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逻辑——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606328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逻辑——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逻辑——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逻辑——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教学研究80_“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逻辑郑文佳 李海云(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仍存在学校教育“失范”、家庭教育“弱化”、社会教育“边缘化”等一系列问题。“双减”政策落地,亟须探寻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逻辑。家校社三方应各司其职,厘清责任边界: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发挥专业性,家庭作为育人责任区发挥情感性,社会作为育人大后方发挥实践性。在合力分工基础上,发挥“聚合效应”,实现协同育人:构建融合教育的协同机制,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认同,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过程协同。关键词

2、:“双减”家校社 协同育人 重叠影响阈 现实逻辑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在提高育人质量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协作发挥着重大作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领域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基本要求。因此,保障教育质量、实现“五育并举”,必须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三方合力共同育人。自 1955 年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至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历时颁布 20 多次文件,其存在时间之久、程度之细化、站位之高,都是极为显著的

3、。“双减”政策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如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实施,家校社发挥“聚合效应”是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爱普斯坦的重叠影响阈理论指出,家校社各自拥有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力,在适当条件下,共同目标下靠拢重叠,发生合力作用,使教育效力最大化。1因此,在重叠影响阈理论指导下寻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逻辑主要在于三方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独特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聚合,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一、重叠影响阈理论及其模型特征重叠影响阈理论是爱普斯坦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发展水平2,并将家

4、校社合力重叠作用作为提高学生发展水平的推动剂。爱普斯坦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既承认家校社合力影响作用,也肯定各自的独特功能,指出家校社联动为学生发展提供社会资本,促使其学业发展与社会相适应。重叠影响阈的理论模型主要由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构成。3外部结构主要是系统层面的合作,即家庭、学校、社区三个系统之间的合作关系。三方各自拥有经验、价值观与实践活动,各系统发挥独特的作用与影响力,在共同目标下逐步靠拢重叠,发生合力作用,促使儿童发展效力最大化。内部结构主要指个体层面,包括家庭中的家长、学校中的老师以及社区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家长作为家庭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以及相应教育方

5、法的引领下实施教育;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通过教师等专业性人员进行教学工作;社区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发挥独特资源优势,与家校互动沟通,提供相应的教育平台,合力作用于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教育教学研究812023.11_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爱普斯坦在重叠影响阈理论中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内外部结构的功能发挥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核心是“关怀与爱”:学校需给予儿童“类家庭化”的关爱,家庭需给予儿童养育、陪伴之爱,社会需提供给儿童关心之爱,其核心关注点是儿童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家校社合作必须从传统的认知逻辑转向价值逻辑,共同促使儿童自我实现。具体实现方式在该理论中体现为六大模块:做好家长、相互交流、

6、与社区合作、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及参与决策。三方合作并非在各个模块都有涉及,而是有所兼顾。例如,在家校协同方面,一方面,学校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及系统性的教育指导,助力家长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其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家长自身价值。家社协同可通过社区教育指导,提供教育平台与场所,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创建氛围感浓厚的文化场所等。家校社联动可通过设计实施方案、成立行动小组等形式共同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4二、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一)学校教育“失范”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不仅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提供专业知识教育,还进行技能、素质的培育。同时,作为集体性质的教育

7、机构,学校天然且间接地进行集体生活规范与能力养成教育,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在新时代,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承担着引领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6在教育指标与教育评价标准双重压力下,学校教育存在部分“失范”现象:一是不正确的教育倾向致使教师设计教学任务与课程目标过程中,忽略儿童自身需求与兴趣。学校教育失去原有的活力与本质意义。二是缺乏“家本化”关怀。学校教师教育理念不清晰,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三是教师作为专业化教育人员,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胜任力不足,忽视家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现实需求,也忽视家长

8、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对家长指导仅停留在“谈话”层面,无法满足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化与针对性。(二)家庭教育让位、越位与缺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现阶段,家庭教育仍存在让位、越位与缺位三种现象。其一,家庭教育“让位”严重,教育功能被逐渐融蚀,学业辅导和监督让渡于培训机构管理。这种消极的依赖使孩子成长于无教育状态的生态环境中。其二,受功利化剧场效应裹挟,家长“越位”于学校教育,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家庭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家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各种教育焦虑状态使得孩子成为成绩的工具,弱化了孩子的个性人格,家庭环境营造和文化

9、生活不足,缺乏亲子沟通,学业成绩以丧失孩子的多元发展或者长远发展以及心理健康为代价。其三,家庭教育“缺位”严重,家长本身的教育素养参差不齐,对于教育职责认识不清晰,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长期在外务工,祖辈承担较多的教养责任,由于隔代教养存在溺爱的问题,对孩子缺少适当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和教育,容易出现“问题儿童”。(三)社会教育被“边缘化”社会教育作为面向全人类的教育,是家校教育的外部环境及重要补充,是实现学生快速长大成人的推进机与润滑剂。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且让人的身心得到发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博物馆、大众媒体、文化节等所产生的各种教育影响;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政府

10、、社会或团体以及个人所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对全社会成员,包括青少年在内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教育运动,二者都承担指导、支持和服务的角色和职责。当前,社会教育存在发展不完善、不平衡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资金困难,没有专项活动经费就没有办法开展活动;二是缺乏专门岗位和人才;三是缺少好的服务项目和设计,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缺乏体系性的外部支持。三、家校社各司其职,厘清责任边界亚当斯密说,社会生产力的增进主要来自社会分工的存在,合作的前提是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由于家校社三个子系统之间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主体要素之间的诉求不同,厘清主体权责边界、寻求教育教学研究82_共识点是基础性原则。7“

11、双减”政策落地,落实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必须明确家校社三方职责的范围,厘清责任边界,只有明确三方各自的教育职责才会更大效度地发挥合力作用。(一)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发挥其教育专业性“双减”政策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因此,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教育特性,完善本职工作,促使教育质量提升。首先,明确教育倾向与目标。“双减”政策着重强调学校作业设计与课后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业是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与学生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密不可分,同样也是社会认识与理解学校教育的重要窗口。因此,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改革与

12、作业设计的完善。学校要明确学生的价值诉求与参与诉求等,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叠影响阈理论强调教育的关怀作用,学校应该创设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生命发展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营造“类家庭化”的学习与生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其次,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开展必要的专业支持力量,需要进行角色转变,更新教育理念,在平等与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使“家庭教育指导”向“家庭教育关怀”转型,对家庭表达关怀、给予支持。学校教育在进行文化传播、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家长进行关怀式教育与指导。最后,教师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胜任力,以专业性教育知识为引领,提高认知能力,对家长面临具体教育情

13、境中的困惑做出基本省思与回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与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将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与考核纳入教师专业素质考核中,促使教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为家长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二)家庭作为主要责任区,发挥其教育情感性家庭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形态之一,是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终身学习和相互影响。8家庭教育的目标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更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还常被赋予阶层流动的期望9-10,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力量。从古至今,家庭教育的“情感性”教育功能一直受到重视。传统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以家风育

14、人、德行感化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家庭教育方法。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家庭教育概念以及其根本任务。家庭教育不再是“私事”,而是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国事”。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归位,家长须明确其职责并且科学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情感性特殊功能。其一,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教育者,必须转变家庭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与人才观。经济与社会发展促使现代人思维方式的变迁,家庭功能也日益更新,传统情感功能不断受到强化。重叠影响阈理论强调,家长作为内部结构之一,应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塑造孩子的心灵和品格、给予孩子的爱心和关怀、满足孩子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

15、作用。因此,家长需要在新的大环境中转变传统“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拥有科学教育与人才观,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且适应社会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才。其二,中华优良传统家风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是着眼于化育成人,引导家庭成员崇德向善,树立家国天下的情怀。家风的传承就是上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接日常生活各种事项,是一种约束、继承与风向标。家庭素来拥有家风家教传承的功能,言传身教与现代民主平等亲子关系构成了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以“情感感化”为核心,家长通过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家风真正成为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丰厚的土壤。(三)社会作为育人大后方,发挥其教育实践性如何发挥社会教育的独特实践性的影响

16、力?其一,提升社会组织的教育意识,强化其教育职能。各类社会组织不需要也不应该承担学校的教育职责,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体现教育功能,支持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其二,加大社会教育的投入,将社会教育纳入规范管理。政府可以购买社会组织、助学机构的个性化辅导资源,既减轻教师放学后的个性化辅导负担,也将社会助学机构纳入教育系统管理范围,既满足了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业期待,又降低了家长们的额外投入,还提高了教育质量,可谓一举三得。其三,发挥资源平台作用。社会承担指导教育教学研究832023.11_者、支持者、服务者的教育角色,作为指导者的各类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如支持者

17、的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社会组织应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作为服务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应依法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对于困难家庭进行针对性服务。其四,发挥区域之间资源调动与协调的作用,立足区域教育实践,面对不同的区域差异,政府应该实行多元化合作战略。要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社会各资源平台、组织等进行资源共享、积极互动是必要前提。四、“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发挥“重叠效应”协同共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家校社发挥各自的职能与优势进行合力育人有利于促进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效果,同时促进家校社和谐共生。2020 年,中共中央关于

18、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三方在发挥各自独特影响力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处于不同的教育时空,共育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循教育原则;完成不同的教育内容,共享育人目标。“双减”背景下,三方从消极互赖关系走向积极互赖真正形成合力作用,需遵循“以儿童为本”这一价值认同的根本指向,重视过程协同,回归规律,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注重多元个性、面向未来,构建协同机制与模式,共同助力培养创新且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时代人才。(一)构建协同机制:融合教育机制建设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内

19、容,做好机制建设是家校社有效运作的前提。家校社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受教育宏观系统的导向。因此,协同机制需从制度建设、平台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其一,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共育的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制定具体落实和相关教育模式的推广,为家校社合作制定合理的合作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行政规划,通过技术手段调整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匹配度,连接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家校社资源,保障合作机制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其二,创建共育平台与载体,构织家校社协同育人大网,为教育和儿童的发展提供优质且公平的服务。11社区利用新媒体技术与网络建设家庭教育指导

20、服务、教师培训服务等平台,促进深度合作。依托家长、学校和社区,长期针对系统进行培训,建立家校社培训网络,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其三,加强家校社沟通机制建设,以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为例,成立“家校社区”理事会,通过课程教学、家长督学、家校论坛、家校社区共建理事机制等方式,达到教育共建、携手共育的目标。创立由学校所属社区、企事业单位、家长、学生、教师等组成的家校教育共建理事会办学机制。因此,应完善家长委员会这一组织,同时成立丰富多样且管理规范、科学运行的其他促进家校社有效互动的载体,促进家校社三方平等参与和科学沟通。其四,完善高效的监管机制。监管机制是家校社育人的推动力。坚守目标管理,采取过程监督

21、,政府对学校的教学以及家庭的教育还有社会协同育人的过程进行监督,杜绝为了短期效益而采取不正当行为的做法。其五,建设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根据具体情境明晰评价目标定位、制定评估标准指标与方案,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丰富且多样,收集各方资源,听取多方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并根据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进行良性的更替,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坚持以评促改。12(二)立足价值认同:“以学生为本”随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等理念的兴起,价值认同需“自下而上”逐渐成为教育价值领域的主流声音,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多样化事实的基础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13重叠影响阈理论关注“以学生为核心”,家校社三

22、系统的协作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考虑学生主体的不同诉求,立足于学生全面性、个性以及价值自觉性的生长。其一,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五育融合”是促进其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家校社协同系统是实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家校社协同育人应从教育公平角度出发,摒弃“唯成绩教育教学研究84_论”,注重全面育人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合作生态。其二,尊重每个受教育主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将每个独立的个体潜能发挥到最大化,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并非完美的人,教育应该尊重其差异性、兴趣和需求,家长、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共同遵循“育儿为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平台与场所,满足不同个体的独特诉求。

23、其三,未来教育关注人的“生命自觉”与“价值自觉”,14摒弃“纯经验”的传输,应该立足个体的价值追求,了解其主体性和自觉性,发挥每个生命个体最大的价值与意义。(三)注重过程协同:全程全方位育人在“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认同引领下,家校社三方需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致性策略,注重过程协同,全程全方位育人。其一,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学校、家庭影响力的重叠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持续发挥作用,只是随着个体年龄和行为特征的变化,在重叠影响力作用的量和形式上不同。15家校社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发挥作用,使三方教育衔接连贯,防止学生处于“无教育”状态。其二,家校社三方注重全方位育人,明确育人内容的完整性与创新性,仅培

24、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远远不够,学校需发挥主阵地学科教学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向学生传达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个人价值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从思想上认同,并且在情感以及行动上践行。家庭要利用好其环境感化作用,家长以身作则以及言传身教,从家庭责任感中逐步外扩培养孩子的个体自觉与社会责任感。社会要发挥“大战场”的作用,向家庭和学校提供优质的资源,充分提供劳动实践场所。由此,家校社三方在互助合作过程中进行平等互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才能实现结果最优化。参考文献:1 2 15 王任梅,田昕灵.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家园合作路径探析 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7)

25、:78-81.3 苏成建.孙燕.重叠影响阈理论对中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1):39-42.4 张雪.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家校合作的启示 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25-27.5 8 边玉芳,周欣然.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39-44.6 张生,张琼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2):8-10.7 11 14 马晓丽,白芸.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关键要点与过程机制 J.福建教育,2021(24):6-9.9 陈建翔.家庭教育不该沦为学校的附庸 J.基础教育论坛,2015(26):37-38.10 雷望红.竞争性合作:城市教育中家校关系的互动逻辑基于江浙两地城区学校的实证分析 J.北京社会科学,2019(9):55-6512 汤林春,郁琴芳.家校合作 50 例:区域设计与学校智慧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6-127.13 孟茹玉.论价值认同的生成机制与教育理路 J.思想理论教育,2019(5):59-63.(责任编辑:刘娟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