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草案).pdf

上传人:鼎天工程图书馆 文档编号:1550828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草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草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草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草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 年-2035 年)(草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021 年 9 月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I 前 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国家战略任务。2020 年6 月 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从国家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2020 年 8

2、月 26 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强调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2020 年 9月 22 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 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认真组织编制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可见,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抓手,

3、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北京作为典型超大城市,密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现实扰动和潜在压力较大,局部环境污染、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II生态系统退化和潜在风险突出等问题重叠交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实施之后,北京已进入存量发展和城市更新阶段,但建设用地减量同时基层扩张惯性依然存在,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格局、破解“大城市病”仍然面临挑战。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破解首都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是促进城市及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落实、深入实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4、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中生态修复的要求,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及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编制了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 年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活动的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是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北京市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I 目目 录录 总 则.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 第二节 规划原则.1 第三节 规划依据.3 第四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4 第一章 规划愿景与修复目标.6 第一

5、节 谋划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蓝图.6 第二节 明确首都生态修复目标方向.6 第二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8 第一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及任务.8 第二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9 第三节 生态修复类型、方式及优先序.9 第三章 强化国土空间的整体统筹,促进绿韵红脉融合.11 第一节 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11 第二节 强化区域协同,完善多级生态网络体系.12 第三节 缝合城市肌理,合理优化三生空间布局.12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II 第四章 统筹生态空间修复,提高碳汇能力.13 第一节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

6、13 第二节 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14 第三节 全面实施矿山修复与治理.14 第四节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15 第五节 加强未利用地保护与修复.16 第五章 推进农业空间修复,恢复田园景观.17 第一节 坚守耕地保护底线,优化空间格局.17 第二节 强化农田生境保护,增强服务功效.17 第三节 推进多元功能利用,发挥综合效益.18 第六章 强化城镇空间修复,提升城市韧性.19 第一节 加强城市绿地修复与提质增效.19 第二节 推进蓝网系统修复与功能提升.20 第三节 统筹拆违腾退用地的生态修复.20 第四节 实施污染土地修复与风险防控.21 第七章 探索多元化生态修复路径,推进首都绿色

7、发展.22 第一节 生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22 第二节 生态赋能驱动,助力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22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III 第八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23 第一节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23 第二节 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23 第三节 水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23 第四节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24 第五节 农田生态修复重大工程.24 第六节 拆违腾退及污染土地修复重大工程.24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网络修复重大工程.24 第八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25 第九章 规划传

8、导与实施保障.26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26 第二节 落实规划传导.26 第三节 创新政策体系.27 第四节 加强科技支撑.27 第五节 严格评估监管.27 第六节 鼓励公众参与.27 附 图.29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 总 则 第一节第一节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

9、治理的部署以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中关于生态修复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面提升首都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助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高质量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

10、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 为主的方针,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规划引领,统筹协调。规划引领,统筹协调。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新版总规、分区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与相关空间规划区划政策及全市“十四五”规划及各部门相关工作等进行充分衔接。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全方

11、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问题导向、科学修复。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立足我市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合理确定规划目标,聚焦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坚持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高修复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创新机制、多元参与。创新机制、多元参与。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组织、实施、考核、激励等机制和适应性生态管理模式。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体系,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形成长效

12、的实施保障机制。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3 第三节第三节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年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年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 年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 年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年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 年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 年修订)8、城市绿化条例(2017 年修订)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10、京津冀

13、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 年)11、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2019 年修订)1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及党中央、国务院批复 13、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2020 年)14、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7 年)15、北京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规划(2018 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4 16、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9 年)17、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 年)(2021年)18、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2017 年2035 年)(2020 年)19

14、、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2020 年)20、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20 年)21、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2021 年)22、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条例(2021 年)第四节第四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16410 平方公里。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环首都地区及京津冀区域。二、规划期限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21 年至 2035 年,近期明确至 2025 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

15、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5 规划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计划,远期明确到 2035 年的全市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及框架。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6 第一章 规划愿景与修复目标“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北京城市规划不变的主题。规划立足超大城市的现实生态问题和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着眼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保护修复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期待,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方向,助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谋划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蓝图谋划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蓝图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16、,构建全要素统筹、全空间覆盖、全过程传导、全周期监管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立足北京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坚持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并重,将首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善之区。第二节第二节 明确首都生态修复目标方向明确首都生态修复目标方向 一一、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全面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竞生、自生、共生的正向演进。保护重要的、关键的、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自然生态系统,保障多样的生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

17、自然资源委员会 7 态服务功能持续稳定的发挥。恢复受损、退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积极培育和孵化生态友好型产业,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修复,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多措并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与外溢。二、阶段性目标二、阶段性目标 到 2025 年,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成效显著;全面实施关停及生产矿山、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水生态系统持续好转,水土保持率达到 89%,重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45%以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土地复垦项目持续推进,受污

18、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 92%。强化未利用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实施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科学实施复绿复耕。到 2035 年,国土空间内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并充满活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持续正向发育演替,抗自然风险能力大大提高,形成牢固的生态安全格局;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功能和惠民效益持续提升,人居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8 第二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依据自然地理格局、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等,划定覆盖全域的国土空间

19、生态修复分区。基于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综合考虑生态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对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的程度及生态修复的价值和潜力进行综合评估。识别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和整治的重点区域,明确生态修复类型、方式与优先序,为生态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引。第一节第一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及任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及任务 依据全市生态、农业和城镇 3 大空间自然本底和生态问题差异,以 5 类主导功能类型分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建设)为基础,划定5 个一级生态修复分区,进一步结合自然资源类型、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程度的差异及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等,

20、细化为 18 个二级生态修复分区。通过区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式,统筹生态修复单元内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针对 18 个二级生态修复分区的特点和问题,明确具体的生态修复的方式、类型及其主攻方向。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9 第二节第二节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 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类型和质量、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的空间关联性、系统性和耦合性,基于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程度及生态修复价值和潜力的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

21、整治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地区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系统质量高值区,强化底线管控和保护保育。生态修复重点地区主要包括浅山区、平原区东南部等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及破坏的区域,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修复。生态整治重点地区主要包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及九大楔形绿地等结构性绿地中疏解腾退用地,强化土地综合整治,以拆违建绿、疏解还绿为抓手,优化绿色空间结构。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修复类型、方式及优先序生态修复类型、方式及优先序 一、生态修复类型一、生态修复类型 根据生态问题、生态功能及生态修复对象和目标的差异,细分为矿山修复、农田修复、城市绿地修复、水源涵养修复、水土流失修

22、复、洪涝高风险区修复、热岛高风险区修复、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0 合功能修复、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九种生态修复类型。二、生态修复方式二、生态修复方式 按照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程度及其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的关系,细分为自然修复、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三种生态修复方式。三、生态修复优先序三、生态修复优先序 依据生态安全格局三级管控要求的差异,结合生态系统退损程度及修复潜力,明确生态修复的优先序,区分轻重缓急、坚持远近结合,合理部署各项生态修复任务。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主要采取保护保育和自然恢复的方式,优先实施自然保护地及生

23、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修复,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构建生态网络,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2025 年前,对生态保护红线等底线生态安全格局以及浅山区、重要生态廊道等生态安全关键区域进行优先修复,重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农田生态修复、重要河湖湿地修复治理和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2035年前,全面实施全域国土空间退损区域修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1 第三章 强化国土空间的整体统筹,促进绿韵红脉融合 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体系,有序统筹非建设空间与建设空间之间的共轭关系,促进“绿韵”和“红脉”有机融合。完善“环首都-市域-平原区-中心城

24、”多尺度镶嵌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点、线、面、网立体式修复的叠加效益。第一节第一节 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 立足“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明确的“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制思路下,树立底线思维,严守首都生态底线,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当中,形成首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控制线三级生态管控体系。优先修复生态保护红线内受损退化用地,严格管理生态控制区内建设行为,加强对限制建设区的规划引导和改造治理,提高生态

25、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减量腾退和生态空间修复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控制区的面积和质量,到 2035 年全市生态控制区比例提高到 75%,到 2050年提高到 80%以上,有序推进“两线三区”向“一线两区”转变的远期目标。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2 第二节第二节 强化区域协同,完善多级生态网络体系强化区域协同,完善多级生态网络体系 通过河流水系、城市绿廊、重要动物栖息和迁徙通道等生态廊道串联山、林、田等生态斑块,构建多尺度镶嵌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形成点线面结合、生态功能互为支撑的生态空间格局。在环首都区域尺度,建立连通各类

26、大型生态斑块的景观生态廊道,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实现对跨行政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在北京市域尺度,以首都生态安全格局为指引,打通重要生态廊道的断裂点和堵点。在平原区尺度,以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构建平原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网络体系。在中心城尺度,形成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连接各类公园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和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点之间的生态网络,保障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机会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第三节第三节 缝合城市肌理,合理优化三生空间布局缝合城市肌理,合理优化三生空间布局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通过对符合条件的零散、低效及废弃建设用地进行整治还绿,修复城市微空间和微生境,织补

27、城市受损生态肌理,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实现非建设空间与建设空间的有机融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3 第四章 统筹生态空间修复,提高碳汇能力 坚持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全面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转化,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以浅山区、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官厅水库及其上游水源涵养区为重点区域,聚焦护林、保水、修山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等方面部署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任务。第一节第一节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 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强化天然林的保护修复。到203

28、5 年,全市天然乔木林面积从现状 436 万亩提高到 500 万亩以上,健康林分比例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天然林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 15%,天然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态承载力显著提高。优化全市森林资源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宜林荒山、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增加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比重,优化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科学有序推进退化林修复。到 2035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48%,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总碳储量的全面增长,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森林碳汇等生态功能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9、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4 第二节第二节 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加强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及官厅水库上下游水生态系统修复,促进区域协作治理,逐步恢复官厅水库水源地功能。严格保护山区河流、沟道,科学保护和修复水源涵养功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风险。加强浅山带和山前地区的水生态空间管控,科学利用渗透性、回补水源等条件较好区位,加大对地下水蓄水区人工回补,持续发力地下水压采,有效增加首都地下水资源的战略储备。科学评估论证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对饮用水源水质改善和保护的作用,合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健全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制,最大

30、限度控制水土流失。到2025 年,密云水库上游全部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库,水库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下降。第三节第三节 全面实施矿山修复全面实施矿山修复与治理与治理 全面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以所属矿山企业为主体,全方位、高质量实施关停及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探索生态+治理、利用型修复方式,深度拓展与矿山环境修复关联度高、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文旅农产业,统筹好矿区生态修复、工业遗存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关系,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

31、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5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释放传统矿业资源的生命力,激发矿区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到 2025 年底全市生产矿山全部关停并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未治理废弃矿山全部实现“销账归零”。基本建成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当、管理到位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体系,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矿山生态修复长效机制。第四节第四节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 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逐步建立多渠道、覆盖全域的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网络,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重点生物遗传资源、极小种

32、群野生植物、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以及长耳鸮、北京雨燕等城市特有物种的保护和生境修复。适度留野、营造近自然生境,提升城区生物多样性。持续推进重要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通过绿环、绿带、绿廊与大尺度开敞空间相连通,增强生境斑块的连通性,保障生物觅食、活动和迁徙廊道畅通。加强西北部山区、平原地区以及中心城区生物廊道的保护修复,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支撑能力。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6 第五节第五节 加强未利用地保护加强未利用地保护与与修复修复 充分发挥未利用地在土地调控中的作用

33、,作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的有效缓冲空间和后备资源。按照“严格保护、优先复垦和适度开发”的原则确定未利用地保护和利用的优先序,实行全口径、差别化管理。加强未利用地执法和监督,严禁在未利用地上擅自倾倒、抛撒、堆放建筑垃圾,严禁违法占用未利用地等。建立北京及周边地区沙化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对沙化土地严重地区划定封禁保护区,对沙质耕地采取保护性农作制,改良土壤和防止表土侵蚀,减少农业耕作区沙尘污染。以人工种草、保护天然草地为主要手段,通过围栏封育等措施,对天然草地进行保护治理;采取适地适草、生物覆盖等措施,增加农地、沙地覆盖度,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地植被。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34、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7 第五章 推进农业空间修复,恢复田园景观 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打造首都现代都市田园景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品质。依托北京 200 万亩耕地保护空间,落实好农田保护与修复,实现首都耕地资源空间格局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生态功能不断提升,并充分发挥农业空间在城市应急保障、生态屏障、动物栖息等多元功能。以房山、大兴、通州等平原东南部农田集中连片区作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围绕保田、提质、转型等方面部署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任务。第一节第一节 坚守耕地保护底线,优化空间格局坚守耕地保护底线,优化空间格局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

35、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要求,严守耕地保护底线,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全面实施农业空间内矿山生态修复,对于被占用耕地及未利用地中其它草地和裸土地,有条件复垦的地块优先进行土地复垦,保障耕地规模。以“调、补、复”结合的方式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优化。统筹空间和时间维度,逐步优化耕地空间布局,促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保护。第二节第二节 强化农田生境保护,增强服务功效强化农田生境保护,增强服务功效 通过对田埂、灌木丛等管护,维持较高比例的自然、半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8 自然生境,提高农用地和种植作物的多样化,

36、强化树篱等廊道生境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保障耕地土壤肥力和生态健康,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加强农田对维护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控制城市蔓延的作用,推动生态网络与防灾网络充分融合。第三节第三节 推进多元功能利用,发挥综合效益推进多元功能利用,发挥综合效益 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护、高标准利用”。高水平建设绿色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推进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培育和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充分发挥耕地优质的农产品生产、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景观等多元功能和多重价值,构建多功能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推进京西稻、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打造田园

37、综合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综合利用“清、理、拆、改、建”等措施,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19 第六章 强化城镇空间修复,提升城市韧性 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契机,强化蓝绿空间的保护和修复,疏浚畅通活化水脉,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和功能,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减少城市内涝、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韧性和人居生态品质,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的融合共生,以结构性绿色空间、河湖水系、重要廊道、热岛和内涝高风险区作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聚焦理水、融绿、通廊、治病等方面部署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任务。第一节

38、第一节 加强城市绿地修复与提质增效加强城市绿地修复与提质增效 结合城市更新、非首都功能疏解,充分利用城市拆违腾退地、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以及道路两旁、第五立面等绿化空间,见缝插绿和垂直绿化,优化街区生态,增加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拓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推进两环、九楔等结构性绿色空间减量提质,逐步优化绿色空间格局。优化森林的树种结构、垂直结构、植被群落结构,建立异质性时空镶嵌、地带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绿地景观。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植物资源为主导,结合绿化主导功能的差异化,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增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

39、委员会 20 第二节第二节 推进蓝网系统修复与推进蓝网系统修复与功能功能提升提升 统筹划定全市河道蓝线、河湖库水域管理和保护范围,构建全市完整的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提高河湖水系纵向、横向和垂向连通性。加大自然岸线和生态岸线的保护力度,在确保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增加自然岸线比重。对河湖水生态空间实施分区域管控,适当扩展河湖滨缓冲空间。保障河湖生态用水,推进点源、面源、内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扩大水环境容量。修复历史水系,强化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塑造连续滨水绿色空间和活力空间,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第三节第三节 统筹拆违腾退用地统筹拆违腾退用地的的生态修复生态修复 强化规划引领,加大

40、重点地区的疏解建绿、拆违还绿和见缝插绿,科学引导拆违腾退工作与百万亩造林、耕地复垦等工作精准挂钩,进一步拓展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补充耕地资源缺口。通过“微更新”,打通重要生态廊道和节点,填补公园绿地服务盲区。树立底线思维,优先腾退并重点修复位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重要河道蓝线及两环九楔等重要生态空间范围内的用地,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1 第四节第四节 实施污染土地修复与风险防控实施污染土地修复与风险防控 实施土壤污染详查,健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探索建立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修复全过程监管机制。实施污染

41、地块筛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加强污染地块再开发风险管控。到 2025年,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合理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合理管控。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2%以上。到 2035 年,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土壤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2 第七章 探索多元化生态修复路径,推进首都绿色发展 将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治理”、“利用型修复”等方式,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修复,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修复路径,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促进从生态资产保值增值

42、到生态产业赋能驱动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互促共融。第一节第一节 生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生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 拓宽多元化、市场化修复路径,充分激发生态修复的市场活力,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生态修复的推进,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多元化资金来源。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探索首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和外溢路径,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赋能驱动,助力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赋能驱动,助力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 逐步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生态修复及相关产业发展,建立生态修复全产业链。利用区域互补、产业互补

43、、供给互补、供需差异、辐射范围的互补,推动生态修复与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释放生态修复红利。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3 第八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依据北京市资源环境特点及生态系统特征,针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保护重要生态空间、整治失序低效空间、修复损毁退化空间”的原则,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完整性等要求,聚焦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部署八大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第一节第一节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充分把握山水林田湖草

44、各类生态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针对浅山区、两环九楔等重点地区部署一体化生态修复工程,由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实施,落实具体项目。第二节第二节 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全面实施关停及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消除各类地质灾害风险,通过综合修复治理工程,恢复矿山生态。根据各区关停及生产矿山、未治理废弃矿山的情况,部署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细化分解年度任务。第三节第三节 水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水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 结合全市水生态安全格局,针对五大流域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考虑水源保护、污染防治、河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45、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4 生态修复、湿地修复与蓄洪区建设、水系连通与景观提升五个方面提出重大工程部署,提升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第四节第四节 森林生态系统修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复重大工程 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绿化惠民效益提升为目标,重点从天然林保护、困难立地造林及退化林分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太行山-燕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森林碳汇提升、重点地区大尺度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健康绿道公园绿地建设等方面部署重大工程。第五节第五节 农田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农田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结合 200 万亩耕地保护空间评估调整工作,引导优先在耕地集中连片区内开展农田生态修复和高标准

46、农田建设工作,通过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促进零散耕地向永久基本农田连片区集中。同时,部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田园景观建设等工程,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第六节第六节 拆违腾退及污染土地修复重大工程拆违腾退及污染土地修复重大工程 推进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引导复绿复耕工作。针对建设用地及农业土壤污染风险防控,部署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及治理工程。第七节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网络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网络修复重大工程 以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首都生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5 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

47、目标,与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充分衔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中重要生物源地、生态廊道和关键节点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第八节第八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 加强生态修复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攻关,研发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技术,强化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建成全要素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价监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监测信息平台,提高监测评价的综合分析能力,建立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估方法。实施生态气象保障重点工程,增强气象监测预测能力及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服务能力。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

48、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6 第九章 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强化工作组织和部门协调,从组织领导、政策体系、科技支撑、评估监管、公众参与等方面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创新适应性生态管理、生态绩效考核、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政策机制。建立规程统一、目标衔接、要素融合、政策协同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切实推动规划的实施落地,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第一节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领导,各有关部门、区人民政府共治、共建、共管,

49、社会资本主体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公众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第二节第二节 落实规划传导落实规划传导 建立区域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机制,探索刚弹相济、统筹协调的规划传导路径。强化数据统筹、政策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统筹、时序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成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27 第三节第三节 创新政策体系创新政策体系 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办法,建立资金保障的政策机制、健全生态修复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

50、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保障规划实施落地。第四节第四节 加强科技支撑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理论方法体系与相关标准的建立,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积极推广先进理念与适用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生态修复数据库,将各部门生态修复相关的项目纳入数据库平台,推进修复工程“立项实施验收”全生命周期管理。第五节第五节 严格评估监管严格评估监管 建立监测、评估、管控、考核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适应性监管体系。探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对各项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情况及综合效益进行监测和评估。建立和完善全覆盖、全要素、全指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动态监测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造价工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