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段进访谈.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48384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段进访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段进访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段进访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段进访谈Interview with DUAN JinWA您曾经师从天津大学彭一刚院士、东南大学齐康院士,两位都是重要的建筑大家,我们注意到,您也曾经主持了一些非常好的建筑实践。您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从自然村镇人手对建筑群落形态进行研究,由此产生了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志趣,哪些因素影响了您的学术发展,形成了这样的转变?段进本科我学的是建筑学,并非常喜爱这个专业,尤其喜欢设计课。1 9 8 2 年读硕士研究生时,仍然选择了建筑设计与理论方向,师从彭一刚院士。读研期间,彭老师正在写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因此我的硕士论文选题是“自然村镇景观”,收集传统村镇聚落景观资料,论文的内容是研究未经规划而自

2、然逐步形成的村镇布局结构和整体风貌。当时还没有大数据等技术,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写论文期间,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通过对我国自然村镇景观实地调查的亲身感受、拍照及收集资料、访谈、记录等,对我国各具特色的村镇景观和形式有了深刻认知和特殊兴趣,这让我常常思考城镇的产生与发展是否需要建筑师与规划师?用理论的话来说,就是对城市与建筑群体形态的自组织发展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我学术研究真正转向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城市规划学家、教育家沈玉麟先生。沈先生是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与城市规划系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开拓者之一。我们那个年代,本科是大建筑学,不分规划与建筑。规划课上,沈先生不断地讲城市规划在改善人居环境方

3、面所发挥的作用,并强调城市发展还有很多规律有待研究。受沈先生的启发,我曾多次问他,可否从建筑设计转向城市规划,沈先生就一直鼓励我,并多次给予指导。1985年我硕士毕业后经彭一刚院士推荐来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工作,1987年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齐康院士。齐先生经常提醒我们:“不研究城市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强调建筑师的眼光不应仅局限在建筑单体本身,而应站在城市的宏观角度来考虑建筑问题,同时我参加了研究所的多个城镇研究课题,进一步认识到城镇整体的重要性。所有这些因素促使我坚定了信念,重点转向了城市空间发展研究。WA在您1 9 9 9 年出版的著作城市空间发展论中,提出空间形

4、态是作为社会行动与经济关系的结果同时对城市系统产生的反馈,并且强调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参与决策的城市建设,可以说是预言、预行了当下的学科交又。当时的这种思考与您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教育背景有怎样的关联?段进关于提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一城镇空间发展研究,进而演变为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一级学科发展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主要得益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得到了齐院士、还有比利时联合培养导师鲁汶大学的汉屋修(HVerschure)教授以及副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沈道齐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使我对国际上的理论发展、城市化研究、区域问题研究、城市

5、形态研究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了较全面和系统的认知,实现了跨学科的纵向、横向连贯的学习。另外,在读博期间协助齐院士进行我国建筑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也使我有机会多次求教于项目负责人吴良镛院士,以及周干峙院士、陶松龄教授、董鉴泓教授、赵炳时教授、崔功豪教授等,非常感谢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优良传统的熏陶,也离不开多位名师的指点和帮助。我从建筑设计的视角转向城市设计与规划,对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深人,逐步形成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空间基因传承:段进WA您提到过城市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在设计之前就要对

6、城市问题作出诊断,请问您对城市问题进行诊断的方法是什么?现在常见的“城市体检”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诊断么?对于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遵循怎样的解题思路?段进提出问题为导向型的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当前城市设计方法中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强调城市设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城市设计应是分层次、分类型、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方法与深度的设计。教条的模式是不可取的,例如,总体城市设计不等同于“城市全面整体的设计”,不是在对各种要素分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加权综合就能得出城市形态的终极蓝图。在实践中按此思路进行设计与控制,往往难以实施,问题导向型城市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城市体检是一项检查城市规划与建设

7、实施情况的工作,包含了查找城市发展的不足和问题,也包含了对城市发展目标和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但它和具体的问题导向型规划设计还是不同的。问题导向型城市设计方法是结合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解析现状,预判发展趋势,梳理城市总规及相关规划的遗漏与不足,寻找总体系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前提上就保证了规划设计的现实性;在主要问题明确后,就开展专题研究,并通过与其他相关规划的互动衔接、管理部门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城市整体层面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筛选出涉及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然后以主要问题为靶向,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形成落地可行且能解决问题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

8、形成导控图则进行控制或细化设计进行实施。WA您将空间基因描述为“具体城市中空间一自然一人文”互动和谐关系的空间呈现”,是城市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长期互动契合的产物。请问您如何理解其中的“互动”关系?在城市实践中,空间基因如何发挥作用助力解决中国城市文脉断裂在内的严重问题?您在实践中将空间基因理论应用于雄安新区、长三角示范区等国家战略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段进首先是我们怎样认识城市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对此,很长时间以来存在两种片面认知:一种认为只要营造一个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就能“筑巢引凤”引来人流和产业,带来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事实证明虽然有完美的建筑与城市景观,以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但

9、遗憾仍然是“空城”甚至是“鬼城”的状态;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城市空间只是社会经济过程中的简单投影,是落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空间落地,“空间犹如一张白纸,规划师可以描绘最美的蓝图”。这两种认知误区,都机械地看待城市空间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导致城市无序扩张、城市规划管理失效、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两种误区的共同点是认为城市空间是完全被动的,是被设计出来的。实际上,城市空间并不是“设计”出来的。我在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中系统提出,城市空间是“空间一自然一人文”互动的结果,由多种深层结构共同作用、交织形成。有环境差异,比如山脚的城市和水边的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很不一样;也有文化差异,欧洲

10、能把墓地建在社区里,在中国就不行;还存在制度差异,埃及开罗曾规定,只要房子不完全竣工就可以不交税,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房屋不完工,从开罗路上经过可以看到城市界面的特殊景象。不同成因的城市空间,带来各具特色、干姿百态的城市面貌。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空间一旦形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生活等都有反馈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未来空间发展的规律,这就是空间的能动性。我们在创造空间,空间也在改变我们。这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互动”关系。DUAN Jinandthe SpaceGene Inhertiance空间互动论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经济、生态到空间形态的整体性观点。它认为,空间绝不是意识形态的附庸

11、或是社会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简单投影,而是既作为社会行动与关系的结果,同时又对其他城市系统具有整合效用和制约力。空间本身参与了演化并发挥了作用。具体城市中承载着“空间一自然一人文”互动和谐关系的空间组合模式,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长期互动契合的产物,我们称之为空间基因。中国城市文脉断裂问题严重,除保护制度、重视程度、技术方法、建设性破坏等原因之外,一直以来以建成环境遗产保护、符号复制或形态模仿方式进行的城市文脉传承,忽视了对空间基因的关注,导致即使存“物”,也失“脉”。空间基因将研究视角从物质空间的“建成形式”转向其背后的“深层结构”,建构了一种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认知:城市建设发展中

12、实现文脉传承的关键并不是对历史形式、符号本身的保护或复制,而是空间要素地域性组合模式及其内在生成机理的延续,由此形成形态组织与场所营造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历史文脉传承与面向未来发展的共赢,才能真正地避免未来的城市发展除了有不同的古迹之外,新城都“干城一面”的状况。空间基因可为城市设计的中国智慧提供演绎框架一一在城市空间形塑过程中,通过在地性空间基因的深人挖掘和分析,延续空间要素的稳定组织关系,彰显城市特色的标识,传播空间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实现城市文脉的有效传承。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干年大计、国家大事。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中要求,“坚持保护

1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的建筑风貌,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要注重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为具体落实雄安新区发展目标的相关要求,2 0 1 7 年起,我带领团队相继参与了雄安新区规划工作营、起步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城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风貌设计等系列工程,其间通过空间基因研究,探讨了中华文脉在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中传承发展的可能性。我们通过中外营城方式的比较研究,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来审视中华传统营城理念和空间基因在当代的传承和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研究了“天人合一”“以器显礼”“因天时就地利”“规范中有灵

14、动”等具有中国智慧的营城思想,提取了“山川定位”“方正形制”“中轴对称”“街巷里坊”等具有时代传承价值的优秀中华营城的空间基因,并与华北平原临白洋淀地区的特有环境相结合,提取了“高台组团低地系统”的城水关系基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雄安新区起步区框架确定提供了科学支撑。“一方城、两轴线”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空间组合关系,被复现于雄安新区规划设计方案之中,使雄安新区在保持现代性的同时,拥有了一张庄重大气的“中国脸”。作为“十四五”国家重大战略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需要解决“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其中,形成共识、彰显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特色也是重要内容。一体化示范区是江南水乡空间

15、和人文特质的集中承载区,有7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1 6 片省级以上历史风貌保护区,且该区域同属于江南文化圈。我们认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更为重要的是传承空间基因,在总体布局规划上延续江南水乡空间肌理,形成“河湖田镇村”融合共生的水乡单元,强化城乡整体风貌设计,加强对建筑形态和色彩的引导。最终,我们提出并规划设计了水乡客厅。WA您是国内最早对“空间句法”进行深人研究的学者,也与比尔希利尔本人有深人广泛的合作,您的空间基因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均广受赞誉,您如何看待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与问题,它们所关注的问题域、识别问题的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的思路,有哪些

16、异同?段进谢谢,我只能说是在国内较早参与研究的学者之一。由于我长时间关注和研究城市空间,发现能认可“互动论”、甚至认可空间有能动性和发展规律的学者甚少。因此,我一直在寻找直接以空间为对象、研究空间的建构与发展规律的理论与学者。希利尔教授于1 9 7 6 年首次提出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即空间模式中的社会内涵与社会模式中的空间内涵彼此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空间本体的建构机制、人们的空间认知机制以及社会空间的运作机制等三个层面的内容。根据该理论,他发展了一套空间研究方法,包括空间表现、空间分析以及空间模型。他带领研究团队以此理论方法为基础,开发了相关的软件,运用计算机来探索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成“空间句

17、法”。希利尔教授2 0 1 6 年获城市设计联盟(UrbanDesignGroup)城市设计终身成就奖,之前获此殊荣的为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空间基因传承:段进我和希利尔教授曾有过多次交流,合著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空间句法在中国两本书,学术观点相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相约在上海的一次见面,请杨滔博士做专业翻译,进行了深人的对谈。空间基因和空间句法在理论基础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首先,两者都认为城市空间是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共同与空间的互动中形成的,空间的生成结构是全面的、综合的,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结构相关。希利尔教授开创性地提出建筑和城市空间中自组织

18、的社会逻辑,其代表作为空间的社会逻辑(Social Logic of Space)和空间是机器(Space is theMachine)。而空间基因直接提出空间是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结果。其次,空间基因和空间句法都认为空间本身有其组织和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土地使用和城市发展,不仅可以运用于城市规划和设计,也是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应予遵循的。但空间基因和空间句法在空间的解析、成果的运用途径和关注重点上有所不同:空间句法更加关注人对空间的感受以及组构行为,更多地关注人与空间的普遍关系与行为逻辑,而空间基因更加关注在地性的空间组构方法,强调具体地域中城市空间与地域的自然环境

19、、社会人文的关系,强调这种关系的合理内核和发展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是针对中国快速发展时期产生问题的研究,提出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应该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发展。WA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您和您的团队也正在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实现空间基因理论的量化研究,这些工具与方法会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并影响您的研究?段进新技术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空间基因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实验样本,便于不同地域和类型的空间基因识别提取并建立统一标准的空间基因库;另一方面,时间与空间领域技术方法的突破,增强了规划研究者对于城市信息和空间规律的挖掘能力,使空间基因理论在研究和实践中的精度和

20、泛用度大幅提高,为空间基因理论和其相关的技术方法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攻坚各类技术方法,并将其适配于空间基因的研究体系中。如使用图神经网络识别提取离散空间中稳定存在的功能组合的空间基因;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遥感影像中的传统村落中的拓扑构型,结合自然气候数据研究自然演变下的村落空间基因;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推断能力,挖掘要素构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识别提取并解析评价城市风貌的空间基因等。在空间基因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新技术和理论研究能做到相互包容、相互促进。新技术能测试和验证理论猜想的正确性,而理论研究也会反过来指出现有技术体系的缺陷和短板,从而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理论

21、与技术在未来空间基因的研究中将会双管并重,互相督促。WA对于今天建筑大类学科的学子,他们的学术与职业道路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与更多选择,但很多人都相信未来城市会是殊途同归的应用场景。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段进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逐步饱和,整个城市的发展状态发生了改变,由扩张型转为内涵式存量发展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房地产衰落,整个建设速度和数量都在发生改变,这是一个转型发展的时期。对于今天建筑大类学科的学子来说,也应该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转变。首先,我们要坚定信心,转型的发展并不代表不发展,未来城市一定会发展的,只不过是发展的形式发生了转变,是更高级的发展,强调品质提升、生态化、绿色化、数字化

22、、智能化,这就需要学习和研究更好的技术方法,掌握更多的技能。从城市与建筑服务对象的角度,要更好地服务人民,以人为本,更好地塑造适合未来发展的人居环境等等。所以,对于本学科的学子来说,目前学习的对策就是充分了解未来的发展和需求,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就是9 个字:宽基础、重空间、多出口。所谓“宽基础”,就是要改变我们传统建筑学几乎全部的时间用于设计,改变唯以设计方案论高低的思路,因为城市与建筑从设计到建设再到使用,有很多高科技技术内容,还有人文、政策制度等许多方面都需要我们去研究。“重空间”就是我们这个学科无论如何发展,它的核心对象和本体内容仍然是空间。宽基础的技术、人文、社会、心理、政策等等的研究与学习,最后都应该落回到空间上,这才是我们专业的价值所在。“多出口”指的是我们未来的深造学习或者工作的方向。为城市、建筑和景观服务的,不仅是规划与设计,还有环境生态、文化、建设、管理、高科技服务、新产品开发、投资经营等等,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去设计院、院校,也可以去做研究、开发建设、行政管理、系统网络、数据服务、智能发展等,同样可以为城市空间的良性发展服务,这些都需要有我们这个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口DUAN JinandtheSpaceGene Inhertian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