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13754_浙江文坛.pdf

上传人:请海 文档编号:1530760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DF 页数:201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3754_浙江文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013754_浙江文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013754_浙江文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013754_浙江文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1页
013754_浙江文坛.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1页
亲,该文档总共2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13 卷 浙江文坛浙江文坛 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省作家协会 编编 2 浙江文坛浙江文坛 2013 卷编委会 卷编委会 主 编:曹启文 副 主 编:苏沧桑 执行主编:吴 笛 编 委(按姓氏笔画):朱国良 朱首献 刘 忠 苏沧桑 孙建江 吴 笛张子帆 陈建新 金学种 周 静 周维强 郑 翔 柯 平 夏 烈 徐 沙 曹启文 谢志强 目录 3 目录目录 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5 2013 年浙江长篇小说述评.5 稻花香里说丰年.38 2013 年浙江中篇小说述评.38 城市的听风者.80 2014 浙江短篇小说年度评述.80 等闲识得东风面,无边光景一时新.100 2013 年浙江诗歌创作述

2、评.100 见字如晤.131 2013 年浙江散文阅读札记.131 留取精神立天地.157 2013 年杂文述评.157 时代生命力的书写.175 2013 年浙江省报告文学创作述评.175 寂静的声音.201 2013 年浙江小小说(兼故事)述评.201 希望就在脚下.229 2013 年浙江戏剧简评.229 浙江文坛 2013 卷 4 再次从“头”开始.253 2013 年浙江影视文学述评.253 多面向发展.267 2013 年浙江儿童文学述评.267 译者与批评者:双重身份的耕耘.306 2013 年浙江外国文学述评.306 稳中有进,不断前行.337 2013 年浙江文学评论综述.3

3、37 类型文学.364 2013 年江南述评.365 2013 年浙江文坛大事记.386 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5 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2013 年浙江长篇小说述评 郑 翔 郑 翔 2013 年浙江的长篇小说数量不多,但从质量上来看,却是个大年。其中直面当下社会世态和复杂人性的有余华的第七天、艾伟的盛夏、王手的温州小店生意经;书写过去和现在交织的疼痛的有许仙的 关于我美丽母亲的一切、冬筱的流放七月、柳营的我之深处;浦子的独山和周建新的乱世母女是在过往的岁月中编织故事;东苏的狼塔和陈和的在暗夜中欢笑则都是在异域展开的悲情故事。余华、艾伟、王手都是浙江文学界

4、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小说本来就让人期待;陈和回归文学之后,马上就获得了“郁达夫小说奖”,近几年创作一直非常活跃,其小说多反映远走异域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小说中的异域文化气息,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2013年浙江文坛有点出人意料的收获是东苏的狼塔和冬筱的浙江文坛 2013 卷 6 流放七月,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生疏的两位作家,而很巧合的是,虽然两部小说的风格很不相同,但两位年龄差距近40 岁的作家,竟然都怀抱当下文坛已不多见的生命和信仰的理想主义情怀。此外,许仙的对“我美丽母亲”凄美爱情故事和亲情的讲述,让人心酸,也让人深为感动。2013 年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是余华第七天的出版。和兄弟

5、一样,小说一出版便在国内文坛引起巨大争论。小说讲述了“我”一个名叫杨飞的刚刚去世的人,在寻找父亲亡灵路上的经历和见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价值评判。在小说中,作者设计了阴阳两界的二元对立结构。与那个平等、安宁、和谐、舒适、其乐融融的“死无葬身之地”相比,阳间虽然也存在亲情、爱情和友情(比如杨金彪为了捡来的杨飞,不但一辈子单身,在老年病重之时,为了不拖累养子,竟离家出走,而杨飞为报养育之恩,踏遍阴阳两界寻找养父;伍超为了给女朋友鼠妹购置一块可以安息的墓地,不惜卖肾),但是,在阳间,充斥着更多的是千奇百怪的生态乱象:在浓雾弥漫中传来连串的车祸声;在盛和路的强拆事件中,一对夫妻被埋在废墟中生死不明;歹

6、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劫;市长突发心肌梗塞死在五星级行政套房的床上,而从套房内又哭又叫逃出来的是光着屁股的嫩模;李姓男子为挣钱把自己扮成女人从事卖淫,被年轻警察张刚所伤,后演变成一场血腥的仇杀;医院的太平间地面下陷;等等。在漫天飞舞的阴暗、荒诞的现实中,那些内心仍然保有柔软和善良的人,最终都走向了那个温暖的“死无葬身之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7 地”。小说的现实批判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第七天引起争论的焦点并不是说这部小说没有批判现实,而是批判的力度或者说文学作品应该如何面对和书写现实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很多人批评这部小说是“新闻串串烧”时所关注的问题。关于这点,吴丽艳、孟繁华有过评论:“小说中

7、有很多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有很多社会新闻的热点与现实的切近关系是作品的一大特点。余华也说,这是他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作家应该关注现实,这是百年中国文学的传统。但如何面对和书写现实,也是所有作家面对的共同难题。如果说在其他资讯里可以实现和完成的现实报告,文学就应另辟蹊径。作家应该坚持其他形式难以或不能完成的方式从事自己的创作。但是余华要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的初衷并没有错。而且他以极端化的方式将一个时代的荒诞呈现出来,也是需要胆识的。”这两位评论者的观点是切中要害的:“作家应该坚持其他形式难以或不能完成的方式从事自己的创作。”这部小说中出现了那么多的新闻热点事件,在内容上显然没有“另辟蹊径”。所以

8、,即便余华骨子里的人文关怀,即坚信底层人群特有的伦理温情,关爱、怜悯、体恤等情感基质,没有变,余华对当下现实的愤懑、焦虑、感伤,甚至是无奈,也依然在小说中凸现出来,但大部分读者还是对这部小说表示失望。因为余华原先小说中批判的锐度和深度,其小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度,在这部小说中没有充分地展示出来。很多人都不能认可,因为现实无法为作家提供一个逻辑支撑,所浙江文坛 2013 卷 8 以就虚拟一个祥和的“死无葬身之地”为那些无助的生命提供一个家园,可以算是作家的胆识。在小说的形式上,很多读者包括评论家也认为这部小说“串烧式”的结构和阴阳两界对立的空间结构比较简单,没能体现出余华应有的才华。当然,也有很

9、多学院派的批评家,对第七天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比如说余华之前小说里的所有特点在这部小说里都得到了体现,比如说“死去比活着要好”中的那个绝望是很深刻的东西,把中国人的悲哀和中国人的善良都写绝了;再比如说 第七天 的叙事节奏有些像美国的乡村音乐,舒缓、简约,却又弥漫着特有的温情,饱含情感张力;等等。其实,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在这部小说中,余华无论在处理作家与现实的关系方面,还是在小说结构的设置、语言、细节等方面,都是费了功夫的,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虽然这部小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有点偏于简单明了,缺少了兄弟之前的作品的冷酷、锐利、深厚和力量,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之所以有些读者把这部作品批得一无是处

10、,主要是他们对现实的愤懑太大,对余华的期待过高,而没有考虑到作家创作的现实语境。在浙江甚至中国当代作家中,艾伟可能是最执着于表现世界和人性的多元性、复杂性的作家之一;同时,艾伟可能也是一个最了解自己的创作和创作理念的作家之一,他在很多场合谈论过自己的创作,分析过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效果,结果弄得评论家经常只能重复他自己对自己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对自己的这部新长篇,要说的艾伟基本上也都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9 说过了,所以,除了复述一下小说的情节之外,这里基本上也只能引用艾伟自己的话,对这部小说进行评价了。这部小说的情节结构非常复杂,艾伟说,这部小说有三条线索,相互纠缠。我不知道艾伟所说

11、的线索指的是人物,还是事件。如果是前者,那么三条线索分别是名律师柯译予、小晖以及丁成来、丁家明父子,如果是后者,那么柯与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代理的案件,即代理王培庆为农药厂被拆迁的工人打抱不平上访的事件,柯撞车逃逸事件和冯英杰的复仇事件,就是小说的三条线索。警察丁家明是小晖的男朋友,在一个雨天的一次情感磨擦中,丁家明冲到街上不小心被一辆车撞了,双腿残疾,从此因自卑而拒绝小晖的爱情;小晖是个网络公司的职员,爱情的磨难让她决心找到肇事司机,当她发现肇事司机可能是柯时,便主动接近他,但在接触的过程中,她发现柯并非她想象中那么坏的人;丁成来是个精干的老警察,因打断前妻情人的肋骨仕途停滞,他也在寻找撞残儿子

12、的肇事司机,并因为农药厂拆迁的案件与柯有了事务上的交往;冯英杰的父亲是农药厂工人,在上访过程中心肌梗塞而死,他迁怒丁成来,要找他复仇,最终导致王培庆和丁成来被炸死;小说结尾,柯因为良心不安,离开律师事务所,试图自杀,小晖也因相同原因离开永城,却在一次欧洲旅游中,发现了一个酷似柯的人。这已经够复杂了,但是,在这相互纠缠的线索中,小说还插入了柯与丁成来的家庭矛盾,小晖与丁家明、丁的朋友林远以及柯之间的情感纠葛。但这些全被艾伟安排得整整有条,其叙事功力确实非比寻浙江文坛 2013 卷 10 常。当然,艾伟安排如此复杂的叙事结构,决非为了炫技,他说,之所以“用了这么一个复杂的结构”,是为了“在其中装入

13、我们这个时代的重重疑难和矛盾,由此和柯译予这个人物形成一个相互对应的关系。我试图用柯译予的复杂性去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生态的复杂性”。也就是说,结构的复杂完全是为了表现复杂主题的需要。艾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止一次地说:“我希望在小说里展示世态的多极性,不能老是盯着那所谓的恶,要写出世界的丰富和价值的多极来。”这一创作理念在盛夏中再一次得到了充分展示。而之所以能够写出世界的丰富和多极,是因为“我试图用更宽阔更公正的目光看待世界”。当然,具体到作品中,这样的目光经常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得以实现的,比如小晖。作为一个事先认定肇事逃逸的司机,柯在小晖眼中一开始自然是一个虚伪的名人,但等她真的接近柯时,

14、她发现:“他给她一种安稳沉着的感觉。他的沉着和他的孩子气一样另小晖迷恋。让小晖感动的是有好几次柯译予其实是可以占有她的,但是他没有。”“他没有”并不是他在演戏,因为在小晖面前,柯“激荡于内心的”经常是“一种父亲般的情感和某种精神上的迷恋”,对小晖纯洁的迷恋,两个内心无助的人彼此间都感到了温暖和依恋。而在丁成来面前,柯的真诚也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但是,这又是一个在前妻躺在病床上就能向她提出离婚的人。艾伟说:“在盛夏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就是柯译予。柯译予无疑是个矛盾重重的人物,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11 他既是真诚的,同时也是虚伪的,他很自私,同时也很慷慨,他既有内心的柔软和挣扎,同时也是冷酷和

15、无情的。各种矛盾的气质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是并行不悖的。”但正因为是矛盾的,这个人物才是更真实的。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复杂矛盾的人物呢?艾伟说:“这个疯狂的碎片似的世界把我们的内心也砸得粉碎。今天,我们身上的任何一种品质都经不起严格的检测。一个没有精神可以依凭的人看起来都像是表演者。柯译予也许也是这样一个表演的人”。即便是小晖,何尝不是一个纯洁品质的扮演着呢。她真心爱着丁家明,并不爱林远,但她却好几次控制不住自己,和林远发生了关系,一次在和柯译予上床后,“她想,她当年的道德感是多么强啊。如今她早已明白,人生在世,谁又不在演戏呢?都在演自己那一出而已”。她也被这个疯狂的碎片式的世界砸碎了。这就是

16、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面对艾伟的小说,很多评论者都曾指出他小说中黑暗、焦虑的底色,王侃说:“他迄今为止的几乎所有小说都在叙写黑暗中屈抑的人生和变形的人性。”盛夏也是如此,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遭遇了“屈抑的人生和变形的人性”,都遭遇了人生的虚无感。这就使他的叙事中贯穿着一种悲悯的气质,因为虽然在现实中,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会不同,但在命运面前,大家一样都是可怜人。关于这一点,艾伟的夫子自道是:“身处这个时代,我们的内心就像盛夏这个季节,充满了焦虑、不安和无名躁动,我们一片茫浙江文坛 2013 卷 12 然,前路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对此,艾伟并不是绝望的,因为“即使在悲凉的人世,也有善和

17、温情”。所以,王侃还说:“然而,尽管艾伟对世道有清醒的智性认识,但对人性却持有理想主义的期待。其实在他看来,美好的人性并非一种浪漫期许,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盛夏是艾伟直接面对当下的写作,与被有些评论者视为“宏大叙事”的风和日丽相比,它是更加日常化的,之所以有这种改变,艾伟又说了:“只是今天的中国,在精神价值领域可以说是一片荒芜,到处都是肉感的气息,人们自得其乐地在一个很低的价值平台上滑行,怀疑主义盛行,大家几乎什么都不相信。面对这样一个普遍经验,要书写人类正面的品质竟然成为一件无力的困难重重的事。我们无法庄严、宏阔、秩序井然。我们只能在更小的尺度上和方向上,去描述这

18、种人类的正面力量,和这些正面情感有细小的相遇。盛夏就是这种困难的结果。”这里说的“人类正面的品质”和王侃指出的这种作为真实存在的“理想主义期待”,其实都是一回事,但在中国当下的小说创作中,它们已经非常少见了,所以尤其值得去发现,尤其珍贵。如果说第七天和盛夏是面对现实的写作,那么王手的 温州小店生意经 写的就是现实本身,它写的是“我”和妻子经营鞋料店的故事。这部作品最早发表在 人民文学2011 年第 12 期,是个中篇篇幅的“非虚构”,并获 2012 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授奖词是:“从我和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13 妻子经营小店的历程入手,叙述简朴,剔除雕琢,娓娓道来,逐渐波澜

19、骤起。此中有商场的刀光剑影,以及这个领域的一些小秘密小规则;还有人性的纷繁芜杂,各方力量以小店为半径展开或激烈或平和的角逐;更有时代的风云变幻,为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历史回眸提供了一个记录文本。”2013 年再见到的是这部作品加强版,发表在作家长篇小说的秋季号上。这是一个独特的文本,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那就是作品的内容、叙事风格和语言。先来看内容。关于王手小说内容的独特性,很多评论家都作过评论,那就是其小说内容“来自于生活的真实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呈现”。王手在谈到自己的短篇时曾说:“我的短篇很少有虚构的故事,都是些真实生活的反映”。按理说,从上个世纪的“新写实”小说强调日常化写作

20、以来,关注琐碎的日常生活已成为当下中国小说最主要的题材,王手的取材领域也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但是,如果我们再认真一点去阅读,就会发现,王手笔下的真实生活,和普通的日常化写作中所谓的“原生态”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因为经过比较,你会发现,他的小说的真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更加“纯粹”的。我认为,把这种“纯粹”的生活搬进小说,要比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虚构更难,就如有材质、形状限制的雕塑要比普通的石膏模更难一样。所以王手说,这需要对生活和文本更加“用心”,需要作家对生活的持久关注和独特体验。而我们在至今为止大量的日常化写作中,经常看到的是曾似相识,甚至雷同的生活情节和主题,原因主要就浙江文坛 2013 卷

21、 14 是作家们不大用心的虚构,甚至模仿。而在王手那里,正如有评论家指出的,他对真实生活的处理,“是内心试图把握生命,寻找诗意,努力发现的过程,当然,也来自作家对生活的把握能力,对生活的判断和选择的自信”。也就是说,不但需要生活,更需要把握生活的独特的能力。显然,王手是具备“在生活中发现你自己的文学”(李敬泽语)的独特能力的。拿这部温州小店生意经来说,做生意,尤其是做小生意,这在目前的中国应该是最常见、最普通不过了的生活现实。而且,在一般人看来,生意经应该是和文学最没有公约性的生活内容之一。至少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还没有看到过古今中外有哪位作家把纯粹的生意经写成一篇或一部小说的。但是,在王手这里

22、,生意经竟然真就成为了文学,而且是纯文学。单就这一点来说,王手就是足够独特的。因为他以自己特立独行的“用心”,唤醒了至今未被作家发现的一些文学元素,用自己的创造力,为我们创作了一个无法复制的独特文本。它的独特性主要在于王手让生意经和文学之间具有了很大的公约性:商场的刀光剑影情节性、技巧性,商场的小秘密小规则神秘性,时代的风云变幻历史性,还有生意过程中体现的纷繁芜杂人性,当然还有真实性,这些再加上语言、叙事节奏和结构的艺术性,生意经就成了纯文学。可以说,王手对生活和文学的用心,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次是叙事风格的独特性。王手的小说有其自身独特的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15 叙事风

23、格,一种平民化的谐趣、从容、顺畅和别致。王手是温州文联主席,身份是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小说却不是知识分子写作,没有站在高处的启蒙姿态,不作关于宇宙、人类价值的终极追问,正如付昌玲所说,王手的长篇小说没有“深刻的思想性表达,精准的史诗性的描述”和“长篇小说应该具有的叙事技巧”。王手的小说是非常平民化的,他以平等的眼光对待笔下的人物。在这部“生意经”里,作为文联工作人员的“我”,就经常被作为叙事人的“我”调侃,比如答应替妻子追讨欠款不成,为了不在妻子面前丧失身份和面子,就贴上自己的几千块工资;比如身份偶尔有用时,叙事语气中显示出的那种得意和满足感。这种放低身份的平民化视角,使小说获得了一种更加宽容、

24、平和的心态,没有了知识分子叙事中经常会有的紧张,增加了小说的谐趣和从容。当然,这种谐趣和从容也是王手作为一个成功的过来人,回忆过往时难免会有的一种从容自得的心态。这种心态影响到小说的技巧,就让王手不会因赶时髦而刻意地去逐新求异,这使王手的小说在叙事方面“不纠缠,不刻意,不矫情”,做到了生活内容和叙事风格的高度统一。对生意经和自身叙事策略的双重熟悉和自信,让王手这部小说的叙事较之其之前的小说,更显举重若轻,从容、顺畅,并有一种王手小说独特的别致。再是语言的独特性。一个小说家对生活、艺术用不用心,在语言上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而在这方面,一个小说家对本土、本地方言、俗语的熟悉和成功化用程度,可以说是

25、一浙江文坛 2013 卷 16 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在这方面,贾平凹、莫言都是高手,王手也是。温州小店生意经谐趣、从容、顺畅、别致的叙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王手地方色彩浓郁的语言,或者说两者是完全一致、相辅相成的。有人说,王手小说的语言机智风趣又富于哲理,确实,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特色是完全建立在鲜活生动的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之上的。在“生意经”中,随便翻开一页,几乎都能看到鲜活的日常用语和俗语,比如“小厂要是老老实实,不做点手脚,就只好空忙赚吆喝了,或斧头把自己的柄剁了”;“树倒猢狲散,你一个人抱着树哭,也是孤独的”;“不找市长找市场”等等。有历史流传的,也有即时的,有全国性的,也有温

26、州本地的。即便没有采用方言、俗语,“生意经”对日常口语的提炼也能做到明快、简洁、准确、生动,具有强烈的“生活在场感”,让你徜徉在阅读语言的快感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小说的结尾。可以说,在日常化写作带来很多年轻作家语言的日常化,从而导致语言的随意、平淡、粗糙的情况下,王手的小说语言给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有益的经验。许仙关于我美丽母亲的一切主要讲述的是“我”母亲的凄美爱情故事美丽的母亲,凄凉的命运。这是一部情感和语言都非常干净的小说,也是一部非常感人,让人心痛的小说。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许仙用非常干净、质朴的文字表达了人类最深沉、质朴的两种感情:一是母亲对父亲几十年的爱情守望,二是儿子对

27、母亲几十年的贴身守护;之所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17 以让人心痛,是因为,母亲终其一生也没能等回自己的丈夫,儿子则陪着母亲一次次地失望,并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承受等待的痛苦,直至等来死神的召唤。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带着我们回到了文学的源头:“诗言志”。我以为这对中国当下的文坛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的作家由于大都受过极度强调文学思想性的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的影响,在创作中往往比较重视作品的思想性,而相对忽视了文学以情动人的特质。艾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说:“文学从本质上说它不是思想,它是生命中无以言说的血泪和欢欣,文学的根本功能是让我们窥见在这个世界上别的人的内心

28、和我们如此相通,使我们不再感到生命的寂寞,使人与人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永远是文学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也是人身上最具普世意义的一部分。”而正是这种“走心”的文学,才是更加血肉丰满和更加感人的。这部小说是从母亲去世开始叙述的,小说以一种缓慢、深情又自然的语调,把母亲去世以后,“我”料理母亲的后事,抱着骨灰盒去火车站的过程,和这一过程中对母亲几十年的守望历程的回忆,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语调、结构、情感和语言融合得如此和谐,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小说中的母亲是个孤儿,在孤儿院里长大,这更增加了母亲命运的悲剧性。或许正因为是孤儿,所以她对自己选定的这份感情更加珍惜和忠贞,但是

29、命运和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得知母亲怀孕之后,父亲决定出门去挣钱,前两次出浙江文坛 2013 卷 18 门几个月并没挣到多少钱,但第三次出门之后,父亲留给母亲和“我”的就是无尽的等待和失落。为了便于到火车站等待父亲,母亲把家搬到了火车站边上,而“我”从五六岁开始,几乎每天都要被母亲派到火车站,在茫茫人海中等待那个根本不认识的父亲,一直等了三十多年。是怎样的痛彻心扉的思念,才能促成人的这种几乎非理性的行为?小说最后,“我”背着母亲的骨灰盒,最后一次去火车站寻找父亲,并把骨灰盒放在了火车的行李架上,希望火车能带着母亲的灵魂,找到那个让她等了一辈子的父亲。多么让人心酸的命运!小说中和母亲的命运平行的

30、是“我”的命运。母亲的行为对“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是一般父母所无法达到的,因为她用自己的一生,教会了“我”对情感和生命的认知。从“我”被动地去火车站寻找父亲,到去火车站成为“我”的一种习惯,随着生命的成长,“我”对母亲行为的认同和守护母亲寂寞人生之心,也在日益成长。这对母子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让人感动并心酸。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曾经产生过要问母亲那么苦的守候是否值得的念头,但是随着自己的进一步成长,“我”深深地认可了母亲的行为。因为“我”从母亲“至死都是那样清澈、清丽、圣洁”的目光中,看到了“以贞节为信仰”所换来的“令人扼腕的美丽”和“幸福感”,“一种完美背后的残酷美。一种深邃的

31、人性美”。同时,正是母亲这份让人痛彻心扉的美丽,让“我”发誓一定要给妻子和儿子幸福。但吊诡的是,命运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19 又和“我”开了个恶毒的玩笑:“我”和妻子之间并没有幸福感,而和“我”青梅竹马真心相爱的“白蒲枣”,则因其母亲的反对被迫离“我”而去,而她和她与“我”的孩子又将重复母亲和“我”的命运。看来在得与失之间,作者并不想做出简单的判断。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这样也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和文学对于丰富性、复杂性的要求。这部小说的另一方面价值是,小说在叙述母亲和“我”的命运遭际的同时,展示了杭州这座城市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历史变迁的某些侧面,尤其是非常逼真地展示了杭

32、州的小市民文化中的善良以及某些根深蒂固的劣根性。这主要是通过对和“我”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的邻里的描写来展示的,他们是缓解或加重母亲和“我”的情感磨难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母亲和“我”等待与寻找父亲的环境压力。围绕母亲这个异常美丽的“寡妇”,“我”的邻里主要是按性别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态度,白奶奶、酒鬼叔、黑叔以及并非邻里的警察金叔,都对“我”母亲怀有好感,几位叔都试图接近母亲,还会或明或暗地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但在“洋葱头”、“两座大山”那里,母亲(甚至所有美丽的女人)就是十足的狐狸精,她们对母亲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除了言语上的极端侮辱之外,甚至还直接拳脚相加。小说十分逼真地描写的这类欺软怕硬、搬

33、弄是非、阴阳怪气的小市民的丑恶嘴脸。其实,这绝不止是杭州小市民身上才有的劣根性,它也是中国底层百姓身上至今仍十分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实。在这一点上,这部小说继承了鲁迅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文学传浙江文坛 2013 卷 20 统。而正因为这种现实的存在,母亲这一形象给我们提供的正面价值,更显得弥足珍贵。狼塔是一部出人意料的小说,因为,第一,这部小说的作者东苏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其作品却非常成熟;第二,这部小说的精神和风格,在中国当下文坛,已经非常少见。东苏原名张东苏,出生于慈溪,196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就走进了天山山脉,在新疆塔城等地工作多年,结交了很多哈萨克朋友,耳濡目染了哈萨克民族的

34、优秀品质,听过不少哈萨克朋友讲述的哈萨克历史故事和传说。东苏曾创作过反映新疆生活的小说野马赫浪托尔、慕士腾格冰峰的雪豹等,狼塔也是一部描写天山山麓哈萨克人生活的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的情节和主要思想内涵,高松年已有专文进行评论,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所以将摘录其主要内容,在后面再补充几点自己的看法。“小说所描写的是 20 世纪 30 年代,在社会动荡和自然环境的双重挤压下,哈萨克的一个女人部落跟随着一个庞大狼群向天山深处的一次大规模迁徙行动的传奇故事。这里,作者虽然没有以精巧的结构和曲折的故事来吸引眼球,但是,小说所描绘的哈萨克人在生命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生存能力,乃至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则

35、足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的巨大震撼。小说安排大规模迁徙行动的动因有两个:一是邻近部落萨尔人觊觎曼烈部落的女人、财产和草场已久,他们联合了军阀马黑鹰的部队,对曼烈人发起了围剿式的进攻。被追赶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21 而暂时失势的曼烈人只有放弃阿克赛草原,去寻找新的牧场和栖息地。二是曾经被母狼哺养过的曼烈首领的女儿哈林恰依要带领女人部落去寻找她们心中最圣洁的天堂乌如玛赫。但是,20 世纪 30 年代的新疆,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军阀混战;部落摩擦;邻国苏联也对之垂涎三尺,妄图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社会处于一片动荡混乱之中,爆发反侵略反分裂的抗争,便是势所必然;另从自然环境来说,百年以来的天山

36、地质坂块,正是处于地层板块大变动的骚动期,各种严重的地质灾害都会不期而至。因此,选择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在后有追兵,前有千难万阻的状况下,作一次大规模的长途迁徙跋涉,对于曼烈的这个女人部落来说,既是被迫无奈的一种势所必然,又是攸关生死的一次严峻考验。小说通过来新疆探寻天山古道的地质专家关山月的视角,展现了这支女人部落在迁徙途中所遭遇的千难万阻,和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她们跋涉了无水干旱的戈壁盐沼地;穿过了冰封寒冷的草原海子;在狼群的引领下,进入无人区、魔鬼山;在九死一生中翻越了积雪万丈的腾格里高峰,终于在托木尔峰的山巅,找到了她们梦想的天堂一块位于天山峰巅的美丽又神秘的绿岛:玛依娜。最后,人

37、群与狼群却在一场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中,浴火重生。我们看到,无论是高山巨峡、森林大泽、急流飞瀑、沙暴雪灾、无水无粮、冰冻严寒、大暴雨、泥石流,环境再艰苦,灾难再深重,天山的这些女人们却总能在自强自立中挺过来,化险为夷,继续向前;敌人的追兵再多再强,她们也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浙江文坛 2013 卷 22 与之周旋,死里逃生,并最终将其击败。天山狼在小说中也被作者以魔幻的手法作了人格化的处理。在这部小说中,女人部落和天山狼均已成为哈萨克民族中两个主要的文化象征符号。女人的纯洁美丽、活力四射、敢爱敢恨、吃苦耐劳和向善宽容,和狼性中的剽悍无畏、英勇好斗、勇往直前和敢于牺牲,两者的融合,即已构成了哈萨克民族文

38、化人格中主要的精神特质。天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山人,同时,也把它的崇高伟岸、璀璨美丽、壮丽阔大,和在动变中充满生命活力的特质融入了天山人的精神品格之中。”下面,我想从小说对纯粹性、神性的书写,人对自然的敬仰和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角度,再对以上的评论略作补充。第一,小说对纯粹性、神性的书写。确实,曼烈女人生命抗争中显示出来的人格魅力、生存能力,乃至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是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的巨大震撼的重要原因,但是,为什么她们的魅力和精神能让人感受到如此巨大的震撼呢?因为纯粹性,或者说神性。或许是因为汉文化讲究中庸的缘故,除了沈从文等少数作家的作品,文学中很少有追求人性的或美的极致的

39、作品,或许是因为现实中确实也不存在这样的极致。人性纯粹到极致就是神性,狼塔就是这样一部书写神性的小说。狼塔中的曼烈女人无论是外表和灵魂都是美丽、纯洁到极致的。哈林恰依(即“公主”)自不必说,她那“细密的脸膜,似乎是脱尘的,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23 永远不沾一点污染,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那样新鲜”,这是所有女人都没有的,“她是世上最美最美的姑娘”,“她住哪里,哪里的花会开得分外的香”。她小时候被母狼带去喂养又送回来,六岁时就能指点迷路的部落走出吉尔吉斯山脉,而她“过人的神奇,竟然是来自一种未凿的天真一种圣洁的天性,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真,使她有超人的洞察力和聪明颖悟,临事极富灵性和心

40、智,似有神灵”。其他的曼烈女人虽然及不上哈林恰依,但她们也都在肉体与精神的磨难中,一步一步走向纯净,走向神圣。这些身体里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美丽女人,“平日风流成性”,而一旦面临忧患和磨难,她们便显示出了坚韧、勇气和智慧,而正是生命的忧患和磨难,洗涤了女人部落中的每一个女人,让她们最终都化成了白天鹅。白天鹅,就是她们美丽纯净的灵魂,升华后的神性生命。第二,对自然的敬仰。自科学的合理性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敬仰就日益消失了,人类社会因此正越来越遭受来自大自然伟力的惩罚。而在狼塔中,自然是伟大而圣洁的,哈萨克人对自然充满敬仰。艰苦的环境,甚至灾难,那是天神为了磨砺、洗涤人的灵魂,“使我们

41、的心地变得纯洁”。而乌如玛赫,这个腾格里冰峰最圣洁的地方,“那里没有杀戮,没有仇恨。那里阳光明媚,鲜花烂漫。只有灵魂纯净的生命,才能到达那里”。而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动物也是有神性的。和曼烈女人一起,引导她们走向神域的天山狼,“在草原上听惯了牧人的琴声,会唱”,领头的浙江文坛 2013 卷 24 大白狼甚至“能揣摩曲子的意思,还会挑曲子唱”,和她们一起寻求能让生命浴火永生的神域。作者问:“狼也有宗教信仰吗?应该是有的。因为狼和人类都是生命,有思维的生命。”所以,并不只是作者把狼人格化了,因为,天山狼实际上就是“她们的灵魂”,所以,最后,当曼烈女人和狼群一起安详地投入天山的“圣火”时,作者说,“世

42、界壮丽之极致,无过于此”。而这种狼和人一起寻找生命极致的过程,是具有荡涤人的灵魂的力量的,于是一直跟随并目睹了这一切的关山月,“觉得自己的心胸像海洋一般开阔,他多年寻求的目标,他的人生辉煌,就在这里”。自然是有神性的,正是人类对自然神性的敬仰,让人类自身获得了神性。第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钱理群说过,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丧失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代;孟繁华也说:“今天,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已经渐行渐远,实利主义和金钱拜物教已经成为支配我们当下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对一个民族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而我们今天的文学,也越来越多地趋向于琐碎的现实主义,纠缠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伤小痛,传递给读者太多“浮躁

43、喧嚣,追名逐利和俗不可耐的情仇爱恨”,更有越来越多的纯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和类型化写作,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已经丧失殆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现状下,狼塔对圣洁的精神极致的追求,它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就更具人文价值和动人心魄的审美震撼力。冬筱的流放七月也是一部出人意料的作品。很难想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25 象,一位“90 后”的年轻作者,能有如此的耐心去关注几已被当下社会忘却的“七月派”的命运,追问上一代人的“精神奴役创伤”以及它对下一代和未来的影响。还有其小说主题的严肃和作者态度的真诚;作者清醒面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主动承担为“

44、90 后”寻找精神出路的魄力;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小说已经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手法的娴熟,都是让人吃惊和赞赏的。这部小说有四条线索,莱易、文森、里欧与佩蒙,后二者是“七月派”诗人中仍健在的两个,莱易是里欧的孙子,文森是莱易事先并不知道的异母弟。通过里欧与佩蒙的回忆和写作,小说追溯了“七月派”诗人的坎坷命运,两个老人之间的误会与和解。虽然他们遭遇了精神上的巨大磨难,但他们仍然是坚守信念的理想主义者“所以,当里欧只剩最后一丝力气的时候,他想到的只能是他尚未完成的理想”。莱易、文森是两个刚进入社会不久,“和自己的过去与记忆一起面对命运”的二十岁的年轻人,面对浮躁的现实深感无力与迷茫。作者说:“毫无疑问

45、,他们两人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主题的承担者。莱易是小说现实意义的中心,文森则是人物关系的中心。七月派所说的精神奴役创伤在他们两个当代青年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我也为他们投入了最深的感情。”由于家庭的原因,文森成为一个漂泊者,“期望在他乡过一种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的、民谣式的怀旧生活”,但自我的历史和佩蒙口中的历史以及他本人对复杂世界的惶恐和热爱,让普通的他,“最后只能拒绝和历史浙江文坛 2013 卷 26 狼狈为奸地共舞,试图结束他短暂的人生”。文森的离开“让莱易成为新的流亡者”,他们都是拥有“一个异乡人不容侵犯的孤独”的,当下社会的“永远的异乡人”,但正因如此,莱易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他要“

46、记住历史,沿着铁轨独自走下去”,即便未来是没有尽头的漫漫长路,但他已在满满的记忆中,收获了信念,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他要继续完成爷爷的理想,成为一个拥有自由之心的人。作者非常清楚自己写这部小说的原因,他说:“历史的关头并不总是轰轰烈烈,比如现在,七月诗人已经所剩无几了,谢幕之日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全都逝世的那一天,又有谁可以和往昔对质?谁来证明中国 20 世纪沉痛历史的存在?我们将要失去他们了。这或许就是我开始写作的原因用小说的方式去谈论一群本该和文学关系更大的人。莱易说,我要去面对的不是荒谷(引者按,即胡风),不是荒谷案,而是那个年代在五十年后依旧清晰可见的对人的创伤我们这代人理应了解历史究竟

47、是什么,有何意义,并且反思这个国家的过去,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回望长辈的人生,担起一点点失落的责任。当年轻人尝试着去弥补历史的裂隙,成为缝合者时,一些希望也就依稀而至了。”如此清晰、深刻的思考,却出于一个“90 后”的年轻作家之手,难怪张抗抗要给予他那么高的评价:“我,真诚地,向所有拒绝遗忘,选择思考的读者,推荐这部流放七月。以我的阅读经验,我自信遇到了一部青春文学里难得的好作品。难得小说独一无二的取材与叙事策略;难得直面社会世态,抒发理想情怀 27 作品中浓郁的时代氛围与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叙事语言;难得故事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以四条线索交叉融汇而成的精妙构思和文体创新;更难得,是作者如此年轻:一位9

48、0 后的法律系专业学生,竟然,竟然能够自觉地选择回顾选择对历史人物的怀疑与质疑。这部小说带给我的震惊如此巨大、如此猛烈,以至于我不得不开始重新认识这一代新作者的成长。流放七月显然超越了90 后读者的文学审美趣味,也超越并纠正了我们以往对90 后写作的常规认知。”关于小说的艺术成绩,张抗抗也给予了细致的评论和赞扬:“在作者沉稳从容的讲述中,两个少年和两位老人,四条人物线,从一开始各自平行延伸,然后在命运驱使下逐渐交汇,就像四根细绳,被作者的手指灵巧地搓揉交叉,最后拧合为一个整体。作者以人物的线绳,勾连起跨度达大半个世纪的胡风事件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将那些被人们忽略的碎片沉屑,进行有机有序的穿插重组

49、,佐以书中书和书中诗,讲述与倾听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精心建构成一座历史与现实的小径交叉的花园。这是小说文体的有益实践,也是流放七月独特的叙事魅力。”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这位年轻的“90 后”对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效果有着让人吃惊的清醒认识,这从上面引述的他的话中已能看出。再举个例子,小说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西湖,关于写西湖,作者有他的看法,他说西湖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人们把各式各样的现代符号扔进西浙江文坛 2013 卷 28 湖西湖已决不可能在回归古时的纯美高贵”;“西湖和她的城市存在于历史之中,也见证了历史。她们是小说背景,却也应当被分析,被思考,被她们所经历的历史评价,并且承担美学

50、上的责任。不过,还是要感谢西湖和她的四季,她陪伴在莱易和文森身边,推动着整个故事,是他们背后最亮丽的风景,也营造出了一种富于韵律感的叙事氛围。”很明显,他完全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西湖,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美学效果方面。对于一个“90 后”的作家来说,具备这样的文学自觉,确实难能可贵。陈河的在暗夜中欢笑发表在收获长篇专号2013年秋冬卷上,收获推介的“广告词”是这么说的:“阿尔巴尼亚,在多少中国人的记忆里,那是老电影海岸风雷第八个是铜像的神奇国度,与当年的中国有着相似的红色血统,现在却物是人非。自由的市场经济吸引大量中国人来淘金,杭州人李布成为地拉那的成功商人,偶尔结识美丽的福建女子柳银犁,坠入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