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47733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128 2023 年第 64 卷第 9 期收稿日期:2023-05-24作者简介:贾佳(1987)女,甘 肃兰州人,工程师/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农 业农村标准化 研究,E-mail:jiajia13919263487 。通信作者:王斌,E-mail:ylwangbin 。文献著录格式:贾佳,王斌,陈新,等.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 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9):2128-213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3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贾佳1,王斌2,陈新3,叶凯3(1.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 杭州31

2、0013;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杭州3114001;3.东阳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东阳322100)摘要:东阳是我国元胡-水稻轮作技术的发源地和元胡文化代表性区域之一,农耕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值得深入挖掘和保护。本文对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历史演变、价值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明确其核心保护要素和发展前景。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核心保护要素主要是以元胡、贝母等传统中药材为核心的物种资源,以元胡-水稻轮作技术为核心的农耕知识和技术,以及以元胡文化、稻作文化为核心的中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做好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保护利用,能够激发乡土文化活力,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红利,进

3、而为尽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助力。关键词: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特点;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S567.2;S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9-2128-04东阳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东阳江南江流域的主干流及其支流柽溪江流经全境,形成狭长而连绵不断,既具有冲积平原特点,又有山地小气候的南江盆地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肥沃的土壤与江南梅雨气候等为元胡种植、稻作的发展与结合提供了优越环境。长期的农业实践形成了以元胡、贝母等传统中药材为核心的物种资源、以元胡-水稻轮作技术为核心的农耕知识和技术,以及以元胡文化、稻作文化为核心的中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等。2022 年,

4、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依据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标准1-3,将“浙江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列入首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此认定是对东阳元胡-水稻轮作模式及相关技术、文化、生态、景观等组成的复合性系统的重要肯定,对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和谐、乡村生态健康有着特别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系统梳理了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历史演变、价值特点,并基于现状提出了保护发展建议,以期为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1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起源与演变东阳市老鹰山遗址出土遗物夹碳陶中发现夹有稻壳和叶等物,通过碳-14 年代测定,其年代在距今 11 01010 710 a,

5、与浦江上山文化遗址为同一时期,证明 10 000 多年前的东阳人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驯化技术。春秋早期,古越人处于“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兽而给食”阶段,土地开发和耕种有限。汉代以后陆续有中原汉人迁居到这里。到唐宋,或直接或辗转迁入东阳的中原氏族进一步增多。北来的世家大族不仅将中原氏族的组织形态带入东阳,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注意农业生产中的水利开发、土壤改良和田间管理等重要的生产环节,促进了粮食增产,逐步摆脱了几千年来依凭自然的被动状况。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为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白术、芍药、贝母等并称“浙八味”,为大宗常用中药。李时珍 本草纲目 注文曰:“每年寒露后栽,立春后生

6、苗,叶如竹叶样,三月长三寸高,根生如芋卵样,立夏掘起。”,有“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东阳元胡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据清 东阳县志记载,东阳在“唐朝末年就已种植元胡”4,据此推测唐朝末年遗产地应已有元胡-水稻轮作的萌芽。明末清初,农业经营的重点由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元胡作为当时重要的中药材,通过元胡-水稻轮作模式开始了大面积种植。元胡种植一般在冬春贾佳,等: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2129季节,而晚稻种植适宜于夏秋,因此,在一年内同一地块上实现了药稻轮作。在人工元胡种植、种稻技术都掌握的前提下,先民们很容易发展这一农业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水稻收割后

7、留下的秸秆可作为元胡种植保护膜进行覆盖,不仅能减少杂草产生,还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后作元胡的产量。种稻是维持当地农民生计的基础,而中药材种植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进入清代前中期,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较前代有明显提高,不仅体现在土壤耕作技术的提高,还体现在粮食作物良种的选择上。清道光八年本 东阳县志载,明隆庆时,粳稻、糯稻有七八个品种,“早熟者六月即荐新,虽晚稻至八月悉刈”。清末还种植洋籼、洋油白、独粒芒、江山稻、大叶青、细叶青等中稻品种。同时期也开始进行贝母、白术、白芍等中药材的引种。清康熙 新修东阳县志 载:“白术、延胡(元胡)、茯苓、半夏,生植 最多,通行各处。芍药(白芍)、

8、土芎、天冬、香附、独活、丹参、胆草、瓜蒌、细辛、草乌、百部、百合、米仁、栀子、黄柏之类亦时行远。余药俱称道地,出东白山者尤良。”清道光 东阳县志 载药材 117 种。民国 东阳县志稿 载中药材 204 种。到了近代,东阳已成为中药材集聚地。近代中国实业志 记载:“东阳元胡产量居全国首位,产地以东阳为中心,其区域包括磐安、永康、缙云及各县的交界处,直径 50 km,年产量 50 000 kg左右,属于东阳政区内有 25 000 30 000 kg。”现代 新编中药志 记载延胡索(元胡)“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永康一带,现今浙江、湖北、湖南、江苏有大面积栽培,全国其他地区亦有引种栽培,其中浙江东阳

9、、磐安种植面积大,产量多,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建国后东阳元胡生产规模得到大发展。从 1949 年 93.3 hm2到 80 年代扩大到 666.7 hm2以上,其 中 1986 年 元 胡 种 植 面 积1 965.5 hm2,为历史最高。近年元胡种植面积稳定在 1 333.3 hm2左右。2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价值特点2.1元胡利用历史悠久,是我国元胡文化发源地和最具代表性区域中国元胡出浙江、浙江元胡产东阳。元胡作为浙江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东阳在唐朝末年就已种植元胡4。清康熙 新修东阳县志(1678 年)记载元胡“生田中,虽平原亦种”,“生植最多,通行

10、各处”5。民国 21 年 东阳县志初稿(1932 年)记载元胡“玉山(今磐安县玉山镇一带)、瑞山(今马宅镇一带)、兴贤(今南马镇一带)、乘骢(今横店、湖溪镇一带)皆种之”,“每年在二千箩以上,运销鄞、杭、绍”。1948 年 中 国 实 业 志 记 载:“元胡产地以东阳为中心,其区域包括磐安、永康、缙云几个县的交界处,直径 50 km。”2002 年新世纪浙江特色农业丛书 将 东阳元胡 收入区域性特种产业。元胡在遗产地历史经济社会乃至整个中药材发展史上地位独特,当地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元胡文化,是千百年来生产发展和社会沧桑变化的深厚积淀,是中国中药材发展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华优秀

11、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研究我国中药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2.2道地药材品质优越,是当地居民生计保障和产业发展动力源泉东阳元胡以“粒大色黄、质硬而脆”的独特品质闻名于世,含延胡索乙素、甲素等 15 种成分,质量居全国之最,产量曾占全国总产量七成以上。在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公布首批浙江省道地药材目录中,东阳市被列入浙元胡的核心区域,并且排名第 一 位。2020 年,东 阳 中 药 材 种 植 总 面 积 约2 840 hm2,总产值约 2.09 亿元,其中元胡种植面积约 1 000 hm2,贝母种植面积约 667 hm2,总产值约 1 亿元。元胡、贝母在东阳多为交叉种植,主产区在马宅镇、千

12、祥镇、横店镇等一带,带动农民人均增收万余元。东阳元胡种植历史悠久,在良种化、标准化、科技化种植等方面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独特的“元胡-水稻”轮作模式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促进农民增收,是浙江省重点推广的“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双丰收种植模式,带动农户 2 万多户,从业人员 2 万多人,已成为东阳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的重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东阳元胡产业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3水旱轮作粮药双收,孕育内涵丰富的生态农业技术和农耕文化遗产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量丰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宜水稻、元胡的种植与生长。

13、长久以来,遗产地以元胡-水稻轮作作为2130 2023 年第 64 卷第 9 期主要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元胡播种收获水稻育苗定植收割相循环的药稻轮作模式(图 1),不仅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也有利于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为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6-7。长期的水旱轮作生产实践同时孕育了遗产地丰富的农耕文化与中药文化,以及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的人文精神。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有开犁、开秧门关秧门、驱瘟神等农事生产礼仪,迎灯、祭祀等农事祭祀礼仪,农事禁忌,以及元胡鸡蛋、灰汁粽、索面、都督宴等传统饮食;代表性的中药文化有元胡药方、元

14、胡药膳等元胡文化,以及名中医、医书、药号等其他中药文化。图 1元胡-水稻轮作原理2.4山水地貌独具特色,为多种中药材栽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遗产地地处金衢盆地东北部,会稽山脉南麓,自古“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独特地貌,孕育了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为众多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遗产地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也是“浙八味”元胡、贝母、芍药、白术的主要种植区域。遗产地千祥中药材市场曾是全国十大中药材市场之一。清道光 东阳县志 载:“东阳中药材 117 种”。1987年,县中药材资源普查,全县中草药 773 种,其中植物类 744 种、动物类 27 种、矿物类 2 种。家

15、种药材 34 种,还有 710 种野生药材采集入药。中药材蕴藏量为:植物类 729 t、动物类 1 500 t、矿物类 125 t。家种药材中,元胡、贝母、白术、芍药、元参、丹皮、黄芪、三七、百合、米仁、紫苏、桔梗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其中元胡、贝母、白术、芍药四大药材,种植历史悠久。3保护与发展建议3.1深入开展元胡和水稻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保护涉及多个利益群体、多种学科,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配合,共同建立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和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挖掘元胡和水稻文化相关传统技艺、民间文艺、风俗习惯、诗词谚语、歌谣传说、古建筑古遗迹,制定针对性的保护

16、措施,逐步恢复元胡和水稻文化相关传统节庆活动。围绕艺术交流、非遗展演、影视娱乐和创意创作等主题,培植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拍摄制作相关宣传片,全面系统反映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并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提高遗产地元胡文化和水稻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3.2加强元胡和贝母等良种推广和品牌建设以道地性为根基,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抓好品种选育研究、良种提纯复壮工作,全力构建道地良种选育繁育体系;继续稳定发展元胡、浙贝母、杭白芍等“浙八味”传统道地药材的优势,进一步引进发展适合遗产地种植的新兴中药材品种,全面推进中药材良种推广普及。加强中药材品牌体系建

17、设,开展特色产业品牌提升行动,将东阳元胡、浙贝母、杭白芍、白术四大特色产品加入“东白”公共区域品牌,鼓励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申报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有效提升遗产地中药材产业知名度,为优质产品做优价铺垫。整合遗产地优质农产品资源,打造遗产地以元胡和贝母等中药材以及水稻为特色的“农遗良品”品牌。3.3打造以元胡和水稻文化为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挖掘遗产地元胡和水稻文化,以农为景,以旅游为媒介,以文化创意为动力,促进农旅文一体化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推广遗产地传统特色乡土美食,推进农遗主题餐厅建设。依托生态廊道建设和精品村、精品线建设,将古宅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融合,集农业生产和农事体验于一体,建设业态丰富

18、的示范性共享田园。创建元胡特色乡村,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纪念品,将遗产地建成富于元胡文化溯源与田园生活体验的浙江道地药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地。同时,结合已有的旅游线路与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势资源,开展元胡文化游、乡村生态游及田园体验游活动。贾佳,等: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21313.4建立健全遗产地道地药材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引进中药材加工技术和产业项目,研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遗产地道地药材开发利用水平;充分利用横店镇、马宅镇、千祥镇等药材种植地区的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开发中药文旅康养项目。探索制定中药材规模种植补贴政策,引导药农长期稳定规模种植;合理利用闲置山地,在

19、兼顾市场和栽培条件的基础上,积极种植适宜中药材;结合利用杭白芍等药材优良的观赏性,积极推广连片种植。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购销大户+农户”等产销对接模式,逐步实行订单生产;倡导开展中药材相关的土地耕整、种植管理、收储加工等环节社会化服务,探索制定相关服务补贴政策,进一步稳定和培养壮大服务主体力量;鼓励各类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尊重小农户独立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开展集中连片的药材生产托管。引导各类主体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产业发展持续稳定。3.5推进中药材绿色

20、高效生态种植模式普及推广元胡-水稻轮作科学种植模式,促进病害生态防治,提高效益;开展科学用药培训指导,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支持建立绿色示范基地,扩大示范效应;开展绿色防控,融合统防统治,集成优化适合遗产地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推进科研合作协同创新,加快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协作,以产业需求、农民需要为导向,针对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强化产学研协作攻关,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中药材生产效率。加强部门间合作和团队项目攻关,联合开展元胡、杭白芍等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从宜机化需求出发,配合改进品种选育、栽培模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成

21、功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动良机、良种、良制、良法配套。试验推广应用适宜的小型农机装备,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从满足新品种、新型种植模式出发,引进推广应用成熟的微型耕作、节水灌溉、无人植保、自动采收等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装备和技术,有效提高中药材适度规模生产水平。3.6提高元胡和水稻文化在社会各阶层的认知度组织遗产管理者系统学习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等相关文件,提高管理者对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保护和利用的认识。不定期组织遗产保护利益相关方到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参观考察,相互交流学习。定期开设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班,定期举办传统技艺、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的专业培训班和研讨会,邀请各方面专业人士,分别对管理者和农户

22、进行培训,建成一支懂技术、懂市场、能决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事遗产地特色农业生产活动。通过印制元胡文化宣传册、举办农遗知识竞赛、制作精美明信片等方式树立居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等相结合,定期组织青少年到遗产地进行农事体验,让孩子真正了解家乡的元胡和水稻文化。参考文献:1 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10,32(6):1022-1025.2 闵庆文.中 国 重 要 农 业 文 化 遗 产 申 报 中 的 问 题 与 建 议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1):8-11.3 闵庆文,张碧天.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 J.农学学报,2018,8(1):221-228.4 浙 江 省 农 业 志编 纂 委 员 会.浙 江 省 农 业 志:上 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811-812.5 (清)赵衍主修,东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康熙新修东阳县志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6 冯林,石庆胜,陆中华,等.水 稻 冬 闲 田 栽 培 元 胡 试 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5):825-828.7 姚青海,聂路,李文学,等.水稻与浙贝、元胡轮作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3(3):140.(责任编辑:汪亚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