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流行病学》课件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pptx

上传人:bubibi 文档编号:18018222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X 页数:62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课件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流行病学》课件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流行病学》课件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流行病学》课件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流行病学》课件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uuuuuu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ase-control studycase-control studycase-control studycase-control studycase-control study)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研究中,它对观察对象不施加干预。研究中,它对观察对象不施加干预。研究中,它对观察对象不施加干预。研究中,它对观察对象不施加干预。研究中,它对观察对象不施加干预。研究中

2、,它对观察对象不施加干预。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的范畴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的范畴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的范畴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的范畴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的范畴属于分析流行病学的范畴设计上设立了对照组,设计上设立了对照组,设计上设立了对照组,设计上设立了对照组,设计上设立了对照组,设计上设立了对照组,比较分析暴露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及水平的差异来判断其与疾病的关联,比较分析暴露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及水平的差异来判断其与疾病的关联,比较分析暴露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及水平的差异来判断其与疾病的关联,比较分析暴露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及水平的差异来判断其与疾病的关联,比较分析暴露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

3、分布及水平的差异来判断其与疾病的关联,比较分析暴露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及水平的差异来判断其与疾病的关联,检验病因假设、提供研究病因的线索。检验病因假设、提供研究病因的线索。检验病因假设、提供研究病因的线索。检验病因假设、提供研究病因的线索。检验病因假设、提供研究病因的线索。检验病因假设、提供研究病因的线索。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 一、概念一、概念一、概念一、概念一、概念一、概念先将研究对象按研究疾病的有无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先将研究对象按研究疾病的有无分

4、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先将研究对象按研究疾病的有无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先将研究对象按研究疾病的有无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先将研究对象按研究疾病的有无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先将研究对象按研究疾病的有无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然后调查两组研究对象过去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的暴露情况,然后调查两组研究对象过去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的暴露情况,然后调查两组研究对象过去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的暴露情况,然后调查两组研究对象过去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的暴露情况,然后调查两组研究对象过去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的暴露情况,然后调查两组研究对象过去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的暴露情况,再比较两组可疑因素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差异

5、,再比较两组可疑因素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差异,再比较两组可疑因素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差异,再比较两组可疑因素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差异,再比较两组可疑因素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差异,再比较两组可疑因素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差异,进而判断可疑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进而判断可疑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进而判断可疑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进而判断可疑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进而判断可疑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进而判断可疑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图图图图图图5-1 5-1 5-1 5-1 5-1 5-1 病例对

6、照研究原理病例对照研究原理病例对照研究原理病例对照研究原理病例对照研究原理病例对照研究原理uuuuuu暴露(暴露(暴露(暴露(暴露(暴露(exposureexposureexposureexposureexposure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年龄、性别及遗传等)、行为(如吸烟)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年龄、性别及遗传等)、行为(如吸烟)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年龄

7、、性别及遗传等)、行为(如吸烟)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年龄、性别及遗传等)、行为(如吸烟)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年龄、性别及遗传等)、行为(如吸烟)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年龄、性别及遗传等)、行为(如吸烟)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处于某种状态。uuuuuu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亦称病因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亦称病因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亦称病因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亦称病因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亦称病因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亦称病因(causation of disease)(causation of disease)(causa

8、tion of disease)(causation of disease)(causation of disease)(causation of disease),也可以是保护因素。,也可以是保护因素。,也可以是保护因素。,也可以是保护因素。,也可以是保护因素。,也可以是保护因素。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特点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特点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特点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特点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特点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特点1 1 1 1 1 1研究开始的时间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即在研究开始时就有一批可供选择研究开始的时间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即在研究开始时就有一批可供选择研究开始的时间

9、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即在研究开始时就有一批可供选择研究开始的时间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即在研究开始时就有一批可供选择研究开始的时间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即在研究开始时就有一批可供选择研究开始的时间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即在研究开始时就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的病例;的病例;的病例;的病例;的病例;2 2 2 2 2 2研究对象按患病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按患病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按患病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按患病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按患病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按患病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3 3 3 3 3 3研究的暴露因素通过回顾研究对象过去的情况得到;

10、研究的暴露因素通过回顾研究对象过去的情况得到;研究的暴露因素通过回顾研究对象过去的情况得到;研究的暴露因素通过回顾研究对象过去的情况得到;研究的暴露因素通过回顾研究对象过去的情况得到;研究的暴露因素通过回顾研究对象过去的情况得到;4 4 4 4 4 4研究的方法是由果索因,即通过已出现的疾病寻找其过去可能存在的致研究的方法是由果索因,即通过已出现的疾病寻找其过去可能存在的致研究的方法是由果索因,即通过已出现的疾病寻找其过去可能存在的致研究的方法是由果索因,即通过已出现的疾病寻找其过去可能存在的致研究的方法是由果索因,即通过已出现的疾病寻找其过去可能存在的致研究的方法是由果索因,即通过已出现的疾

11、病寻找其过去可能存在的致病原因;病原因;病原因;病原因;病原因;病原因;5 5 5 5 5 5只能分析暴露与疾病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程度,但不能确定其因果关系。只能分析暴露与疾病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程度,但不能确定其因果关系。只能分析暴露与疾病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程度,但不能确定其因果关系。只能分析暴露与疾病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程度,但不能确定其因果关系。只能分析暴露与疾病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程度,但不能确定其因果关系。只能分析暴露与疾病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程度,但不能确定其因果关系。三、应用范围三、应用范围三、应用范围三、应用范围三、应用范围三、应用范围1 1 1 1 1 1用于疾病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的

12、研究,特别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因用于疾病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的研究,特别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因用于疾病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的研究,特别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因用于疾病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的研究,特别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因用于疾病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的研究,特别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因用于疾病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的研究,特别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因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2 2 2 2 2 2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3 3 3 3 3 3疾病预后因素的探讨;疾病预后因素的探讨;疾病预后因素的探讨;疾病预后因素的探讨;

13、疾病预后因素的探讨;疾病预后因素的探讨;4 4 4 4 4 4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5 5 5 5 5 5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一、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一、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一、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一、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一、非

14、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一、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uuuuuu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unmatch case-control study)(unmatch case-control study)(unmatch case-control study)(unmatch case-control study)(unmatch case-control study)(unmatch case-control study)按照研究要求分别在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病按照研究要求分别在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中随

15、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病按照研究要求分别在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病按照研究要求分别在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病按照研究要求分别在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病按照研究要求分别在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病例组和对照组,例组和对照组,例组和对照组,例组和对照组,例组和对照组,例组和对照组,由于其不对病例个体进行匹配,故称为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由于其不对病例个体进行匹配,故称为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由于其不对病例个体进行匹配,故称为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由于其不对病例个体进行匹配,故称为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由于其不对

16、病例个体进行匹配,故称为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由于其不对病例个体进行匹配,故称为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图图图图图图5-2 5-2 5-2 5-2 5-2 5-2 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uuuuuu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match case-control study)(match case-control study)(

17、match case-control study)(match case-control study)(match case-control study)(match case-control study)为了排除非研究因素的干扰,常常通过匹配的方法,使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非为了排除非研究因素的干扰,常常通过匹配的方法,使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非为了排除非研究因素的干扰,常常通过匹配的方法,使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非为了排除非研究因素的干扰,常常通过匹配的方法,使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非为了排除非研究因素的干扰,常常通过匹配的方法,使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非为了排除非研究因素的干扰,常常通过匹配的方法,使病例组与对照组的

18、非研究因素或非研究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因素或非研究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因素或非研究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因素或非研究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因素或非研究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因素或非研究特征具有一致性。例如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时,可使两组的年龄相同或接近,这样可以排除因为年龄不同例如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时,可使两组的年龄相同或接近,这样可以排除因为年龄不同例如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时,可使两组的年龄相同或接近,这样可以排除因为年龄不同例如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时,可使两组的年龄相同或接近,这样可以排除因为年龄不同例如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时,可使两组的年龄相同或接近,这样可以排除因为年龄不同例如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时,

19、可使两组的年龄相同或接近,这样可以排除因为年龄不同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对研究结果的干扰。uuuuuu匹配(匹配(匹配(匹配(匹配(匹配(matchingmatchingmatchingmatchingmatchingmatching)选择对照时,采用限制的方法,使对照组的一些重要特征与病例组相似,保选择对照时,采用限制的方法,使对照组的一些重要特征与病例组相似,保选择对照时,采用限制的方法,使对照组的一些重要特征与病例组相似,保选择对照时,采用限制的方法,使对照组的一些重要特征与病例组相似,保选择对照时,采用限制的方法,使对

20、照组的一些重要特征与病例组相似,保选择对照时,采用限制的方法,使对照组的一些重要特征与病例组相似,保证可能的混杂因素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中均衡一致。证可能的混杂因素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中均衡一致。证可能的混杂因素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中均衡一致。证可能的混杂因素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中均衡一致。证可能的混杂因素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中均衡一致。证可能的混杂因素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中均衡一致。匹配的目的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效率。匹配的目的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效率。匹配的目的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效率。匹配的目的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效率。匹配的目的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效率。匹配的

21、目的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效率。常见匹配方法常见匹配方法常见匹配方法常见匹配方法常见匹配方法常见匹配方法uuuuuu1 1 1 1 1 1频数匹配(频数匹配(频数匹配(频数匹配(频数匹配(频数匹配(frequency matchingfrequency matchingfrequency matchingfrequency matchingfrequency matchingfrequency matching)指只需要匹配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的构成比一致或接近,而不需要具体到对每个病例个指只需要匹配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的构成比一致或接近,而不需要具体到对每个病例个指只需要匹配

22、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的构成比一致或接近,而不需要具体到对每个病例个指只需要匹配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的构成比一致或接近,而不需要具体到对每个病例个指只需要匹配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的构成比一致或接近,而不需要具体到对每个病例个指只需要匹配因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的构成比一致或接近,而不需要具体到对每个病例个体进行匹配。体进行匹配。体进行匹配。体进行匹配。体进行匹配。体进行匹配。例如例如例如例如例如例如以性别作为匹配因素,则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以性别作为匹配因素,则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以性别作为匹配因素,则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以性别作为匹配

23、因素,则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以性别作为匹配因素,则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以性别作为匹配因素,则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那么对照组的各个年龄阶段的比例要与病例组接近。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那么对照组的各个年龄阶段的比例要与病例组接近。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那么对照组的各个年龄阶段的比例要与病例组接近。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那么对照组的各个年龄阶段的比例要与病例组接近。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那么对照组的各个年龄阶段的比例要与病例组接近。以年龄作为匹配因素,那么对照组的各个年龄阶段的比例要与病例组接近。uuuuuu2 2 2 2 2 2个体匹配(

24、个体匹配(个体匹配(个体匹配(个体匹配(个体匹配(individual matchingindividual matchingindividual matchingindividual matchingindividual matchingindividual matching)以病例组的个体为单位,每一病例个体按照匹配因素为其配上一个或者几个对照。以病例组的个体为单位,每一病例个体按照匹配因素为其配上一个或者几个对照。以病例组的个体为单位,每一病例个体按照匹配因素为其配上一个或者几个对照。以病例组的个体为单位,每一病例个体按照匹配因素为其配上一个或者几个对照。以病例组的个体为单位,每一病例个

25、体按照匹配因素为其配上一个或者几个对照。以病例组的个体为单位,每一病例个体按照匹配因素为其配上一个或者几个对照。匹配对照的个体数可有匹配对照的个体数可有匹配对照的个体数可有匹配对照的个体数可有匹配对照的个体数可有匹配对照的个体数可有1 1 1 1 1 1,222222c c c c c c,分别称为,分别称为,分别称为,分别称为,分别称为,分别称为1:11:11:11:11:11:1匹配匹配匹配匹配匹配匹配(又称配对又称配对又称配对又称配对又称配对又称配对)、1:21:21:21:21:21:2匹配匹配匹配匹配匹配匹配1:1:1:1:1:1:c c c c c c匹配。匹配。匹配。匹配。匹配。

26、匹配。如:以如:以如:以如:以如:以如:以1:21:21:21:21:21:2匹配为例,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进行匹配时,病例组中的每个患者都需要在对照组中选取性匹配为例,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进行匹配时,病例组中的每个患者都需要在对照组中选取性匹配为例,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进行匹配时,病例组中的每个患者都需要在对照组中选取性匹配为例,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进行匹配时,病例组中的每个患者都需要在对照组中选取性匹配为例,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进行匹配时,病例组中的每个患者都需要在对照组中选取性匹配为例,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进行匹配时,病例组中的每个患者都需要在对照组中选取性别一样

27、、年龄相近的别一样、年龄相近的别一样、年龄相近的别一样、年龄相近的别一样、年龄相近的别一样、年龄相近的2 22 22 2个非患者作为对照。个非患者作为对照。个非患者作为对照。个非患者作为对照。个非患者作为对照。个非患者作为对照。匹配过程中的匹配过程中的匹配过程中的匹配过程中的匹配过程中的匹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uuuuuu选择的匹配因素应该是混杂因素或潜在的混杂因素选择的匹配因素应该是混杂因素或潜在的混杂因素选择的匹配因素应该是混杂因素或潜在的混杂因素选择的匹配因素应该是混杂因素或潜在的混杂因素选择的匹配因素应该是混杂因素或潜在的混杂因素选择的匹配因素应该是

28、混杂因素或潜在的混杂因素uuuuuu若把不必要的因素(如非混杂因素甚至是研究因素)当作匹配因素进行匹配,若把不必要的因素(如非混杂因素甚至是研究因素)当作匹配因素进行匹配,若把不必要的因素(如非混杂因素甚至是研究因素)当作匹配因素进行匹配,若把不必要的因素(如非混杂因素甚至是研究因素)当作匹配因素进行匹配,若把不必要的因素(如非混杂因素甚至是研究因素)当作匹配因素进行匹配,若把不必要的因素(如非混杂因素甚至是研究因素)当作匹配因素进行匹配,不仅增加了选择对照组的难度,也可能由于重要信息丢失导致疾病与暴露因素不仅增加了选择对照组的难度,也可能由于重要信息丢失导致疾病与暴露因素不仅增加了选择对照组

29、的难度,也可能由于重要信息丢失导致疾病与暴露因素不仅增加了选择对照组的难度,也可能由于重要信息丢失导致疾病与暴露因素不仅增加了选择对照组的难度,也可能由于重要信息丢失导致疾病与暴露因素不仅增加了选择对照组的难度,也可能由于重要信息丢失导致疾病与暴露因素的关联程度被扩大或者被掩盖的关联程度被扩大或者被掩盖的关联程度被扩大或者被掩盖的关联程度被扩大或者被掩盖的关联程度被扩大或者被掩盖的关联程度被扩大或者被掩盖匹配过度(匹配过度(匹配过度(匹配过度(匹配过度(匹配过度(over-matchingover-matchingover-matchingover-matchingover-matchingo

30、ver-matching)uuuuuu一般而言,匹配数为一般而言,匹配数为一般而言,匹配数为一般而言,匹配数为一般而言,匹配数为一般而言,匹配数为4 4 4 4 4 4时,效率最高。时,效率最高。时,效率最高。时,效率最高。时,效率最高。时,效率最高。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一)提出

31、病因假设、确定研究目的(一)提出病因假设、确定研究目的(一)提出病因假设、确定研究目的(一)提出病因假设、确定研究目的(一)提出病因假设、确定研究目的(一)提出病因假设、确定研究目的(二)制定研究方案(二)制定研究方案(二)制定研究方案(二)制定研究方案(二)制定研究方案(二)制定研究方案(三)收集资料(三)收集资料(三)收集资料(三)收集资料(三)收集资料(三)收集资料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五)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五)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五)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五)总结并提出研究

32、报告(五)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五)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图图图图图图5-3 5-3 5-3 5-3 5-3 5-3 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二、二、二、二、二、二、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对象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对象的选择(一)病例组的选择(一)病例组的选择(一)病例组的选择(一)病例组的选择(一)病例组的选择(一)病例组的选择uuuuuu病例的种类:病例的种类:病例的种类:病例的种类:病例的种类:病例的种类:(1 1

33、 1 1 1 1)新发病例新发病例新发病例新发病例新发病例新发病例(incident caseincident caseincident caseincident caseincident caseincident case):新近出现的病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新近出现的病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新近出现的病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新近出现的病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新近出现的病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新近出现的病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2 2 2 2 2 2)现患病例现患病例现患病例现患病例现患病例现患病例(prevalent caseprevalent caseprevale

34、nt caseprevalent caseprevalent caseprevalent case):过去出现的病例,常受到疾病迁延及存活因素的影响;:过去出现的病例,常受到疾病迁延及存活因素的影响;:过去出现的病例,常受到疾病迁延及存活因素的影响;:过去出现的病例,常受到疾病迁延及存活因素的影响;:过去出现的病例,常受到疾病迁延及存活因素的影响;:过去出现的病例,常受到疾病迁延及存活因素的影响;(3 3 3 3 3 3)死亡病例死亡病例死亡病例死亡病例死亡病例死亡病例(death casedeath casedeath casedeath casedeath casedeath case):

35、已经死亡的病例,主要由代理者(家属)提供信息,准确:已经死亡的病例,主要由代理者(家属)提供信息,准确:已经死亡的病例,主要由代理者(家属)提供信息,准确:已经死亡的病例,主要由代理者(家属)提供信息,准确:已经死亡的病例,主要由代理者(家属)提供信息,准确:已经死亡的病例,主要由代理者(家属)提供信息,准确性差。性差。性差。性差。性差。性差。uuuuuu病例的基本要求:病例的基本要求:病例的基本要求:病例的基本要求:病例的基本要求:病例的基本要求:(1 1 1 1 1 1)确诊的病人,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诊断标准,如需自定标准,应要求标准)确诊的病人,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诊断

36、标准,如需自定标准,应要求标准)确诊的病人,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诊断标准,如需自定标准,应要求标准)确诊的病人,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诊断标准,如需自定标准,应要求标准)确诊的病人,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诊断标准,如需自定标准,应要求标准)确诊的病人,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诊断标准,如需自定标准,应要求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2 2 2 2 2 2)在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这三种病例中,最好选择新发病例,以减少回忆偏)在新发病例、现患病例

37、和死亡病例这三种病例中,最好选择新发病例,以减少回忆偏)在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这三种病例中,最好选择新发病例,以减少回忆偏)在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这三种病例中,最好选择新发病例,以减少回忆偏)在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这三种病例中,最好选择新发病例,以减少回忆偏)在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这三种病例中,最好选择新发病例,以减少回忆偏倚的影响。倚的影响。倚的影响。倚的影响。倚的影响。倚的影响。(3 3 3 3 3 3)所选病例须具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所选病例须具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所选病例须具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所选病例须具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可能性

38、。)所选病例须具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所选病例须具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可能性。(4 4 4 4 4 4)病例的外部因素即非研究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等)应尽量一致,以增强两组的)病例的外部因素即非研究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等)应尽量一致,以增强两组的)病例的外部因素即非研究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等)应尽量一致,以增强两组的)病例的外部因素即非研究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等)应尽量一致,以增强两组的)病例的外部因素即非研究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等)应尽量一致,以增强两组的)病例的外部因素即非研究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等)应尽量一致,以增强两组的可比性。可比性。可比性。可比性。可比性

39、。可比性。uuuuuu病例的来源病例的来源病例的来源病例的来源病例的来源病例的来源(1 1 1 1 1 1)医院:研究对象主要是医院的现患病人或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研究对象主要是医院的现患病人或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研究对象主要是医院的现患病人或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研究对象主要是医院的现患病人或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研究对象主要是医院的现患病人或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研究对象主要是医院的现患病人或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记载的既往病人。记载的既往病人。记载的既往病人。记载的既往病人。记载的既往病人。记载的既往病人。优点优点优点优点优点优点

40、: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且更易合作,可以平衡病例和对照的外部因素。此外,比较容易从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且更易合作,可以平衡病例和对照的外部因素。此外,比较容易从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且更易合作,可以平衡病例和对照的外部因素。此外,比较容易从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且更易合作,可以平衡病例和对照的外部因素。此外,比较容易从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且更易合作,可以平衡病例和对照的外部因素。此外,比较容易从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且更易合作,可以平衡病例和对照的外部因素。此外,比较容易从医疗记录和生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医疗记录和生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医疗记录和生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医疗记录和生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医疗记录和生物

41、标本收集暴露信息。医疗记录和生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2 2 2 2 2 2)社区:对象的选择主要依据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对象的选择主要依据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对象的选择主要依据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对象的选择主要依据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对象的选择主要依据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对象的选择主要依据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 。优点:优点:优点:优点:优点:优点:能较好地确定源人群,并保证病例及对照来自同一源人群,而且更能反映源人群的暴露情能较好地确定源人群,并保证病例及对照

42、来自同一源人群,而且更能反映源人群的暴露情能较好地确定源人群,并保证病例及对照来自同一源人群,而且更能反映源人群的暴露情能较好地确定源人群,并保证病例及对照来自同一源人群,而且更能反映源人群的暴露情能较好地确定源人群,并保证病例及对照来自同一源人群,而且更能反映源人群的暴露情能较好地确定源人群,并保证病例及对照来自同一源人群,而且更能反映源人群的暴露情况。况。况。况。况。况。(二)对照组的选择(二)对照组的选择(二)对照组的选择(二)对照组的选择(二)对照组的选择(二)对照组的选择uuuuuu对照组的选择原则:对照组的选择原则:对照组的选择原则:对照组的选择原则:对照组的选择原则:对照组的选择

43、原则:较为理想的对照是较为理想的对照是较为理想的对照是较为理想的对照是较为理想的对照是较为理想的对照是全人群或者健康人群的随机样本全人群或者健康人群的随机样本全人群或者健康人群的随机样本全人群或者健康人群的随机样本全人群或者健康人群的随机样本全人群或者健康人群的随机样本;但是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对照为但是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对照为但是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对照为但是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对照为但是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对照为但是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对照为病例源人群的病例源人群的病例

44、源人群的病例源人群的病例源人群的病例源人群的随机样本。随机样本。随机样本。随机样本。随机样本。随机样本。uuuuuu对照组选择的基本要求对照组选择的基本要求对照组选择的基本要求对照组选择的基本要求对照组选择的基本要求对照组选择的基本要求(1 1 1 1 1 1)应该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应该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应该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应该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应该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应该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 ;(2 2 2 2 2 2)对照组的病人除了不患所研究的疾病外,还要求不患有与研究因素有)对照组的病人除了不患所研究的疾病外,还要求不患有与研究因素有)对照组的病人除了不患所研究的疾病外,还要求

45、不患有与研究因素有)对照组的病人除了不患所研究的疾病外,还要求不患有与研究因素有)对照组的病人除了不患所研究的疾病外,还要求不患有与研究因素有)对照组的病人除了不患所研究的疾病外,还要求不患有与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关的其他疾病;关的其他疾病;关的其他疾病;关的其他疾病;关的其他疾病;(3 3 3 3 3 3)如条件允许,选择多组对照,设立多组对照可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如条件允许,选择多组对照,设立多组对照可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如条件允许,选择多组对照,设立多组对照可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如条件允许,选择多组对照,设立多组对照可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如条件允许,选择多组对照,设立

46、多组对照可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如条件允许,选择多组对照,设立多组对照可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uuuuuu对照组选择的来源对照组选择的来源对照组选择的来源对照组选择的来源对照组选择的来源对照组选择的来源(1 11 11 1)医院患其它疾病的病人,未患所研究疾病且未患与研究疾病有相同病因的疾病;)医院患其它疾病的病人,未患所研究疾病且未患与研究疾病有相同病因的疾病;)医院患其它疾病的病人,未患所研究疾病且未患与研究疾病有相同病因的疾病;)医院患其它疾病的病人,未患所研究疾病且未患与研究疾病有相同病因的疾病;)医院患其它疾病的病人,未患所研究疾病且未患与研究疾病有相同病因的疾病;)医院患其它疾病

47、的病人,未患所研究疾病且未患与研究疾病有相同病因的疾病;(2 22 22 2)病例的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病例的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病例的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病例的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病例的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病例的亲属、朋友、同事、同学;(3 33 33 3)社区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群;)社区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群;)社区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群;)社区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群;)社区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群;)社区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群;(4 44 44 4)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

48、病例或健康人;)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5 55 55 5)被研究的总体人群中非该病人群的全部或随机样本;)被研究的总体人群中非该病人群的全部或随机样本;)被研究的总体人群中非该病人群的全部或随机样本;)被研究的总体人群中非该病人群的全部或随机样本;)被研究的总体人群中非该病人群的全部或随机样本;)被研究的总体人群中非该病人群的全部或随机样本;(6 66 66 6)自然人群中的非病例随机样本。)自然人群中的非病例随机样本。)自然人群中的非病例随机样本。)自然人群中的非病例随机样本。)自然人群中的非病例随机

49、样本。)自然人群中的非病例随机样本。三、三、三、三、三、三、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的估计样本含量的估计样本含量的估计样本含量的估计样本含量的估计样本含量的估计uuuuuu样本含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指能够真实地反映疾病与暴露因素关系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量。指能够真实地反映疾病与暴露因素关系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量。指能够真实地反映疾病与暴露因素关系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量。指能够真实地反映疾病与暴露因素关系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量。指能够真实地反映疾病与暴露因素关系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量。指能够真实地反映疾病与暴露因素关系所需要的最

50、小样本数量。uuuuuu估计样本含量的意义:估计样本含量的意义:估计样本含量的意义:估计样本含量的意义:估计样本含量的意义:估计样本含量的意义: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减少含量过大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减少含量过大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减少含量过大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减少含量过大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减少含量过大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减少含量过大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一)影响样本含量的因素(一)影响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行业 > 西医常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