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公务员考试助手 文档编号:21733714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51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安徽实际相结合,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淮河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省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

2、易大幅度增长,“861”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点建设全面展开,增长基础日趋稳固,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安徽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国际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周边地区互利合作、加快融合的趋势增强,有利于我省更加充分

3、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必将推动我省更快更好发展。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省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全省人民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

4、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分配中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持“十五”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在这一重要阶段,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为安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

5、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实施六项战略,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不断

6、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逾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和过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缩小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社会氛围。提升“861”行动计划。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依靠技术进步,提升项目层次,丰富和完善8大产业基地和6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内容,锻造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以此为抓手,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实现2010年

7、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革除阻碍发展的各种体制弊端,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东向发展的战略要求,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建设和谐安徽。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第三章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全省生产总值

8、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财政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866%,淮河、巢湖水质达到三类,城镇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315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24

9、54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到402535。城镇化率提高到4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继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0亿美元,累计利用省外资金500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7%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8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高等教

10、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200万人和30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400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7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分别达到12000元、3800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5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之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5%,垃圾无害

11、化处理率达到4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文明和谐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专栏2“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专栏3规划指标的属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性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

12、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各市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第二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工业体系,全面

13、完成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历史性任务。第四章发展先进制造业第一节汽车产业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开发、自主开发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重点支持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和专用车企业发展,推进骨干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争取建设国家汽车工程实验室和国家汽车出口基地,开发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发挥整车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形成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建立国际化营销体系,促进海外投资办厂,扩大产品出口。到2010年,全省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其中轿车120万辆。第二节化工产业按照系统化、

14、大型化、现代化的原则,积极落实煤化工关键技术来源,促进我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煤化盐化一体化、大型干熄焦、煤制甲醇及烯烃等重大工程,加快化肥原料结构调整步伐,建成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大安庆石化,在“四建、四改、四配套”的基础上,配套建设甲基丙烯酸甲酯、工程塑料等项目,积极推进100万吨乙烯工程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橡塑化工,提高高档产品比例。发展精细化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硫、磷化工。到2010年形成3000万吨原煤的深加工、6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的生产能力。第三节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巩固叉车

15、、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发展大型液压机、成套电缆设备、大型潜水电泵、电站锅炉、玻璃制造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开发数控机床、电器设备、环保设备、船舶及船用柴油机、农用机械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争取在电力设备、建筑机械、新型农业机械、矿山设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专栏4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交通运输设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及船用柴油机等船用设备、铁路车辆及关键部件。工程机械。叉车等工业车辆、挖掘机、装载机、起重设备等,掌握液压传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电器设备。电站锅炉等发电设备、大容量超高压电力变压器、高压开关设

16、备、继电保护设备、变电站自动化、电线电缆、高性能电机等。数控机床。大吨位数控快速液压机床,中高档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数控镗/铣床、焊接机器人、模具等。力争关键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开发生产取得突破。新型农业机械。新型农用耕作机、收割机、粮食深加工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及灌溉机械。环保设备。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化工、钢铁等连续型行业自动化控制,汽车、家电等离散型行业装配自动化控制,物流自动分检系统,汽车模拟驾驶检测自动化系统等,争取精密测试仪器开发生产有所突破。其他专用设备。天然气储气站、加气站和低温工业气体设备等压力容器装备、电缆设备、包装

17、机械、水泥设备、冶金设备、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化工设备、矿山设备等。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年产440万吨焦炭、144万吨电石、80万吨烧碱、100万吨PVC,配套建设430万千瓦矸石电厂。100万吨乙烯工程。四建、四改、四配套。包括年产10万吨乙苯/苯乙烯、25万吨丁辛醇、60万吨连续重整、200万吨蜡油加氢脱硫装置;年产一套气体分馏40万吨扩能改造、一套焦化100万吨更新改造、催化裂解100万吨扩能改造、二套硫磺回收3万吨更新改造装置;辅助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储运系统及环保设施配套。生物质能源和材料工程。建设100万吨工业乙醇、100万吨生物乙烯及衍生产品和100万吨L乳酸及衍生产品等项目。煤制

18、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年产170万吨甲醇、53万吨聚丙烯、14万吨汽油。化肥原料路线及动力结构调整。60万吨/年合成氨壳牌粉煤气化技术及18万吨/年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原料路线调整,410吨/时流化床锅炉动力结构调整。农药结构调整。年产300吨精喹禾灵原药及其制剂,150吨精恶唑禾草灵原药技术改造,1万吨三唑磷项目。橡塑制品加工。形成200万吨塑料制品、1500万条子午轮胎、30亿件橡胶件生产能力。 第五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适应数字化、

19、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家电、软件和终端产品、汽车电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在数字化音视频、网络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积极发展生物产业,面向健康、食品、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重大需求,实施生物产业化专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建设创新型园区。实施“重点跨越科技工程”,加快合肥软件和生物医药、淮南生物医药、芜湖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亳州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其中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第六章发展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新型建材基

20、地。充分发挥我省原材料产业优势,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加强新型材料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钢材短缺品种、铜材精深加工、纳米粉体材料、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深加工、新型软包装等产品,建成马钢500万吨薄板带、铜陵有色铜材深加工和海螺水泥熟料生产等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省内资源的勘探和整合,优化铁矿、铜矿等矿山资源配置,有序开发霍邱铁矿和庐南铁矿,落实稳定的原料供应。积极开发方解石、石英砂、煤系高岭土、凹凸棒等非金属矿资源,提高加工深度,形成在国内领先地位。到2010年马钢集团钢生产能力力争达到2000万吨,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深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

21、海螺集团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以上。 第七章发展轻纺产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努力占领高端产品市场。大力发展环保健康空调、节能保鲜冰箱、仿生节水洗衣机、数字高清电视等绿色、新型智能家电产品和小家电产品。支持省内家电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件产业。努力扩大产品出口。重点建设荣事达、海尔、美的、康佳等产业园区或出口基地。食品工业。发展绿色、安全食品,应用现代生化技术,发展各类有机酸、淀粉糖等食品原料,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巩固提高白酒、卷烟的品牌优势,稳定生产能力,提高高档产品比重。纺织、造纸工业。巩固棉纺、布等产品优势,推广应用紧密纺

22、,积极发展服装及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形成一批优势品牌。加快实施安庆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发展涂布白板纸、印刷书写用纸、高强瓦楞原纸等高附加值产品。 第八章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 实施项目带动,立足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企业集聚,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支持大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到 2010年大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销

23、售收入比重提高到5。推进产业信息化,提高机电装备数字化水平,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加快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 第九章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第一节着力培育骨干大企业坚持扶优扶强,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持大企业加大增量投入,盘活存量,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实施品牌战略;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到2010年形成5户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15户左右超100亿元及一批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第二节促进产业集群发挥大企业的骨干、带动和辐射作用,强化配套协作和产业链延伸,提

24、高零部件配套和原材料深加工水平,加快产品集聚。重点推进以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沿江金属材料和以池州为主的沿江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芜湖、铜陵、阜阳、马鞍山、滁州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以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滁州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中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皖北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皖南、皖西生态产业集群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完善、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第三节推动中小企业集聚把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提

25、高到战略地位。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博望刃具、天长电子元器件、桐城塑料、宁国耐磨材料和汽车零部件等块状经济,形成与大型企业集团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力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数量翻一番。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十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建成我国重

26、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50亿斤左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作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扩大优质稻谷、专用小麦和玉米、优质棉花和油料、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生产。显著提高畜牧水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畜禽养殖小区、饲养场和渔场为载体,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水平。积极发展林业,建设木本粮油基地、种苗花卉基地。把提高农产品加工度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任务,继续实施“121强龙工程”,发展壮大丰原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

27、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到2010年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提高到113,培育若干销售收入超20亿元和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形成2000万吨粮油、1000万头猪、150万头牛、40万吨乳制品的年生产和加工能力。专栏5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工程粮食加工。推进企业间资源整合,强化产品开发,形成若干规模化的玉米加工,面粉、饲料生产,粮食深加工布点,扩大加工能力。油料加工。重点支持建设23个规模化油脂加工基地,提升全省油料资源开发水平和加工能力。肉类加工。扩大肉类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强化防疫卫生体系建设,

28、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乳品加工。扩大奶源供应规模,促进骨干企业提升加工水平。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发挥沿江和黄淮海平原林木资源优势,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优化调整造纸工业原料结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改善农田水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继续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产业工程。在全省31个县(区)实施国家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项目,加强良种繁育、标准粮田、病虫害防治和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建设。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基地建设。第二节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着力将皖北、皖东地区建成全省优质粮仓和集中连片的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继续推进沿江和江淮优质油菜基地、皖北无公害黄牛集约化养殖、皖江水产品基地

29、、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优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资料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优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第三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强化政府提供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责,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市场、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农业服务体系。强化面向农村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综合管理系统和农业决策数字支持系统。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储藏、运输等产业和农村建筑业。搞活农村流通,做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培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30、推广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农膜。第十一章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第一节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新汴河等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实施淮北平原井灌区恢复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展江淮丘陵区和部分山区灌区的节水改造。进一步加大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到201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5110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80万亩。改善乡村面貌。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集约土地、美化环境、完善功能为重点,注重保护乡村和地方特色,开展村镇整

31、治,加大并乡并村力度,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基本消除等外路、无路面路,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质量和通达深度;加大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给排水、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和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互联网、有线电视进入农家;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建立农村电网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用电保障;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能源,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规划建设新型农村住宅。建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

32、农村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开发农业。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办法,扩大补贴品种,逐步扩大补贴规模。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身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推进灌区农业水费征收体制改革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对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兴建水利设施予以补助。全面推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第二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经费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

33、底前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引导农村教育资源向中心集镇和中心学校集中。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使我省一半以上的农村教师得到专业培训。优先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交流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本覆盖全省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农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加快推进改水改厕工作力度,改善村卫生环境。完善县、乡、村三级

34、卫生服务网络,增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技术和能力,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乡镇医院结对帮扶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合作医疗补助制度。继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推进个人养老储蓄,弘扬家庭养老传统。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为突破口,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建立贫困户、五保户、军烈属等救助制度。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扶持民间文化团体。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213

35、1”工程,巩固和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和场地。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第十二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第一节提高经营性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功能,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和储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第二节加快劳务输出按照整合资源、面向就业、注重实效、民办公助原则,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36、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120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比“十五”翻一番以上。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挥劳务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三节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强化各级政府扶贫职责。解决好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将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开发对象。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效率。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重点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化扶贫、林业绿色扶贫开发,因地制宜地实施整

37、村推进工程,在深山区、库区实行易地扶贫开发,抓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工程。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通过寄宿教育、家庭寄养、社会托养、免费职业教育等方式,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遏制贫困代际传递。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扶贫功能,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开辟有效增收途径。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鼓励社会各界扶贫济困。加强民族团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力度,明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到2010年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乡村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第十三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一节完

38、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对征地后人均占有耕地低于03亩的农民,列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对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鼓励和扶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以吸引农户入股或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的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国有农场、畜牧场、林场、渔

39、场等改革。第二节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全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粮棉流通体制、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等改革。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产业与农村对接,建立农村基层工作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把农村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提供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开展乡(镇)长由全体选民直选试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专栏6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继续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配合国家投入建设畜

40、禽水产良种场、遗传中心、种质资源及检测中心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防疫支撑、防疫保障六大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省级综合农产品质检中心、区域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农田水利工程。加快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等大型灌区、淮北平原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展江淮丘陵区和部分山区灌区的节水改造。实施沿淮、沿江等地的上桥、凤凰颈、城西湖等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积极开展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开展江心洲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力争解决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沼气。建设以沼气池、改圈、

41、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力争使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6%。农村公路。在巩固县乡公路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建设乡(镇)到行政村公路,提高通达深度,改善通行条件。完成乡村道路建设6万公里以上,使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农村绿化。结合长江、淮河和巢湖流域生态防护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万里绿色长廓、江淮分水岭地区“把树种上”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使全省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淮河以北、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50%、40%和30%以上。农村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同步

42、建设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农村的食品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以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为重点,建设县级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等。农村公共文化。实施“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力争建设500个乡镇综合宣传文化中心,实现扫除乡镇宣传文化机构空白点目标。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服务网点覆盖到乡(镇)、村。农村通信工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2050户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实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工程。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四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管理

43、体制改革,构建快速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依托合肥、芜湖、蚌埠、安庆、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和物流园区。推进物流标准化管理。整合物流资源,鼓励邮政、仓储业、运输业、货运代理和企业物流等向第三方物流转化。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互联互通、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全面对接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鼓励流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交易方式现代化和辐射力强的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合理调整中心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形成以百货和超市为基础,

44、以便利店为支撑的流通业态结构。第二节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引进省外国外金融机构,加快地方金融业发展,完善金融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壮大农村信用联社,推动建立农村合作银行,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努力把徽商银行建成重要的区域性银行,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壮大投资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区域性股份制、合作制中小金融机构。规范发展证券、信托、期货、投资基金、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设备租赁公司、典当行、产权交易所等各类融资机构。进一步扩大债券、股票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功能,拓展保

45、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密度和深度。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努力形成各类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竞相发展,资本市场比较活跃,融资渠道较为通畅的良好局面。第三节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拓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发展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大力发展会展业、广告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扩大商务服务范畴,提高商务服务质量,初步建立功能完备、公正执业的商务服务体系。 第十五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第一节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及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精品旅游

46、线路的对接,加大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开发一批高品位旅游新景区,积极建设旅游救援中心。加快建设以“两山一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初步形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联动开发合肥巢湖旅游资源,打造环巢湖旅游圈,尽快形成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加强世界遗产地保护力度。加强旅游城市建设,积极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形成新的旅游热点。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便捷的旅游网络系统。推动国有旅游企事业单位改革,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到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创汇4亿美元;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为建成旅游大省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节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规范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加强商品房价格和交易费用管理,使房价处于合理水平,使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提升房地产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房地产开发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促进住房消费。 “十一五”时期,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第三节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