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维建构%2C“教”“学”有度.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52115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维建构%2C“教”“学”有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维建构%2C“教”“学”有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多维建构%2C“教”“学”有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6小学教学研究多维建构,“教”“学”有度江苏省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姚婧【摘要】作为教育序列的起点,小学数学教育担当着基石的重要角色,但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一度出现过分热闹的教育形式,重形式而轻本真。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建构情趣课堂、探究课堂以及启思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温度、深度和梯度,感受数学课堂的亲切感,提升思维品质,把握深度内涵。【关键词】课堂建构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在新时代,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素养本位”正是对这些问题最好的回答。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2 0 2 2 年版)中,核心素养成为新课标目标确立的新导向,针对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新课标提炼出“三会”的终极目标。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认识外部世界的视角也是多维的。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核心素养,探索多维度课堂的建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立场,又要注重学科知识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将情境趣味、探究韵味和启思善思的元素融人课堂,为学生打造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的课堂。一、建构情趣课堂,提升学习的温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表现为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数学探究,从而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

3、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实际情境的创设是发展学生数学眼光的基础与前提。情境教学是为学生搭建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情绪体验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情境中,能主动发现其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从而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目标。李吉林老师总结了“情境教育”的四大优势:真、美、情、思。学生只有依靠真实的情境,才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体悟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做到为真实而学,在现实中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0 0 0 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呈现3 个装有黄豆的瓶子,其中黄豆数量分别为5 0 0 粒、10 0 粒和10 0 0

4、 粒。接着,引导学生猜一猜:哪个瓶子里的黄豆数量是10 0 粒?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猜黄豆情境,学生已经认识了10 0 以内的数,结合生活经验,能够准确猜出中间一瓶正好是10 0 粒,接着以10 0 作为标准,依靠良好的数感顺利猜出另外两瓶黄豆的数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人手,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人相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投掷比赛的情境。教师介绍投掷比赛规则后,要求学生当记分员,汇报选手们的投掷成绩。以下是教学片段:师:你想怎样记录成绩?生1:我在计数器上记录,3 个百、3 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3 3 1分。生2:我在计数器上记录了6 个百、1个十,是

5、6 10 分。生3:我在计数器上记录了1个百和5 个一,是10 5 分。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三位选手的成绩。生:第三位选手只投了6 次,不公平。学生改写成绩后,再次进行排名:3 3 1 6 10 110 5。以下是三位选手投掷比赛成绩。(见图1)10100情境的创设依旧贯穿始终。充满童趣的投掷比赛情境使得学生情绪高涨、兴致益然。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中理解了抽象的数,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然而情境的创设并未戛然而止,计分后的排名促使学生自然地完成从记分员到裁判员的角色转变,更加主动地来比较数的大小。数学概念往往具备高度抽象性,这种“有距离”的学1000图1102

6、100教学策略57习通常会使学生感到陌生,学生很难调动已有经验,更无法进行经验的加工与提炼。若能将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沟通、融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诱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可以自然激发学生已有经验,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完成概念的转变。在趣味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从自已感兴趣的事物人手,去认识和探索新的事物,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学习应有的温度。二、建构探究课堂,搭建学习的梯度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独立进行数学思考,探究现实情境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具备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因此,

7、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更要关注学生主动探究、深度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建构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并掌握新的知识。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完成探究性的学习与思维的发散。而在组织探究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还要设置富有层次性的环节与问题,逐步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宽度。例如,在进行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预设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明确面积单位是什么?面积单位分别有多大?面积单位有什么

8、用?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究和实践,将面积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1.纵向迁移,产生需求教师首先出示一张长方形贴纸,通过提问“你知道它有多长吗?”来激活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接着提问:“你知道它有多大吗?”顺利实现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的过渡。原来的“长度单位”无法满足新的度量要求,因此需要创造新的度量单位,“面积单位”顺势产生。2.多维体验,建立表象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接着教师设计了蕴含深意且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摸: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上摸一摸,感受1平方厘米有多大。想:闭上眼睛

9、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比:看着手中的小正方形,与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在自主完成一个个递进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操作与思考,最终建构新的认知,明确1平方厘米有多大。3.拓展延伸,联想迁移在初步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后,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深人思考:量: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贴纸的面积。变:呈现形状不同的三个图形。(见图2)问: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都是6 平方厘米?图2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贴纸的面积,明确面积单位的本质就是度量工具,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个图

10、形的面积就是几。三个图形虽然形状不同,但面积单位的数量相同,都可以用6平方厘米表示其面积。通过非本质属性的改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面积单位的内涵。在1平方厘米的模型牢固建立后,基于1平方厘米的学习经验,通过联想、对比、迁移等思维活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内涵。通过多层次的探究与学习,学生不仅能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实现概念的建构,还能产生更准确、更精细、更深刻的有关面积的量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三、建构启思课堂,发掘学习的深度自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不断出现,课堂看起来更加热闹、活跃了,但细思后会发现,许多教学流于形式,

11、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浅尝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学习需要依靠深度教学,深度教学并非一味追求学科本身的深度与难度,而是就学科内容的内在构成要素,追求对内容更全面、深层次的理解。“核心问题”作为一节课的“课眼”,是引领学生深度思考的航标。例如,在进行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连一连,找到小蚂蚁进洞路线”的教学活动,在呈现学生作品“1号图形不仅和等腰三角形”连,还和锐角三角形”连”后,进行了以下教学:师:一个三角形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生:因为它既符合等腰三角形的特征,也符合锐角三角形的特征。58小学教学研究这一核心问题的提出,直指概念本

12、质,使学生明确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从而感受到了分类的多样性。(见图3)等腰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又如,在进行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三个维度的探究。1.平均数不变师:5、5、5 三个数字的平均数是几?生:平均数是5。(再出示数字4、5、6)师:现在平均数是几?生1:4、5、6 三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中间的数就是平均数。生2:三个数加起来是15,再除以3,平均数就是5。生3: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让6 给4 一个1,平均数还是5。师:3、4、8 三个数中没有5,平均数还是5 吗?生:是5。师:平均数不变和什么有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然发现,平均数不变与总数、

13、份数有关。2.平均数变化和份数有关师:3、4、8 三张牌,将8 换成1和7,平均数还是不是5?生1:是。(犹豫后,过了一会儿)不是,平均数变了。师:你怎么想的?生1:平均数变小了。生2:总和没有变,但份数变多了,平均数就变小了。生3:(1+3+4+7)4,结果是三点几。教师又相机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把7 这张牌换成两张呢?如果将3、4、8 合成两张牌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发现总数不变、份数改变的情况下,平均数也随之发生变化。3.平均数变化和总数有关师:还是3、4、8,我想换8,只能换一张牌,要使平均数变大,可以怎么换?生1:换成9 或10。生2:换成9 或10,总数变大了,还是三张牌,平均

14、数一定变大。教师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还是换一张牌,让平均数变小,怎么换?在刚刚的换牌游戏中,你发现平均数变大、变小,和什么有关?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再次思考,份数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数与总数有关。换牌仅仅是一个外在活动的过程,教师借助活动载锐角钝角三角形三角形图3直角三角形体,通过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变化,激活学生的探究内驱力,使其主动发现平均数、总数和份数之间的内在关联,建构知识网络,让这节课有了思维的分量、思考的深度,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总之,要想让数学课堂更具吸引力、探究性和启发性,就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和

15、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走向“数学理解”。在教学中,找准新知生长的起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探究、质疑、反思,逐步感悟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思想方法。学生在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温度,体悟数学学习的梯度,探索数学学习的深度,提高思维水平,发展核心素养,真正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P【参考文献】1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的理念与目标解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5).2张定娘.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一一浅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基础教育论坛,2 0 2 2(2 2).3于冬梅,李沐羲.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教学与管理,2 0 2 2(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