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初中学霸 文档编号:21747215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406 大小:6.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6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6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6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6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6页
亲,该文档总共4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建设方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二九年四月项目概况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咸阳,是1999年教育部批建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教高函200817号)。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陕政发200667号)、陕西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陕西省“十一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设想和陕西

2、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建设规划,特制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511”工程,即5个重点建设专业与专业群(5个专业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为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1个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总资金预算为7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100万元,省级财政专项配套资金21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2800万元。建设期限为2008年至2010年。本文档是纯word文档,可以任您自由编辑修改,下载后双击页眉页脚后可用dele

3、te键删除,豆丁网友(洪枫)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主页目 录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11 基础与优势12 问题与思考4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61 指导思想62 建设思路63 建设目标7第三部分 建设项目方案12项目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121 项目简要说明12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123 专业现有基础144 专业建设目标15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166 专业建设内容167 保障措施348 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34项目二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431 项目简要说明43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433 专业现有基础454 专业建设目标455 专业建设

4、总体思路466 专业建设内容477 保障措施678 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68项目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801 项目简要说明80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803 专业现有基础814 专业建设目标82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846 专业建设内容857 保障措施1038 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105项目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1151 项目简要说明115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1153 专业现有基础1164 专业建设目标117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1186 专业建设内容1187 保障措施1328 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134项目五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1431

5、 项目简要说明143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1433 专业现有基础1444 专业建设目标145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1466 专业建设内容1467 保障措施1668 专业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167项目六 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建设方案1781 项目简要说明1782 现有基础1783 建设目标1794 项目建设总体思路1795 建设内容1806 保障措施1887 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189项目七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1931 项目简要说明1932 现有基础1933 项目建设目标1954 项目建设总体思路1965 建设内容1976 保障措施2037 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204

6、第四部分 资金投入预算207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进度213第六部分 预期效果216第七部分 项目管理与保障措施219本文档是纯word文档,可以任您自由编辑修改,下载后双击页眉页脚后可用delete键删除,豆丁网友(洪枫)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主页本文档是纯word文档,可以任您自由编辑修改,下载后双击页眉页脚后可用delete键删除,豆丁网友(洪枫)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主页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1 基础与优势1.1 外部环境优良,提升潜力巨大1.1.1 实施“西咸一体化”战略为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区位环境咸阳地处关中,距西安市中心仅25公里,在陕西省“一线两带”(“一线

7、”指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两带”是指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004年,咸阳、西安联合提出“西咸一体化”战略后,两市经济已经紧密融合在一起。西咸经济圈辐射宝鸡、铜川、渭南及周边县市和小城镇,带动整个关中地区经济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西安带动咸阳、咸阳壮大西安、西咸辐射关中、关中带动全省的战略目标。2008年,陕西、甘肃两省联合提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其中咸阳具有重要地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咸阳,是陕西省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之一,建校以来已向社会输送6万余名毕业生,其中13937名为

8、高职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97.65%,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西咸经济圈及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形成,将为学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1.1.2 陕西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学院展现了广阔的产业前景陕西省是国家装备制造业主要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又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省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258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形成陕汽、西电、西飞等

9、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把陕西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振兴陕西及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持。2006年陕西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量达11万之多;到2010年,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陕西装备制造产业中的应用比例将不断加大,年需培训12000人,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陕西省内高职院校中仅我院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省内外企业对铸造高技能人才的年需求量约为2000人,约2万名员工急需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数据显示,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前景。1.1.3 政府大力支持陕西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及时出

10、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政策,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落实保障措施。陕西省政府、教育厅及咸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同时在经费预算、项目安排、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学院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中央财政支持的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咸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牵头单位。1.2 办学特色鲜明,校企良性互动学院创建之初,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定要求,一并建立了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明确了“既出产品、又育人才”和“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功能定位。目前校办实习工厂已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

11、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年产量600余台,销售占全国同类机床市场份额40,多个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经过多年探索,学院积淀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和“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学院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为依托,构建了“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基础训练仿真演练实际操练”三级递进的学生能力培训体系,将“工”、“学”有机结合,使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让学生逐步提升适应能力,不断积累工作

12、经验,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学院依托雄厚的行业基础,与企业紧密结合,多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合作单位遍布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省内3大国家级开发区、8大制造业龙头企业和全国500余家机械工业联合会会员企业均与学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联系,6万余名毕业生就业岗位和服务领域为学院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搭建了不断拓展的桥梁。目前拥有校外实习基地89个,并以此为纽带,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开发教材,企业提供部分教师和仪器设备、场所及教学软件,学院为企业提供科研与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动态运行、有序发展”的合作模式,基本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异质融通,发挥了较强的协同

13、效应。1.3 突出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学院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大公共选修课开设比重,分层指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较好地解决了基础差异和个性发展矛盾。通过多年探索,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形成“国家、省级、院级”三级教改专业建设体系,其中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院级重点专业5个;以“国家、省级、院级”三级教改专业为轴心促进专业建设;丰富和发展“工学结合”内涵和形式,衍生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模式;推行教学管理运行与质量监控“两条线”,形成“管理与协调、组织与实施、监控与评价”三

14、者彼此独立、相互协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学院坚持把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养成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美育与智育相融并进”已成为学院办学中的文化理念。在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成绩显著,受到了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和教育部有关领导称赞。通过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多形式、全方位地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院设有“艺术教育中心”,建立了多个

15、艺术教育训练设施,校园文化有声有色。1.4 社会高度认可,行业地位突出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院的社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连年保持“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态势。2005-2007年第一志愿报考率分别为110.7、193.2、238.5%;录取新生报到率分别为86.23、90.17、92.41。近三年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平均为97.65%,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等院校就业先进单位”,其中2007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97.9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34。在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陕汽等企业,我院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和管理岗位上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

16、99.84、优秀率为54.65。我院在装备制造业高职教育中地位突出,现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机械制造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等;校办实习工厂是国家工具磨床、多用磨床、卡规磨床机床标准制定单位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磨床分会副理事长单位。校内建有陕西省机械工业专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近三年先后为企业培训2170余名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5339名;带动和辐射周边12所高职院校和18家厂矿企业,实现了对学生、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工进行技能和再就业、岗前培训。2 问题与思考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是我院适应新形势

17、、立足新起点、应对新挑战、摸索新路子、创造新优势、谋求新发展的绝好机遇,也是我们深化改革、再度振兴的关键战役。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在自身建设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1)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仍需进一步探索近年来,我院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尚待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新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完善;构建以装备制造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学习性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的探索尚需进一步深入,相应管理制度也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18、(2)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我院全国有影响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数量少,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对于一个在区位上处于西北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引进、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学院教学工作的机制有待完善,政策上需要支持。(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我院虽然已经形成“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按照国家对示范性院校的要求,学院现有实验、实训教学场所及校办实习工厂硬件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教学要求,基础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另外,专业实

19、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也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4)社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在对口支援、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我院近年来已取得一些成绩。但进一步利用已有教学资源、科技资源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及提升学院社会服务功能也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本文档是纯word文档,可以任您自由编辑修改,下载后双击页眉页脚后可用delete键删除,豆丁网友(洪枫)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主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建设方案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结合陕西省及西安市、咸阳市“

20、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型、内涵式、开放性、精品化”发展之路;坚持“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办学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陕西省、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做出更大贡献。2 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陕西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合作,通过开放办学、企业深度

21、参与,创新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瞄准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开发、建设专业,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轴心,以点带面,实现专业建设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构建基于装备制造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教材和课件;实施“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建立校企“互派式”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一支“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企业共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生产性、开放式、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院深厚行业基础和在职教领域的影响力,牵头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促使产教协同效益最大化,增强社会服务能力。3 建设目

22、标3.1总体目标三年内,通过实施“511工程”,完成5个重点专业与专业群、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建成至少28门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9门达到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验收标准;新增22名专业带头人、新增骨干教师86名,新增“双师素质”教师80名,兼职教师队伍将新增155名;新建、改建23个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1.5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厂房,实训岗位由300个增加到460个,新开发29家以上校外实习基地;面向社会完成近3500人次/年的技术技能培训、360人次/年的师资培训、260人(次)/年的相关院校实践教学任务。经过三年建设,建立起“校

23、企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建成西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技艺型劳动者培训基地、职教师资素质提升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在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方面取得质的飞跃,将学院建成行业领先、西北一流、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陕西省示范性院校建设工程中发挥示范作用,引领西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3.2具体目标3.2.1 建设五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专业按照“面向产业、服务区域、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思路,围绕装备制造业职业岗位(群)新变化、新要求,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

24、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五个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大、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影响力强的专业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同类专业的示范田和排头兵,辐射带动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等17个专业快速发展。具体内容见表1。表1 重点建设专业与专业群及其面向的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专业辐射专业面向支柱产业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面向西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面向西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中的热加工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

25、术面向西北地区机床制造及开关、电源设备制造业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面向西北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实务面向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业3.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开时间壁垒实现教学过程开放性、打开空间壁垒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开课程壁垒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综合化、打开人员壁垒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打开校企壁垒促进产学合作,深入推进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

26、企业文化相融合(简称“工学六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按其内在要求制定并实施各专业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3.2.3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深入相关企业开展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职业领域成长规律,进行学习领域转换及学习情境设计。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指导下,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四项计划,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教材和课件。围绕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到2010年底,建成至少28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优质专业核心

27、课程,其中9门达到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验收标准。及时总结提炼示范性院校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到2010年底,编写17本工学结合、特色鲜明、适应性强的校本教材,开发与之配套、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精品课件20套,正式出版特色教材20本。3.2.4 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理念,依托我院生产性实训基地、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及与我院深度融合的企业,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中实行“双带头人”机制。聘请装备制造行业领军人物为“银领教授”担当兼职带头人,发挥其把

28、握行业发展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在制定岗位职业标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企业兼职、国内外培训等,将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成为“白领技师”,在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成为区域同类教育行业中具有影响的“领航人”。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中实行“双骨干教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当“兼职骨干教师”,发挥其技艺精湛的优势,在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开发、项目案例实施、实训教学手段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采用下企业锻炼、国内外培训,加大校内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使其在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继承我院“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优良传统,通过校企双向兼职,专

29、业教师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与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近五百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从中聘任优秀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打造优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期内,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新增22名专业带头人、86名骨干教师、80名双师素质教师和155名兼职教师;校办实习工厂培养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和能工巧匠型实训指导教师180人。3.2.5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紧扣“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办学特色,优化重组原有

30、校内实训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实训基地,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围绕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新建、改建23个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验实训室,促使各专业实训设施相对集中、形成体系,组建五个融“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拓展技能训练功能。改扩建1.5万平方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厂房,购置8大类、18个品种、20台套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性实训规模,使实训岗位由300个增加到460个,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

31、均得以有效保障,实现专业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功能。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继续与更多装备水平优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科学规范、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新开发29家以上可以深度合作、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功能。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不断规范、完善和创新教学运行模式,开发制订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保障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创新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双方由松散型合作发展为稳定的合作伙伴,

32、逐步实现校企融合、共同办学,使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2.6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继续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合作,针对劳务输出、人员转岗、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需求,在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电子装配、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培训规模达到近3500人次/年。充分发挥我院“中央财政支持的陕西省职业教育咸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牵头单位的作用,到2010年,在原有12所对口支援院校的基础上,新增2所对口支援院校,同时继续加强与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合作,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承担相关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达到260人(次)/年的规模。积极与省教育厅合作,组建陕西装备制造

33、业职业教育集团。继续建好“陕西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承担陕西省及西北地区职业院校机电类师资队伍培训任务,培训规模达到近360人(次)/每年。充分发挥校办实习工厂精密工具磨床系列产品及数控球笼窗口铣床、数控螺旋槽工具磨床等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技术、市场优势,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综合实力和经营水平再上新台阶。学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人文环境,在引领社区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续与社区组织合作,开放校内各种文体设施,开展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贡献。3.2.7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学院数据中心与网络基础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中心、资源管理平台和图文信

34、息中心,并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资源,通过网络基础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根据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原则,整合以五个重点专业为主体的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内容体系完整、设计科学规范、使用方便快捷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对现有校园网软硬件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学校信息化标准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应用系统,促进主动式、协作式、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广教学改革成果。13第三部分 建设项目方案项目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田锋社1 项目简要说明本专业是由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期限为三年;辐射、带动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

35、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4个专业为核心的机械类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本项目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机械制造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五个方面入手,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机械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项目建设总资金12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77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385万元,学院自筹资金103万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实验实训设备购置的经费为384万元(49.87%);用于师资队伍建设114万元(14.81%),其中,用于兼职教师聘任38.5万元(5%);地方财政和自筹资金用于本专业聘任兼职教师的资金55

36、万元。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2.1 专业建设环境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陕西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经过近几年更新改造投资,我省装备工业生产设备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提高,目前已经形成十大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群。据统计,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723家,总资产1432.29亿元,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22.52亿元,销售收入781.29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产值和收入的28.62%、24.66%和24.6%。到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000亿元和700亿元,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多年来,我院机

37、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陕西汉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中联重科集团公司等一些著名装备制造企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该专业每年输送400多名高职毕业生,大部分在我省乃至西北地区一些重要的装备制造企业从事工艺实施有关工作。因此,陕西省机械制造行业快速发展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面向工业企业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实施,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制造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更新改造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2.2 人才需求状况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必然引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38、等专业毕业生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力军。据统计,2006年陕西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量达11万之多,是人才需求数量最多的一个专业领域。从需求的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学历的求职倍率较高;从需求的技术等级来看,高级工和高级技师求职倍率较高。根据近三年来我院对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中联重科集团公司等西北地区39家装备制造企业调查显示:生产车间一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仅占2%左右,工程技术人员只占企业总人数9%;企业迫切需要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出现了“断层”、“断档”现象,已严重制约了产品向高技术方向的发展。从事制造业生产一线

39、,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仍将是最紧缺人才。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过去就曾经为陕西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床制造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陕西汉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制造责任有限公司、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很多分厂的厂长或副厂长都是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全公司有多名中层干部、技术骨干也来自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因此,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对提升陕西、西北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 专业现有基础3.1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2人

40、、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研究生13人、专任实训指导教师9人,另有企业兼职教师13人。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任职资格。多年来,本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兼职教师聘任;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比例较高,已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71篇,其中核心期刊32篇;编写教材21本,其中主编12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4本,此外还自编校本特色教材11本;共承担教研项目6项、科研项目13项,其中省级教、科研项目6项,

41、教、科研工作业绩突出。3.2 实验实训条件经过58年建设,特别是世行贷款、日元贷款的投入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基本适应目前教学要求。目前本专业拥有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工艺工装、机械CAD/CAM、数控系统维护与维修等11个专业实训室,设备仪器总值458万元;同时拥有车、钳、铣、磨等常规机加工实训室,实训室中有各类常规加工设备57台;还拥有以生产型数控机床及精密检测设备为主体的数控技术实训室,实训室设备总值1400余万元。另外,学院拥有校内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拥有各类机械加工设备452台(套),可接纳本专业及专业群学生顶岗实习。在拥有雄

42、厚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本专业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秦川机床股份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有8个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和实训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训练体系。3.3 招生与就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制以高中后三年制为主,同时面向社会开办成人函授教育和培训服务,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名。近三年来,本专业不论是在我省、还是在我院的报考率、就业率均居前列。2005至2007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分别为289.4%、361.9%、360.3%,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6.83%、97.36%、99.64%。4 专业建设目标本项目以陕西及西北地区机

43、械制造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基础,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坚持“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确定就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共同拟订课程体系、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通过三年建设:4.1 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三年建设,与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中的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宝鸡机床集团公司等企业一起,通过研讨、阶段实验、总结完善,形成全新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2 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形成具有机械行业明显特色和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教

44、学模式,做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中的相关企业一起,构建基于机械制造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参与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及3门精品课程。4.4 打造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中的相关企业为依托,打造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每年聘请兼职教师28名和1名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将本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优秀教学团队。4.5 建成校企双赢的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新建、改建、重组、校企资源共享、企业独资建设等方式,整合校内实训基地

45、,建成设备一流、内涵丰富、配套完整的校企双赢的实验实训基地5个。4.6 辐射兄弟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经过建设,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陕西乃至西部机械制造业资源共享、服务区域经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职工培训、职教师资培训等的示范基地;辐射、示范兄弟院校8个,带动学院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专业的快速发展。5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本项目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为核心,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深入对与本专业有密切关系的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中联重科集团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创

46、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形式;根据企业调研和与紧密合作企业的研讨,明确就业岗位,确定工作范围和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生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重新划分课程边界,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针对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共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采用新建、改建和扩建、校企资源共享方法,重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形成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运作制度和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的考核机制。6 专业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总经费为1258万元。总资金中1159万元用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投入5万元,课程改革建设投入经费235万元,师资队伍建设投入经费201万元,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投入经费718万元(内涵建设32万);专业群建设投入经费99万元。6.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1.1 建设思路在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本专业依照学院“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中的著名企业(如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中联重科集团公司),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构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