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卷01(考试A4版)试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天鹅人 文档编号:21736799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卷01(考试A4版)试卷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卷01(考试A4版)试卷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卷01(考试A4版)试卷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卷01(考试A4版)试卷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卷01(考试A4版)试卷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2、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1-5单元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2022秋江苏扬州高一扬州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中国”一词,最初是以费孝通著作的书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形成独特影响力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时,都以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为参照,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不过,仔细阅读乡土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3、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见,费孝通使用的概念并不是“熟人社会”,而应是“熟悉社会”。“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相较而言,“熟人社会”主要指人际熟悉而亲密的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获得信任,以人情“给予”和“亏欠”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

4、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然而,在“熟悉社会”中,除了人情之外,还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的熟悉。费孝通生动地指出,“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在1937年出版的后记和1984年的重刊序言中,费孝通特别强调,“这里讲的乡

5、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因此,费孝通先生试图揭示的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是一个“熟悉社会”,而非“熟人社会”。并且,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乡土中国”抽取的只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体系及其属性。也就是说,“熟悉社会”只是传统中国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

6、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

7、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选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对后来的社会学学者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有独特影响。B相较“熟人社会”概念而言,“熟悉社会”的内涵更丰富,更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具体形象。C“熟悉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D即使在城市,“熟悉社会”关系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由此可能形成新的“地方认同”的社会关系网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

8、在文中区分了“熟人社会”与“熟悉社会”的概念区别,重点论述了“熟悉社会”的概念内涵,使“乡土社会”的概念界定更明确。B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虽不能概括中国基层社会的全貌,但并不因此而减少其学术价值。C作者试图以“熟悉社会”来对当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地方认同”现象进行解释。D作者用乡土中国中不同的四个章节的原文,论证了费孝通所提出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而不是“熟人社会”,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不少学者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是不当的。B在乡土社会中,当人们对

9、周围环境的熟悉达到相当程度后,虽然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内容,但也要了解相关理论。C一个北漂青年很可能在工作地遇到同乡或甚至同族成员,并由此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在当地形成新的人脉圈子。D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情传统会一边遭受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一边持续地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4请结合本文内容,给“熟悉社会”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2022秋江苏南通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地再造孙皓晖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

10、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

11、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来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

12、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

13、磨出来的见识。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钢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

14、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

15、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

16、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B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C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

17、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D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择。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目的是为了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满。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8文中苏秦从离家

18、苦修到结庐静思,终至酣然入睡,他的心理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4分)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2秋江苏南通高一金沙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1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文段二)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

20、,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

21、之。(选自宋史苏轼传)【注】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涂潦:泥水。锸(ch):锹。10(文段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11(文段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古代

22、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治民”等职。D“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徒”“属”“辈”等。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段一)“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B(文段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

23、有做良臣之志。D(文段二)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14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2秋江苏连云港高一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24、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6分)(三)名

25、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2秋江苏南通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在乐曲终了后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曲艺术魅力的两句是:“ ,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的圣人“ , ”,而如今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江陵后的军容之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2023秋江苏南通高一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26、。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在我们乡土社会里, ,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格格不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叫“街坊”。像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里的孙少安、田润叶、王满银、金俊武等。村里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它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 。有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像我们的亲属圈

27、子一样。像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甚至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正因为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十分颇有想法。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8、,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2023秋江苏南通高一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到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下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像一件精心的刺绣。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它们好像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捉蜻蜓只是孩子们的游戏,长大长老的那些人,坐在墙根聊天或打盹,蜻蜓趴满头顶的墙壁,在黄旧的帽檐上,像一件精心的刺绣;人偶尔抬头看几眼,接着打盹或聊天,连落在鼻尖上的蚊子,也懒得拍赶。仿佛夕阳已短暂到无

29、法将一个动作做完,一口气吸完。人、蜻蜓和蚊虫,在即将消失的同一缕残阳里,已无所顾忌。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到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她让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一样,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20文中加点的词“迷恋”和“吸完”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21对

30、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22语言文字运用和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一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1)这像我们的亲属圈子一样。(2)他的影子像一渠水一样,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四、写作(60分)23(2022秋江苏宿迁高一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斜阳古道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

31、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语文全解全析1236710111215BDBDBDBAC一、现代文阅读(35分)1B(3分) 2D(3分) 3B(3分) 4(4分) “熟悉社会”是以对人情熟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熟悉为特点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 5(6分) 首先提出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接着分析“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内涵存在的差异;最后得出“熟悉社会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的结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更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具体形象”错误。费孝通特别强调“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

32、社会的素描”,可见,“熟悉社会”反映的不是乡土社会的具体形象。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错误。主要是引用论证,另外还有举例论证。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但也要了解相关理论”错误。由原文“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知,无须了解相关理论。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基本模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一般表述为“是的”模式。其次浏览语段

33、,找到邻近属概念。根据“并且,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乡土中国抽取的只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体系及其属性”可知,“熟悉社会”的邻近属概念是“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然后筛选种差,结合“然而,在熟悉社会中,除了人情之外,还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的熟悉”可概括出种差“以对人情熟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熟悉为特点”;根据以上内容,在下定义的基本模式框架下,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组合成一个单句:“熟悉社会”是以对人情熟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熟悉为特点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第二段关键

34、句“不过,仔细阅读乡土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由此可见,费孝通使用的概念并不是熟人社会,而应是熟悉社会”可知,首先提出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结合第三段关键句“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和第四段关键句“因此,费孝通先生试图揭示的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是一个熟悉社会,而非熟人社会。并且,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乡土中国抽取的只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体系及其属性。也就是说,熟悉社会只是传统中国的一部分”可知,接着分析“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内涵存在的差异;结合第五段关键句“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

35、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和第六段关键句“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可知,最后得出“熟悉社会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的结论。6D(3分) 7B(3分) 8(4分) 离家苦修:双重受挫,烦躁苦闷;结庐静思:虔心苦读,豁然开朗;酣然入睡:彻悟之后,满足释然。 9(6分)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忠犬的待遇,反衬苏秦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节结构上:添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

36、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的色彩。主题表现上:“忠犬”象征着苏秦对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理解。暗示文章主旨。【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分析错误。根据“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可知,苏秦烦躁急迫的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为了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错,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坚持

37、理想的执着。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阶段,离家苦修:文章1-2段,主要讲述苏秦周游受挫归来,被亲人嘲笑导致温情的梦幻破裂而决定离家苦修,再造自己。可概括为:双重受挫,烦躁苦闷。第二阶段,结庐静思:文章3-7段以及第11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重新结庐成功。然后顿悟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即“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这之后他的内心变不再烦躁、急迫。可概括为:虔心苦读,豁然开朗。第三阶段,酣然入睡:文章8-22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反复

38、苦读,历经生死,终于大彻大悟的过程。可概括为:彻悟之后,满足释然。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增加忠犬陪伴的环节,以忠犬所受到的待遇“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来从侧面说明了苏秦内心的善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结构上:增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大黄鸣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给文章增加了一层奇幻的色彩。主题表现上:忠犬是小说中的一个物象,是陪伴父亲多年的一条黄狗,作者在文章中增加忠犬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忠犬的“忠”象征

39、着苏秦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理解。苏秦在忠犬的陪伴下,遭遇挫折而不放弃理想信念,结庐自守,卧薪尝胆,终于大彻大悟。所以忠犬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D(3分) 11B(3分) 12A(3分) 13(8分)(1)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14(3分)(1)安定民心。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2)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3)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解析】10本题考

40、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于)曹村”是“河决”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梁山泊”是固定地名,不能断开;“于南清河”“于城下”分别是“溢”“汇”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富民”是主语,“争出避水”是谓语,结构完整,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错误,官员考核评定不属于其职能,而属于吏部。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客想象了曹操当年

41、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错误,没有自比。文章是用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属”,敬酒。(2)“庐”,名词作动词,居住;“庐于其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上庐”;“堵”,城墙;“卒”,最终;“全”,保全。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苏轼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

42、了民心。由“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可知,苏轼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由“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参考译文:(文段一)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

43、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文段二)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

44、概要。程氏读到东汉的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

45、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

46、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15C(3分) 16(6分) 示例:我更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强调乱石之高,具有高耸入云穿透天空的效果,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穿”字具有持续性,形象生动,侧重视觉观感;“拍”,拍打击打之意,给人正在进行时的现场画面感,侧重听觉;“拍岸”使用比拟修辞,增强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视听结合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崩云”“裂岸”指突出结果、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震撼性。【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错误。“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选项表述绝对。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