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动态体系与法律行为交往中的信赖保护.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48020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态体系与法律行为交往中的信赖保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动态体系与法律行为交往中的信赖保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动态体系与法律行为交往中的信赖保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动态体系与法律行为交往中的信赖保护*德C.W.卡纳里斯*著 刘凯丽*译摘 要:W i l b u rg的“动态体系论”已被用于不同的方法论立场。作者分析了他的“动态体系”的特殊性:一方面,区别于单纯的论题学(T opi k),其并未放弃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体系观,放弃固定的事实构成,以个别案件为基础,“根据要素的数量和强度的共同作用”确定法律后果。文中对信赖保护的各种工具进行研究,以了解它们仅仅在论题学中穷尽或被具体化为固定的事实构成,或者说,具有“动态体系”的结构。首先,作者分析了信赖保护不是根据“动态体系”构建的类型:法律行为中的信赖保护、缔约过失责任的信赖保护、法律外观责任

2、(如善意取得、表见代理等)。其次,根据禁止矛盾行为与得权语词下的信赖责任类型,“动态体系”可以提供最佳的解释路径,如根据 德国民法典 第2 4 2条限制形式无效的案型。最后分析了信赖责任与法律行为理论之间的关系,并提倡双轨制。关键词:动态体系;信赖保护;法律行为971*本文收录在 当前和未来法律中的动态体系(D a sB e w egl i c h eSys t e mi mge l t e n d e nu n dk u n f t ige nR e c h t,Spr i nge r-V e r l ag,1 9 8 6S.1 0 3 1 1 6)一书中。此书缘于庆祝瓦尔特维尔伯格(W a

3、 l t e rW i l b u rg)生日的一场学术活动。在瓦尔特维尔伯格八十岁生日之时,格拉茨大学法学院与民法学院在1 9 8 5年6月举办了主题为“D a sB e w egl i c h eSys t e mi mge l t e n d e nu n dk u n f t ige nR e c h t(当前和未来法律中的动态体系)”的学术座谈会。因为学术座谈会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于是F r a n zByd l i n s i k,H e i n zK r ejc i,B e r n dS c h i l c h e r,V i k t o rS t e i n i nge r四

4、人决定将座谈会的稿件稍加修改并补充一些额外的稿件,结集出版成此书,以纪念瓦尔特维尔伯格在“动态体系”理论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本书共收录了包括此篇文章在内的1 9篇关于“动态体系”的文章及一篇讨论报告。此书对于“动态体系”的研究者或有助益。本论文的翻译得到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迟洪鑫、科隆大学法学博士生肖伟、刘昶,上海交通大学民商法博士生白雪,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生谈天,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陈以珏、南京大学民商法博士生杨鸿雁,波恩大学法学博士生李昶的指正,在此表示感谢。也特别感谢中南财经大学李昊教授的译文推荐与翻译过程中的建议与斧正。C.W.卡纳里斯(C l a u s-W i l h

5、 e l mC a n a r i s,1 9 3 7年7月1日2 0 2 1年3月5日),德国民法学者,师承卡尔拉伦茨。卡纳里斯才华横溢,著作等身。根据慕尼黑大学官网(详情见h t tps:/w w w.ju r a.u n i-m u e n c h e n.d e/pe r s o n e n/c/c a n a r i s_c l a u s_w i l h e l/pu b l i k a t i o n e n_c w c/i n d e x.h t m l,最后访问时间2 0 2 3年7月1 6日)整理公布的卡纳里斯的生平与著作,其著有专著1 6本、文章以及合著共1 7 9篇、判

6、决注释计4 2篇。国内对于C.W.卡纳里斯的介绍可详见 德 斯蒂芬格伦德曼,卡尔里森胡贝尔:2 0世纪私法学大师,周万里译,商务印书馆2 0 2 2年版。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一我的主题非常宽泛,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先说几句,以便限定和明确讨论的对象。其不仅涉及“动态体系论”的特点,还包括“信赖保护”概念的适用范围。1.W i l b u rg的“动态体系论”已被用于不同的方法论立场。*所熟知的是,V i e h w eg认为这是他所声称的法学论题术结构的证据。1然而,正如我在其他地方详细解释的那样,2这并没有正确理解W i l b u rg的思想。单纯的论题学(T opi k)是由各种各样的或

7、多或少任意的观点并列创造的 而论题(t opo i)本身 没有约束性的划定,并放弃任何体系的形成。与此相反,W i l b u rg强调要求有“清晰的观点”,并明确反对单纯的公平导向,因为它缺乏“原则性”。3他并非偶然将自己的思想描述为一个“体系”,尽管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这符合W i l b u rg自己的教义学工作。其并不局限于编纂单纯的论题目录,而是以此为特征,阐述了一些标准,或如W i l b u rg所说,要素(E l e m e n t e)作为指导原则,然后从它们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法律后果。另一方面,简单地将体系的动态性与它的开放性相提并论也过于狭隘,例如E ngi s c h和L

8、a r e n z的做法。4这样的观点基本上是将W i l b u rg的构想作为通行的体系观,从而忽略了其思想的特殊性。因为法律体系是开放的,这是今天普遍承认的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5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点:法律体系对新的见解是开放的,因为法律知识的进程永远不会结束;法律体系对新的规范和评价的渗入是开放的,因为通过立法者、判例与法学家的法律续造是不断进行的。很明显,W i l b u rg的思想比这更多、更不同。只有从他高度多样化的思想中,才能看到“动态体系”的特征,但也能从中看到与其他形式的体系观的共同特征。6那么,他的“动态体系”的特殊性是什么呢?一方面,其将决定性的标准限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

9、围内,不能被特别地(a dh o c)扩大 这是与论题学的区别;另一方面,放弃固定的事实构成,以个别案件为基础,“根据要素的数量和强度的共同作用”7确定法律后果 这区别于传统的体系观。因此,在下文中,我将对信赖保护的各种工具进行研究,以了解它们仅仅在论题学中穷尽或被具体化为固定的事实构成,或者说,在这两极之间,所具有“动态体系”的结构。2.其次,还应该就“信赖保护”专题的适用范围做一个简短的引论。我在两点上对此持狭081南大法学 2 0 2 3年第5期(总第2 1期)*1234567译者注:在瓦尔特维尔伯格(W a l t e rW i l b u rg)成为格拉兹大学的校长时,他发表了就职演

10、说“E n t w i c k l u nge i n e sB e w egl i c h e nSys t e m s i mb rge r l i c h e nR e c h t”,描绘了他基本的方法论信条。此文已经翻译为中文:详情见李昊:私法领域内动态系统的发展,载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 0 1 5年第4期。Vgl.V i e h w e g,T opi ku n dJ u r i spr u d e n z5(1 9 7 4)7 2f f.Vgl.C a n a r i s,Sys t e m d e n k e nu n dSys t e m b egr i f f i nd

11、 e rJ u r i spr u d e n z2(1 9 8 3)7 6f;e b e n s oz.B.B y d l i n s k i,J u r i s t i s c h eM e t h o d e n l e h r eu n dR e c h t s b egr i f f(1 9 8 2)5 3 3.Vgl.W i l b u r g,E n t w i c k l u nge i n e s b e w egl i c h e nSys t e m s i mb rge r l i c h e nR e c h t(1 9 5 0)4,6,2 2.Vgl.E n g i

12、 s c h,S t u d i u mG e n e r a l e1 0(1 9 5 7)1 8 8;L a r e n z,J u S1 9 6 5,3 7 9.Vgl.C a n a r i s,Sys t e m d e n k e n 6 1 f f.;L a r e n z,M e t h o d e n l e h r ed e rR e c h t s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5(1 9 8 3)4 6 7f f.;F i k e n t s c h e r,M e t h o d e nd e sR e c h t s(1 9 7 7)1 1 2f

13、f.;W e i n b e r g e r,b e rd i eO f f e n h e i td e s r e c h t l i c h e nN o r m e n sys t e m s,2.W i l b u r g-F S(1 9 7 5)4 3 9f f.Vgl.d a z un h e rC a n a r i s,Sys t e m d e n k e n8 0f.Vgl.W i l b u r g,A c P1 6 3(1 9 6 3)3 4 7.义的看法:第一,我将只谈德国法律,而不是奥地利法律;因为尽管我曾有幸成为格拉茨大学法学院的一员,但我觉得没有资格谈后者;第

14、二,我将只谈现行法律,而排除基于立法论用动态体系的模型塑造信赖保护的可能性。此外,我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话题;我不会局限于我所提及的信赖责任的案例,而是根据这个话题的措辞,也将简要地谈谈信赖保护的其他构成要件。二我现在首先谈谈那些领域 在此信赖保护不是根据“动态体系”的方法构建的。1.这正要从法律行为理论领域开始。它绝不仅仅由自我决定原则主导,还受到信赖保护思想的影响。这首先体现在客观或规范性解释原则中。8根据这一原则,一项有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原则上其内容是意思表示相对人合理地附加给它的。这只能通过信赖保护的思想来合法化,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根据“误载不害真意”原则,如果另一方正确理解,即不

15、信赖客观含义,那么不是客观含义而是主观意图的含义才是决定性的。如果不仅是内容,而且意思表示的存在原则上也根据意思表示相对人的(客观)理解的可能性来确定,并相应地免除将表示意识作为意思表示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这种具体的法律行为的信赖保护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这确实是今天的主流学说所做的,9它主要受到了Byd l i n s k i的影响,同时联邦最高法院也遵循了它。1 0我仍然认为这是错误的,首先是因为一个 在我看来甚至是特别有代表性的 缺乏表示意识的案型,即戏谑意思表示,在 德国民法典 第1 1 8条中被归类为无效,1 1但我不想在这里更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只是想说在法律行为理论的框架内信赖保护又

16、被扩大了一块。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高估这种信赖保护形式的保护范围。通过 德国民法典 第1 1 9条第1款,因内容错误而提出的撤销,它可以简化为根据 德国民法典 第1 2 2条来赔偿消极利益的义务;这无可争议地也适用于对缺乏表示意识的情况,据此,关于其教义学分类的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实际意义。然而,不能误判的是,根据 德国民法典 第1 2 1条撤销必须在意识到错误后及时地提出,而且判例法在这方面倾向于严格要求。因此,通过及时地撤销请求而产生的临时拘束力,以及对信赖损害进行赔偿的义务,是德国法律在意思瑕疵情况下信赖保护的常规手段。根据 德国民法典 第1 2 3条第2款,只有在意思表示相对人无

17、法意识到第三方的恶意欺诈时,才存在没有撤销可能的意思表示拘束,即最终的履行责任。如果现在问及这一规定与“动态体系”的关系,就会立即发现这与现行法不一致。这是因为 德国民法典 中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不是“动态的”,而是规定在“固定的”事实构成中。然而,值得研究的是,在我今天看来仍处于论题学阶段的客观解释原则,是否可以以“动态体系”的形式呈现。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这将远远超出信赖保护的主题,因此在此不做深究。181动态体系与法律行为交往中的信赖保护891 01 1Vgl.d a z uz.B.F l u m e,A l lg.T e i l d e sB rge r l.R e c h t s3(

18、1 9 7 9)1 6,3;L a r e n z,A l lgT e i l d e sd e u t s c h e nB rge r lR e c h t s6(1 9 8 3)1 9;M e d i c u s,A l lgT e i l d e sB G B 2(1 9 8 5)2 42.Vgl.z.B.L a r e n za a O(F N8)1 9;M e d i c u sa a O(F N8)4 0;B y d l i n s k i,J Z1 9 7 5,1f f.;M n c hK o mm-K r a m e r2(1 9 8 4)1 1 9R z 7 9f f.Vg

19、l.B GH Z9 1,3 2 4.Vgl.C a n a r i s,N J W1 9 8 4,2 2 8 1;e i nge h e n d eE r r t e r u ngi n:D i e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i md e u t s c h e nP r i v a t r e c h t(1 9 7 1,u n v e r n d e r t e rN e u d r u c k1 9 8 1)4 2 7f.u n d5 4 8f f.2.从 德国民法典 第1 2 2条到缔约过失责任只是一小步。后者在德国法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展成为一个信

20、赖保护的一般条款。最初,它只用于处理错误地相信合同有效性的情况 比如,在另一方当事人有过错地隐瞒分歧时。1 2今天,它的轮廓几乎无法辨认。例如,联邦法院以非常宽泛的方式使用它,用来保护对成立公共有限合伙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中虚假陈述的信赖。1 3同时,缔约过失责任在公司买卖中也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该案中,联邦法院推导出关于公司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信息的责任,1 4并且 值得一提的是 甚至将缔约过失责任扩大为解除和减价的请求权基础。1 5尽管我认为后者是错误的,1 6但在法律行为交往中发展全面的关于消极利益的信赖责任,这一趋势是值得赞同的。因此,到目前为止,以不同解决方式的事实构成应该在这里得出;1 7

21、我在这里首先想到了虚假信息的信赖责任,判例法仍然试图通过拟制默示订立的信息合同来处理这种责任,以及前雇主对新雇主的虚假雇员推荐信的责任,传统观点错误地认为这种责任最多只能通过侵权法这种相当不充分的手段来涵盖。尽管如此,在方法论上,我们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们已经成功地发展了缔约过失的案例组,1 8但实践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仍待解决,即何时属于义务违反和过错仍有待于教义学的阐述;这尤其适用于告知义务的标准问题。在我看来,我们仍然在单纯的论题学领域中前进,离“动态体系”的发展还很遥远,事实上,我对是否有可能实现这样的体系表示怀疑,因为义务违反和过错是典型的一般条款,在其中,“动态体系”所要

22、求的对解决标准的限制似乎是不可能的。3.第三种所谓信赖保护的经典工具是“权利外观”理论。其最初的适用范围是善意取得。这在 德国民法典 第8 9 2条以下、第9 3 2条以下、第2 3 6 6条以及 商法典 第3 6 6条中根据体系规定了固定的事实构成,因此并没有为“动态体系”提供任何现行法。尽管尊敬的受庆贺者也为关于发展此种体系的问题努力,并建议用损害赔偿法的工具取代传统的物权法解决方案,1 9但这样的道路充其量只是可行的立法论,还不能被现行有效的德国法律所采纳。在人们称之为“权利外观责任”的事实构成中,更可能存在“动态体系”的空间。正如在外观保护的所有情形下,其法律后果是,信赖方被置于这样一

23、种地位,即法律外观与法律现实相符;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他拥有履行请求权,而不仅仅是像 德国民法典 第1 2 2条或缔约过失责任规定的信赖损害请求权,也就是说,给予“积极”的而不仅仅是“消极”的信赖保护。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表见代理,但还有许多其他情况,有些是明文规定,有些是不成文的,都属于这一背景范畴。这些现在是否展现出“动态体系”?我认为不是。虽然外观责任非常接近于这样的体系,因为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正如稍后将显示的那样,它是基于各个标准的不同权重,但法律后281南大法学 2 0 2 3年第5期(总第2 1期)1 21 31 41 51 61 71 81 9G r u n d l ege n

24、dR G Z1 0 4,2 6 5;k r i t i s c hd a z uz.B.F l u m ea a O(F N8)3 4,5.Vgl.z.B.B GH Z7 1,2 8 4,2 8 7 f;7 2,3 8 2,3 8 4 f;7 4,1 0 3,1 0 8 f;7 6,2 3 1,2 3 3;7 7,1 7 2,1 7 5 f.Vgl.z.B.B GH Z6 9,5 3;B GHi nN J W1 9 7 0,6 5 3;WM1 9 7 4,5 1;N J W1 9 7 7,1 5 3 8;Z I P1 9 8 0,5 4 9.Vgl.v o r a l l e mB GH Z6

25、 9,5 3,5 7f;B GHi nZ I P1 9 8 0,5 4 9,5 5 0.Vgl.C a n a r i s,Z G R1 9 8 2,4 1 6f f.Vgl.d a z uu n dz u mf o lge n d e ne i nge h e n dC a n a r i s,2.L a r e n z-F S(1 9 8 3)9 0f f.Vgl.e i nge h e n dM e d i c u s,G u t a c h t e nu n dV o r s c h l ge z u r b e r a r b e i t u ngd e s S c h u l d

26、r e c h t s I(1 9 8 1)4 8 7f f.Vgl.W i l b u r g,B a l t l-F S(1 9 7 8)5 5 7f f.,i n s b e s o n d e r e5 6 8f f.果并不是来自它们的动态式相互作用,而是来自固定的事实构成。在我看来,其基本的事实构成是承担有意识制造权利外观的担保义务。2 0主要的成文法例子是 德国民法典 第4 0 5条;根据该条款,就虚假交易出具证书的债务人应对善意的受让人负有履约的责任。不成文的主要例子是容忍代理,根据这个例子,如果委托人允许一个无权代理人作为他的代理人而不提出异议,那么如果善意的第三方有权从他的行

27、为中得出有代理权的结论,那么他就有责任履行。然而,将其理解为一个基于法律行为的代理权案型来处理,显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2 1任何一个分析过相关案件材料的人都知道,这对于正常案件来说是错误的。2 2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将委托人的行为理解为,通过法律行为授予第三方可推断的外部授权,而应理解为,据称是在过去某个时候他以宣示的方式授予的内部授权。然而,宣示性的表示不是一项法律行为,因为它不包含效力规则,因此,只剩下诉诸信赖责任,而信赖责任的主要适用领域正是宣示性的表示。如果表示者不知道他所做的外观与法律现实相矛盾,额外的责任标准就很重要。在我看来,这在于对外宣布的法律行为是决定第三方的法律行为的

28、基础,2 3因此产生了更高的交往保护需求。这方面的例子有 错误地认为它是存在的 公开的内部授权,虚假合伙理论和可转让票据中的抗辩切断。减弱“强度”的归责在这里通过提高“强度”的交往保护需求得到了补偿。虽然这符合“动态体系”的基本理念,但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法律后果的形成并不取决于个别情况,而是普遍固定。当表示者不仅不知道自己设置外观,而且甚至根本不知自己的行为,即没有表示意识,就达到了外观责任的最后阶段。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所谓的表见授权,它与容忍授权和 德国民法典 第1 7 1条以下法律规定的事实构成不同,因为本人对无权代理人的出现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虽然在民法中根据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则,

29、只存在消极利益的责任,但在商法中根据外观责任的规则,存在履行责任,2 4而没有根据 德国民法典 第1 1 9条提出撤销的可能,如同缺乏表示意识的通常情况。这样做的原因是在商业交易中增强的保护需求,以及将特殊的商业组织风险归于商业企业的所有者。在这里,一个“要素”取代了另一个,但存在固定的而非动态的构成要件。只是应顺便提一下,在我看来,关于商业确认书的规则也属于这种情况。Byd l i n s k i对德国法律中的这个制度的批评,我并不同意。2 5我已经在我的商法教科书中详细解释了这一点,并对确认书的不同实际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 6我不想在这里深入探讨,因为这与“动态体系”的话题没有直接关系

30、。381动态体系与法律行为交往中的信赖保护2 02 12 22 32 42 52 6Vgl.C a n a r i s,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2 8 1 0 6.R epr s e n t a t i ve t w aF l u m ea a O(F N8)4 9,3.Vgl.s c h o nW e l l s p a c h e r,D a sV e r t r a u e na u f u e r eT a t b e s t n d ei mb rge r l i c h e nR e c h t(1 9 0 6)9 7,u n dK r a

31、u s e,S c h w e ige ni m R e c h t s v e r k e h r(1 9 3 3)1 3 9f;vgl.i m b r ige ne i nge h e n dC a n a r i s,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4 0f f.m w N w.Vgl.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1 0 7 1 3 2.Vgl.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4 8f f.u n d1 9 1f f.m w N w;d i egl e i c h eD i f f e r

32、 e n z i e r u ngv e r t r e t e nz.B.L a r e n za a O(F N8)3 3Iam i tF N1 6;M e d i c u sa a O(F N8)5 8I;f rE r f l l u ngs h a f t u nga u c hi mb rge r l i c h e nR e c h t d agege nz.B.H b n e rA l lgT e i l d e sB rge r l i c h e nG e s e t z b u c h s(1 9 8 5)4 7A4.Vgl.B y d l i n s k i,P r i

33、v a t a u t o n o m i eu n do bje k t i v eG r u n d l age nd e sv e rpf l i c h t e n d e nR e c h t sge s c h f t s(1 9 6 7)1 9 4f f.;d e r s e l b e,F l u m e-F SI(1 9 7 8)3 4 2f f.;i h mf o lge n dH mm e r l e-W n s c h,H a n d e l s r e c h t3(1 9 7 9)2ID4;M n c hK o mm-K r a m e r2(1 9 8 4)1 5

34、 1R z 1 9.Vgl.C a p e l l e-C a n a r i s,H a n d e l s r e c h t2 0(1 9 8 5)2 3.三现在来到了这样的信赖责任领域,在此我深信“动态体系”是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这些是我在根据禁止矛盾行为与得权(E r w i r k u ng)的信赖责任的关键词语下总结的案例。2 7这不涉及权利外观保护,因为缺少客观的外观构成要件,也就是说,客观的评估者可以认识到真实的法律状况。此外,与大多数外观责任案件不同的是,它不涉及第三方保护,而关系到相对方保护,即不是对信赖所谓存在于他人之间的法律状况 代理权、公司、汇票义务 的第三方的保护

35、,而是对参与有缺陷法律行为一方的保护。法院判例用权利滥用抗辩的应急办法来克服这个问题,当一方当事人“援引”法律行为瑕疵,即例如排除其无效性。1.典型的是通过 德国民法典 第2 4 2条限制形式无效的著名判例。鉴于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评价标准的模糊性,所有在此提出固定事实构成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但是对法院判决材料和实质问题的仔细分析表明,我们不必无奈承认,即此处不可能对个案超出论题式论证。相反,判决要点可以被浓缩为一个“动态体系”。然而,正如S c h i l c h e r所正确指出的,2 8即使是这样一个体系也不能没有“基础评价”。这一方面在于信赖保护的原则,另一方面在于可归责性原则:

36、这涉及保护一方当事人对合同有效性的信赖和将出现的情况归责于另一方当事人。同时,这种“基础评价”还不够。相反,现在开始“根据数量和强度”对各个要素进行权衡。2 9因此,尽管缺乏形式,但如果另一方知道并从一开始就考虑其后来的主张,那么信赖形式有效性的一方就有履行请求权;这种故意(d o l u spr a e t e r i t u s)是非常严重的,以至于信赖方不需要特殊要件。另一方面,如果信赖状况比重较大,一个非常弱的归责要素,例如仅仅是导致形式缺陷,就已足够。更应重点考虑的是,如果信赖方以“影响生计”的方式为合同的有效性做了准备,例如,放弃他的出租房,搬进所购买的房子,以及由此带来的所有物质

37、和非物质后果,情况就更是如此。这也说明了另一个因素的重要性。这在于“一般”的补救措施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保护;例如,买卖合同在形式上无效的情况下,如果房屋买主的信赖投资仅限于他支付了购买价款的首付款并为此目的进行了贷款,那么他直接提出不当得利和缔约过失责任即可。此外,还有其他的标准。显然,形式目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比起方式规定本身未被遵守,若瑕疵仅在于未满足某种特定要求,如日期要求,那我们更容易放宽其形式要求。*在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援引形式瑕疵的人若已经通过合同获得了好处,尽管合同无效,但他现在仍可以保留这种好处。例如,一方在形式瑕疵481南大法学 2 0

38、2 3年第5期(总第2 1期)2 72 82 9*Vgl.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2 8 7 4 1 0.Vgl.S c h i l c h e r,T h e o r i ed e rs o z i a l e nS c h a d e n s v e r t e i l u ng(1 9 7 7)2 0 4;i h mf o lge n dB y d l i n s k i,M e t h o d e n l e h r e5 3 1.Vgl.z u mf o lge n d e nn h e r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39、 u ng2 8 8f f.,i n s b e s o n d e r e3 0 1f f.译者注:为帮助理解,译者试举两个案件进行比较:案件1:法律规定书面方式,双方根本没有遵守这个方式,也即,根本没有遵守这个法律规定。问:是否要忽略方式规定,保护信赖方?案件2:法律规定书面方式,并要求标注日期。双方订立了书面合同,但忘记标注日期。甲主张方式瑕疵,乙主张继续履行。问:是否要忽略日期规定,保护信赖方乙。作者认为比起(a l s)案件1(根本没有遵守方式规定)的情况,在案件2,更容易放宽对形式的要求。的情况下为他的一个商业伙伴的贷款提供保证,通过商业伙伴在此期间的重整收回了自己的借款 也许甚至

40、是从贷款资金中(获得)但是在商业伙伴随后破产的情况下,他现在援引形式上的瑕疵,即使他自己要对此也有过错。*2.形式瑕疵只是部分。这个问题以类似的方式出现在所有其他无效的理由中。3 0因此,也会出现同样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影响生计”的信赖投入范围和获利思想在任何地方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使在违反法律禁止或善良风俗的情况下,联邦法院也拒绝了对无效性的“援引”。3 1所以,它是一个统一的法律制度。因此,J.S c h m i d t在S t a u d i nge r评注中单独讨论各个无效性规范的问题是荒谬的;3 2这不仅在表述上对使用者是一种苛求,而且在教义学上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掩盖了问题和解

41、决要点的统一性。相比之下,“动态体系”的思想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呈现它们。在这方面,无论是在权利滥用抗辩框架内,以判例法的名义包装其解决方案,还是像我一样倾向于使用信赖责任制度,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不是关于滥用“实际”存在的权利或法律地位,而是事实上关于履行请求权的理由。3.即使在无效合同的案型下,也未穷尽这个问题。建议的解决模式也可以适用于,例如,关于合同内容、集体协议和法律的虚假宣示性表示。我当时试图为德国法律展示这一点,3 3而Byd l i n s k i则跟随我为奥地利法律展示这一点。3 4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雇主错误地解释了企业或劳资协议中的退休规定,从而错误地激发了雇员的信赖,认为他或她

42、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将会享受这一规定。在这里,就雇员而言,“实际存在”信赖投资的可能性较大 无论是他放弃购买人寿保险,还是不转到另一个有真正适用于他的退休安排的雇主,或者进行较低的储蓄等等。因为(而且只要)错误的解释是由雇主造成的,如果错误被发现得太晚,人们原则上要给雇员一个相应的履行请求权。相反,如果错误的解释只涉及雇主现有的解约通知的时间,而雇员没有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做安排,则必须做出不同的决定。4.现在来到了最后一组特别棘手的案件。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假定,信赖的人不知道真实的法律状况。但是,如果他在这方面是恶意的,例如对形式上的缺陷有所了解,该如何判定?从信赖理论的角度来看,答案似乎很明显:他

43、不受保护,因为他没有信赖或至少不应信赖。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们不能只信赖某种法律状况的存在,还要信赖对方自愿遵守的意愿。反对意见认为,保证这一点的正确方法是签订合同,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它不符合事实的可能性,因此也是不现实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保留自愿性或排除法律请求权的对雇员的养老金承诺。在这里,联邦劳工法院使用了 在方法上是完全不值得一提的 把承诺重新归类为保留撤销权的合581动态体系与法律行为交往中的信赖保护*3 03 13 23 33 4译者注:可以设想如下案例:甲的商业伙伴乙 向第三人丙 借款,甲为其提供保证,但因方式瑕疵而无效。在此期间,因乙重整,甲收回自己

44、向乙提供的借款(甚至可能就是来自乙向丙借款所得资金)。后乙最终还是破产,甲现在主张 甲丙间的保证合同有 方式瑕疵,尽管其自己因过错造成该瑕疵。甲可以保留获得的好处,即在重整时获得的清偿,但是不能主张担保合同的无效。)Vgl.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2 6 7m.N.w.i nF N6s o w i e3 1 1f f.Vgl.z.B.B GH Z5 3,1 5 2,1 5 8f f.z u rG e s e t z e s w i d r igk e i t;B GHi nN J W1 9 8 1,1 4 3 9,1 4 4 0z u rS i t t

45、e n w i d r igk e i t.Vgl.S t a u d i n g e r-J.S c h m i d t1 2(1 9 8 3)2 4 2R z 1 6 8f f.u n dd a z uz.B.R z 4 1 1,4 3 0u n d5 5 8.Vgl.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3 3 6f f.Vgl.B y d l i n s k i,Z A S1 9 7 6,1 3 2f f.同承诺的把戏,然后检查撤销的合理性。3 5相反,它是正确的,这涉及根据禁止矛盾行为或得权(E r w i r k u ng)的信赖责任;3 6因为雇员自然信

46、赖雇主会坚持他的承诺 即使这不是一个法律行为 除非有特殊的原因要撤销,在有疑问的情况下,他已经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为这个承诺做了部分安排,他没有事实或甚至法律上的可能性来实现承诺的合同约束力。联邦宪法法院在考虑联邦劳工法院在本案中追求的法律续造是否符合基本法的问题时,也明确提到了信赖的概念。3 7在我看来,在绝大多数文献中不被认可的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农场转让承诺的判决和有争议的“皇家商人”3 8案件是沿着同样的思路。这里的问题也是在“实际存在”的处置和同时不可能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对另一方当事人自愿履行意愿的信赖。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不能在此深入探讨,因此只想强调,“动态体系”的灵活性也足以涵盖这些情况

47、:对另一方自愿履行意愿的信赖取代了对所谓现有法律状况的信赖,而作为对这种信赖因素削弱的补偿,又增加了合同履行的不可能性和存在于其中的对基于私人自治的协商自由的限制。四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我已经概述了实质问题。最后,我必须简要地谈谈一个教义学的分类问题,因为这也与“动态体系”的主题有关。这也涉及信赖责任与法律行为理论之间的关系。我坚持信赖责任在教义学层面的独立性,即双轨制,3 9而Byd l i n s k i则想在以“动态体系”理念为支撑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只接受一个唯一的制度。4 0他甚至将宣示性表示的约束性 他也将其与意思表示截然区分开来 建立在与有关法律行为成立效力(而且也是不成文的

48、)法律规则的类比之上。4 1在这里,尽管在原则上和大多数细节上都达成了一致,但我们的道路却有分歧。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消弭了“自愿约束”与“法律责任”之间的根本区别,并否定了法律行为“国王般的”特殊地位。法律行为的本质是,它是一种效力规则:命令应由(i t au s e s t o)当事人宣布,只是声明性地赋予了法律规则权限,或者 更准确地说 将自己限制在对当事人设定的规则的单纯认可中。4 2因此,法律行为的约束力不是基于信赖思想,4 3而是基于私人自治的原则,也就是说,用F l u m的话来说,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决定法律关系的原则”。4 4相反,在有关信赖责任案件中,约束的产生并不是通

49、过有关当事人的一个效力规则,而是完全凭借客观法律。我认为在这里进行类比是没有依据的,因为缺乏必要的事实构成的“法律相681南大法学 2 0 2 3年第5期(总第2 1期)3 53 63 73 83 94 04 14 24 34 4Vgl.B A GA PN r 1 8,5 4,5 5,8 0,8 4,8 6,9 6,9 7,1 0 3,1 2 7,1 2 9z u2 4 2B G BR u h ege h a l t.Vgl.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3 9 7f f.Vgl.B V e r f G E6 5,1 9 6,2 1 4.Vgl.d a z u

50、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3 5 8f f.b z w3 5 4f f.Vgl.V e r t r a u e n s h a f t u ng4 1 2f f.u n d4 2 4f f.Vgl.B y d l i n s ki,Z A S1 9 7 6,1 3 6f f.Vgl.B y d l i n s k i,Z A S1 9 7 6,1 3 6b e i F N9 5au n d1 3 7F N9 7s o w i eM e t h o d e n l e h r e5 4 0.Vgl.d a z un h e rC a n a r i s,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