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硅光电池测试数据的光伏效应原理分析_谢宁.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139449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7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硅光电池测试数据的光伏效应原理分析_谢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硅光电池测试数据的光伏效应原理分析_谢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硅光电池测试数据的光伏效应原理分析_谢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5 卷第 6 期大学物理实验Vol35 No62022 年 12 月PHYSICAL EXPEIMENT OF COLLEGEDec2022收稿日期:2022-08-13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ZYJG20200238)*通讯联系人文章编号:1007-2934(2022)06-0038-05基于硅光电池测试数据的光伏效应原理分析谢宁1*,王亚辉1,贺平贵1,魏成伟2(1新疆工程学院 数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工程学院 教务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摘要:基于硅光电池开路电压随光强变化的理论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内建电场动态变化的理论模型。该

2、模型成功解释了硅光电池特性参数测试实验中开路电压随光强变化的实验现象。本文利用理论模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这为硅光电池特性测试实验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切入点。关键词:硅光电池;光伏效应;数据分析;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TM 914文献标志码:ADOI:1014139/jcnkicn22-1228202206008作为大学物理实验中半导体物理实验项目,硅光电池特性测试在帮助学生理解 PN 结基本物理特性、掌握光伏效应原理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中通常需要测量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负载特性,并通过测得的实验数据验证光伏效应的产生机理,

3、但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实验曲线和光伏效应的形成机理两者的处理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类,通过测量不同光强对应的硅光电池开路电压,描绘相应的变化曲线,然后客观描述曲线所反映出的基本变化规律,缺少了分析实验曲线并解释光生伏特效应产生机理的研究1-3;第二类,部分研究从能带理论出发解释了光生伏特效应的产生原理,但未能从原理出发,推导随着入射光强变化光生电压应该如何变化4-6。针对以上两类开路电压随入射光强变化的实验曲线和光伏效应的形成机理的常见的处理方式,结合文献中对光生伏特效应产生原理的解释,通过分析硅光电池开路电压和入射光强之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与光伏效应实验现象对应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内建电

4、场大小不同的硅光电池,在有光照的情况下测试其开路电压的变化情况,验证了这一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也为硅光电池特性测试实验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型切入点。1硅光电池开路电压随入射光强变化的测量及结果采用株洲远景 YJ-JMC-型硅光电池特性测试仪,测量入射光强对硅光电池开路电压的影响,电路连接如图 1(a)所示。实验过程选择三台实验设备(1#、2#、3#),分别通过对光强的调节,观察并记录硅光电池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增加对应的测量值,利用 Origin 80 描绘实验曲线,如图 1(b)所示。从图 1 中可以看出,光照度400 Lux 时,随着光强的增加,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增大而显著增

5、大;光照度400 Lux 时,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增大而缓慢增大。光照度/Lux图 1(a)硅光电池开路电压测试电路;(b)硅光电池开路电压和入射光强的关系曲线11实验曲线的拟合分别对三组实验数据进行一次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拟合,通过比较硅光电池使用不同拟合函数时对应的拟合相关度 2值(如表 1)。表 1不同拟合函数对应的拟合相关度一次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1#硅光电池0822 00992 60997 42#硅光电池0815 20990 20996 43#硅光电池0787 20980 00990 4得出硅光电池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变化更符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这一点和现有文献中常用的拟合方法相同

6、7。12实验数据的 Python 运行结果为了得出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随光强的持续增加是否能够饱和,利用 python 语言对测量数据按对数函数进行迭代计算,并通过拟合函数预测出光强持续增加时开路电压的值,原始代码和运行结果如图 2 所示。图 2Python 拟合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变化运行代码及结果93第 6 期谢宁,等:基于硅光电池测试数据的光伏效应原理分析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过程只能测得光强为 1 300 Lux 对应的开路电压,利用 python,可以基于实验测量数据和拟合出的函数,预测出光照度为 1 3005 000 Lux 对应的开路电压值。从运行的结果来看,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并不随

7、入射光强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饱和,而是随着光照度的不断增加,但是开路电压的变化速率越来越小。2基于 PN 结的硅光电池光伏效应产生机理解释基于硅光电池光电转化的功能需求,特殊的制作工艺8 可以使硅光电池的 P 区和 N 区的结构如图 3 所示。当入射光子进入 PN 结后,能量大于价电子禁带宽度的入射光子将在 PN 结对应的耗尽层内激发出自由电子和空穴,图 3 中 d 表示光子能够进入晶体的最大深度。由于 PN 结内建电场的存在,当入射光子激发出电子和空穴后,将分别被内建电场拉向 N 区一侧和 P 区一侧,即入射光在耗尽层中激发的电子和空穴将削弱 PN 结的内建电场,由于内建电场的主要作用是阻止 N

8、 区电子在浓度差的驱动下向 P 区扩散,随着内电场的减弱,N 区自由电子向 P 区扩散运动将逐渐加强,P 区和 N 区界面处将重新形成阻止电子扩散的内电场,而此时入射光在 PN 结内产生的自由电子和空穴将抵消界面附近逐渐增加的正、负电荷的积累,并削弱内电场使得电子扩散运动加强。P 区和 N 区界面处的内建电场在削弱和增加之间不断变化(如图 3),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会使 PN 结中入射光子激发出的自由电子和空穴源源不断的向 N 区和 P 区运动,不断注入的载流子使得 N 区和 P 区存在一定的电势差,当其分别作为电池的负极和正极通过外电路连接时,N 区的载流子将通过外电路运动至P 区,电路中形成电

9、流。图 3基于 PN 结的硅光电池结构光伏效应形成过程示意图设不同硅光电池内部的 PN 结中形成的内建电场大小为一恒定值(对应于 PN 结的导通电压),其大小随着掺杂浓度的不同而变化。当有入射光照射硅光电池时,内建电场的大小可以反映其损耗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数量和时间。当光强较弱时,进入耗尽层的入射光子较少,激发出的光生电子(空穴)数较少,在抵消内电场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剩余光生电子(空穴)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被拉向 N 区(P 区)一侧,此时如果 N 区和 P区分别作为电池负极和正极,其电势差值较小,但当光强增加时,N 区和 P 区积累的光生电子和空穴也明显增多,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变化比较明

10、显。随着入射光强的不断增大,进入耗尽层的入射光子激发出的电子(空穴)数愈多,内建电场很容易被削弱,有大量剩余的光生电子(空穴)被拉向 N 区(P 区)一侧进行积累,宏观上对应的光生电压较大,同时由于内电场能够被大量光生电子快速抵消,在其被削弱和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若光强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N 区和P 区积累光生电子和空穴的速度也将明显变慢,宏观上对应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变化速率也相应地变慢。04大学物理实验2022 年3不同规格硅光电池光输出特性测试有光照时,对内建电场大小不同的硅光电池开路电压随光强变化的情况进行对比,如图 4 可以看出,相同光照强度下,由于掺杂浓度不同,对应硅光电池

11、 PN 结的内建电场大小不同9。对于相同数量的光生电子而言,内建电场越小,抵消内建电场需要的光生电子数越少,进入 N 区(P 区)的剩余光生电子(空穴)越多,对应的光生电压值也越大。图 4 中蓝色曲线在相同光照度下开路电压值最大,对应的内建电场(导通电压)应该越小,通过测量 1-3 号的硅光电池在全暗条件是的导通电压,较 2 号和 3 号硅光电池,1 号硅光电池的导通电压最小。光照度/Lux图 4不同硅光电池开路电压随光照度增大而变化曲线对比随着入射光照度的增大,开路电压先快速增大再缓慢增大。如图 5 所示,光照度增幅为 350Lux 时,1 号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增幅明显小于 3号硅光电池开路

12、电压的增幅。光照度变化间隔/Lux图 5光照度等间隔变化时硅光电池开路电压的增幅变化情况按照上述内建电场在光生电子的飘移运动和载流子的扩散运动的综合作用下动态变化的假设,在光生电子充足的情况,3 号硅光电池 PN 结的内建电场从完全抵消到增至最大对应的变化周期会更长,较 1 号硅光电池,将有更多剩余光生电子(空穴)在 N 区(P 区)一侧积累,所以光照度相同增幅的情况下,3 号硅光电池开路电压的增幅也会大于 1 号硅光电池。4结语本文从硅光电池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变化规律入手,从入射光强恒定和入射光强增加两个方面,将硅光电池内部 PN 结内建电场的动态变化过程,与硅光电池宏观的光生电压大小和动态变

13、化幅值联系到了一起,提出了基于 PN 结的硅光电池开路电压的形成机理,并且对这一假设进行实验验证。从实验结果来看,当入射光进入 PN 结后,一方面光生电子(空穴)对内建电场起到削弱作用,另一方面 PN 结两侧电子(空穴)的扩散运动又不断增加内建电场,P 区和 N 区界面处内建电场的动态变化,使 PN 结内剩余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分别不同程度的在 N 区和 P 区积累,并在 N 区和 P 区之间形成电势差,这一解释的提出,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光伏效应的基础上,对于硅光电池特性测试实验原理的教学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 任驹,郭文阁,郑建邦基于 PN 结的太阳能电池伏安特性的分析与模拟J

14、 光子学报,2006,35(2):171-174 2张玮,杨景发,闫其庚硅光电池特性的实验研究 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9):42-46 3 陈颍墨,沈司熠,王洁硅光电池的特性研究J 大学物理实验,2020,33(1):34-36 4 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351-353 5 陈庭金关于 PN 结光伏理论的若干问题评“硅太阳电池旁路电阻的简便测量”J 太阳能学报,1992,13(2):308-314 6 唐爽,岑剡利用硅光电池测量硅单晶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 J 物理实验,2008,28(11):6-8 7 于婷婷,倪晨,方恺,等基于 SPAK

15、科学学习系统的硅光电池实验研究J 大学物理实验,2020,32(2):72-75 8 徐文龙背点接触式薄膜硅光电池的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5:10 9 夏鹏昆,程齐家PN 结掺杂浓度对耗尽层宽度及内建电场和内建电势的影响J 大学物理,2015,34(6):54-5614第 6 期谢宁,等:基于硅光电池测试数据的光伏效应原理分析Principle Analysis of Photovoltaic Effect Basedon the Test Data of Silicon PhotocellXIE Ning1*,WANG Yahui1,HE Pinggui1,WEI Cheng

16、wei2(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Xinji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Urumqi,830000,China;2Academic Affairs XingjinangInstitute of Engineering,Urumqi,830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rec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of silicon photocell changingwith the intensity of ligh

17、t,itpropos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a dynamic change of the built-in electric fieldThismodel successfully explains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on that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changes with theintensity of light in the test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ilicon photocell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etical

18、modelwas further testified by theoret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Thi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classroom design and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 test experiment of silicon photocellKeywords:silicon photocell;photovoltaic effect;data analysis;experimental t

19、eaching(上接第 34 页)Elastic Modulus Measurement Method Based on Intelligent SensorGUO Junwei,WANG Zhongmin,SHI Shuhua,HE Changwei*(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1,China)Abstract:A measuring method of elastic modulus is proposed,the measurement bracket is designed and madeby 3D printerThe MEMS

20、inclination sensor is used to get the initial data of the tiny angle of the bracketrotating with the deformation of the wire The moving average filtering and the average algorithm of thedifference points are used to get the measuring angle,and the length deformation of the measuring wire underdiffer

21、ent tensile forces a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trigonometric function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relationship between elastic modulus and deformation in the drawing method,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metalwire to be measured is obtain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Young s modulus is close to thetheoretical value,and the relative uncertainty is about 549%Keywords:elastic modulus;measurement bracket;MEMS inclination sensor;moving average filtering;theaverage algorithm of the difference points24大学物理实验202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