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俄国工业化的本国起源探究.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52304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国工业化的本国起源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俄国工业化的本国起源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俄国工业化的本国起源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金项目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帐汗国史研究”(项目编号:21BSS006)。作者简介 邓沛勇,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国史和中亚史研究。俄国工业化的本国起源探究邓沛勇1,2,原辉1(1.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摘要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业化正式开启。虽然成就举世瞩目,但因缺少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工业化的外源性和赶超性特征一览无遗。俄国工业化进程中外部因素的

2、作用至关重要,但内部因素才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18世纪,呢绒和冶金工业的崛起分别奠定了俄国轻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乌拉尔冶金工业技术积淀以及19世纪上半叶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是俄国技术革命勃发的前提条件,而全俄统一商品市场的逐步形成更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19世纪上半叶为俄国原工业化阶段,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但发展大工业的基础已基本奠定,开展技术和交通运输革命的基本条件均已具备。关键词 俄国;工业化;乌拉尔冶金工业;呢绒工业中图分类号K511.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1-0215(2023)04-0064-11国内外学者尤其是俄罗斯本国学者特别关注俄国工业化问题,很多学者从外

3、资与俄国工业化的关系、俄国工业化的赶超性特征、外部因素对俄国工业化的影响以及俄国工业化的成就和不足等方面进行探究,鲜有学者从自身经济和技术积淀的角度探究俄国工业化。因工业化包含范围甚广,除工业本身外,技术和市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从本国工业、技术和市场三个层面探究俄国工业化历程。在阐述俄国工业化的本国起源之前,工业化开始于何时值得深究,它是研究本问题的前提,必须进行分析,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一并概述。一、学术界关于俄国工业化开始时间的争论俄国工业化究竟起源于何时,国内外学者的分歧较大,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工业化始于彼得一世时期;二是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工业

4、化才真正开启。其中第一和第三种观点影响力最大,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一)18世纪俄国工业化开启说支持18世纪俄国工业化开启说的学者很多,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彼得一世正式开启了俄国欧化进程,部分学者认为欧化即工业化的开端;二是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开始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过渡;三是彼得一世时期建立了诸多大型手工工场,大工业的基础基本奠定;四是彼得一世改革之后,生产力快速发展,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49 No.4Jul

5、y 2023第49卷 第4期2023年7月64关于18世纪俄国工业化开启说,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支持该观点,对中俄两国学界的影响都较大,他们的主要考量为此时乌拉尔冶金工业迅速崛起,奠定了俄国大工业的基础,国外学者尤其是俄罗斯本国学者对该观点尤为青睐。笔者认为,18世纪俄国工业化开启说有待商榷。主要原因包括,就国内环境而言,彼得一世时期俄国虽建立起诸多大型手工工场,开始学习西欧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专制制度和维系皇权,国内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生产力水平亦十分落后,农奴制更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就外部环境而言,一是英美等主要国家工业革命并未开启,二是西欧国家生产技术水平有限,蒸汽机并未发

6、明。因此,俄国工业化不能开启于此时。(二)19世纪3050年代俄国工业化开启说关于19世纪3050年代工业化开启说,国内部分学者支持该观点,他们的依据如下:一是纺织工业尤其是棉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二是蒸汽机逐步在部分生产部门中普及;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逐步增加;四是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雇佣劳动关系日渐完善;五是19世纪中叶纺织工业大生产已逐步普及,等等。笔者认为,19世纪上半叶,俄国工业化不可能开启,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虽然商品货币关系快速发展、农奴制危机凸显,但封建生产关系仍占主导;二是农奴制虽逐步衰落,但农民仍被桎梏在地主庄园内,没有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很难保障;三是虽然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7、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断传入,但只有部分工业部门引进先进机器设备,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十分滞后;四是资本主义发展并未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等级结构的变革,农奴制仍掣肘工业发展;五是政府扶持工商业的主要目的仍是缓解专制制度的危机和消除财政赤字。(三)1861年俄国工业化开启说关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工业化开启说,很多学者支持该观点,笔者也认同该观点。俄国工业化始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无土地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工业所需的劳动力得以保障;二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等级关系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环境得以保障;三是技

8、术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四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普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积累已逐步完成,部分地主获得赎金后也投资工业;五是交通运输革命的开展、全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地区间商品流通距离缩短,为工业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由此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因农奴制的掣肘,自由劳动力数量严重短缺,虽然工场手工业发展,但仅有部分工业部门引进了先进技术和机器,且并未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等级结构的深刻变革,农奴制仍掣肘工业发展,工业化并未真正开启。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工业化才真正开启。俄国工业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农奴制改革前,发展大工业的基础已基本奠定,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市场和技术因素也

9、已具备。二、乌拉尔冶金工业奠定了俄国重工业的基础乌拉尔冶金工业由来已久。1631年,该地建立了第一家冶金手工工场,后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崛起。18世纪初,俄国冶金中心已从中部工业区的莫斯科和土拉等省份转移至乌拉尔地区,乌拉尔冶金工业也开始步入国人的视野。19世纪80年代之前,乌拉尔冶金业凭借一己之力肩负起了俄国冶金工业,其产品不但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而且一度大量出口国外。为更好地说明乌拉尔冶金工业在俄国工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下文着重从乌拉尔冶金工业的发展前提、发展历程和冶金产品的出口量等方面进行分析。18世纪,乌拉尔冶金产品享誉全球,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一是乌拉尔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10、,这是乌拉尔冶金工业崛起的基础。据统计,19世纪末,乌拉尔地区彼尔姆、维亚特卡、喀山和乌法四省的面积分别为9万1 36、13.5万1 45、5.6万1 98和10.8万平方俄里1 106,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6%1 36、52%、1 4533%1 98和45%1 106。虽然18世纪末仅乌拉尔中部冶金手工工65场每年消耗木材就达400万立方米2,但只有小部分木材用于冶金企业燃料,大部分木材运至伏尔加河水路。丰富的矿藏资源是乌拉尔冶金工业崛起的首要前提,乌拉尔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石,磁铁矿主要分布于维索卡亚山和布拉格达奇山区。此外,乌拉尔铁矿石的存储量、矿石质量和含铁量都首屈一指。二是乌拉尔地区拥

11、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是产品外运的有力保障。乌拉尔工业区西邻中部工业区,东与西伯利亚地区相连,北接北部工业区,南通伏尔加河流域工业区,是沟通俄国东西部地区的桥梁。伏尔加河支流卡马河是乌拉尔金属产品的主要运输线路,经过该河流,乌拉尔金属向北可运至下诺夫哥罗德、雷宾斯克和彼得堡;向南可沿伏尔加河运至辛比尔斯克、萨马拉和萨拉托夫等省;向西可沿奥卡河运至莫斯科和中部工业区;向东可运至西伯利亚和中亚等地。三是政府政策的扶持推动了乌拉尔冶金工业的发展。首先,国家为工场主提供无息贷款,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工匠,降低了工场主个人的损失和风险;其次,国家保障产品的销售,手工工场所产的产品主要供给国家,多余产品才在

12、市场上销售;最后政府以行政手段保障乌拉尔手工工场所需的劳动力。1721年,彼得一世颁布命令允许工场主在乌拉尔地区购买土地和农奴。工场主购买的农奴被称为“入册农奴”,他们逐步依附于手工工场,17001725年其数量由1.2万人增至2.5万人3 79,18世纪60年代达到24.3万人3 90。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政策的扶持,18世纪初,乌拉尔冶金工业迅速崛起。乌拉尔冶金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8世纪中叶前为乌拉尔冶金工业的起步阶段;18世纪下半叶为乌拉尔冶金工业的繁荣时期;19世纪上半叶为乌拉尔冶金工业的衰落和缓慢发展阶段。17世纪末,乌拉尔冶金工业已步入国人视野。17世纪90年代,该地

13、已有10家大型冶金手工工场,如涅夫亚尼斯克、卡梅什、乌科杜斯和阿拉巴耶夫国有手工工场,生铁和铸铁产量分别为15万和5万普特4 94。18世纪初,北方战争爆发后,金属需求量大增,政府更加重视乌拉尔冶金工业。在政府的扶持之下,18世纪20年代中期,乌拉尔地区已建成23家大型冶金手工工场,包括14家冶铁手工工场和9家炼铜手工工场,乌拉尔地区的金属产量已跃居全俄第一位5 45,1725年乌拉尔地区的铸铁和生铁产量分别为59.5万普特和27.6万普特6 323。值得一提的是,1720年乌拉尔铸铁产量已占全俄铸铁总产量的50%,1725年其比例已达73%7。随着乌拉尔地区金属产量的提高,俄国金属产品出口量

14、明显增加。1716年俄国铁制品出口量仅为2140普特,1722年和1731年出口量分别为4.2万和8.1万普特4 227229。17011740年乌拉尔地区共建成55家冶金手工工场,1740年乌拉尔地区的铸铁和生铁产量分别为109.7万普特和76.5万普特,与1725年相比,铸铁和生铁的产量分别增加0.8倍和1.8倍5 47。与此同时,俄国铁制品的出口量大增。1736年、1737年、1738年和1744年的出口量分别为32.0万、29.2万、34.0万和21.9万普特。1738年全俄生铁出口量为33.9万普特,乌拉尔地区的出口量就达32.5万普特,占比高达95.8%5 47。18世纪下半叶是乌

15、拉尔冶金工业的繁荣期。17401760年,乌拉尔地区共建成82家冶金手工工场,国有和私人手工工场的数量分别为3家和79家5 51。17701790年乌拉尔采矿业已扩展至整个乌拉尔地区,手工工场多沿河而建,维亚特卡省、卡马河两岸、中北乌拉尔地区的手工工场数量最多。总体而言,17411800年,乌拉尔地区共建成116家新冶金手工工场,其中4家为国有手工工场,其余112家为私人手工工场。6 338就具体产量而言,乌拉尔地区铸铁产量由1750年的142.4万普特增加至1800年793.9万普特,增长5.6倍;生铁产量从98.7万普特增加至543.4万普特,增长5.5倍。18世纪末,乌拉尔铸铁产量为全俄

16、铸铁总产量的4/5,生铁产量为全俄生铁总产量的9/10。1800年,乌拉尔地区的铸铁、生铁和铜产量分别占全俄总产量的80.1%、88.3%和100%。4 201203乌拉尔冶金工业快速发展之后,冶金产品的出口量更高,主要出口国为英国、荷兰、西班牙、法国、美国。18世纪下半叶,乌拉尔铁制品主要出口至英国,1793年,乌拉尔铁制品占英国同类进口产品的比例为74%,1793年和1796年其占比分别为69%和80.1%。8至1799年,俄国铁制品出口量为250.9万普特,仅出口至美国的铁制品就为24.0万普特。4 23019世纪初,工业革命已在西欧诸国展开,冶金技术迅速提高,蒸汽机广泛用于采矿业,乌拉

17、尔冶金工业因使用农奴劳动和机器普及率较低逐渐丧失了往日的辉煌,乌拉尔冶金工厂主要劳动力是农奴。以下塔吉66尔地区冶金工厂为例,18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奴工人的比重达90%以上。9 7319世纪初,乌拉尔地区共有10万名常驻工人,农奴工人仍为主导。10 6618世纪末,乌拉尔冶金工场虽已出现蒸汽机,但因其功率小、耗能高和易损害等缺点,并未大规模使用。1840年,整个乌拉尔地区蒸汽机的数量仅为73台,1860年增加至141台。9 4519世纪上半叶,乌拉尔冶金工业迅速衰落,但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与1800年相比,1860年乌拉尔地区铸铁产量增长0.8倍,生铁和铜制品产量分别增长0.9倍和0.7倍,但

18、同期英国铸铁产量增长23.6倍,法国、德国和美国的铸铁产量分别增长14.1倍、12.1倍和19.4倍。19世纪上半叶,乌拉尔冶金工业缓慢发展导致世界市场上俄国金属产品的比重下降。俄国铸铁产量低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奥地利,甚至低于比利时,已跌至世界第七位。世界市场上俄国铸铁比重已从1800年的30.7%降至1860年的3.76%,铜的比重从18世纪末的27%降低至1860年的3.9%。6 398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乌拉尔冶金工业经历了起步、繁荣和衰落时期。尽管在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乌拉尔冶金工业处于衰落期,但它在俄国重工业崛起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容抹杀,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乌拉尔冶金工

19、业成就举世瞩目,本身就是俄国重工业的组成部分;二是虽然19世纪乌拉尔冶金工业衰落,但并非停滞不前,只是发展速度放缓,但工业基础犹在;三是乌拉尔冶金工业推动了本国的造船、机器制造和军工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因素,乌拉尔冶金工业奠定了俄国重工业的基础,诸多工业部门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三、以呢绒工业为基础的纺织业开启了俄国轻工业的先河近代以来,西方诸多国家的轻工业都从发展呢绒工业开始,荷兰和英国等国家都是如此。呢绒属于毛纺织品,又称毛料,其优点是防皱耐磨,保暖性强,在俄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以手工生产为主。因军队的呢绒需求量巨大,18世纪初呢绒工业迅速崛起。呢绒工业开启了俄国轻工业领域大规模生产的先河,但

20、在俄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远逊色于棉纺织工业。俄国呢绒工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与乌拉尔冶金工业相似:18世纪上半叶为俄国呢绒工业的崛起时期,18世纪下半叶为呢绒工业的繁荣时期,19世纪上半叶因棉纺织工业发展呢绒工业开始衰落。俄国呢绒手工工场分为两类:一是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所产商品销售给国家;二是国家不给予任何补贴,但其产品可自由销售。1689年,商人谢尔科夫与杜布罗夫斯基建立了俄国第一家呢绒手工工场。因呢绒产品需求量巨大,加上政府提高产品进口关税,呢绒手工工场的数量大增。彼得一世时期俄国建立了12家大型呢绒手工工场,部分呢绒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不容小觑。1724年,喀山米克利亚耶夫呢绒手工工场拥

21、有工人750名、机器40台11 28。1729年,其机器和工人数量分别为51台和748名11 33。1760年,俄国呢绒手工工场的数量已达30家。1761年,呢绒产量达120万俄尺,但投放市场用于销售的呢绒仅3.3万俄尺,大多数产品供应给国家。11 3618世纪下半叶,俄国呢绒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1773年,俄国手工工场生产商品的总价值为354.8万卢布10 3031,呢绒手工工场产品价值就达117.8万卢布10 41。1803年,俄国呢手工工场的数量为155家。11 53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呢绒手工工场大多属于贵族,1809年98家呢绒手工工场中,19家手工工场属于有爵位的贵族,55家手工工场

22、属于无爵位的贵族。在呢绒工业的带动下,俄国麻纺织工业快速发展。17621804年,俄国亚麻手工工场数量从135家增至 285 家。1059麻纺织品除满足本国居民需求之外,还大量出口国外,17581762 年、17931795年和18141823年呢绒、粗制麻布等产品的年均出口量约为7.7万、25.1万和20.3万匹。12从19世纪初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普及,呢绒和麻纺织等工业部门开始衰落,棉纺织工业逐渐成为轻工业的先驱。俄国棉纺织工业历史悠久,但一直以手工生产为主。彼得一世时期大型手工工场林立,但棉纺织工业一直停滞不前,早期生产中心为阿斯特拉罕。18世纪60年代,俄国已有8家丝织6

23、7手工工场的部分车间开始生产棉布,至1775年其数量已增至10家,但生产方式十分落后。11 60118世纪末,俄国棉纺织工业已初具规模,大型手工工场的数量逐步增加,其数量已从1775年的16家增加至1800年的240家。11 615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加上政府政策扶持,棉纺织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就纺纱工业而言,1812年,莫斯科已有11家纺纱厂,纺纱机数量达780台。131843年,俄国共有59家棉纱厂,1847年其数量增加到64家,纱锭数量已增加至76.5万个,141853年和1860年纱锭的数量分别为100万和150万个。15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纺纱锤数量仅落后于英国、法国、美

24、国与奥地利,跃居第五位,纺锤数量分别为2097.7万、420万、250万、140万和110万个。10 58棉纱产量提高后,棉布产量大增,19世纪60年代初俄国棉布产量达230万普特,16 75随着棉纺织工业的崛起,呢绒和麻纺织工业迅速衰落。众所周知,棉纺织工业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英美等国都是如此。从19世纪初开始,俄国棉纺织工业快速发展,而18世纪呢绒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为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呢绒等产品因保暖性和耐久性等特征一度成为军队最主要的需求产品,手工工场规模很大,此时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为后期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虽然俄国呢绒工业以手工生产为主,但机器也

25、逐步推广,推动了棉纺织工业乃至整个工业的技术革新进程;三是呢绒等工业部门发展已证明农奴劳动已无利可图,所以棉纺织工业勃兴之时劳动力就以自由雇工为主,也是基于此原因棉纺织工业的生产效率较高。四、技术革命开启的前提已基本具备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各部门生产技术革新的表现有二,一是冶金工业的技术成就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奠定了俄国技术革命的基础;二是19世纪上半叶棉纺织工业开始了技术革新,但其成就和影响力远逊色于冶金工业。乌拉尔冶金工业技术革新始于18世纪,其表现如下。一是高炉代替了原始的土高炉,17世纪之前,乌拉尔冶金作坊主要使用冶炼坑和黏土炉炼铁,17世纪中叶,手工工场开始使用土高炉冶铁

26、(又称生吹炉),后期土高炉被高炉所替代。18世纪初,乌拉尔冶金手工工场就已使用高炉冶铁,1701年乌拉尔涅维扬斯克手工工场使用高炉冶炼出第一批铸铁。传统生吹炉转变为高炉是乌拉尔冶金业的第一次技术革新的标志,此时炼铁高炉高度达8.59米。二是鼓风机和水轮机等设备成为高炉的辅助设施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鼓风机不但将带有压力的气流传入高炉内,还能促使燃料的充分燃烧,提高木材的使用率和炉温,冶铁效率大幅提高。水轮机主要利用水力冲动水轮,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带动主鼓风助燃,大幅提高鼓风能力,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金属产量,鼓风机和水轮机相继使用后冶铁量又进一步提高。18世纪初,乌拉尔冶金手

27、工工场日均生铁产量提高120倍,劳动力消耗量却仅为原来的1/7。4 421三是水轮机的推广带动了蓄水设施的改进。因乌拉尔诸多手工工场使用水能充当动力,大部分企业都设置于河边和河谷附近,便于修建水坝和水库,大部分手工工场都配备蓄水池,以保障枯水期供水。手工工场的水坝高度一般为410米,水坝长度和宽度分别为6485.3米和4254米。17很多水坝保留至今,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一般水坝上设置两个阀门,一个进水阀门和一个出水阀门,其长度分别为2米和10米,车间水管分别与两个阀门连接,专门为水轮机提供动力。高炉和水坝间还设置横梁和滑轮装置,便于将矿石、燃料和其他物品运至高炉顶部。四是高炉的结构也不断改善

28、。18世纪末,乌拉尔冶金手工工场的高炉高度达9米以上,其内部截面为圆形,此时西欧国家大部分高炉的截面为方形。因冶炼技术进步,乌拉尔高炉燃料消耗量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如乌拉尔高炉冶炼100普特生铁需142156普特木炭,同期瑞典新式高炉木炭消耗量为330385普特。4 150从19世纪开始,乌拉尔冶金工厂开始改善高炉结构。19世纪中叶,乌拉尔高炉主体高度已达到15.7米,矿区内高炉高度大多超过12米。181800年,乌拉尔地区单位高炉年均产铁量为8.7万普特,6 3771860年已68达13.7万普特。6 389五是为提高燃料和矿石的运输效率,乌拉尔冶金手工工场内出现了早期的矿山铁路。俄国矿山铁路

29、发展历经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世纪60年代,该阶段建成俄国最早的矿山轨道即兹梅伊诺格尔斯克矿山铁路,该铁路属科雷沃沃斯克列先斯克国有手工工场;第二阶段为18世纪80年代,其标志为亚历山大冶铁和炮弹手工工场建成了俄国第一条马拉手工工场铁路,该线路全长173.5米;第三阶段为18061810年,兹梅伊诺格尔斯克矿山和科雷沃沃斯克列先斯克国有手工工场间建成第一条全长1.9公里的铁路,铁路还配备桥梁、高架桥、高路堤和矿山运输设施等装置,此线路造价较低,仅是同期英国马拉铁路成本的1/5;第四阶段的标志为1834年俄国第一条蒸汽动力铁路正式开通,该线路长854米,建于塔吉斯克冶金工厂,后期此线路不断

30、扩展,长度达2.5公里。俄国铁路萌芽于乌拉尔矿山铁路,矿山铁路的修建为铁路建设提供技术基础。六是冶铁技术的进步。冶铁技术进步主要源于搅拌法炼铁技术的广泛采用。18511860年,乌拉尔使用该法炼铁的工厂由92家增加到337家。19世纪中叶,乌拉尔37.2%的冶金工厂采用搅拌法炼铁,19.8%的工厂采用“甘杜阿斯基”熟铁精炼法炼铁,还有32.2%的工厂使用精炼法炼铁。19即便如此,俄国冶金业的动力系统仍十分落后,使用蒸汽机的工厂数量较少,大部分工厂仍使用古老的水力动力系统。七是蒸汽机和液压水轮机的使用。1799年,乌拉尔冶金手工工场出现了第一台蒸汽机,但因容易损毁和木材燃料充足并未于冶金工业中推

31、广。19世纪初,乌拉尔冶金手工工场也开始生产蒸汽机。19世纪上半叶,乌拉尔冶金手工工场主已意识到蒸汽机的重要性,杰米多夫就专门派遣农奴去英国和瑞典学习。1840年,乌拉尔地区已有73台蒸汽机,1860年增加到141台。1860年,私人冶金工厂中蒸汽机动力所占比例为32.6%,官营工厂中其比例为68.2%。201838年,工匠萨甫诺夫成功制造出俄国第一台液压式水轮机,随后该机器在乌拉尔冶金工厂中广泛应用,冶铁量大幅度提高,但水轮机缺陷较为明显,一是功率较小,二是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春夏季节水库水量充足,水能供应不成问题,旱季水库水位有限,金属产量大跌。因水轮机缺点突出,蒸汽机逐渐在乌拉尔冶金业中推

32、广,蒸汽机的使用是乌拉尔冶金工业的第二次技术革新。俄国纺织工业技术革新主要标志是各工厂放弃传统的半手工生产模式,蒸汽机和织布机在棉纺织工业中逐步推广。1805年,彼得堡国营亚历山大罗夫手工工场首次使用蒸汽机纺纱,此时蒸汽机都从英国进口。除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外,很多手工工场开始推广织布机。当时1台印花织布机的织布量可抵100200名手工织工。1861年,俄国棉纺织工业已有近万台机器织布机,主要分布于彼得堡和莫斯科。16 74即便蒸汽机和纺织机器日益普及,但直到农奴制改革之前,仅有两成的棉纱由机械生产,其余八成的棉纱都由手工生产。19世纪上半叶,俄国纺织业技术革新进程加速,但各部门差异较大,棉纱工

33、业技术革新起步最早,毛纺和麻纺工业技术革新相对较晚。机器化生产主要围绕辅助性生产部门,如纺纱、印花、缫丝、并纱-卷纱等,而生产过程的基本的和关键性环节织布工艺却长期滞留在手工工场阶段。16 11819世纪下半叶,俄国大工业的快速发展一度依靠外国的机器和技术,但此之前俄国就已积累了丰富的技术革新经验,为俄国技术革命的开启奠定了基础。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18世纪乌拉尔的冶铁技术世界领先,早于西欧诸国使用高炉冶铁;二是19世纪上半叶虽然冶铁技术相对滞后,但水轮机和蒸汽机的使用又一次大幅提高了冶铁效率;三是棉纺织机器和蒸汽机虽然从国外引进,但开启了俄国轻工业使用大型机器的先例,为蒸汽机等设备在其他工业

34、部的推广以及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四是乌拉尔矿区所使用的铁路为俄国后来的铁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五、全俄统一商品市场的逐步形成为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19世纪上半叶,交通运输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全俄统一商品市场的逐步形成,商品市场的日渐完善为工业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统一商品市场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以展销会为代表的定期贸易日渐繁荣,且工业品成为其最主要的销售产品;二是城市贸易更加繁荣;三是国际贸易发展为国内商品市场69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展销会成为商品销售的主力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展销会的数量和贸易额都大幅增加,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展销会繁荣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

35、俄国领土广袤,小生产者很难将自己所产的商品销售至国内市场,只能借助于中间商将产品运至展销会销售,中间商可采取直接收购或者代售的方式为生产者销售产品;二是俄国交通运输滞后,即便水路运输蓬勃发展,却不能全年运输商品,产品生产者和中间商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内将产品运至市场上销售;三是俄国人口密度较低,城市数量有限,小城市固定商业网点无利润可图,因此商人和小生产者更青睐于展销会。此外,俄国金融业滞后等因素也是展销会独领风骚的原因。1830年,俄国所有展销会运进商品的价值为1.5亿金卢布,1860年则达3.5亿金卢布,展销会的年均贸易额为2.6万金卢布。21 97大型展销会垄断了国内贸易,18世纪末、183

36、2年、1849年和1863年,单位展销会的商品交易额分别为1.2万、2.1万、3.1万和4.1万银卢布。大型展销会的交易额最高,19世纪60年代,20个特大型展销会的交易额占展销会商品交易总额的57%73%,其数量占比仅为3%,为其余97%展销会平均交易额的4587倍。22 96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普及,农村展销会的商品交易量大增。展销会中工业品占主导,如丝织品、棉纺织品、印花布、红布、呢绒和日用百货等。农民也在展销会上出售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但交易所得大多用于购买工业品。在农村展销会中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最为畅销,中部工业区、西北部地区和沃洛格达省农村展销会和集市都具有该特征。中部黑土区农

37、民是俄国工业品的最主要买家,唐波夫省农村展销会的主要交易产品为纺织品、农民手工业品和牲畜等;沃罗涅日农村展销会也是如此,主要交易产品为牲畜和工业制品;库尔斯克省农村展销会也是纺织品的数量最多;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农村展销会上工业品也最为普及,欧俄北部和西伯利亚地区展销会也纷纷出售中部工业区所产的工业品和其他产品;波罗的海地区某些农村展销会出售的主要商品为农产品、牲畜、金属产品和纺织品;里加和波罗的海沿岸其他城市的部分城市展销会也销售俄国和外国的工业制品;东西伯利亚地区当地居民用牲畜和毛皮换取俄国和中国的工业品;奥伦堡省农村展销会上中亚与俄国的丝织品、棉纺织品的交易最为发达;乌克兰右岸地区俄国工业品

38、的销售量最低,波多利斯克只有一个县城的农村展销会销售纺织品,沃伦省只有卢茨克和科维里县城的农村展销会上销售工业品;基辅省的农村展销会上并不销售俄国的工业品,白俄罗斯地区的农村展销会上也很少销售俄国工业品。基于以上因素可知,一是除个别地区外,俄国工业品已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二是展销会上工业品的销售量最高。19世纪上半叶,展销会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但它们并未存在于所有大城市和省城之中,一般而言,大城市以固定贸易为主。据统计18171820年,彼得堡、莫斯科、特维尔和科斯特罗马等城市都没有展销会,只有雅罗斯拉夫有陶瓷和木制容器展销会,但商品交易额未超过2.0万卢布。不但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大城市,他们辖下

39、的很多县城也不具有展销会,所以无展销会的城市一般位于中部工业区和彼得堡省,上述地区工业发达,贸易方式以固定贸易为主。在农业省份,如中部黑土区、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和乌克兰等地展销会数量较多。19世纪20年代末,唐波夫、奔萨、辛比尔斯克、哈尔科夫、基辅、萨兰斯克、萨马拉、塞兹兰、克列缅丘格、列别姜、鲍里索格列布斯克和苏梅等地都具有大型展销会。农奴制改革之前,俄国农业省份展销会贸易的发达程度明显高于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速度最快,固定贸易占主导,店铺和商店的数量众多,乡村因封建生产关系仍占主导,展销会贸易较为发达。(二)城市贸易更加繁荣19世纪上半叶,欧俄地区城市居民数量(不含波兰)

40、由1811年的276.5万人增加至1840年的466.6万人和1863年的610.5万人。23 160城市居民数量增加后,商品需求量大增,直接推动了城市贸易的发展。城市中定期贸易仍占主导,展销会的作用降低,集市和商店等设施的作用日渐提升,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70一般而言,工商业愈发达地区,固定贸易的作用愈突出。集市仍由城市集市和农村集市组成,城市一般每周举办23次集市,大型村镇为一周一次,集市举办时十分热闹,大多数集市都从早上持续到晚上。城市集市的规模、商品种类和数量远高于农村集市。因集市的规模不一,交易额差距颇大,19世纪50年代,单位农村集市的交易额为503500卢布,单位城市集市的

41、交易额为5060000卢布,年均交易额分别为260036000卢布和230万卢布。22 97就交易额而言,集市远逊色于展销会,但因举办的频率较高,参加人数很多,在国内贸易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集市虽然是定期贸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并不每日都举行,城市店铺、商店、售货棚和粮店等才是常见的固定贸易设施。固定贸易设施集中于大型商业中心之中,省城的固定贸易最为繁荣。1856年,俄国共有省城60个,仅占全俄城市总量的9.3%,上述城市拥有的固定贸易设施占比却达44%,单位省城的店铺和商店数量为605个。22 97以喀山市为例,18世纪末,喀山市内共有850家店铺,出售的主要货物如下:一是镶着金银饰品的丝织品

42、;二是中国、西伯利亚和波斯商品;三是德意志和俄国的呢绒、棉绒、粗毛绒、丝织品和金银边饰;四是彼得堡、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和伊比里特展销会运来的金银饰品、纺织品、丝织品和印花布等货物。1861年,喀山市拥有的贸易机构的数量如下:商店38家、店铺893家、码头货栈73家、饭店33家、咖啡屋11家、小饭店12家、小旅馆20家。店铺和其他固定贸易机构的总贸易额为450500万信贷卢布。每年运至喀山的各类商品价值为1200万卢布,运出商品的价值为900万卢布。21 191喀山在俄国城市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只能处于中游,大城市的贸易规模不言而喻。集市贸易推动了城市与乡村、工业区与农业区间的商品经济联系,也是全

43、俄统一商品市场形成的助推力。(三)国际贸易也是全俄统一商品市场发展的动力19世纪上半叶,远洋贸易一直为俄国对外贸易的重心,1802年和1804年远洋贸易占俄国对外贸易总量的78%和88%,19世纪中叶,其占比为63%和83%。总体而言,19世纪3050年代,俄国海上贸易额增长1.5倍,24 97俄国商船队可在各港口直接进行东西方转口贸易,东方商品可经黑海各港口运往欧洲,西欧商品亦可经过俄国海港运至波斯、希瓦和布哈拉汗国。俄国主要贸易对象为欧洲国家。19世纪中叶,俄国与西欧国家贸易额占俄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5%和88%。俄国主要出口货物为粮食,小麦的数量最多。19世纪中叶,出口货物中粮食的占比为

44、20%,24 98远销至荷兰、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北欧等国。俄国进口货物的种类如下:一是原料,如棉花、棉纱、生丝和纺织染料;二是奢侈品,如葡萄酒、水果、咖啡、糖和轻工业制品等货物。值得一提的是,从19世纪40年代起,机械产品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具体而言,俄国大部分农产品都经海路运至国际市场,主要出口港口有二:一是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各港口,二是南部黑海和亚速海港口,在所有出口货物中粮食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大麻、亚麻和油脂等货物,金属制品的出口量急剧降低,究其原因为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铸铁产量大增,乌拉尔冶金业迅速衰落。具体而言,1800年和1850年,世界市场上俄国商品的占比分别为3.7%

45、和3.6%。俄国货物的主要进口国为英国,其进口量占俄国出口货物总量的37%。出口至英国的货物以原材料为主,粮食、亚麻、大麻、毛线和皮革等货物的占比最高。23 17319世纪上半叶,俄国已成为世界粮食市场的重要出口国。1846年,英国取消了俄国粮食进口关税,俄国粮食出口量大增,18011805年,年均粮食出口量约为1980万普特,18561860年达6920万普特,增长2.5倍。25国际贸易发展对俄国工业化的影响有三:一是外汇收入增加,增加了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二是便于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引进新技术;三是为本国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市场,为外国工业品的进入提供了便利。全俄统一商品市场的逐步形

46、成是俄国工业化开启的重要推力,一是展销会遍布全国各地,可保障工业品的销售,为本国工业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二是出口贸易发展致使大量外汇进入俄国,成为工业化早期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三是进口贸易繁荣还可提供工业发展所需的机器和设备;四是全俄统一市场形成71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逐渐提高,推动了俄国交通运输革命的开展。六、俄国原工业化与早期工业化关系探究一般而言,原工业化时期为一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阶段。就俄国而言,18世纪俄国封建制度臻于顶峰,虽然呢绒工业和乌拉尔冶金工业快速发展,但主要依靠农奴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未普及,虽然并不能称之是俄国的原工业化阶段,但仍为工业化奠定了技

47、术和工业基础。19世纪上半叶为俄国的原工业化阶段,虽然因农奴制的桎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不高,加上资金匮乏,只能借助外力发展本国工业,造就了俄国早期工业化(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外资依赖过高、技术水平滞后和国际市场依赖过高等特征,但发展大工业的基础已基本奠定,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全俄商品市场也开始形成。1861年农奴制改革至20世纪初为俄国早期工业化阶段。此期间俄国工业化出现了如下特征:一是各工业部门的劳动方式由手工生产逐步向机械生产转变,机器制造业蓬勃发展,机器在工业和运输业中大规模推广,生产力飞速发展;二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由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国民经济中

48、农业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工业所占的比重逐渐提升;三是居民数量增加,农业居民的比重明显下降,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推广,城市化进程加快;四是燃料结构发生变化,木制燃料被石煤等矿物燃料所代替;五是经济改革过程中社会等级结构不断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六是教育水平提升,居民识字率提高,人力资源也是工业化成功开启和实施的有力保障;八是早期工业化结束后国内建立了现代化的社会和文化秩序。因此,受农奴制的制约,俄国原工业化具有其独特性,但仍为俄国工业化开启奠定了基础,不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纺织等工业部门中普及,乌拉尔冶金工业等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为俄国早期工业化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49、。基于此,俄国早期工业化的顺利开展得力于原工业化时期,乃至18世纪工业、贸易、技术和商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二者是一脉相承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工业化得以顺利开启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工业化开启的前提,为大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大工业已初具规模,冶金和纺织等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工业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交通运输是工业化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推力,水路运输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作为新型运输方式的铁路也快速普及;技术革新是俄国工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冶金和纺织等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在工业化开启之前就已展开,并且蒸汽机已开始使

50、用;国内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展销会的广泛普及为大工业提供所需的资金,加速了资本主义早期原始积累的完成,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亦是俄国工业化的开启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外俄国因发展本国工业的资金有限,技术相对落后,外资大量涌入和国外技术的传入也是俄国工业化顺利开启的动因。虽然俄国工业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部因素仍是推动俄国工业化开启的基础。首先,18世纪和19世纪俄国发展大工业的基础已基本奠定,虽然生产技术落后、机器普及率过低、手工生产占主导,但早期的呢绒工业、后期的棉纺织工业和乌拉尔冶金工业分别奠定了俄国轻重工业的发展基础;其次,俄国生产技术虽十分落后,但冶金工业也曾世界领先,液压机和鼓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