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史海索道之秦汉463.pdf

上传人:中庸记事本 文档编号:21355715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PDF 页数:463 大小:5.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海索道之秦汉46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3页
史海索道之秦汉46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3页
史海索道之秦汉46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3页
史海索道之秦汉46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3页
史海索道之秦汉46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3页
亲,该文档总共4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史 海 索道 秦汉 前 221 公元 8 年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463 目 录 总 目 录.6 秦朝 前 221 年前 206 年.21 统一度量衡.21 郡县制.21 秦驰道.23 焚书坑儒.23 阿房宫.28 秦始皇东巡.31 骊山陵.31 北击匈奴.34 徐福东渡.36 沙丘之变.42 赵高专政.43 大泽乡起义.67 秦末农民战争.68 巨鹿之战.72 望夷宫之变.76 约法三章.78 鸿门宴.78 暗渡陈仓.84 楚汉战争.85 彭城之战.95 成皋之战.96 垓下之战.96 西汉 前 202 年公元 8 年 11 月.97 郡国制.97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46

2、3 白登之围.99 和亲匈奴.103 消灭异姓王.106 吕雉称制.120 诸吕之乱.127 萧规曹随.129 七国之乱.132 文景之治.137 汉武盛世.138 张骞通西域.156 丝绸之路.159 夜郎自大.172 汉匈战争.173 马邑之谋.178 汉武帝币制改革.182 尊儒尚法.190 汉四郡.192 李广利降匈奴.195 苏武牧羊.197 汉攻大宛之战.204 东瓯内迁.207 巫蛊之祸.211 霍光辅政.217 盐铁论.218 昭宣中兴.219 西域都护府.220 西汉外戚干政.222 昭君出塞.224 王莽篡汉.228 新朝 公元 8 年 12 月23 年 10 月.235

3、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4/463 王莽改制.235 昆阳之战.268 刘玄称帝.270 绿林军.273 刘盆子称帝.274 赤眉军.277 东汉 25 年220 年.278 东汉统一战争.278 云台二十八将.279 王景治黄河.281 光武中兴.282 造纸术改进.283 明章之治.284 白虎观会议.285 地动仪.286 班超再通西域.288 外戚宦官乱政.289 邓氏称制.291 邓骘.295 梁冀.296 党锢之祸.297 西域长史府.317 汉羌战争.318 十常侍.324 黄巾之乱.325 凉州之乱.335 董卓讨伐战.342 群雄割据.350 凉州军劫天子.357 孙策渡江.

4、358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5/463 募民屯田.365 袁术称帝.368 易京之战.375 官渡之战.376 曹操征乌桓.385 仓亭之战.389 三顾茅庐.392 赤壁之战.394 合淝之战.410 潼关之战.418 建安文学.424 益州之战.426 汉中之战.431 樊城之战.437 曹丕篡汉.445 挟天子令诸侯.456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6/463 总 目 录 上古 前 3077前 2037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造人 伏羲建八卦 随人钻燧取火 有巢构木为巢 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农尝百草 禅让制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蚩尤 仓颉造字 黄帝 少昊 颛顼 帝喾 帝挚 帝尧 帝舜

5、大禹治水 夏朝 前 2037 年前 1559 年 涂山之会 钧台之享 禹划九州 禹伐三苗 皋陶作刑 甘之战 太康失国 寒浞夺位 少康中兴 孔甲乱政 鸣条之战 商朝 前 15591046 景亳之命 伊尹放太甲 伊尹辅政 九世之乱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宗法制 分封制 井田制 酒池肉林 牧野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7/463 甲骨文 青铜器 西周 前 1046 年前 771 年 封邦建国 周公辅政 三监之乱 周公东征 成康之治 周昭王南征 周穆王西征 周夷王伐戎 周厉王专利 国人暴动 周召共和 宣王中兴 烽火戏诸侯 犬戎之祸 春秋 前 770 年前 476 年 平王东迁 携王余臣 庄公小霸 楚

6、国称王 共叔段之乱 王子带叛乱 周郑交恶 东门之战 曲沃灭翼之战 齐灭纪之战 管仲相齐 管鲍之交 长勺之战 北杏之会 齐桓公称霸 九合诸侯 尊王攘夷 召陵之盟 假道伐虢 葵丘之会 泓水之战 重耳流亡 城濮之战 崤之战 秦霸西戎 赵盾主盟 问鼎中原 若敖氏之乱 邲之战 鞍之战 华元弭兵 鄢陵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8/463 晋悼公新政 弭兵之会 晏婴相齐 子产相郑 伍子胥奔吴 王子朝之乱 鸡父之战 刺杀王僚 柏举之战 堕三都 卧薪尝胆 田恒弑君 越灭吴之战 晋阳之战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 前 475 年前 221 年 李悝变法 魏灭中山之战 三晋伐齐之战 吴起变法 阴晋之战 战国七雄

7、 泗上十二诸侯 棘蒲之战 韩灭郑 浊泽之战 商鞅变法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 河西之战_(战国)楚灭越 合纵 连横 五国相王 函谷关之战_(前 318 年)古蜀 秦灭古蜀 争夺九鼎 齐秦互帝 稷下学宫 诸子百家 胡服骑射 宜阳之战 赵灭中山之战 垂沙之战 五国攻秦之战 伊阙之战 齐灭宋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9/463 济西之战 田单复国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齐魏灭薛 楚辞 负荆请罪 鄢郢之战 庄蹻起事 远交近攻 华阳之战 阏与之战 陉城之战 战国四公子 长平之战 窃符救赵 义不帝秦 债台高筑 秦灭周 荆轲刺秦王 秦灭六国之战 秦朝 前 221 年前 206 年 统一度量衡 郡县制

8、 秦驰道 焚书坑儒 阿房宫 秦始皇东巡 骊山陵 北击匈奴 徐福东渡 沙丘之变 赵高专政 大泽乡起义 秦末农民战争 巨鹿之战 望夷宫之变 约法三章 鸿门宴 暗渡陈仓 楚汉战争 彭城之战 成皋之战 垓下之战 西汉 前 202 年公元 8 年 11月 郡国制 白登之围 和亲匈奴 消灭异姓王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0/463 吕雉称制 诸吕之乱 萧规曹随 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夜郎自大 汉匈战争 马邑之谋 汉武帝币制改革 尊儒尚法 汉四郡 李广利降匈奴 苏武牧羊 汉攻大宛之战 东瓯内迁 巫蛊之祸 霍光辅政 盐铁论 昭宣中兴 西域都护府 西汉外戚干政 昭君出塞 王莽篡汉

9、 新朝 公元 8 年 12 月23 年 10月 王莽改制 昆阳之战 刘玄称帝 绿林军 刘盆子称帝 赤眉军 东汉 25 年220 年 东汉统一战争 云台二十八将 王景治黄河 光武中兴 造纸术改进 明章之治 白虎观会议 地动仪 班超再通西域 外戚宦官乱政 邓氏称制 邓骘 梁冀 党锢之祸 西域长史府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1/463 汉羌战争 十常侍 黄巾之乱 凉州之乱 董卓讨伐战 群雄割据 凉州军劫天子 孙策渡江 募民屯田 袁术称帝 易京之战 官渡之战 曹操征乌桓 仓亭之战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合淝之战 潼关之战 建安文学 益州之战 汉中之战 樊城之战 曹丕篡汉 挟天子令诸侯 三国 220 年

10、280 年 九品中正制 石亭之战 魏灭燕之战 高句丽讨伐 提倡玄学 曹爽专权 高平陵之变 司马氏专权 东兴之战 寿春三叛 司马昭弑君 竹林七贤 魏灭蜀之战 司马炎篡魏 刘备称帝 夷陵之战 水淹七军 诸葛亮南征 诸葛亮北伐 五丈原之战 姜维北伐 孙策平江东之战 黄皓_(宦官)专权 交州领化 孙权建国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2/463 吕壹专权 二宫之争 诸葛恪专权 孙皓暴政 西陵之战 晋灭吴之战 西晋 265 年316 年 徙戎之议 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 胡汉分治 东晋 317 年420 年 五马渡江 王马共天下 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 冉闵杀胡 桓温北伐 枋头之战

11、 北府军 淝水之战 台壁之战 参合陂之战 王恭叛乱 卢循孙恩之乱 桓玄之乱 刘裕北伐 南北朝 420 年589 年 元嘉之治 北魏统一北方 国史之狱 大明历_(祖冲之)永明之治 神灭论论战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三长制 锺离之战 大乘教起义 六镇大起义 河北起义 河阴之变 孝武西迁 北魏分裂 沙苑之役 邙山之战 玉璧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3/463 侯景之乱 江陵之战 武帝灭佛 北周统一北方 尉迟迥之乱 隋灭陈之战 隋朝 581 年619 年 开皇之治 隋与突厥之战 三省六部 大兴城 隋唐洛阳 隋唐大运河 三征高丽 隋末民变 唐朝 618 年907 年 晋阳起兵 唐朝统一战争 虎牢之战

12、 武德之治 武德律 开元通宝 玄武门之变 渭水之盟 唐灭突厥 贞观之治 道_(行政区划)租庸调制 羁縻 都护府 守捉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永徽之治 唐律疏议 唐朝灭西突厥 唐灭百济之战 白江口之战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罗唐战争 中亚方孔钱币 近体诗 贞观遗风 武周革唐 武周之治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神龙革命 受降城 韦后之乱 唐隆政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4/463 开元之治 翰林院 市舶司 节度使 募兵制_(唐朝)怛罗斯战役 马嵬驿之变 五京制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两税法 清水之盟 六次出幸 泾原兵变 平凉劫盟 贞元之盟 第二次宦官时代 永贞革新 元和中兴 牛李党争

13、甘露事件 会昌废佛 大中暂治 归义军 河朔三镇 藩镇割据 唐诏之战 唐末民变 庞勋之变 王仙芝起义 黄巢起义 白马之祸 五代十国 891 年979 年 兴教门之变 燕云十六州 白藤江之战_(938 年)契丹灭后晋之战 郭威灭汉 高平之战 邺都之乱 辽朝 916 年979 年 契丹文 高丽与契丹之战 大延琳起事 滦河之乱 萧干起事 北辽 金灭辽之战 西辽 东辽国 后辽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5/463 宋朝 960 年1279 年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北宋统一战争 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 宋辽战争 高梁河之战 白藤江之战_(981 年)瓦桥关之战 君子馆之战 王小波起义 禁榷 咸平之治 澶渊之

14、盟 汴梁 宋夏战争 重熙增币 庆历新政 更戍法 濮议 王安石变法 熙河开边 宋越熙宁战争 新旧党争 元佑更化 六贼 方腊起义 宋江起义 海上之盟 靖康之变 苗刘兵变 宋金战争 郾城之战 绍兴和议 采石之战 隆兴和议 程朱理学 永嘉学派 绍熙内禅 嘉定和议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战争 钓鱼城之战 襄樊之战 厓山海战 金朝 1115 年1234 年 出河店之战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6/463 女真文 伪楚 伪齐 海陵王政变 移剌窝斡起义 蒙金战争 野狐岭战役 九公封建 红袄军 三峰山之战 西夏 1038 年1227 年 西夏文 三川口之战 好水川之战 定川寨之战 永乐城之战 蒙

15、灭西夏之战 元朝 1271 年1368 年(98 年)十三翼之战 蒙古攻西辽之战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 窝阔台攻宋之战 蒙古侵略欧洲 旭烈兀西征 蒙古四大汗国 蒙古入侵高丽 蒙越战争 元军侵日战争 海都之乱 延佑复科 至正新政 元代民变 鄱阳湖水战 亦思巴奚兵乱 明朝 1368 年1644 年 洪武之治 明朝治藏历史 卫所制 南北榜案 金山之战 捕鱼儿海之役 明初四大案 郭桓案 空印案 蓝玉案 胡惟庸案 建文改制 靖难之役 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7/463 明入越 安南属明时期 贵州建制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迁都前的南京 唐赛儿起义 朱高炽监国 仁宣之治 朱高煦叛乱 宣宗

16、废后 王振擅政 麓川之役 土木堡之变 明朝午门血案 京师保卫战 明朝浙闽民变 邓茂七起义 叶宗留起义 夺门之变 曹石之变 汪直擅政 荆襄流民起义 藤峡盗乱 弘治中兴 九边 满仓儿案 刘六刘七起义 明武宗南巡之争 宸濠之乱 阳明学 大礼议 海禁 壬寅宫变 北虏南倭 庚戌之变 嘉靖大地震 隆庆新政 俺答封贡 江陵柄政 万历中兴 万历怠政 万历三大征 宁夏之役 朝鲜之役 播州之役 霸田抗租 妖书案 楚太子狱 争国本 南京教案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8/463 齐楚浙党 东林党 东林党争 阉党 明末三大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奢安之乱 王恭厂大爆炸 徐鸿儒起义 清兵入塞 己巳之变 吴桥兵变 明

17、末民变 张献忠起义 李自成起义 甲申之变 清朝 1636 年1912 年 八旗制度 萨尔浒之战 山海关之战 松锦之战 清兵入关 绿营 逃人法 圈地令 剃发令 剃发易服 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 庚寅之劫 南北党争 反清复明 郑成功攻台之役 咒水之难 明郑王朝 康熙历狱 三藩之乱 迁海令 澎湖海战 雅克萨战役 尼布楚条约 多伦会盟 清代蒙古 康乾盛世 西学东渐 奏销案 文字狱 清朝治藏历史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9/463 中国礼仪之争 密折 摊丁入地 军机处 改土归流 乾隆帝南巡 十全武功 平定准噶尔 大小和卓之乱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战 第二次金川之战 清越战争 嘉道中衰 川楚白莲教起义 川

18、楚教乱 天理教 癸酉之变 天地会 闭关政策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太平天国 广东洪兵起义 上海小刀会起义 捻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瑷珲条约 辛酉政变 垂帘听政 洋务运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同治陕甘回变 天津教案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中法战争 唐胥铁路 中国通商银行 北洋水师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 瓜分中国 新军 戊戌变法 己亥建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0/463 东南互保 海兰泡事件 庚子赔款 清末新政 日俄战争 苏报案 立宪运动 国会请愿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1/463 秦朝 前 221

19、 年前 206 年 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即将全国的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制定统一的标准。商鞅变法为保证国家税收,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量铭文为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即 1 标准尺约合今 0.23 米,1 标准升约合今 0.2 立方分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制定了全中国的统一的度量衡:1 引=10 丈、1 丈=10 尺、1 尺=10 寸、1 寸=10 分,1 尺=23.1米;1 斛=10 斗、1 斗=10 升,1 升=200 立方厘米;1 石=4 钧、1 钧=30 斤、1 斤=16 两、1 两=24 铢,1 斤=253 克。其后,历代在制度混乱后,都会有统一度量

20、衡的举措。现行市制就是 1929 年国民政府制定的度量衡制度:3 尺=1 米;2 斤=1 千克;1 升=1 立方分米。郡县制 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2/463 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周朝时县大于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四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后来晋又在国内置郡。由国君任免地方官,这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逐渐减少分封于贵族的地区。县制起源于楚国

21、1,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至汉代乃承袭这个制度,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唐代柳宗元写有政论文章 封建论,认为中国封建制度是百害而无一利,并阐发了郡县制的优越性。参考资料 郡县制.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3/463 秦驰道 秦驰道,为秦帝国的国道。从前 222 年开

22、始,秦始皇开始修建从国都咸阳到全国各地的驰道。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 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秦直道。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 213 年开始的焚毁五经、活埋儒生的事件。焚书 前 221 年,秦国灭亡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根据司马迁 史记 的记载,前 213 年,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中国大陆叫分封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秦丞相李斯反对,认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的史书,其他国

23、家的史书都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4/463 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旨同意。此一事件,史称焚书1。隋代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不过以今日研究者观点而言,焚书对于中国图书的破坏仅仅是第一步,当时只是限制民间藏书,官方藏书仍然保存完好;真正造成彻底破坏的是项羽入关之后,火烧咸阳城,大火三月不止,国家图书馆原本仅存的孤本遂全部毁灭。坑儒 在焚书开始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 212 年,为秦始

24、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术士。事后,将相关 460 名术士在咸阳坑杀2。需要注意的是,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方士,并不是儒生。据唐颜师古汉书注转引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之记载,秦始皇曾在骊山温谷挖坑用以种瓜,以出现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诱惑博士诸生集于骊山一起观看,正当儒生当众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趁机秘杀填土而埋之,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此为坑儒。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5/463 评价 王充: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圣人之全经犹存。郑樵:秦时未尝废儒学,秦时未尝不用儒学与经学。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

25、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不过坑一时议论不合者,非实儒也,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亡。所谓诗书之焚,乃学者自焚也,非秦皇之过也。(秦不绝儒学论)朱熹: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朱彝尊:秦本坑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刘大櫆:六经之亡非秦亡之也,汉亡之也。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焚书辩)康有为: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自两生外,鲁诸生随叔孙通议礼者三十余人,皆秦诸生,皆未尝被坑者。其人皆怀蕴六艺,学通诗 书,逮汉犹存者也。然则以坑儒为绝儒术者,亦妄言也。汉制

26、 郡国计偕,诣太常受业如弟子,犹因秦制也。夫博士既有守职之藏书,学者可诣吏而受业,诗 书之事,尊而方长,然则谓秦焚诗 书,六艺遂缺,非妄言而何?然而二千年之学者遂为所惑,虽魁儒辈出,无一人细心读书,祛其伪妄者,岂不异哉!鲁迅: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6/463 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章太炎:秦焚诗、书、百家语在人间者,独博士如故,将私其方术于已,以愚黔首。故叔孙通以文学征,待诏博士;而陈胜之起,诸生三十余人得引公

27、羊 人臣无将以对。(郑樵、马端临说,实本 论衡。论衡 正说篇 曰:令史官尽烧五经,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刑,惟博士乃得有之。近人多从其说。)或曰:秦火及六籍,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可观。(见 论衡 书解篇)孟子徒党虽尽,其篇籍得不泯绝。(孟子题辞)余以为工程师地法令者,自秦纪、史篇(秦八体有大篆,不焚史篇)、医药、卜筮、种树而外,秘书私窃无所不烧,方策述作无所不禁。然而文学辩慧单于人心,上下所周好,虽着令,弗能夺也。后李斯者,汉初挟书之令未多,然娄敬以戍卒晚路,上谒高帝,亦引大誓为征。汉之法令弗能绝也。若其咸阳之坑死者四百六十人,是特以卢生故,恶其诽谤,令诸生传相告引。亦由汉世党锢之狱

28、,兴于一时,非其法令必以文学为戮。数公者,诚不以抵禁幸脱云。柏杨中国人史纲:赢政大帝虽然焚毁儒书,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传播,对儒家学者,仍继续保留他们的职位,而且继续鼓励他们研究。白寿彝中国通史: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何兹全:秦始皇焚书,是当时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斗争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7/463 的结果,它所体现的是在政治上代表进步的人对代表反动的人的打击。文革期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评价 文革期间,卫今认为秦始皇是地主阶级代表,为镇压奴隶主的复辟活动,采取焚书坑儒这一措施,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复辟势力,禁止他们利用反动孔学制造复辟

29、舆论,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3毛泽东曾经作诗一首说此事。4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秦始皇本纪.史记.西汉.: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2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

30、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司马迁.儒林列传.史记.西汉.: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3 卫今.从银雀山竹简看秦始皇焚书进步意义.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8/463 4 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阿房宫 阿房宫(注音:;拼音:png

31、 gng;英语:Epang Palace1),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阿房宫遗址位于秦都咸阳上林苑内,距离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 15 公里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唐代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认为此宫殿被项羽焚烧,清代画家袁耀也曾绘制过 阿房宫图。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至 2007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花费五年时间勘查阿房宫遗迹所在地,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公尺,只发现几处小面积的烧过的土块。而阿房宫本身的夯土台路基围墙等的残留显示甚至连这一地基都未完成,考古人员因此推

32、断阿房宫当时并未建成,项羽焚烧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的秦朝咸阳宫,因为秦咸阳宫遗址确实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2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阿房宫、骊山陵是史上各代将其视为暴君的重要话柄之一,而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是评价项羽残暴不仁的力证,因此这一考古发现对于还原秦汉历史有显著意义。3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9/463 修筑时间 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司马迁有两个说法。史记 表第三载:二十八,为阿房宫。但同书的秦始皇本纪却记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 212 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很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要稍早些,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阿房宫按规划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后是 2 年 7 个

33、月。公元前 212 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征集隐官刑徒 70 余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征调到骊山园。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但当年冬天(前 209 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 7 个月,共施工了 2 年 7 个月。估算面积 按最近的考古勘察和试掘资料显示,阿房宫夯土台基东西长 1270 米、南北宽 426 米,夯土台基的面积是 54.1 万平方米。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前殿东西为50

34、0 步(693 米),南北 50 丈(116.5 米),总面积为 8.07 万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0/463 平方米,约占阿房宫面积的七分之一。城墙长 1200 米,宽450 米,总面积达 60 多万平方米。前殿东北处有一座夯土台,发现有台阶的痕迹,柱础和下水管道。曾出土 高奴铜石权、西汉铜器群及铜柱外箍、户枢等文物。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纪阳村,北至西安兰州公路,其范围都在方圆 3 公里之内。阿城 阿房宫基础夯土台基东西北三面建筑有高大的城垣,故又称阿城,其名称的出现不会晚于汉代。汉书东方朔传载:举籍阿城以南。唐颜师古注:阿城,本秦阿房宫也,以其城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考古发现,阿城的

35、北垣长 1270 米。由于夯土台基的西部和东部为现代村庄覆盖,故西墙和东墙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纪阳村,北至西安兰州公路,其范围都在方圆 3 公里之内。其它资料 汉武帝扩建上林苑,将阿城纳为上林苑其中一部分。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阿房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考古人员花费一年多时间勘查阿房宫,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公尺,只发现数片烧过的土块。如果依照史料所载,阿房宫应该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才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1/463 过的遗迹。1。注释 1 Epang Palace 陕西省人民政府于

36、2010 年 1 月 22 日查阅 2 专家称阿房宫并未建成 3 考古发现: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华商报.2007-12-11 2009-03-01.参考资料 段清波,阿房宫:一座想象中的宫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6。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被焚烧的事实 秦始皇东巡 东巡,指古代帝王从首都向东出巡。有名的有秦始皇的东巡,留下了泰山刻石等一系列的文物,最后死在东巡路上。秦始皇东巡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希望求长生药,曾经在东巡的时候派徐福寻找蓬莱。骊山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 30 公里临潼县的骊山,亦称骊山园。建于公元前 246 年至公元前 208 年,

37、历时 39 年。现存陵冢高 76 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 2.5 公里,外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2/463 城周长 6.3 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据目前的考证,已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被普遍认为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 据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38、,指出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有七十余万人。凿穿了三层地下水,灌注铜水来填补缝隙,又修造宫殿,设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异宝。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械来模拟江河的流动,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长明灯。陵墓中还有许多机关。为了防止泄密,在秦始皇入葬后,秦二世又下令将工匠封闭在地宫内城和外城之间。从科学探测和局部发掘来看,地宫里存在许多金属物质,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统。至于地宫究竟有多深,学界争议很大,从 20 米到 50米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所谓穿三泉只是虚指。秦陵尚未完工,便出现秦末农民暴动,章邯将修陵的七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3/463 十万人全部调去抵抗暴动,至此

39、,秦陵的修建中断。项羽破关后,带兵三十万挖掘秦陵。随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丢失的羊群而失手将秦陵地宫烧掉。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力证据,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并未遭到大规模破坏。根据勘查,确实在秦始皇陵周围发现汞含量异常,学者认为如果地宫打开过,汞会很快挥发。因此初步证实了秦始皇陵内含大量水银的说法1。1987 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开掘之争 从 1976 年开始,不断有学者提出发掘秦陵地宫,理由主要有:秦陵处于地震带,需要发掘来保护地下文物。开发旅游资源 防止盗墓 而反方则认为,中国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应对规模巨大的秦陵地宫。在兵马俑问题上,已经犯下了不少错误,如不能保护带颜色的兵马俑

40、,致使其彩绘快速脱落。而地宫有怎样的情况也不清楚,冒然发掘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相关作品 以秦始皇陵为主要内容进行创作的作品主要有: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4/463 神话(电影):将秦陵描述为一个藏在瀑布洞穴里的悬空建筑。同时声称丽山陵是掩人耳目而造。古今大战秦俑情(电影):表现了建陵者将工匠关闭在墓室中的场景。但在机关的表现上比较夸张,属于文学创作。秦殇(电脑游戏):表现了秦陵各种机关。但陵墓设计基本属于游戏式迷宫。所以是电脑的功劳。注释 1 1983 年第 7 期的考古杂志发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一文称土壤汞量测定过程中,有 1 点的含量达到 1440ppb,其余 53 点的平均含

41、量约 205ppb。1ppb 相当于 10 的-9 次方。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汞含量其实是当地的工业污染,临潼县志载:1978 年至 1980 年,对全县苯、汞、铅作业工人进行普查,涉及 21 个工厂中毒人数 1193 人。北击匈奴 蒙恬攻匈奴之战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 年)起,秦朝为降低匈奴对首都咸阳及关中地区的威胁而进行的战役。战前情况 秦灭六国初步统一全国后,由于在统一战争期间,各国(特别是燕、赵、秦)三国均无暇顾及北部边疆的匈奴,致使匈奴在这段时间内迅速发展。至统一全国初期,匈奴已东逐东胡至燕山以东,西逐月氏至祁连山以西地区,匈奴主力似在阴山地区西部与贺兰山地区之北,其中一部已

42、经侵入河套地区至秦原筑长城的边地,形成对关中地区极大的威胁。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5/463 蒙恬的作战计划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令蒙恬北征匈奴。蒙恬的作战目的如下:将侵入陇西河套地区及原赵国边境的匈奴军队击破,并驱逐其至贺兰山脉及狼山山脉以西,以及原赵国所建长城以北。蒙恬决定以主力军从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进入河套北部,而以一部分军力从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市)出萧关,进入河套南部地区,以扫荡河套地区的匈奴军队。待扫清河套地区之敌后,再分兵两支,主力军由河套西北渡黄河,进攻高阙(今内蒙古五原县)与狼山山脉。另一部由河套西南渡黄河,攻占贺兰山脉高地,以侧应主力军。作战经过 秦始皇三十二年夏秋

43、之季,按原定的作战计划,蒙恬自上郡出发,经榆林进入河套北部,一部军由义渠萧关之道进入河套南部,两军所至,攻击散落的匈奴部落,未遭遇重大抵抗。到本年初冬,已经将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全部扫荡肃清,匈奴残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乃将两军推至黄河南岸,度过冬季,以待来年春季的战斗。秦始皇三十三年初春,蒙恬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6/463 原县)渡过黄河,攻击高阙与陶山(今狼山山脉),一部军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匈奴震于秦之兵威,向北远遁。于是秦赵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复。战后 战后蒙恬奉命修筑西北边防长城,乃驻节上郡。蒙恬在世之时,匈奴不敢南下。参考资料 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

44、争史第 02 册 徐福东渡 徐福,即徐巿(巿,拼音:f,注音:,分勿切,音同弗)1,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为一方士,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徐福的出生地及祖籍尚有争议,目前一般认为其出生并生长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徐福村(原名叫徐阜村),秦朝时此地建赣榆县属琅琊郡;祖籍是今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人或为青岛市黄岛区人。徐福东渡的记载 史记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7/463 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 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

45、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 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史记中记录徐福东渡之事比较多内容的是淮南衡山列传,其中包括徐福从东南到蓬莱,与海神的对话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为礼物等事,一般认为这是徐福对秦始皇编造的托辞,还记载了徐福再度出海携带了谷种,并有百工随行。这次出海后,徐福来到 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也可能在琵琶湖一带),他感到当地气

46、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来,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淮南衡山列传 与 秦始皇本纪稍有不同,称徐福并未开始就带数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寻访仙家多年未果的情况下,再度出海时率数千童男女出海。关于徐福所要寻访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记封禅书只是说在渤海中,即海州湾以北的海,并不能确定具体位置。而平原广泽在何处,更是不能考证,但连云港市自明清以来南大门就有一条瀛洲路,以及在赣榆县前海州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8/463 湾之中有一座小岛秦山岛。三国志 三国志 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 东夷列传也有提及徐福东渡之事。三国志提到了徐福到达亶洲(一作澶洲

47、)并滞留不归。在三国志的记载中,亶洲与夷洲在同在中国外海的东南方向,并相距不远。有人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亶洲就是日本,与倭国是一个地方的两个名字。三国志 魏志倭人传记载倭国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说明那时候中国人认为倭国在中国外海的东南方向。后汉书也是同样的记录但说东鳀人是他后人。义楚六帖 到了五代的后周时,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在 义楚六帖(又称 释氏六帖)的卷二十一 国城州市部 的 城廓 日本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也叫倭国),今日的日本秦氏(日本古代渡来豪族)为其后代,仍自称秦人。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此为目前所知最早明确指出徐福滞留不归之地是日本的中国文献。不

48、过有观点认为,义楚的记载很可能和日本的传说有关。因为义楚有一个日本醍醐天皇时代的僧人好友叫宽辅(法号弘顺大师,927 年到达中国),义楚没有到过日本,关于富士山的记载很显然来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说法。日本刀歌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9/463 宋代欧阳修的日本刀歌明确指明徐福所滞留的地方就是日本,并且认为徐福东渡时携带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国遭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这种说法的真实性难以考证。1339 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亲房所著神皇正统记将此事作为信史记录,称孔子全经唯存日本矣。正统记 日本最早出现的徐福东渡到日本的记录是 1339 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亲房所著 神皇正统记。而

49、成书于 8 世纪时的日本典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况,没有徐福东渡的记载。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中国 8 世纪时尚未明确提出徐福东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最早提到徐福的是源隆国的今昔物语。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目前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 11 月28 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种、农具、药物及捕鲸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与徐福有关。佐贺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为主神。关于徐福的去向 有以下几种说法: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50、40/463 日本说 来到日本,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结合欠史八代的疑点,在证明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这种说法不失为一种看来合理的说法。日本现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颇晚,当是后世徐福来日传说传入日本(注:2)附会所建。又,徐福墓数量过多,如杨贵妃墓,前前后后有数十座,徒增疑点。历史上率先提出日本开国神武天皇为中国人的是中国清代同治年间(公元 18621875 年)驻日公使馆一等书记官黄遵宪。他在所著 日本国志 一书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纪伊国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证也。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将军,又周秦语也。自称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