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

上传人:幼儿教育老师 文档编号:21739998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部分 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

2、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2.(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

3、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3.(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

4、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4.(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

5、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

6、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5.(2021广东高考选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丞相势力旁落,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

7、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尚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增强,排除D项。6.(2021广东高考选考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答案】B【解析】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广泛种植木棉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元代赋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木棉提举司属

8、于政府机构,和私营棉纺织业无关,排除C项;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是为了中央政府征收赋税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到财政管理权限下移到地方,排除D项。7.(2021山东高考选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表1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

9、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表格体现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要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8.(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

10、朝四百余年的统治【答案】B【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与述职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故选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C项;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一前256年,统治791年,排除D项。9.(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3)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无法推出铜镜的准确制造时间,故选C项;据材料“郡举

11、孝廉州博士”得出的历史信息是郡县制,排除A项;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排除B项;据材料“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得出宣扬儒家伦理思想,排除D项。10.(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答案】A【解析】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

12、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1.(2021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图5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

13、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 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略【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旧教材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基础知识做依托,等于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卫所,这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可以获得,明确卫所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卫和所分别是上下两级防区,布置在要害地带。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画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画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

14、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思路就是分析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相关的要害区域。据此可以得出,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明朝的都城附近应该是一类,因为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所以可以画在明朝先后两个都城中的一个(南京或者北京)附近;另外,明朝是灭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也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

15、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还有就是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既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最后,就自己所画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实,且与题目所涉及到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相关就可以。12.(2021山东高考选考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

16、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图3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 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12分)【答案】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

17、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和史论结合

18、的能力。首先,明确思路。题干所问是“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所以思考时要关注“继续”二字,说明之前北宋已经选择了开封作为都城,那就涉及到历史上开封作为都城的利弊。另外,现实是“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所以据此也可以思考其利弊。所以无论是利还是弊,都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思考,思考的主要方向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其次,阅读材料,具体分析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信息。如,由材料一中的“东京有汴渠之漕,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可得出这是其中的利,就是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且开封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和巩固统治;由材料一中的“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

19、故事,以安天下也”可得其中的一个弊端就是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由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可得出,气温较低对位于北方的开封来说是不利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从材料二中的“黄泛区示意图”可以看出,开封属于黄泛区,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不利于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结合所学,将宋太祖要迁都的洛阳和长安进行比较,得出开封继续作为都城的利处,就是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东移,而开封地理位置相对偏东,便于对全国的控制。最后,将利和弊的相关信息分别梳理,准确表达即可。13.(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28)统一多民族

20、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21、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

22、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

23、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答案】(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观点:修德安民。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选择阐述: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

24、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选择阐述:民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结合所学得出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结合所学可知,“秦并海内”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

25、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得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是修德安民。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二“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得出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选择阐述,第一小问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

26、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第二小问事例:结合所学可知,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第三小问民族精神及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是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选择阐述,第一小问“钥匙”:据材料三“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可知,“钥匙”指民心。第二小问经验

27、:据材料三“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结合所学得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是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部分 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仿真模拟考试1)下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这主要反映了()三星堆牙璋 二里头牙璋 三星堆陶盉 二里头陶盉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B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

28、产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答案】C【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展示了中华古文明的手工业成就,但缺少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手工业成就的对比,排除A项;牙璋是玉礼器,陶盉是生活用具,陶盉并非祭祀用品,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河南的,排除D项。2(2021福建漳州三模1)西周崇尚军礼,以礼、仁、德、信为原则,强调“鸣鼓而战”“正大不诈”;东周诡诈战法被普遍运用,偷袭、出奇、设伏等军事行为受到推崇。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思想 B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

29、变化C宗法礼乐制度已然不复存在 D诸侯争霸削弱周天子的权威【答案】B【解析】从西周到东周,由崇尚军礼到诡诈战法被普遍运用,说明传统的礼乐制和信仰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影响了价值取向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不复存在”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变革引起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周天子权威无关,排除D项。3(2021重庆綦江中学高三5月考前模拟1)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将太甲放之于桐宫 ,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等。对于这些情况时人不以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对周厉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讳地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

30、万民弗忍,君王于彘。”这反映了当时()A政治局面动荡不堪 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带有原始民主传统 D宗法制的逐渐崩溃【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且时人不以为怪,是因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可见当时仍带有原始民主传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时人对于放逐国君不以为然,体现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与政局动荡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是秦朝创立的,排除B项;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崩溃,排除D项。4(2021海南海口三模1)据清代学者顾栋高统计,春秋时期齐国兼并10个国家,晋国兼并18个,秦国兼并12个,楚国兼并42个。这说明()A各国变法已经初显成效 B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破

31、坏殆尽C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 D地理位置对诸侯争霸起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作为北、南两端的大国;齐、秦两国作为东、西两端的大国,都属于地缘结构相对稳定的国家,而处于中原地带的诸侯国,所处位置属于四战之地,不利于其兼并,故地缘位置对诸侯争霸起了重要作用,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的兼并,没有涉及各国变法,排除A项;“破坏殆尽”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秦朝正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5(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1)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

32、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 B逐渐融入中原文明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 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说明春秋时期东夷族群已经学到了中原文明的东西,逐渐融入中原文明,故选B项;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还存在不少差异,没法说二者同步发展,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在文化方面的异同,而不是二者之间的争夺,排除C项;题干是将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在铜器铭文方面作比较,而没有涉及其铜器制造工艺,排除D项。

33、6(2021辽宁丹东二模2)王家范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 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 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答案】D【解析】秦朝开创的大一统体制,自汉朝起延续了两千多年,实际上还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反映出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故选D项;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与“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不符,排除A项;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只是

34、材料部分信息,没有揭示材料的大一统体制主旨,排除B项;据“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可知,材料只是说明秦制传承了春秋社会的制度,不能说明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排除C项。7(2021福建漳州三模2)关于秦朝徭役,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斩”的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没有及时出发),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C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 D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

35、了史记记载秦朝徭役误期,被处于死刑,而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秦朝徭役误期只处罚财物,二者存在出入,说明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故选A项;史记虽是私人修史,带有主观色彩,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排除B项;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排除C项;秦律可以再现一些秦朝历史,但秦朝历史全貌需要多重史料证明,排除D项。8(2021山东青岛高三5月统一模拟检测2)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王族从人从人家眷赵赵王迁房陵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不明代、齐齐王迁共县不明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魏、楚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巴县盐洞庭郡A瓦解旧

36、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 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将原来六国的国君从原属地迁往其他地区,并将从人、家眷与国君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国旧势力东山再起,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中六国王族迁徙的地方并不是边疆地区,所以无法体现边疆开发,排除C项;材料中六国人都是汉族,无法形成民族交融,排除D项。9(2021辽宁葫芦岛二模2)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

37、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这些成就的取得()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学生能够看出秦汉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共性,即交通成网,都城为中心。能够进行如此庞大的交通目的在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故选C项;保证秦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交通建设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排除D项。10(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5)秦朝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本职是“典

38、正法度”“举劾合法”,不仅可以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秦始皇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这说明秦御史大夫()A负责郡县两级官员监察 B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C承担中央日常监察工作 D位高而且权重于丞相【答案】B【解析】由材料“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可知御史大夫掌握监察权,为皇权专制服务,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故选B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而非只监察郡县两级官员,排除A项;御史大夫要监察百官,而非只监察中央工作,排除C项;御史大夫位低于丞相,排除D项。11(2021江苏南京三模2)2002年4月,湖南省文物

39、考古研究所对龙山县里耶战国至秦代古城遗址进行挖掘,出土大量秦代简牍。下图为一片记载户籍的简牍,作为课役的依据,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其妻子名“沙”,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据此可知,秦代()图1A赋役标准趋向单一 B政府可以调配国家资源C小农经济由此形成 D隶书已成全国统一文字【答案】B【解析】秦代户籍简牍是课役的依据,简牍记载了每户人口的详细信息,可知秦代政府可以依据户籍调配国家资源,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赋役标准是什么,排除A项;春秋战国已经形成小农经济,排除C项;秦代全国统一文字是小篆,排除D项。12(2021河北唐山一模2)“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

40、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封建经济的渐趋恢复 D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答案】A【解析】题干提到“苍梧”一地从战国没有设置机构到秦朝设置郡,再到汉武帝时期重置该郡名但是辖区由北往南变化的情况,说明国家治理体系创新为全面推广郡县制,故选A项;专制皇权加强主要表现在中枢机构及其权力的变化,而不是地方,排除B项;题干主题为地方行政管理,不是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说到的苍梧郡辖区和郡治都往南转移了,而不是疆域北扩,排除

41、D项。13(2021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25)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建张楚政权,“张楚”意为“张大楚国”。它极具号召力,其后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举兵响应。“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下列选项对秦亡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阶级矛盾 B缺乏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C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 D原六国贵族与秦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据材料“它极具号召力,其后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举兵响应”“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

42、,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知秦朝灭亡原因有原六国与秦矛盾尖锐、缺乏经验、暴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并没有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项;材料提到“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属于秦亡原因之一,排除B项;材料提到高压,即暴政,属于秦亡原因之一,排除C项;材料提到恢复六国得到相应,也是秦亡原因之一,排除D项。14(2021陕西渭南一模3)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如图)等。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A中央政府的行政机

43、构 B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C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答案】D【解析】由材料“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可知封泥与地方的管理事务有关,可以印证地方官职管理体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而非中央,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是官僚政治的体现,排除C项。15(2021湖北武昌高三5月质量检测2)西汉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段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这反映出汉朝()A摒弃依法治国方针 B践行兼爱尚同精神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强化大一统的思想【答案】

44、C【解析】根据材料“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故选C项;汉初废除严刑苛法,不代表废除法律,排除A项;兼爱尚同思想是墨家思想,汉初施行的是黄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大一统,排除D项。16(2021天津南开区二模3)对比分析下面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最能说明()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C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 D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答案】B【解析】“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中可以看出,从汉景帝时期,朝廷直接掌控的郡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