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史海索道2963.pdf

上传人:中庸记事本 文档编号:21355747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PDF 页数:2963 大小:24.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海索道296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63页
史海索道296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63页
史海索道296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63页
史海索道296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63页
史海索道296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63页
亲,该文档总共29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史 海 索道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2963 目 录 上古 前 3077前 2037.26 盘古开天辟地.26 女娲补天造人.28 伏羲建八卦.32 随人钻燧取火.33 有巢构木为巢.34 共工怒触不周山.35 神农尝百草.37 禅让制.41 阪泉之战.45 涿鹿之战.48 蚩尤.49 仓颉造字.66 黄帝.68 少昊.75 颛顼.77 帝喾.78 帝挚.80 帝尧.80 帝舜.85 大禹治水.94 夏朝 前 2037 年前 1559 年.98 涂山之会.98 钧台之享.99 禹划九州.102 禹伐三苗.104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2963 皋陶作刑.105 甘之战.107 太

2、康失国.108 寒浞夺位.109 少康中兴.112 孔甲乱政.113 鸣条之战.113 商朝 前 15591046.116 景亳之命.116 伊尹放太甲.117 伊尹辅政.118 九世之乱.120 盘庚迁殷.123 武丁中兴.124 宗法制.124 分封制.127 井田制.138 酒池肉林.141 牧野之战.141 甲骨文.147 青铜器.152 西周 前 1046 年前 771 年.154 封邦建国.159 周公辅政.170 三监之乱.177 周公东征.178 成康之治.179 周昭王南征.179 周穆王西征.180 周夷王伐戎.181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4/2963 周厉王专利.18

3、2 国人暴动.184 周召共和.186 宣王中兴.189 烽火戏诸侯.194 犬戎之祸.196 春秋 前 770 年前 476 年.197 平王东迁.197 携王余臣.197 庄公小霸.202 楚国称王.206 共叔段之乱.208 王子带叛乱.213 周郑交恶.213 东门之战.214 曲沃灭翼之战.215 齐灭纪之战.217 管仲相齐.217 管鲍之交.220 长勺之战.223 北杏之会.226 齐桓公称霸.230 九合诸侯.241 尊王攘夷.243 召陵之盟.246 假道伐虢.247 葵丘之会.247 泓水之战.248 重耳流亡.250 城濮之战.256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5/296

4、3 崤之战.258 秦霸西戎.264 赵盾主盟.267 问鼎中原.270 若敖氏之乱.275 邲之战.281 鞍之战.285 华元弭兵.287 鄢陵之战.291 晋悼公新政.292 弭兵之会.302 晏婴相齐.306 子产相郑.311 伍子胥奔吴.349 王子朝之乱.354 鸡父之战.355 刺杀王僚.355 柏举之战.358 堕三都.363 卧薪尝胆.363 田恒弑君.365 越灭吴之战.365 晋阳之战.369 三家分晋.371 田氏代齐.373 战国 前 475 年前 221 年.374 李悝变法.374 魏灭中山之战.375 三晋伐齐之战.378 吴起变法.380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

5、编 6/2963 阴晋之战.381 战国七雄.384 泗上十二诸侯.387 棘蒲之战.388 韩灭郑.389 浊泽之战.389 商鞅变法.391 桂陵之战.392 马陵之战.395 徐州相王.398 河西之战_(战国).399 楚灭越.406 合纵.407 连横.408 五国相王.409 函谷关之战_(前 318 年).410 古蜀.412 秦灭古蜀.416 争夺九鼎.421 齐秦互帝.426 稷下学宫.427 诸子百家.427 胡服骑射.430 宜阳之战.431 赵灭中山之战.432 垂沙之战.437 五国攻秦之战.438 伊阙之战.440 齐灭宋之战.440 济西之战.443 史海索道 中

6、庸無相录编 7/2963 田单复国.450 完璧归赵.452 渑池之会.455 齐魏灭薛.457 楚辞.460 负荆请罪.462 鄢郢之战.464 庄蹻起事.465 远交近攻.467 华阳之战.468 阏与之战.469 陉城之战.471 战国四公子.473 长平之战.473 窃符救赵.479 义不帝秦.480 债台高筑.481 秦灭周.484 荆轲刺秦王.485 秦灭六国之战.491 秦朝 前 221 年前 206 年.494 统一度量衡.494 郡县制.495 秦驰道.496 焚书坑儒.496 阿房宫.501 秦始皇东巡.504 骊山陵.505 北击匈奴.508 徐福东渡.509 史海索道

7、中庸無相录编 8/2963 沙丘之变.516 赵高专政.516 大泽乡起义.540 秦末农民战争.541 巨鹿之战.545 望夷宫之变.549 约法三章.551 鸿门宴.552 暗渡陈仓.557 楚汉战争.559 彭城之战.568 成皋之战.569 垓下之战.569 西汉 前 202 年公元 8 年 11 月.571 郡国制.571 白登之围.572 和亲匈奴.576 消灭异姓王.580 吕雉称制.593 诸吕之乱.601 萧规曹随.603 七国之乱.605 文景之治.610 汉武盛世.612 张骞通西域.629 丝绸之路.633 夜郎自大.645 汉匈战争.647 马邑之谋.652 汉武帝币

8、制改革.656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9/2963 尊儒尚法.664 汉四郡.665 李广利降匈奴.669 苏武牧羊.671 汉攻大宛之战.678 东瓯内迁.680 巫蛊之祸.684 霍光辅政.690 盐铁论.691 昭宣中兴.692 西域都护府.693 西汉外戚干政.695 昭君出塞.697 王莽篡汉.702 新朝 公元 8 年 12 月23 年 10 月.709 王莽改制.709 昆阳之战.742 刘玄称帝.744 绿林军.746 刘盆子称帝.747 赤眉军.750 东汉 25 年220 年.751 东汉统一战争.751 云台二十八将.753 王景治黄河.754 光武中兴.756 造纸术

9、改进.756 明章之治.758 白虎观会议.758 地动仪.759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0/2963 班超再通西域.762 外戚宦官乱政.763 邓氏称制.764 邓骘.769 梁冀.769 党锢之祸.770 西域长史府.791 汉羌战争.791 十常侍.798 黄巾之乱.799 凉州之乱.808 董卓讨伐战.815 群雄割据.823 凉州军劫天子.831 孙策渡江.831 募民屯田.838 袁术称帝.841 易京之战.848 官渡之战.849 曹操征乌桓.859 仓亭之战.862 三顾茅庐.865 赤壁之战.867 合淝之战.883 潼关之战.891 建安文学.897 益州之战.899

10、 汉中之战.904 樊城之战.910 曹丕篡汉.918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1/2963 挟天子令诸侯.929 三国 220 年280 年.936 九品中正制.936 石亭之战.938 魏灭燕之战.938 高句丽讨伐.942 提倡玄学.946 曹爽专权.948 高平陵之变.952 司马氏专权.955 东兴之战.960 寿春三叛.961 司马昭弑君.968 竹林七贤.974 魏灭蜀之战.977 司马炎篡魏.984 刘备称帝.994 夷陵之战.996 水淹七军.1001 诸葛亮南征.1008 诸葛亮北伐.1015 五丈原之战.1024 姜维北伐.1026 孙策平江东之战.1031 黄皓_(宦

11、官)专权.1039 交州领化.1039 孙权建国.1043 吕壹专权.1051 二宫之争.1052 诸葛恪专权.1056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2/2963 孙皓暴政.1066 西陵之战.1069 晋灭吴之战.1073 西晋 265 年316 年.1077 徙戎之议.1077 八王之乱.1078 永嘉之乱.1083 衣冠南渡.1084 五胡十六国.1086 五胡乱华.1120 胡汉分治.1126 东晋 317 年420 年.1127 五马渡江.1127 王马共天下.1127 王敦之乱.1138 苏峻之乱.1148 冉闵杀胡.1158 桓温北伐.1162 枋头之战.1176 北府军.1178

12、 淝水之战.1180 台壁之战.1185 参合陂之战.1186 王恭叛乱.1189 卢循孙恩之乱.1197 桓玄之乱.1210 刘裕北伐.1225 南北朝 420 年589 年.1229 元嘉之治.1229 北魏统一北方.1230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3/2963 国史之狱.1236 大明历_(祖冲之).1236 永明之治.1238 神灭论论战.1240 孝文帝改革.1240 均田制.1244 三长制.1252 锺离之战.1253 大乘教起义.1259 六镇大起义.1261 河北起义.1272 河阴之变.1273 孝武西迁.1274 北魏分裂.1276 沙苑之役.1277 邙山之战.12

13、78 玉璧之战.1278 侯景之乱.1278 江陵之战.1282 武帝灭佛.1282 北周统一北方.1284 尉迟迥之乱.1289 隋灭陈之战.1296 隋朝 581 年619 年.1307 开皇之治.1307 隋与突厥之战.1311 三省六部.1320 大兴城.1325 隋唐洛阳.1332 隋唐大运河.1333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4/2963 三征高丽.1334 隋末民变.1340 唐朝 618 年907 年.1343 晋阳起兵.1343 唐朝统一战争.1345 虎牢之战.1346 武德之治.1349 武德律.1351 开元通宝.1352 玄武门之变.1353 渭水之盟.1359 唐

14、灭突厥.1360 贞观之治.1369 道_(行政区划).1377 租庸调制.1381 羁縻.1383 都护府.1386 守捉.1387 唐灭薛延陀之战.1390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1397 永徽之治.1404 唐律疏议.1405 唐朝灭西突厥.1406 唐灭百济之战.1409 白江口之战.1410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1415 罗唐战争.1421 中亚方孔钱币.1426 近体诗.1430 贞观遗风.1438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5/2963 武周革唐.1439 武周之治.1442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1442 神龙革命.1444 受降城.1445 韦后之乱.1455 唐隆政变.14

15、57 开元之治.1460 翰林院.1463 市舶司.1481 节度使.1485 募兵制_(唐朝).1489 怛罗斯战役.1490 马嵬驿之变.1515 五京制.1517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1522 两税法.1539 清水之盟.1542 六次出幸.1544 泾原兵变.1550 平凉劫盟.1553 贞元之盟.1556 第二次宦官时代.1558 永贞革新.1561 元和中兴.1563 牛李党争.1565 甘露事件.1571 会昌废佛.1575 大中暂治.1577 归义军.1578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6/2963 河朔三镇.1581 藩镇割据.1585 唐诏之战.1590 唐末民变.1591

16、庞勋之变.1595 王仙芝起义.1596 黄巢起义.1599 白马之祸.1610 五代十国 891 年979 年.1611 兴教门之变.1611 燕云十六州.1612 白藤江之战_(938 年).1616 契丹灭后晋之战.1618 郭威灭汉.1620 高平之战.1621 邺都之乱.1622 辽朝 916 年979 年.1623 契丹文.1623 高丽与契丹之战.1625 大延琳起事.1630 滦河之乱.1630 萧干起事.1630 北辽.1631 金灭辽之战.1633 西辽.1634 东辽国.1640 后辽.1642 宋朝 960 年1279 年.1643 陈桥兵变.1643 杯酒释兵权.16

17、45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7/2963 北宋统一战争.1649 烛影斧声.1650 金匮之盟.1655 宋辽战争.1657 高梁河之战.1660 白藤江之战_(981 年).1662 瓦桥关之战.1665 君子馆之战.1665 王小波起义.1668 禁榷.1669 咸平之治.1669 澶渊之盟.1680 汴梁.1683 宋夏战争.1689 重熙增币.1698 庆历新政.1701 更戍法.1704 濮议.1705 王安石变法.1706 熙河开边.1721 宋越熙宁战争.1722 新旧党争.1731 元佑更化.1734 六贼.1736 方腊起义.1738 宋江起义.1742 海上之盟.174

18、5 靖康之变.1747 苗刘兵变.1759 宋金战争.1768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8/2963 郾城之战.1771 绍兴和议.1777 采石之战.1782 隆兴和议.1784 程朱理学.1787 永嘉学派.1793 绍熙内禅.1796 嘉定和议.1798 端平更化.1798 端平入洛.1799 泉州市舶司.1801 宋元战争.1802 钓鱼城之战.1804 襄樊之战.1805 厓山海战.1807 金朝 1115 年1234 年.1816 出河店之战.1816 女真文.1816 伪楚.1818 伪齐.1819 海陵王政变.1821 移剌窝斡起义.1829 蒙金战争.1829 野狐岭战役.

19、1830 九公封建.1833 红袄军.1834 三峰山之战.1835 西夏 1038 年1227 年.1838 西夏文.1838 三川口之战.1841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19/2963 好水川之战.1843 定川寨之战.1845 永乐城之战.1847 蒙灭西夏之战.1849 元朝 1271 年1368 年(98 年).1853 十三翼之战.1853 蒙古攻西辽之战.1854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1854 窝阔台攻宋之战.1856 蒙古侵略欧洲.1856 旭烈兀西征.1860 蒙古四大汗国.1864 蒙古入侵高丽.1866 蒙越战争.1870 元军侵日战争.1887 海都之乱.1887 延佑

20、复科.1889 至正新政.1889 元代民变.1890 鄱阳湖水战.1895 亦思巴奚兵乱.1897 明朝 1368 年1644 年.1898 洪武之治.1898 明朝治藏历史.1900 卫所制.1921 南北榜案.1925 金山之战.1926 捕鱼儿海之役.1928 明初四大案.1929 郭桓案.1937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0/2963 空印案.1940 蓝玉案.1945 胡惟庸案.1946 建文改制.1949 靖难之役.1954 永乐盛世.1957 郑和下西洋.1961 明入越.1976 安南属明时期.1985 贵州建制.1985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1990 迁都前的南京.199

21、4 唐赛儿起义.2000 朱高炽监国.2004 仁宣之治.2016 朱高煦叛乱.2036 宣宗废后.2051 王振擅政.2057 麓川之役.2071 土木堡之变.2082 明朝午门血案.2085 京师保卫战.2089 明朝浙闽民变.2091 邓茂七起义.2104 叶宗留起义.2117 夺门之变.2130 曹石之变.2132 汪直擅政.2139 荆襄流民起义.2151 藤峡盗乱.2165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1/2963 弘治中兴.2180 九边.2182 满仓儿案.2186 刘六刘七起义.2190 明武宗南巡之争.2192 宸濠之乱.2204 阳明学.2209 大礼议.2214 海禁.2

22、226 壬寅宫变.2234 北虏南倭.2235 庚戌之变.2237 嘉靖大地震.2237 隆庆新政.2240 俺答封贡.2241 江陵柄政.2244 万历中兴.2253 万历怠政.2256 万历三大征.2260 宁夏之役.2264 朝鲜之役.2265 播州之役.2275 霸田抗租.2276 妖书案.2277 楚太子狱.2280 争国本.2281 南京教案.2284 齐楚浙党.2284 东林党.2285 东林党争.2287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2/2963 阉党.2293 明末三大案.2294 梃击案.2295 红丸案.2298 移宫案.2301 奢安之乱.2304 王恭厂大爆炸.2308

23、 徐鸿儒起义.2320 清兵入塞.2320 己巳之变.2327 吴桥兵变.2330 明末民变.2332 张献忠起义.2336 李自成起义.2340 甲申之变.2356 清朝 1636 年1912 年.2358 八旗制度.2358 萨尔浒之战.2369 山海关之战.2388 松锦之战.2391 清兵入关.2395 绿营.2397 逃人法.2401 圈地令.2402 剃发令.2405 剃发易服.2410 嘉定三屠.2415 扬州十日.2417 庚寅之劫.2420 南北党争.2422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3/2963 反清复明.2424 郑成功攻台之役.2427 咒水之难.2445 明郑王朝.

24、2448 康熙历狱.2467 三藩之乱.2468 迁海令.2473 澎湖海战.2473 雅克萨战役.2479 尼布楚条约.2480 多伦会盟.2483 清代蒙古.2483 康乾盛世.2510 西学东渐.2522 奏销案.2564 文字狱.2565 清朝治藏历史.2573 中国礼仪之争.2584 密折.2590 摊丁入地.2591 军机处.2593 改土归流.2598 乾隆帝南巡.2600 十全武功.2603 平定准噶尔.2607 大小和卓之乱.2617 大小金川之役.2647 大金川之战.2648 第二次金川之战.2649 清越战争.2651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4/2963 嘉道中衰.

25、2663 川楚白莲教起义.2667 川楚教乱.2669 天理教.2672 癸酉之变.2675 天地会.2676 闭关政策.2699 虎门销烟.2707 鸦片战争.2718 三元里抗英斗争.2723 太平天国.2724 广东洪兵起义.2755 上海小刀会起义.2757 捻军.2760 第二次鸦片战争.2763 瑷珲条约.2772 辛酉政变.2775 垂帘听政.2778 洋务运动.2778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783 同治陕甘回变.2788 天津教案.2791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2795 中法战争.2806 唐胥铁路.2815 中国通商银行.2816 北洋水师.2817 中日甲午战争.2828 马

26、关条约.2841 三国干涉还辽.2850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5/2963 中俄密约.2853 瓜分中国.2854 新军.2857 戊戌变法.2866 己亥建储.2881 义和团运动.288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891 东南互保.2899 海兰泡事件.2902 庚子赔款.2902 清末新政.2909 日俄战争.2926 苏报案.2939 立宪运动.2942 国会请愿运动.2947 四川保路运动.2948 武昌起义.2952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6/2963 上古 前 3077前 2037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或称盘古氏或盘古大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

27、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传说 五运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1。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范文澜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2。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最早有盘瓠之说。闻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证盘古即匏瓠,即葫芦,盘字古义为开端,盘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饶宗颐盘古图考指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 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有学者亦称盘古乃是伏羲的音转3。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7

28、/2963 盘古的故事,较早见于三国时候徐整作的三五历记4:“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从此以后,盘古开天辟地的记载越来越

29、多起来,并发展为他死后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左臂化为南岳,右臂化为北岳,足化为西岳,眼睛化为太阳和月亮,泪水化为江河,呼气化为风,声音化为雷电,夫妻二人化为阴阳。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条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枕中书中说: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述异记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垣三百余里,俗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8/2963 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注记 在土卫五上有一座环形山称为 盘古,便是以盘古的名字命名的。盘古的名字可能源自记载于搜神记中的盘瓠。5 注释 1董期

30、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 2范文澜中国通史 3袁珂中国神话通论 4艺文类聚卷一 5台湾盘姓客家人之初探源,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电子报第四十八期.女娲补天造人 女娲 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拥有人类女性的上半身,和蛇类的下半身。女娲为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 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传说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29/2963 女娲造人 根据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盘古

31、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女娲高媒 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媒神。女娲制乐 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的传统乐器。女娲补天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

32、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其他古籍记载有差别。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 原道 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 壮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0/2963 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 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后事 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

33、中原河南省西华县。故西华县又名娲城。另有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螭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女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姓。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部落女首领名字为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双系性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就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就是伏羲的妹妹,这个跟女娲是词源有关,女娲的娲字,在远古时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娲是巫神教的主神。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1/2963 第二系是古代英灵女娲,需要指出的是,远古时期叫女娲的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个比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帝尧时代的人,一个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双系女娲神不是同一个

34、神,有如下证据。词源,娲字作为象形字,本身就是女神的意思,这个字在第二系女娲出生前就存在,并且其形象是人首,龙身(或蛇身)。时代,女娲作为巫神教主神,从古代就是如此,而第二系女娲的时代,巫神教已经是盛行时期了,一个教派的主神不可能是在其存在的好几百年后出生的。女娲作为复姓在现代还存在,并且族系能追索到古代,这个证据说明,远古时期,古人拿主神的神名为自己的孩子取名是很正常的。双系女神形成的可能性 第一系 女娲作为创始神之地位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娲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远古时代的人创造了一个象形字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娲这两个字在远古来说,相当于当代汉字女神之意。第二系 女娲作为英灵神的地位也

35、是符合逻辑的。伏羲的妹妹女娲出生的年代对古代来说,是传说时代,既然类似时代的黄帝,炎帝都已被神化了,因此伏羲与女娲被神话也是合理的。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2/2963 创作中的女娲 封神演义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纣王因对女娲不敬,女娲便在盛怒之下命令三妖(其中狐精假装成妲己)迷魅纣王,加速商朝的毁灭。法宝为招妖幡。仙剑奇侠传 在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中有女娲后裔的设定,她们皆为女性,代代单传,秉承女娲遗志,世代守护着苍生。相关媒体报导 2012 年 6 月 2 日到 5 日,大陆一批考古、历史、神话与民俗等专家出席山西吉县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鉴评听证会,鉴定了在山西省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

36、所发现人骨,经北京大学碳 14(C14)同位素测定,人骨的年代距今约 6200年前,与神话传说中女娲所出现的年代近似,也有可能是作为祭司的某一代女娲的遗骨。伏羲建八卦 伏羲 伏羲(读音:f x,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3/2963 简介 伏羲,又称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

37、八卦。八卦衍生 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灵签或掷杯,实是 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1学者以文字学的角度考证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黄帝部落兴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注解 1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 随人钻燧取火 燧人氏 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现者,有一种说法他为三皇之一。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4/2963 韩非子 五蠹 有记载:民食果蓏蜯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38、,号曰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据说燧人氏是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因此商丘被授予火文化之乡称号。当地更设有一个占地 4 万多平方米的燧皇陵陵园1。资料来源 燧人氏陵风景区.新华网.2010-10-14 2011-10-30.有巢构木为巢 有巢氏 有巢氏,中国上古传说人物、氏族,亦称大巢氏1。传说中华初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2 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5/2963 从这个角度看,有巢氏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

39、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进步的一个标志。注释 1 通志三皇志 有巢氏亦曰大巢氏 2 庄子 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氏 共工又作龚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洪水之神。传说中共工形象凶恶,人面蛇身而红发,性情愚蠢而凶暴,野心勃勃,是黄帝系部族长期的对手。据说共工姓姜,是炎帝的后代1。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共工发动洪水 淮南子本经篇中记载,帝舜之时,先前死去的共工再度出现,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给原始初民带来了一场大灾难。负责

40、治水的部落首领禹为了消除水害的根源,率领黄帝系的部落成员与共工展开了一场激战,山海经 大荒西经 中提到 有禹攻共工国山,很可能就与这场大战有关。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6/2963 荀子 成相篇 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共工发动洪水与禹逐共工的神话传说。淮南子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最后共工战败,被放逐于幽州的龚城(共城)。因此尚书舜典说: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括地志亦说: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

41、清人顾炎武作昌平山水记称,其城仍在,亦曰共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共工之臣相柳 传说中有一个九头蛇身的怪物名叫相柳2,是共工的臣子。它贪婪无厌,所经过的地方会陷为沼泽,而且这些沼泽中的水不是辛辣便是苦涩,成为人畜无法生存的荒地。禹在治理洪水、驱逐共工的同时也斩杀了相柳,结果相柳之血腥臭无比,被它渍过的土地不生五谷,又低洼潮湿;禹用土壤填塞这些土地,三次填塞而三次塌陷。最后禹只能把这块土地辟作池塘,建造众天帝的神坛,以镇压妖魔。水神 共工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虽然共工残暴而作恶多端,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7/2963 但由于他的神力和他

42、与初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畏。山海经中记载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就表达了这种原始的敬畏。注释 1 国语周语:共工之从孙四岳佐禹。贾逵注说:共工,炎帝之后,姜姓也。2 山海经大荒北经作相繇。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 神农氏,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 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

43、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近些年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遗址考古发现,约在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8/2963 7000 年前至 1 万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传说 因为上古时代并未有完整文字,故多为口耳相传之传说。而有关神农氏的传说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话般的形式提及到神农氏的一些事情。易经系辞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至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太平御览引周书 神农耕而作陶。史记补

44、三皇本纪 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 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教民耕种 相传是神农氏发明耕种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在开垦过的田土上,以后百姓便照这方法耕植五谷了,神农氏之称一源为此。发明耒耜 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39/2963 尝百草 相传神农氏为辨别各类草药,更作亲自尝试,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无法可解,最终便牺牲了生命。神农氏有一条神鞭,名为赭鞭,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药、毒、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神农本草经 剧毒的草药传说是断肠草 发明陶器 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与农耕同

45、时出现的,被誉为继火的使用之后的又一大创举 神农后裔 相传炎黄时期,炎帝和黄帝皆神农氏之后,两部落联合形成华夏族。炎帝败于黄帝,黄帝为共主,炎帝部落一部分迁离了黄河流域。蚩尤亦神农氏之后,蚩尤部落在黄河流域战败后,一部分融入黄帝部落,一部分南迁,后又西迁。鄂、湘、贵间均有苗民生活,为蚩尤之后,因先祖以务农,故而得名。蚩尤为神农氏后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来较高,但因战败后后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40/2963 裔居于偏远之山间,日久之后,文化并无进步,抑且退化,反而成为了化外之民。神农故居 相传神农氏出生于烈山,有人在在湖北距随州北四十公里的厉山镇列山神农洞修建了神农故居。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

46、二处(一为谷物药材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湖北西部山区,也有一地称为神农架,也与神农氏有关,缘于神农氏曾到此地搭架采药之传说。神农洞和神农碑 距离随州市区五十五公里处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厉山镇北有 炎帝神农氏碑一座,保存至今。日本 日本人也信奉神农,尤其药商、医师、摊贩,在东京的汤岛圣堂有神农节。基于古时的摊贩团体演变为江湖极道团体,连黑道指定暴力团与赌博中人也崇信神农。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41/2963

47、 禅让制 禅让制 禅让制(禅,拼音:shn(国)sin6(粤),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 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 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中国传说中的禅让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是中国

48、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42/2963 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真实性的怀疑,主要是因为把上古的首领和后来的帝王类比,因为条件的恶劣,当上古的首领其实是个苦差,不象后来的帝

49、王。中国历史上的禅让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疑点 顾颉刚指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又说 这时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1。1936 年,他还发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对丹朱称呼帝。荀子在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

50、传,是陋者之说也。韩非子在 说疑 一文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史海索道 中庸無相录编 43/2963 竹书纪年认为: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2 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广弘明集十一引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 1993 年郭店一号墓出土的唐虞之道与 2002 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收录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记载上古的禅让。唐虞之道推崇禅让,指出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年表 以禅让形式完成的政权更替见下表:西汉新朝 8 年,西汉的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