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冬小麦在中产田不同播量试验.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47759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小麦在中产田不同播量试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冬小麦在中产田不同播量试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冬小麦在中产田不同播量试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冬小麦在中产田不同播量试验许 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烟台 2 6 4 1 0 0)摘要:为探讨冬小麦在中产田上推广宽幅精播技术的最佳播量,2 0 2 12 0 2 2年度在最佳播期内的1 0月3日,以多穗型小麦烟农5 1 5 8为试验品种,安排了5个不同播量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量的处理生育期基本一致,同一播量处理拔节期要比越冬前的叶片短而宽,播量越多单株分蘖和次生根越少、枯叶率越高、植株越高。随着播量的增加,公顷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通过试验,以播量1 5 0 k g/h m2为最佳播量,产量最高达6 4 8 7.5 k g/h m2,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

2、1 8.5%。关键词:烟农5 1 5 8;播量;中产田;宽幅精播;产量烟台市牟平区小麦常年播种面积6 0 0 0 h m2,主要以丘岭地块为主,常年平均产量5 2 5 0 k g/h m2,处于中产水平。种植方式以大沟麦、二二畦等传统的窄畦大垄为主,这种方式对大水漫灌和套种下茬玉米较为有利,但土地利用率低、小麦群体与个体发育矛盾突出,产量难以突破。随着节水灌溉设施的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等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为小畦改大畦、大垄改小垄的减垄增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奠定了基础,为提高小麦单产提供了技术支持。胶东小麦最佳播期在1 0月39日。为探索出在最佳播期内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的适宜播量,牟平区农

3、技人员在有代表性的中产田进行了播量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播量的最高单产,旨在为指导小麦中产田生产技术提供参考。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田安排在牟平区水道镇孙家庄村牟丰种业基地。地块面积0.3 h m2,南北长1 0 5 m、东西宽2 9 m。棕壤性土,地势平坦,地下埋设水管喷灌条件好。实行小麦/夏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常年小麦产量5 5 5 0 k g/h m2、玉米产量6 1 5 0 k g/h m2、花生产量4 3 5 0 k g/h m2。取土化验:有机质1 0.2 g/k g,土壤碱解氮8 0.8 m g/k g、有效磷2 5.7 m g/k g、速效钾8 5.0 m g/k

4、 g、有效锌3.2 1 m g/k g、有效硼0.1 2 m g/k g、有效钼0.0 3 m g/k g,p H值6.4。从化验结果看,除了土壤严重缺乏硼、钼微量元素外,基本代表了牟平区小麦平均产量水平。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试验地缺乏有效硼和钼,采取用微肥硼砂3 0 k g/h m2、钼酸铵1 5 k g/h m2进行平衡施肥。耕前用商品有机肥6 0 0 0 k g/h m2,与硼、钼微肥混合均匀后撒施于地表,然后耕翻,耕深2 5 c m。再旋耕一遍待播。播种机播种时随机沟施复合肥6 0 0 k g/h m2(1 5-1 5-1 5)。为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生长期共喷灌3次,3月3 0日起身

5、后期喷灌一次,喷之前追施尿素1 8 7.5 k g/h m2;4月2 6日、5月1 4日各喷灌一次。5月2 0日防治蚜虫一次。本年度小麦生长中后期气候干旱、空气湿度低,小麦白粉病和锈病发生轻,没有防治。1.2 试验品种试验选择品种烟农5 1 5 8,该品种是牟平区小麦的主栽品种之一。烟农5 1 5 8由烟台农科院育成,冬性,幼苗半匍匐。本生态区域育成的小麦品种非常适合牟平区的生态气候特点;属于多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较矮抗倒伏。该品种适宜中高肥水地块种植,与试验地块的地力水平相一致;子粒白粒、粉质。其面粉白度高于本地推广的其它品种,百姓用它来做馒头、饽饽等熟食外观较白、商品性好,麦香味

6、浓,非常符合当地居民消费习惯。1.3 试验设计播期安排在最佳播期之内的1 0月3日。共设5个不同播量的处理,处理15播量分别为7 5、1 5 0、2 2 5、3 0 0、3 7 5 k g/h m2。采用宽幅精播机播种。小麦宽幅精播机播种由传统密集条播一条线变为一个面,达到了种子分布均匀、个体发育健壮。播种耧6行为一畦,平均畦宽1.5 6 m,每行播幅宽为8 c m,每畦平均行距2 6 c m。每个小区机播3畦,小区长2 8.5 m、宽4.6 8 m、面积1 3 3.4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共1 5个小区,四边设保护畦。收稿日期:2 0 2 3-0 3-3 092 现代化农业 2 0

7、 2 3年第1 2期(总第5 3 3期)1.4 调查项目观察记录小麦各生育期,调查冬前和拔节期的主茎叶片数、最长叶片的叶片长、叶片宽,调查冬前群体和拔节期群体茎数、返青前枯叶率。成熟收获时每个小区选取生长比较均匀能够代表本小区的面积6.7 m2,将穗数换算成公顷穗数,并在样点中选取2 0个有代表性的穗,计算平均穗粒数,最后将其麦穗立即收获脱粒,称鲜子粒重量,子粒晒干后再称子粒干重,换算成产量和鲜子粒含水率,最后测千粒重。2 试验结果与分析2.1 小麦生育期观察结果从田间观察结果看,最佳播期内的1 0月3日播种的5个播量,生育期分别为出苗期1 0月9日、越冬期1 2月1 3日、返青期2月2 8日

8、、拔节期4月7日、抽穗期5月1日、成熟期6月1 4日。各个播量的生育期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明显差异,这与史晓芳研究的结论相同。小麦灌浆期的5月1 9、2 7日分别发生一次干热风,比正常年份提前成熟23 d,对小麦子粒的饱满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2 小麦植株形态指标调查结果表1 烟农5 1 5 8形态指标调查结果c m处理越冬前最长的叶片长叶片宽拔节期最长的叶片长叶片宽收获期株高基部第一节间长基部第二节间长12 3.01.11 9.51.37 57.69.022 3.01.11 9.01.37 68.09.332 2.51.01 9.01.27 88.79.942 2.51.01 8.51.2

9、8 09.61 0.452 2.00.91 8.51.18 19.91 0.6 从播种到越冬前有效积温是6 6 5.3,通过田间定点调查,各播量主茎叶龄都长成了6叶1心。冬前6叶1心符合壮苗标准,说明1 0月3日最佳播种时间内播种为培育冬前壮苗创造了必要条件。4月2 4日挑旗期调查各个处理主茎叶片数在1 3或1 4片叶,叶片数不同主要体现在个体差异上,不同的播量处理对主茎叶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1 2月1 2日越冬前和4月7日拔节期分别调查:最长的叶片长与宽度,随着播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同一播量,冬前的最长的叶片长比拔节期长3.03.5 c m,拔节期的最长的叶片宽

10、比冬前宽0.2 c m。说明拔节期比越冬前的叶片要短而宽。从收获期调查结果看(表1),植株高度、基部第一节间、基部第二节间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播量越大植株越高,这与陈康研究的结果一致,播量大加剧了植株个体之间对水肥的竞争程度。据王丹研究植株的倒伏指数与茎秆节长、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植株越高越易倒伏,为了增强小麦的抗倒伏性应尽量避免播种量过多。本年度小麦生长后期没有遇到风灾,风力较少,所以无论播量多少都没有发生倒伏现象。2.3 小麦植株个体和群体动态调查结果表2 群体动态调查结果处理基本苗万株/h m2越冬前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总茎数万株/h m2返青期枯叶率%拔节期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

11、总茎数万株/h m211 3 6.57.39.49 9 0.01 9.19.21 8.61 2 5 5.522 6 5.55.47.11 4 3 4.02 0.26.31 2.91 6 7 2.533 9 1.54.15.01 5 8 5.52 3.74.69.11 8 0 1.545 1 3.03.64.31 8 2 1.02 8.03.87.01 9 4 8.556 3 6.03.13.71 9 7 2.53 5.53.25.22 0 3 5.5 通过表2可知,越冬前的1 2月1 2日和拔节期的4月7日两次调查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同一调查时期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呈现出依次降低的规律,这与

12、吕鹏试验结论相同。播量少,植株表现粗壮,播量越多植株表现越细高;随着播量的增加,同一调查时期茎数依次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这说明田间群体达03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2期(总第5 3 3期)到一定数量后不会继续再以较大幅度增加;同一播量拔节期比越冬前群体要多,但随着播量的增加增幅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播量越大植株之间、同一植株不同分蘖之间竞争性加剧,使之植株分蘖能力变差。播量大的越冬期开始就有少数弱蘖被冻死,拔节期许多中少蘖早衰枯死。在返青之前的2月2 6日田间调查,每个小区均匀取出具有代表性的2 0株叶片,即每个处理6 0株叶片烘干后计算出枯叶率(见表2),从试验田现场和取样结

13、果看,越冬期播量越少植株匍匐生长程度越高植株越健壮,每个叶片的上部枯叶越轻,枯叶率就越低;播量越大植株越直立生长茎蘖长势弱,越冬期间整个植株抗冻性越差,枯叶率越高。播量3 7 5 k g/h m2比7 5 k/h m2g枯叶率提高了1 6.4个百分点。2.4 不同播量对产量三因素及产量影响表3 产量三因素及产量调查结果处理基本苗万株/h m2鲜粒含水率%穗数万穗/h m2穗粒数千粒重g产量k g/h m211 3 6.51 5.14 8 1.5 d3 5.7 a3 8.9 a5 5 6 9.5 c22 6 5.51 4.75 5 2.0 c3 5.5 a3 8.0 a6 4 8 7.5 a33

14、 9 1.51 4.45 8 5.0 b3 3.4 b3 6.7 b6 3 9 1.5 a45 1 3.01 4.26 1 3.5 a3 1.6 c3 5.8 b c5 9 7 9.0 b56 3 6.01 4.06 3 4.5 a3 0.5 d3 5.1 c5 6 5 2.0 c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5%显著水平6月1 4日收获时对产量三因素及产量进行田间考察和实测,各小区的鲜子粒重量和晒干后的重量进行比较,测定鲜子粒含水率。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播量的增加,鲜子粒含水率由1 5.1%逐渐降低到1 4.0%。据孔令英研究,在宽幅播种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土壤相对含水量,能够较好地满

15、足小麦生长后期对水分的需求,为其生长发育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试验结果表明,播量越少植株生命力逐渐增强,吸水能力提高,有利于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子粒脱水速率自然要慢一些。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3次重复采用D P 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每个播量的重复间产量三因素及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条件一致、试验结果准确。3次重复的平均结果见表3。5个处理通过新复极差多重比较,穗数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但3 0 0 k g/h m2和3 7 5 k g/h m2播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其它之间差异显著,说明播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公顷穗数变化较少;随着播量增加,穗粒数逐渐减少。播量7 5 k

16、g/h m2和1 5 0 k g/h m2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较低播量对穗粒数影响较小,其它播量差异显著;千粒重随着播量增加而逐渐减少,播量7 5 k g/h m2和1 5 0 k g/h m2、播量7 5 k g/h m2和3 0 0 k g/h m2、播量3 0 0 k g/h m2和3 7 5 k g/h m2之间相比较千粒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在一定播量范围内千粒重较为稳定;随着播量的增加,产量由低变高再变低。每个播量之间的产量除了1 5 0 k g/h m2和2 2 5 k g/h m2、7 5 k g/h m2和3 7 5 k g/h m2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其它处理均达显著水平

17、。据杜亚君研究,适期播种条件下,土壤肥力条件不足时,基本苗低于1 9 5万2 1 0万株k g/h m2,很难拿到合理的穗数,会严重影响产量。本试验播量1 5 0 k g/h m2、基本苗达到2 6 5.5万株/h m2、穗数5 5 2.0万穗/h m2,在中产田比较合理,其产量在5个处理中最高,达6 4 8 7.5 k g/h m2,实现了种子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目标。播量过低和过高对产量均有不利的影响。3 结论烟农5 1 5 8小麦在最佳播期内不同的播量生育期是一致的。同一调查时期叶片长与宽随着播量增加有逐渐减少趋势。同一播量,拔节期要比越冬前的叶片要短而宽。播量越少,单株分蘖和次生根越多

18、、枯叶率越低、株高越低,抗倒伏能力增强。随着播量的增加,构成小麦产量的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产量随播量增加由低到高再到低。播量1 5 0 k g/h m2是小麦中产田的最佳种植密度,产量最高达6 4 8 7.5 k g/h m2。在中产田推广宽幅精播技术比传统窄畦大垄播种方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2 1.8%。最佳播种量1 5 0 k g/h m2的宽幅精播技术比相邻地块的传统种植方式增产1 0 1 1.0 k g/h m2,增产率1 8.5%,这对牟平区小麦产量由中产变高产、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参考文献(略)(0 2 2)13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2期(总第5 3 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