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53620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5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122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刘晶晶 孙晓飞 徐欣茹 张 宁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山东 青岛 266300 摘要:摘要:目的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 对收入的多发性损伤危重症患者予以护理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急救护理,观察组接受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 较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良优率更高且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干预后观察组的身心状态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体征指标如心率、血压等改善结果更好。结论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

2、顺利实现院内转运,患者的体征指标有一定的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改善结果较好,可推广。关键词: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473 急诊外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科室内部患者的数量多且患者的病症较为危急,临床的医护较大。现如今我国的医护学技术不断改进,国内医疗机构针对急诊外科的抢救工作也在不断优化,为我国的医护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较多的贡献。因为医院的护理工作量较大,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加上患者病症危机,在进行转运期间容易诱发较多的意外事件,导致护理的转运效果减低,患者的病症风险也较大。医院科室内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指

3、导和工作优化等来降低医院院内转运的风险,提升医护效果。而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和身心状况而构成的护理小组,护理小组可以通过分工合作,多病症分析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较好的护理服务,提升了院内转运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1。现针对医院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工作进行分析,相关内容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本院 2022 年 7 月-2023 年 1 月收入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中随机抽取 64 例,年龄为 45.7 岁-77.0 岁,平均年龄为(62.501.28)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 32 例,男性 12

4、 例,女性 20 例。观察组 32 例,男性 14 例,女性 18 例。两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院内转运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转运护理干预,主要的内容如下:(1)构建多学科协作护理小组,要求邀请专业的普外科、呼吸内科、胸外科、急诊科、神经内外科的医护人员作为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并负责工作任务分配,监督管理等工作。此外制定相关的院内转运流程,要求准备好转运期间的特殊仪器设备,为护理工作开展奠定基础。(2)做好转运流程制定和针对性护理管理,要求护士长结合临床医生的转运医嘱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评估,同时联合小组做好预警分级工作

5、,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和家属交流沟通,让其了解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要求护理人员通知科室的工作人员确认运转路线的通畅,安全,也和电梯值班员进行联系,清点好转运设备。而专科护士和管床护士需要密切检查患者的插管、生命体征情况并做好记录。要求后期将文书信息和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时和接收科室的护理人员对接,同时也要清点相关的药物和仪器。(3)做好体征检测,医护人员在转运期间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征情况,在保证患者的身心安全的情况下做好运转工作,在转运细节方面需要在平车周围 张贴反光条,可以用对讲机和相关工作人员联系,转运到接收科室后需要和科室人员对接并按照流程做好签字工作,确保工作效果。此外管床护士也需要做

6、好定期的回访工作,在护士长的指导下总结转运期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专科护士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123 需要主动和患者的家属交流沟通,对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少其身心刺激,同时满足患者、家属的相关合理要求,确保医护效果。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临床良优率差异;对比患者经过护理前后的体征指标、身心指标改善情况;对比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5。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为n(),予以 X2检验;计量资料为(s),予以 t 检验。P 值0.05 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2 结果 2.1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基本信息对比 见表

7、1。2.2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救治良优率对比 见表 2。x表 1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基本信息对比n()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 X2 p 年龄 60 岁 12(37.50)14(43.75)0.2591 0.6107 60 岁 20(62.50)18(56.25)0.2591 0.6107 病程 3d 以内 12(37.50)11(34.38)0.0679 0.7945 3-7d 12(37.50)10(31.25)0.2771 0.5986 7d 以上 8(25.00)11(34.38)0.6737 0.4118 主要病症 腹部损伤 8(25.00)9(28.13)0.0

8、801 0.7772 颅脑损伤 7(21.88)6(18.75)0.0965 0.7560 骨骼损伤 8(25.00)7(21.88)0.0871 0.7679 腹部损伤 7(21.88)7(21.88)0.0000 1.0000 其他 2(6.25)3(9.38)0.2169 0.6414 主要病因 交通意外 12(37.50)11(34.38)0.0679 0.7945 高处坠落 15(46.88)13(40.63)0.2540 0.6143 暴击伤害 5(15.63)8(25.00)0.8688 0.3513 合并慢性疾病 有 12(37.50)14(43.75)0.2591 0.610

9、7 无 20(62.50)18(56.25)0.2591 0.6107 表 2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救治良优率对比n()小组 例数 优 良 差 良优率 对照组 32 12(37.50)12(37.50)8(25.00)24(75.00)观察组 32 18(56.25)12(37.50)2(6.25)30(93.75)X2-2.2588 0.0000 4.2667 4.2667 p-0.1329 1.0000 0.0389 0.0389 表 3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体征指标对比(s)小组 例数 RR(次/min)HR(次/分)SBP(mmHg)DBP(mmHg)干预前 干预后

10、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32 31.603.24 24.682.06 123.4013.40 119.7811.64 76.857.37 84.067.68 51.314.80 54.424.60 观察组 32 31.783.13 23.172.18 123.0212.80 109.7011.45 77.687.83 90.087.01 51.534.89 57.054.68 t-0.2260 2.8479 0.1160 3.4923 0.4366 3.2750 0.1816 2.2672 p-0.8219 0.0060 0.9080 0.0009 0.663

11、9 0.0017 0.8565 0.0269 表 4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身心指标对比(s)小组 例数 HAMA(分)HAMD(分)VAS(分)GCQ(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32 14.851.54 8.890.71 14.831.50 8.910.73 7.910.82 4.940.48 67.297.09 73.016.42 观察组 32 14.971.45 8.350.80 14.981.68 8.490.76 7.960.87 4.520.45 67.037.30 78.896.33 t-0.3209 2.8559 0.3

12、768 2.2546 0.2366 3.6110 0.1445 3.6893 p-0.7494 0.0058 0.7076 0.0277 0.8137 0.0006 0.8856 0.0005 表 5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不良事件对比n()小组 例数 器械障碍 文书错误 用药错误 医嘱遵循不当 其他 不良事件 对照组 32 2(6.25)3(9.38)1(3.13)1(3.13)1(3.13)8(25.00)观察组 32 1(3.13)1(3.13)0(0.00)0(0.00)0(0.00)2(6.25)X2-0.3497 1.0667 1.0159 1.0159 1.0159 4.

13、2667 p-0.5543 0.3017 0.3135 0.3135 0.3135 0.0389 xx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124 2.3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体征指标对比 见表 3。2.4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身心指标对比 见表 4。2.5 两组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不良事件对比 见表 5。3 讨论 急诊外科患者病症危急,临床以颅脑损伤、骨髓损伤、多发性骨折等疾病最为常见,患者临床伴随有较大的出血风险,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需要得到及时的医护救治。院内转运工作指的是将患者从院内的一个科室送往另一个科室内接受相关的治疗、护理。要求转运的时间快且对患者

14、的刺激较小。而外壳多发性损伤患者的病症较为严重而且在外界暴露的环境下容易导致疾病恶化,多需要在急诊外科进行初步抢救后送往另外一个专科科室接受下一步的诊疗计划 6。结合患者的体征情况来看,因为急救的时间较短且经过医疗器械、药物作用后患者的机体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转运期间存在较多的未知医护风险,肯定导致临床医护工作出现较多的意外,进而出现较多危险的医护问题 7。而外科多发性损伤患者接受院内运转方式对其疾病治疗十分关键,但是运转期间的各项医护操作若不科学合理,可能导致运转的时间延长,运转风险意外增加,反而导致临床的医护结果不理想。针对此,医护人员需要记录患者的体征情况,结合患者的个体病症需求做好设备、

15、环境等多方面的管理,最终获得较好的医护管理结果。结合传统的运转管理结果来看,既往的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症患者在开展医护管理期间存在一些漏洞,例如管理的秩序混乱,没有按照医嘱执行,一起准备不充分,线路规划不合理等,对患者的救治工作有所延误,医患纠纷较大 8。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是基于患者的病症表现和科室医护管理工作的相关性而构建的综合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方式集合了多个专科科室的专业护理特征,考虑到了患者的多方面的病症风险,护理的结果较为理想。而这种护理方式也结合运转期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可以规划合理的运转线路,做好人员交接,责权管理,进而实现运转前的充分准备和对接,运转期间的体征监测和

16、安全管理,运转后的病症观察和体征管理等,联合相关回访和技术总结,最终得到了多学科专业护理改进的任务目标 9-10。本次研究也对收入的患者予以转运护理研究,其中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干预下,观察组的转运结果更好,具体表现在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体征较为稳定,身心状态结果较好。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好,可推广。参考文献 1朱倩倩.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 运 中 的 实 施 效 果 评 价 J.基 层 医 学 论坛,2023,27(15):32-35.2王彧姣,付景伟,曹颖.多功能微型电动吸痰器在危重 患 者 院 内 转 运 中 的 有 效

17、 性 J.中 国 急 救 医学,2023,43(5):351-355.3蔡喆燚,邹婵,黄璐.接近失误管理联合标准化沟通模式在肾内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3,4(4):293-298.4赵晓松,付沫,朱旷.急诊危重患者电子转运交接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23,15(3):133-137.5冯洁惠,徐建宁,周杏慧.OSCE 在心血管科护士危重患 者 转 运 能 力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J.中 华 护 理 教育,2023,20(2):199-204.6陈晨,陈热花,涂杳然.改良版折叠式医用推车防护装置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22,23(6):51-67.7陈遂华.浅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患者转运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22,8(29):207.8刘茹,赵文婷,杜娟.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2,37(17):31-35.9曹娜娜,苗婧,王爱芳.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22,46(8):1325-1326.10金婷婷,周尧英,刘伟董.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22,39(8):27-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