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纺织非遗融入服装专业类课程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54625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织非遗融入服装专业类课程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纺织非遗融入服装专业类课程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纺织非遗融入服装专业类课程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10 月第5 期专题与论述纺织非遗融人服装专业类课程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夏冰月,于芳(重庆文理学院,重庆4 0 112 0)摘要:在国家转型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服装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新策略。文章试图挖掘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探索研究纺织非遗融入高校服装专业类课程的产教融合实践路径。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与社会平台,搭建创新人才培育基地,为培育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做出努力,为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关键词:纺织非遗;服装专业;教学实践;产教融合Doi:10.3969/j.issn.2095-01

2、01.2023.05.043中图分类号:J523教育部2 0 2 0 年5 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啡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播体,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中,纺织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传承的文化瑰宝。将纺织非遗融人服装类专业教学实践中,对在校推广传承传统文化,建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养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推进高校教育与地区文化产业的发

3、展,有着重要意义。1纺织非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在已公布的13 0 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纺织非遗项目多达百余项。其中,传统桑蚕丝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中。我国纺织非遗项收稿日期:2 0 2 3-0 6-13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专项“流行趋势调研与预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2 0 2 1KC一SZ086);重庆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专项新文科视野下地方高校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2 2 0 10);重庆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专项“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4、(2 2 0 11)第一作者:夏冰月(19 8 9 一),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工程,3 16 9 4 2 4 0 0 。通信作者:于芳(19 8 0 一),女,山东济宁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工程,。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0 10 1(2 0 2 3)0 5-0 14 4-0 3目主要由4 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是刺绣技艺,以苏绣、湘绣、粤秀、蜀绣以及少数民族刺绣为代表;第2 部分是织造技艺,以棉麻织造、蚕丝制造、云锦织造等为代表;第3 部分是印染技艺,以扎染、蓝印花布、少数民族蜡染等为代表;第4 部分是服饰技艺

5、,以蒙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以及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为代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4 种:一是以苏绣、京绣、湘绣、粤绣、陇绣为代表的刺绣技艺;二是以传统棉纺织技艺、苗族织锦技艺、云锦丝技艺、夏布织造技艺为代表的织造技艺;三是人们熟悉的彩印花布中蓝印花布绞缬、夹缬为标志的印染技艺;四是以藏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以及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为标志的服饰技艺。纺织非遗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且品种丰富;二是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做工精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三是纺织品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发展能促进就业、助力扶贫;四是拓展性强,结合现代技术可创作出品种丰富的文创产品;五是具有环保功能,促进人类生

6、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本次产教融合实践将以染、绣、织、拼贴等纺织非遗技艺加工法,结合时下流行趋势,根据中国服装史、面料设计、配饰设计等设计逻辑顺序,引导学生创作出与服装类专业课程目标相适应的非遗技艺创新再造的相关作品。通过将纺织非遗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中,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建立艺工融合知识链,带领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身份认同。2纺织非遗融人服装类专业教学的意义2.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由不同地区的不同传统2023年10 月专题与论述第5 期文化、民族文化所组成,包含了中国哲学、美学、道德等中,是以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的。学生以项目

7、作为课方面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与物质资源。随着文堂任务,从观察、调研到设计、制作,在保留非遗文化特化自信的基本国策颁发与人民对文化关注度的提升3,色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创新设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课程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感受传学生需要在“旧”与“新”的文化市场中进行探索,把握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为市场动态。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职业认国家、社会、人民多做贡献。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识与规划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优势与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应用、创作纺织非遗的艺术不足,并进行合理定位,明确职业方向,树立职业理想。与技术,不仅让学生认识到

8、保护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3纺织非遗融人服装类专业教学实践的路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培养学生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民族信仰与文化自信,还能使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创造新价值。2.2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相关的教学活动。以纺织非遗产教融合为例。纺织非遗手工技艺形式多样,以纺、染、织、绣、印为主要工艺手段,以棉、麻、丝、锦为主要制作材料。纺织非遗艺术以雅致、朴素、活泼为主要风格,以植物、动物、神话为主要题材。其肌理与

9、层次变化丰富,造型质朴、内敛、典雅,色彩鲜丽活泼、清淡素雅,体现出东方美学与文化。可见,纺织非遗的艺术语言相当丰富,它的延展性与实践性对服装类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与服装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和人才方案培养目标十分贴合。因此,融合纺织非遗项目的服装类课程体系,具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是培养审美情趣与实践能力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在前期的认识与观察中,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中期的学习应用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手工工艺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在后期的创新制作中,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现。2.3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帮助高

10、校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是每位高校教师的职责。只有学生对职业有足够的认识与体会,对职业道德标准有明确的认知,才能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培养出工匠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纺织非遗,是非遗艺人用坚持与智慧孕育而成的。将纺织非遗项目融人课程体系中,一方面,在认识与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非遗文化通过多媒体进行有效传播,提升学生对传统审美与工匠精神的感悟。当学生在观摩那些不断重复的动作与工艺时,就是在学习爱岗敬业、坚持不解、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纺织非遗融入服装设计类实践课程3.1创新改革教学体系3.1.1 重建课程内容文化和旅游部2 0 2 1

11、年5 月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指出:“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纺织非遗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资源。在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如何将纺织非遗文化与技艺有效渗透到教学体系,将艺术与技术、市场相结合,设置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是本文探讨解决的核心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团队共同研讨,充分调研,邀请纺织非遗艺人结合非遗特色、文化市场等内容共同为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基于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与方案,挖掘与研究纺织非遗文化与技艺,认真梳理并挑选出适合服装专业各类课程的纺织非遗项目。教师结

12、合课程目标,将各类纺织非遗文化按特点合理融入到服装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将纺织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与服装史论结合,将手工技艺与面料制作结合,将艺术特点与产品设计结合,将文化产业与市场营销结合,重建课程内容,实现纺织非遗与服装类专业课程的融合,奠定产教融合的基础。3.1.2创新教学模式理论部分的教学不仅停留在课堂内,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深入民间,进行课外调研工作。课外调研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纺织非遗文化背景、社会价值、发展现状的理解与掌握,通过鼓励学生学习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的手工制作技巧,为后期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在博物馆、图书馆内查阅文献资料,整理纺织非遗相关文献另一方面走访大

13、师工作室、民间工作坊等,在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进行田野调研,学习纺织非遗文化以及手工制作方法。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团队可以聚焦2 4个纺织非遗项目,并列为主项目,将其分解为多个子项目,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项目阶段化方式推进。在实践创作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研究1个主项目,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展开项1452023年10 月第5 期目研究。团队项目式的实践模式,是将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让学生互相学习,发挥最大优势,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为学生今后踏人社会做好准备。3.2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高校拓展教学资源、

1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高校服装类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引人纺织类品牌企业项目,带领学生实际参与到季度服装产品开发和文创产品开发中,切实参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教师指导学生调研分析该企业的定位与市场需求,思考如何将设计与市场相结合,设计出既蕴含传统文化内涵,又具备现代化实用性与流行性的文创产品。扎染,古称扎、绞、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扎染的工艺是通过对织物进行抽缝缀、绑扎处理,在局部造成堆积或重叠,使染液无法渗入,从而具有防染效果。由于扎染工序复杂,人工成本较高,纺织品牌企业中基本是以机械印花替代了传统

15、手工艺的印染。基于此背景,扩展校外非遗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将非遗工艺带进校园,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并推向市场。下面将以产教融合实践项目“基于纺织非遗扎染工艺的女装品牌设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先是将基于扎染工艺的女装品牌设计列为主项目,然后分解为几个子项目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最后按照企业要求与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团队完成产品制作。例如,在中国服装史课程中,深度解读纺织非遗扎染工艺的历史发展与工艺特性,挖掘文化价值,整理出设计主题的研究背景。在流行趋势调研与分析课程中,通过对调研预测流行市场方法的掌握指导学生完成前期相关文献搜集、调研与分析。首先分析该品牌的市场定位和市场需求,

16、最终确定了本次项目主要从图案与款式人手,将新中式作为主要服装风格,通过扎染工艺来实现设计。在图案设计与服装创意设计课程中,结合品牌风格定位与时下流行趋势,确立服装设计系列主题方案。在面料设计课程中,学习扎染技艺,并通过多次实验,染出较为理想颜色与花型的主面料。在服装配饰设计课程中,完成服装造型中的配饰部分,如扎染布包、装饰腰带、头饰等。在服装工艺与制作课程中,制作该主题系列套装。最终,在企业的协助下完成产品展示与拍摄等工作(如图1所示),形成有专题与论述效的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图1校企合作项目服饰类文创系列作品(设计者为刘妤晗、熊文姗,指导老师为夏冰月)4结语通过创新改革教学体系与搭建产教融合平

17、台,将非遗文化深度融合于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课程与非遗工艺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建立基于产品市场的系统课程,力图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形成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闭环训练。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产品市场思维能力,为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培养多元化、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做出努力。参考文献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中国电力教育,2 0 2 0(6):6.2邵希炜.一文读懂中国纺织非遗的现状、机遇与发展路径 EB/OLj.(2021-06-14).https:/ 0 2 2(3 5):6 3-6 6.5王亦非.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6):32-36.1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