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意·边界·方向:融合新闻发展的思考.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16271 上传时间:2024-04-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6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意·边界·方向:融合新闻发展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意·边界·方向:融合新闻发展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意·边界·方向:融合新闻发展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Vanguard Report23青年记者2023年9月上前沿报告【“新闻+创意”:拓展与边界】摘要:当前,在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创意要素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在丰富视听呈现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闻形态和新闻业发展带来了“破坏式创新”。本文梳理了融合新闻中的创意特征,从新闻价值理念、新闻生产经营与具体实践传播三个维度分析了由创意生发的核心问题,并探讨了融合新闻如何把握创意边界以及其发展方向。关键词:融合新闻;新闻本位;创意边界;新闻价值;新闻生产殷乐杨默涵创意边界方向:融合新闻发展的思考近年来,新闻媒体为适应社会化传播趋势,部分新闻创作不再拘泥于传统新闻的生产和呈现思路,而是愈加重视

2、以创意为核心来搭建内容框架,强调创意所包含的交互性、情感性、艺术性等特征,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持续创新,糅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数据图表、H5 等多种表现形态,打造互动化、集合性、沉浸式的融合新闻,期望以此提升新闻传播力与影响力。然而,突出创意的融合新闻作品也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融合新闻对传统新闻理念与价值带来哪些冲击?其创意性特征能否真正有助于主流媒体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具体问题?如何把握新闻报道中创意的边界?融合新闻中的创意特征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信息接收的主要渠道,媒体深度融合下的新闻形态创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融合新闻恰是在这一语境下应

3、运而生1。其实践创新是多向度发展的,包括跨媒体采集、整体性策划、全局性整合、一体化生产、多元素呈现、统一平台加工、全媒体发布和与用户互动等过程2。区别于传统新闻形态,融合新闻作品更重视创意所具备的技术性、策展性、艺术性、互动性以及情感性等特征。(一)技术性融合新闻多运用新兴数字技术辅助内容生产,扩大信息容量,提升细节精度。譬如,AIGC 在融合报道中的运用在帮助媒体机构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们对新兴技术的偏好与好奇。同时,新兴技术应用更被寄以视听效果提升、叙事维度拓展、调查方法革新等期望,成为融合新闻试图连接用户的发力点之一。在视听效果和叙事方式层面,结合 VR、AR 等虚拟现实技术

4、的沉浸式新闻是融合新闻的常见形式,利用全景视角、非线性叙事、立体建模等方式带来亲临现场般的具身体验。调查方法层面,数据新闻应用数据挖掘、社交机器人、精准建模等调查方法呈现现实问题,突出计算技术在新闻调查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如挪威新闻机构 NRK 推出的数据新闻天壤之别(WorldApart),利用社交机器人探究TikTok 针对国际冲突内容的国别政策差异,将复杂专业的国际政治问题可视化为虚拟用户的 App 浏览体验,让人一目了然。总之,数字技术正不断渗透到新闻制播的各个环节3。(二)策展性策展性即把融合新闻视作一个展览般的数字公共空间,记者、编辑围绕特定主题呈现一系列的信息,力图在海量的信息中为

5、用户聚焦有价值的内容,并基于用户的即时评论、互动获得超越新闻内容本身的价值增长4。融合新闻不再将记者、编辑定位为信息的唯一权威来源,而是依据特定的逻辑为用户提供不同版本的新闻内容。融合新闻配合多平台发布、多形态融合的策展策略强调内容的可分享性。同一主题的素材往往被多次加工,依据不同平台的用户偏好推出长短不一、风格各异的编辑版本,以期与更广泛的用户建立联系,促进用户跨平台流动。近年来,多有融合新闻尝试联动线上与线下活动的案例。例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复兴大道 100 号作品既包括移动端的 H5,也包括北京三里屯的创意体验馆,联动虚拟和现实的策展空间,拓展了新闻生产的空间维度。(三)艺术性艺术性

6、并不是融合新闻独有的特征,从印刷媒介的叙事风格、版面设计、新闻摄影,到广播电视的同期声处理、背景音乐运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段,艺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新闻作品应具备的美学特性。在数字媒体时代,融合新闻的艺术性突出表现为视听元素优先前沿报告【“新闻+创意”:拓展与边界】青年记者2023年9月上24性的提高5,以及为争夺用户注意力而强化的风格意识。融合新闻中或直观简洁、或繁复精细的视觉风格取代文字成为激发用户兴趣、促进分享意愿的首选。在听觉艺术方面,一些融合新闻直接以 MV 形式承载内容,以歌词、旋律、画面讲述新闻故事。如抗疫题材 MV浙世界这么多人、新农村建设题材的一省一首歌,乡村振兴串烧 MV

7、等,均是以歌代文、以乐代笔的表现形式。此外,艺术性也以可视化、数据化形式在融合新闻中映现。一方面,将抽象的数据分析结果转换为直观信息图,能够让新闻报道兼具科学性、准确性和观赏性;另一方面,艺术本身可作为数据来源驱动新闻内容的组织与创作。例如,华尔街日报制作的 汉密尔顿背后的韵律,以经典百老汇音乐剧的歌词数据为核心,解释了说唱、嘻哈元素在音乐剧中的运用。(四)互动性融合新闻的互动性强调新闻内容本身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用户能够直接地干涉新闻内容的呈现次序、组织逻辑、画面内容等,不仅仅是对新闻内容作品的点赞、评论、转发。常见的融合新闻的互动方式包括界面响应、路径选择、角色扮演6、图像合成、直播互动

8、、应用工具等。界面响应是最基础的互动方式,用户可以根据新闻界面的提示线索,按照新闻创作者的既定叙事逻辑探索新闻内容;路径选择在此之上具有非线性叙事的特征,用户无需按照给定的线性逻辑操作界面,而是依据个人喜好决定局部新闻内容是否呈现及其呈现次序;角色扮演常出现在新闻游戏中,用户通过某个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故事,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探索空间;图像合成意指用户上传个人照片并使用新闻作品中特定形象的模板,以用户人像为素材合成虚拟场景中的虚拟角色;直播互动让用户能够通过即时评论影响新闻直播的讨论话题和进程,直接参与到新闻内容的制作过程中;应用工具将融合新闻本身作为实用工具为用户提供便利,如党的二十大报告

9、学习工具等。融合新闻的互动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是将用户置于信息的组织逻辑中,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五)情感性融合新闻往往不掩饰内容中的情感力量,并借此突出新闻内容的感染力、影响力,以期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7。社交媒体时代用户消费融合新闻内容的切入点之一即是人的情感,情感成为新闻传播的基础动力8。如部分视频新闻使用视觉效果突出的特效和情绪起伏较大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氛围,这在暖心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可能体现得更加明显。在新闻游戏中,参与性更强的交互特征和沉浸式的第一人称叙事也不断拓宽用户的共情空间,促进情感流动。如金融时报制作的新闻游戏 TheUberGame,让用户扮演一名网约车司机在艰难的收

10、支平衡中感受零工经济对普通劳动者带来的挑战。融合新闻借由情感共鸣连接用户,扩大新闻议题的传播广度和深度,突出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整体而言,融合新闻表现出创意性的特征,新闻从业者不仅是客观事实的讲述者,而且是和用户一同介入新闻内容的行动者。新兴数字技术为融合新闻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提供可供性;新闻从业者以策展人的思维在复杂的平台生态中为用户过滤、聚焦一系列新闻议题,为不同的平台需求提供风格各异的内容。融合新闻强化了艺术审美的重要性、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情感共鸣的驱动性,最终表现为整体的创意性。融合新闻中由创意生发的主要问题当下,创意驱动已成为融合报道生产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着新闻业生态格局

11、与观念话语的变迁。但随着创意的边界不断扩张,所占权重持续上升,特征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亟待重视。(一)价值理念维度在任何历史条件下,新闻都需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与核心准则9。首先,“新闻本体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10,客观真实是新闻生产中最重要的原则。然而创意所强调的艺术性、情感性、互动性,让用户的喜好由注重客观事实转变为重视感官体验11,情景化感受、新奇程度、刺激强度等要素直接影响着新闻阅读的黏性与效度。沉浸于浅层次的“视听盛宴”,某种程度上会阻滞用户通过思考来获得事实经验的通道,不利于他们借助新闻媒介来理解现实世界、满足信息需求、凝聚社会共识。同时,为适应互联网传播环境,部分融

12、合新闻作品会对事实呈现进行艺术化处理,以凸显新闻的故事性与趣味性,但这种艺术加工是否会弱化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新闻的经典定义中提到“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1213,时效性是新闻生产传播的内在要求。但是部分融合报道由于需要传播主体的创意策划,再加上技术协调和作品完善时间等,延长了生产周期,未能做到及时快捷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造成新闻时效性的减弱。另一层面,承载融合新闻作品的平台媒体,借力数字技术可供性不断为新闻生产与传播活动加速,将“时效性”这一传统新闻价值标准异化为无缝隙的“实时性”“即刻性”14,冲击了其内在品质。再次,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可能被创意性稀释

13、,削弱新闻从业者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性,不利于履行新闻事业负有的社会责任15。对创意的过度追求会加大新闻生产Vanguard Report25青年记者2023年9月上前沿报告【“新闻+创意”:拓展与边界】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压力,新闻媒体需要分散很多精力与资源开展跨界发展、整体策划、交互设计、全媒体发布等多向度媒介实践,并投身于对用户关注度的追逐。这使事实信息这一新闻的本质属性反而身处次位,弱化了媒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有可能消解新闻事业的内生力量。(二)生产经营维度内容、平台、技术是融合新闻作品生产的三大要素16,其中创意的发挥与实现更离不开技术和平台的支撑。首先,融合报道不只是多种媒介报道形式的组合

14、,而是根据新闻内容的时间与空间特点,使用最适宜的媒介与技术手段进行新闻创作17。然而在生产实践中,融合新闻作品常常为了迎合流量,陷入“技术崇拜”“过度包装”“形式至上”的误区。部分作品一味求新求异,忽略了融合新闻生产中应当遵循的“适宜”原则以及内容质量的重要性。一些内容生产者认为只要视觉效果华丽,感官体验丰富,就能赢得更多用户的关注、喜爱,但这种观念可能导致作品“昙花一现”,缺乏持久的传播活力。其次,随着“新闻+”模式的深入推进,主流媒体深度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新闻作品的产品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商业与平台逻辑的全盘接受。新闻业的永恒使命是为公共利益服务18。然而部分融合新闻生产热

15、衷于“爆款”“出圈”,格外关注新闻作品所收获的阅览量、转发量、互动量等指标,并依附外部资源谋求市场效益,这势必会导致媒体责任意识与公共属性的减弱,影响新闻工作者职业认同度以及用户信任度。同时,融合新闻作品的生产传播建立在平台媒体基础上,借助其数字技术可供性来实现开放式创新19。但平台技术架构的底层是一套控制系统,谁控制了平台,谁就拥有平台权力20。由于多数主流媒体或自身平台构建不完善,或传播力影响力有限,其作品的发布与传播往往选择商业技术公司所搭建的第三方平台,新闻的公共文化属性就会一定程度上被商业属性压制。再次,融合新闻基于互联网叙事逻辑以及用户碎片化的内容消费习惯,重视对核心事实的提炼,将

16、观点和态度鲜明亮出,让人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在内容层面为公众带来“信息增量”。但零散化的信息由于缺乏逻辑架构与路径梳理,不利于人们对新闻事件生成完整准确的认知判断与意义理解。可见,碎片化信息整合阐释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21。(三)实践传播维度融合新闻在不断实践与调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具体问题。第一,交互形式的同质化与浅层化。大部分融合新闻作品采用互动长图形式,将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嵌入其中,用户通过滑动、长按、点击等操作,触发相应的多媒体元素。采用这样的互动路径,短时间内或许能刺激用户关注,但形式的固化、操作的单一很容易让用户产生审美疲劳以及感官厌怠。第二,公共领域的延伸不足。虽然部分融合

17、报道作品能够关注社会普通百姓的不凡经历,对人生际遇进行深入思考,但整体而言对不同群体及其社会关系的呈现依然不足,缺乏对用户差异化需求的深层次挖掘,大众连接度有待提升。第三,对不同媒介传播特性的把控不到位。全媒体传播仅改变了内容的呈现方式,换了一种表现形式或传播渠道,各种介质表达之间的内在逻辑缺乏连贯性,同时新闻叙事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延展。第四,视觉设计与画面融合度仍需精进。部分融合新闻作品存在画质模糊、文字排版过密、网络素材过多以及划屏切换不自然等情况。第五,传播效果与影响力有限。一方面,主流媒体自有平台远远比不上社交媒体、移动短视频媒体等第三方平台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融合新闻作品没有形成可持

18、续的制播模式,在相关时间点发布、获得一段时间关注后便销声匿迹,忽略了信息在用户端的抵达以及用户对内容的追踪、讨论、评价与二次创作,只有少量作品能衍生出互动话题。第六,反馈途径相对匮乏。由于缺少用户的意见,内容传播无法形成完整闭环,难以对后续融合报道题材的调整、创作手法的创新、传播渠道的优化等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融合新闻中创意边界的把握如今融合新闻生产中创意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在丰富视听呈现形态的同时,也为新闻业发展带来了“破坏式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22。如何把握创意的边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思考。(一)厘清第一性,回归新闻本位新闻作品与媒体创意产品的关键性区别

19、在于是以客观事实还是以创意策划为出发点开展内容构建工作。无论融合新闻的形式如何演化,文本如何创新,外延如何扩展,其主体身份依然是新闻,内容与主题必须体现新闻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23。客观真实性是新闻最为基础的属性,任何一条新闻都不可能凭空出现,其一定是新闻生产者发现、挖掘、记录事实世界的结果24。所以,新闻生产必须首先保证对事实描述合理准确,在此基础上采取风格化、艺术化的报道形式。时效性是新闻生产传播的内在要求,强调融合报道在“出场”时机上必须能够回应特定的社会议题。例如党的二十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长卷 二十大报告金句视频版来了 一图速览二十大报告等融合新闻作品引起广泛关

20、注,有利于为主题内容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同时,新技术与新环境并没有降低对新闻媒体专业性的前沿报告【“新闻+创意”:拓展与边界】青年记者2023年9月上26要求,对于新闻信息的广泛收集、素材整合,或对新闻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对走向进行预测,都是提升专业性的方向25。(二)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公共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的新闻作品也应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融合报道作品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建设性与人民性的开掘与尝试,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大范围的公

21、共讨论,增强大众连接度。例如北京日报推出的融合新闻作品北京一处级干部当外卖小哥,12 小时仅赚 41 元:“我觉得很委屈”关注到外卖员这一特定群体,既生动呈现了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的优良作风,又推动了外卖员工作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价值。其次,融合报道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大用户范围。从目前来看,其作品从创意策划到生产传播,更多地把青年群体作为主要目标收受主体,中老年群体较少纳入考虑范畴。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中老年群体对数字新闻的需求也应予以满足。再次,融合新闻作品要继续坚持建设性关注和温暖的现实主义表达,将“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立场贯穿制播全过程

22、,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素养全面提升的驱动力量。(三)遵循系统化思维,促进信息深加工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零散内容的系统化整合与深层次加工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人们能否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完整认知。首先,可以从时间或空间维度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梳理,明确关键碎片在整体图景中的位置。例如时间向前中国向上 昆明向南磨憨向上手绘长图带你走中老铁路见证一场“双向奔赴”穿越互动郑渝高铁通车李白率众沉浸式打卡等融合新闻作品,都不再拘泥于传统新闻的生产逻辑,而是围绕事件发展的时间线或关键节点整合内容信息,展开新闻报道,从而形成动态连贯的融合新闻景观。其次,注重各种介质表达的整体性,运用最适宜的媒介进行新闻表达和事实

23、展示。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深刻把握各类媒体的传播特性,以最佳的融通策略,生产出最优质的融合新闻作品。例如央广网推出的新闻作品声动中国一镜到底听见 2022,采用“新闻原声+手绘画面+三维视效”的融合传播模式,选取大量现场同期声,通过“一镜到底”的视听表达,突出新闻现场直击人心的声音表现力,引发网友的情感共鸣。再次,积极凝聚媒体力量,深化生产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不同新闻媒体的特有优势,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例如融合新闻作品潮起东方寻找百强“共富”密码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我苏网作为项目总牵头单位,全国百强县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我苏网团队共同编组,完成当地采访、内容制作等工作,从而形成了跨省联

24、动协同、省市县纵向贯通、覆盖全国的立体化宣推格局。总之,融合新闻是变与不变的交融之域,变的是新的呈现形态、新的叙事表达、新的传播思路,不变的是新闻的核心准则、价值本质与专业精神。面对新闻要素“配比”失衡以及创意边界模糊等问题,融合新闻必须回归新闻本位,遵循系统化思维与“因地制宜”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事实呈现与真相挖掘上提供更大的信息增量,以此促进融合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参考文献:16 刘涛,杨烁燏.融合新闻叙事:语言、结构与互动 J.新闻与写作,2019(09):67-73.2 刘涛.何为融合新闻学?J.教育传媒研究,2020(05):8-11.3719杨保军,樊攀.另一

25、道风景:新闻媒体创意产品的学术考察 J.中国编辑,2022(05):28-34.4 陆晔,周睿鸣.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 J.新闻记者,2018(09):8-19.5HarcupT,O neillD.Whatisnews?Newsvaluesrevisited(again)J.Journalismstudies,2017,18(12):1470-1488.8 常江,朱思垒.从主动受众到情感公众:介入性新闻的技术缘起与文化阐释 J/OL.新闻界,2023-08-12.914 常江,罗雅琴.以品质对抗流量:在平台时代重顾新闻价值J.青年记者,2023(13):9-12.10

26、杨保军新闻本体论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181115 严功军,吕宜梁.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伦理问题的现实表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5):152-156.12 徐宝璜.新闻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11.13 蔡雯,凌昱.从“新冠肺炎”热点传播看新闻边界的颠覆与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07):5-20+126.16 陈银花,陈晰儿.内容与平台双赢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作品的现实意义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0):117-120.17 龚瀛琦,张志安.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 J.新闻界,2011(03):11

27、-14.18 杨保军,张博.论“新新闻”观念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价值 J.新闻与写作,2022(01):38-48.20 蔡润芳.“围墙花园”之困:论平台媒介的“二重性”及其范式演进 J.新闻大学,2021(07):76-89+122.2125 彭兰.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 J.新闻界,2020(05):36-43.22王晓培.创意视觉新闻:发掘新闻理念革新可能路径J.中国出版,2022(04):9-15.23 刘涛.融合新闻的三重伦理困境 J.教育传媒研究,2020(06):10-14.24 杨保军,余跃洪.关系价值:新闻价值论的新维度 J.新闻与写作,2022(12):45-54.(殷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杨默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戴睿敏为文章第一部分提供了写作思路与案例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