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论文.doc

上传人:工建设计 文档编号:21753980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分类号: 密级: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中文)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论文题目(外文)The Research of Disaster Risk Perception Among Guangzhou Residents研究生姓名学科类别公共管理专业学位领域学位类别硕 士校内导师姓名、职称校外导师单位、姓名论文工作起止年月2013 年 5 月 至 2014 年 4月论文提交日期2014 年 4 月论文答辩日期2014 年 5 月学位授予日期校址: 原 创 性 声 明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中文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各种类型的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

2、亡以及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并使受灾者承受极大的心理阴影,给应急救灾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各种风险加强防范措施。本研究实地调研了解个体对灾害的风险感知,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人们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以及正确性,同时可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防范灾害风险政策,以及公众灾害风险预防措施。本文首先对灾害风险以及灾害风险感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阐述,从灾害风险感知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灾害风险的概念与事物特征。以广州居民为调研载体,通过随机问卷调查,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公众对灾害的了解程度、灾害发生可能性、灾害影响程度、灾害可控程度、对灾害的接受程度等五个维度

3、感知状况。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获得了灾害风险感知的结构模型,进一步解释了不同个体对灾害风险的感知差异,从而总结出人们灾害感知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本研究基于社会影响因素与个体影响因素等角度分别给出了不同对策与建议,为加强公众灾害风险认知,以及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灾害风险防范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风险感知;灾害风险;感知差异分析;广州居民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at the peak period of emergencies outbreak. Disasters will cause significant casualties and hu

4、ge economic losses of property, and make the affected people under enormous psychological shadow, also bring great challenges to emergency disaster management work.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various risks. Through Fiel

5、d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the risk of disasters, helpi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grasp the people perception of various risks, assisti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develop policies related to spreading knowledge of disaster risk and to mak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disast

6、er risk .Firstly,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isaster risk and disaster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 conduct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ception theory of disaster risks, the study has deeply inquired into the concept of disaster risk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n in this research, the G

7、uangzhou residents as the carrier, we obtained the survey data through a random survey. Using the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systematic analyzed the individ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ive dimensions of perception of the disaster, including the possibility

8、of disaster, disaster influence degree, the degree of hazard control, and the acceptance for disasters. By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ming a structural model of perception of disaster risk, further explains the individuals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disaster risk, which summed up the fact

9、or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perceive of disaster. This study based on soci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factors, gives differ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respectively. It is a meaningful Research that helping people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disaster risks, as well as government depar

10、tments to develop policies related to disaster risk prevention.keywords:Disaster risk perception; Disaster risk; Difference analysis of disaster risk perception; Guangzhou residentsIIII目 录一、引 言1(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3(三)研究内容与方法6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9(一)风险与灾害风险9(二)风险感知10(三)风险感知的理论范式及应用12三、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现状调查16(一)研

11、究设计16(二)设计量表中样本数据统计分析19(三)广州居民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感知分析24四、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偏差分析38(一)灾害风险感知偏差产生的内因38(二)灾害风险感知偏差产生的外因39(三)假设验证结论43五、加强广州居民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45(一)加强政府对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的行为引导45(二)提高居民自身灾害风险应对能力50六、总结与展望54(一)总结54(二)展望54参考文献56附 件59致 谢64作者简历65 64一、引 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断出现的种种灾害和意外不断警示我们风险无处不在,一个以风险为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正在来临。从

12、2008年的南方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蔓延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从拉萨314打砸抢烧到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表明我国正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事件带来的严峻考验。灾害的发生导致社会正常秩序产生混乱,并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这对政府应急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对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1。风险是指各种灾害潜在的、有可能会对社会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或严重社会危害等损失的不确定性。由于各地区气候环境、人口因素、制度政策、习俗信念、地理因素等是既定的,因此发生某种灾害的风险性具有模糊量化标准

13、。为了强化人们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有必要针对个体与群体居民的灾害风险意识进行实际调研与分析。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高速期,所面对的风险管理任务艰巨而困难。其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灾害风险已经成为一个跨越国别的全球性议题,作为世界第三大地域国更是不可逃避;其二,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我们还需要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自然问题所带来的风险;其三,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水平较低,对各种灾害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灾害风险的应对能力,这无疑加剧了风险管理与灾害应急管理的难度。虽然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加大了风

14、险管理工作力度,并为各个领域设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处,但现实情况却是,我国当前的灾害风险应急管理能力依然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当前灾害风险形式下的现实需求。随着人类认知灾害、应对灾害与预防灾害能力的增强,现代减灾观念已上升到“减轻灾害风险”上来。因此,国际灾害研究领域越来重视对灾害风险感知与防范的研究。在2007年,国际灾害减灾会议上决定在未来灾害研究领域中加强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灾害风险感知所研究的内容就是公众通过何种渠道获知灾害与灾害风险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并根据已有知识采取避免灾害或减低灾害损失的态度、选择与行为。公众是灾害的直接面对者,也是灾害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与防灾减灾的执行者,所以公众对灾害风

15、险的了解程度与减灾应对措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灾害的感知以及应对措施的正确性。近几年的研究还表明:不同人群对灾害或环境的适应与应对能力有着较大差异。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个体对突发的灾害事件或环境变化的感知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行为方式来应对。所以,深入了解公众对灾害的感知程度、感知方式、整体感知水平,是帮助公众了解灾害、预防、应对灾害的基础性研究。2、研究意义完善风险决策和管理体制,必须以坚实的研究为基础。本研究从社会学、管理科学等角度出发,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并综合考虑当前社会的实践需求,深入探讨灾害风险管理的时代特征

16、,针对该方面过去研究的局限和空白点,通过调研数据,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公众对灾害风险的感知状况,并以此为基础针对现有风险治理方面的不足提出应对方法和策略,力求在实践工作上积极探索和尝试。(1)理论意义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灾害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混乱与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频繁的灾害事件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提高社会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社会调查及分析为基础,以“风险感知”为切入点,并以人本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涉及对灾害中个体心理和认知的深入分析以及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

17、科学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通过引入跨领域多学科研究手段,为应急管理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2)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灾害事件,诸如:能源危机、金融危机、自然灾害、贫富加剧等,如何应对多风险共存的社会现状已成为一大研究难题。这些因素进一步警示人们:重视风险教育,加强风险管理,是政府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本论文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同时也符合党和政府加强社会创新与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丰富理论知识、满足实践需要都具有一定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从公众角度出发,研究以风险感知为切入点,探

18、索公众的灾害风险感知有助于揭示风险潜在因素,围绕以人为中心开展的研究,能够获得对公众心理行为背后影响因素深层面认知,进而指导公众风险感知,并制定公众灾害行为引导对策,为政府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灾害风险意识提供基础研究。第二,从政府角度出发,风险感知研究为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风险感知研究展现政府制定对策时的人本思想,有效提高灾害预防、灾害应急管理的效率。理解公众的灾害风险感知是将公众的价值观和偏好纳入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对改善政府的风险管理、优化风险信息交流、获得公众的参与、理解、支持和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从社会角度

19、出发,对风险感知的研究能降低因灾害带来的社会损失,维系社会稳定。任何的重大灾害事件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还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加剧谣言的散布。若公众未能正确认识灾害风险,没有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将可能给社会带来二次损失,并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加强公众灾害风险感知,有利于灾害风险的及时沟通,引导公众培养良好的风险意识,并可消除因不了解而带来的社会恐慌,减少从众现象的发生,维系良好的灾后社会秩序。综上所述,风险感知研究对于灾害频发的社会现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加强风险灾害研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综合社会集体优势有效应对复合灾害风险是当前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论文

20、基于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调查研究,提出了提高公民灾害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措施。(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对风险感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Starr发现风险可接受性不仅仅关系到风险本身的收益评估,更要考虑到人们的主观尺度,如自愿性等,他的理论为今后的风险感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Joberg对风险感知界定为个体关于特定事故在主观上的可能性评价以及风险事故对个体造成的影响关联性 2。他还指出个体对风险的评估感知、以及感知消极结果所产生的严重性都属于风险感知。Pau1 Slovic与其他研究者在上世纪70年代对风险感知进行开拓性研究,他们在研究中指出,个体通过直觉对各种有风险的事物进行评估,即

21、称为风险感知3。Gregory与Mendelsohn认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包括立即性、灾害影响性、灾害可能性4。Weiflstein认为风险感知包括了个体关于灾害对其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的心理反馈与认知,对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但在Weiflstein观点中,风险感知不是孤立的个体意识形态,而是对价值、现象、历史和意识形态在自己内心的一种社会与文化建构5。1992年,英国皇家学会对风险感知给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即“人们对危险与收益的一种信念态度的判断或情绪,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和社会倾向”6。保罗斯洛维奇在研究中得出,风险事故实际发生概率与人对风险的概率

22、估计并不那么吻合;同时还发现各公众群体对风险的概率估计则表现出较大一致性7。他采用因素分析法,获得了影响风险认知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一,忧虑风险(Dread Risk),灾害的可控程度及灾难性与该因素有较大联系;其二,未知风险(Unknown Risk),代表人们对风险的未知程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国外风险认知、感知研究进行译介,一些心理科学研究学者尝试对风险认知的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1995年之后,我国相关研究者逐步开始关注国外风险认知研究作品并加以学习与创新,不少心理学专家力图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工具、认知构成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谢晓菲对国外

23、风险认知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对风险认知研究进行了本土化尝试。她在大量实验与社会调研等基础上收集并整理了较为全面的公众风险认知信息资料。谢晓菲还对环境中风险认知的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以SARS灾害事件为基础探究了我国公众认知与心理恐慌、风险沟通、风险决策等内容关系。最近几年来,关于风险认知的研究开始延伸到了公共卫生、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经济等领域,例如时勘在2004年开展的危机灾害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研究、王俊秀于2008年的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李华强等在2009发表的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王甫勤在2010开展的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等8-1

24、1。一些学者从环境风险认知的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于清源、谢晓菲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在研究中将环境问题分为三类,即“生态环境问题”、“疾病灾害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生态环境”与“疾病灾害”的风险感知要比“生活环境”高许多,并且“客观认识”与“主观作用”所构成的风险因子空间对风险沟通具有明显指导作用12-13。张美华等人对长江流域的洪水风险较高区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研究了公众对社会抗灾减灾能力的信任程度,分析了信任对洪水灾害风险感知的作用关系14。该项研究表明,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信任度最高的为监测预警预报,其次分别为基础设施、防洪工程以及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还发现公众年

25、龄、是否有抗灾经验、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对公众信任程度也有较大影响,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度与公众风险感知有直接关系,公众的信任度越高,则其对灾害恐惧感越弱,风险感知也越小。而段红霞则基于跨文化视角,探讨了中美两国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公众对环境风险认知,并进行了对比15。总体上来看,社会价值观对环境风险认知是有解释力度的,但美国模型的解释力要比中国模型要强。研究发现,中国受访者在环境风险认知中,认为环境问题所产生的风险性比其他问题更严重,这一结论与其他跨文化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段红霞还认为,应在未来环境风险感知研究中采用社会放大理论范式,以公众价值观、社会信任、社会脆弱性、公共安全与环境风险体验等多因

26、素在内为影响因子建立一个综合模型,这有利于更全面的了解环境风险认知的形成过程。当前阶段,灾害风险感知对社会抗灾减灾能力的建设方面、政府应急管理方面、提供公众灾害应对能力方面的影响作用关系依然不够完善,还有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要表现为:(1)虽然相关学者关于风险感知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是基于多重灾害背景下公众的风险感知研究并不多,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Slovic对公众关于多种风险事件的感知差异进行了研究;Savadori等人对不同人群的风险感知程度进行了分析与比较;Barke则对性别特征下的同一风险事件的感知差异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未能全面反映公

27、众灾害风险感知结构特征16-19。(2)许多学者,诸如Slovic、Otway、Winterfeldt等人研究探讨了非自愿性、可控制性、不确定性、恐慌性、影响时间、风险管理难易程度等一系列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关系与影响程度20-21;Covello 、Merkhofer等学者在1994年,对灾害可能性、灾害了解程度、公众无助感等风险感知调节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22。但是系统研究灾害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及风险感知对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行为的文献并不多,而全面研究风险感知影响因素与提高公众灾害应对能力综合型模型较少。(3)还有不少学者,Fischhoff、Keller、Conchie、Bums对风险沟

28、通、机制、内容、策略进行了较多的研究23-25。部分研究是关于风险沟通等内容的研究,但是关于风险感知差异影响的研究较少。此外,当前的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主要是基于政府视角,而基于公众风险感知、行为特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导致这些研究对于指导灾害应急管理与灾害管理政策带来一定的判断误差,难以获得公众的有效支持,进而影响灾害应急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资料整理,梳理了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不足,本文主要针对以上这些研究盲点,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从理论构建、实践指导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思路与内容本研究以广州城市居民为载体,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从公共管

29、理、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视角分析多重灾害风险背景下的公众灾害风险感知情况。并基于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统计结果分析了感知差异影响因素,为提高公众灾害风险应对能力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获得了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论文引言,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同时阐述了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风险感知的相关文献、回顾风险、风险感知的内涵、风险感知理论范式等内容。第三部分研究模型构建,提出研究目标及假设,并通过分析大量资料,获得了问卷设计标准,详细阐述了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并说明如何测量问卷中各个项目。第四部分为问卷调查分析与结果汇总。其中包括探

30、讨产生风险感知偏差的内外因、对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描述居民对灾害的风险感知状况,分析影响灾害风险感知的因素。第五部分对策与建议。探讨加强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与防范灾害风险的若干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对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进行总结,并对研究结论在实践中的管理启示进行了提炼,同时进一步指出了论文的局限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2、研究方法(1)定量研究采用社会学统计方法,以适当的调查方式(随机或非随机)采集相关数据信息,通过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及统计分析,以获得相应研究结果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中采用的是随机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对广州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广州居民灾害风险

31、感知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等。随机问卷调查的步骤为:l、收集大量文献与案例资料,提出研究假设;2、分析并设置问卷项目;3、明确考量指标,设计灾害风险感知调查问卷;4、开展问卷调查;5、统计整理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6获得调查结论与研究成果。(2)文献研究法笔者在研究准备阶段通过多种方式整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风险认知与灾害风险感知等方面的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尤其对前沿性的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特别学习与分析,为论文进行文献综述、理论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首先,本文基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灾害风险的基本概念,本研究认为灾

32、害风险是包括了人为灾害风险与自然灾害风险在内的多灾害复合风险。灾害风险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普遍性、复杂性和可变性等五个主要特点。同时对灾害风险感知差异产生的原因、灾害应对机制、居民灾害风险的应对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与阐述,进一步完善了灾害风险感知的理论研究。其次,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广州居民的灾害风险感知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作了社会学上的研究和阐释,较全面地掌握了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揭示居民风险感知状况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定量研究方式全面了解了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情况,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进行归因分析,避免了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的不足。 最后,以广州居

33、民灾害风险感知调查情况为研究基础,为加强居民灾害风险的风险感知、提高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管理创新,强化社会职能建设新形式下,正确掌握居民的灾害风险感知情况,分析灾害风险感知差异的内在原因,以人本精神、协同合作、预防为主、分类引导为基本原则,提出提高居民灾害风险应对能力的政策与建议。3、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路线,在理论研究中,通过综合运用风险理论、社会管理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灾害风险感知与其他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为正确得出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结论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

34、的分析,明确了个体特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对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的影响关系。本研究中借鉴并改进了已有分析量表,最终确定了本文的调查量表。通过在广州各区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真实的调查数据,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论证了研究假设,获得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的技术路线安排如图1所示。实践需要问题提炼理论需要设计问卷实证分析研究结论研究总结理论需要实践需要实践需要图1 本文技术路线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本章首先阐述了风险、灾害风险相关概念,着重讲述并分析了风险感知领域研究成果,并对灾害风险特征、风险影响因素、风险感知理论范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获得了本文的研究要点。着重对影响因素

35、与灾害风险感知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灾害风险感知评价模型,为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一)风险与灾害风险“风险”一词的英文是“risk”,来源于古意大利语“riscare”,意为“to dare”(敢), 其实指的就是冒险,是利益相关者的主动行为, 有某些正面的含意。国外学术界和许多重要组织对风险已有长久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定义,各种对“风险”的定义也因研究的角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在Adms观点中,风险应不只是包括事件的概率性,还应包括事件的影响性,因此他认为风险就是“事件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性”26。Feomme、Katz与Rivet认为风险是“

36、可能带来消极的或积极的结果”27-28。Sjoberg从心理学视角给风险作出定义,认为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消极事件29。而Sitkin与Pablo则提出风险属于多维度事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即结果的不确定性(Outcome Uncertainty)、结果的预期(Outcome Expectations)以及结果的可能性(Outcome Potentia1)30。Yates与Stone同时也提出了风险的三个基本构成元素,即风险的损失(Loss)、损失的严重程度(Significance)、不确定性(Uncertainty)31。Rosa指出风险是人们基于某种情形或事件(包括人们自己)评价的消极性、

37、可能性与不确定性32。尽管,西方学术界中并没有一个被各个学科都接受的风险定义,但现代西方学者更多地将风险与破坏、伤害、损失等负面的东西相联系。联合国大学(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UNU)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推荐的22个风险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可能性和概率类定义;二是期望损失类定义;三是概念化公式类定义。其中,可能性和概率类定义最多,占78%;期望损失类定义很少,占17%;概念化公式类定义只有一个,占5%。占定义总数近80%的可能性和概率类定义认为,采用普通的事件发生概率与后果的函数即可表示风险:即,这里R表示事件风险程度,P表示事件的发生概率,C表示事件发生的

38、后果33。此定义注重于评价某一风险事件所产生消极后果的可能性。所以,在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中,应同时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程度这两点。(二)风险感知“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概念是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的感知与认识研究核心部分。风险感知是用于描述或评价人们对客观风险的态度、主观判断与反应的概念。风险感知是一种主观意义的评价,是人们基于特定事件的风险的特征及后果性的直觉判断,是衡量公众心理恐慌程度的重要因子。认知过程主要包括获取直觉、认知加工、思维与应用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个体通过环境或自身因素获得对事件的直觉感受,通过环境刺激、信息反馈与调整获得相关经验,并对经验信息进行

39、筛选与凝聚上升为自身固有思维,并对事件风险性给出主观判断,直接指导着风险事件发生时个体采取逃避、应变、接受等态度与应对行为34-36。影响个体风险感知的因素有多种,比如个体特征、信任程度、经验与风险经历、风险的性质、知识结构等37。本文对灾害风险感知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时,主要侧重对个体因素、风险沟通、风险的性质和知识结构等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1)个体因素方面。不同个体对灾害风险感知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风险感知情况各具特点,这是因为人们在经验与经历、年龄、职业、性别、学历等个体特征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38。 (2)风险沟通方面。风险沟通侧重于风险信息的扩散与传播方面。斯洛维奇认为灾害风险事

40、件有着典型的涟漪效应,灾害事件的突发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石块,瞬间激起环形水波,由事件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影响灾害风险事件所产生的涟漪水波的深度与广度的因素中,包括了风险事件带来的后果性、可控制性、可接受性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了涟漪扩散过程中,人们对灾害事件信息的获取、感知、反馈、沟通等多种影响因素。非理性的风险沟通不仅造成公众风险感知的偏差,还可能给救灾减灾带来二次伤害。 (3)风险的性质方面。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公众对小概率、高死亡率的灾害事件风险的估计高于客观风险,但对大概率、低死亡率的灾害事件风险的估计低于客观风险。也就是说人们对突发的、重大的、影响深刻的灾害事件有着过高的风险估计,对

41、发生频次高的、低影响度的灾害风险则估计过低。斯洛维奇通过实验发现,公众对灾害风险的感知与对灾害风险事件的恐惧程度与影响程度有着较大的相关性。比如,受访者认为核能风险比其他风险事件要严重得多39。(4)知识结构方面。公众对相关灾害风险事件的认识越趋全面、越客观,那么他对待风险事件的态度与方式便越趋于理性40-41。影响公众知识结构的有多种因素,比如获取信息途径的多重性、风险沟通的及时性、对信息加工的程度、受教育程度、经验经历等。因此,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众多,且具有相互耦合等关系,需要进行联合分析。在许多研究中,常将知识结构因素归类与个体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对于风险类型的划分,危机管理理论学者M

42、ayer Nudell和Norman Antokol在紧急及危机管理手册(The Handbook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and Crisis Management)中将风险界定为五大类型:(1)自然灾害:包括风灾、地震、洪水等;(2)交通意外事件:如车祸、飞机失事等;(3)科技意外事件:如化学、核能意外灾难等;(4)人为诱发的灾难:如政治示威事件、绑票犯罪等恐怖事件;(5)战争对民众所形成的危机。David Alexander从危险(hazard)的角度将风险划分为自然的、技术的和社会的三大类型: 1.自然危险(natural hazards)包括(1)地质的:地震

43、、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岩石崩塌、加速侵蚀等;(2)气象的:飓风、龙卷风、冰雹、暴风雪、闪电风暴、冰雹、雾、干旱、雪崩等;(3)水文学的:洪水、山洪暴发等;(4)生物学的:森林火灾、作物枯萎病、虫害、疾病爆发、流行病等。2.技术危险(technological hazards)包括(1)有毒物质:如致癌物、诱变剂、重金属、毒素等;(2)危险过程:如结构破坏、辐射、与有毒物质相关的交通事故等;(3)设备和机器:如爆炸物、武器、与车辆、航空器等有关的交通事故等;(4)工程和工厂:如桥梁、水坝、矿井、冶炼厂、发电站、石油和天然气终端和存储工厂、输电线、管道、摩天大楼等。3.社会危险(social

44、hazards)包括(1)恐怖主义事件:如爆炸、枪杀、劫持人质、劫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等;(2)群体性事件:如骚乱、游行示威、人群挤压、踩踏等;(3)战争:如意想不到的平民伤亡等。本研究认为,在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中,灾害风险属于一种复合风险,其属性具有社会性、普遍性、时代性、复杂性、可变性的特点。其一,社会性。社会性是灾害风险的基本属性,灾害事件的产生、发展与结束都有着人的参与,没有人、组织等社会构成元素对灾害风险的能动感知、反映与应对,灾害风险就不可能存在。正是因为灾害与社会具有相互影响的互动作用,才赋予了灾害的风险性。其二,时代性。灾害风险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因为不同时期所展现的灾害性质与

45、风险大小都不一样。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引发的各种风险事件与日俱增,这正是加强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重要原因。因此,灾害风险具有时代性是当代灾害风险事件的基本特性。其三,普遍性。世界各个地方无时不刻存在着灾害风险,不同地区所面对的风险类型、灾害影响后果不尽相同而已。其四,复杂性。灾害风险具有多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相互耦合的特点,表现出来即为灾害风险的复杂性。不论是灾害风险的成因、发展趋势、表现形态、影响方式都可能以隐性或显性方式表现出来,有些灾害风险的特性人们尚不明确,也无法探知,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其五,可变性。灾害风险的可变性,不仅表现在可能性方面、还表现在其影响

46、程度、后果性、可控制程度等多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应对风险能力的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灾害风险性。比如,随着人类对社会环境的日益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防灾减灾的能力日益加强,对灾害监测的手段日益发达,许多灾害风险会由隐性转变为显性,不可控转变为可控等。由风险感知概念可知,风险感知是对人们关于风险事件的主观评价与判断进行描述的,以及由此引发的态度和决策倾向,它涵盖了人们对风险的感知、理解、记忆、评价、反应的整个认知过程。Simon的“有限理性说”认为人类个体的感知记忆思维计算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们无法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来对事件进行理性认知42。上文阐述了影响风险事件的

47、涟漪效益的深度与广度,包括了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形式、可控程度等,还包括了人们对灾害信息的获取、感知、沟通交流等因素。正是因为各个影响因素作用于人的方式、程度、广度具有较大差别,才导致个体的风险的感知水平存在差异。Kahneman和Tversky等人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不确定状态下人们认知与决策的启发式和偏差研究,证明了人们在进行认知判断时,会习惯性地采用西蒙所说的“启发式策略”:即采用近似的方法应付多种任务。由这些启发式导致的认知偏差会严重影响个体最终的认知结果43-44。(三)风险感知的理论范式及应用1、心理测量范式1978年,Fischhoff、Slovic与Lichtenstein等学

48、者基于心理学视角研究了心理测量范式45-47。该套理论框架通过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对风险感知进行有效预测。并可分析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个体风险感知和行为反应的影响。心理测量范式通过量表技术与多因子分析方法,用准确的数字化方式呈现公众灾害风险的感知与态度,并进一步获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在1978年的研究中,Fischhoff等人给出了对公众主观判断起着关键影响作用的9类因素48,包括:(1)风险的自愿性;(2)影响的即时性;(3)对风险信息的了解;(4)对风险知识的准确掌握程度;(5)风险的可控制程度;(6)风险事件是否发生过,或放生频次(7)长期性,即风险后果的时间尺度,与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8)恐惧程度,认识并全面了解风险事件的人能理性思考与决策,恐惧程度较低,若风险信息掌握不全,则会出于本能的对未知事件表现出巨大恐慌;(9)影响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