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47729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收稿日期:2023-05-25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国家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东西部劳务协作研究”(项目编号:202111078009)。作者简介:谢治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减贫治理、结对帮扶与乡村振兴。张柏珊,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谢治菊张柏珊摘要:东西部劳务协作是指东部发达省份与西部欠发达省份之间进行劳动力资源合作与协调,促进人员流动和就业机会跨区域调配的制度安排。稳岗就业可以缓解劳务输出地的就业压力,提升劳务输入

2、地的劳动力供应,从而促进劳务协作。在此背景下,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对西部四省部分助力稳岗就业的职能部门、用工企业、务工人员进行深度调研发现: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经历了多重空间转换下职业身份的转变、认同观念的转换、行为方式的转移三个阶段,稳不住岗的问题比较明显。究其原因,与其身体、心理、语言、思维、文化的不适应有关。这些不适应会导致务工人员认知失调,进而引发不能稳岗的问题,建议从政府、企业、社会三条路径出发,进一步提升稳岗就业成效。关键词:稳岗就业;东西部劳务协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F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23)05-0098-13

3、经济与社会 一、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问题缘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我国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彪炳史册的成绩,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的助力助推。东西部协作原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构想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东部发达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从而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东西部扶贫协作改为东西部协作,并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

4、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上得到进一步强化。东西部协作主要包括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科教协作与医疗协作,其中,劳务协作是重中之重,是建立可持续减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现行的劳务协作面临劳动力不足、组织成本高、稳岗成本高等难题1,“稳不了岗”2的问题更是比较明显。98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稳住岗”是脱贫户“不返贫、能致富”的前提,对解决农村“失业型贫困”至关重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3为彰显其重要性,仅2022年,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与规范。例如,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5、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2022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 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经营主体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规范用工方式,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202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 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支持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强化稳岗扶持政策、健全稳岗服务机制。202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在 关于

6、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人社协作的通知 中明确提出东部地区要落实稳岗责任,努力将脱贫人口稳在企业、稳在岗位。尽管目前的政策对稳岗就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常会出现就业安排布局不合理、服务过程对接匹配度低、参与主体缺乏多样性等问题。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务工人员规模庞大,涉及多个行业和地区,使得稳岗就业过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具体来说:一方面,部分地区可能存在用工需求不足,脱贫户无法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经济困难,难以承担稳岗扶持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导致无法按照政策要求稳定就业岗位。此外,一些农村劳动力可能缺乏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使他们难以

7、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从而难以实现稳定就业。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行深入调研,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此,本文的研究设计分为两方面:一是了解劳务协作过程中稳岗就业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对西部G省、S省、Y省、X省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对当地人社局负责人、帮扶干部、务工人员、劳务公司与企业代表共158人进行调研,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二是选取小组工作方法,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和务工人员进行谈心交流,探究务工人员无法稳岗就业的具体原因。参加小组工作的对象均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共计55名帮扶西部G省劳务协作的东部Z市工作人员、企业

8、代表与务工人员进入小组。此外,还通过综合评估法召开了座谈会,观察小组成员表现,推进问题讨论;通过前后访谈,进一步挖掘研究对象稳岗就业现状与不愿意留岗的原因。二、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研究综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4(P10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其实,在过去二十多年的脱贫攻坚战略中,东西部劳务协作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东西部劳务协作是以“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为模式的一种

9、务工形式,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市场的务工对接2,需要长期坚持5。内涵上,东西部劳务协作重视合作;内容上,东西部劳务协作注重农村脱贫家庭实际情况,注重脱贫家庭劳动力就业岗位和就业收入的稳定。6东西部劳务协作包括就近就业、省内就业与省外就业三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关涉“稳岗”问题。所谓“稳岗”,实际执行中的标准是:连续工作3个月以上、与单位签有正式的劳动合同、单位为其购买社保。目前,学界从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中分析影响稳岗就业的因素,主要是对新产业工人的稳岗就业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文化歧视、文化排斥和基于文化冲突的非制度性抗争使农民工 9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处

10、于被排斥和自我孤立的状态7,被排除在城市社会文化体系之外的乡村务工人员,不利于个体与社会相适应,影响稳岗就业。社会网络理论亦探讨了员工的离职离岗行为受社会网络的影响,例如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关于“工作嵌入”的相关研究8。家庭因素也是影响个体稳岗就业的重要原因,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与员工的离职行为呈显著相关。9个体与工作场所相关的互动也会影响个体对于稳岗就业的意愿,工作需求与情绪疲惫呈正相关,个人的工作资源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10社会适应性认为,行动者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调整其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形成适合环境的应对系统11,从社会化的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促进稳岗就业。本文所探讨的

11、“稳岗就业”,是指在东西部协作背景下,属于省外就业群体的西部务工人员在东部地区稳定岗位、连续就业的情况。稳定贫困人口就业,是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现实6,也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目标和难点任务,关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随着东西部协作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东部地区务工。但与此同时,面对急速的经济转型,来自西部地区的务工人员逐渐出现了不能够适应和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技能和管理需求的问题,融入当地的过程也受到阻碍12,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移出地的“推力”和东部地区移入地的“拉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劳动力移出地的“粘力”和移入地的“斥力”等因

12、素13,而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务工群体无法坚持就业,被迫选择在短期内立即离岗,或者出现离岗人员数量多的情况,造成持续换工与短工化,脱嵌于劳动现场等问题14。因此,“稳不住岗,就不了业”,不利于东西部协作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造成负面影响。总体而言,上述研究一定程度上为务工人员稳岗就业与调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向路。但与此同时,这些研究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一是对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的研究,缺乏深层的实证调查。国外学者更多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放在劳动力就业稳定性下降的研究,对于劳动力转移迁徙后就业稳岗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其与我国的社会制度与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

13、国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经验对我国的适用性有待考证。虽然我国学者对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的研究已取得了一部分成果,但较多研究成果集中关注物质资源、宏观环境对人的影响,聚焦东西部协作体制机制进行理论梳理与政策分析,忽略了“人在情境中”,并未注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务工群体稳岗就业的深入影响,对个体层面的关注较为欠缺。二是对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的身份角色、适应机制、行动窘境阐释不够。学术界关于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的研究多为总体性措施,对于外出务工群体在稳岗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提供具体措施与做法,同时忽视了务工群体在外出务工遇到困难时并发的消极因素,对务工群体的心理关怀研究欠缺,存在务工人员就业稳岗的行为面向不

14、清、路径建设不足等情况。三是对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的特征梳理较为欠缺。尽管我国的东西部劳务协作得到了一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重点往往集中在劳务输出的效益、资源转移等方面,对于稳定岗位的创造与维持的特征以及机制的深入探讨较为有限。此外,虽然已有研究说明劳务协作可以促进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但鲜有文献研究中国特色语境下,东西部协作的务工人员在新岗位上的就业情况,而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的稳岗对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对于现有研究而言,关于稳岗就业特征的梳理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方面,应更加注重分析劳务协作中稳定岗位的创造与维持机制,探索如何提高劳动力

15、的就业质量和持续发展,以更全面地理解东西部协作过程中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的运作规律与典型特征。为弥补这些不足,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尝试以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经历为主线,试图运用社会适应五层级理论厘清务工人员稳岗就业过程中的多维取向、失调成因、行动困境,提出未来研究应着力加强的重点议题和方向,具体思路见图1。100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三、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过程对来自西部地区的务工人员而言,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空间转移至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空间,面对相对陌生复杂的环境,稳岗就业必然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务工人员稳岗就业过程的本质,是西部务工人员从乡村到城市的

16、多重空间转换下职业身份的转变、认同观念的转换、行图1本文的研究思路图1文章研究思路 10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为方式的转移。通过分析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的过程,可以探寻心理支持对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的价值意义。1.身份的转变:从农民到工人空间生产与社会生产是相似的,因为社会关系是一种空间存在,它们在空间映射的同时,也在空间中生产自身15(P145-189),这种生产形塑着人们的身份。伴随着务工人员从西部到东部、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多重生活叙事空间的转换,务工人员的身份也随着变换。他们在东西部协作背景下的身份转变蕴含着多重涵义。职业身份与市民权(户籍)身份的转换是最关键、最

17、核心的两种身份转换。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就是其身份转换。16务工人员从西部地区迁移至东部地区,从农村进入到城市,意味着实现了地域空间的转换,是身份转变的开端,此时他们并没有真正从农民中分离出来,而是成为城乡“两栖”、东西部“两移”的边缘人群。当来自西部的务工人员进入东部地区城市工业体系后发生了生产空间的转换,其生计模式从一维的农民变成了二维的“工人-农民”。17所以,访谈时有务工人员提到:“与在城市里打工相比,在家干农活的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在这里打工要定时定点上班打卡。”生产活动从经验性、灵活性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制度化、标准化的城市生产。随着务工人员被纳入城市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其在身份上扮演的不

18、仅是农民或农业生产的角色,更是城市产业工人。由此,务工人员的文化空间发生了改变,从农民变为“农民工”。2.认同的转换:从传统到现代随着空间的转换与身份的改变,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也面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认同转换,此种转换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归属于某一种社会范畴和类别的认定;二是对行为模式与价值观的认可。18务工人员在进入新环境、新岗位之后对社会规范有了新的认知,对自身行为与价值观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其在务工的过程中也从农村人转变成与城市发展步调基本一致的“文化人”,即“转化学习”的过程。转化学习理论把“转化学习”定义为“使用先前的解释,分析一个新的或者修订某一经验意义的解释并作为未来行动向导的

19、过程”。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务工人员被动对自己进行审视,并根据这些审视来改变其观察、理解和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使他们原有的观点变得更为包容、更有识别力,甚至更加富有整合性。以西部受扶的G省B区为例,其输出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不强,集中体现为:初中以下学历、初级以下技能劳动力占比过高;内生动力不强、主动参训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不强,限制了其职业选择面和工资议价能力。部分务工人员意识到自身劣势后,积极主动参与技能培训。据统计,培训后,该区获得初级以上证书人员为1658人。这说明,在东部城市务工的西部人员会受到当地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影响,进而产生反思行为,实现从传统到现代认同观念的转变。3

20、.行为的转移:从漂浮到融入“漂浮”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在液体的表面移动或停留。本文借用漂浮概念来描述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的状态和过程。务工人员稳岗就业阶段就是从漂泊不定到融入适应的过程。他们从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至东部发达地区,更换了工作地点,往返于“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不断地移动着、漂浮着,并在移动和漂浮中逐渐改变原有的身份符号和价值观念,在所处的工作场域“外部赋权”“内部增能”之下,潜移默化朝着市民化方向转变。在经历身份的转变、认同的转换后,农民工的行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从徘徊在城市边缘转变为深度融入城市。对于务工人员来说,融入城市生活、融入社会环境是实现稳岗就业的重要一步。只有

21、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才能够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从而实现稳岗就业的目标。事实上,务工人员面临一些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19通过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环境,在增强其自我效能和自信心的同时,提高他 102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们在城市中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减少由于生活适应不良而导致的离职和流动性。因此,融入城市生活和获得社会支持,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稳岗就业倾向。需要注意的是,务工人员稳岗就业的三个阶段不是机械分割的,而是从身份符号转变向观念认同转换再向具体行为转移的交替递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四、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

22、岗就业困境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除了感受到东部地区的拉力、西部地区的推力和东西部地区的组织合力之外,还存在着推拉困惑。1.惯习生活的现实掣肘务工人员从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至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后,他们可能会因风俗习惯的改变而受到影响,从而难以稳岗就业。风俗习惯是指在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所遵守的共同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这与务工人员稳岗就业息息相关。此外,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东西部的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难怪访谈时有人指出,“刚来的时候挺不适应的,这里的天气和老家的很不一样。饮食方面这里也是偏清淡和偏甜味,挺难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这说明,务工人员的物质生活需求难以在就业地区得

23、到满足,而东西部劳务协作的高度组织化也使政府难以满足这些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进而使其面临物质生活的现实掣肘。2.精神生活的心理困惑当务工人员或群体背景发生变化时,他们在原有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就变成一种心理背景,而在新环境中出现的心理反应首先会映射到这个心理背景上。这时候,如果新环境中的心理反应同心理背景协调,就会适应。反之,如果心理活动不协调,就无法适应新环境。务工人员带着对城市生活的期许,一般会主动融入城市生活,但会因个人自身或社会方面的多重原因,在融入过程中产生心理困惑,呈现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可能改变人们的行为偏好,从而造成难以稳岗的心理暗示。已有研究表明,城市融入中的心理困惑,

24、主要表现为精神生活单调乏味导致空虚枯燥、寂寞与无奈,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导致心态失衡、焦虑压抑和行为偏差,传统与现实观念的冲突引起不解、鄙视和迷茫,挫折的城市生活易致冷漠和反社会倾向,等等。20虽然精神情感支持是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功能之一21,但一位二十多岁的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却向我们分享道:“我在这里没什么朋友,我平时的社交对象也主要是网络上的朋友。”可见,社交网络的局限,会加重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的负面情绪,而由于务工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单一性,政府与务工组织处于“中心-边缘”结构,以致务工人员的社会交往方式较为单一,解决心理困惑的途径有限。而这种心理困惑还会伴随着孤独感、疏离感而日益增加,最终成为

25、其社会融入的障碍。3.个体发展的提升负荷务工人员面临的新环境、新空间、新场域,要求他们及时调整自身对农村社会规范的认知与判断。然而,由于就业岗位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不畅,他们需要的岗位与自身能力的匹配产生失衡。调研发现,不少年轻的务工人员,他们来到Z市,最初的动力还是改善生活、提升自我,他们认为“Z市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大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好,发展机会更大、更多”,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在大城市中多学习、多提升,让自己更加优秀”。据课题组统计,参加某次座谈会的11名年轻人中,7名表示希望能够在实习期满后参加专升本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只有1名有留任意向,余下3名并未表态。这说明,到发达地区务

26、工的大部分年轻人还是具有上进心的,但由于政府对其职业培训、心理支持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资源有限,他们的个体发展提升较难。103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五、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难成因有研究显示,务工人员稳岗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不适应。社会适应是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其现代性与适应性的变迁方向是以城市为参照对象,从经济、社会和心理或文化层面层层深入、依次递进,适应的最终结果是被城市文明所接受和吸纳。而由于就业安排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劳务对接过程缺乏针对性和精确性、参与主体联系不紧密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务工人员社

27、会适应的难度。不适应务工地生活,就难以社会融入。研究表明,个体社会融入路径始于经济整合,经过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达到身份认同的境界,最终与流入地形成相互认可、相互交融的状态。依据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22,按照从初级到高级,人的认知可划分为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文化认知。与此相对应,人的社会适应也可以分为身体适应、心理适应、语言适应、思维适应、文化适应五个层级,其中,身体适应是基础,心理适应是前提,语言适应是保障,思维适应是核心,文化适应是根本。23因此,本文从五层级社会适应视角探讨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难的成因。1.身体适应不足身体是我们把握世界的工具。24(P42)对于务工人员而

28、言,在身体适应中的身体更多指向实践行动的载体,是作为日常生活、谋生赚钱的生理基础。务工人员在身体上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是稳岗就业的前提。现代社会要求行为者拥有一副易于适应的、可以调整的、具有吸收性的身体25(P119)。然而,行为主体的能力缺失却不利于其融入现代城市社会生活。首先,务工人员在发生生活变迁后,身体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进而陷入适应困境。例如,G省与Z市距离较远,饮食习惯也有较大差距。来自G省的务工人员喜辣,而Z市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因而他们在生活融入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次座谈会中,有务工人员提到:“Z市气候炎热且天气变化大,我们来到这里身体会感觉到不适应。”其他务工人员也纷纷表示并

29、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天气变化,甚至出现红疹的严重情况,最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G省。其次,务工人员由农民转向农民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指个体在扮演多种角色时,由于缺乏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而产生的冲突。26(P376)西部务工人员的角色冲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扮演的角色会受到不同角色的要求或多重制约,或者由多个不同角色的行为准则互相矛盾引起角色冲突;另一方面,个体与他人的角色冲突,往往是因为角色的期望、利益以及人无法按角色标准行事。城市文明和城市规约,现代化工作环境与规范化工作程序,要求西部务工人员从“面朝黄土背朝天”中脱离出来,进入现代化城市管理轨道

30、,对身心适应力要求较高。2.心理适应不足心理适应定义为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平衡的状态27,是对自我认知和外界认知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心理适应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和处理好复杂多样的新事物23,是关系到务工人员是否能真正稳岗就业的重要标志。务工人员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后需要对自我的行为选择和认知水平清晰界定,而由于务工过程中参与主体联系较少,主体间难以形成正向反馈,这使得务工人员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封闭心理、排斥心理。课题组调研发现,部分务工人员会对新环境产生畏惧心理,抱有“过客心态”,对劳动力输入地没有归属感,对创造新生活缺乏积极融入的

31、意愿和倾向。例如,访谈时有务工人员提到,“周围都是本地人,我就和同乡人比较亲近,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大部 104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分务工人员交往对象以同乡为主,与本地人交往程度不高,交流形式仅限于工作交接,缺乏其他互动,社会关系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特征,对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关系热情较低,形成了社交局限。社交局限会造成社会网络关系破裂,进而造成心理不适下务工人员的角色模糊。角色模糊是指社会成员对所要求的角色行为准则不明确而导致的角色冲突和混乱。引起西部务工人员角色模糊的原因主要有:其一,对自身角色认知不清。当农民工个体在需要扮演的角色中没有明确的认知时,其在行为上就会产生混乱和冲突

32、。除此之外,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民工认知能力低下也会影响其掌握城市角色规范的能力。其二,情境分辨不明。务工人员身边的人员是与特定城市环境相关联的,而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一村一户一部落。在特定的环境下,角色行为不能被应用到其他环境中。当社会成员变化为城市活动场域时,务工人员的角色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由于个体习惯于农民的角色定位,他们有时会把这种角色带进城市,进而导致角色失衡。3.语言适应不足布迪厄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一种精神资产,并作为个体建构身份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价值观念与认同文化控制与支配的中心机制。28(P16)在人类认知五层级中,语言认知更是核心。29(序言)调研发现,Z市与务工人员们的家

33、乡G省的常用方言不相通,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在与当地人员进行交流时时常出现听不懂、交流困难的情况。当然,特定的方言也会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搭建社会网络的意愿和倾向。例如,有Z市本地人表示:“在工作期间,遇见不会说普通话的工友非常尴尬,彼此都听不懂对方说什么。”因此,迁移后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进行语言适应也成为他们面临的难题。在语言掣肘下,原先未成形的社会关系网会加速破裂,若未在劳务协作场域得到及时修补,将使西部务工人员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的过程中出现障碍,进而使其在经历一系列身体、心理、语言等失调后,尚未对“新农民工”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4.思维适应不足思维是人类心智和认知的特有形式,是人类做出的最高级

34、别的精神活动,所有人类的现象不过是思想的产物。30因此,务工人员的稳岗就业状况与其思维认知密切相关。调研发现,由于就业岗位的安排难以与务工人员的自身背景与需求精准契合,这使得部分务工人员常常产生自卑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的家乡比较偏远落后,比不上Z市的发展;再加上本地员工对G省发展了解不足,存在对务工人员有偏见、有学历歧视的现象,因此在思维认知上,会有一些偏差。例如,访谈时有务工人员提到:“在公司工作时,明显感觉到老员工对我们新来的有差别对待,心里特别不舒服。”参照世界银行 2015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 中的描述:“自动思维可以让个体以微不足道的成本产生对周边环境的适应选择,社会思维可以促

35、进个体开展广泛的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心智模型思维对互惠性集体行动的愿景有影响。”31(P38)对于务工人员而言,他们缺乏上述三种思维模式,这使得在他们过往的习惯性思维中,考虑更多的是短期利益。5.文化适应不足文化适应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持续联系与互动,其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过程。32务工人员的稳岗就业,包含着认知、情感、态度、行动的交互作用,遮蔽了在输出地习得的文化价值,使得文化适应出现了障碍。调研发现,年纪较长的务工人员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学习接受能力不强,导致其文化适应能力相对低下。例如,其中一位务工人员认为:“我年纪大了,对于新鲜事物都不怎么了解,特别是这边的生活节奏还很快

36、,我们就更加跟不上了。”105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六、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调适近年来,东西部协作在助力脱贫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政策旨在促进脱贫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就业,进而带动其增收致富。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大量脱贫地区的务工人员走出家门,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为自己和家庭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然而,他们从脱贫地区迁徙到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务工人员需要面对身份认同、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实现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1.研究讨论通过对东西部劳务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

37、过程的分析发现,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的政策目标主要是就业安排组织化、服务过程精准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一是就业安排组织化。人的就业需求具有社会化和自由化二重特征。东西部协作下的稳岗就业具有就业形式的集中性、就业收益的规模化、劳动权益保护的组织化和劳动关系的稳定性等特点。组织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被社会政策和市场组织突显重视,可以有效降低其就业的成本和风险。二是服务过程精准化。在东西部地区的合力推动、东西部劳务公司的组织输出和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等组织合力的共同作用下,结对帮扶中的劳务协作实现了劳务对接的精准化。三是参与主体多元化。我国东西部协作构建了“一个中心、多元主体”的组织结构,即以党中央为领导核

38、心、地方政府为主力、市场为助力、社会力量为重要参与力量的协调统一,形成了全国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和意志,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本研究是对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的初步探索,还有一些提升和拓展的空间。首先,进一步挖掘务工人员稳岗就业中是否存在福利依赖?研究表明,个人从工作中获取资源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稳岗就业过程中的“依赖性”,这份工作带来的福利越好,务工人员对这份工作的依赖程度就越大。当福利退减时,个体是否还能继续维持稳岗,还是造成持续换工与短工化,脱嵌于劳动关系。33其次,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村民不能稳岗的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特点表现为:数量丰富,存量增长快,年龄结构

39、轻;文化素质不高,贫困面广,开发难度大;就业结构单一,就业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34如何促进少数民族村民稳岗就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个切入点。再次,如何看待省内就近就地就业与省外就业的关系问题?就近就地就业是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双非农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一亿进城常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一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要环节。35构建多元化就业发展渠道,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亮点。但劳动力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政府在强调要进一步加大省内就近就地就业的同时,对省外就业人员的数量要求与考核要求并没有减低,如何理解并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2.对策建议务工人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40、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五层级适应失调。然而我国现存的相关务工人员稳岗就业举措,仍然聚焦在既定范围内的物质帮扶,未能形成体系,主要表现在:基于实践层面的东西部协作普遍存在空间区隔,割裂了政策项目与人员需求之间的联系;国家在东西部协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务工人员的心理需求;务工人员过度分散化的空间分布使现有的政策支持体系难以发挥效用。此三方面使务工人员的孤独感、隔离感、异化感不断增加,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建议从以下层面进行优化。106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困境与调适一是政府层面。东西部协作涉及面广、要素繁多、地域跨度大,协调任务重,极其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

41、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下去。”36(P3)为此,第一,政府应发挥自身在顶层设计方面的优势,有效监督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通过共商共建机制,力争政策制定科学、实践有效、落实到位,使西部地区可稳定向东部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例如,穗毕两地共建“山海心连之家”就是很好的例子。该组织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按照“让流动党员找到组织、让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家”的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广州市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山海心连之家”建在毕节籍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社区,成立以街道领导为总负责人,社工服务站

42、站长和劳务协作站站长协助,党建服务专员、就业培训专员、劳动维权专员、咨询援助专员为成员的组织体系,通过社保系统、来穗人员服务中心、实地走访企业等渠道,广泛收集在穗务工毕节籍人员和流动党员信息,精准建立台账、精准提供服务,先后在广州市花都区、荔湾区、天河区、增城区、番禺区等建成“山海心连之家”24个,为毕节籍在穗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升就业质量。第二,采取权利赋予的方式,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劳务协作,完善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适应服务体系。“山海心连之家”积极构建完善包括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劳动维权、老乡关怀等为一体的服务模式,通过贴心、

43、暖心的服务帮助老乡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让贵州籍务工人员“输得出、稳得住、增收入”,就是很好的例证。二是企业层面。加强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大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护意识,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尊重其生活习性。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为务工人员提供合适的心理调适服务。如以“个别化心理咨询辅导”“团体参与式心理辅导”“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健康宣传”等为中心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帮助务工人员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企业还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联谊类活动,为员工提供内部沟通交流机会,引导鼓励员工建立互助小组,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形成善

44、待外来务工人员的企业文化,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构建丰富多样的交往圈层与社交网络,克服对陌生环境、人际关系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科学调适其心理以更快适应工作。三是社会层面。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类非营利组织关注东西部协作务工人员的社会适应问题,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强化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机构等单位对其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融通。鼓励跨文化交流和融合,密切务工人员与当地的联系,创建友善、包容的工作环境。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活动三大手法,以“建机制、组团队、活场地、开服务”四个方面为主要工作内容,依据务工人员身体、心理、思维、语言、文化五大方面的需求,注重务工人员个人、家

45、庭与环境的系统介入,制定专项服务方案,结合当地发展情况与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明确方案实施重点与难点,妥善帮助务工人员克服稳岗就业面临的隔绝、失序等问题。3.研究展望目前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过程中,部分务工人员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和社会环境,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是目前稳岗就业过程中造成离职率和流动性较高的主要因素。对于上述问题,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仍有些许不足,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效果评价方面仍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一是可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虽然现在研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但均对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协作机制、务工人员社会适应困难和社会融入窘境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尤其缺乏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域、不

46、同群体、不同待遇条件下的稳岗就业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二是 107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可进一步凝练实践探索。当前研究多着眼于两地政府、两地企业的协作沟通,较少关注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在其中的作用,未能系统构建内嵌于东西部协作的务工人员个体感知体系。建议未来更多关注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的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通过学术提炼搭建多层级、立体化、系统性的稳岗就业体系。同时编制稳岗就业行动指南,推广应用稳岗就业的先进做法与典型经验,鼓励更多的政府、企业和个体关注稳岗就业问题。三是可进一步加强稳岗就业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评价体系基本

47、是缺失的,尤其针对稳岗就业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缺乏可持续关注,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实践探索与深入研究。遗憾的是,虽然本文试图弥补部分不足,但在调研中采取的小组工作方法却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参与情况掌握不到位,未能有效关注个体差异,且由于开展活动的时间较短,即使尝试对务工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也并未起到预想的心理干预效果。同时,活动的开展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小组工作的社工人员更倾向于在与受助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关注受助者当期的困难而非长远的发展,无法较好地帮助与引导务工人员规划与选择未来,促使他们主动地融入社会,从而实现稳岗就业。注释: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两个大

48、局”的伟大构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021年4月7日至8日,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抓紧推进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确保帮扶工作和干部

49、队伍平稳过渡。要加快探索协作帮扶方式,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产业转移,强化市场合作,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单位要继续做好干部选派、资金支持、产业就业帮扶等工作,支持定点帮扶县加快发展。参见: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银川召开 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宁夏纪委监委网,2021年4月9日。访谈对象:WJ;访谈人:ZXL;访谈时间:2020年12月23日;访谈地点:G市。访谈对象:FYN;访谈人:WJJ;访谈时间:2021年12月24日;访谈地点:G市。访谈对象:XJ;访谈人:ZXY;访谈时间:2020年12月23日;访谈地点:G市。访谈对象:WYQ;访

50、谈人:YRL;访谈时间:2021年12月24日;访谈地点:G市。按照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人类的认知可分为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相应地,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内容也可分为行为适应、心理适应、语言适应、思维适应和文化适应五个方面。社会适应是个体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动态调节社会心态的过程。五层级社会适应视角定义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生态移民在心理、行为、语言、思维和文化等方面有适应性的改变,藉此引发其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与有序合作。参见:谢治菊:人类认知五层级与生态移民适应探讨基于HR村的实证调查,载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访谈对象:SRL;访谈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