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能力与知识复习第7章.doc

上传人:公务员考试助手 文档编号:21742924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1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能力与知识复习第7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教育能力与知识复习第7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教育能力与知识复习第7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教育能力与知识复习第7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教育能力与知识复习第7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节 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制思想以及道德等形式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以达到预定德育目的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便成为德育主体.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

3、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遗传和继承相统一的过程.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4、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道德认知是人们对行为规范、是非善恶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是影响情感、坚定意志、采取行动的基础.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知,形成坚定不移的观念,才能产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判断后引起的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一个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在一定道德认知、情感、道德、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

5、有多样性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的德育要求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一般高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因此,这种要求就会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状态发生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就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也存在多样性.例如,家庭、学校、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或相互抵触时,受教育者就会产生迷茫和疑惑.此外,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方面的矛盾,即知、情、意、行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也是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三)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

6、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正是通过交往和活动而形成的.活动和与同伴交往是道德发展的主要环境,成人、教师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施加再大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与思考才会发生作用.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知,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只有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并通过亲身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体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德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亮点,它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教育.(四

7、)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其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第四节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 中学德育的原则我国中学德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言行一致原则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二)正

8、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激励和制约的作用.二、中学德育的方法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

9、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料要有真实性,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二)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方法.青少年都喜爱并且善于模仿,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把道德规范的要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榜样示范法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三)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

10、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陶冶法的重点在于让受教育者生活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因而要求教育者善于创设自然情景,而且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四)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教育者指导、启发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品德规范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运用自我教育法时,教师一定要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制定目我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五)道德体验

11、法道德体验法又称为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体,在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中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巩固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三、中学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有很多,其中教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德育因素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包括开展科技

12、活动、团队活动都是德育的途径.我国学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条实施途径.(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实用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联系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二)共青团、

13、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是学校里学生的集体组织,他们组织开展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是实施道德教育、达成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三)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是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这些途径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勤工俭学劳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宣传

14、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优属活动).校会、周会和晨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校会是学校召开的全校性学生集会,是对全校学生集体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周会每周举行一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晨会时间短,可以每天进行,可结合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教育.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

15、起来.第一节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物质环境的安排,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处理,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一、课堂管理的原则基于课堂管理提出的争取更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以及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现代课堂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求.这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心理依

16、据,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的手段.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它能够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创造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效果.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应尽可能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上,泼挥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4.建立教室常规.所谓教室常规是指能维持课堂秩序的一些行为准则,也是课堂管理的依据.如上课之前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等.它不仅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还能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17、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课堂管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教师领导风格的影响来实现的.学校领导采取较自由民主的管理方式,还是采取较专制的、监督的管理方式,影响着教师教学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风格.(二)教师的领导风格有研究显示,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着不同的影响.采取参与式领导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创造比较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气氛,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采取监督式领导的教师,比较专横、独断,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集体讨论的进程和学生的问题行为上.(三)班级的状况课堂管理

18、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状况.而班级的状况又包括班级规模的大小和班级的性质这两个方面.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教师课堂管理的过程越困难.规模越大的班级,人数也越多,个体差异也越大,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越少,情感纽带力量也越弱,同时班级内部也越容易形成非正式的小团体.总而言之,班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也会影响课堂管理和学习纪律,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地完成.每一个班级都有各自的独特性,班级的性质对于课堂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班级的性质主要体现在班风和学风上,教师应该根据班风和学风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课堂管理模

19、式对其进行指导教育,以期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四)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所谓定型期望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职业和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存在某种固定的期望.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期望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班级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和与教师的接触过程中,会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形成定型期望.他们希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这种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三、课堂气氛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一)课堂气氛的定义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20、使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笼罩在相同的课堂气氛下.(二)课堂气氛的类型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知觉水平、思维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注意状态等指标反映m来.根据上述指标在课堂中的不同情况,可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三种.积极型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精神饱满,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集中,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里呈现出热烈、活跃而又恬静、严肃的景象.消极型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无精打采,课堂纪律较差,学生注意力分散,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多数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时提心吊胆,收不到良好的教

21、学效果.对抗型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不认真听课,故意捣乱,课堂纪律极差,教师不能集中精力讲课,时常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中断讲课,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三)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威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的形成.在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中,民主型领导方式的课堂气氛最好,而专制型领导对控制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的班级比较有效.2.教师的威信通过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直接影响来制约课堂气氛.当有威信的、受学生尊重的教师上课时,学生就会情绪饱

22、满、精神振奋、专心听讲;反之,学生则表现出无精打采或过度紧张的状态.3.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教师的信赖感;而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可能导致学生自暴自弃、降低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气氛.4.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问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可能对自己的自尊心构成威胁时作出的一种情绪反应倾向.适度的焦虑能够激起教师努力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良的影响

23、.第二节 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就个体而言,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它们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称之为自律,学生就能自觉地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一、课堂纪律的类型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将课堂纪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在教师的操纵、组织、安排、规定和维护的标准下,所形成的纪律.它的实现不仅要求教师的指导、监督以及奖惩,还必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体贴,如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和容纳学生的意见相配合.教师促成的纪律般适用于低年级.随

24、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对教师促成的纪律开始有不同的认识,反对教师过多的限制.(二)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同辈人集体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要求.学生从上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就在他们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以同伴群体的集体要求和价值判断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同学也是这样做的为理由来做某件事.在一个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为了不损害集体或与同学的关系,即使自己有困难,也会自觉遵守集体的纪律.(三)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指由于某一特定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纪律要求.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学生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他们对任务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自

25、觉地遵守纪律,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放弃.(四)自我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也就是自律.学生把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或者任务促成的纪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地遵守,并把维护纪律作为自己的职责.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成熟水平向前迈进的标志.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课堂结构是指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大课堂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它们对课堂纪律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学生座位的分配方面.1.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

26、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从而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2.课堂常规,也就是教室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标准,对学生有约束和指导作用.对于课堂常规的设定,应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形成,以提高遵守的自觉性.3.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应有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二)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方面.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师的良好教学心态能够感染学生,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减少背离

27、性,避免课堂秩序发生混乱.三、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和类型(一)课堂问题行为概述1.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具体来讲,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概念不同.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通常有较多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而言的,其主体可

28、能是后进生,也有可能是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另外,问题行为的消极程度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划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两种.外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容易被察觉,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对于这种问题行为,教师应迅速、果断地加以制止,并对行为主体进行批评,防止该行为在课堂上蔓延.内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人格方面的问

29、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不易被教师察觉的,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的行为.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学生个体的活动,尽管不会直接危害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注意力涣散行为,对课堂活动的回避行为,对课业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抗拒课堂的行为.存在内向性问题行为的学生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关心和注意,还常常表现出依顺和服从,使人觉得他不存在困难也无需外界的帮助.因此,这一类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和环境.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

30、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三)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

31、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

32、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四、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

33、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和环境.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五、预防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

34、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

35、问题行为的发生.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

36、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第三节 中学班主任工作一、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中学班主任是特殊的中学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对于中学生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人员,是班级的核心,对班级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着主导作用.1.中学班主任是中学生社会化的引导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2.中学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3.中学班主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力量的协调统一者.(二)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任务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派具体负责对一个班级进行管理的教

37、师.具体来看,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班主任要切合实际、认真负责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2.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学好功课.中学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学班主任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开展好各项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身的

38、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5.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指导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工作,增强班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服务同学的精神.二、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和研究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等.另外

39、,还有学生个人的个性特点.其次,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的内容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等.另外,还有学生群体所属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最后,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和研究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及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2.了解学生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这种了解是一种间接的方法,比较客观、全面、准确.(2)通过对

40、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这种了解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这种了解方式最为直接,但也最为自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把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单纯地采取一种方法会有偏颇,不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中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组织和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班集体是否有凝聚力,取决于班主任的培养.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制定集体

41、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的发展前景,它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这个目标必须符合班级的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还要鲜明、具体、生动、富有鼓动性.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并从中选拔班干部,如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从中选拔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特长的同学担任班干部.选定后,班主任要针对每个干部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培养.3.创设良好的同学交往环境班级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应在班级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每一个成员产生自由、心情舒畅、愉快的感觉,积极投入班集体生活之中.4.形成良好的

42、班风良好的班风能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为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每周对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在班上公开表扬,作为学习的典范,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希望.同时,注意观察班上学生的动态,并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作出处理.(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是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发展成长的.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学生在校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老师,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多位老师通力协作教育的过程.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协调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

43、挥他们的教育力量.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关系,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2)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班级管理仅靠班主任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充分调动所有相关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与任课教师多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和个别同学的学习状况,为班级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3)调节各学科教育负责人,妥善作出全面的安排.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可以通过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因此,对于学生思想和学习问题的解决也必须采取统筹的方式来进行.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通过对学

44、生进行多方会诊、全方位治疗的方式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团队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它在班集体中的核心作用,班主任有责任指导团队活动.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协助团队组织制订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与团队组织计划要步调一致.班级中的团队必须是班级计划的具体体现,不能与班级整体计划背道而驰.为此,班主任有责任对班级中的团队工作计划进行指导,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2)帮助团队组织落实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条件.学生团队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团队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使其顺利开展.(3)帮助团队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团队干部是团队的核心,

45、因此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对于团队的发展乃至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案例进行纠正和教育.3.争取和运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力量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力量.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情况.家庭是学生除学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场所,对学生进行家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另外,还可以以家长座谈会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了

46、解学生在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要把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好,家长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严谨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以及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都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完成的.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其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位学生背后都有两位学生家长,这就是庞大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如果能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3)争取校外各种积极的

47、教育因素,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虽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与实践相脱离,知识相对陈旧等.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应该充分争取和利用校外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学校服务,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速知识的更新,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第四节 优秀班集休的培养一、 班集体的概念和特征班集体是指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它一般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骨干力量,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的学生群体.要正常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一个真正的班集体一般都

48、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纪律规范和共同的生活准则、坚强的领导核心、优良的班风传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班集体首先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全班同学共同确定的奋斗目标.(二)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班集体中健全的组织系统构成班集体的核心,通过这个核心的组织系统,班级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动员起来.(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一个正常运行的组织必须具有制度与纪律的约束,否则就是松散的团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般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全体成员都必须自觉遵守其规定.(四)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般都具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成员之间相互信赖、相互尊重,每个人的才能和优势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中学班集体的形成主要包括班集体组建、班集体骨干力量的形成和班集体的发展成熟三个基本阶段.(一)班集体组建阶段在中学班集体的组建阶段,班主任是班集体建立的核心力量.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中学生的知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