心范畴的“故事主线”可以概括为:在研究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过程中,“个体差异”是内生动力(内驱动因),直接决定了获得感的高低;“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相互作用并且是在校大学

23、生获取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外在动力,“校内环境”作为与在校大学生关系最紧密的社会环境会其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产生直接影响,而由“偶像力量”、“校际比赛”和“家人态度”构成的“校外环境”会对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产生间接影响;“体育项目”作为本研究的“常量”,会直接甄别出参与体育运动的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偏好和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而导致其获得感的不同(见图 2)。图 2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的路径模型36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提升路径361以学生需求和获得感为核心,完善学校公共体育资源2016 年,习总书记将“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升为改革

24、成效的评价标准7。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新时代的学校体育而言,就应该以学生需求和获得感为核心,不断跟踪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学生的体育需求,完善学校公共体育资源。本文将学校公共体育资源暂且界定为物质层面的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运动场地、设施资源。从受访者的回答来看,学校体育设施普遍还存在着利用率失衡,有的过度使用造成设施损坏无人维修,有的设施无人问津而被滥用,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获得感;另外,学校体育设施过于基础化而缺乏专业度,满足不了体育专业锻炼需求也是当下学校公共体育资源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升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应不断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调整和完善学校公共体育设施,真正

25、做到体育设施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提升学生获得感。362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相关内容学习后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不同学校、不同学段都有着对不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和要求,基于此,学校主要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精准理解核心素养的丰富内涵、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增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获得感,加速课程资源开发、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363以体育类社团为平台,营造学校公共体育氛围和文化气息学校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组成,

26、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而成立的以体育运动(活动)为主要经营内容的非营利性学生组织13。其主要功能在于在校园内宣传、传播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对满足36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第 6 期学生体育需求、营造学校公共体育氛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部分受访者的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校园体育社团虽然有足够的丰富性,但是很多存在“形同虚设”的问题,即因为部分社团很少组织活动、存在感低导致很多会员获得感下降,有退出社团会员的想法等现象,对此,学校团委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监管和关注,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更好的为会员服务,提升其

27、获得感。364以运动竞赛为激励手段,培养更多高水平运动员对于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而言,开展丰富的校园运动竞赛活动无疑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个人能力7。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校应多组织校内或是校际之间各类项目的运动竞赛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从部分访谈资料来看,目前大学校园更多的会组织诸如篮球、足球等大众项目的运动竞赛,而小众项目例如网球、击剑等项目的比赛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体育类院校,而部分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等高校缺少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对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获

28、得感的获取和学校体育治理的发展。因此,应引导大学校园成立更多的学校运动队,更好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并把运动队建设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中来。365以政府为主导,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学校体育治理渠道我国传统的学校体育管理一般表现为以政府为主的单一主导模式,不注重学校、社会和家庭等非政府力量的参与,这种模式导致我国学校体育治理存在着较大问题,随着学校体育治理面临着上升至国家治理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挑战,学校体育治理顺势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学校体育治理应在保证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要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到学校体育治理工作中来,因此,需要吸引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建构多元主体参与

29、的治理模式13。首先,学生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主体,也是学校体育治理的服务对象,因此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是学校体育治理极为重要的环节;另外,让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治理中来,可以有效发挥家长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从本文已有的访谈资料来看,部分家长还是很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或参加各种体育比赛,这对学校体育治理和学生自身获得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再有,吸纳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到学校体育治理中来,更方便且可以更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各种体育需求,在访谈资料中,有受访者提到社会可以多建立一些社会体育指导站和相关服务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体育指导服务,以提升其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安全性和获得感

30、。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 19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7 2王思斌发展社会工作增强获得感J中国社会工作,2017(5):6263 3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当代价值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6,36(12):402407 4徐斌从“获得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逻辑跃升J国家治理,2017,12(3):2831 5王恬,谭远发我国居民获得感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8(9):120132 6邵雅利新时代人民主观获得感的指标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9(4):139147 7季浏,马德浩新时代

31、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9,39(3):312 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0335 9熊欢体育人文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31 10GLASE B G,ST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9 11Kvale SInterViews: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esearch Inter-viewingM Thousand Oaks,CA:Sage,1996:188246 12赵富学,程传银,尚力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J体育学刊,2019,26(6):8893 13刘斌,曹婧我国学校体育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9,35(2):101646安 徽 体 育 科 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