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儿科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52920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科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科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3 年第 57 卷第10 期 Shanghai J Tradit Chin Med,Vol.57,No.10,Oct.2023 上海中医药杂志儿科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张子薇1,高诗宇1,李悦2,付鹏3,陈宏1,陈宇航1,张韵清1,吴力群1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通过梳理中医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古今文献,从方剂源流与组成、中药基原与炮制、方义功效、主治病证、煎服法及使用注意5个方面对异功散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经典名方异功散

2、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异功散;经典名方;历史沿革;剂量;功效主治;文献研究Analysis of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nd key information verification on Chinese classic pediatric formula Yigong SanZHANG Ziwei1,GAO Shiyu1,LI Yue2,FU Peng3,CHEN Hong1,CHEN Yuhang1,ZHANG Yunqing1,WU Liqun11.Dongfang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

3、ese Medicine,Beijing 100078,China;2.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3.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Abstract:By review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on the class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Yigong

4、San,we organized and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key information of Yigong San from five aspects:origi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ormula,origin and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explanation and actions of the formula,indications of the formula,decoction and administrati

5、on methods,and cautions for use,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 formula Yigong San.Keywords:Yigong San;Chinese classic formula;historical evolution;dosage;action and indication;literature review异功散出自宋代 小儿药证直诀1,为治疗小儿不思饮食的名方。随

6、着2018年4月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颁布,中医药界掀起了经典名方的研究热潮。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 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中“积极展开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的相关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在2022年 9 月颁布了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2(以下简称 儿科(目录),推动了儿科经典方剂的现代研究,异功散被收录其中。文献研究是经典方剂现代研究的基础,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3给予了经典名方文献研究的初始方向。当前异功散缺乏从全方的源流、主治、方义、服用方法、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关

7、键信息进行考证,以期为异功散复方制剂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资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1.1.1现代文献运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等数据库,以“异功散”或“五味异功散”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限定为自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月1日。1.1.2古籍文献运用 中华医典(第5版)电子数据库,以“异功散”“异功”为关键词或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必要时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秀数据库、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查阅古籍原版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内容审校,并结合其他相关DOI:10.163

8、05/j.1007-1334.2023.2305013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150706);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攻关项目(2020-JYB-ZDGG-135)作者简介 张子薇,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系、脾胃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通信作者 吴力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23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 年第 57 卷第10 期 Shanghai J Tradit Chin Med,Vol.57,No.10,Oct.2023 古籍资料进行对比。文献的出版(完成)时间限定为1911年以前。1.2纳入标准明确记载了异功散的组成、功效、煎服法等基本信息;异名

9、同方或加减方药味差异不超过3味;古籍检索中同一出处者不重复录入,同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以较早版本为准;同一基原药物不同异名者均纳入,如陈皮与橘红、橘皮等。1.3排除标准异功散基本信息记载不完全者;同名异方,即方名相同,但药物组成与功效完全不同者。2结果2.1文献检索及结果根据现代文献检索方法,共检索到异功散现代文献937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排除无关文献880篇,最终获得有效现代文献57篇。根据古籍文献检索方法,共检索到异功散古籍文献1 665条,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排除无关文献 1 547条,最终获得有效古籍文献 118条。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异功散源起于宋代,历经元

10、、明两代,成熟于清代。有关异功散记载的医书宋代5部、元代2部、明代30部、清代50部,另有日本古籍2部。将118条古籍文献过滤掉 小儿药证直诀 原文转引者,得到38条记载,涉及22部医书,发现部分医家对异功散所治病证在 小儿药证直诀 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发挥和延伸,药物组成及炮制、煎服法等方面的记载也略有不同,从中可窥见异功散的历代演变情况。见表1。表1异功散部分古籍文献记载宋元明小儿药证直诀1校注妇人良方4活人事证方后集5幼幼新书6岭南卫生方7保婴撮要8古今医鉴9赤水玄珠10济阳纲目11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锉),甘草人参,白术(炒),甘草(炒),茯苓,陈皮-人参,茯苓,白术

11、(炒),甘草(炙),陈皮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白术(麸炒),陈皮,甘草(炒)人参,茯苓,白术(炒),甘草,陈皮人参,茯苓,白术(炒),橘红,木香,甘草(炙)-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陈皮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助其气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咳嗽,或腹满不食,面浮气逆等症治水气蛊胀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治诸般气疾瘴疟后调胃进食,顺气化痰,不冷不燥,功效尤多治吐泻不食,脾胃虚冷者,先与数服,以益中州之气;或惊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虚弱,咳嗽吐痰;或虚热上攻,口舌生疮,弄舌流涎。若母有症致儿患此者,子

12、母并服之。治禀赋元气虚弱,肌肉消薄,荣卫短促而患疮疡,不能消散;或脾肺气虚,不能生肌收口。治痘疮,脾胃气虚痒塌。治脾胃气虚,不能统血,而大便下血治小儿吐泻,不思饮食,此药温中壮胃,疗虚冷治久痢脾胃虚弱;治脾胃虚弱,难任饮食;温中和气,吐泻不思饮食治脾胃虚冷,肠鸣腹痛,自利,不思饮食;治休息痢;治脾胃虚弱,难任饮食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用姜枣水煎-等分末二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两枚;煎七分,食前温服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煎七分,温服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朝代书名组成及炮制功效主治煎服法n数据库检索得到现代文献(=937)

13、:CNKI(n=440)、VIP(n=155)、WanFang Data(n=342)中华医典(第5版)古籍条目(n=1 665)阅读全文筛选(n=57)最终纳入文献(n=175)阅读条文并查阅原书筛选(n=118)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排除(n=880)按照纳入、排除标准 排除(n=1 547)图1文献筛选流程图24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 年第 57 卷第10 期 Shanghai J Tradit Chin Med,Vol.57,No.10,Oct.2023 清景岳全书12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13内科摘要14证治准绳(五)幼科15症因脉治16胎产心法17霍乱燃犀说18经验良方全集19内伤

14、集要20外科心法要诀21本草易读22幼幼集成23方剂辞典24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炙),陈皮-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各等分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各等分。一方加木香白术,人参,真广皮,炙甘草,白茯苓人参,白术(土炒),茯苓,陈皮(去白),炙甘草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橘红人参,白术,云苓,陈皮,甘草。-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炙),陈皮台参,白术,云苓,炙甘草,陈皮官拣参(切片),漂白术(土炒),白云苓(乳蒸),真广皮(酒炒),炙甘草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炙),陈皮治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呕吐,或久患咳嗽,面浮气逆腹满等证。凡脾胃虚寒,饮食少思,气逆腹满者宜此;怒

15、后逆气既散,肝脾受伤,而致倦怠食少者;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凡脾胃微虚,而若满非满,食少不化者治吐泻,生风,虚冷,不饮乳,脾虚治久咳不已,或腹痛少食而肿,气逆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食;治小儿诸般钓证,角弓反张,胸膈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治脾元不足,有痢无积,久不愈者治肺胃气虚,稀痰喘嗽治霍乱后,中虚主剂补气和中健脾,止虚泻,催脓汁治脾胃虚弱,饮食少进,未能消化,心胸痞闷治溃后脾虚气滞者宜之;治吐泻不思食,温中和气治一切脾胃不和,吐泻霍乱虚损等,及小儿一切专治脾胃虚弱,吐泻之后、大病之后,以此调理治妇人血冷气痛;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凡小儿虚冷病,

16、先与数服,以正其气加姜枣,水煎服-每服三五钱,姜枣水煎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枚,同煎-为散,每服三四钱,生姜煎汤调服水煎服-五味,姜三片,枣两枚;水煎服-每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煎七分,食前温热服表1(续)朝代书名组成及炮制功效主治煎服法2.2方剂源流与组成2.2.1方名分析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5味药物组成的异功散最早见于 小儿药证直诀。古代医家对 小儿药证直诀 中的异功散又称为“钱氏异功散”(40部古籍)或“五味异功散”(68部古籍),部分医家著书时用名杂糅。其中“钱氏异功散”首见于 仁斋直指方论25(公元 1260 年)。此后,此事难知26(公元1308

17、年)、症因脉治16(公元1706年)等中医著作中都将 小儿药证直诀 异功散称为“钱氏异功散”。“五味异功散”首见于 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小儿痘疹方论27(公元 1253 年),此后 兰台轨范28(公元 1764年)等书均用此名。这两个方名的出现可能是为了与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 中的“十一味异功散”和“十二味异功散”作出区分;这两首方剂与小儿药证直诀 中的异功散在药味组成上相差较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名,如 幼科发挥29(公元1549年)中提及“小异功散”,但并未普及使用。综上,古代医家大多用“异功散”方名,其次用“五味异功散”和“钱氏异功散”方名。2.2.2组成分析 小儿药证

18、直诀 记载异功散由“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锉)、甘草各等分”组成,煎服时配以“生姜五片,枣两个”。后世医家大多遵循本书组成,基本无变化。在本次筛选的118条古代文献中共有66条详细记载了异功散的药物组成,其中有51条(77.3%)同 小儿药证直诀 中的异功散组成一致。其他条文组成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变化是药物的替代,主要集中于陈皮和人参。记载使用橘红替代陈皮的有8条文献,如 婴童百问30幼科类萃31等;使用橘皮替代陈皮的有3条文献,见 济阳纲目11、万氏家藏育婴秘诀32、幼科发挥29。有3条文献的组方用党参代替人参,分别见于疬科全书33、本草易读22和 推拿抉微3

19、4。第二种变化是药味的加减,加味药主要涉及木香,减味药主要涉及陈皮。共有10条文献在方中提及木香的有无,部分出现在同一部医书,均为明清时期医书。如日本江户时期的下津寿泉在 1709 年编撰的 幼科证治大全35中有4处转引了异功散,其中在 三九 霍乱吐泻章节中记载“直诀 五味异功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炙、陈皮等分”后补充“一方加木香”。类似情况还出现在 婴童百问30、幼科类萃31、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36以及 济阳纲目11和 证治准绳(五)幼科155部医书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37(下简称 药典)记载木香性温、味辛苦,善行大肠之滞气、疏理三焦肝胆,常用于治疗脘腹胀痛、泻

20、25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 年第 57 卷第10 期 Shanghai J Tradit Chin Med,Vol.57,No.10,Oct.2023 痢后重、食积不消等,与异功散配伍既能行气止痛,又能健脾消食。组方减味陈皮者仅有 1 条,见 幼科切要38。这说明历代古医籍记载的异功散基本保持了原方5味药物的组成,但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对象及不同疾病时各医家随证略有变化。现代文献中含有异功散的中药处方共75首。现代医家对异功散有不同发挥:药物替代集中于人参,药味加减集中于陈皮、白术和甘草。使用人参(包括生晒参、高丽参)的处方有28首(37.3%),使用党参代替人参的处方有41首(54.7%),

21、另有少数医家使用太子参代替人参(6首,8.0%)。本草正义39言:“潞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即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太子参较人参补气力量更缓,健脾之余能润,为清补之品。小儿脏腑娇嫩,故儿科临床常使用太子参,以达益气健脾、生津润燥之效,使气旺而不至于过燥以伤脏腑。减味陈皮的处方有3首,减味茯苓的有1首,减味甘草的有3首,减味白术的有3首。综上所述,古今医家对异功散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5味药物组成当无异议。经典名方异功散的研发当尊崇古方原貌,但在现代临床运用中,可适当根据辨证和对象不同进行加减化裁和药物替代。2.2.3组方剂量方剂的剂量包含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

22、绝对剂量是处方中的实际用量,相对剂量是指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40。由于各医家用药剂量习惯不同,故将异功散绝对剂量转化为相对剂量配比进行比较。在本次考证中,明确记载异功散剂量的古籍文献共38条,其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1 1 1 1 1这一配伍比例者有21条,占比过半(55.3%)。尽管古代医家对异功散各药味的剂量记载不尽相同,但是对药物组成均等分这一配伍比例基本认同。现代文献收集到的方剂中遵循各成分等分的处方有25首,占比25.3%。虽然现代医家对异功散的临床发挥较多,用药剂量各有心得,但方中各味中药剂量均未超过 药典37推荐的用量。2.3中药基原与炮制结合 药典37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异功

23、散各药物的基原和炮制方法进行梳理。王淳等41研究发现古今人参品种基原没有发生变化。目录(儿科)中人参的炮制方法为“切去顶”,属于人参炮制工艺中净制的一种。有详细组成记载的古籍文献条文中包含人参炮制方法的有1条,见 幼幼集成23中的“切片”,说明异功散中人参仍以生品为主。既往文献研究42发现历代陈皮的主流基原与 药典37记载一致,且建议经典名方中标注去白橘皮、去白陈皮、橘红者用橘红,即橘类外层果皮;无特殊标注或注明连穰的陈皮和橘皮用陈皮。目录(儿科)中陈皮炮制方法为“剉(同锉)”。有1条古籍文献中提及陈皮炮制方法,见幼幼集成23中的“酒炒制”。上述说明古代医家在异功散中使用的陈皮以生用饮片为主。

24、赵佳琛等43研究发现经典名方中白术的主流基原与 药典37记载一致。目录(儿科)中白术无炮制方法的记载。古籍文献检索得到白术的炮制方法有“炒”(10条)、“土炒”(5条)、“蜜炙”(1条)、“去芦炒”(1条)、“姜汁炒”(1条),而使用白术生品者最多(48条)。药典37中记载白术生品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与异功散和气健脾之功相通。另有文献研究44发现经典名方中茯苓的主流基原与 药典37记载一致。目录(儿科)中茯苓炮制方法为“去皮”。古籍文献中记载茯苓的炮制方法有“去皮”2条,“乳蒸”1条。陈芳等45研究发现,茯苓乳制后能滋润回枯、助生阴血,且不可随意使用,茯苓常规使用时多

25、为去皮炮制。药典37记载的3种甘草基原包含了既往文献研究46确定 的 古 籍 中 甘 草 主 流 基 原,即 豆 科 植 物 甘 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目录(儿科)中甘草无炮制方法的记载。古籍文献中关于本方甘草的炮制方法以生品(39条)最多,其次为炙用(27条)。生甘草较炙甘草更长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基于上述,建议异功散中各味药物的基原与炮制可参照 药典37相关饮片内容,具体如下。人参选用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炮制方法为“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陈皮使用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26、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炮制方法为“润透,切丝,干 燥”;白 术 使 用 菊 科 植 物 白 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炮制方法为“润透,切厚片,干燥”;茯苓使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炮制方法为“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甘草使用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

27、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这3种,炮制方法为“润透,切厚片,干燥”。2.4方义功效 小儿药证直诀 中并没有异功散的方义记载。异功散是由四君子汤加陈皮组成47,后世医家常在解析四君子汤及其类方方义时提及异功散。如明代吴昆 医方考48载:“人参甘温质润,能补五藏之元气;白术甘温健脾,能补五藏之母气;茯苓甘温而洁,能致五藏之清气;甘草甘温而平,能调五藏愆和之气。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汪昂在 医方集解49四君子汤条目下论述道:“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

28、26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 年第 57 卷第10 期 Shanghai J Tradit Chin Med,Vol.57,No.10,Oct.2023 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古代医家对异功散的单独方义论述较少,但都不出此范围。可见,古代医家对异功散的方义较为清晰:以人参、茯苓、白术、甘草4味药补脾益气和中,以陈皮健脾行气化痰。异功散的功效,古代医家少有专论,大多在记载此方后提到“以正胃气”“安脾”“补脾胃”“调中气”“用诸温药养真气”,可见异功散多具调补脾胃之功。如 医学心悟50论述其“补脾土而生肺金”;幼科证治大全35云其“快脾和气最妙”。结合异功散中药味方义,综合来

29、看其功效为益气健脾、行气化滞。古籍中异功散的方义及功效,现代文献一并沿用。2.5主治病证2.5.1古籍记载古代医籍大多转引 小儿药证直诀相关内容,但也有医家提出本方所治吐泻不思饮食不限于小儿虚冷病。如明代 济阳纲目11言其“治休息痢”、清代 本草易读22言其“治一切脾胃不和、吐泻霍乱虚损等,及小儿一切”。校注妇人良方4最早拓展了本方的应用范围,提出本方可应用于肺脾气虚久咳,治“久患咳嗽,或腹满不食,面浮气逆等症”,后 济阳纲目11、内科摘要14也有治疗久咳的记载。后世医家在尊古不泥的原则下逐渐将本方的主治拓展到了内、外、妇、儿等诸多领域。例如,内科治喘,“治脾胃气虚,稀痰喘嗽”(胎产心法17)

30、;外科治溃疮疡,“溃后宜用去气滞脾虚气滞者服之”(外科心法真验指掌33),“治禀赋元气虚弱,肌肉消薄,荣卫短促而患疮疡,不能消散”(保婴撮要8);儿科杂症有“治痘疮,脾胃气虚痒塌”(保婴撮要8),“治小儿诸般钓证,角弓反张,胸膈脐凸”(证治准绳(五)幼科15);妇科有“产妇咳而腹满不食”(证治准绳(六)女科51)等。可见异功散的主治病证涉及范围颇广,正如 医寄伏阴论52所言,异功散“以主治气虚而兼气滞,取效最捷”,即抓住本方所治病机为脾虚气滞,即可药到病除。2.5.2现代文献记载现代文献中异功散治疗病证涉及内、外、妇、儿多科,应用广泛,具体临床应用详见表2。虽然现代文献较古籍文献记载疾病范围有

31、所扩大,但脾虚气滞仍是异功散异病同治的病证病机概括。可见,抓住病机是拓展经典名方现代临床应用的关键。2.6煎服法及使用注意 小儿药证直诀 记载异功散的煎服法为“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后世医家或简述为“姜枣水煎服”或“姜枣汤调服”等。目录(儿科)中记载异功散的煎服法为煮散服。异功散方中5味药等分,“每服二钱”,即每次服用的单味中药剂量为五分之二钱。既往研究53认为宋代的1钱等于4.13 g,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也同意这个观点。因此,经典名方异功散应按照 小儿药证直诀 记载的剂量进行折算,结果为人参 1.652 g、茯苓 1.652

32、g、白术1.652 g、甘草1.652 g、陈皮1.652 g。依据中医临床服药习惯和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对散剂的服用要求,建议异功散按日服3次计算。则本方的日服总量约为 24.78 g,各药的日服总量折算约为人参4.96 g、茯苓4.96 g、甘草4.96 g、白术4.96 g、陈皮4.96 g。由此可见,上述剂量较当前临床常用剂量偏少,更适用于中医儿科;如若成人服用,可按小儿剂量参考的2倍服用;或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有研究54显示,北宋时期医书中未明确标明容器大、中、小盏者,则按中盏容量折算,相当于现代300 mL左右。因此,异功散煎煮法“水一盏”“同煎至七分”相当

33、于现代用水300 mL煎煮至210 mL。3小结古代以异功散命名的方剂较多,但与 儿科(目录)中异功散组成一致的首见于宋代钱乙的 小儿药表2现代文献记载的异功散主治病证疾病分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其他临床运用(未标注者均为1篇)消化系统:腹水或臌胀(2篇),胃肠功能紊乱性末梢神经炎,脾胃虚弱,乙型脑炎恢复期肠麻痹,胃脘痛,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慢性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浅表性胃炎,反复腹泻,胃癌,腹泻,痞满(2篇),肠功能紊乱性腹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呼吸系统:呼吸道感染,肺气虚证(2篇),哮喘(6篇),咳嗽变异性哮喘血液系统:慢性病贫血(5篇)内分泌系统:糖尿病,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泌尿系

34、统: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皮肤系统:斑秃(3篇),口角炎骨科运动系统:颈椎结核妊娠恶阻,脾虚带下,带下增多小儿尿白症,小儿肺炎,小儿低热(2篇),小儿泄泻(2篇),小儿咳喘,小儿遗尿,小儿厌食(11篇),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篇),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小儿低热,喂养困难,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偏食/厌食多眠症,氯霉素过敏合计/篇181052141326227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 年第 57 卷第10 期 Shanghai J Tradit Chin Med,Vol.57,No.10,Oct.2023 证直诀。异功散又名“五味异功散”“钱氏异功散”等;方剂组成、方义功效历代较为统一;药物基原与炮制

35、方法基本清晰;方剂功效为益气健脾、行气化滞;方剂主治的病证较多,现代主要以消化系统和儿科疾病为主,并未脱离古籍文献记载,古今医家均注意到本方适用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方剂剂量与煎煮法较为统一。根据上述研究及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55,异功散的关键信息考证内容见表3。以上研究内容对异功散的复方制剂研究以及开发上市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确定药品说明书的历史沿革、功效主治、适应病证和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文献资料来源有限,文献筛选规则导致了近现代名家医案中的相关资料并未被纳入,不同版本 小儿药证直诀 中异功散的记载还需要更多

36、的文献研究,对于本方组成药物的道地产区及采收时间并未作考证,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参考文献:1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EB/OL.(2022-09-15)2023-02-15.http:/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EB/OL.(2022-09-27)2023-02-15.http:/ 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 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6.5 刘信甫.活人事证方后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3.6 刘昉.幼幼新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37、社,1987:807,1078.7 释继洪.岭南卫生方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64-65,105-106.8 薛铠,薛己.保婴撮要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6,66,400-401,500,518.9 龚信.古今医鉴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289,377.10 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62.11 武之望.武之望医学全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3,524,566.12 张介宾.景岳全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86,442,474,515,1360-1361.13 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

38、婴秘旨全书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78.14 薛己.内科摘要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6.15 王肯堂.证治准绳(五)幼科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2,521.16 秦景明.症因脉治 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41.17 阎纯玺.胎产心法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51.18 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第七册)内科类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7.19 姚俊.经验良方全集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86.20 李成文,刘桂荣.治虚六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31.21 吴谦.御纂医

39、宗金鉴(下)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60.22 汪讱庵.本草易读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9.23 陈复正.幼幼集成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36.24 平冈嘉言.方剂辞典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35.25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2.26 王好古.此事难知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4.27 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17-18.28 徐灵胎.兰台轨范 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4.29 万全.幼科发挥

40、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111.30 鲁伯嗣.婴童百问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6.31 王銮.幼科类萃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123.32 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133 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外科分册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表3异功散关键信息考证基本信息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宋 钱乙)处方、制法和用法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煮法: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同煎至七分;服法:食前,温量多少与之现代对应情况药味名称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基原及用药部位五加科植物人

41、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菊科植物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炮制规格生品生品生品生品生品折算剂量/g1.6521.6521.6521.6521.652用法用量上

42、药粉碎成粗粒,取8.26 g,以水300 mL,煎取210 mL,饭前温服。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虚气滞证,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吐泻不思乳食,或久患咳嗽、稀痰喘嗽,或胸脘满闷不舒等注:本方直接折算剂量为每次服用量,并非每日服用量。结合方剂组成,按日服3次计算,则本方的日服总量约为24.78 g,各药的日服总量折算约为人参4.96 g、茯苓4.96 g、甘草4.96 g、白术4.96 g、陈皮4.96 g。此剂量为小儿日用量,若成人服用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酌情增加。28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 年第 57 卷第10 期 Shanghai J Tradit Chin Med,Vol.

43、57,No.10,Oct.2023 社,2003:872-873,1025.34 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针灸按摩分册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29.35 摄扬下津.幼科证治大全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5,34,39,41.36 万全.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8,92.3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8-9,63,88-89,107-108,199-200,251.38 陆拯.近代中医珍本集:儿科分册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22.

44、39 张山雷.本草正义 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17.40 杨丽燕,李国政,周山,等.经典名方大建中汤的古今文献研究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6):213-222.41 王淳,陈士林,宋志前,等.经典名方药味考证及方法研究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6):1-11.42 王艺涵,赵佳琛,金艳,等.经典名方中柑橘属皮用药材的本草考证 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8):1185-1200.43 赵佳琛,翁倩倩,张悦,等.经典名方中术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3):5248-5255.44 赵佳琛,王艺涵,金艳,等

45、.经典名方中茯苓的本草考证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0):327-336.45 陈芳,吴潍,范晓良.茯苓炮制历史沿革考证 J.中药材,2021,44(9):2224-2231.46 赵佳琛,王艺涵,翁倩倩,等.经典名方中甘草的本草考证 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8):1162-1174.47 何牟,李静,杨骏,等.经典名方四君子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考证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3,57(4):83-90.48 吴昆.医方考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3-174.49 汪讱庵.医方集解 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2-23.50 程国彭.

46、医学心悟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98.51 王肯堂.证治准绳(六)女科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46.52 田宗汉.医寄伏阴论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0.53 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1.54 苑祯,马然,张林.宋代方剂煎服法中“盏”的量值研究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9):738-741.5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的通知 EB/OL.(2020-10-15)2023-02-15.http:/ 信息窗“

47、名医传承”专栏征稿启事为了更好地总结、继承和推广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刊“名医传承名医传承”专栏特向全国名老中医及其工作室约稿。具体要求如下。专家要求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容组成(1)专家小传: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出生年月、籍贯、临床职称、教学职称等),学术职务(影响力较大者,区分曾任与现任),从医经历(简述),学术特色(尤其是业内首次提出、对本专科或学科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成就(包括高被引论文、基金、专著、新药专利或院内效验制剂等)以及联系方式(邮箱)。字数500字以内。(2)文章主体内容:介绍名中医的临证经

48、验与学术思想。字数5 000字左右。临证经验类:可介绍名中医针对某种疾病(建议撰写名中医未被发表过的疾病治验内容,如名中医治疗本病已有相关论文发表,内容需更加全面或更加深入)的临证心得、用药特色、经验方药等,须言之有物、有较强的临床借鉴价值和学术思想,勿内容空洞、泛泛而谈。文章需具备较为完整的逻辑结构文章需具备较为完整的逻辑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疾病简介、病机分析、辨证特色、经验方药、详细病案举例1则(包括初诊、二诊、三诊等,最后需附按语分析)。学术思想类:可选取某一角度切入,深入介绍名中医的学术特色思想及其临床应用成果等,或可综合评述根据该学术特色思想进行的临床或实验研究及新药成果。联系方式网络投稿:;联系电话:021-51322545,021-51322628上海中医药杂志 编辑部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