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史海索道之夏商周117.pdf

上传人:中庸记事本 文档编号:21355366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PDF 页数:117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海索道之夏商周1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史海索道之夏商周1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史海索道之夏商周1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史海索道之夏商周1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史海索道之夏商周1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史 海 索道 夏 商 周 前 2037 前 771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117 目 录 总 目 录.4 夏朝 前 2037 年前 1559 年.19 涂山之会.19 钧台之享.20 禹划九州.22 禹伐三苗.24 皋陶作刑.25 甘之战.28 太康失国.29 寒浞夺位.30 少康中兴.32 孔甲乱政.33 鸣条之战.33 商朝 前 15591046.37 景亳之命.37 伊尹放太甲.37 伊尹辅政.38 九世之乱.40 盘庚迁殷.44 武丁中兴.44 宗法制.45 分封制.48 井田制.58 酒池肉林.61 牧野之战.62 甲骨文.67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117 青铜器.7

2、3 西周 前 1046 年前 771 年.74 封邦建国.80 周公辅政.90 三监之乱.97 周公东征.98 成康之治.99 周昭王南征.99 周穆王西征.100 周夷王伐戎.102 周厉王专利.102 国人暴动.104 周召共和.106 宣王中兴.109 烽火戏诸侯.115 犬戎之祸.117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4/117 总 目 录 上古 前 3077前 2037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造人 伏羲建八卦 随人钻燧取火 有巢构木为巢 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农尝百草 禅让制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蚩尤 仓颉造字 黄帝 少昊 颛顼 帝喾 帝挚 帝尧 帝舜 大禹治水 夏朝 前 2037 年前 15

3、59 年 涂山之会 钧台之享 禹划九州 禹伐三苗 皋陶作刑 甘之战 太康失国 寒浞夺位 少康中兴 孔甲乱政 鸣条之战 商朝 前 15591046 景亳之命 伊尹放太甲 伊尹辅政 九世之乱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宗法制 分封制 井田制 酒池肉林 牧野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5/117 甲骨文 青铜器 西周 前 1046 年前 771 年 封邦建国 周公辅政 三监之乱 周公东征 成康之治 周昭王南征 周穆王西征 周夷王伐戎 周厉王专利 国人暴动 周召共和 宣王中兴 烽火戏诸侯 犬戎之祸 春秋 前 770 年前 476 年 平王东迁 携王余臣 庄公小霸 楚国称王 共叔段之乱 王子带叛乱 周郑交恶

4、 东门之战 曲沃灭翼之战 齐灭纪之战 管仲相齐 管鲍之交 长勺之战 北杏之会 齐桓公称霸 九合诸侯 尊王攘夷 召陵之盟 假道伐虢 葵丘之会 泓水之战 重耳流亡 城濮之战 崤之战 秦霸西戎 赵盾主盟 问鼎中原 若敖氏之乱 邲之战 鞍之战 华元弭兵 鄢陵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6/117 晋悼公新政 弭兵之会 晏婴相齐 子产相郑 伍子胥奔吴 王子朝之乱 鸡父之战 刺杀王僚 柏举之战 堕三都 卧薪尝胆 田恒弑君 越灭吴之战 晋阳之战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 前 475 年前 221 年 李悝变法 魏灭中山之战 三晋伐齐之战 吴起变法 阴晋之战 战国七雄 泗上十二诸侯 棘蒲之战 韩灭郑 浊泽之

5、战 商鞅变法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 河西之战_(战国)楚灭越 合纵 连横 五国相王 函谷关之战_(前 318 年)古蜀 秦灭古蜀 争夺九鼎 齐秦互帝 稷下学宫 诸子百家 胡服骑射 宜阳之战 赵灭中山之战 垂沙之战 五国攻秦之战 伊阙之战 齐灭宋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7/117 济西之战 田单复国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齐魏灭薛 楚辞 负荆请罪 鄢郢之战 庄蹻起事 远交近攻 华阳之战 阏与之战 陉城之战 战国四公子 长平之战 窃符救赵 义不帝秦 债台高筑 秦灭周 荆轲刺秦王 秦灭六国之战 秦朝 前 221 年前 206 年 统一度量衡 郡县制 秦驰道 焚书坑儒 阿房宫 秦始皇东巡

6、骊山陵 北击匈奴 徐福东渡 沙丘之变 赵高专政 大泽乡起义 秦末农民战争 巨鹿之战 望夷宫之变 约法三章 鸿门宴 暗渡陈仓 楚汉战争 彭城之战 成皋之战 垓下之战 西汉 前 202 年公元 8 年 11月 郡国制 白登之围 和亲匈奴 消灭异姓王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8/117 吕雉称制 诸吕之乱 萧规曹随 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夜郎自大 汉匈战争 马邑之谋 汉武帝币制改革 尊儒尚法 汉四郡 李广利降匈奴 苏武牧羊 汉攻大宛之战 东瓯内迁 巫蛊之祸 霍光辅政 盐铁论 昭宣中兴 西域都护府 西汉外戚干政 昭君出塞 王莽篡汉 新朝 公元 8 年 12 月23 年 1

7、0月 王莽改制 昆阳之战 刘玄称帝 绿林军 刘盆子称帝 赤眉军 东汉 25 年220 年 东汉统一战争 云台二十八将 王景治黄河 光武中兴 造纸术改进 明章之治 白虎观会议 地动仪 班超再通西域 外戚宦官乱政 邓氏称制 邓骘 梁冀 党锢之祸 西域长史府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9/117 汉羌战争 十常侍 黄巾之乱 凉州之乱 董卓讨伐战 群雄割据 凉州军劫天子 孙策渡江 募民屯田 袁术称帝 易京之战 官渡之战 曹操征乌桓 仓亭之战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合淝之战 潼关之战 建安文学 益州之战 汉中之战 樊城之战 曹丕篡汉 挟天子令诸侯 三国 220 年280 年 九品中正制 石亭之战 魏灭燕之战

8、 高句丽讨伐 提倡玄学 曹爽专权 高平陵之变 司马氏专权 东兴之战 寿春三叛 司马昭弑君 竹林七贤 魏灭蜀之战 司马炎篡魏 刘备称帝 夷陵之战 水淹七军 诸葛亮南征 诸葛亮北伐 五丈原之战 姜维北伐 孙策平江东之战 黄皓_(宦官)专权 交州领化 孙权建国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0/117 吕壹专权 二宫之争 诸葛恪专权 孙皓暴政 西陵之战 晋灭吴之战 西晋 265 年316 年 徙戎之议 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 胡汉分治 东晋 317 年420 年 五马渡江 王马共天下 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 冉闵杀胡 桓温北伐 枋头之战 北府军 淝水之战 台壁之战 参合陂之战 王

9、恭叛乱 卢循孙恩之乱 桓玄之乱 刘裕北伐 南北朝 420 年589 年 元嘉之治 北魏统一北方 国史之狱 大明历_(祖冲之)永明之治 神灭论论战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三长制 锺离之战 大乘教起义 六镇大起义 河北起义 河阴之变 孝武西迁 北魏分裂 沙苑之役 邙山之战 玉璧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1/117 侯景之乱 江陵之战 武帝灭佛 北周统一北方 尉迟迥之乱 隋灭陈之战 隋朝 581 年619 年 开皇之治 隋与突厥之战 三省六部 大兴城 隋唐洛阳 隋唐大运河 三征高丽 隋末民变 唐朝 618 年907 年 晋阳起兵 唐朝统一战争 虎牢之战 武德之治 武德律 开元通宝 玄武门之变 渭

10、水之盟 唐灭突厥 贞观之治 道_(行政区划)租庸调制 羁縻 都护府 守捉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永徽之治 唐律疏议 唐朝灭西突厥 唐灭百济之战 白江口之战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罗唐战争 中亚方孔钱币 近体诗 贞观遗风 武周革唐 武周之治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神龙革命 受降城 韦后之乱 唐隆政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2/117 开元之治 翰林院 市舶司 节度使 募兵制_(唐朝)怛罗斯战役 马嵬驿之变 五京制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两税法 清水之盟 六次出幸 泾原兵变 平凉劫盟 贞元之盟 第二次宦官时代 永贞革新 元和中兴 牛李党争 甘露事件 会昌废佛 大中暂治 归义军 河朔三

11、镇 藩镇割据 唐诏之战 唐末民变 庞勋之变 王仙芝起义 黄巢起义 白马之祸 五代十国 891 年979 年 兴教门之变 燕云十六州 白藤江之战_(938 年)契丹灭后晋之战 郭威灭汉 高平之战 邺都之乱 辽朝 916 年979 年 契丹文 高丽与契丹之战 大延琳起事 滦河之乱 萧干起事 北辽 金灭辽之战 西辽 东辽国 后辽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3/117 宋朝 960 年1279 年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北宋统一战争 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 宋辽战争 高梁河之战 白藤江之战_(981 年)瓦桥关之战 君子馆之战 王小波起义 禁榷 咸平之治 澶渊之盟 汴梁 宋夏战争 重熙增币 庆历新政 更戍

12、法 濮议 王安石变法 熙河开边 宋越熙宁战争 新旧党争 元佑更化 六贼 方腊起义 宋江起义 海上之盟 靖康之变 苗刘兵变 宋金战争 郾城之战 绍兴和议 采石之战 隆兴和议 程朱理学 永嘉学派 绍熙内禅 嘉定和议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战争 钓鱼城之战 襄樊之战 厓山海战 金朝 1115 年1234 年 出河店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4/117 女真文 伪楚 伪齐 海陵王政变 移剌窝斡起义 蒙金战争 野狐岭战役 九公封建 红袄军 三峰山之战 西夏 1038 年1227 年 西夏文 三川口之战 好水川之战 定川寨之战 永乐城之战 蒙灭西夏之战 元朝 1271 年1368 年(

13、98 年)十三翼之战 蒙古攻西辽之战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 窝阔台攻宋之战 蒙古侵略欧洲 旭烈兀西征 蒙古四大汗国 蒙古入侵高丽 蒙越战争 元军侵日战争 海都之乱 延佑复科 至正新政 元代民变 鄱阳湖水战 亦思巴奚兵乱 明朝 1368 年1644 年 洪武之治 明朝治藏历史 卫所制 南北榜案 金山之战 捕鱼儿海之役 明初四大案 郭桓案 空印案 蓝玉案 胡惟庸案 建文改制 靖难之役 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5/117 明入越 安南属明时期 贵州建制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迁都前的南京 唐赛儿起义 朱高炽监国 仁宣之治 朱高煦叛乱 宣宗废后 王振擅政 麓川之役 土木堡之变 明朝午

14、门血案 京师保卫战 明朝浙闽民变 邓茂七起义 叶宗留起义 夺门之变 曹石之变 汪直擅政 荆襄流民起义 藤峡盗乱 弘治中兴 九边 满仓儿案 刘六刘七起义 明武宗南巡之争 宸濠之乱 阳明学 大礼议 海禁 壬寅宫变 北虏南倭 庚戌之变 嘉靖大地震 隆庆新政 俺答封贡 江陵柄政 万历中兴 万历怠政 万历三大征 宁夏之役 朝鲜之役 播州之役 霸田抗租 妖书案 楚太子狱 争国本 南京教案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6/117 齐楚浙党 东林党 东林党争 阉党 明末三大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奢安之乱 王恭厂大爆炸 徐鸿儒起义 清兵入塞 己巳之变 吴桥兵变 明末民变 张献忠起义 李自成起义 甲申之变 清

15、朝 1636 年1912 年 八旗制度 萨尔浒之战 山海关之战 松锦之战 清兵入关 绿营 逃人法 圈地令 剃发令 剃发易服 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 庚寅之劫 南北党争 反清复明 郑成功攻台之役 咒水之难 明郑王朝 康熙历狱 三藩之乱 迁海令 澎湖海战 雅克萨战役 尼布楚条约 多伦会盟 清代蒙古 康乾盛世 西学东渐 奏销案 文字狱 清朝治藏历史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7/117 中国礼仪之争 密折 摊丁入地 军机处 改土归流 乾隆帝南巡 十全武功 平定准噶尔 大小和卓之乱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战 第二次金川之战 清越战争 嘉道中衰 川楚白莲教起义 川楚教乱 天理教 癸酉之变 天地会 闭关政策

16、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太平天国 广东洪兵起义 上海小刀会起义 捻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瑷珲条约 辛酉政变 垂帘听政 洋务运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同治陕甘回变 天津教案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中法战争 唐胥铁路 中国通商银行 北洋水师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 瓜分中国 新军 戊戌变法 己亥建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8/117 东南互保 海兰泡事件 庚子赔款 清末新政 日俄战争 苏报案 立宪运动 国会请愿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9/117 夏朝 前 2037 年前 1559 年 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一

17、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左传襄公七年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史记中没有关于涂山之会的记载。后汉书中也有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的说法,不过后汉书的记载可以源于左传。除此之外左传中还纪录到西周周穆王所召集过的另一次涂山之会。左传中有穆有涂山之会的纪录。在对史记楚世家的注释中也有提到穆王有涂山之会。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0/117 钧台之享 古钧台又名夏台,是夏启王大宴诸侯、举行

18、开国典礼的地方。此后,夏代诸王践位、中央施政、与诸侯商议国事都在此,成为夏王宫王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夏桀囚商汤于钧台,所以古钧台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座监狱。现存古钧台,在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院内,系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 1699 年)禹州知州于国璧筹资重建,为砖石结构,略呈方形,高 4.4 米,阔 7.4 米,台下有洞,进深6.15 米。南面正中有洞门,宽 2.46 米,高 2.87 米,块石拱券,上额书古钧台,洞门两侧有砖刻对联,上联得名始于夏,下联怀古几登台。台上原有楼阁建筑,民国时期毁损,1991 年禹州市政府拨款 10 余万元重修。重修后的古钧台,洞额与楹联依旧,台上筑起的亭殿为双重

19、檐,两滴水宫殿式,仿古建筑周围有 24 根明柱支撑,红柱黄瓦,透花门窗。四边围以青石雕刻栏杆,石栏 20 块,上刻与夏启有关的历史典故、风景文物画图,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历史背景 传说在唐尧(史籍中称他为帝尧)、虞舜做部落首领时,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帝尧派崇伯鲧治理洪水,鲧用堵塞围垫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无功。虞舜派崇伯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禹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 薄衣食、卑宫室、致费于沟域(史记 夏本纪),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1/117 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把洪水治服,禹的个人声望与实力与日俱增。不久

20、,他用武力迫使舜把帝位让给自己,禹王成为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据史籍记载,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将居民按照地域分为九个区域进行统治,征收贡赋。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又制订了刑罚法律,设置了监狱、军队等公共权力机构,初步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政权。禹驾崩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王位。东方夷族的首领伯益和启的同姓氏族有扈氏,以维护旧传统为借口,起兵反叛。夏启王用武力征服了他们,杀掉伯益,把有扈氏罚作牧奴,第一次实现了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夏启王于夏启元年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竹书纪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正式建立。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钧台也称夏台。钧台原址

21、在禹州市区南三峰山的东峰,毗邻颍水。水经注记载:水(即颍水)东经三峰山,东南历大陵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上,即钧台也。后来历经战乱,古钧台已荡然无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知州于国壁在禹州城的西北角重建古钧台。清光绪年间又重修一次。古钧台的形状略呈长方,座北向南,砖石结构。正中有一拱券门洞,南北透过。拱券上额题有古钧台三个字,洞门两侧嵌有砖刻楹联一幅:得名始于夏,怀古登几台。台上建有亭殿一座,民国年间遭毁。因其年久失修,1991 年禹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址又重建古钧台。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2/117 现况 重建后的古钧台比以前较为宽大一些,形状相近。过洞装有虎钉朱门,门楣上

22、嵌刻有古钧台三字的石匾一方,原拱券门洞两侧的楹联仍嵌于大门两侧,台上亭殿为双重檐两滴水宫殿式仿古建筑,周围有 24 根朱红明柱支撑,红柱黄瓦,透花门窗,四边围以青石雕刻栏杆。整体看来,古钧台显得古朴典雅,宏伟壮观。古钧台的后面是禹王庙。人们为了纪念夏禹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6 年)建立了禹王庙。禹王庙原先的规模较为宏大,有大殿、二殿、廊房、门庭等建筑。殿内供奉着夏禹及夏启两尊神像。但因年代久远,目前仅存有大殿一座,石碑两块。古钧台是禹州的标志性古建筑物,是禹州城市的象征。1958年被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禹划九州 九州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

23、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但这九州所反映的,可能是春秋和战国时期人们的地域观念,而把州当作实际的行政区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3/117 划,则是在东汉后期才实行的1。历史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尔雅释地也记载有九州,但其中有幽州、营州,而没有青州、梁州;周礼职方中,有幽州、并州,而没有徐州、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中有幽州而无梁州。传统上人们以为,尚书 记载的九州是夏朝的制度,尔雅 记载的是商朝的制度,而 周礼 记载的是周朝的制度,但根据吕氏春秋对九州的解

24、释,九州的地域,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人们的地域观念。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说:豫州在河水和汉水之间,是周;冀州在两河之间,是晋国;兖州在河水和济水之间,是卫国;青州在东方,是齐国;徐州在泗水之上,是鲁国;扬州在东南,是越国;荆州在南方,是楚国;雍州在西方,是秦国;幽州在北方,是燕国。后来,战国齐人阴阳家邹衍又创立了大九州的说法,声称禹贡九州是小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称为赤县神州;九个这样的州构成了裨海(小海)环绕的中九州;这种中九州也有九个,共同组成了大九州,其外为大瀛海所环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4/117 绕。根据这一说法,中国只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2 参考资料 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

2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禹伐三苗 三苗 三苗是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古民族,也被称为三苗民、有苗、有苗氏、苗民,有 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崇拜蛇图腾。三苗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古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1。三苗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时,三苗部落就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

26、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5/117 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2。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又有不服,舜于是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传说中三苗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民族,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就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墨子兼爱下载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时的誓师之词。禹又与不服的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 70 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3。此后,史籍中便鲜见三苗的活动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三苗即现在苗

27、族的祖先,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今日岜沙的苗族人仍然保留有过去三苗人以麻跟头发一起挽髻的传统;但另有一些学者对此持保留意见。注释 1 战国策魏策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2 史记 五帝本纪: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3 墨子非攻下 皋陶作刑 皋陶(拼音:go yo,注音:,中古拼音: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6/117 kau jeu,音同高遥1),偃姓,又作咎陶、咎繇(发音同前),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 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生平 舜在任命

28、禹担任司空,治水的时候,禹万分辞让,推荐稷、契和皋陶担任这一职位。但是,舜还是把这一职位交给了禹。并且对皋陶说:皋陶,现在蛮夷侵扰华夏,坏人为非作歹,你就担任司法官(士),处刑要让人信服,流放罪分为不同等级,而远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传说皋陶还使用一种叫獬豸的怪兽来决狱。獬豸类似羊,但只有一只角。据说它很有灵性,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便把他封于皋。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

29、尧舜禹,功高德厚。皋陶曾经协助大禹治水。禹为了报答皋陶,把他封在皋城,在今安徽六安市。就此,皋陶成为古代六安国始祖,故今六安称为皋城。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7/117 晚年 禹继帝位后,为了尊重禅让制度,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但是,皋陶在禹帝死前就逝世了,传说活到 106 岁。皋陶的死,让禹又把帝位让给了伯益。皋陶的墓冢遗存至今,在今安徽省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皖西大道北侧。死后 禹念皋陶之功,封皋陶之后于英国、六国。主要功绩 定刑法,制教规。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2。从此,社会和谐,天下大治。现在还一直流传着皋陶造狱的传说。皋陶造狱,划地为牢,皋陶后来被奉为狱神。史书记载

30、 史记、虞书、左传、水经注、括地志、尚书皋陶篇、太平寰宇记对皋陶有详细的记载。杂录 考工记攻皮之工中记载,韗人为皋陶。苏轼在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写了一个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不过,这是苏轼效仿孔融编出来的假故事。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8/117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十二)注释 1 皋:唐韵古劳切集韵 韵会居劳切正韵姑劳切,音高。陶:【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余昭切,音摇。【广韵】皋陶,舜臣。一作咎繇。咎:【广韵】古劳切【集韵】【韵会】居劳切【正韵】姑劳切,音高。【广韵】皋陶

31、,舜臣名,古作咎繇。2 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甘之战 甘之战是中国夏朝之战争,约发生于前 21 世纪,战斗双方为夏王启与西方诸侯有扈氏(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王击杀伯益后1,在钓台(今河南禹州境)召开首领大会。西方的有扈氏对夏启的夺权不服,起兵反抗。战前启作甘誓声称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大逆不道的罪行,又曰;用命,赏于祖,弗有命,戮于社2。战斗结果为有扈氏在甘(,陕西户县,另一说为洛阳附近)被击败,夏军直打到扈地,有扈氏惨败,死伤无数,幸存的有扈氏沦为牧竖3。此役让启的天子之位更加确立。当时亦为夏朝之高峰。注释 1 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9/1

32、17 2 尚书甘誓 3 楚辞天问:有扈牧竖,云何而逢?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一章:启讨灭了有扈氏后,就罚他们作牧竖(牧奴)。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也是夏朝开国初期权位斗争中的一个环节。夏禹之子启在权利斗争中战胜伯益,成为夏朝的第二位统治者,启打破禅让制,成为中国古代王位世袭制度的开端。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王位。太康疏于政事,只顾贪图享乐,造成国家内部矛盾尖锐。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从封地鉏注1迁到穷石,凭借夏民之力夺取了国内权力。太康与弟仲康相继成为傀儡政权。仲康死后,后羿正式取代了夏天子相,自己当上君主。后羿本身是残暴的统治者,在荒淫程度上,比太康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又被其

33、宰相寒浞所杀,寒浞夺取东夷族的的权力后,又兴兵灭亡了夏朝。统治当时华夏达四十年之久。最后直至相的儿子少康集结夏部落旧臣,出兵打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也就是少康中兴的典故。从太康失国开始到少康中兴结束。夏王朝对华夏统治权真空四十多年。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0/117 注释 1 繁:鉏,简:钅且,拼音:X,注音:,音同徐 寒浞夺位 寒浞,一作韩浞。1夏朝东夷族伯明氏(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相,后杀死羿和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生平 寒浞是东夷族伯明氏部落的一个不良少年,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来被有穷氏部落首领羿收留。羿对

34、寒浞十分信任,让他担任自己的国相。羿在流放夏朝国君相安,夺取夏朝大权后忙于狩猎取乐,疏远武罗、伯困、熊髡、龙圉等贤臣,重用寒浞。寒浞打算取代羿,于是对内讨好羿的妻子玄妻,对外广施财物收买人心。而玄妻也因为羿杀死其子伯封,于是与寒浞合谋,在羿打猎回国时派人将其杀死。寒浞杀死羿后将其做成肉羹分给羿的儿子吃,羿的儿子不肯进食被寒浞在国门外处决。寒浞遂娶玄妻为妻,夺取了羿的大权,而忠于夏朝的大臣靡被迫逃往有鬲氏。寒浞后来又攻杀相安,并派其子寒浇攻灭斟灌氏(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和斟鄩氏(今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东北)。234 寒浞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寒浇,被封于过(今山东省莱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1/11

35、7 州市西北近海处);一个叫寒豷,被封于戈(今河南省商丘市、新郑市之间)。2 寒浞杀死相安后,相安的妃子缗逃到娘家有仍氏(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说济宁市金乡县),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担任有仍氏的牧正,后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省虞城县南)任庖正,娶有虞氏族长虞思的两个女儿,并得到纶邑(今河南省虞城县东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少康占有方圆十里的土地、拥有五百名士兵,于是开始谋划复兴夏朝。5靡在有鬲氏聚集了斟灌氏和斟鄩氏的余部,拥立少康为领袖,讨伐并消灭了寒浞。2少康又派女艾刺探寒浇军情,在过攻灭寒浇,少康的儿子杼也在戈诱杀寒豷,夏朝至此复国,史称少康中兴。5 注释 1 见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2 2.

36、0 2.1 2.2 左传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2/117 3 左传昭公

37、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餍,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4 楚辞 天问: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王逸注:浞娶于纯狐氏女,眩惑爱之。顾颉刚、童书业夏史三论(古史辨第七册下编):眩妻即左传中玄妻;纯狐乃黑狐,亦即玄妻。5 5.0 5.1 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婚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

38、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乃中国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第三代天子太康被东方一个诸侯国有穷氏(今山东西部)后羿所伐,后羿取代了夏之政权。后来后羿的宠臣寒浞发动政变,血洗后羿一族。而太康抑郁而终,弟仲康继位成第四代夏王,寒浞对太康一家穷追不舍。于是仲康逃难时死,儿子相(第五代夏王)也被杀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国(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或说济宁市金乡县)诸侯的女儿后缗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国,生下了少康,当上牧正,负责管理畜牧。寒浞不肯放过夏朝宗室,寒浞之子寒奡派人杀少康。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3/117 后来少康避难,逃往有虞国(今河南省虞城县

39、),担任有虞氏庖正(掌厨),国王虞思把女儿二桃嫁给了少康,并积极厚植势力,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国诸侯伯思相助。一日少康发起义师,联络夏朝遗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浇的军情,伯靡挥军直攻有穹国都穹石,寒浞自杀未遂,被人民绑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迟至死。接着少康命女艾攻打寒奡,季杼则奉命攻打寒豷。功成之后,少康命人将豷剁成肉酱,寒奡被设鼎烹杀。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权,成为第六代夏天子。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孔甲乱政 孔甲,中国上古夏朝的君主,是不降的儿子、扃的侄子。在扃的儿子廑去世后,立不降之子孔甲为帝。

40、相传孔甲是一个昏君,喜欢自扮鬼神,事淫乱,因此诸侯离弃他。记载 宋人邵雍所著的皇极经世称孔甲在位 31 年。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 1600 年商汤在鸣条(今河南省洛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4/117 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与夏军进行的一场决战,战争导致夏朝灭亡,商汤建立了商朝。背景 夏朝统治了 400 多年,到夏桀履癸统治时期,已是危机四伏。他宠信王后妺喜,重用嬖臣,残杀忠臣关龙逄,并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通鉴外纪记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

41、牛饮者三千人。夏桀常把自己比作太阳,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偕汝皆亡(太阳啊你什么时候要灭亡,我们愿意跟你一起灭亡!)。在夏朝逐渐衰落的过程中,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商汤继位后,将部族统治中心迁到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并积极筹措攻夏立国的计划。过程 战前部署 在与夏朝决战之前,商汤在贤臣伊尹、仲虺的辅佐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刺探军情 商汤首先派遣伊尹数次潜入夏都斟鄩(今河南省巩义市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5/117 西南)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翦除羽翼 当时夏王朝总体力量仍然大于商部落,商汤采取先弱后强、绝

42、其羽翼的方法,削弱夏朝实力。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北),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继而集中兵力逐步灭韦(即豕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即鼓,今河南省范县东南),最后攻灭了实力较强的昆吾(今河南省许昌市)。选择战机 当商汤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立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伐商,商汤则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不久传来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再次停止向夏桀的贡奉,此时夏桀的指挥完全失灵,九夷之师不起,有缗氏公开反抗。商汤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决战 公元前 1600 年,商汤兴兵伐夏,战前他隆重举行誓师,尚书序记载:商汤与桀战于鸣条之

43、野,作汤誓。誓师后汤简选良车 70 乘,必死之士 6000 人,联合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双方军队在鸣条展开决战。决战中汤军奋勇作战,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6/117 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省定陶县东一带),商汤乘胜攻灭了三朡,夏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 景亳之命大会,得到 3000 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夏朝宣告灭亡。影响 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暴力形式推翻没落王朝的战争,后人将这种战争称为汤武革命。易革彖

44、辞记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鸣条之战也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参考资料 影响中国的 100 次战争 作者:张秀平 毛元佑 黄朴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月 1日出版,ISBN:7219023375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7/117 商朝 前 15591046 景亳之命 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与各方诸侯参共同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会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让百姓脱离暴政与苦难。商汤后来得到三千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伊尹放太甲 太甲(?前 1557 年),姓子,名至,又称祖甲,是商朝第四位君王(一说前 1

45、579 年前 1557 年在位,在位 23年)。太甲是商汤之孙,太丁之子。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为相,商朝比较强盛。可是太甲三年时,太甲开始按照自己性子办事,以残暴的手段对付百姓、奴隶,伊尹便把太甲流放到桐之宫。三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1,便郑重的将政权交返给太甲。太甲复辟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8/117 励精图治的圣君。太甲庙号为太宗。不过,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 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2。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显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坚持对伊尹的祭祀,因此竹书纪年

46、的记载有可疑之处。注释 1 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2 竹书纪年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伊尹辅政 伊尹,名挚,出生于有莘国空桑涧(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因为其母亲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为氏。1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华厨祖,尹是右相之意。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他陪嫁到商汤那里,为商汤厨师。伊尹有远大抱负,不甘作奴隶,于是利用向商汤进食机会向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欣赏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身份,并提拔他为宰相。前 1600 年,他辅助商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他任

47、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9/117 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临漳),建宫居住,达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摄政管治国家。直到太甲后悔了,才迎回太甲,复辟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2。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 1549 年),伊尹逝世,终年 100 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异说 根据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 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

48、家3。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显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坚持对伊尹的祭祀,且祭祀伊尹的牺牲数目及品种与商朝先王同级,因此竹书纪年的记载有可疑之处。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伊尹对商朝贡献良多,但他流放太甲的行为,却成为了后世权臣效尤的凭据。西汉时期,权臣霍光就以伊尹为先例,操纵皇帝的废立。4 著作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40/117 伊尹汤液经 参考文献 1 伊尹,中华百科全书 2 史记殷本纪: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3 洪頣煊注广弘明集十一引汲冢书云:伊尹自篡立,后太甲潜出,

49、亲杀伊尹而用其子。竹书纪年: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4 田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资治通鉴卷二四)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传统历史家把霍光比作伊尹、周公。三国演义描写董卓废帝时便引用尹伊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中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过程 中丁是商王大戊的儿子,在位时将商朝首都自亳注1迁至史海索道 中庸

50、無相录编 41/117 嚣注2(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又出兵攻打蓝夷。1中丁死后,他的兄弟们凭借个人的势力争夺王位。中丁的弟弟外壬在中丁死后继位,造成商朝一百多年王位继承的混乱。2 外壬在位时,商朝国力开始有衰落的迹象,邳和侁的部落发生叛乱。3外壬死后,他的弟弟河亶甲继位。河亶甲是商王大戊的儿子、商王仲丁、外壬的弟弟。河亶甲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致使商朝国力再度衰落。4他曾迁都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出兵征伐蓝夷和班方,5并先后派彭伯、韦伯征服背叛的邳和侁部落。6河亶甲死后,他的儿子祖乙继位。7祖乙先将国都由相迁至耿注3(今河南省温县东),后因洪水毁坏又迁都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