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302_北京同有飞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pdf

举报
资源描述
一個饒富哲學啟發的陳述,但是也展現了一些棘手的哲學問題 有待解答。 牟宗三先生嘗明言,中國哲學特重主體性與內在道德性。10 在 探討道德實踐所涉及的理想如何設定,以及如何在行為、人格上實 踐理想這兩個基本問題時,他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道德內在說」這 個名詞11,但也說到了「天道的內在化」,亦即確是循著「道德內 10 《中國哲學的特質》,頁 4。 11 牟氏賦予儒家這套觀點的正式名稱,應該是後來他所謂的「道德的形上學」(與 牟氏所謂康德的「道德底形上學」適成對比),亦即「從『道德的進路』入,以由 『道德性當身』所見的本源(心性)滲透至宇宙之本源,此就是由道德而進至形上 學了,但卻是由「道德的進路」入,故曰『道德的形上學』。」《心體與性體》第 一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57 年),頁 140。牟氏最重要的論點在於,儒家的 道德形上學足以在人的道德性體、心體與宇宙的性體、心體之間建立「聯繫」(這 是筆者暫時使用的詞,避開牟氏所用的「滲透」、「灌注」等更為具象的字眼)。 閱讀牟宗三著作的過程中,筆者感到最困難的地方,即在於確定他心目中此處的聯 繫,應該如何理解。無論如何,這種從人心窺天心的壯圖(即「基於道德」去談形 上學,而不是像董仲舒之類基於宇宙論談道德) ,涉及的棘手問題很多,其何以「可 能」也有待探討。本文旨在理解「道德內在說」的理論架構,並用泰勒的提問方式, 顯示這個架構需要設定一種超越的善之源頭。至於道德內在說涵蘊著甚麼樣的形上 學結論,是很棘手(但也有趣)的問題,並非本文的有限架構所能探討的。 8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九期 在說」的架構來發揮的。他接受徐復觀有關憂患意識的說法,敘述 天命、天道如何透過憂患意識「做為人的主體」、透過「敬」構成 了主體性。一旦天道灌注於人身,即成為人的「性」。所以天道與 性命的相貫通,即是中國思想的「中點與重點」所在。「如是自不 能不重視主體性,自不能不重視如何通過自己之覺悟以體現天道。」 12 換言之,牟宗三與徐復觀一致,先有一個由「性與天道」公式所 表達的人文主義的想法,強調個人承受天道,內在具備了道德的能 力與資源,足以設定與肯定道德理想。接著,他們關切這種內在的 能力或者意識,如何在言行人格中 「踐仁成聖」 ,終於 「體現天道」 。 「道德內在說」,看來是足以概括儒家一路(至少當代新儒家)關 於道德實踐的說法的。 身為哲學家,牟宗三對於道德內在說的經營,要比徐復觀來得 更為細緻。13 首先,他形象明確地將道德的實踐描述作一種「遙契 性與天道」的過程:人的內在道德性格,在實踐中的落實或者具體 顯現,就構成了「遙契」性與天道。甚麼叫做遙契?簡單地說,即 是 「與宇宙打成一片」 。14 複雜些說,遙契有超越與內在兩種方式, 超越的方式經由「下學上達」,帶人「知天命」,進入對於超越的 天的「敬畏」;內在的方式則將人帶入一個「誠」的境界,「傳統 12 《中國哲學的特質》,頁 26。 13 牟宗三的完整理論,應該見他的《心體與性體》,特別見第一部第三章,其中他 企圖說明,在甚麼意義上道德主體乃是一個「天道性命相貫通」的主體。本文的假 定是,這樣的主體概念陳義太高,不能作為探討道德實踐之意義的出發點或者設 準。因此,本文將只涉及有關道德內在說或者「道德的形上學」的最低度陳述,亦 即僅假定價值的客觀性和道德實踐的某些基本特色,要求我們承認某些超乎利害或 者規則普遍性的標準。在這個限制上,牟先生的大體看法是可以確定的。 14 《中國哲學的特質》,頁 31。 如何理解儒家的「道德內在說」:以泰勒為對比 9 思想中高高在上的天道……完全可被人通過仁與誠去體會、去領 悟」。15 讀者當然會希望看到更深入、完整的解說。不過,牟宗三 此處的敘述有些混亂、零碎,在此將不再討論。 接下來,牟宗三想要將兩種遙契方式,歸類為兩種原則。這裡 就涉及了道德實踐與「性與天道」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分析。 牟宗三分別用「客觀性原則」與「主觀性原則」,稱呼兩種遙 契性與天道的方式背後的原則。從他的敘述中,我們大致可以推 知,他認為客觀性原則著重天道的獨立自存與自足,作為某種形上 學的實體存在,並不需要借任何人格性的機緣去與人心接壤;主觀 性原則則強調,內心道德感在踐仁的過程中上達天德之際,還有其 積極的功能,對道有著「充顯與恢弘」的貢獻。16 牟宗三借用「人 能弘道,非道弘人」以及「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兩條 古訓,生動地說明這兩種原則的強烈對比。 這種更具體的說法,促使我們重複前面針對徐復觀所發的問 題:(1) 人的道德實踐與道或者天命的關係,即使如牟氏所言至為 密切,但究竟應該用甚麼樣的概念來分析和描述?人性的道德資質 與其道德意涵,除了仰仗儒家傳統中的天命說法之外,有沒有其他 的途徑來陳述和確定?(2) 道德上「善」的目的與「對」的規範, 人是如何發現或者設定的?它們的善與對,係根據甚麼標準而言? 性與天道在甚麼意義上提供了這種標準?(3) 進一步言,人的道德 實踐,對於性與天道好像是有貢獻可言;但所謂「充弘」—即「充 顯與恢弘」—是甚麼意思?牟宗三曾用基督教的神作為「道」,需 要耶穌作為人格來彰顯為例,說明主觀性原則。但是這個自有其迥 15 《中國哲學的特質》,頁 41。 16 《中國哲學的特質》,頁 46。 10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九期 異神學思路(道成肉身以及耶穌為人贖罪)的例子,真能幫助我們 理解儒家另樹一格的道德內在論嗎? 人的道德實踐,用甚麼方式「聯繫」到天所代表的價值源頭, 余英時先生的論述,提供了另一種理解的途徑。不同於徐、牟二位, 他並沒有使用「道德內在說」或者「道德的形上學」這樣的名稱。 不過,他用「內向超越」17 說明儒家的價值觀所具有的價值特色, 與徐、牟二位的理解是有相通之處的。余英時將問題明確清晰地界 定為 「價值的來源問題,以及價值世界和實際世界之間的關係問題」 18。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均認定價值的源頭是超越性的,不過,中 國文化追求價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內而不是向外的,也就是「內在∕ 內向超越之路」。道德意識內在於人性;其源頭雖在天,但是其實 現則落在心性之中。余英時根據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一對概念,在 中西文化之間作了別有見地的區分,是他很知名的一套說法。這套 說法至少在結構上延續著徐、牟二位的思路,一方面強調「性與天 道」的承接關係,強調個人承受天道,內在具備了道德的能力與資 源,足以設定與肯定道德理想。接著,這種內在的能力或者意識, 如何在言行人格中「踐仁成聖」,終於「體現天道」,構成了中國 思想的主線,余先生也作了詳細的舉證敘述。 17 余先生原先使用「內在超越」一詞。後來可能由於常有人用西方神學的觀念來理 解附會,引起了許多爭議,他遂改用「內向超越」(inward transcendence)。見沈志 佳編,《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余英時文集第四卷》(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 2004),頁 24 註 14。針對儒家思想使用 inward transcendence 一詞,似乎首見於 Benjamin I. Schwartz, “Transcendence in Ancient China,” Daedalus, Spring 1975, p. 63。 18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收在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 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 76 年),頁 7。 如何理解儒家的「道德內在說」:以泰勒為對比 11 余英時指出,中國思想史上有過許多關於人的道德本性的論 證。不過,這類哲學或者科學的的證據居於次要的地位。「古今無 數道德實踐的實例已足證明人是天地間唯一具有價值自覺能力的 動物了。」19 余先生於此強調道德實踐預設著人的價值自覺能力, 是為了聯繫到「中國人認定價值之源雖出於天而實現則落於心性之 中」,從而說明為甚麼中國思想家會認為,「向內」藉著盡心,居 然可以達到追求價值之源的目標。余先生追溯各家關於 「心」 與 「道」 的關係的見解,確定了「超越性的「道」已收入人的內心」 。因此, 「道的唯一保證,就是每一個知識人的內心修養」。20 對於余英時 來說,這種關於道德實踐的獨特思路,在中國思想史上已經經營得 很深,其實際影響也瀰漫在中國的社會與文化之中。他的關懷在於 描繪這套思路的面貌,展現其思想史、乃至於文化的意義,甚至於 對比出中西價值系統的差別;至於這種思路在哲學上如何釐清和證 明,尤其是其成立的條件是甚麼,都並不是他的焦點所在。 三、道德內在說的兩個前提:天道的地位、與道 德實踐的意義 到此為止,根據上引三家的說法,歷史上儒家的道德內在說的 基本想法,似乎可以總結為幾個命題: (一)人類透過憂患意識的啟發和感動,意識到天道乃是一己 道德生活的目的與典範,意即意識到自己有能力與責任在行為與意 向上追求、體現天道。人之成為道德人、具備道德能力,起自這種 19 上引書頁 20。 20 上引《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余英時文集第四卷》,頁 20-22。 12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九期 意識。 (二)這種意識代表天道進入了人性、甚至構成了人性裏的某 些成分,亦即天道所標舉的道德目標和道德規範,不再是一個彼世 的超越理想,而已成為人性裏的潛在成分。亦即道德所要求的事物 「內在」於人性∕人心。 (三)因此,對於天道的追求不是(例如像基督教那樣)全盤 地貶抑和放棄自我的心與性,而是認識、彰顯人性之中由天道所灌 注的那些因素。道德生活即在於透過修養和言行,將這些因素表現 出來。道德生活的意義,因此即在於藉著道德實踐,將天道從潛在 狀態化為現實。 (四)道德實踐的深重意義,即在於個人可以藉這個過程與天 道「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11? ???? ????????????? ???????????????????????? ?? 12 ?? ???? ???? 13? ???? ???????????????????????????????????? ? ? ????? ????????????????????? ?? ??????? 14? ???? ??????? ??????????????? ?? ???? 15? ???? ?????????????? ????????????????????? ?? 16?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 ? ?????????????? ????????? ?? 18? ??? ? ?????????????????????? ??? ? ??????????????? ? ????? ?? 19 ????????????????????? 1899 ????????????????? ?????????????????????????????????????????? ?????????? ?????????????????????? ??????????? ????????????????? ? ??????????????? ????? ? ? ?? ?? ??? ?????????????????????? ???????????????????? ??? 20? ???? ????????????? ??????????????????????? ?? ??????? 21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道」的狀況發生,造成了形上的道與形下的萬物產生了斷裂。而造成這個斷裂的主 因,依據《老子》的說法,其關鍵便是生命主體的種種情執。 《老子》思想中的「道」之體性底再省思──以袁保新先生之詮釋為視域展開 - 35 - 其次,援引西方哲學的各種術語及其概念之內涵與外延,來解析與詮釋中國思 想,是現代學術研究工作中的一條路徑,並且亦將可促成錢鍾書在《談藝錄‧ 序》裡說過的名言: 「東海西海,心理悠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的落實。10 當然,這個證據是有被發揚的必要性的,正如勞思光所指出: 坦白地說,西方哲學家中仍少有對中國哲學的真切了解。甚至中國哲學 家,在要與西方學生或聽眾談儒家或道家而尋求溝通時,也會時時被這 種難題所困擾。可是,工藝已經使世界各部分日益接近,我們須尋覓途 徑克服溝通問題,也差不多成為當然之事。作為一個中國哲學家,我的 注意力必須集中在哲學溝通問題上。11 筆者是認同且接受勞氏之觀點的,因為,若我們承認「東海西海,心理悠同」 的理念為真,且在世界交流如此密切與快速的今日社會型態下,我們依然拒絕 架接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橋樑的話,勢必將形成哲學詮釋上的鎖國政策;但 即使如此,在每位思想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機緣、社會環境及個人特殊性 之影響下,其理論的建構卻又呈現萬殊的面貌,而有根本的歧異存在,正如陳 來所說: 「一個西方的概念或範疇,一經譯為中文,即獲得了一種相對獨立性。 如『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都在中國逐步有了自己的解釋傳統。」12那麼, 在借用西方哲學術語以進行詮釋時,我們是否能完全地將兩者嵌合,而以西方 哲學對所使用之術語的定義來代入《老子》系統,便是一個關鍵性的疑問。所 以,除了上引袁先生藉陳康之說,以「存有原理」和「應然原理」之概念來觀 看《老子》哲學的內部衝突,而無對陳康之理論的反省外,袁先生亦曾明白表 示: 「究其實,在我心目中,老子的『道』相當於西方哲學中的『存有』 (海德 格意義的 Sein,而非 Seiendes 存有物) 」 。13但基於上述中西哲學對話的分際, 筆者仍對袁氏之說有些思考。而袁先生此部專著出版後,其詮釋理路,旋即引 來眾多學者們與之對話,儼然成了一樁學術公案,各家學者詮釋面向之豐富, 足使後學在進入《老子》哲學的義理世界時,於方法論和義理內涵上,有了廣 10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年),頁 1。 11 勞思光: 〈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 , 《思辨錄》 (臺北:東大圖書,1996 年) , 頁 18。 12 陳來: 〈心學傳統中的神祕主義問題〉 ,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高雄:佛光書局, 2000 年),頁 587。 13 袁保新:〈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7 期(1998 年 6 月),頁 154。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四十期 - 36 - 闊且燦爛的視域。14在當代學術界中,能對一部著作引起如此龐大的迴響,實屬 難能。 雖然,依筆者之學力,實不足以擠身其中,成一己之言;然而學術本是公器, 尤其中國哲學更是以「生命主體」的安立為價值核心。則文本的開放性,自容 許每位詮釋者以己之體驗涉入其中,也應該要讓每位詮釋者在所論述之義理能 夠與文本意義符合的前提下,以自身的時代性、歷史性與特殊性等脈絡,參與 哲學理論的刱構,以豐富中國哲學的多樣性,更能使中國哲學的慧命能持續延 伸於廿一世紀的今日。因此,筆者仍不揣譾陋,欲表自身對道家「道體」的認 識,期待能為這樁學術公案,更添一註腳。 二、詮釋互動:「道體」內涵底再省思 考諸中國傳統哲學之論述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其之既有立場,對於「形上 /形下」 、 「主體/客體」 、 「有限/無限」等概念之間的差距,並非視之為色彩 有別的涇渭之水;更多時候,這些看似二元對立的詞組之內涵及其外延,是密 不可分且不斷交集的。楊儒賓便曾由儒家哲學的角度指出: 能體驗冥契境界的 「人」 的最大悖論,乃是他 「既無限又有限」 ,他是 「精 神化的身體」,也是「身體化的精神」。……儒家從張載、王陽明到熊十 14 在當代中文學界中,曾經對袁保新先生此書參與評論與回應的,就筆者所知,至少有:周大 興:〈儒家大路道家棧—[袁保新著]《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7 期(1992 年 9 月),頁 70-83。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 研究通訊》第 26 期(1998 年 6 月),頁 1-40。袁保新:〈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 笑敢教授 「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 〉 , 《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 (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年),頁 251-273。郭鶴鳴:〈「老子之道」詮釋觀點的重新擬議— 讀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與袁保新教授「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 後的思考〉,《國文學報》第 27 期(1998 年 6 月),頁 119-146。杜保瑞:〈當代老學道論 的基本哲學問題解析〉,《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商務印書館,2013 年),頁 128-165。 賴錫三:〈後牟宗三時代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 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年),頁 1-106。 《老子》思想中的「道」之體性底再省思──以袁保新先生之詮釋為視域展開 - 37 - 力,一直強調體用不二,理氣一如,顯微無間,無限與有限只能是詭譎 相即的一體兩面。15 錢新祖亦以整體中國哲學立場而言: 中國的傳統哲學不但不把人和天在本體上截然劃分為兩種不同存在,並 且還認為人和天在存在上是一體的,以為人之成神、成聖是人的本性的 自我實踐。所以中國的傳統哲學,在肯定人的時候,也同時肯定天,而 肯定天的時候,也同時肯定人。16 若將兩先生的言論合而觀之,我們可以說在中國哲學的理解下,無論是「人/ 天」 、 「有限/無限」或「現實世界/超越世界」等指涉間架(frame of reference)中, 「並不發生『自我』與『他者』互相對峙的問題。」17相反地, 中國哲學正不斷地在理論與實踐、主體與他者的統合中,定位其哲學價值。18筆 者實際上接受了這樣的論述思維,並援此思維以迴觀《老子》哲學,我們便認 為在《老子》哲學體系中對「道體」的各種描述語,雖然在面貌上呈現多重交 錯的樣態,但是每個樣態之間,又能夠彼此融攝互為整體。非但《老子》哲學 如是,中國哲學之特質亦如是,而每個生命主體之心靈,更是這種多樣性之整 合。因此歷代注疏家及詮釋者們,在詮釋《老子》哲學中的義理型態,進而論 及「道體」時,皆未嘗指出其不同面向之矛盾與對列。這是因為中國哲學的既 有立場,並不認為所謂異質異層的概念,無法整合在同一個主體之下形成統一 之局。因此,筆者便對於《老子》哲學中「道體」的「形上-形下」之關係, 是否可代入西方意義下的「存有/應然」之分判方法來進行詮釋,有了疑惑。 本節首先便欲呈現當代學者們與此立場相關的研究成果: (一)唐君毅先生對「道」之體性的看法 唐君毅將「道」的體性分為六種不同的面向,並以「形上實體」為核心, 15 [美]W.T. Stace 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 年),譯序頁 12-13。 16 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年),頁 35。 17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 年),頁 190。 18 黃信二:《哲學表達及其基礎──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新思維》(桃園:誠陽出版社,2005 年),頁 27。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四十期 - 38 - 而用龐大精神將「道」的「形上實體性」與其他五義貫通,使之圓融為一個整 體,其云: 吾于此文上篇,嘗就老子言道之義,先析為六。即形上實體之道、處理 之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與其他生活之道、為事物及心 境人格之狀態之道。並說明老子言道,原有此諸義,故後之為老學者, 遂可各引一端以為說。如韓非子之以理說道,即初以道為一虛理之道; 王弼老子注之以體無與自然之義說道,即以道之相,得道者之心境上說 道;後之道教之以精氣神之實質說道,則亦緣自老子之道之具實質、實 體義,與老子之言亦常及於精氣神而出;至一般中國社會所傳之道家人 生態度、處世態度,則又大皆由老子之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而來 者也。然老言道,又不當只是散陳此六義。故在拙文下篇,更試以上列 第一義為本,循序解釋其餘之五義,以見此六義未嘗不可通貫而說。19 根據唐先生此段文字,我們至少可以確認其雖析出了「道」在老子文獻內的不 同面向,但並不將之視為異質異層的矛盾概念,反以「道」的不同面相可被貫 通的視角,試圖予以合理的詮釋。故袁保新對此亦說: 「顯然唐先生並不認為普 遍必然的形上原理與實踐生活法則有任何牴觸。」20值得注意的是,袁先生亦曾 引用王弼以及莊子對「道」的詮釋,但在詮釋內容的判定上,反與唐先生判然 有別,其云: 文獻中說,具有真實可信特徵的大道,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周遍流 行,無所不在,儼然形上學的最高原理,但是,這形上學的存有原理一 旦落實到中國上古傳說中的聖王身上之時,卻又轉變為莊子心目中實現 最高生命境界的憑藉,成為主體生命的價值實現原理。王弼的情形也是 如此,無形無名的「道」,既是生物的形上之源,也是一切人間價值實現 的根據,可謂直承老莊一脈的思想觀念,對於前文陳康先生所分析的 「道」 的異質性,渾然不覺有任何理論上的衝突。21 然而令筆者感到疑惑的是:在當代《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 值准备的冲销部分) 266,893.73 -74,734.60 136,745.59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企业业务密 切相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 受的政府补助除外) 13,104,067.16 6,414,172.93 4,220,751.82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 3,778.08 镇江东方电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 年度报告全文 9 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 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 回 29,466.58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1,122,558.72 -616,612.21 -413,185.61 所得税影响额 1,807,410.88 836,685.00 544,425.25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 206,142.93 173,732.09 846,605.20 合计 10,234,848.36 4,712,409.03 2,586,526.01 -- 对公司根据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 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以及把 《公 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 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 应 说明原因 □ 适用 √ 不适用 四、重大风险提示四、重大风险提示 1、行业客户依赖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为民用电加热器和工业用电加热器。 民用电加热器目前50%的销售收入集中于空调行业, 其中格力电器、美的电器、青岛海尔、奥克斯四大厂商是公司的主要客户;工业用电加热器的客户目前主 要集中在多晶硅制造业,其中江苏中能是公司的主要客户。公司对上述大客户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公司 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高,本报告期内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48,802.60万元,占营业 收入的比重为73.84%。受光伏产业严重低迷影响,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需求大幅萎缩,90%左右的企业处 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工业电加热产品的销售量也因此大幅下降,造成公司净利润出现 一定程度的降幅。如果多晶硅市场未来无明显好转,或者公司未能在现有基础上有效开发其他市场,公司 未来的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在加大国内客户开发力度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加大产品出口。公司积极致力 于加大新产品研发、加快募投项目和超募资金项目的建设进度及子公司的建设、加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创优,以扩大产能、拓展产品在石油化工、天然气开采、页岩气开采及管道输送、船舶及海洋平台、电动 汽车、水加热器、轨道列车、小家电等领域的市场份额,积极进军油气分离、海工装备领域,进一步改善 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 2、技术风险 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视技术研发为企业的生命,核心技术一直都走在行业的前列: 2013年1月, 公司主持完成的―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成果荣获2012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公司的电加热元件的制造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公司在大幅提高 电加热器换热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也积累了很多专利和专有技术。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用 户对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升级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快,公司技术开发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将面 临更为激烈的技术竞争。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技术创新的力度和步伐,不能适应或领先市场需求及时改 进产品或开发新品,公司有可能失去技术领先优势,行业领先地位,进而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甚至面临被市 场淘汰的风险。 应对措施: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公司一方面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加强自主研发人才储备,提升自 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同时继续加大与江苏大学、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借智、借力;另一方面 镇江东方电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 年度报告全文 10 公司继续保持科研投入比例。2012年,公司科研投入达到了2,395.84万元,占年销售收入的3.63%。另外, 公司正加快电加热器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尽早投入使用。公司将以市场和科技发展为导向,以技 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题,以解决疑难问题和工程化为目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标准对电 热技术进行多学科协同集成创新,确保公司的技术水平一直处于行业前列。 3、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及人才风险 近年来,随着业务的高速增长,公司的资产、人员、业务等规模迅速扩大,运营环境日趋复杂,而且 客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导致公司的管理体系、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的难度显著增加,对公司的组织管理 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公司所在地职工工资薪酬水平相 对偏低,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人才的集聚。近两年公司逐步改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结构,优化了公 司治理,并且持续引进人才,努力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严格的内控体系,不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但公司仍然存在高速成长带来的管理风险。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这两方面,公司存在较大提升 空间,同时,这两方面也逐步成为制约公司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应对措施: 首先,公司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建立适合公司发展 规模和愿景的企业文化。其次,公司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步提高员工待遇,特别是引进人才的待 遇,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加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稳定人才队伍,避免人才流失;第三, 公司将多渠道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以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任用一批,培养一批,为公 司的长期发展打造人才梯队。 4、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风险 公司募集资金分别用于工业电加热器制造项目、年产250万套空调用电加热器组件建设项目(由原―家 用电器用电加热器(管)生产项目‖变更而来)、年产600万支陶瓷PTC电加热器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及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报告期内,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正顺利实施。虽然公司在选择上述投资 项目过程中,已聘请有关专业机构多方进行充分论证,做好预测分析和风险评估,董事会也进行了审慎的 可行性研究。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市场需求总体变化,已建成的工业电加热 器制造项目出现难以在近期达到预期效益的情况。其他正在建设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在将来也可能受市场 环境变化、产业政策调整、技术更新换代等因素而出现未能达到预期效益的实施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加强对募投项目的动态监管,跟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市场最新动态,及时按规定程序 对项目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整,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投资风险。 5、并购重组投资风险 并购重组是公司近期的重点工作之一,虽然公司在正式实施并购重组之前反复考察,认真研究,审慎 决策,同时聘请具有证券从业资质的专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并购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行业 > 其他金融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