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经济学基础答案及课件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ppt

上传人:bubibi 文档编号:21530810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3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答案及课件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经济学基础答案及课件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经济学基础答案及课件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经济学基础答案及课件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经济学基础答案及课件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以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指国民经济应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增长。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换言之,当失业率下降至自然失业率时,就实现

2、了充分就业,因为在任何一个经济中自然失业都是无法避免的。这种自然失业也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失业代价。物价稳定的含义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常用的价格指数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 deflator)。物价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物价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实践表明,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一般轻微的通货膨胀可看做是基本的经济现象,因此,只要将它控制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一国的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即一国既无国际收支赤字

3、,也无国际收支盈余。随着国际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的重大问题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该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势形成冲击,从而影响前三个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上述四个目标是稳定经济所必需的,离开了哪一个目标都不能算是实现了稳定。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目标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4、。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一部分工人失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之间也有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在边际进口倾向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的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矛盾。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由此看来,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时是相容的,更多则是矛盾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非单一性和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手段必须具有多样性,而且政策手段间的运用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二、宏观经

5、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运用是一门艺术。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当时经济资源严重闲置,总供给不是限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重要因素,经济中的关键问题是总需求不足。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在假定总供给无限的条件下说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决定作用。因此,由这

6、种理论所引出的政策工具就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不足而产生失业,这时就要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工具来刺激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过度而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就要运用紧缩性的政策工具来压抑总需求。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贷币政策。2、供给管理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这使经济学家们认识到了总供给的重要性。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了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这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就不仅有需求管理,而且还有供给管理。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

7、调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和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此政策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成本(工资)推动引起的。收入政策以工资物价为调控对象,其办法包括工资物价冻结和工资与物价指导线。(2)指数化政策。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动,使一些人受害,另一些人受益,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指数化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利

8、影响,以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它的做法是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的措施有工资指数化和税收指数化,即按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以保持实际工资水平不变,以及按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调整起征点与税率的等级。政府通过工资指数化和税收指数化可以维持社会的安定,避免不利的影响。(3)人力政策或就业政策。人力政策也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其中主要有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协助工人进行流动等措施。(4)经济增长政策。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是供

9、给管理政策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措施。3、国际经济政策 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都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本章重点介绍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在短期内,财政政策主要影响

10、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这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政府预算支出状况、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以及税种与税率的变动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很显然,财政政策的运行机理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收支。因此,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财政收支体制。一、财政收支体制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财政税收制度,虽然各国具体的制度不同,但在一些基本的运行方式和规则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总的来看,政府财政体制基本可以分为财政支出、政府税收和公债制度三个方面。(一)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将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

11、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例如,购买机关办公用品、军需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等所需的支出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可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调节国民经济。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为目的的支出,如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等方面的开支都属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的大小与本年度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无关,它被认为是货币性支出,仅仅通过政府行为将一些人的收入转移给另一些人。因此,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变,变动的只是总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所以,转移支付不计入国民收入。

12、(二)政府税收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税收收入的增长。税收是由税法来规范的,税法的一般构成要素包括纳税人义务、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地点、减免税、罚则、附则等项目。税收的变化一般是指这些要素的变化。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由于税法的变动受立法机构的制约,所以政府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一般通过改变税率、减免税收等手段来调节财政收入、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税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可以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三类。不同税种在

13、不同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并不一致。在西方政府的税收中,所得税占有很大比例。因此,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变动对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税收可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累退税是指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累进税则与累退税相反。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这三种税通过税率高低的变动来反映税收负担轻重与税收总量的关系。因此,税率的高低及其变动方向对经济活动,如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三)公债制度 公债是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来源,它通过政府的举债来取得。公债是政府以国家(或政府)信用为基础,向公众举借债务以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

14、公债具有自愿性和有偿性的特点。从公债发行的主体来看,有中央政府公债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债,通常将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债。政府债券一般有短期债、中期债和长期债三种形式。短期债一般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在美国,国库券是期限在1年之内的联邦政府债券。一般来说,短期债券利息较低,期限较短,如三个月、6个月和1年。国库券最初是西方国家用来弥补政府支出和税收之间差额的一种权宜手段,后来发展为政府短期借债的主要形式,发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付政府支出,而且也成为调节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中长期债一般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下的为中期债券,5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中长期债券一般利息较高,时间较长,

15、美国长期债券最高年限长达40年。政府公债的发行,既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筹措资金,又能在金融市场上影响货币的供求,促使利率发生变动,既具有财政政策的功能,又能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二、财政政策的内容 运用财政政策消除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一般途径有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或税收,或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量的政府支出和税收(平衡预算)三种方法。其中政府支出的调节对总支出以及国民收入具有直接的影响。税收则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或边际储蓄倾向)影响人们的收入支出,因此税收对国民收入的调节要间接一些。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效果最弱。从政策工具运行的机理来看,政策本身并不能直接实现四大最终目标,而只

16、能首先作用于其中某个中间变量,然后通过中间变量再影响最终目标。财政政策中的主要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变动,它们要影响的中间变量是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总需求水平或总供给水平。财政政策可以划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以及功能财政与公债。(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又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能够减少各种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该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缓解萧条,而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措施。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政府的税收制度、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农业补贴制度等。这些财政制度虽然具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的

17、内在作用,但是却无法消除经济波动。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如下:1、税收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的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也会超过收入下降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纳税人自动进入较高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税收这种因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制具有减轻经济波动和稳定经济的作用。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同税收的作用一样,政府转移支付有助于稳定可支配收入,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开支也相应增加,

18、这样就可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相应减少,从而可以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3、农业补贴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这种补贴具有一定的发放标准,可以自动调节农民的收入与农业生产,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当经济繁荣时,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收入增加,减少甚至取消农业补贴既可以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抑制消费的增加,又可以抑制农业生产的过剩,从而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政府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或对农民进行补贴,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由此可见,财

19、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是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的自动增减变化而对经济起到稳定的作用,它不需要政府预先作出判断和采取措施,而是依靠财政税收制度本身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的效果。也就是说,当经济出现衰退,国民收入降低时,财政会自动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从而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反之,当经济繁荣,国民收入增加时,它会自动引起政府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从而避免出现经济的过度膨胀。(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在稳定经济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对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发挥较大作用。因此,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还需要审时度势,主动采

20、取一些财政措施,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于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的水平。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为了谋求经济稳定,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相机抉择地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其方法是交替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其原则是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所使用的手段主要有:变动政府支出、变动税收和公债发行规模等。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当总需求过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通过削减税收、增发公债或增加支出等措施以刺激总需求。如图111所示。经济衰退时期经济衰退时期减少政府税收减少政府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增加社会总

21、需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求刺激私人消费和投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图图11111 1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当总需求过高,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减少公债发行规模或削减政府支出等措施以抑制总需求。如图112所示。经济繁荣时期经济繁荣时期增加政府税收增加政府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支出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抑制消费和投资抑制消费和投资图图11112 2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除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有一种财政政策叫中性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

22、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以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政策实施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相对于中性财政政策来说,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说成是“赤字”型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说成是“盈余”型财政政策。相机抉择是财政宏观调控的灵魂和关键。在我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需要。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2008年,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

23、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投入4万亿元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政府顺时应势,及时主动做出此次政策调整,体现了灵活审慎、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原则。(三)功能财政与公债 当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时,在财政方面的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的。功能财政是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财政政策思想。功能财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公债是政府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的途径之一。发行公债有可能导致私人支出的下降,产生“挤出效应”,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条件下,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诱发通货膨胀。对

24、发行公债的利弊,经济学家们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三、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时,也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使财政政策的效力不能充分发挥。(一)从财政收入方面看 1、税率的变动要经过立法机构的批准,从方案的提出到具体推行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通常把从政策决定,到其效果完全显现的时间称做政策时滞。由于政策时滞的存在,使“补偿性”难以发挥,从而使通过改变税率调整经济的政策效力大打折扣。2、增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增税在现实中常常会遇到很大的社会压力。在西方各国历史上,因增税而导致官员免职、政府下台的事例并不鲜见,所以增税往往在应该实行时却

25、得不到真正的贯彻。3、衰退时期的减税并不一定能促使公众增加消费和投资。由于经济衰退,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缺乏信心,因此很可能将少纳税的这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二)从财政支出方面看 1、政府减少商品的购买有时也会遇到强大的社会压力。如减少军事和公共工程订货等都会遇到大型垄断公司的强大压力,有时减少购买会造成企业亏损、失业率上升,从而使该政策作用力受到很大限制。2、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有时也不一定能导致公众增加消费。如在衰退时期,人们往往愿意储蓄或持币观望。同时,政府要减少转移支付也会面临社会公众的强大压力,从而使转移支付具有一定的刚性。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乘数。而乘数在现实中具有很

26、大的不确定性,这使财政政策的效果变得难以预测,有时常被不恰当地运用。综上所述,财政政策手段上具有一些局限性,而且各政策手段的作用效果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财政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上具有一些先天性的缺陷。第三节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从而调节利息率以影响总需求的一种经济政策。由于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通过银行体系来实施的,所以要知道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就必须先对银行体系有所了解。一、银行体系 各国的银行体系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组成。我国也不例外。中央银行体系的构成及其主要业务如图11-1所示。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27、政府预算收支非现金结算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信用限额规定最后的贷款者货币的发行外汇黄金管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储蓄结算家庭企业政府图111中央银行体系的构成及其主要业务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已独立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央银行,如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法国的法兰西银行、英国的英格兰银行等。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具有以下三个职能:(1)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货币。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的职权,它是通货即硬币和纸币的唯一和最终来源。中央银行是货币现金的发行者,而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中的一部分作为储

28、备又必须存放在中央银行。现金和储备构成基础货币,这是由中央银行所控制的,由此中央银行才能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2)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如商业银行用票据再贴现、抵押等办法可以从中央银行获得贷款;另一重要职能是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同时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准备金原来是银行为了准备存款人提取存款而持有的通货,现在已成为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以限制货币供给的一个手段。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必须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提取准备金,这一比例称为法定准备金。现在,准备金除了一部分是通货之外,大部分都存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准备金来控

29、制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和银行系统创造活期存款的能力。(3)作为国家的银行,即作为政府的银行,它具有如下几种职能:第一,执行货币政策;第二,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第三,代理国库,一方面根据国库委托代收各种税款和公债,另一方面代理国库拔付各项经费,代办各种付款与转帐业务;第四,提供政府所需资金,既可通过贴现短期国库券等形式为政府提供短期资金,也可通过帮助政府发行公债或直接购买公债方式为政府提供长期资金。(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经营信贷业务以获取利润的经济单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资产业务主要包括放款和投资

30、。放款主要包括短期贷款,也包括消费信贷、抵押贷款和商业信贷;投资业务主要是购买有价证券以获取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是指代替顾客办理支付事项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三)政策性银行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银行的职责是向国家重点建设的项目发放贷款。这三家银行只做贷款,不做存款储蓄业务。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直属国务院领导,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国家开发银行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致力于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和规划先行,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31、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向城镇化、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瓶颈领域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4月成立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直属国务院领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 1994年,是直属国务院领

32、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金融政策和外交政策,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办理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办理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贷款;办理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提供对外担保;转贷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等业务。二、货币 (一)货币的种类 货币大致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钱,但是又有不少的差别。在经济学中,货币是指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交易媒介,就是交换用的中间物、媒介物,人们经由它

33、进行交易。目前西方国家流行的货币主要有这样几类:1、纸币。纸币是由中央发行的、由法律规定了其地位的法偿货币。2、铸币。铸币是币值微小的辅币。3、存款货币。又称银行货币或信用货币。这种货币就是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以这笔活期存款为基础可以开出由该行承兑的支票,把这种支票作为流通工具。4、准货币。主要指公众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这种准货币与货币的性质相似,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货币的作用,但它本身并不是货币。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可以在提前通知的条件下转化为活期存款,通过支票流通,所以被称为近似货币,属于这类货币的还有储蓄存款(除活期与定期储蓄之外的其他存款)与随时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政府债券。5

34、、货币替代物。这种货币替代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但并不具有货币的其他职能,也不是货币。例如,信用卡就属于货币替代物。(二)货币的层次 根据货币资产的流动性标准,可以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M0、M1、M2、M3等。M0=现金(纸币+铸币)M1=M0+活期存款 M2=M1+不能开支票的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可以开支票的货币市场互惠基金 M3=M2+长期大额定期储蓄 在上述货币层次中,M0、M1属于狭义的货币,M2、M3 属于广义的货币。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是通货加上活期存款,如美国规定货币供给为公众所持有的全部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三)存款创造机制 由于商业

35、银行的活期存款就是货币,它可以用支票在市场上流通,所以活期存款的增加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由于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取出现金,而是把所得到的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开支票使用,所以银行贷款的增加又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在现实中,影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第一,原始存款的多少。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一部分被储户存入银行,我们把这种因现金流入而增加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原始存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发放贷款的规模,由此也直接影响创造货币的功能。第二,贷款的规模以及贷款后转化为活期存款的状况也直接影响活

36、期存款的数量,从而影响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由贷款转存而来的活期存款称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是银行存款的两大来源。而派生存款的大小受原始存款的规模以及贷款规模和“贷转存”的状况限制,因此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共同影响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第三,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是决定货币创造规模的主要因素。因为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较难控制,而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运用起来也较为方便。当银行接受一笔存款时,按法定准备金率留下一部分现金,剩余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银行只能将超额准备金贷出去,从而使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挥作用。以下分析法定准备金率如何影响贷币创造。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

37、%,最初某商业银行A所吸收存款为100万元,那么,该银行可放贷80万元,得到80万元的客户把这笔贷款存入另一个商业银行B,该商业银行又可放贷64万元,得到这64万元的客户把这笔贷款存入另一个商业银行C,该商业银行又可放贷51.2万无,这样继续下去,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可以增加500万元存款,即100万元的存款创造出了500万元的货币。如果以R代表最初存款;D代表存款总额即创造出的货币;r代表法定准备金率(0r1),则商业银行体系所创造出的货币量的公式是:D=R/r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以下工具来

38、变动货币供应量。(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进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在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从而回收货币资金,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收缩货币供给、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从而对外发放货币资金,增加货币供给,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存在诸多优点:例如,公开市场业务是灵活而精巧的,无论调控目标多么微妙,都可以通过极少量证券的购买和出售来完成。公开市场业务的执行非常迅速,中

39、央银行只需向证券交易商发出购买或出售的单子便可以立即执行交易。而且公开市场业务易于逆转。如果中央银行发现,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是由于公开市场购买过多所致,它便可以立即出售予以矫正。(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银行创造货币的多少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在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变更法定准备金率的功效最大。在生产、收入与就业水平低落的时候,货币当局应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从而实现增加货币供给,激励经济活动水平上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可以提高银行扩增信用的能力,继而必定为货币供给提供一个扩增的基础。不过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只能提高银行扩增信用

40、的能力,货币供给是否一定增加,还要看企业家的意愿而定。在经济萧条时期,即使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企业家也可能由于投资报酬率低而拒绝进行新的项目投资,也不会增加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法定准备金率并不足以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看,在经济过热时期,货币当局自然可以由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来降低银行体系的信贷发放能力,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三)调整贴现率 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率。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前,贴现率政策曾经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通常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商业票据拿到中央银行再贴现。20世纪3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不再用商业票据而是主要用政府债券作

41、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数量,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达到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的目的。在经济高涨时期或通货膨胀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收缩贴现的数量,减少商业银行的储备金,从而限制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达到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贴现率政策与公开市场业务通常是相互配合的。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使得利率降低或提高时,就必须相应地改变贴现率,使贴现率与利息率大致相适应。但与公开市场业务相比,贴现率变动所引起的银行储备金变动的数额通常是比较小的。另

42、外,由于贴现率通常低于市场利率,因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的这些特权有必要加以限制,只能在确有必要的时候才能借款。事实上,有些商业银行为了显示自身的稳健性,也不愿向中央银行借款。资料夹:什么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正像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从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1、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紧缩信贷。但这时企业感到有利可图,仍愿增加贷款,扩大投资,商业银行也愿扩大放贷,这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2、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一般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多,利率下降。但这时商

43、业银行认为放款的风险大,通常不愿扩大放款。同时,企业的预期利润率较低,通常也不愿向银行多借款,这使货币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总的来说,二者的调控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又各有其特定功效和优势,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局限性。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根据宏观经济活动状态的客观要求,结合二者的特点和不同功能配合使用,如期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点 1、调节领域的侧重点不同 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而货币政策则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从财政政策看

44、,它对总供给的调节,首先表现为对经济结构的调节,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主要透过扩大或缩小支出规模,达到增加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但这种调节从根本上说也是以调节社会经济结构为前提的。货币政策则透过货币投放和再贷款等措施控制基础货币量,透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乘数,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直接调节,达到稳定货币和稳定物价的目的。当然货币政策也可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透过选择贷款方向,间接对结构发生调节作用。2、调节机制的弹性作用不同 财政政策更多地偏重于公平。财政政策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责任是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

45、行再分配,调节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差别,保持适当合理的分配差距,以防止过度的收入悬殊,并从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形成。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效率。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是透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3、产生效应的时滞长度不同 从政策制定上看,财政政策的时滞较货币政策长,因为在决定财政政策时,政府提出的有关税收变动和支出调整财政措施,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批准过程。而货币政策制定则不需要那么长的批准过程。从政策的执行上看,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财政政策长,因为货币政策无论是

46、透过扩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还是透过紧缩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有效需求增长,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财政政策只要能使政府扩大或紧缩支出,便可以较快地对社会总供求产生影响。4、调节的领域不同 财政政策主要透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透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对国民经济施以影响,其功能是向流通领域提供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物价稳定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5、调节的对象不同 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财政收支;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点可用表91表

47、示。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作用机制更多地偏重于公平更多地偏重于公平更多地偏重于效率更多地偏重于效率调节方式调节方式 政府直接控制和调节政府直接控制和调节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调节行间接调节调节领域调节领域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经济的调节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民经济进行调节调节对象调节对象财政收支财政收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调节侧重调节侧重点点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衡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

48、,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效应时滞从政策制定上看,财政政策的时滞较货币政策从政策制定上看,财政政策的时滞较货币政策长;长;从政策执行上看,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财政政从政策执行上看,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财政政策长策长调节透明调节透明度度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政策工具政策工具 主要是税收和政府支出主要是税收和政府支出主要有存款准备金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其优势和局限

49、性。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所适用的经济背景、具体采用的政策情况,如表92所示。表9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双松政策双松政策双紧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紧财政松货币松货币紧货币紧货币松财政松财政经经济济背背景景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生产资源大量闲置,失量闲置,失业增加。刺业增加。刺激经济增长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控首要目标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极度膨胀,物价大幅攀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货膨胀成为宏观调控首宏观调控首要目标要目标政府开支过政府开支过大,

50、物价基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主要目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与经济停滞并存,滞并存,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和产品结构失衡。构失衡。治理滞胀、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增长成为首要目标首要目标双松政策双松政策双紧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紧财政松货币松货币紧货币紧货币松财政松财政具具体体政政策策财政扩大支出、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央降低税率;央行增加货币供行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应,降低市场利率(即放松利率(即放松银根)银根)财政削减支财政削减支出,提高税出,提高税率;央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