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域应用拓展.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51242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域应用拓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域应用拓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域应用拓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情报学报 2023 年 9 月 第 42 卷 第 9 期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Sept.2023,42(9):1103-1113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域应用拓展张敏,张可(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摘要 现有信息行为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情感是理解人类信息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该领域的情感研究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具体表现为情感概念术语混杂,情感识别与建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情感形成及作用机理剖析缺乏系统性,情感与信息行为的交互机制的探索较为粗

2、浅,多视角的情感理论融合探索亟待加强。本文按照情感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哲学源流,梳理了情感感觉、情感动机、情感评估和情感信息4种视角的情感理论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信息行为领域相关情感模型的应用及延伸发展。通过对4种情感理论视角的核心观点进行辨析及归纳,对情感触发、情感成分与结构、情感功能与认知行为关系等进行分析与解构,构建了一个整合的情感研究概念框架,提出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路径,为该领域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 情感理论;情感模型;多视角;信息行为Multi-perspective Affective Theory Models and Their Applied Expansion

3、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BehaviorZhang Min and Zhang Ke(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Abstract:Affect is a proven key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However,the research on affect is still at a relatively early stage,characterize

4、d by confusing terminology,a single research perspective,and lack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emotion function,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affect and information behavior is still relatively rudimentary.The multi-perspective theory integr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This pap

5、er presents four perspectives of affective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hilosophical origin:affect feeling,affect motivation,affect evaluation,and affect information.Further,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model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were compared an

6、d analyzed.By identify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ore ideas of fou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including the analysis and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iggers,components,and structure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ive functions and cognitive behavior,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and

7、further expanded research paths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in-depth research in this field.Keywords:affective theory;affective model;multi-perspective;information behavior收稿日期:2022-08-02;修回日期:2023-01-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获取中的情感体验及效用研究”(20BTQ048)。作者简介:张敏,女,1974年生,博士,教授,

8、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服务与用户行为,E-mail:;张可,女,1994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服务与用户行为。DOI:10.3772/j.issn.1000-0135.2023.09.009第 42 卷情 报 学 报0引 言人类情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哲学,并一直被视为与理性相对立的存在,直至 19 世纪末,情感才被心理学领域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1。随着情感研究渗入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广泛,情感现象已经不能被某一单独学科完全解释,跨学科理论融合也随之加深。近年来,信息行为领域的情感研究已经取得较多成果,并在基于大数据的情感分类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识别与预测方法等方面做了较多新的

9、尝试2。然而,当前相关研究在理论指导方面仍较为缺乏,具体表现为情感概念术语混杂,情感识别与建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情感形成及作用机理剖析缺乏系统性,情感与信息行为的交互机制的探索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3。因此,有必要对理论层面情感模型进行细致梳理,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吸收多元理论和方法,以推动信息行为研究相关理论创新及面向用户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优化。1情感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心理学领域情感研究的权威专著 Handbook of Emotion 中,学者 Scarantino1按照情感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哲学源流,将情感研究划分为 3 种理论视角:感觉视角、动机视角和评估视角。本文基于文献调

10、研增补了第 4 种理论视角:信息视角。19 世纪之前,以笛卡尔为首的哲学家一直用思辨的方式阐释情感的感觉构成,直到 19 世纪末期,心理学家们才开始利用科学方法探究情感的心理察觉过程,情感感觉视角应运而生。20世纪初期,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至现代综合进化理论阶段,情感研究者借鉴其思想探索了情感与人类生存本能的联系,开启了对情感动机功能的研究。20世纪中期,心理学领域“认知革命”兴起,情感认知评估理论逐渐成形。到了 20 世纪后期,科学家们普遍开始承认情感与认知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前期的情感理论更多的是讨论情感的认知基础,情感信息视角则从社会实践层面开始分析情感的建构过程。信息行为领域学者对情感因

11、素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早期,以 Wilson4和 Kuhlthau5等为代表的学者将用户与信息的交互看作由个人的认知状态或知识结构决定的信息搜寻与利用过程,具有较强的认知色彩。随后,Savolainen6、Chatman7等学者开始反思用户对自身信息活动及主观体验的描述,探究其中蕴含的观念和意义的社会文化根源。进入 21世纪之后,信息经验研究学者主张通过聚焦用户对信息交互的主观体验,建立对用户更全面的理解,强调感觉、直觉、情感、体验等在增进人对世界理解方面的作用,情感因素在信息行为研究中愈加受到关注8。图1展示了情感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24种情感理论视角及其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2.1情感感觉

12、视角及其应用情感感觉视角认为,情感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特质。心理学家 James9较早提出应利用建构主义方法分析个人情感的建构过程,之后 Russell10提出了著名的核心情感理论。核心情感是一种简单的、非反思的感觉,一个人总是处于某种不断流动与变化的核心情感当中。Ochsner等11在 Russell10研究的基础上具象化了核心情感的图1情感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1104第 9 期张敏等: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域应用拓展产生机理,提出了基于脑部神经功能的多线程情感处理机制。其核心思想是:人的情感体验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理或心理的刺激产物,而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是人

13、调动情感语义知识来识别和标记核心情感,并配合一系列感觉神经系统所塑造的心理体验,人有意识地为情感体验赋予的标签(人、时间、地点等)相互关联构成情感语义知识。一般情况下,当个体接收到内在刺激(身体感觉、记忆影像等)或外在刺激(面孔、言语等)时,杏仁核或脑基底核最先以自动的方式处理相关刺激所表征的信息,快速形成情感反应。这种自动化的情感处理方式最为普遍和持久,构成了人的核心情感生活。情感感觉视角中,认知与情感没有较为明晰的界限,认为认知与情感的分离取决于个人认知水平,低认知水平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自身情感反应中的认知成分。Russell10和 Ochsner 等11对认知与情感的复杂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14、,尤其汲取了大量的神经生物学知识,使其所提出的理论具备更坚实的科学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悬而未解,包括没有对核心情感、情绪、感觉等概念做出清楚的区分,笼统地将情感类型差异反映到主观体验的差异中;忽略了人的动机因素,未进一步阐释核心情感对人的动机及行为的影响等。Kuhlthau5的 ISP(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ISP)模型对情感因素的阐释与感觉视角十分契合,都采用建构主义探究了情感持续建构的过程,后续已有研究将核心情感理论融入 ISP 模型,对信息行为中情感的转变模式进行了更为丰富的揭示12。目前,信息行为领域对情感连续性过程的研究较多,仍是对 ISP 模型的延

15、伸与扩展,研究情境以学术情境为主,以学科领域、学术经验、语言和国别等细分属性的学术群体作为研究对象。ISP 模型现已成为一种实践指导工具,如基于 ISP 不同阶段的认知情感构建图书馆动态学习空间13、追踪学者不同学术发展阶段的情感状态14等。此外,Zhang15的研究融合了核心情感等理论,在信息通信技术背景下提出情感响应模型(affective response model,ARM),体现了人机交互环境中情感的“多阶段、重叠性、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后续学者利用该模型提取政务媒体用户的情绪特征,实现了对用户交互行为及其情绪倾向的有效预测16。ARM 理论模型也被用于探索用户技术焦虑等相关负面情

16、感体验的形成过程17。2.2情感动机视角及其应用情感动机视角认为,情感是一种动机状态或者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进化论奠基者达尔文认为情感是为了帮助人类解决问题而产生的18。McDougall19受进化论思想的启发,详尽阐释了情感与人类本能的联系,开启了情感功能的研究。其中 Ekman20的基本情绪理论最具代表性。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 6 种,Ekman20强调基本情绪具有生物学基础,是人类为适应环境与生俱来的。不同于从人类进化本能来解释情感概念和区分情感类型,Frijda21直接将情绪视为一种具有时效性的偶发性动机,是一种建立、维持或破坏个体与当前环境关系的“准备状态”

17、,采取何种行动取决于个体所追求的最终目标。Frijda21的情感动机观点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动机、情感以及行动准备状态之间的概念相互交织;相同的情感类型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行动倾向,反之亦然。但 Frijda22深入探究了情感与行为的关系,细化了以目标结果为导向的情感动机功能,以及其引导的不同行为类型(表1)。Savolainen23的情感动机信息查寻模型(emotions as motivators for information seeking,EMIS)引用了 Frijda21的情感作为“准备状态”的观点。在EMIS 模型中,用户情感会导致人们准备寻求信息以应对事件带来的变化,包括回避、开

18、始、拓展、限制和中止 5 种信息查寻模式。已有研究利用该模型探究学术阅读情境中情感对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的影响24。信息行为领域对情感动机功能的实证研究较多采纳了环境心理学中的刺激(stimulus)-机体(organism)-反应(response)(简称 S-O-R)理论框架25-26,其中“机体”指向的心理学概念十分丰富,包括动机、感知、情感、思考等。情感更多被当作中介因素以实现对行为的驱动。相较而言,情表1不同情绪类型引导的动作倾向22情绪(准备状态)恐惧兴趣厌恶生气震惊、惊喜满足愉悦焦虑动作倾向回避参与拒绝对立中断静止激活抑制/准备目标结果状态未达成结果认同结果清除对象清楚障碍重新定位

19、目标行为倾向结束状态行为倾向结束状态无回应行为功能自我保护定位自我保护重新获取控制重新定位恢复生成准备状态监控1105第 42 卷情 报 学 报感动机理论更细致地剖析了每一种情绪所包含的独特体验内容,因目标导向不同而存在多样性的情感反应,指出了情感动机存在内生(自我察觉)和外生(外界刺激)来源27。Savolainen28的后续研究也在原有模型基础上融入了内在和外在动机系统;探索情绪与不同动机系统的驱动要素组合,有助于消除信息需求表达的模糊性,并挖掘情感多层次的动机功能。2.3情感评估视角及其应用情感评估视角认为,情感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情感背后所涉及的评估活动,评估可以是一种认知、解释或推理,也

20、可以是个体基于当前情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表征。Arnold29最早将“评估”概念引入情感研究领域,认为情感的唤醒源于“可评价的对象”,开始将情感与现实对象紧密联系。代表性的情感评估模型包括:Lazarus30的二级评估理论模型(包括目标评估和行为结果评估),以及更为完善和精细的 Scherer31的序列检查理论模型(sequential checking theory,SCT)(图 2)。SCT 模型包含 4 种评估维度:相关性评估、后果评估、应对潜力和规范意义评估,并且展示了 4 种评估维度的细化指标。SCT 模型在横向上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展开的评估和重新评估的循环过程,在纵向上是一个从内在认

21、知到外在行为的循环转化过程,整个评估过程还会受到诸如注意力、记忆、动机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情感评估理论将评估过程模块化、情感生成过程逻辑化,由此成为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是OCC(Ortony,Clore,and Collins)模型32,该模型拥有近似结构方程模型的形式,易于被计算机转化成决策树。OCC模型直接根据评估来源将情感分为3 大类:内在愉悦/不愉悦(源于事件),喜欢或不喜欢(源于实体),支持/不支持(源于社会规范)。Lazarus30和 Scherer31的模型更加注重情感评估的循序流程,始终强调评估导致情感这一因果关系,OCC模型32则消

22、解了这一因果关系,认为情感也可以引导认知并衍生新的情感。情感评估视角解释了为什么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不同情境中情感对行为的作用机制等问题。目前,情感评估理论仍存在一些争议,如情感评估理论过度“认知化”,忽视了某些可能仅由生理反应(如激素变化)导致的情感反应;不能排除个体在进行认知评估前,或许已经存在一种内在情感基调,进而引导个人进行认知活动的情况。在信息行为研究领域中,Nahl33提出了情感负荷理论(affective load theory,ALT),指出认知过程不能独立于情感过程运行,情感过程为认知操作提供能量、动机和调节;之后,Nahl34融入情感评估理论的思想,

23、提出了社会生物信息技术模型(social-biolog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SBIT)(图 3)。SBIT 模型与 SCT 模型相近,社会交流实践对应了 SCT 模型中横向轴的评估与重评估过程,独立生物过程对应了纵向轴中认知与情感的交互过程。此外,SBIT 模型指出行为由信息接收转化为信息利用,完整地伴随了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认知的循环过程,揭示了情感评估机制中信息行为的可转化性与多变性,以及人类连贯信息行为背后的情感认知机制。层级评估是情感评估理论的核心观点。在特定图2序列检查理论模型311106第 9 期张敏等: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

24、域应用拓展情境下,个体将情境特征表征为可供评估的因素,在信息行为领域体现为对情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信息行为领域抽取的情感影响因素大致可划分为 3 个维度:个人维度、环境维度和信息维度。其中,个人维度包括个人应对能力、情感归因风格等,环境维度包括系统易用性、系统流畅度等,信息维度包括信息相关度、新颖度、可信度等35。当前研究对不同情境中情感影响因素的抽取趋于同质化,未来可引入情感评估理论中的层级思想,构建不同情境中评估因素的逻辑框架,识别核心影响因素,进而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映射情感处理过程中的情境差异和群体差异。实际上,认知评估与个人经验、动机、推理和自我等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可将这些内在特质

25、与认知评估联系起来,探究不同个体的情感表达模式和信息行为差异,更系统地刻画人类信息行为的认知情感交互作用场景。2.4情感信息视角及其应用情感信息视角认为,情感以信息的方式传达对事物积极或消极的价值意义,从而引导人做出判断和决策。这一观点最早由 Schwarz 等36提出,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情感的信息功能,即判断依赖于个人情感经历和情感体验,体现了情感社会建构过程。Forgas37将装载情感的信息视为个体判断过程的一部分,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情感渗透模型(the affect infusion model,AIM)(图 4)。AIM 的核心思想是:当认知任务涉及新信息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保存时

26、,情感最有可能渗透到个体判断过程中。AIM 确定了 4 种信息处理策略,这些信息处理策略的采用均受到目标、情境、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从“直接访问”策略到“实质式”策略,信息处理策略越复杂,情感渗透越深入。在“实质式”策略中,情感有选择性地启动了与之关联的思想、记忆等信息,为判断提供了更丰富的线索。根据情感即信息的观点,情感是评估判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评估判断产生的结果(区别于情感评估理论)。情感以一种具体的信息形式传达了自我与环境之间的交互状态,但此时情感的价值判断高度依赖于外部情境,而忽略了不同个体固有的情感特质。Gohm 等38提出可将情感信息视角视为一种具有较强理论兼容性的研究方式,能够

27、更清楚地追溯情感从内隐到外显的作用路径。现已有较多学者采用信息视角探究情感的作用机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对心境作用与情商39、信息选择焦点40等的研究。Griffin 等41的 风 险 信 息 查 寻(risk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processing,RISP)模型提出的 4 种信息处理策略模型与 AIM 十分相似。RISP 模型同时探讨了情感反应对信息感知的影响,经实证,发现在危机情境下,消极情感使人感知到信息不足,驱动其进行信息查寻;积极情感易使人满足现有信息,而回避信息查寻42。Gasper 等43结合情感信息视角,进一步揭示了情感作用于信息感知的情境适

28、应性,指出积极和消极情感都可能促进信息行为,这取决于当下处境中情感对信息感知的影响方式:如果面临的问题是远端地(未来可能发生),那么消极情感会暗示信息是有价值的,并促进信息查寻行为;如果面临的问题是近端地(当下已经发生),那么消极情感会降低对信息价值的感知,并抑制信息查寻行为。34种情感理论视角的比较及新的应用发展3.14种情感理论视角的比较从情感的科学研究之初,情感概念的争论始终图3社会生物信息技术模型34图4情感渗透模型371107第 42 卷情 报 学 报存在。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心理学和信息行为等相关研究已从情感的意义和结构上形成了几点基本共识:普遍认为情感是包含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外

29、周生理唤醒的心理状态集合体;情感是人类心理模型的关键特征之一。“情感”是一个上位词,代表了一组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概念总和44,但由于情感本质的复杂微妙以及自然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千差万别,对情感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始终难以达成一致。在 4 种情感理论视角中,情感术语的使用也存在较大差异(表 2)。实际上,哪种情感界定方式更科学并无明确答案,主要应取决于当下的研究情境、对象和研究目的。情感研究的 4种理论视角分别将情感视为感觉、动机、认知评估结果和信息。其中,感觉视角将情感视为动态的、连续的心理现象进行剖析;情感评估视角采用流程化的方式阐释情感、认知、行为三者间的交互关系,强调 3 种因素之间的因果联

30、系;动机视角和信息视角更侧重于对情感功能的研究,动机视角强调情感对行为的直接驱动作用,信息视角则强调情感对认知的引导作用,突出情感的社会建构过程。随着情感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理论逐渐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许多观点不谋而合。例如,各种理论均发现情感是针对某个刺激的复杂反应序列,情感是具有认知基础和包含认知成分的,情感以特定的方式激发或引导行为,情感的表征大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等。3.24种情感理论模型延伸发展及应用不同情感理论均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范式呈现从早期的认知维度与社会维度的逐步融合,到多模态复杂人机交互的涉入,主要体现在情感场域(情感表达者的位置关系和结构框架)的多元化。例如,

31、人机交流情境、文化交流情境、信息安全和各种决策情境等,以及情感理论应用的巨大潜力,包括心智模型设计、组织知识管理、情感技术优化、网络空间舆论治理和信息治理等。表 3 对 4 种情感理论视角的延伸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由 4 种情感理论视角延伸发展出来的情感理论,在情感的成分维度、形成机制、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较多新的尝试,关于个体/群体情感变化、态度、认知和行为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阐释人与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包括特殊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过程。3.3情感理论模型的整合应用框架及未来发展通过对 4 种视角的情感理论模型的追溯,可以发现其各有侧重,很难判断哪种理论的解释力更

32、强。鉴于情感理论融合发展趋势,本文提取了每种理论视角中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基于情感的触发-情感成分-情感结构-情感功能的逻辑线索,形成了一个整合应用框架(图 5),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该框架汲取了感觉视角和评估视角中对情感生成机理的阐释,兼顾了神经生理层面和认知心理层面的情感刺激来源,归纳了自动建构和认知评估两种情感生成机制,强调在情感本质属性(成分)认知基础上的情感概念结构;综合情感动机视角和信息视角,归纳了情感的作用机制,最终期望通过多种视角的融合来探究社会交流实践中的个人情感、认知与行为的交互与演化。3.3.1场域变化中情感产生机理探究情感产生不但来自自身,实际上也是深度社会化的结果。

33、人类大脑结构和身体机能不断经历生物进化,社会规范、期望、语言等社会实践也在塑造表24种情感理论视角下的情感术语及定义研究视角感觉视角动机视角评估视角信息视角研究术语感觉(felling)感知(perception)核心情感(core affect)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准备状态(action readiness)情绪(emotion)情感(affect)心境(mood)术语定义情感的主观体验,感觉可以反映构成情感的任何或所有成分个体对内外界情感表达的觉察、注意的一系列过程一种神经生理状态,是唤醒和效价的融合,核心情感是情感体验的一部分,但并不等同于情感短暂的生物心理反应,旨在帮

34、助人类适应生存一种行动倾向,即建立、维持或破坏个体与当前环境关系的倾向情绪由认知评估引起,是在大脑协调、自治和行为变化前相对短暂的一段插曲,帮助个体对重要的外部或内部事件做出反应情感是信息,传递对当前事件的价值判断一种弥漫的情感状态,通常比情绪的强度低,但持续时间比情绪长,心境往往没有明显的可追溯刺激和很少的认知内容文献来源4546102021-2230,453839,451108第 9 期张敏等: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域应用拓展和改变情感的后天能力。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媒介环境发展推动情感场域不断演化,信息用户的情感场域从线上消费、政治参与、学术研究情境62,逐渐延伸至多模态人机

35、交互、医疗健康、危机应对、跨文化交流等多元信息情境,情感刺激来源与生成机理也呈现新的变化,需要从更加多元和细微的层面探索情感产生机理,以适应情感场域的演变。刺激是引发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刺激来源大致分为 3 类:生理刺激、内源刺激和外源刺激。其中,生理刺激涉及人体神经化学物质的改变,是神经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内源刺激和外源刺激涉及心理情境的变化。内源刺激基于想象、记忆和符图5多视角融合的情感研究框架表34种情感研究视角的延伸发展及应用研究视角感觉视角动机视角评估视角信息视角代表学者RussellBarrettEkmanFrijdaLazarusSchererOrtony,Clore,Coll

36、insSchwarz,Clore,Forgas代表理论及模型核心情感理论多过程情感处理模型基本情绪理论情感动机理论二级评估理论模型序列检查理论模型OCC模型情感渗透模型延伸理论及模型PAD(pleasure-arousal-dominance)三维情感模型基于情感的创新行为模型情感响应模型情感建构个人主观隐私空间情感迭代过程模型多模态的情感表达理论感觉动机模型情感动机信息查寻模型关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技术的情感分类框架压力应对理论MAMID(methodology for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individual differen

37、ces)认知-情感架构基于情感遗传的OCC层次模型情绪传递社会信息模型将推理出情感所传递的信息的能力视为一种决策能力情绪感染理论主要研究情境人机交互情境工作任务情境人机交互情境信息安全情境神经生物学实验情境跨文化交流情境日常决策情境信息查寻情景人机交互情境危机应对情景危机应对情景人机交互情境人际交流情境各种决策情境群体交流情境代表性研究应用社交媒体用户体验提升47;商品口碑网络舆情检测48组织知识生产与管理49社交媒体情感识别与预测16;预防技术恐惧 17设计个人隐私保护体系50采用神经生物学方法观察人情感处理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特性51跨文化交流系统的构建,多模态情绪信号转化52优化日常决策27

38、学术阅读回避行为管理24;数据库心智模型设计53IT用户情感预测、干预与引导54公众情感管理和信息治理55危机决策、反恐监测、维和搜救模拟等56自然语言处理、情感数据挖掘、情感分析等57引导个体有效搜寻、组织和利用社会交流信息以实现情绪管理,促进社会交流实践58金融投资决策59、医疗门诊决策60等网络群体情感治理611109第 42 卷情 报 学 报号意象等63,外源刺激源于个人对外部事件特征抽取,是认知评估的基础。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偏重对外源性刺激的研究,已有研究指出内源性的情感比由外部事件引发的情感表现更为强烈且丰富63,可为信息行为实验情境中的情感诱导提供方法参考,有助于解决当前信息行为研

39、究中的情感触发难题。此外,无刺激来源的情感前因如心境、态度等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也会触发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反应44,信息行为领域中情感反应与情感前因的混合可能会导致因果结论的偏差。本文基于前述情感理论视角归纳了两种情感生成方式:自动建构和认知评估。感觉视角认为情感来源于持续的、自动的心理建构,评估视角认为情感源于对事件的认知评估。实际上,这两种情感生成方式并不矛盾,认知评估的结果会对核心情感状态产生广泛影响,而情感的自动建构则形成了认知评估的情感基调46,这两种生成方式交互作用形成人类复杂的情感反应。对双线情感处理机制的探索,有助于深入了解信息行为中不同情感背后的发生和转变机制,也有助于探

40、索信息偏见、信息选择性暴露等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3.3.2基于情感成分划分的情感概念结构认知情感是针对某个刺激的复杂反应序列,包含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在表现等主要成分64-65:生理唤醒体现独立的情绪结构,具备较为明晰的情绪类别。此类情感的特质是事件聚焦和变化适应,需要与特定事件相联系实现触发,并允许快速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对生理唤醒层面的情感识别一般通过面部表情捕捉或一系列生理指标的测量来进行。主观体验体现为多个维度的感觉,如 Russell最早提出的核心情感模型10,将情感的感觉方面体现为效价与唤醒,主观体验的区分特质包括持续时间和认知来源。其中,持续时间强调历时性的情感,认知来源细分

41、了不同的感觉维度。基于情感维度和评估维度设计的自我报告工具常被用于测量这一层面的情感。情感的外在表现在情感结构中体现为与情境目标相适应的情感状态,区分特质包括反应同步性和行为影响,强调情感对应行为的同步性和对行为序列的影响(见表 2)。对行为层面情感的识别关注于外显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细微的肌肉活动等进行测量,并结合使用含有行为倾向的量表。由于情感各成分要素的互动一致性假设存在较大分歧65,不同情感视角对情感成分关注有所差异。例如,基本情绪研究中,诸如生理变化、面部表情以及行为等客观方面最为重要;而核心情感研究中,主观体验才是最重要的。由情感成分划分所带来的情感多维结构,最

42、终导致了情感概念界定的纷繁复杂。对情感本质属性的认知,能帮助更好地辨析当前研究中情感的概念归属,实现对情感概念的操作化以及对情感测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与组合。3.3.3情感作用机理的探究对情感理论模型的梳理显示,现有研究强调了两类情感功能: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信息行为领域着重于探究情感动机功能,包括特定离散情绪对行为意向(持续/中止、回避/开始)的影响23-24,以及情绪强度对信息行为的激活程度25-26。对情感信息功能的研究偏少。用户认知行为一直是信息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用户认知风格、认知能力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展开,情感只是作为孤立的因素被提及,Kuhlthau 的 ISP 模

43、型5和Nahl 的 SBIT 模型34对情感和认知的交互方式进行了探讨,但是没有进一步阐释情感对认知行为的具体交互效用。本文通过对情感模型的梳理,总结了两种情感作用:通过影响注意力来引导不同信息加工模式,以及通过影响主观判断来引导决策。有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引导全局的、抽象的信息加工,消极情感引发局部的、详细的信息加工66。Kim67和 Tenopir 等68对学术信息查寻行为中的情感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情感的决策作用表现在情感作为事件价值判断的结果来影响决策过程,已经有学者采用该理论探究用户在金融情境、医疗情境、企业情境、信息安全情境下的决策行为59-60。融合情感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可以帮助

44、探究信息行为前、中、后全过程阶段的情感效用,如情感动机功能更多作用于行为倾向,信息功能更多作用于行为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式,并传递关于行为结果的情感评价等。探究情感、认知对行为具体的交互作用模式,能发现用户在信息查寻、吸收、利用与评价等完整的行为递进过程中伴随的情感演化规律69,深入挖掘社会实践环境中情感对认知行为的塑造潜力,设计以用户认知情感为导向的信息系统。3.3.4情感的价值及反馈回路探究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情感对信息行为的影响探究,忽略了情感的反馈回路:信息价值反馈和情感1110第 9 期张敏等:多视角情感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行为领域应用拓展价值反馈。信息在被赋予一定程度的情感价值后才更有利

45、于吸收和利用,而被赋予情感价值的信息又能塑造人的认知使其参与到社会交流实践中34。信息价值反馈体现在个体处理和吸收信息后认知的更新,这种认知更新被证明能够驱使用户进行认知重评估,有效实现情感调控,相比于传统的情感调控方式(减少刺激和转移注意力),是更加持久、可发展的方式70。情感价值是对整个信息行为经历赋予意义,进而形成的个人情感经验,能提升对自身和他人情感的知觉,并引导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情感应对策略71。心流的相关研究从一定层面揭示了情感价值反馈的影响。心流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的情感体验,心流中的人十分专注且认知思维活跃,频繁经历心流体验的人会具备更出色的认知能力72。在信息服务过程中,提升

46、用户对情感价值的感知,有助于提升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同时促进用户知识吸收和利用效率,博物馆、图书馆等相关研究领域已经对情感体验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73。目前学术界关于情感反应诱发的认知结构改变及情感价值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相关测量评估有待深入探索。3.3.5社会实践中个人情感、认知与行为的交互与演化上述几种情感视角都体现了建构思想,例如,感觉视角强调情感的心理建构,评估视角强调认知对情感的建构,信息视角融入了情感社会性建构等,对 4 种情感视角的融合有助于深入探索认知、情感与行为交互建构的图景。就像 ISP 模型中对情感转变方式的阐释具有普适性一样,通过探究信息行为中情感、认知、行为的全方面的交互

47、建构过程,能够深入挖掘信息行为的普遍性规律,理解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的流动特性。个人通过主动的认知情感建构来维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个人情感也受到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制约。通过探究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的相互建构过程,可发现社会群体的形成动因以及人们如何参与群体互动和分享;而探究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的差异性和传递性,能帮助理解在公共媒体中社会情感重建的失效和信息传播的失序等,从而实现社会情感治理。将个人置于整个社会实践环境中,既强调用领域和社群的方式认识情感在信息行为中的作用机理,又强调情感对个人的意义建构价值,能够以全局的视角探究不同情境下情感与行为的认知交互方式。4结 语信息行为领域

48、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情感是理解人类信息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该领域情感研究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情感理论应用较为单一或缺乏。本文细致梳理了情感研究的 4 种理论视角,由于不同理论视角中针对情感概念及多维结构的关注焦点不同,对信息行为也具有不同的解释能力。情感感觉视角有助于理解信息行为过程中情感连续性建构过程,情感动机视角有助于解释不同情感动机所触发的不同信息行为模式,情感评估视角则可以帮助厘清信息行为中不同认知评估因素,情感信息视角可以诠释情感渗透认知所引发的不同信息处理策略。由于单一情感理论模型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内在局限性,本文基于情感的触发-情感成分-情感结构-情感功能的逻辑线索,构建了一个

49、整合的情感应用模型,帮助信息行为的研究者从综合层面深入理解情感本质属性、情感概念体系及情感形成及作用机制。本文针对不断发展的情感理论及其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演化分析,有助于信息行为相关理论的创新和面向用户的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的优化。由于信息用户活动场景正在迅速地演变迁移,情感刺激事件、人类的生理机能、社会规范、期望、语言等社会实践也在重新塑造和改变情感理念,情感理论也处于快速发展更迭中,未来还需要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结合更多的情感理论视角展开更系统、全面的梳理总结。参 考 文 献1Scarantino A.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s and its impact on

50、affective scienceM/The Handbook of Emo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6:3-49.2谭荧,张进,夏立新.社交媒体情境下的情感分析研究综述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0,4(1):1-11.3Lopatovska I,Arapakis I.Theories,methods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emotion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J.Inf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