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工业生产计标准规范GB26132-2010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pdf

上传人:工建设计 文档编号:1515575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8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生产计标准规范GB26132-2010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工业生产计标准规范GB26132-2010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工业生产计标准规范GB26132-2010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工业生产计标准规范GB26132-2010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工业生产计标准规范GB26132-2010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wwwwww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6132-2010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sulfuric acid industry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0-12-30发布 2011-03-01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环 境 保 护 部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发 布发 布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目 次 前 言.

2、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3 5 污染物监测要求.7 6.8 实施与监督 I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促进硫酸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硫酸工业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为促

3、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标准规定了水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为质量浓度。硫酸工业企业排放恶臭污染物、环境噪声适用相应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产生固体废物的鉴别、处理和处置适用国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硫酸工业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不再执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和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的相关规定。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对本标准未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4、;对本标准已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可以制定严于本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硫酸工业协会、南化集团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0 年 9 月 10 日批准。本标准自2011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II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硫酸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水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等相关规定。本标准适用于现有硫酸工业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

5、放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对硫酸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本标准不适用于冶炼尾气制酸和硫化氢制酸工业企业的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本标准适用于法律允许的污染物排放行为。新设立污染源的选址和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的管理,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执行。本标准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适用于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其法定边界外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6920-1986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 7470-1987 水质 铅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84-1987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7485-1987 水质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1893-1989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1894-1989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

7、分光光度法 GB/T 11901-1989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1914-1989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 16488-1996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 GB/T 16489-1996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HJ/T 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8、定电位电解法 HJ/T 60-2000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碘量法 HJ/T 76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 84-2001 水质 无机阴离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1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5-2005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 199-2005 水质 总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9-2007 水

9、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HJ 482-2009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7-2009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HJ 488-2009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5-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6-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37-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 蒸馏中和滴定法 HJ 544-2009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暂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8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3

10、9号)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硫酸工业 指以硫磺、硫铁矿和石膏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硫炉气,经二氧化硫转化和三氧化硫吸收制得硫酸产品的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3.2 现有企业 指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硫酸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3.3 新建企业 指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硫酸工业建设项目。3.4 公共污水处理系统 指通过纳污管道等方式收集废水,为两家以上排污单位提供废水处理服务并且排水能够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的企业或机构,包括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区域(包括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聚集地等)废水处

11、理厂等,其废水处理程度应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3.5 直接排放 指排污单位直接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3.6 间接排放 指排污单位向公共污水处理系统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3.7 排水量 指生产设施或企业向企业法定边界以外排放的废水的量,包括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外排废水(如厂区生活污水、冷却废水、厂区锅炉和电站排水等)。2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3.8 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 指用于核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而规定的生产单位硫酸(100%)产品的排水量上限值。3.9 硫酸工业尾气 指吸收塔顶部或经进一步脱硫后由排气筒连续排放的尾气,主

12、要含有二氧化硫和硫酸雾。3.10 标准状态 指温度为273.15K,压力为101325Pa 时的状态,简称“标态”。本标准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和基准排气量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气体为基准。3.11 排气量 指生产设施或企业通过排气筒向环境排放的工艺废气的量(干标状态)。3.12 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 指用于核定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而规定的生产单位硫酸(100%)产品的排气量上限值。3.13 企业边界 指硫酸工业企业的法定边界。若无法定边界,则指企业的实际边界。4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1 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1.1 自2011年10月1日起至2013年9月30日止,现有企业执行表1规定

13、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表1 现有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单位:mg/L(pH值除外)排放限值 序号 污染物项目 生产工艺 直接排放间接排放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1 pH 值 69 69 2 化学需氧量(CODCr)60 100 3 悬浮物 70 100 4 石油类 5 8 5 氨氮 10 20 6 总氮 20 40 磷石膏 20 30 7 总磷 其他 硫磺制酸、硫铁矿制酸及石膏制酸 1 2 8 硫化物 1 1 9 氟化物 10 15 企业废水总排放口 10 总砷 0.5 11 总铅 硫铁矿制酸及石膏制酸 1 车间或生产装置排放口 硫磺制酸 0.3 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m3/t 产品)硫铁矿制酸及石

14、膏制酸 1.5 排水量计量位置与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相同 4.1.2 自2013年10月1日起,现有企业执行表2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4.1.3 自2011年3月1日起,新建企业执行表2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3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表2 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单位:mg/L(pH值除外)排放限值 序号 污染物项目 生产工艺 直接排放间接排放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1 pH 值 69 69 2 化学需氧量(CODCr)60 100 3 悬浮物 50 100 4 石油类 3 8 5 氨氮 8 20 6 总氮 15 40 磷石膏

15、 10 30 7 总磷 其他 硫磺制酸、硫铁矿制酸及石膏制酸 0.5 2 8 硫化物 1 1 9 氟化物 10 15 企业废水总排放口 10 总砷 0.3 11 总铅 硫铁矿制酸及石膏制酸 0.5 车间或生产装置排放口 硫磺制酸 0.2 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m3/t 产品)硫铁矿制酸及石膏制酸 1 排水量计量位置与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相同 4.1.4 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水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而需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排放行为,在上述地区的企业执行表3规定的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执行水污

16、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域范围、时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表3 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单位:mg/L(pH值除外)排放限值 序号 污染物项目 生产工艺 直接排放间接排放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1 pH 值 69 69 2 化学需氧量(CODCr)50 60 3 悬浮物 15 50 4 石油类 3 3 5 氨氮 5 8 6 总氮 10 15 7 总磷 硫磺制酸、硫铁矿制酸及石膏制酸 0.5 0.5 8 硫化物 0.5 1 9 氟化物 10 10 企业废水总排放口 10 总砷 0.1 11 总铅 硫铁矿制酸及石膏制酸 0.1 车间或生产装置排放口 硫磺制酸 0.2 单位产品基准排

17、水量(m3/t 产品)硫铁矿制酸及石膏制酸 1 排水量计量位置与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相同 4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4.1.5 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适用于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不高于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情况。若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超过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须按公式(1)将实测水污染物浓度换算为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并以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产品产量和排水量统计周期为一个工作日。在企业的生产设施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可适用不同排放控制要求或不同行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且生产设施产生的污水混合处理排放的情况下

18、,应执行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最严格的浓度限值,并按公式(1)换算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实基总基CQQCiiY (1)式中:基C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mg/L;总Q实测排水总量,m3;iY某种产品产量,t;基iQ某种产品的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m3/t;实C实测水污染物浓度,mg/L。若与的比值小于 1,则以水污染物实测浓度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总Q基iiQY4.2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2.1 自2011年10月1日起至2013年9月30日止,现有企业执行表4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表4 现有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单位:mg/m3 序号 污染物项目 排放限值 污染物排放监

19、控位置 1 二氧化硫 860 2 硫酸雾 45 硫酸工业尾气排放口 3 颗粒物 50 破碎、干燥及排渣等工序排放口 4.2.2 自2013年10月1日起,现有企业执行表5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4.2.3 自2011年3月1日起,新建企业执行表5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表5 新建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单位:mg/m3 序号 污染物项目 排放限值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1 二氧化硫 400 2 硫酸雾 30 硫酸工业尾气排放口 3 颗粒物 50 破碎、干燥及排渣等工序排放口 4.2.4 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大气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

20、,容易发生严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而需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排放行为,在上述地区的企业执行表6规定的大气污染物特 5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别排放限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域范围、时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表6 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单位:mg/m3 序号 污染物项目 排放限值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1 二氧化硫 200 2 硫酸雾 5 硫酸工业尾气排放口 3 颗粒物 30 破碎、干燥及排渣等工序排放口 4.2.5 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执行表7规定的限值。表7

21、 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 单位:m3/t 产品 序号 生产工艺 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1 硫磺制酸 2300 2 硫铁矿制酸 2800 3 石膏制酸 4300 硫酸工业尾气排放口(排气量计量位置与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相同)4.2.6 企业边界大气污染物任何1小时平均浓度执行表8规定的限值。表8 企业边界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限值 单位:mg/m3 序号 污染物项目 最高浓度限值 监控点 1 二氧化硫 0.5 2 硫酸雾 0.3 3 颗粒物 0.9 企业边界 4.2.7 在现有企业生产、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后的生产过程中,负责监管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周围居住、教学、医疗等用途的敏感区

22、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建设项目的具体监控范围为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的周围敏感区域;未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现有企业,监控范围由负责监管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排污的特点和规律及当地的自然、气象条件等因素,参照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地方政府应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确保环境状况符合环境质量标准要求。4.2.8 产生大气污染物的生产工艺和装置必须设立局部或整体气体收集系统和集中净化处理装置。所有排气筒高度应不低于15m。排气筒周围半径200m范围内有建筑物时,排气筒高度还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 m以上。4.2.9 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适用于单位产品实际排气量不高于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的情况。

23、若单位产品实际排气量超过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须将实测大气污染物浓度换算为大气污染物基准气量排放浓度,并以大气污染物基准气量排放浓度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大气污染物基准气量排放浓度的换算,可参照采用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的计算公式。产品产量和排气量统计周期为一个工作日。6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5 污染物监测要求 5.1 污染物监测的一般要求 5.1.1 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的采样,应根据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在规定的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进行。有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的,应在该设施后监控。在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须设置永久性排污口标志

24、。5.1.2 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的要求,按有关法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5.1.3 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的频次、采样时间、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要求,按国家有关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5.1.4 企业产品产量的核定,以法定报表为依据。5.1.5 企业必须按照有关法律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排污状况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5.2 水污染物监测要求 5.2.1 采样点的设置与采样方法按HJ/T 91的规定执行。5.2.2 对企业排放水污染物浓度的测定采用表9所列的方法标准。表 9 水污染物浓度测定方法标准 序号 污染物项目方法标准名称

25、方法标准编号 1 pH 值 水质 pH 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 6920-1986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GB/T 11914-1989 2 化学需氧量(CODCr)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HJ/T 399-2007 3 悬浮物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1901-1989 4 石油类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 GB/T 16488-1996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 195-2005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5-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36-20

26、09 5 氨氮 水质 氨氮的测定 蒸馏中和滴定法 HJ 537-2009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GB/T 11894-1989 6 总氮 水质 总氮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 199-2005 7 总磷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1893-1989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GB/T 16489-1996 8 硫化物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碘量法 HJ/T 60-2000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7484-1987 水质 无机阴离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T 84-2001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茜素

27、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HJ 487-2009 9 氟化物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488-2009 10 总砷 水质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7485-1987 水质 铅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0-1987 11 总铅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7wwwwwwGB标准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wwwwww 5.3 大气污染物监测要求 5.3.1 采样点的设置与采样方法按 GB/T 16157 和 HJ/T 76、HJ/T 397、HJ/T 55 的

28、规定执行。5.3.2 对企业排放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测定采用表10所列的方法标准。表 10 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方法标准 序号 污染物项目方法标准名称 方法标准编号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200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HJ/T 56-2000 1 二氧化硫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T 57-2000 2 硫酸雾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暂行)HJ 544-2009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5432-1995 3 颗粒物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

29、样方法 GB/T 16157-1996 注:企业边界硫酸雾的测定方法采用 HJ 544-2009。6 实施与监督 6.1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6.2 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均应遵守本标准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各级环保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性检查时,可以现场即时采样或监测的结果,作为判定排污行为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以及实施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依据。在发现设施耗水或排水量、排气量有异常变化的情况下,应核定设施的实际产品产量、排水量和排气量,按本标准的规定,换算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和大气污染物基准气量排放浓度。8wwwwwwGB标准

30、规范建筑电力农业工业食品市政行业路桥化工钢结构工环保汇编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主要内容如下。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统筹推进标准化发展,制定本纲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

31、格局,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化更加有效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全覆盖,新兴产业标准地位凸

32、显,健康、安全、环境标准支撑有力,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0%以上,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更加优化,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开放程度显著增强。标准化国际合作深入拓展,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标准化人员往来和技术合作日益加强,标准信息更大范围实现互联共享,我国标准制定透明度和国际化环境持续优化,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国

33、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综合性、专业性标准化研究机构,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50个以上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形成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运行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标准化服务业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到2035年,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二、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三)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在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

34、卫生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适时制定和完善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育种、无人驾驶等领域技术安全相关标准,提升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四)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将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产出,强化标准核心技术指标研究,重点支持基础通用、产业共性、新兴产业和融合技术等领域标准研制。及时将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提升标准水平。对符合条件的重要技术标准按规定给予奖励,激发全社会标准化创新活力

35、。(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和服务体系,推进技术经理人、科技成果评价服务等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必要专利制度,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完善国家标准化技术文件制度,拓宽科技成果标准化渠道。将标准研制融入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标准研制周期,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步伐。三、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六)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与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加大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应用力度。开展数据库等方面标准攻关,提升标准设计水平,制定安全可靠、国际先进的通用技术标准。

36、(七)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健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群,部分领域关键标准适度领先于产业发展平均水平。完善扩大内需方面的标准,不断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水平,全面促进消费。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健全服务业标准,重点加强食品冷链、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品编码、批发零售、房地产服务等领域标准化。健全和推广金融领域科技、产品、服务与基础设施等标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推行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标准化。建立健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标准,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八)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

37、健康发展。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准化研究,制定一批应用带动的新标准,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围绕食品、医疗、应急、交通、水利、能源、金融等领域智慧化转型需求,加快完善相关标准。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标准化建设,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健全依据标准实施科学有效监管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应用标准化手段加强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九)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围绕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加快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应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关键技术标准在产业协同、技术协作中的纽带和驱动作

38、用,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十)助推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系列标准研制,协同推进融合基础设施标准研制,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支撑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制的创新基础设施标准,促进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四、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十一)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

39、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十二)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标准。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标准,健全污染物排放、监管及防治标准,筑牢污染排放控制底线。统筹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制定修订应对气候变化减缓、适应、监测评估等标准。制定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生态系统质量与经营利用标准,加快研究制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估、生

40、态资源评价与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效益评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标准,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十三)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登记、评价、评估、监测等系列标准,研究制定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标准,推进能源资源绿色勘查与开发标准化。以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和资产核算为重点,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机制。制定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标准,发展海洋经济,服务陆海统筹。(十四)筑牢绿色生产标准基础。建立健全土壤质量及监测评价、农业投入品质量、适度规模养殖、循环型生态农业、农

41、产品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等绿色农业发展标准。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不断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标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生态旅游等绿色发展标准。建立绿色建造标准,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标准。建立覆盖各类绿色生活设施的绿色社区、村庄建设标准。(十五)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领。完善绿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产品分类和评价标准,规范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标识。构建节能节水、绿色采购、垃圾分类、制止餐饮浪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绿色生活标准。分类建立绿色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合理制定消耗定额和垃圾排放指标。五、加快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进程(十六)推进乡村振

42、兴标准化建设。强化标准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智慧农业标准研制,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加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建立农业农村标准化服务与推广平台,推进地方特色产业标准化。完善乡村建设及评价标准,以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村容村貌提升、农房建设、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治理、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标准化工作。推进度假休闲、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七)推动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公共资源配置标准,建立县城建设标准、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城市体检评估标

43、准,健全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与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工程防灾、更新改造及海绵城市建设等标准。推进城市设计、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风貌塑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标准化建设,健全街区和公共设施配建标准。建立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系列标准,制定城市休闲慢行系统和综合管理服务等标准,研究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标准。健全住房标准,完善房地产信息数据、物业服务等标准。推动智能建造标准化,完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施工现场监控等标准。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健全智慧城市标准,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八)推动行政管理

44、和社会治理标准化建设。探索开展行政管理标准建设和应用试点,重点推进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政务公开、财政支出、智慧监管、法庭科学、审判执行、法律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标准制定与推广,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标准化建设,完善市场要素交易标准,促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采集与使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等领域标准的制定实施。围绕乡村治理、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开展社会治理标准化行动,推动社会治理标准化创新。(十九)加强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完善社会治安、刑事执法、反恐处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

45、灾救灾标准,织密筑牢食品、药品、农药、粮食能源、水资源、生物、物资储备、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劳动防护、消防、矿山、建筑、网络等领域安全标准网,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重大工程和各类基础设施的数据共享标准建设,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国家应急救援等领域标准建设,抓紧完善国家重大安全风险应急保障标准。构建多部门多区域多系统快速联动、统一高效的公共安全标准化协同机制,推进重大标准制定实施。(二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

46、标准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健全和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劳动用工指导和就业创业服务、社会工作、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服务、社会救助、殡葬公共服务以及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体育、住房保障等领域技术标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十一)提升保障生活品质的标准水平。围绕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倡导健康饮食、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建立广覆盖、全方位的健康标准。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训练竞赛、健身指导、线上和智能赛事等标准,建立科学完备、门类齐全的体育标准。开展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完善职业教育、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等标准,加强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

47、。加快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融合生产、网络智慧传播、终端智能接收、安全智慧保障等标准化建设,建立全媒体传播标准。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消费保障、公园建设、景区管理等标准化水平。六、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二十二)深化标准化交流合作。履行国际标准组织成员国责任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标准领域的对接合作,加强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标准化对话,深化东北亚、亚太、泛美、欧洲、非洲等区域标准化合作,推进标准信息共享与服务,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国际标准组织成员,推动气候变化、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动植物卫生、绿色金融、数字领域等国

48、际标准制定,分享我国标准化经验,积极参与民生福祉、性别平等、优质教育等国际标准化活动,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利用标准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十三)强化贸易便利化标准支撑。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标准比对分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推出中国标准多语种版本,加快大宗贸易商品、对外承包工程等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研究制定服务贸易标准,完善数字金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标准。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支撑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二十四)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

49、发展。统筹推进标准化与科技、产业、金融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政策、规则、标准联通。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标准制定。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支持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来华落驻。七、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二十五)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大幅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企业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原创

50、性、高质量标准。加快建设协调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筑牢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同步推进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改革,强化推荐性标准的协调配套,防止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建立健全政府颁布标准采信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机制。(二十六)深化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和标准融资增信制度,鼓励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支持领军企业联合科研机构、中小企业等建立标准合作机制,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建立国家统筹的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将区域发展标准需求纳入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内标准发展规划、技术规则相互协同,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持续优化标准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