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品]自考~第二外语日语串讲+历年真题.doc

上传人:不要太帅 文档编号:176154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自考~第二外语日语串讲+历年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自考~第二外语日语串讲+历年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自考~第二外语日语串讲+历年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自考~第二外语日语串讲+历年真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自考~第二外语日语串讲+历年真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际效率递减 E流动偏好1.2从大的方面看,消费者行为包含了这样几个层次(ABC)A消费者的资源初次分配选择B消费者的资源再分配选择C消费者的资源消费购买选择1.3魁奈是重农学派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观点(AB)A他把消费品区分为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B必需品的消费是增加财富和收人的 C奢侈品的消费也有利于财富增加 D增加奢侈品消费1.4凯恩斯分析有效需求不足时提出的三大心理规律(ABCD)A “消费倾向递减”B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C “流动偏好”D需求弹性规律 E纯产品规律1.5从研究方法看,凯恩斯所建立的收人决定理论体系采用的方法是(AB)A短期的 B历史分析法 C静态的 D实证分析法1.6消费”

2、行为特征包括(ABCDE)A效用最大化原则B习惯性 C不可逆性 D示范性 E复杂性1.7经济学所考察的消费者是指(AB)A个人 B家庭 C关系集团 D无行为能力的人1.8消费过程的自然属性通常表现在(ABC)A它和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 B某些消费方式具有自然的属性 C消费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D消费水平高低取决于人们对自然改造的能力 E消费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1.9效用最大化是指消费者对(AB)追求最大化 A商品 B劳务 C习惯 D生产 E 储蓄1.10消费过程的社会属性表现在(ABC)A社会经济关系影响和制约消费过程 B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对消费的影响和作用C不同社会

3、制度下人们对消费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不同 D消费能反映出国民收人的总体状况E消费水平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生产力状况1.11消费包括(AB)A生产消费 B生活消费 C精神消费D物质消费 E商品消费1.12从自然属性看,消费过程的要素包括(AC)A消费者B生产者 C消费对象 D消费工具 E消费方式1.13消费决定生产是从下列哪些角度讲的(AC)A消费作为生产的目的 B消费作为生产的基础 C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实现形式 D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条件 E消费影响着生产的方式1.14消费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E)A消费者 B消费对象 C消费工具 D消费资料所有制 E社会消费方式1.15消费对分配的影响有(A

4、B)A;没有消费分配便失去意义 B消费水平、结构及方式对将来分配产生要求,引起分配变化 C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决定着分配的方式 D消费结构日益合理影响着分配的手段 E 分配的合理与否最终受消费需求制约1.16属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范围的所有制形式是(ABC)A生产资料所有制 B劳动力所有制C消费资料所有制 D资金所有制 E生产工具所有制1.17广义的总需求包括(BC)A生产需求 B消费需求 C总投资需求 D社会需求 E个人需求1.18消费对交换的制约具体表现在(ACD)A消费水平制约着交换的规模 B消费关系制约交换的发展 C消费结构制约着交换结构 D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制约着交换取向 E消费者人数制约

5、着交换的规模1.19狭义的总需求包括(AE)A消费需求 B生产需求 C社会需求 D总投资需求 E净投资需求2.1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包括的基本要素有(AB)A消费者面临的限制性条件 B最大化目标C 个人消费形式 D集体消费形式2.2P1/P2 就是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就是说(ABC)是相同的。A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B相对价格 C替换 D产品数量2.3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就是要考虑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如何分配他们收人及这些决策如何受(AB)的影响。A收人 B价格C消费方法 D消费结构2.4假定消费者收人为 m 商品 X单价为 P1,而商品 y 的单价为 P2则约束线 m 二 P;Q;PZQ。含义为

6、(ABD)A在 P1 和 P2 价格下购买 Q1 和 Q2 花费最多等于mB在 P1 和 P2 价格下购买 Q1和 Q2 花费可以小于 mC在 P1 和P2 价格下购买 Q1 和 Q2 花费可以大于等于 mD在 P1 和 P2 价格下购买 Q1 和 Q2 花费一在约束线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之内2.5预算约束线变动的两个原因(AB)A价格变动 B收人变动C消费数量变动 D消费质量差异2.6亚文化群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A民族亚文化群 B,宗教亚文化群 C地理亚文化群 D年龄亚文化群2.7收人变化会引起预算约束线平行(AB)A向外 B内移C旋转 D不动2.8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活

7、方式因而在上面(ABC)方面表现不同。A 消费水平 B消费结构 C消费方式D社会阶层2.9、根据消费主体多寡的不同,消费方式可区分的两种形式是(AB)A个人消费形式 B集体消费形式 C自然消费形式 D社会消费形式 E家庭消费形式2.10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由低到高(ABCDE)的层次。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需要 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2.11在家庭作为基本消费单位的情况下,长期共存的消费方式是(CD)A个人消费 B本人消费 C个人的家庭消费 D社会公共消费 E自然消费2.12消费方式的社会形式取决于(ABCD)A社会经济条件B历史传统 C风俗习惯 D其他社会因素 E时空

8、条件2.13生产社会化不仅要求劳动社会化,而且要求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这是因为:(AB)A劳动者作为社会总体劳动力中的一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门劳动技能。B生产社会化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物质条件的。C科学技术进步能推动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D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为生产社会化提供物质技术条件E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社会不需要体力劳动者2.14.影响消费方式的因素(ABCDE)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制度 C时间节约规律D民族特点和地理环境 E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2.15.消费方式接性质分类有(DE)A个人消费方式 B集团消费方式 C,公共消费方式 D,消费的自然方式 E消费的社会方式2.16消费方式可分为(

9、ABCD)A、个人消费 B集体消费 C家庭消费 D社会消费 E大众消费2.17家庭支出受下列哪些因素制约(ABCDE)A生活环境B地理条件 C劳动者职业D兴趣爱好 E家庭成员构成及健康的状况2.18属于社会消费方式的行业包括(ABCDE)A日常生活服务业 B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业 C修理服务业 D文化娱乐服务业E教育体育卫生、保健服务业2.19,研究消费方式,应研究(ABCD)A消费服务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B社会对消费方式的必要选择,指导原则和组织形式C分析消费方式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D寻求和探索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国情的消费方式 E消费方式和精神文明的关系2.20社会主义时期,家庭消费的主

10、要内容是(ABCDE)A家庭的物质生活消费 B文化教育消费 C劳务消费 D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 E教育子.1.4固定资产投资占比66.37%2.2流动资金万元5657.492.2.1流动资金占比33.63%3收入万元39882.004总成本万元31112.525利润总额万元8769.486净利润万元6577.117所得税万元1.438增值税万元1209.589税金及附加万元329.2710纳税总额万元3731.2211利税总额万元10308.3312投资利润率52.14%13投资利税率61.28%14投资回报率39.10%15回收期年4.0616设备数量台(套)11317年用电量千瓦时12637

11、76.7118年用水量立方米35824.2919总能耗吨标准煤158.3820节能率29.81%21节能量吨标准煤64.6922员工数量人742.说明:部分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复习整理笔记第一章 结论()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 神话()第四章 民间传说()第五章 民间故事()第六章 史诗()第七章 民间长诗()第八章 民间歌谣()第九章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 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

12、十六章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 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 绪论 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原生

13、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民间

14、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

15、口语为载体的。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关系密切。尽管这样,民间文艺学仍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甚至还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地理方法等。因此,尽管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可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简单应用: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 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16、。作家文学是相对于民间文学来说的,它是指由作家创作的有一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首先是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其次是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再次是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最后是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

17、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我们先来探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首先,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其次,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

18、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因此民间文学的创作为作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如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得巨大成功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再次,在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创造了许多美的形式。民间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体的演变,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由最初口语色彩浓重的诗歌到后来的词,曲,小说等。最后,民间文学影响了作家的审美个性,它改变了传统文人对民间的忽视,重视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主张在庸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借鉴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加

19、以表现。然后我们再来探讨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首先,作家文学可以有效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保存和记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再创作,使得民间文学这一宝贵遗产得以流传下去。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 , 魏略等书都有记录。其次,提高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和艺术表现力,使民间文学由俗变雅。使得民间文学产生新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表现手段,深化作品原有的思想内涵(甚至发掘出新的内涵) ,同时对民间文学起到保存挽救的作用。例如建国后,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先生就重写过白蛇传 、 牛郎织女等作品,诗人公刘等人重新编写过长诗阿诗玛 ,于是上述民间文学作品就以书面文字形式更为

20、世人了解、熟悉。但是,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有不利影响,往往作家会过度追求“雅”而失去了民间文学本身的韵味,因文化与审美观的时代差异和政治考虑对民间文学作品加以“合理化”使得为求美而失真我认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既应循各自的创作规律,保持各自的风格特色,独立发展;又需相互汲取,互相渗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代小说家们自觉地走向民间,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对民间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提升,使民间素材的运用与艺术文化精神的表现紧相维系、互为表里,从而收到特殊表达的效果。5、综合应用: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功能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

21、科全书,因而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多重功能。民间文学的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形式又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有很广阔的群众基础,它是人民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民间文学真实而确切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因而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民间文学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地运用;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理想,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民间文学还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自我娱

22、乐、消除疲劳、恢复精神。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1、识记: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含义及表现(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在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了的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鲜明的历史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不同的表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采取集体分工方式, (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组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

23、等作品。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2)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在过去,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采风” ,即及时搜集和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 ,就因为它有口头性这个明显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形式提出的;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别的特征。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须的表达形式。民间文学的明显标志,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

24、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 如民间文学作品的风格刚健清新,结构单纯而灵活;形象鲜明,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深入浅出; 多用比兴、夸张、对比、重叠、复沓、谐音等艺术手法。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 民众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只能使用口头语言传播自己的作品,就是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一直沿用着“口传心

25、授”的方式。.口头传播使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空间很广,流传时间很久。 从历史发展中看,不少口头作品,如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被传诵了千年以上,从地理条件看,许多口头作品传播到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传到国外。民间文学主要还是依托众人口耳相传的流动传递渠道来传承。 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口传历史史诗、叙事诗也是如此。 如诗经中的生民 公刘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蒙古史诗江格尔 、柯尔克孜玛纳斯 、苗族史诗古歌等等,其它如咒语、口彩及占卜一类的语辞部分。(3)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

26、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来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流传地

27、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 ,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 “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在发展过程中, 民间文学一方面在

28、不断变化, 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第一,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第二,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总之,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2、领会: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形成及传承人的作用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这个伟大集体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又因为是口头创作,不可能像作家创作那样冥思苦想,反复推敲,往往只能就眼前景、身旁事引发感概,即兴编创。于是,适宜于口头创作的种种格式、套路就应运而生了,且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