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车联网导航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参考范本.docx

上传人:潮汕人 文档编号:1669000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8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联网导航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参考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车联网导航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参考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东亚太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经过先民创造性的劳动,原始农业很早就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出现、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面不断变化的,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的表现形式。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摹本形态 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不断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地主与劳动

2、者之间的依附关系日益松弛,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君主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

3、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自耕农出现以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神农氏对各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4、,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十二生肖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

5、年为一轮回。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除了龙之外,其他都是和古代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从耒耜到曲辕犁耒、耜都是类似铲形的翻土工具。耜的下部带有一个宽头,而耒的下部是分叉的双齿。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6、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

7、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三个优点:一、曲辕和犁褩的出现,淘汰了犁衡(肩轭)。这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二、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三、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

8、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qu bi)、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出山口、入平原,流速骤减,易淤易决,既常泛滥,又常因缺水引发旱灾。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9、,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具体方针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

10、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灌溉的暗渠工程。 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就是对当时使用简陋农具、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形象描述。 耒、耜的耕作方法,包括“推”、 “发”两个动作,前者是刺土,后者是翻土。在以耒、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过

11、程中,必须共同协作。 “耦”表示两人协力共耕,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 ”的卜辞。 “”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众人”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 自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12、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知识链接农产品和各地的食俗 中国北方气候冬季寒冷,结冰期长,雨量较少,主要粮食作物有麦类、高梁、大豆和粟黍等,形成了以面食为

13、主的饮食习俗。南方冬季气温较高,霜期短,雨量较多,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形成了以米饭为主的饮食习惯。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由于多居住于牧区,所以饮食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此外高梁、谷类、根茎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居民的重要主食。在菜肴方面,我国人民也因为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发展到今天,形成以鲁菜、川菜和粤菜等为代表的著名的“八大菜系”。阅读与思考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

14、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自我测评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活动建议走一走,看一看 观察一下自己家乡农村或城郊地区的农田,看看农民种植的都是些什么作物,注意联系家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并对照本课所讲的中国历史上稻、麦农作物区的不同起源和特点,说说自己家乡是哪些农作物的主产区。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

15、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废井田,开阡陌 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在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村社结构虽然保留,但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构成“井”字形,故称“井田”。甲骨文中的“田”字多写作“ ”,证明商代是有井田制的。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

16、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中央一区为“公田”,由贵族占有;四周土地为“私田”,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己;“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的基本精神都是打破井田制中“公田”与“

17、私田”的界限,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晋、楚、郑等国也推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贵族占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

18、2000多年。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君主私有土地是指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此外,除自耕农私有土地外,就是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在广义上说也是土地的主人,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他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战国时期,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也有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第三种是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进入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刘邦的相国萧何曾贱价

19、强买民田数千顷。到武帝时土地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有人提出限制过度占田的主张,但毫无效果。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公元485年,北魏就曾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

20、,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如下: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唐代均田制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贵族、官僚的受田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贵族最多受田百顷,官员最多受田60顷。明清建立之初,统治者均通过减免赋役、由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的方式,鼓励小农垦荒。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

21、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 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土地,正德年间京畿一带的皇庄土地就达37000多顷。江西临江府的豪民“一见附近人民有好山园陆地,辄起谋心,将这年钱债展转违利取息,贫民无从纳还,只得将前项园地并房屋写作卖契”。清代,从顺治初年到嘉庆中期的100多年间,无锡的土地价格上涨了20多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买卖的状况。 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他们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来源。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

22、形成了租佃关系。 另一种无力租佃而直接受雇在地主田地耕种的称雇工,计岁受值的是长工,计时受值的是短工。早期雇工多立有卖身文契,与雇主相当于主仆关系,法律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明清之际雇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至清中期取得了“凡人”地位。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地主和佃农按一

23、定比例分取农产品,称分成租。一般对半分成,地主供给农具、耕牛和较多的生活资料,获取产品的分成比例高达六四、七三甚至八二。定额租制则事先规定,佃农不论丰歉,每年交足固定租额后余皆归己,地主不再干预生产活动。佃农因此拥有更多自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由于有大量剩余人口,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24、,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知识链接西欧庄园经济 中世纪时,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产生活。所以,国王、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园。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也有一些大的庄园包括几个村庄。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庄园里还有供集体使用的森林、牧场、水塘等。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其产品很少出售。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但欧洲封建庄园的经

25、济基础是领主土地所有制,庄园生产者是农奴和依附农,他们与领主具有人身隶属关系。同时,庄园基本上是闭塞的,除了食盐及少数奢侈品外,和外界的经济交流很少。另外,庄园主原则上不向政府纳税,这和中国古代的地主庄园有很大区别。阅读与思考材料一 明末沈氏农书上卷称,雇工农忙之际往往“非酒食不能劝, 比百年前大不同矣”。材料二 乾隆四年(1739年)两江总督那苏图奏报说, “自居己屋, 自备牛种,不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的佃户,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材料三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

26、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在刑律上“俱以凡人科断”。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自我测评1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哪几种主要形式?4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两宋之际,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

27、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山东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巴蜀素有“天府”之誉,都是传统的农业区。 与黄河流域不同,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

28、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它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汇合成互补、互利的统一整体。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日官,

29、三日军,四日钱,五曰愚。”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张籍永嘉行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西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使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民不聊生。史称“(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由此引发了流民南下的高潮。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据统计,截至南朝刘宋初年

30、,南渡人口已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例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人

31、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随着大批北人的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颜氏家训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南朝梁人傅昭的儿媳曾经拿了别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傅昭马上对儿子说:吃了会犯法,告发又不行。于是他们只好

32、把牛肉赶紧埋掉了。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江西、湖南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南方的茶、陶瓷、

33、丝织品、盐业等也赶上或超过北方。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也在此起航和停泊。市区内商贾众多、邸店林立,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到了晚上,“夜市千灯照碧云”,一派繁华景象。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北宋之所以选汴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就是依靠汴水运输南方的粮食,当时每年大概要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34、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 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知识链接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

35、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 (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 (11世纪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世纪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自我测评 1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而了解古代手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从二里头

36、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这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备,而且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分布范围约2平方千米。开采年代始于西周,经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累计产铜约10万吨。炼渣含铜量仅为07,表明冶铜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矿井开采深度有的多达60余米,低于当地潜水水位20多米。在采掘方法上,采取了竖井、盲井、斜巷、平巷相结合的发掘方式;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问题,已具备排水系统;在巷道支护上,创造了榫接和搭接相结合的支架方式,有效承受了巷道的压力,有的支架至今还相当牢固。 青铜器种类繁多,主要有

37、礼器、兵器、乐器、饮食器和生产工具等。每一类又有很多种,如饮食器有鼎、爵、簋(gu)、觥(gng)等,兵器有斧、剑、戈、刀等。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块炼铁和生铁 人类早期通常是在较低的温度(8001000)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而得到块炼铁。这种铁为海绵状固体,杂质较多,含碳量低,质软,只能锻,不能铸。生铁即铸铁,在11501300高温下冶炼出来,出炉时呈液态,可以浇铸成形,含碳量一般超过2,杂质较少,质地硬脆。从块炼铁到生铁,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 从春秋时期开始,通过改进技术手段,人们开始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38、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千金颖合,百炼锋成。-庾信刀铭 美国学者郝若贝曾依据兵器、农具、铸钱耗铁等情况,估算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使炼出的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在广东新会一处13世纪后期的冶铁遗址中, 出土过焦炭,而欧洲直到1709年才开始用焦炭冶铁。焦炭的使用曾直接促成欧洲冶铁业的发达,并构成了当时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一环。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

39、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苏轼石炭(煤)衣被天下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距今约48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带、绢片是用家蚕丝织成的,绢片经纬密度为每厘米48根。 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 唐代出现的缂丝技艺,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

40、业部门。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搅车)、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她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比较各种衣被原料,你能说出棉花和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吗?从烧陶到制瓷陶器的

41、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纹饰缤纷的彩陶,薄如蛋壳、黑亮如漆的黑陶,熠熠生辉的白陶等。 陶器为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人们先后成功地烧出了青瓷和白瓷。陶器和瓷器 从制作原理上讲,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但瓷器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瓷器是用瓷土(含高岭土、长石、石英等成分)做胎,表面施有高温玻璃质釉,经1200以上高温烧成,胎质烧结,致密坚硬,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无论厚薄皆半透明,敲击声清脆。陶器一般为黏土(含少量高岭土)做胎,烧制温度不超过1000cC,器表无釉或施有低温釉,胎质未完全烧结,有吸水性,无

42、半透明性,敲击声低闷。从生活需要出发,想一想,陶器为什么恰好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出来? 烧制白瓷极其困难。瓷土中普遍含有呈色性很强的铁,如果含量超过1,烧出的瓷器就呈灰白色,含量越多颜色越重。因此,要使胎、釉洁白,必须把胎料和釉料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质的硬度、釉色的纯度都远胜前代。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邢窑白瓷瓷质坚致,釉色洁白,“类银”、“类雪”,最负盛名。杜甫曾写诗赞扬大邑的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

43、通用之。-唐李肇国史补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是专门送给君主和王公的礼品。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十分普遍,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天子之六工,曰土

44、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 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据考工记记载,齐国的官营手工业包括木作、冶铸等行业共30个专门的生产部门,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zh)之工二”。这一时期出土的手工业品上往往刻有督造的机构、各级工官和生产者的名字,他们必须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

45、, 相陈以巧,相高以知。-管子小匡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由于强制劳动,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义。公元前22年,“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唐宋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 在这一时期的城市中,独立经营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日益增多,著名的木匠公输般就是当时个体手工业者的杰出代表。大工商业者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很大,雇工及奴婢众多, “富埒(li)王侯”。(豪强)得管山海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