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2部分:损害调查(GBT 39791.2-2020).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476737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9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2部分:损害调查(GBT 39791.2-20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2部分:损害调查(GBT 39791.2-20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2部分:损害调查(GBT 39791.2-20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2部分:损害调查(GBT 39791.2-20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2部分:损害调查(GBT 39791.2-20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T 39791.22020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2 部分:损害调查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damageGeneral principles and key componentsPart 2:Damage Investigation(发布稿)2020-12-29 发布2021-01-01 实施GB/T 39791.22020目 次前 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调查原

2、则 35 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 36 初步调查 47 系统调查 7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99 信息汇总分析 10附录 A(资料性附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报告的编制要求 11附录 B(资料性附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例表) 13附录 C(资料性附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表 15附录 D(资料性附录)样带调查和样方调查.28iGB/T 39791.22020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 康,规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定了

3、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损害调查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附录 A 附录 D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标准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本标准实施之前发生的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继续参照生 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损害调查(环办政法201667 号)开展,但该损害持续至本标准 实施的除外。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iiGB/T 39791.22020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2 部分:损害调查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

4、损害鉴定评估中损害调查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调查。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5085(所有部分)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490 粮油检验 一般规则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GB 34330 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

5、控标准(试行)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GB/T 12990 水质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 法GB/T 13266 水质 物质对蚤类(大型蚤)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 13267 水质 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 15441 水质 急性毒性的测定 发光细菌法GB/T 16310 船舶散装运输液体化学品危害性评价规范GB/T 21281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GB/T 21805 化学品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GB/T 21807 化学品 鱼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阶段的短期毒性试验GB/T 21808 化学品 鱼类延长毒性 14 天试验GB/T 21809 化学品

6、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GB/T 21810 化学品 鸟类日粮毒性试验GB/T 21812 化学品 蜜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GB/T 21814 工业废水的试验方法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GB/T 21830 化学品 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GB/T 21854 化学品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GB/T 29763 化学品 稀有鮈鲫急性毒性试验GB/T 31270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4546.2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第 2 部分:海洋溢油GB/T 39791. 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1 部分:总纲HJ 25. 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1GB/

7、T 39791.22020HJ 25.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91. 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493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1069 水质 急性毒性的测定 斑马鱼卵法HJ 710(所有部分)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97 固定源废

8、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58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SN/T 3524 化学品 鱼类生殖毒性试验方法CJ/T 150 城市供水 致突变物的测定 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6 农田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789 农药残留分析样本的采样方法NY/T 1669 农业野生植物调查技术规范SF/ZJD 0606001 农业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操作技术规范SF/ZJD 0606002 司法部指定的农作物污染司法鉴定调查技术规范LY/T 18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S

9、C/T 910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DD 2014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技术要求DZ/T 0282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 全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 全国微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 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生态环境损害调查 environmenta

10、l damage investigation采用科学、系统的现场踏勘、监测、观测、访谈、航拍、资料查阅等方法,搜集信息和数据,为生 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提供支持的过程。2GB/T 39791.220204 调查原则4.1 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调查行为,由专业人员运用国家规定的、公认的技术方法进行现场 调查、监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调查过程中,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样品的采集与运输、 样品的分析检测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4.2 中立性原则调查活动不受任何部门和个人因素的干扰。参与调查工作的人员应当保持中立,不受鉴定评估委托 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干扰。4.3 全面性原则调

11、查应力求严谨周密、不以偏概全,确保调查数据和结论能够客观反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损害情 况。4.4 及时性原则在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发生后尽早介入,尽早开展工作,及时制定调查方案和监测计划,取得有关 资料,进行环境监测,获得鉴定评估所需的数据资料。5 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5.1 工作内容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包括生态环境基线调查、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调查、生物调查、生态服务功能 调查、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与费用调查、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调查。5.2 工作程序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分为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两个阶段,初步调查主要开展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和人 员访谈,对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和程度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分析。初步调查阶段

12、的环境监测以现场快速检测 为主,根据需要开展实验室检测。系统调查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损害开展针对性调查,为 损害确认和损害量化提供支撑。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阶段应分别制定调查工作方案,方案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 查方式和质量控制等内容。调查人员应根据生态环境损害具体情况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需求,选择搜集相关信息,并制作生态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参见附录 B)。调查工作结束后编写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报告编制要求参见附录 A。调查的工作程序见图 1。3GB/T 39791.22020图 1 调查工作程序图4GB/T 39791.220206 初步调查6.1 资料搜集与

13、分析6.1.1 背景信息调查搜集背景信息调查搜集的主要内容包括:a ) 调查区域的气候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b) 调查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地下水、海水、海洋沉积物的历史和 应急监测数据;c ) 调查区域内人口、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土地利用现状,居民区、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点信 息, 以及能源和水资源供给、消耗等信息;d) 调查区域内主要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e ) 调查区域内主要生物、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结果等信息, 以及主要厂矿和建筑物的分布情况。6.1.2 基线信息调查搜集基线信息调查搜集的主要

14、内容包括:a ) 针对调查区域的专项调查、学术研究以及其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状况等相关历史数据;b) 针对与调查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等类似的未受影响的对照区 域,搜集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等数据;c ) 污染物的环境标准和环境基准;d) 专项研究。6.1.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信息调查搜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信息调查搜集的主要内容包括:a ) 污染源的数量、位置和周边情况等信息;b) 污染排放时间、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和排放频率等信息;c ) 污染源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浓度等信息;d) 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外环境生成的次生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浓度等信息;e )

15、林地、耕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自然状态以及野生动植物受到破坏或伤害的时间、方式和 过程等信息。6.1.4 受损生态环境质量信息调查搜集受损生态环境质量信息调查搜集的主要内容包括:a ) 关于受损生态环境的文字与音像材料以及遥感影像、航拍图片等影像资料;b) 受到影响的大气、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地下水、海洋海水等环境介质的质量变化;c ) 受到影响的植被、动物等生物的类型、结构和数量变化等情况;d) 调查区域的历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相关资料。6.1.5 污染清理情况信息调查搜集污染清理情况信息调查搜集的主要内容包括:a ) 污染清理的组织、工作过程、清理效果与二次污染物的产生情况等资料信息

16、; b) 污染清理的现场照片和录像等音像资料;c ) 污染物清理转运、物资投入和工程设施等信息;d) 污染清理过程委托合同、票据等污染清理处置费用证明材料,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监管证明材料 等;5GB/T 39791.22020e ) 其他与污染清理处置相关的材料。6.1.6 资料分析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识别资料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信息,对于不完整、不确定信息应在报告中说明。6.2 现场踏勘根据生态环境损害具体情况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需求,开展现场踏勘,并填写现场踏勘记录表(参 见附录 C 表 C. 1)。6.2.1 现场踏勘范围对污染环境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以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途径、受损生态环境所

17、在区域为主 要踏勘范围;对破坏生态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以受损或退化的生物所在区域和生态系统为主要踏 勘范围。6.2.2 现场踏勘的内容和方法现场踏勘的工作内容可包括:a ) 污染源。造成污染的各种来源,如化学品的生产、使用、贮存情况,污染物非法倾倒、事故排 放、临时堆放泄漏情况, 以及安全和交通事故、 自然原因造成的污染物泄漏等状况;b) 迁移途径。污染物在环境界面的物质交换及长距离迁移,如污染物在土壤-大气、土壤-地表水、 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沉积物等界面的物质交换过程; 以及污染物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等 介质中迁移、扩散、转化以及长距离运输的过程;c ) 受损环境情况。由污染造成的

18、大气、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范围、影响程度 和潜在影响区域;d) 区域状况及环境敏感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可能影响污染物迁移扩散的构筑物、沟渠、河 道、地下管网和渗坑等要素,区域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自然状况,居民区、饮用水水源地、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周边区域环境敏感点;e ) 生物的动态变化情况。观察调查区域内植物群落的类型、群落的层次结构,动物种群的结构特 征、行为特征和栖息地的情况,着重识别调查区域的指示物种,以及指示物种的生物学、生态 学和生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f) 生态系统。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分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踏勘观测;对于湿

19、地生 态系统,主要关注湿地的类型,其所在的水系和区域流域的水文情况,地表和地下水水位的时 空分布以及动态变化,湿地植被、水生生物、鸟类等湿地生物物种组成、分布与数量变化情况; 对于草地生态系统,主要关注草地群落组成和草地退化情况;对于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关注主 导风向、风速以及地下水系的情况;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着重调查传粉昆虫种群动态、农作物 的产量和轮作情况,病虫害的类型、爆发时间和防治措施等情况;对于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 主要关注海洋水文动力变化情况、海岸线占用情况、海洋生物物种组成、分布与数量变化情况; 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还需要关注土壤破坏状况,重点调查土壤损害量、土壤压实度、含水率、

20、有机质含量、养分元素含量(氮磷钾等)等理化性质指标;g) 现场踏勘过程中对调查区域的大气、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地下水、海洋海水和生物等样品 的检测以现场快速检测为主,同时可以根据相关规范保存部分样品,以备复查;h) 现场踏勘过程中,应以视频方式对关键环节进行记录。视频录制应配有语言描述,说明项目名 称、调查人员、位置、时间、调查目的、拍摄和移动方向、天气、地貌、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情况等。6.2.3 安全防护准备在现场踏勘前,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装备必要的防护用品。6GB/T 39791.220206.3 人员访谈调查人员可采取面谈、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对现场

21、状况或历史的知情人,包括当 地政府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相关领域专家、企业或场地所有者、熟悉现场的第三方、实际或潜 在受害人员进行访谈,补充相关信息,考证已有资料。调查人员应填写人员访谈记录表(参见附录 C 表 C.2)。6.4 初步调查总结应该初步明确污染源的位置、类型、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浓度,生物和生态系统损害的表现和强度, 初步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类型、范围和程度,并对系统调查提出建议。7 系统调查7.1 调查内容7.1.1 基线水平信息包括调查区域和补偿性恢复备选区域的环境介质、生物、生态服务功能等表征指标的基线水平。7.1.2 污染源信息包括造成调查区域生态环境损害的所有污染源数量

22、、位置、污染排放情况、特征污染物种类、排放 量、排放浓度和填埋情况等信息。7.1.3 环境质量信息包括调查区域和补偿性恢复备选区域的大气、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地下水、海洋海水等环境介 质的质量现状、污染分布情况、污染物浓度水平等信息。7.1.4 生物信息包括调查区域和补偿性恢复备选区域的植物群落建群种、分布面积、密度、冠幅、郁闭度、生物量、 是否有保护物种分布和保护物种的级别、植物群落的受损程度,以及主要动物物种密度、出生率、死亡 率、繁殖率、生境、是否有保护物种分布和保护物种的级别、动物的受损程度等情况。7.1.5 生态服务功能信息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受损程度。受损程度通常用生态系统面积

23、、生物量或初级生产力来表征, 必要情况下,也可以用固碳量、释氧量、水源涵养量等生态服务实物量来表征。7.1.6 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与费用信息包括为恢复生态环境功能及其服务水平所采取的基本恢复、补偿性恢复和补充性恢复等措施及相关 费用,以及为采取行动发生的监测、调查和维护费用。7.1.7 生态环境恢复效果信息包括实施恢复的环境介质、生物、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恢复行动实施期间的二次污染情况,公众 满意度情况等用于评价生态环境恢复措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开展补充性恢复的信息。7.2 调查方法系统调查阶段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搜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环境监测、问卷调查、 样带样方调查。系统

24、调查阶段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是在初步调查阶段的基础上,根据评估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搜 集、核实和补充,并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进行补充。现场踏勘要求见 6.2 节,人员访谈要求见 6.3 节,其他调查要求见 7.3 节,样带样方调查要求参见7GB/T 39791.22020附录 D。7.3 调查要求7.3.1 基线水平调查a ) 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档案或文献资料,获得调查区域环境质量、生物种类和数量、生态服务功能 等表征指标的基线水平;b) 选取对照区域,开展环境质量、生物数量、生态服务功能等的相关调查和监测工作;c ) 可参考适用的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或环境基准确定基线;d) 必要时开

25、展基线水平的专项研究。7.3.2 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可按照 HJ/T 373 执行。7.3.3 环境质量调查a ) 环境质量调查主要通过环境监测手段,开展现场采样、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和判断评价等工作。 应针对污染类型、污染物性质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的需求制定环境质量调查工作方案;b) 环境质量调查中,应合理选择有代表性的检测项目,包括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转化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在污染清理过程中引入的污染物、能影响上述特 征污染物环境行为的理化指标、可能对特征污染物检测结果产生干扰的理化指标等项目;c ) 对于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固体废物、海洋等环境监测方

26、案和标准规范,优先选择国 家标准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无该类标准的,可参照执行行业或地方标准;国内无标准的,可 参照国外相关适用性标准或专家认可的技术方法。常用的监测技术导则和规范参见附录 C 表 C.3。d) 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监测按照 HJ/T 589 执行;e ) 对于矿区等特大生态环境损害区域调查、地下溶洞等复杂条件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等无相关技术 导则的情况,调查人员应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调查区域特点设计采样监测方案;f) 调查人员应填写现场采样记录表(参见附录 C 表 C.4表 C.9)。7.3.4 生物调查生物调查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毒性的调查,针对不同调查内容的常用相关技术导则

27、参见附录 C 表 C.10 ,调查人员应填写生物现场调查表(参见附录 C 表 C. 11表 C. 12)。7.3.5 生态服务功能调查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确定调查项目,具体方法参见 7.3.3 节的要求执行;对于无技术规范的情况,调 查人员应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信息的搜集。调查人员应填写生态服务功能调查表(参见附录 C 表 C. 13)。7.3.6 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与费用调查a ) 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筛选调查,应调查搜集备选方案的实施费用、监测维护费用、恢复时间、经 济社会效益、技术可行性、是否造成二次污染等信息;b) 对于污染清理和恢复措施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搜集实际发生的费用信息,并对实际发

28、生费 用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核实;c ) 对于恢复措施尚未开展的,应按照国家工程投资估算的规定搜集备选恢复方案的相关费用信息, 必要时应开展专项研究;d) 对于无法恢复而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评估生态环境损害的,应根据具体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的需求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必要时应开展专项研究;e ) 调查人员应填写污染清理与处置等费用调查表(参见附录 C 表 C. 14)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比选 表(参见附录 C 表 C. 15)。8GB/T 39791.220207.3.7 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调查a ) 开展现场踏勘,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调查工作方案;b) 对于已完成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应主要搜集实际实施

29、的恢复方案、方案目标和二次污染情况 等信息;c ) 对于实施恢复的环境介质、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调查分别参见 7.3.2 节、7.3.3 节和 7.3.4 节的 要求执行;d) 对于需要开展补充性恢复的情况,应搜集补充性修复方案的实施费用、监测维护费用、恢复时 间、经济社会效益、技术可行性、是否造成二次污染等信息;e ) 针对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和目标公众特点,设计恢复效果公众满意度调查表,开展公众满意度调 查;f) 参照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报告的编制要求(参见附录 A)编写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调查报 告。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8.1 调查数据采集质量控制a ) 审核搜集的各类资料信息、现场踏勘照

30、片、人员访谈记录、环境监测数据、调查问卷,初步 评判资料收集情况是否足以支撑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工作,并检查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 清单(参见附录 B)的填写情况;b) 审核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采样位置、采样数量、平行样点、采样深度等是否与已经制定的调查 采样方案一致,且符合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如存在调整,检查调整原因和依据是否合理, 且经过调查单位负责人的认可;c ) 审核生物调查和生态服务功能调查过程中调查范围、调查指标、点位数量等是否与已经制定 的调查方案一致,且符合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检查生态服务功能调查指标是否满足计算需 求,是否足以支撑服务功能量化,确保计算结果准确反应当地情况;d) 审

31、核现场踏勘音视频资料、人员访谈信息数据的获取和提交是否符合工作程序和相关规定;e ) 对于搜集获得的资料,随机抽取 5% 10%进行资料复核;对于人员访谈获得的资料信息,随 机抽取 5% 10%进行回访复核。8.2 分析测试及实验室质量控制a ) 检查样品重量和数量、样品标签、容器材质、保存条件、保存剂添加、采集过程现场照片等 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规范;b) 在样品交接过程中,应对接收样品的质量状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样品运送单是 否填写完整,样品标识、重量、数量、包装容器、保存温度、应送达时限等是否满足相关规 定;c ) 样品的检测是否严格遵照相关技术规定。8.3 调查表(记录表)填报质

32、量控制a ) 审核调查表、记录表(参见附录 C)中应填报项是否全部填报。若存在缺项,且无说明的, 须重新填报;b) 审核调查表、记录表(参见附录 C)中已填报项是否按照注意事项中的说明规范填报。若存 在不规范填报信息,须重新填报;9GB/T 39791.22020c ) 审核调查表、记录表(参见附录 C)中信息项填报是否准确,填报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 况;审核调查表中具有关联的指标间衔接是否符合逻辑;分析调查表中数据值是否正确,指 标数量级别、计量单位是否准确。若存在不准确信息,须重新填报。9 信息汇总分析调查人员应对损害调查阶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调查区域特征污染物类型、浓度水平和空

33、间分布情况,明确生态环境损害的情况,整理调查信息和分析检测结果,评估分析数据的质量和有效 性,对是否需要补充调查进行判断。调查人员应填写生态环境损害调查信息汇总表(参见附录 C 表 C. 16),并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调查报告。10GB/T 39791.22020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报告的编制要求A.1 基本情况概述阐述生态环境损害事件的基本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描述事件发生地周围 的自然环境信息、环境质量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环境基线信息、污染源基本信息等。A.2 调查方案A.2. 1 工作目标明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工作的主要目标。A.2.2 调

34、查依据写明调查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A.2.3 工作程序给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的技术路线,明确每一步的工作流程。A.2.4 调查内容写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的范围、调查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的调查项目。A.2.5 调查方式明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过程中用到的主要技术方法、调查组织方式。A.2.6 质量控制方案明确监测、实验室分析过程须依据的技术规范,现场踏勘过程中快速检测的要求和实验室送检样 品比例,明确其他调查信息的审核要求和复审率。A.3 调查过程详细介绍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采样布点方案、样品采集过程、现场快速检测及实验室分析检测过程、 数据分析过程等;描述基线调查结果

35、、污染源调查结果、环境质量调查结果、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 生态服务功能调查结果以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和费用调查结果。A.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详细介绍环境监测、资料获取、人员访谈、调查表汇总等工作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组织 实施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结论。11GB/T 39791.22020A.5 调查结论针对每一项调查内容,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得出调查结论。A.6 附件附件包括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过程中制定的现场踏勘路线示意图、采样点位布置图、调查 问卷,调查过程中产生的照片、调查记录表、信息汇总表、费用统计表、检测数据、观测数据以及通 过调查得到的各种地形地貌和遥感影像图件、水文地质图件

36、、环境质量图件等信息。12GB/T 39791.22020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例表)表 B.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例表)项目名称:序 号类别名称搜集时间资料来源数量格式编号报 告图 件照 片调 查 表论 文其他背景 信息调查区域行政 区划图XX 年 XX 月 xx 日政府办公 室1201508-TJG-01-0001调查区域水系图XX 年 XX 月 xx 日水利局1调查区域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XX 年 XX 月 xx 日自然资源 局1调查区域主要厂矿 情况调查区域卫星、航拍 影像调查区域历史监测 数据调查区域水文地质 调查专项报告调查区域人口信息调查

37、区域生物多样 性信息敏感点信息基线 信息区域基线值相关专 项调查区域基线学术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调 查报告污染物的环境标准污染物的环境基准类似区域基线调查 报告污染污染源照片13GB/T 39791.22020序 号类别名称搜集时间资料来源数量格式编号报 告图 件照 片调 查 表论 文其他源信息污染排放记录污染源经纬度坐标污染源周边实地照 片污染排口监测报告生态 环境 损害 相关 信息污染现场照片污染现场视频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调查区域历史污染或生态破坏信息污染 清理 处置 情况 信息污染清理处置报告污染清理现场照片污染物转运单据药剂购买单据清理后的监测数据调查单位: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 审核人:

38、 填表时间: 年 月日注:1 、编号方式可采用“项目时间-项目名称缩写-资料类型-资料号” 的方式;2 、资料类型可采用“01 报告,02 图件,03 照片,04 视频,05 调查表,06 论文,07 其他” 的方式。14GB/T 39791.22020附 录 C(资料性附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表15表 C.1 现场踏勘表项目名称:踏勘表编号:踏勘对象: 环境污染(污染源周边生态环境敏感点)生态破坏(植物动物生态系统)环境污染污染介质: 大气 地表水 沉积物 土壤 地下水 海洋海水污染现状描绘草图污染物名称排放总 量排放浓 度检测方式地点时间污染原因污染路径污染描述生态破坏植物调查:陆生

39、维管植物水生维管植物藻类 大型真菌 土壤微生物 其他( )动物调查: 鸟类 兽类 鱼类 两栖爬行类昆虫 畜禽鱼类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它()生态系统调查: 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破坏描述:污染清理 处置等措施措施对象时间地点委托单位方式数量费用实施单位监测对象浓度监测方式二次污染污染清理、污染处置、替代水源、人员转移等措施的描述:周边区域损害情况踏勘材料 信息汇总踏勘记录文件: 照片 录像 记录表 其他( )照片记录内容录像记录内容踏勘表记录内容其他记录内容踏勘监测 现场速测 实验室检测速测对象点位数量样品数量实验室检测对象点位数量样品数量下一步调 查建议调查单位: 调查负责人:踏勘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注:1、周边区域栏内容根据调查点及附近地质、水文、土壤、生物、敏感环境等,特别是与污染迹象有关的特征填写。 2 、损害情况栏内容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类型、范围和程度等情况进行描述。3 、下一步调查建议栏填写下一步调查的重点、内容、拟采用的调查方法等内容。4 、踏勘监测过程应以视频等影音形式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操作规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