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16275 上传时间:2024-04-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9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23 年度一般项目“双减 背景下个体隐形校外培训的治理逻辑、过程监测与规制路径”(项目批准号:GD23CJV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彭虹斌(1970-),男,湖北洪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管系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课程论、教育法学和教育政策研究;2.袁慧芳(1976-),女,湖南常德人,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思想道德教育研究;1.陈婉君(1997-),女,广东肇庆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

2、理学院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道德与法治研究。姻彭虹斌1,袁慧芳2,陈婉君1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核心宗旨是以核心素养引领立德树人;其内在逻辑是以学生的成长为圆心,将儿童生活与交往范围作为课程标准延展的依据;外在结构是以学生真实的活动、案例与议题域作课程的基本结构;实施形式是以生活经验统合时空。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应以核心素养框架下的主题为导引,依据课程目标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将学生的真实生活及问题贯穿全程的课程实施,运用实践逻辑引领生活经验建构。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生活经验;议题式引用格式:彭虹斌,袁慧芳,陈婉君.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

3、施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9):48-52.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1004-633X(2023)29-0048-05一、问题的提出1950 年 8 月,教育部颁布 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在教学科目表中所列的第一个科目就是“政治”。“思想政治”这一课程名称正式使用于 1992 年。1985年,党中央颁布 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将权利与义务教育、法制教育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后来,初中政治课一度更名为“公民课”,法律仍然是必修内容之一。在 2001 年开始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小学的课程名称叫“思想品德”课,初中和高中的课

4、程名称都叫“思想政治”课。2002 年,教育部颁布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小学将“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2003 年,教育部颁布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思想政治”更名为“思想品德”。不过,在 2004 年,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没有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名称同步,仍规定为“思想政治”课。2016 年,教育部印发 关于 2016 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义务教育阶段的 品德与生活 思想品德 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 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的变更,意

5、味着在课程设计上,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并没有降低;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法治”教育开始与“道德”教育平起平坐。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提出,“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要求建构内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后,需要对一体化设计的思路进行新的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栽澡藻燥则赠 葬灶凿 孕则葬糟贼蚤糟藻 燥枣 耘凿怎糟葬贼蚤燥灶第 43 卷(圆园23 年)第 29 期 第

6、 48-52 页灾燥造援 43(圆园23)晕燥援29孕48原孕52第 29 期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一体化设计的特点为了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关要求,在维持总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要求的一体化设计原则大致如下。(一)标准的核心宗旨:以核心素养引领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设计强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采用编制跨科课程的方式,核心主题由道德教育、国情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等组成。其中,国情教育从小

7、学三年级开始进入,在跨学科的基础上,采用加强各科协作的方式,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作为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则是公民做人做事符合社会规范、安身立命之本;法治素养是公民合法合规行为的根本指引;健全人格是公民身心健康的保证;责任意识是公民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和风范。新课程标准不仅是组合了五大核心素养,而且通过主题有机地将这些素养整合到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以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基准,实现核心素养深度融合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设置,以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基准,加强了五类核心素养之间的纵向分布与横

8、向连接,首先强调养成个体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培育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感化以及法律理念与规则的教化,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现五种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例如,新课标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国情教育中,要求“感受家乡的发展,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提示要求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家庭、所在区域进行调查或者观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培育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理解党对家乡变化的正确领导。同时让学生理解家乡的变化与法治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9、在此基础上可以培育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又如,新课标在第二学段(3-4 年级)的道德修养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示“要进行实地调查,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等,参与节水、节能和垃圾分类等活动”;教师既要从法律方面说明破坏环境是违法行为,也要教化学生爱护环境是一种美德。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也应该成为个体的道德责任,爱护环境也应该成为健全人格的组成部分,等等。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要求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与法治观念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为此,教师要寻找案例在各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双向渗透。2.呈现日常真实的问题,

10、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要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相关的案例、议题甚至故事凝练问题,将法治案例渗透在道德故事或问题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例如,7-9 年级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中,内容要求有“遵守基本社交礼仪”“维护公共秩序”,教学提示则要求以“我在社会中成长”为议题,探讨个人成长的意义,理解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体会遵守礼仪、维护公共秩序的社会意义。以法治教育主题为例。在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教

11、学提示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经过个体的探究,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以及政治协商的作用。这些都是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参与社会调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标准的内在逻辑:以学生的成长为圆心,将儿童生活与交往范围作为课程标准延展的依据以儿童生活与交往范围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延展的核心基础,这是一体化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伴随一个婴儿从呱呱落地到成长为儿童,然后从儿童逐步成长为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其生活与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大。以儿童的生活与交往的范围,以及其现实的生活需求、生活场景以及生活事件作为线索,不断将儿童生活中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重要主题进行有机整合以作为教育内容。以学生

12、的成长为圆心,作为课程一体化设计的逻辑起点,符合儿童身心发展以及社会需求。新课标试图引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从知识的学习彭虹斌等: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四九49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经验的建构,这一理念实质上就是要求课程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课程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类:一是以知识为中心;二是以人类事务为中心。前者的组织形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的利用,常常需要以兴趣、需要和问题来辅助,也就是说兴趣和需求乃至问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追求知识的策略手段。后者的组织形态往往要借助各领域的知识,以满足儿童的需求和兴趣,以解决遇到的问题为目的,也就

13、是说,知识不是目的,而是解决人类事务的手段1。儿童与专门化的知识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的两端,教育引导儿童从自己的世界经验,迈向人类累积的抽象经验。因而,初等学校可以采用人类事务中心法,中学以上学校可以采取知识中心法。日本学者儿岛邦宏也提出,小学低年级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逐渐从生活综合性学习向课题综合性学习过渡,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以课题综合性学习为主2。这些理念都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生活逻辑与课程的学科逻辑。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设计照顾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做到两者的结合与协调共生,学科知识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道德与法治一体化设计就应该按照学生的成长路线

14、,依据“我与自身,我与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3。具体来说,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主,主题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圆心,主要让学生了解并认识这个世界,初步了解并理解道德与法治观念;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逐渐从生活综合性学习向课题综合性学习过渡;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以课题综合性学习为主。主题引起探究,让儿童通过讨论、辨析、探究,通过对有关议题的学习,进一步加大反思与分析的力度,通过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逐步扩展和深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标准的外在结构

15、:以学生真实的活动、案例与议题域作课程的基本结构在课程改革之前,德育课程的道德以一种知识形态存在4。以这种道德教育理念为基础,学生的德育就类似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实际上,这种以知识传授的德育,其效果是堪忧的。杜威认为,“知识没有和寻常的行为动机及人生观融为一体,道德就变成道德说教成为各自独立的德行的组合”5。因而,道德教育需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设计。1.小学低中年级的以生活事例为主的方式呈现道德与法治主题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小学低中年级应以生活中的活动为主线设计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内容。这些活动主要依托于生活需求、生活场景以及生活事件三个方面。例如

16、,小学一年级以“入学教育”作为活动主题进行专门的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内容要求是“学习分辨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不撒谎”;在活动设计方面采取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分辨是非,知晓撒谎的不良后果,培养学生敢于承认错误,并积极纠正错误。又如,小学1-2 年级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是“遇事想办法,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围绕“热爱学习,创意生活”主题,小组合作设计制作简单、有创意的手工作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逐渐从生活综合性学习向课题综合性学习过渡。如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国情

17、教育的主题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要求学生对家乡的环境变化进行调查,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建议。2.小学高年级以实践活动或案例为主进行编排小学高年级以课题综合性学习为主,主题的呈现方式是以学生能感受和体悟的典型案例呈现,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小学5-6 年级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中,内容要求是“了解性侵与校园欺凌,学会自我保护”;在教学提示方面则要求,对性侵和校园欺凌的预防进行情景演练,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识别可能发生的性侵害和拐骗的情景,学会预防性侵、欺凌和拐骗。又如,小学 5-6年级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中,内容要求有“珍爱生命,远离烟酒和毒品”,教师

18、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真实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3.初中阶段以议题为主线进行编排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部分在主题之下,设计了以学生成长中的生活实践为“议题域”作为课程的五50第 29 期基本结构。在主题之下,设计与年龄段相适应的议题域,这是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中始终要求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例如,第四学段(7-9 年级)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设置了“青春期的烦恼”议题,提出要探讨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与性心理特点,观看青春期性教育科普影视作品,了解个体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差异,对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谈论的方式,使学生知晓性骚扰与性侵犯的可能方式,告知学生在生活中应采取

19、的预防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的制定,法治教育侧重于“问题思考型”6。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大量提供了法治生活实例、案例和法律争议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法治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学得的法治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四)标准的实施形式:以生活经验统合时空在时间上,要加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以及与高等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衔接。在课程形态上,小学低年级采用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注重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的设计,通过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话题,把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五个主题的核心素养整合成相关主题。中高年

20、级则采用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的形态,道德主题含有法治教育内容、法治教育案例或蕴含道德教育知识的故事。综合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整体上设计好跨学科的课程方案。在空间上,要加强校内外教育的衔接与整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道德修养的培育、人格的健全、责任意识的培育,不仅需要在学校开设显性课程来完成,也需要通过校外考察、研学旅行、旁听法庭的庭审等生活的体验来完成。其中,学校需要通过教育环境、课外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经验或活动。通过校内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以及校外的实践,两者互相衔接与整合,可以内化学生的道德信念,形成美德,

21、有利于学生形成权利意识与义务观念,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三、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案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一)以核心素养框架下的主题为导引优化主题的整合明晰“主题、内容要求与教学提示”结构样式。此次课程标准编写的逻辑是以核心素养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纽带进行,围绕活动、案例和议题来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任务。以第四学段(7-9 年级)为例。法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多项教学要求,在教学提示栏里分别以议题的方式作了提示。议题,既包括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

22、观点7,具有开放性和引领性,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等内容,并向学生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由于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等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核心主题由道德教育、国情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等组成。如何加强不同主题之间的衔接与整合?需要以道德与法治为框架,将国情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有机地融入进来。由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区域不一样,可采用的课程资源及社会环境也存在差异,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所能获取的课程资源以及自己

23、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以核心素养为参照,依据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所列的主题,不断地优选与优化活动,精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素材以及议题,在引导学生讨论有关的案例或议题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多视角的融合,以实现不同主题之间的衔接与整合。(二)加强学段之间的衔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提出要加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将小学和初中分为4 个学段,第一学段(1-2 年级)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题有: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此后第二、三、四学段,即 3-9 年级,只是增加了国情教育,去掉了入学教育,其他主题基本一

24、致。尽管 3-9 年级的主题名称一致,但是学习的内容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加深,采取螺旋式深入的编排方式。为了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彭虹斌等: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五一51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容的连续性和进阶性,需要不同学段的教师在不同学段主题之间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首先,道德观念与法治信念及实践体验的教育,需要全盘考虑不同学段知识点的连接问题。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在法治教育方面,讲授权利和义务概念的本质、公平正义的内涵,学生未必能听懂,这些内容在低年级应以具体生活中的案例的方式呈现;到了初中阶段,则慢慢让学生体

25、会权利和义务概念、公平正义的内涵。其次,在主题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依托课程标准的指引,科学设计主题内容,同时,也要根据学校所在的城乡区域,考虑周边的环境,精心优化主题设计,以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三)以学生的真实生活及问题贯穿全程的课程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及问题解决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实施中,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道德规范的宣讲和道德教条的灌输,应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案例以及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领悟遵守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或者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教育将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的美德,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行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某种选择,至少离不开选择,“

26、德性造就正确的选择”8。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成美德后,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作出正确的抉择。同样,法治教育不能停留于邀请专业人士通过一线案例进行预防犯罪的宣讲,不能止步于“诉诸恐惧而守法”的刑法模式,而应该倡导“诉诸理智而守法”的民法模式。刑法模式强调法律的强制力保障,民法模式着重于法律的权利保障。因而,“犯罪预防型”的法治教育不太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法治内容的实施应向“问题思考型”靠拢8,通过创设具有争议性的法律情境,引发师生共同分析议题,组织小组讨论,练习提问技巧以及尝试提出解决冲突的具体方案,以便将学习到的法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通过类似的法律生活情境、法律两难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法律认知发展,学

27、生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形象思维的训练,达到抽象观念的内化、思维方式的形成,这也是民主法治社会中重要的生活方式。主要途径有参观访问、志愿服务、模拟法庭、参与社区活动、研学旅行等。(四)综合贯穿议题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多种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走向社会,以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升道德修养,培育法治意识,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议题式教学主要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主题中实施,如在“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中,让学生体验到生与死就在一念之间,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存在价值,充分认识到爱护生命的重

28、要性。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强调运用大脑、肢体、眼耳鼻舌等身体的各部分参与到学习过程,在学习中体验道德与法治,在体验中学习知识、融会贯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为了亲身感受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身穿汉服、唐宋服饰、旗袍等传统服饰,配合教室现场布置,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的形式分享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的了解,以身临其境的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项目式学习在国外称为“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或“PL”(Project Learning),美国巴克(Buck)认为项目学习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

29、目任务,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参考文献:1 黄政杰.课程设计 M.台北:东华书局,1999:302.2 儿岛邦宏.综合性学习 M.东京:日本株式会社,1998:1053 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 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 道德与法治 教材对教学的引领 J.中国教育学刊,2018(1):9-14.5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 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14.6 闻凌晨.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学科课程编制与实施:美国的经验 J.全球教育展望,2016(2):84-92.7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8 秦岩,代志鹏.解读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 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3):25-27.作者单位:彭虹斌,陈婉君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邮编510006;袁慧芳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邮编510006五二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