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倾力打造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经管笔记.doc

上传人:Wallisgabriel 文档编号:21729782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216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倾力打造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经管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倾力打造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经管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倾力打造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经管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倾力打造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经管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倾力打造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经管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亲,该文档总共2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济管理笔记大纲第一部分 资源配置与管理一、市场机制:效用和成本,最优生产要素组合,要素边际报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经济行为博弈分析。二、资源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市场类型,生产要素供求及价格决定,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市场失灵。三、微观经济管理:企业的性质、边界与目标,组织管理,企业成本与利润,供求法则,需求分析与估计,供求关系,生产决策分析,企业决策与政府管制。第二部分 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一、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和分类,行业退出壁垒的概念和分类,交易费用理论基本观点,博弈论基本概念,信息不

2、对称及其解决。二、市场行为:定价行为、倾销与反倾销,企业并购的形式与动因,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三、市场绩效: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帕累托效率,经济行为的外部性,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界定与供给方式。四、产业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政府规制与放松管制,反垄断政策,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及适用条件,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五、产业成长与演进:产业分类方法,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六、产业关联:产业关联的方式,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的经济含义和

3、分析,产业波及效应分析。第三部分 经济发展与转型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发展水平的度量,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二、发展战略: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战略,比较利益和要素禀赋的概念,关税的作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消极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贸易政策的制定、WTO与中国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点轴开发模式,区域发展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区域分工的意义和形式,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内容。四、

4、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意义,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循环经济的实践,创意产业。第四部分 城市经济管理一、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城市经济规模的概念,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和作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与类型,中心城市的类别和作用。二、城市经济管理问题:城市人口、就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宜居城市,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三、城市财政与城市金融:城市财政的职能,地方政府收入结构和公共支出管理,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和审计,城市金融机构的种类及其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

5、及其作用。四、上海城市经济:上海产业发展概况,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第五部分 宏观调控一、宏观调控的范围与效率: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国民经济核算,宏观调控的职能和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汇率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综合运用,税收管理,国家预算管理和审计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收入分配制度,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增长与促进内需,协调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政府失效的含义,寻租问题,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管理,宏观经济领域最优规划。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作为:依法行政,政府审批制度,新股发行制度,土地招、拍、挂制度,公共设施和资源的收费制度,自然垄

6、断行业收费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的概念、特点与职能,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原则、方式和程序,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第一部分 资源配置与管理第一章 市场机制一、效用和成本(一)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需要的能力与程度。是一心理感觉,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效用的衡量方法:1.基数效用论: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边际效用分析方法。2.序数效用论: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无差别曲线分析法。(二)1.总效用。2.边际效用。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

7、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三)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满足程度或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两种商品交换可能使交换双方带来好处或最优状态。(四)注意成本的计算与分类。二、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一)表现1.生产的技术效率: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2.生产的经济效率: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二)条件能满足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的条件是: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发生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处,即等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此时,切点即为生产的均衡点。无论对于成本既定时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还是对于

8、产量既定时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均无例外。三、要素边际报酬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原因: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当二者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大量生产和销售,实现成本下降与收益递增。但并非只要规模扩大就会产生规模经济,因为当企业增加经营内容或产品品种等原因导致规模扩大时,不会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产生于单一产品规模或经营的扩大。钱德勒:规

9、模经济是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规模不经济。依规模经济产生的范围分:生产规模经济与经营规模经济1.生产规模经济企业通过并购等途径调整其资源配置,使其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要求,有效解决由专业化引起的生产流程的分离,从而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生产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1)规模经济满足最小技术效率的要求。分摊成本、人工成本、多工序生产等方面。(2)专业化分工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实现分工,使用专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也可细分工作岗位。(3)通过对副产

10、品进行综合利用,达到辅助生产的经济性。如仓储、配套零件的生产、设备维修等。2.经营规模经济同一企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功能而产生的经营功能的扩大,健全和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发挥企业经营的综合优势。企业既可通过单个工厂的生产规模扩大获得生产规模的经济性,也可通过经营数个最佳规模的工厂形成相当于最佳规模倍数的总经营能力来获得规模经济(多厂企业经济性)。经营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1)采购成本节约。批量采购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获取高效、低成本的运输。(2)销售成本节约。如广告投入、售后服务上。(3)技术开发规模效应。大规模企业能够投入巨资支持科研,使单件产品分摊的科研成本更少。(4)规模管理。规模大,对管理人

11、员合理分工,人尽其才,达到较高的管理效率。此外,也有能力使用自动化办公设备。(5)融资成本节约。规模大的企业资信程度高。中小企业使用资金成本较高。(二)范围经济:由于企业从事相关、非相关多元化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了共同的设备、无形资产、开发机构、管理人才而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本下降、风险分散、收益递减。范围经济作为规模经济的一种转化形式,是需要一系列严格约束条件的。C(QA,QB)C(QA)+C(QB)产生原因:与投入要素的多用性有关。扩展企业的经营范围而不必增加新的投入。(1)投入要素具有多重使用价值。(2)重复利用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3)效率管理的覆盖面扩大。需要注意的是:范围经济使生产和

12、经营各种不同行业的产品可以打破企业规模的限制,使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但并不是跨的行业越多越好。企业盲目扩大,同时进军若干行业,往往会面临极大风险。(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差异二者并无直接关系,是两个不同概念。(1)一个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其生产过程可能不存在规模经济,但是却可能获得范围经济;(2)一个工厂用较大规模只生产某一种产品,可能会产生规模经济,但是却不可能获得范围经济;(3)范围经济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包括品种和规格)获得的经济性,规模经济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两组概念:(1)内部规模经济(产量的增加而致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与内部范围经济(产品品种的增加而致企业的长期

13、平均成本下降);(2)外部规模经济(同一地区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与外部范围经济(地方生产系统,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五、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一)完全竞争市场:又叫纯粹竞争,是指不受任何障碍和干扰,没有外力控制的竞争类型。不存在垄断、竞争程度最高;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都不能凭借其个人的购买或销售行为影响价格,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高度理想化市场(在现实中,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特征:1.产业集中化程度很低。2.产品同一性很高。无差别化,替代

14、性。3.无任何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资金、技术及法律方面的壁垒。4.完备的市场信息。包括价格与产品质量在内的全部相关市场信息。促进竞争,买卖双方决策最优。优点:1.价格等于边际成本。2.消费者获得最大福利。3.竞争迫使厂商提高效率。4.信息完全对称,可以节约在广告上的投入。缺陷:1.在现实生活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很难成立。2.其效率也必须有严格的前提条件,大量小企业存在这个条件既不可能也不适用。3.会造成资源的浪费。4.完整知识的假设是不现实的。(二)完全垄断市场:简称垄断或独占,垄断买主与垄断卖主。非常罕见的市场结构,如邮政、铁路。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低;垄断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垄断产生

15、规模经济;垄断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禁止。特征: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2.没有替代产品。3.进入壁垒非常高。一旦某个行业的市场的进入壁垒高不可越,便为垄断市场。资本壁垒;技术性壁垒,规模经济是最多的技术性壁垒;法律壁垒,如专利和版权;策略性壁垒,如巨额广告投入。(三)垄断竞争市场:处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但更接近于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与实际经济生活最为接近。20世纪30年代,美国张伯伦,英国琼.罗宾逊夫人相继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存在两种力量:产品之间有所不同的垄断力量,可替代性的竞争。如加油站、服装店、饭店等。特征:1.产品的“差别性”。指同类性能产品之间的

16、差别,如(1)品质、包装、颜色、款式;(2)产品销售条件,销售地点、服务、方式、厂商信誉及工作效率等;(3)消费者认为的不同。内在来源:质量上的可识别性、产品品种的可挑选性;其他为外在来源。差别化定价,替代性较强,品牌产品之间的定价约束,总体上定价权力有限。2.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上有较多的厂商和消费者。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4.非价格竞争。垄断竞争厂商之间的竞争,一部分基于价格,更重要的则是基于价格竞争之外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如,以产品品质、服务、开展广告推销等来加以竞争,使消费者感到其产品与众不同,从而扩大销量。(四)寡头垄断市场:又叫寡占,同时包含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但更接近于完全垄断的

17、市场。较为普遍。特征:1.市场集中度高。仅有少数几家厂商,它们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双头垄断、三头垄断、多头垄断;非勾结型寡头垄断、勾结型寡头垄断。2.产品基本同质(纯粹寡头)或差别较大(差别寡头)。3.进入或退出壁垒较高。进入壁垒(资金、技术、生产和销售规模、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销售渠道),退出壁垒(生产规模大、投入资金量大)4.寡头厂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特有的。在作出价格与产量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成本与收益,还要考虑决策对市场的影响和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应(不可确知,所以决策存有不确定性)。六、经济行为博弈分析(一)博弈论: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效用)、结果和均衡。其中参

18、与人、战略和支付是描述博弈所需的最少的要素,行动和信息是其“积木”。参与人、行动、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1.参与人:博弈中的决策主体,其目的在于通过选择行动(或战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效用)水平。“虚拟参与人”:自然。没有自己的支付和目标函数,即所有结果对它是无差别的。2.行动:在博弈中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3.信息:有关博弈的知识,特别是有关“自然”的选择、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完美信息、完全信息、共同知识。4.战略(策略):行动规则,参与人的“相机行动方案”。5.支付(收益):效用水平,是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一个参与人的支付不仅取决于自

19、己的战略选择,而且取决于所有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6.结果: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组合,如均衡战略组合、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支付组合。7.均衡: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一个博弈可能有多个均衡。(二)经典案例1.囚徒困境。反映: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决策的结局,却不如合作策略的结果(不是最好的结果),矛盾在于: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也说明了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2.智猪困境。补充一、供给供给=供给欲望+供给能力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价格、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价格、技术、预期。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成正方向变动。供给量的变动: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供给的变

20、动:供给曲线的平移。二、需求需求=购买欲望+购买能力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收入,货币收入。互补品,替代品。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三、供求平衡均衡价格: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而形成。供求定理:1.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2.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四、消费者剩余综述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什么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

21、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 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 由消费者剩余可知: 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比如一场电影的票价为20元,可消费者对它的价值是50元,那么消费者剩余则是30元。如果想尊重买者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剩余不失为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消费者剩余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告诉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我们的付出总是少于我们的所获。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

22、我们社会的总福利总是在交易当中不断增长。 产生差额的原因在于: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价格。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需求曲线图),消费者剩余的货币价值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消费者剩余的定义阐述“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一个叫“消费者剩余”;一个叫“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叫“市场总剩余”。 消费者剩余计算公式:定义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

23、实际成本 任何人付出货币,无外乎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满足需要,花钱买个称心如意;二是买个合算,不光使用遂心,而且可以发挥更大效能。比如手机,就花3500元买个三星,不仅通话方便,而且可以录音、拍照、摄像、发彩信,给用户带来许多好处。而对生产者来说,每卖出一个手机就赚了一笔,资金快速回笼,便于再投入下一轮的开发。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买就赚”,“赚就卖”。有消费者剩余的机会就抓住。市场的总剩余就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消费者与生产者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对“孪生兄弟”具有心灵感应:一个感冒,另一个就会打喷嚏;一个开心,另一个梦中都会发笑。 例子为了使大家更清楚

24、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参照经济学演义一书作者张世贤的比喻,来作一个更生动的说明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就举买电脑的例子吧。虽然都知道威力公司的笔记本质量和性能不错,但是,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甲愿意出9000元的价格买天想电脑;乙觉得商家不会骗他,愿意出8700元;丙愿意出8300元;丁只愿意出8000元成交。假如现在威力公司就只有l台笔记本电脑可卖,由4位买者竞价,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甲,当他以8750元买到这台电脑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其他笔记本厂家愿意出的9000元来,他还得到了250元的“消费者剩余”。 假如现在有4台

25、联想电脑出售,为了使事情简单化就统一以8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丁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了消费者剩余。其中最多的当然是甲方,他获得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乙方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就连丙也获得了300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算来,4台联想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000元。实际上丁方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因为他没有以高于自己愿意的价格去支付购买。 生产者剩余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就是生产者剩余,说白了就是企业赚的利润。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各家计算各家的成本,谁的成本低,

26、谁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生产者剩余。假如现在有3家电脑供应商,IBM的成本是7800元,联想的成本是7500元,天想的成本是 7000元,如果都按照8000元的价格出卖,那么他们出售1台电脑将分别获得200元、500元和1000元的生产者剩余。同时,如果这些企业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消费者剩余也好,生产者剩余也罢,其实都是消费经济学的概念,它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在购买过程中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生产者剩余是卖方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收益。 前者可以定义为: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

27、实际支付 后者可以定义为: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当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加在一起时,可以得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由于买者实际支付的等于卖者实际得到的,二者互相抵消,就可以简写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实际成本 产生消费者剩余的原因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二是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常高于他们 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消费者剩余和传统的效用函数 “消费者剩余”是由马歇尔首先提出的。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是这样来表示消费者剩余的:如图1,以OQ代表商品数量,OP

28、代表商品价格,DD代表需求曲线,则消费者购买OQ的商品时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E的面积。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剩余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由于消费品先前各单位都要比最后的一单位具有更高的价值,消费者从先前的每一单位中享受到了效用剩余。因此,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某一物品的购买中所得到的超过他们所为之支付的那部分额外效用。 可见,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消费者可以直接从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用。效用函数可表述为: U=u(x) 其中x表示商品或服务,u表示效用函数。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等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所以消费者得到了“剩余”。

29、消费时间的价值及其衡量概论阐述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缺陷是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排除在效用函数之外,认为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完全来自商品本身。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理论的这一缺陷,大量的研究文献认为,对商品的需求来自某种更为基本的目标,利用商品的特性可以实现这些目标。也就是说,对商品的需求并不完全在于商品本身,还在于商品与时间结合过程中提供的特殊服务。贝克尔认为,“将消费既解释为用货币换取市场商品与劳务,同时又解释为从这些商品与劳务中获取效用显然缺乏直观上的感召力。对消费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明效用是来自于所购买商品的获取、占有、还是使用,而通过强调市场商品消费涉及到它在一种更为基本的产品生

30、产中的使用可以使人们洞悉商品有用性的本质。” 在探讨消费概念时,纳骚 .西尼尔注意到,“对任何东西的使用都可以普遍地用消费一词来表达”,所以,他指出,“如果以使用一词代替消费,那将是政治经济学语言的一项改进。” “使用”实际上就是消费过程中商品与时间结合进行“生产”得到效用的行为。由此,消费实际上具有某种“生产”性质,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把它作为“要素”,并投入时间、体力、脑力等“生产”出一种更为基本的产品,这种基本产品使消费者获得了效用。如果假设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进行的“生产”活动都是同质的,则这种“生产”的成本可完全由时间描述,效用函数可写为: U=u(z)=u(x,t) 表示基本产品

31、,t为消费商品x所花费的时间即消费时间。可见,在讨论消费者行为时,将消费者的“生产”行为纳入效用函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效用的本质。也就是说,消费者效用并非完全来自所购买的商品,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创造了部分效用。即,效用由两部分组成:商品价值和“生产”成本即时间价值。这在现实消费活动中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如果消费者不花时间去享用,再丰盛的晚餐也不会有任何效用;同样,消费者也不能从购买一张电影票中获得任何满足,是电影情节、音响、环境等因素加上消费者的时间、情感等共同作用形成了消费者的效用。 人们很早就开始重视时间的价值,但是这种重视往往局限于生产领域。“时间就是效率”的基本含义是在时

32、间上有效率地组织各种要素,实现生产利润的最大化。在经济学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也是诸于“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等描述生产过程的时间概念,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时间或消费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却很少涉及。同时,绝大数经济学家已经认识了教育过程及所有人力资本投资过程所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的重要性,但对消费时间的价值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纵观历史,人类用于工作的时间并没有超过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即使一天工作14小时,一周工作6天,也还有一半时间用于睡眠、就餐及其他活动。而且,经济发展已引起工作时间大幅度的持续下降。今天,绝大多数国家每周的工作时间都低于50小时,即不到一周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可见,就经

33、济福利而言,非工作时间的分配与效率现在变得比工作时间的分配与效率更为重要。此外,我们所熟知的一种现实是,消费者不仅在劳动市场上出售时间,他们还以某种消费用品和劳务的形式购买时间,如果消费时间没有价值,对这种购买就很难作出完善的解释。不承认消费时间的价值已不能对现实作出很好的描述。 因为消费时间一般为市场活动之外的时间,因此消费时间的价值不能像工作时间那样直接用工资来衡量。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其价值。 从成本的角度看消费时间的价值以机会成本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则消费时间的价值或其影子价格,就是其相应的工资。因为消费者若将用于消费的时间用于生产活动,则能获得工资收入。实际上,如前文

34、所述,我们也可以将消费看成一种“生产”,这种“生产”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直接成本是指消费中对商品购买的实际支出,如一次旅行活动各种食、宿、行、游等项目开支以及购物开支,而间接成本则是消费过程所花时间的机会损失,即消费时间的价值。 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消费时间的价值实际上,消费时间对消费者能产生质的收益。作为自由时间的消费时间,是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随着消费时间的积累,消费者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对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消费来看,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能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更合理的利用,在相同条件下使

35、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效用。从生产上看,个人的充分发展能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使个体生产力得以提高,这种个体本身生产力的提高又必然反作用于劳动生产率,进而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作时间减少,自由时间增加,由此更进一步地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可见,消费时间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力和生产力,和生产时间一样,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对消费者剩余的认识消费不仅仅局限于商品(包括劳务),还包括时间。商品和时间是消费过程中两种对称的要素,它们是消费者效用的共同来源。也就是说,我们若从“生产”的角度看消费,消费者是用商品和时间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得到效用。 传统理论之所以得出消费者

36、剩余的结论,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消费时间在消费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说不承认消费时间的价值。若承认消费时间的作用和价值,则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剩余,所谓剩余,不过是消费时间的价值罢了。 咀嚼消费者剩余继某种品牌的彩电一再大幅降价引起震动之后,6月上、下旬和七月中旬,九大彩电企业先后在广州、南京和香港举行峰会。行业沙龙也好,价格联盟也罢,看来是卖方应对市场局势的背水一战。不过,如果停留在对“行业自律价”的协商串谋,未必就是走出窘境的正道良策。在 6月底的新视点中,学者对此已作了多方透析。结合同期短文所载有关“消费者剩余”的阐述,相互参照,反复咀嚼,又有一些新感受。 价格卡特尔,毕竟是市场经济的历史陈迹。反不

37、正当竞争,反行政性垄断,终将成为改革开放的发展主流。涉及买卖行为的是广袤的供求格局。对付内部协定达成的垄断,首先还是会从它们的内部私下突破。比如,彩电零售标价仍然都是 4500元,而以某种优惠和折扣,最终有的却以 3888元成交。在批发环节也可仿此办理。这样总有不止一个的顾客庆幸拣了便宜,用百年前 A马歇尔老夫子的语言,就是捞到一份“消费者剩余”。只不过,一旦捞不到这份“消费者剩余”的顾客愤愤于“价格歧视”,“需求弹性”将会拉大。最终摧垮这种价格卡特尔又将成为买方的共识。看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转化成潜在顾客的预期收入,却助长了群体的徘徊观望、持币待购。为了争取顾客,厂商在“产品差异化”上下工夫

38、,多功能、数字化,以期从新款式上为买方带来“消费者剩余”。不过,款式更新过快,顾客眼花缭乱,持币待购更多。 不是以低价向乡下扩展新用户,而是以高价向市里推销新产品,又碰到拥有几台彩电户“边际效益递减”的困扰。“即将涨价”信息的发布只能激活于一时,机关算尽太聪明,吃亏的不久又转到卖方这一边。 让我们把视野转到服装百货。临街地摊,时令夏装 1套标价 50元。男士驻足,弯腰翻看;女友不顾,嗤之以鼻,于是二人挽手竟去。来到精品时装公司,女友驻足端详模特,时令夏装 1套的标价却是 500元,于是男士慷慨解囊,以 480元买回。一个是标价 50元愿出 50元后来未买,一个是标价 500元愿出 500元后来

39、只花 480元成交,似乎是后者多出一份“消费者剩余”。转身得知,两处的货色并无差异,仅仅是后者采取了“价格加圈战略”而已。退货不成,佯作镇定,只好以“一分钱一分货”自我解嘲,借用 LJ萨维奇的“最小遗憾标准”,加大对到手夏装的心理评价,这就是以主观欲望满足程度计算“剩余”正负的极大弹性范围。 或者认为:“用高定价来弥补销售量少的亏损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对正常运作的市场机制是真理,而对遭到扭曲的市场环境,还有待于观察与证明。卖方结盟,买方观望,既可造成“消费者剩余”的预期;卖方割肉,买方拒吃,又会丢掉“消费者剩余”的享用;卖方愿打,买方愿挨,则将出现“消费者剩余”的虚构。尤其在请客、送礼、

40、行贿的时候,购买者和消费者异位,“消费者剩余”往往错估到离奇的地步。可怕的是,对正常运作市场原理的搬运,助长了对扭曲变态市场可靠程度的轻信。供求双方的磨合固然是经济行为,却需要多方的帮忙不添乱,包括行政干预、法律制裁和道德基础的协同。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运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经济剩余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分析政府干预市场(如规定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的影响。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在特定市场上购买产品或服务从中获得的收益。生产者剩余衡量的是企业在特定市场上出售产品或服务从中获得的收益。市场上的经济剩余指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当政府规定价格上限或价格下限时,市场上

41、的经济剩余就会减少换言之,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减少了消费者和企业在市场上买卖从中获得的总收益。要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我们需要了解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如何决定的。 什么是消费者剩余理论阐述回顾以往的分析,把宽带市场发展的问题归结于“用户的需求不旺”比较普遍 ,但是针对这个词运营商难以制定细致的对策。 根据IDC中国最新的调研,全球的宽带市场的总体趋势是:2005年全球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2.06亿。从2002年到2005年保持至少50%以上的迅速增长。中国宽带市场呈现增长,但增长率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这趋势将会继续延续,至2010年将低于10%。这些数据无疑值得业界深思。 IDC还就客户支出现

42、状对中国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调研,研究显示:中国用户在宽带接入上的支出没有明显的增长,而客户支付意愿是影响宽带接入增长的瓶颈因素。 IDC中国电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杨峰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我们把移动运营商和固网运营商做一个对比,根据运营商上市公司年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增值业务收入相加是625亿元,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的宽带服务收入(含宽带接入及相关应用收入)相加仅为356亿元,后者存在巨大挖掘潜力。我们以用户目前应用最广的音频视频服务为例,调研中超过75%的用户不愿意为自己使用的宽带多媒体服务付费,还有曾经付费的用户放弃了付费服务。因此,用户的付费意愿低下是掣肘宽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何

43、会出现支付意愿的“空洞”?因为现有宽带服务内容不能有力激发用户支付意愿。目前,运营商已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单纯依靠接入费不能拉动市场增长,宽带应用是最主要方向。而如何打造高质量宽带应用还有待探索。IDC提出的更为细化的制约宽带市场发展的原因用户支付意愿的低下和将客户通信需求分成四个阶段的需求模型颇具意义。当然,下一步业界会更加期待综合改善中国宽带用户支付意愿的策略建议。 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所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

44、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消费者的地位1.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重农学派布阿吉贝尔认为:“所谓富裕,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大量的消费,也就是说一种极大的财富。”斯密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

45、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这一原则是完全自明的,简直用不着证明。但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看作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作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萨伊也认为:“所有产品迟早总是拿来消费。其实,生产它们完全是为消费。” 马歇尔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暂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转化为需求导向,而需求导向,首先是消费需求。 2.增加消费者剩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类。消费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由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引发并决定的。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

46、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豪斯曼(jerry. a. hausman)认为,社会利益主要由消费者利益决定。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保护消费者权益集中体现在增加消费者剩余方面。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增进他们的经济福利,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欧盟罗马条约假定消费者是条约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的最终受益者。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经济;市场经济是消费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平等竞争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影响消费者剩余的主要因素垄断的影响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导致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和技术上的低效率。垄断不仅使消

47、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而且还涉及制造和竭力防止这类转移的成本。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作为谋求垄断利润的组织,必然造成较低产量和较高价格,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并造成社会性损失。这种福利损失也称无谓损失,是指实际收入的损失,或由于垄断、关税、配额或其他破坏所引起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产业组织理论给出了垄断定价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的证明。 政府规制的影响政府规制一般都有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往往偏离这一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每一项规制措施出台的背后都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奥尔森提出了著名的“集团规模”理论。他认为,政府对某个产业的监管从设计到实施都首先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出发,并非从全民或公共利益出发。依据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规制政策以牺牲大集团的利益为代价而保护小集团的利益。斯蒂格勒提出“监管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监管安排同样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政府对产业的监管调控进程往往为少数存在利益相关性的企业所左右。他认为,经济管制主要不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应,而是行业中的一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peltzman(1976)认为,产业部门比消费者更有积极性去影响政府决策。私人利益理论认为监管的存在是为了私人团体的利益,监管者本身也是自利的,他们在监管活动中会不断追求政治支持的最大化。规制俘虏理论认为,监管常常遭到被监管者的“捕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